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一讲)  2005/5/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1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

前面我们学习过文殊菩萨的发问,现在我们接著看德首菩萨的解答,科是先问二答。清凉大师告诉我们,他说「答有二意」,这就是说它有两个意思。「一云所证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这是第一个意思。「一」是真的,为什么会有种种?这个种种是随机现多,这个「机」是讲十法界的众生,这个地方诸位一定要搞清楚,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所以我们通常讲佛,实际上佛有四种,这很多人就不清楚,佛有四种;有法身佛、有报身佛、有应身佛,这都是真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那不是应身,这要懂得,不是应身。是菩萨修行到一定的地位,跟佛很接近,天台家称为「相似即佛」,很像佛,但并不是佛,还是算凡夫。

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凡夫」有两种:一种叫内凡,一种叫外凡。内外依什么说?依六道。没有出六道的叫内凡,六道以内的凡夫;出了六道之外,不在六道之中,叫外凡,他还没成圣。哪些是外凡?外凡里面有四种,有罗汉(这声闻)、有辟支佛、有菩萨、有佛。所以外凡里面最高的位子是佛,他跟真佛做邻居,往上再一级,他就是真佛,他不是假佛。真佛里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诸位都很熟悉,《金刚经》里面讲的「诸佛如来」,诸位看看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这就恍然大悟。「诸佛」不是一般讲很多很多诸佛,当然这个说法也能讲得通,真正的意思,诸佛是讲多,哪些呢?四十二种佛都是真佛。佛有四十二个阶位,《华严经》上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二个位次都是真佛。

十法界里面那个佛不是真佛,相似即佛,为什么?无明烦恼没断。诸位要知道,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伏住,并没有断,这个地位也称为佛。天台讲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就是属於这一类的;「别教佛」,那就是真佛不是假佛。别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所以相似即佛,他没有出十法界,这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贤首讲五教,五教讲「小教、始教、终教、圆教、顿教」,小、始、终、顿、圆。这里面也是前面小教的佛跟始教的佛都没有出十法界,跟天台家所讲的藏佛、通佛地位是平等的。

佛有很多种,所以一般讲成佛,你是成的什么佛?哪一个阶程的佛?这就不能够含糊笼统而论,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里面,我们就明了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同样道理,烦恼没有断,但是真正能把烦恼克服住,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真能够把烦恼伏住。我们平常用功,功夫要在这个地方用,这真功夫!怎么个用法?六根对六尘境界,或者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起心动念,这是凡夫,这就造业。起心动念造什么业?轮回业,造六道轮回。

《地藏经》上说得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起什么念头?这我讲经常说,常常提醒同学,「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你不能够放下,佛门进不去;不是进高级的佛门,进最初级的,小教、藏教,天台的藏教、贤首的小教。这十六个字要放下,放下之后你就得果位,也转凡成圣,小圣。什么位次?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里头,你第一个阶级得到了,也就是一年级,十信位的初信菩萨。初信菩萨等於小乘教里面的须陀洹,你能拿到这个地位。拿到这个地位,给诸位说,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不生凡圣同居土,生到哪里去?生到方便有余土。

方便有余土下辈往生,须陀洹,斯陀含是二果,在我们《华严经》里面讲,初信、二信是在这个地位。三信、四信,这不一定,大概是到七信等於阿罗汉,这十信位的菩萨都是生在方便土。如果入住,「十信心满」就是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这还不算殊胜,我们看《无量寿经》、看《观无量寿佛经》,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什么地位?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不可思议!阿惟越致菩萨是七地以上,所以这个法门殊胜。

遇到这样殊胜的法门,你这一生空过了,真的是遗憾!明明在这一生当中可以成真佛,不是成假佛,不是十法界的佛,不是藏教里面的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不是!别教佛虽然在一真法界、在华藏世界,还没有达到阿惟越致。为什么?别教的佛在《华严经》位次上面,他是二行位的菩萨;十住等於别教的十地,初行等於等觉,二行就是别教的佛。别教上面,二行位上面,十行上面还有十回向,还有十地。十地从初地,他到七地,七地以上。我在讲《无量寿经》、讲《弥陀经》讲得很清楚,真的是希有难逢,为什么我们这样粗心大意把它疏忽了,不肯认真干?我也是想了很久,细心观察,为什么你不能干?是因为你没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看经本一打开「善男子、善女人」,你不是!怎样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能把《十善业道》、把《弟子规》学好,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这一生决定得生净土。

所以诸位《弥陀经》上这一句话不能够疏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你是有了,你要没有善根,你这一生遇不到这个佛法,所以善根没有问题,你有了。福德没有,你没有修福,所以你遇不到殊胜的法缘。所以你真的要修福,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那就保证你这一生成就。这个机会到哪里去找?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老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今天遇到了,你说你多幸运。多少大菩萨想得到这么个机缘,无量劫中都遇不到,我们今天遇到了,怎么能不珍惜?要珍惜。那就把所有一切的恶缘、恶业要放下,很认真的去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

什么是错误行为?我们面对一切人事物起不善的心、造不善的业。不善的心是贪瞋痴,叫三毒;还有一个不善的心,傲慢,贪瞋痴慢。六个根本烦恼是不善的心,贪瞋痴慢这四个,接著疑,疑是对於圣教的怀疑。特别是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如果对这个法门生起怀疑,不能够深信,可惜!我们有没有疑?有疑。为什么说有疑?如果你不疑,你就照做了,你就统统做到。你今天还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有疑,你并不是真正懂得,并没有真正搞清楚。断疑生信,学经听教用意就是破疑生信。信心建立了,底下就是行。信,他才会干;不信,他就不干。所以不干,他就不信,你搞清楚了吗?由此可知,信心相当不容易。

李老师教我,教我「信佛」这两个字。用的方法很特殊,让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他老人家教我这两个字的时候,永远不会忘记!我是出家两年之后才受戒,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了两年,这才受戒。受了戒,回来之后,当然第一个要去看看老师,感谢老师教诲的恩德。我到台中去,在慈光图书馆,我还没进门,他老人家在里面看到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几声。声音很洪亮,你要信佛!我走到里面去,他叫我坐下。

我感到很茫然,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出家?我要不信佛,怎么会去受戒?现在受了戒回来,老师叫我信佛,我就茫然,不懂得这什么意思。他坐下来,告诉我:别说你这受戒不信佛,有多少老和尚八十、九十到死都不信佛。他愈说我愈不懂。然后告诉我,什么叫信佛?佛所讲的你统统都做到了,叫信佛。我这才恍然大悟。对!这是有道理。佛教我们不杀生,我做到了没有?不杀生的意思很广,知不知道?包括什么?包括伤害一切众生,难为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身心不愉快,都包括在这条戒里头。没做到!不杀是做到,但是细行做不到,所以这条戒不干净。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有没有做到?十善没有一条做到的,你怎么能说信佛?不是容易事!

但是老师教导我,我知道我们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个目标。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努力!天天反省自己的过失,这叫修忏悔法门,天天找自己毛病,天天改正自己毛病。譬如,别人对我不好,我心里头还会不会难过?如果会难过,那是凡夫,这是毛病,你没有改掉。别人毁谤我、别人侮辱我、别人难为我、别人陷害我,在这个境界里修行。那些人他们没有过失,他等於出了题目,提供境界让我学习,我在这里头修忍辱波罗蜜、修持戒波罗蜜、修精进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菩萨六度在哪里修?离开境界,没地方修。逆境、恶缘不生瞋恚,六度都往上提升;顺境、善缘不起贪痴,没有贪念,不愚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清清楚楚,没有留恋!你看烦恼轻,智慧长,这叫修行,这叫信佛,可见得信佛不容易。

如果学佛,心里头还是造业,心里面没有离贪瞋痴。人家赞叹,得意忘形;别人毁谤,那个瞋恨要几天才能消掉,这怎么行?这不信佛,念佛也不能往生。你才明了念佛的人多,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往生。李老师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么不能往生?境界没转过来,李老师的话就是「不信佛」。不信佛,念佛不能说没用,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那我们过去生中就跟这些人一样,一流的人物,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都没有能往生,原因在哪里?那个修行是口在修,身、意没有。前面我们讲三业,我们只有「口念弥陀心散乱」,这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我们干的是这个事!真正有善知识点醒我们,我们就得真干,不是做表面工作,真干!章嘉大师教我「看破、放下」,真的干。看破是明了,了解事实真相,修福修慧,利益一切众生。这个与佛的愿心就相应,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所以此地讲的「机」是十法界。十法界的众生都称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称为众生。所以众生不但是指有情的,无情也称众生。所有一切现象,你想想看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众生的意思太广太多!诸佛菩萨,这个地方「菩萨」多半是讲法身大士。但是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也度众生,也能够示现,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小菩萨。

大菩萨(这是指法身菩萨)常常都照顾这些小菩萨。小菩萨在六道里头,他有慈悲心,慈悲心一发,他等级提高,虽提高,没有出十法界。从阿罗汉提升成菩萨、成佛了,一定得佛加持,得法身菩萨的加持,示现在六道里面,他不会堕落。会不会迷?有时候也会迷。但是他迷了之后,时节因缘到了,一定有大菩萨来护念这些小菩萨。《金刚经》上常说的「护念诸菩萨」,佛嘱咐大菩萨要护念这些小菩萨们。小菩萨容易度,他善根深厚,已经证到阿罗汉果,虽有隔阴之迷,一点就通。这在中国祖师大德里面为我们示现的很多,那个榜样我们要学习。不但要明了,要学习。经过一点就通,那个一点就是中国「教」的意思,一教你就悟了;不但悟,而且能契入。

这是说所证虽然是一,一真法界,「随机现多」,这十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包括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声闻、缘觉、六道众生。我们偏重在有情众生上说,随机现多,才有种种。「多在物情」,这个物,他不说人,要说人情,这十法界里只有一法界,人法界,其他九法界就不包括在里面,说物好!说物,十法界统统包括在里头。多从哪里来的?多是十法界众生心,情就是心。十法界众生的思想不一样,「一切法从心想生」,他思想不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能够体会到。

不要说现在这个世界上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就是我们自己早晨跟晚上想法也不一样。那最明显的,我们写篇文章,早晨写了,下午看看不满意,又把它改一改,这不就是不一样!改了之后,过一、二天,还不妥当,再修改。我的李老师,他是诗人,他的诗是真正做得好。他自己跟我说,在别人面前他不会说的,他说他的诗可以能够上追隋唐,这是他老人家很自负,他的诗能够达到盛唐诗人的境界;可是一首诗,有时候告诉我,改几十年。每一年都从头到尾细细读一读,再去改几个字,这就说明什么?这是说明前后思想不一样。一个人的思想都如此,何况世间这么多芸芸众生,变现的依报正报形形色色种种无量。

后面这一句说得好,「佛常无念」。所以佛住一真法界,佛证的确确实实唯是一法。这个佛,诸位要记住,法身菩萨就是佛,也是我们《华严经》上初住菩萨以上。所以《华严》常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证得初住菩萨,念就没有!这个念是什么?我们通常这经上讲三大类:妄想、分别、执著。法身菩萨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天台家讲分证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他用真心,他不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十法界里面的佛,执著他放下,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他有妄想,这个没有断。

断妄想很难,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好懂,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中断的,前念灭,后念就生。你晚上睡觉,人真的是不分别、不执著,妄想没断,你还会在作梦。梦境当中,不但你妄想在那里作祟,分别执著也起来,在梦境里头还分别执著,可见得这个东西麻烦。到什么时候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初住菩萨,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是完全没有了,他有定功、有智慧把它伏住了,好像石头压草,根在,但是它不起作用,这就行了,这就跟诸佛菩萨差不多,用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是一法。如来所悟,如来所证,一法,一真!佛常无念。

中国的佛教很特殊,有顿教,有渐教。顿教是讲顿悟,专讲禅宗。禅宗从哪里入门?从无念入门,太高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禅宗的人,真正能成就,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慧!不起心、不动念是定,大定!不是小定。所以他即身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在一生当中所证得的,超越《华严经》上讲的十信位,他直接就证得初住位,那就是超越十法界。从前有这种人,不多,现在没有!这个没有不是我说的,倓虚老法师讲的。

我跟老法师没见过面,总算是很有缘分,一九七七年我在他老人家的道场,我们九龙界限街的中华佛教图书馆,讲过两个月的《楞严经》。我听老法师的录音带,这佛七开示的录音带他老人家说的。他一生当中,他是天台宗的祖师,一生提倡念佛法门,他说学禅,学禅得禅定的是有,已经是不多;学禅开悟明心见性的,他一生当中,不但一个没有见到,听都没有听说过。能得禅定也算不错,得禅定,将来往生四禅天。看他禅定的功夫,他生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如果是未到定,达不到初禅这个程度,那么他还是离不开欲界。欲界上面四层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这都是修禅定而不及格的。禅定真正是及格,那就到初禅,色界天去了,不在欲界,不容易!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所以「无念」。中国禅宗说「无念为宗,无住为本」,跟我们教下学的不一样,他那个境界太高。所以我学佛,我的老师就警告我,不能学禅,不能学密。为什么?我们不够条件。想想真的,我们能够不起心不动念吗?不可能。不起心不动念也就不会作梦,心是清净的,做不到。密,密太高!密跟禅没有两样,在六尘境界里头,也是不起心、不动念,他才修清净心;起心动念,你清净心就没有。太高!所以方东美先生劝我学教,宗门教下,他要我走教下,学教。遇到李老师之后,劝我念佛。他劝我念佛,非常不容易,所以我对老师特别感激,真是非常用心来诱导我。我对於净宗总算是不排斥、不轻视,没有真正修这个法门。为什么?对这个法门了解不够透彻。所以现在许多年轻同学对这个有怀疑,我能理解,我是过来人。

我怎样走向净宗法门?给诸位说,得力於讲《楞严经》,我在台中是学《楞严》的。《楞严经》过去好像讲过七遍,七遍里面,只有两遍是讲圆满的,其他的有五遍没有讲圆满,讲到一半。像一九七七年在香港,也是没有讲圆满,大概是讲到三分之一,好像第三卷讲圆满,第四卷就没有讲到,讲了四个月。有这个基础,有《楞严》的基础,然后在台北讲《华严经》。那个时候讲《华严》没有这么详细,真的是照本宣科,但是也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八十》讲一半,《四十》大概也讲一半,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觉悟什么?觉悟净宗法门不可思议,这对於净土法门才五体投地。所以我入净宗法门是《楞严》《华严》接引的。

《华严》讲一半,突然有一天想起来,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是《华严经》上三位最关键的人物,仔细把经去念一遍,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学生哪有不跟老师学习的?老师既然修这个法门,学生还会例外吗?所以我把「五十三参」细细看几遍,善财童子第一位参访的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称吉祥云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后一位,第五十三位善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思就很深,一个「始」是念佛求生净土,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才恍然大悟,当中这五十一参是浓缩无量法门;换句话说,无量法门都离不开念佛法门,才知道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

以后这渐渐入境界了,才晓得,道理明白了。什么道理?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念佛法门是直接想佛,想什么就成什么,天天想佛,他怎么不成佛?想菩萨成菩萨,想罗汉成罗汉。现在人想什么?现在人想五欲六尘,增长贪瞋痴慢。果报在哪里?果报在三途地狱,他想什么变什么。

我向诸位报告过,台湾江逸子先生画了一幅地狱变相图。这一幅图,我深深相信它能够永垂不朽。他的参考大多数是取自於《玉历宝钞》,少分参考佛教经典,大多数是从《玉历宝钞》。这一幅图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跟我的缘很深。由於这一桩事情,使我想到佛在经典上,对於地狱这桩事情究竟讲了多少?我派了三个学生去查经,查了两个多星期,来给我报告。《大藏经》里面,佛讲到地狱的状况一共有二十五部经典。这个内容太丰富!我就让他们把这二十五部经论,佛讲地狱的经文都把它会集起来,我们做一个会集本。因为二十五部经不容易找,很多没有单行本的。我们把它印出来,经题就叫《诸经佛说地狱集要》,我用这个名称。现在这本书已经印成,大概很快就出版。这是佛当年在世细说地狱的状况,那比道教里面精采多、丰富多了。读了之后,常常读诵,看看我们自己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当中言语造作,点点滴滴,有没有造地狱业?我们现在自己造了,不知道。这部书就是一面镜子。

所以我还有这么一个愿望,将来再有后继的画家,能够依照佛经所说的,重新再画一幅地狱变相图,那我相信更精采,更能够启发人,帮助大家回头是岸。佛对地狱为什么说得这么详细?地狱太苦!造地狱罪业容易,堕落下去之后,出来太难太难。所以最可怕、最痛苦的,佛就说得特别详细。你看《楞严经》里面,佛讲「七趣」,那一段经文很长,但是讲地狱占一半,这是佛的慈悲流露,我们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非常感恩。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量无边的种种是众生心想生。佛应化在这里面,佛常无念,常是恒常,永远不会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佛虽然示现在十法界,实际上他没有离开一真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佛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德首菩萨答的第二个意思,「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答得非常之好,这个意思更深了。我们只有在大经大论里面才能读到世尊这些开示,而《华严》确实如方东美先生所说,大乘佛法的概论,包括了全部的佛法。所以中国古大德称这部经叫根本法轮,一切经都是《华严》眷属。我们用个树来做比喻,诸位好懂。树有根有本,《华严》就像这一棵大树的根本一样,那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教,就好像这一棵大树的树干、树枝、树梢、树叶、花果,《华严》是根本。所以一切经教不离《华严》《华严》展开是无量无边的经教。也显示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从树木,你仔细去观察树木会开悟,那个树也在说法,让我们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明白事实真相。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一法就是《华严》里面所讲的「无碍法界」,无碍就是一,就没有障碍。「即事之理,全在多中」,事离不开理,总有理为所依,才有事相,如果没有理,哪来的事?理是什么?理是能现、能生、能变,事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现、能生、能变之理,《华严经》上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现在讲宇宙万有,一切众生从哪里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能生的是心现,真心本性,它是一。能变,能变是识,识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它能变。起心动念是心性的作用,有没有离开真心?没有离开。真心它起作用,能现一切境界。

心性,它不是物质,不但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什么都说不上,但是它存在,它不是空无。这个道理深,大乘教里头说得透彻,说得圆满。我们现在讲「心」,讲唯心或者讲唯物,唯物,物从哪来的?唯心,心从哪来的?讲到唯心、唯物。好像我们看这个大树一样,看到什么?干,根本没有看到。再往下去深一层看,你才看到心是一个干,物也是个干,同一个根。好像我们心是右手,物是左手,左右两个手,手都是从身上生的,不是根本。大乘教里面法相唯识说得明白,《华严经》是法相唯识的根本经典。法相唯识宗它有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这他们学的。

法相家说,讲真心、讲本性,不得已说出这个名词,你可不能执著。你要执著哪里有个真心,那你就迷了。佛法也很能迷人,这是事实。所以佛说经,不得已。马鸣菩萨那是觉悟的人,真正契入境界,明白人,他教导我们听经学教、研究经典,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著「言说相」,你可以听,不能够执著言语。换句话说,文字是言语的符号,你研究佛的经典,你可不能够执著文字相上。所以不可以死在字里行间,那你就错了,你就变成书呆子;李老师讲,学佛就变成佛呆子。为什么?佛说得很清楚,「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他说四十九年说的法没有定法,无法可说,这讲得透彻,无有法可说。

为什么无有法可说?六祖给我们透出消息(这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你说什么?你有什么可说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一法是什么?本来无一物,你怎么个说法?因此,无论是说法也好、示现也好,统统是方便!这才讲「方便是门」,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可以从这个地方开悟。也跟诸佛、法身菩萨一样悟入,这是悟入的一个门径,你一执著就错了。譬如我们现在走路都有指路的牌子,你在高速公路上你都看到,到某个地方有指路牌子。我们如果要到北京,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北京那个牌子,以为那就是北京,那不就错了吗?佛所说的一切经教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这东西就是的,那就错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要把它舍掉,叫不执著言说相,不要执著那个牌子。牌子箭头往哪里指,你继续往那边去,牌子不要,舍掉它,不要去理它,那就对了!

我们今天学教很多都是执著在文字上。经典从梵文翻译的,同样一部经往往有好多个版本。版本不同,彼此还要执著,还分别执著,这就麻烦!叫你不要执著,偏偏你要执著,你怎么能悟入?你学佛生的是什么?不生智慧,生烦恼。什么叫烦恼?分别执著就是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不学佛还没事,学佛增长尘沙、见思烦恼,这错了!学佛是叫你断烦恼的,你怎么会增长烦恼?这是错误。所以教我们不要执著言说相。

第二不要执著「名字相」。经上讲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你以为真的是有?你要执著就错了,佛为什么要说?为了帮助你悟入方便起见,不得已而说。本来无一物,哪里有什么佛菩萨、阿罗汉,还有这么多东西!这些话,诸位要细细的去听,不能粗心大意。粗心大意,你就听迷惑,你就听糊涂,那你真的就堕入恶取空,这就大错特错了。还不如一个迷信的人,执著真有佛、真有法,他念念不忘,慢慢他还能入这个境界。那个理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佛用这些方法诱导你,教你怎么个想法。到最后把这个「想」放下,你就入门、就进去了。

诸佛菩萨在一切法里头最善,跟性德,就是心性最接近。你天天想这个,一天天就靠近,好事!不是坏事,真正叫善巧方便,真正叫高度的智慧。所以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你才知道这教学方法的高明,世法里头确实没有法子跟它相比的。不能执著名字,我们现在讲专有的名词,都是为了说法方便假设的。

第三点「离心缘相」,这个更难懂。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就直接的听,不要去想,不要去思惟。听懂,你就懂了;听不懂,就算了。听不懂,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古人所说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如果我们真的用马鸣菩萨这个方法来听经,听经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叫参学,心就是起心动念,意就是执著,识就是分别;换句话说,我不执著、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专心来听,听上一千遍,真的会开悟,不是假的。你说为什么他会开悟?这一千遍,你就入定!所以听经这个方法能入定。你把妄想放下,把分别、执著放下,你专心在听,这是修定。而且听经也是在修慧,慧没有开,因为你定没有得到,所以慧不开。听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心定,定得到了,慧就开了。这个方法妙!

因为戒定慧三学是性德,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得到的,本来就有的,这是戒定慧三学。现在三学为什么没有?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迷了。迷了自性,起了烦恼,烦恼把性德障碍住了,所以你自性里头无量智慧不能现前,无量智慧变成无量烦恼;无量的德能不能现前,变成了无能;无量的相好不能现前,变成丑陋。总的原因,迷失自性。佛法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你觉悟。到你真正有一天恍然大悟的时候,佛就告诉你,「佛不度众生」,是你自己悟的,你自己契入的。

佛自始至终对我们都是一个增上缘,佛讲四缘生法,四种缘。「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属於自己本身的,只有「增上缘」是外面人家帮助我们,外力帮助是增上。诸佛如来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给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能成就不能成就,那关键就在你自己本身三种缘具不具足。亲因缘那不必说,是一切众生个个具足,统统都有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亲因缘。所以你会成佛,因为你有佛性。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你怎么不是善人?你是世间大好人,你本来是好人。你现在为什么变成不好?你迷了,迷失了你自性。你要把你的本性找回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为我们现身说法,目的就在此地。

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只要我们破迷开悟,智慧、德能、相好自然就现前。破迷开悟的最初方便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很想学,从哪里下手?我初学佛的时候就向章嘉大师请教,从哪里下手?章嘉大师教我两个字「布施」。布施是什么?放下。真的,菩萨修行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是修放下,不断的要放下。果然统统都放下,连放下也放下了,你就成佛,究竟圆满佛,真正是妙不可言。

老师教我,简单明了。从哪里学起?从名闻利养学起,先把这个东西放下,先把贪心放下。没学佛的时候,贪财、贪名、贪色,没有一样不贪,放下!这放下也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那是再来人,那就不是普通人。我们是普通人,慢慢的放,也就是对於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要一天比一天看得淡。开头一年比一年淡,只会减少不会增长,这就有进步。从这个基础上再往上提升,那进步速度就更快,月月不一样!

我现在是说天天不一样,我做不到,我不敢跟诸位打妄语,但是我现在的进步,已经到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一个星期跟一个星期不一样,这个事情,我想你们只要用一点心,你会看出来。从哪里看?从我讲经里看。你们常常听《华严经》,你从头听到现在,你看看我是不是前面讲的跟后头不一样?很明显的看出来,去年境界跟今年不一样,上一个月的境界跟这个月不一样。甚至於说,你再能够细心的观察,上一个星期跟这个星期不一样。人怎么会不欢喜?这就是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在这里。不是有地位,不是有财富,不是你的物质生活很丰富,不是!是你的境界在提升,最高的享受,快乐!《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佛家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确确实实每个星期不一样。

我自己看《华严经》遍遍不一样,《华严》我读了不少年,我每天读诵的不多,《华严经疏钞》《合论》《纂要》,我每天读诵的大概不超过十页,我不贪多。经文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即事之理,全在多中」。这个多,经文很多,尤其再加上清凉大师的注解《疏钞》,加上李长者的《合论》,道霈禅师很不容易,把《疏钞》《合论》能够会集在一起,《纂要》

理就是能现的真心、能变的性识,在哪里?字字句句都是,字字句句都圆满,不是讲某一个部分,局部,字字句句都圆满。全在其中!所现的,所现这事相,我们以经做比喻,这个经文这是所现的,「即理之事」。我们如果把这两个字换两个字来代替,意思就更容易懂。古人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金」「器」把这两个字换过来,我用这个来念,「即器之金,全在器中」,那个多是器,所现的乃「即金之器,全居一内」,这样念我想诸位更容易懂这个道理。我们把金代替理这个字,把器代事这个字。

如果诸位有这种机会,香港金铺很多,我每天坐车走来走去,看两旁边金铺很多。实实在在讲金铺里面所有的金器还不够多。我过去看我们有个陈居士他做这个生意,做珠宝生意。我参观他的展览室,那真正是我们古来祖师大德常常用这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到他那个展览室一看,这两句话就明白。金在哪里?金在器里头。那么多器,器在哪里?器没离开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不碍器,器不碍金,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显示出无障碍的法界。

我们再看下面文,「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多是器,一是金。你看那几万种这些金器琳琅满目,是什么?是金,都是黄金。这是你悟了。黄金是一,多就是一。花样再多,纯金所造的,这是你所悟。诸佛所悟,悟唯是一。整个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今天讲这个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就好比是器。你什么时候恍然大悟,悟什么?它是一,一是金,金是什么?法性。十法界依正庄严,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象是什么?是器,是法相。法相无量无边,法性是一;法相千变万化,法性如如不动。

这个比喻如果还不好懂,那我们眼前面对著萤光幕,电视的萤光幕,我们用这个来做说明,我相信更好懂。萤光幕是一片空白,能现,能现这个色相,色相在萤光幕里头千变万化。我们把千变万化的色相比喻法相,把这个萤幕比喻作法性。然后你再想想这段经文所讲的,一跟多的关系,我相信你一定有悟处。特别是诸位看电视,因为你看我们讲经,我们讲经画面是一个,电视的画面就变化太大。我们讲经跟一般电视节目,你很明显能觉察到,讲经是定的,变化很少,你的心是定的;看电视,你的心是动的,你会跟著画面动。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随著画面非常不稳定,跟听经不一样。听经听两个小时,心很清净,很定,很得意,很有受用。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色相无边,萤光幕如如不动,它丝毫没有染著,它能现。这里面的现相,变化无穷,那是法相,那是事。那个不变的萤光幕就好比是理,你只要把理跟事搞清楚,你看理妨不妨碍事?事妨不妨碍理?不妨碍。干干净净的萤幕不妨碍森罗万象种种差别,不妨碍,而森罗万象种种差别确确实实没有丝毫染污到萤幕。萤幕代表真性,真性没有染污。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别的,他就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我们把这个比喻再把它落实到我们实际生活上,佛菩萨示现在世间,我们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示现在世间?不过人家是觉悟的示现,我们是迷惑颠倒的示现。人家那个示现是愿力,乘愿再来的,应机示现;我们是造作善恶业,业力示现,一点都不自在,随业流转。诸佛菩萨不是随业流转,他是随缘变现,随缘,他不随业。差别就在此地,除此之外,丝毫差别都没有。他的示现於自性完全没有染污,我们的示现於自性有没有染污?没有,也没有。所以讲到法性完全相同,就是讲到萤幕完全相同,生佛不二。究竟圆满佛跟阿鼻地狱没有两样,而且是一不是二,一法,一法性!十法界依正庄严,法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性在哪里?性就在相中。如果你相不要了,相不要性也没有。性相是一不是二,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原来就是。

为什么要执著?我们无始劫以来流转在六道里头,就是执著,不能不放下,对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执著要不放下,我们学佛这一生肯定不能成就,跟佛法结个法缘,做了一点善事,来生还是搞六道轮回。不过什么?有一点福报,无论你在哪一道,无论得什么身,有福报。你的好处利益就这一点,记住,不能往生。往生的事大!所以一定要学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的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自己绝对不能有这个一念。有一念,那你就吃亏、你就上当,你的清净心就得不到。

心清净,这我们常说,经教里面,心清净,身就清净。外面感染的这些风寒的东西,那是小事,我们用清净心、用慈悲心就能化解,是真能化解。药物不见得会有效果,尤其现在。现在这个世间人没有伦理道德到什么程度?到现在的假药充斥在市面,别的东西做假的还情有可原,药用假的,害人!那卖假药的,真的是谋财害命。所以现在药能不能吃?不敢吃。真的少,假的多,什么都是假的。你说这个世间多么可怕!所以现在在这个世间,当然最好的不生病,能不能做到?能,问题你有没有信心。为什么要这么说法?佛讲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我们还是不信佛,李老师讲这个「信佛」,真难!这对於经教没有参透,参透心是定的,禅定。

清净心里面能化解一切障难,能改善我们身体的体质。这个道理,我们在日本参观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室,我看得很欢喜,科学做了证明。他告诉我,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所以水分要是吸干,那人就会缩小。这个我们也看到很多祖师大德的肉身相都变成像小孩一样,水分没有了,百分之七十是水分。他做水实验,念头善,心行善,这个水的结晶非常之美,美是健康;心行不善、念头不善、言行不善,那个结晶非常难看。那个难看就是病源,你的身体不健康。佛在经上讲的,三千年前说的,今天科学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证明出来,这是一桩大喜事。使我们对於佛经上所讲的这个道理,得到科学证明,得到科学证据。

所以心里不高兴,发五分钟的脾气,这对你整个身体的伤害,要三天时间才能恢复。也就是说三天心平气和,你那个伤害那个伤才能够养过来、恢复过来。天天发脾气还得了?这个人叫什么?叫自杀。情绪不好、不高兴都伤身体。世出世间做学问的人,修养道德的人,心平气和。古人常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没有心浮气躁的。心浮气躁是病态不是常态,常态是和言悦色。你们念《弟子规》,不就都知道!

《弟子规》里面所说的,正常的,《十善业道》里面讲的,正常的。尤其《十善业道》,佛讲的这一句话,当时我看了之后,我讲《十善业道经》跟大家说得很明白,我的感触太深。「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恶道苦」,这句话还得了!能离一切恶道苦。什么法?「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念头善,心想善;「观察善法」,言行善。一切恶道苦里头包括病苦,什么病你都不会生。为什么不修这个方法,让我们自己恢复到正常、恢复到健康?那个健康就是如来果地上金刚不坏身,在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可以修得,不要藉一切这些药物,药物都有副作用。

一定要相信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生一切法,心能变一切法,能变就成了变化,不善的念头就变三途恶道,就变成许许多多的苦难,包括身体的病苦。如果修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就调整,回归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自然是最殊胜的。所以佛的相,「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那是自然的相。我们本来也是这样,本来是个佛身,现在变成这样的身,怎么变的?佛讲一念不觉而起无明。从无明,这生三细相,从三细相生六粗相,愈变愈复杂,愈陷愈深,愈堕愈苦。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六道轮回、变成了三途恶报,不是别人的事情,自己的事情;不是佛菩萨给我们安排的,与上帝、与阎王毫不相关,统统是自己念头里面变现出来的。无量劫来堕落在这个里头,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现在佛给我们说了,这才搞清楚、搞明白。清楚明白之后,最重要的要回头。

这一段这几句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句是讲到「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这句我们还没有说,我们现在讲的是所悟。明天我们接著讲「即一之多是所说」,来说如来所说的。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