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八0讲) 2005/5/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80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
这一段也可以名为「应现甚深」。清凉大师在《疏》里面告诉我们,「问及答中,通三业故」,发问的都是文殊菩萨,他老人家代表我们发问,而十首菩萨代表毗卢遮那如来为我们解答。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遮那如来的学生,老师不解答,让学生来问,让学生来答,当然这一定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方面也是老师看看这些学生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了。所以这是教学的善巧方便,我们从这个地方,不但要体会,还要学习。现在在全世界,不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后继的人才愈来愈少,这是使我们非常感到忧虑的一桩事情。我们希望每个宗教都能够兴盛,都能够认真的来教化众生,在《华严经》上,我们确实学到许多的知识与方法,这一段就是很好的教诲。
问与答通三业,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显示说法的殊胜,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能令当时听众有开悟的、有见性的、有证果的?这个课上得有意义、有价值。为什么现代讲经说法,这种效果没有了,原因在哪里?就在这一句「通三业」。我们今天只有语业,身语意三业只有语业,这怎么说法?经上讲的理论、方法我们没有做到,没有真正体悟,这就是缺乏意业;佛的教诲我们没有做到,就没有身业;所以只有言语,教学之衰衰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常常想到,这次我到中国去旅行,很难得有个机会他们给我安排去参观孔庙、孔林、孔府,这是孔老夫子,我第一次去看,我的感受很深。夫子教学跟释迦牟尼佛差不多,这两位都是大教育家,很遗憾的是佛陀教育今天沦落为宗教,宗教这就受很多人歧视,不知道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当年在世跟夫子没有两样,夫子周游列国,回来之后年岁也大了,许多诸侯听了他的言论、言行都非常敬佩,可是没有一个人用他。这时回到鲁国自己家乡开始教学,他教学只有五年;回到家乡他老人家六十八岁了,孔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他的教学只有五年。
五年的教学,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就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我想这是孔夫子作梦也没想到的。当年确实,如果是有诸侯请他去作宰相,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充其量就像管仲、周公一样,像诸葛亮一样,只有这种地位,绝对不会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这真是他没想到的。他教学的成功,他有三千学生,五年当中有三千学生,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这了不起!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二千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跟孔子相比。教学的人很多,成就的学生有多少?七十二个,了不起!成为杰出的人才。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作国王,他不要,他舍弃了。三十岁开始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跟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育。他的学生来自十方,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信仰,富贵贫贱,男女老少,只要你肯跟他学他都教,都一样认真热心的来教导,这就是所谓多元文化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在所有教育家里面,我们知道是最伟大的,伟大在哪里?教学的时间长;世尊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始,所以讲「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孔子只有五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成就的人,夫子有七十二个人,我们展开经本常常看到的,释迦牟尼佛这些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证果的,像现在念书,拿到学位的。跟他学的人数量就太多了,那就没办法记载,说有成就的,证得阿罗汉果,证得菩萨果位,超凡入圣。所以这是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耶稣基督当年在世教学三年,他是被人害死的;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他当年教学二十七年。诸位细心去观察,今天我们所讲宗教创始人,无非都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热心於社会教育工作,忠於这个事业,所以他有成就。我们今天学佛一定要搞清楚学的是什么,怎么个学法,经典是教科书,佛这些话在大乘教里面处处可以看到,通三业故。我们今天为什么比不上世尊,比不上菩萨,比不上罗汉,乃至於跟过去祖师大德相比都不如,原因在哪里?没有在三业上认真的下手。所以这几年我们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基础教育,为什么?通三业!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不到那是假的,你不会有成就。
所以儒家的根,孔子的成就是因为他都做到了,然后再说、再教人,人家不能不服,不能不感动,不能不认真学习。孔子是圣人,他们也学得很像圣人,不敢称圣人,则称为贤人。老师是圣,弟子是贤人,老师是佛,弟子是菩萨、是罗汉。先做到,然后再说,这是圣人;说到之后一定会做到,这是贤人,是菩萨、是罗汉;说到做不到,那是骗人,那不是真的,他怎么会有成就?
所以我们就想到,我们是净宗,净宗学习最高的指导纲领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三条总共只有十一句,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是我们修学的指导纲领。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做到没有?如果没有做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些年来我这样重视《弟子规》的学习,有人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法?《弟子规》是净业三福前面两句的落实。孝养父母,怎么个孝养法?奉事师长,怎样奉事法?《弟子规》就是!学《弟子规》,这两句你就做到了。这两句是根本的根本,这两句做不到,换句话说,你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你怎么能学佛?你说重要不重要?这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
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讲得这么清楚,十善业是《十善业道经》。所以,《弟子规》是儒家的根本,孔孟的根,孔子、孟子真做到了。《十善业道》是大乘佛法的根,实在讲,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十善业道》为根。我讲过一遍,同学们告诉我,一共八十个小时,现在做成八十片光碟。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先学,没有《弟子规》你就没有资格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好比佛教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弟子规》呢?《弟子规》是幼稚园的课本,是家庭教学的课本。
实在《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的,你要了解中国古圣先贤教学的理念,这个传统教育的特色是家庭教育。诸位也许听过胎教,胎教是怎么传出来的?周文王的母亲怀孕的时候,眼不看恶色,就是不善的事情她不看,耳不听恶言,身没有恶行。为什么?影响胎儿,所以都是有典故的。小孩出生下来,虽然他不会说话,他不会走路,他眼睛睁开了,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学习。什么人教他?家里面的父母,他的哥哥,他的姊姊,家亲眷属。从前是大家庭,不是小家庭,每个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守礼,为什么?影响他,这种教育就是《弟子规》,古人称为家教、家训,是从小孩睁开眼睛那天就开始,根深蒂固,古人所谓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他这样到六、七岁,七岁的时候上学了,他就很懂事,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不容易受外面不善的境界影响,家教!
《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中国家教,我们从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找一找,有两、三百家,虽然方式不太相同,原理原则一定相同。所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家教的集大成,编得非常好。而且它还用夫子《论语》里面一句话做为纲领,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夫子这几句话就是家庭教育的总纲领,总的指导原则。《弟子规》就用这个纲领,所以全文分为七段: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编辑的方法非常适合於童蒙,全文一千零八十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很好念。
我们今天要学著做人,要想将来不堕恶道,要想念佛真正能往生,你要不学会《弟子规》,我就老实告诉你,你一天念二十万声佛,一天念十部《无量寿经》,都不能往生。你要问我为什么?因为经上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虽然诵经、拜佛,你的心行不善,你怎么能往生?如果心行不善,只念佛、诵经就能往生,那净业三福就不要这一条了,要这条干什么!诵经、念佛在净业三福的第三条,这个诸位要知道。头一条就要做善人,学《弟子规》是做善人,学《十善业道》是做善人。第二条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正是佛在戒经里面所讲的,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从哪里学?从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净业三福第二条是持戒。第三条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里头就包括诵经、念佛。所以诵经、念佛是净业三福的第三条,你有第三条,前头两条没有,好像盖房子一样,我只要盖第三层,下面两层我不要。我们还要这样搞下去,搞一辈子,往生没有把握。
这么多年,我们看念佛的人多,从前李老师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老实在念佛堂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两、三个。李老师算是很了不起的人,在台中建立莲社,领导大家修净土,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莲社的莲友,我跟他的时候,那个时候有二十万人,我走了以后,最后那么多年我估计应当有五十万人,一万人有两、三个,五十万人有二、三百。真的,台中莲社念佛往生的差不多有三、四百人,这个了不起。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成就?心行不善。
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善不善?我常讲,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人(对任何人)、对事、对物,有没有恶念?有没有恶言?批评别人,毁谤别人,这是恶言;有没有邪行?违背礼法、违背戒律的行为。如果都有,这是罪,这是过失,一定要忏悔。如果这一生都没有,真的依教奉行做到了,一生对任何一个人,就是伤害我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没有一丝毫恶念,没有瞋恚,当然更没有报复,好!业障消了;业障消了,智慧增长。对人如是,对事、对物亦如是,这就是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他跟我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最高的享受,每天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生智慧,不生烦恼。
能大师难得,那个时候他二十四岁,见五祖,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难得!我们做到常生智慧大概要修习修三十年,他二十四岁就做到了。我们很认真干,天天干,努力不懈的干,要干三十年。我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年,差不多将近六十岁,才能到这个地步。靠什么?靠讲经。讲经是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自己做不到,心里感到愧疚,总是很认真努力在学习,天天改过,天天长智慧。你要不认真的干,你这一生空过了,那就太可惜太可惜了。在佛的教科书里面,《华严》是最圆满的,只是分量太大,没有关系,这是终身学习的,不是短时间的。
所以我们著重身语意三业,这才提倡《弟子规》的学习。我们这个道场每天至少也要学习四个小时,《弟子规》学习完了之后,接著要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学习完了之后,再重新复习《弟子规》。这两部经相互的轮流来学习,至少要学个三年五载,我们的根有了。蔡礼旭第二次讲的《弟子规》是四十个小时,这个光碟送到了澳洲,我正好这段时间在澳洲养身体,我在四十天带领大众听了十遍,一遍一遍的听,我听了十遍。我要给大家做榜样,我不带头,我不听,叫你听,你未必肯服气。我也规规矩矩坐在那个地方,一天听十个小时,四天听一遍,差不多四十天,一个多月。
有同学问我,要听多少遍才能有效?我告诉他,真正要想做好人,要想扎根,要认真学习,至少要听三百遍。你不认真学,怎么会有成就?今天我们在全世界,对一切人我都介绍这个法门,扎根教育,因为现在真的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缺乏这个教育。大学里面念到博士,知识丰富,有技术能力,但是不会做人。头一个,家庭处不好,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我们想想,你所学的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处?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是「人人是善人」。真的是人人上善,家家和乐,都懂得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社会、国家互助合作,彼此礼让,你说这个社会多和谐,这个社会多美好,这是教育成功。
所以,儒家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今天讲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什么最重要?教育。什么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你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人人都是好人,上善之人,那家庭还有问题吗?当然家家和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是教育才能做得到,其他任何方法做不到。释迦牟尼佛有志於斯,所以他不做国王,他不做宰相,他不做统帅,他去做一个社会教育的义工。怎么说义工?教学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收学费,我们今天讲这个老师是义务教学。
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的身分,认识这个人之伟大,他将他所学、所悟的统统说出来,而且还做样子给我们看,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今天看这个,你看他所施设的教化,让他的学生来发问,学生来解答,提升,把学生提升上来。他也在旁边听,他听了不说话就是印证,就是说得没错;问得不错,说得不错,跟佛所说的没有两样。使我们一般大众对於佛的学生他们所修学的成就,果然如佛,我们对他就生起信心,会很认真向他学习。
我们了解这个事实,根就重要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道》。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第二个学习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可见得从前受三皈是有条件的,不像现在,现在什么人想受三皈就可以受;在从前受三皈,要具足孝亲尊师、十善业道,没有这个基础不可以受三皈。受三皈就是佛的正式的弟子,成为佛门弟子;成为佛门弟子,他所修学的就是戒律,就是威仪。威仪,我们今天讲的是礼仪,要守法,要守礼,这是戒学,真的是因戒得定。经是定学,你没有戒的基础,经没有法子契入,要有深厚戒学的基础,你才能契入经教,你才能开悟,一悟一切悟。
佛法里头确确实实,这里面所说的这些东西,决不是世间法所能够比拟的。随拈一法就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现到,宇宙是一体,一切众生跟我息息相关,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才能够真正把它放下,化解了;勉强放很困难。真正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随缘,这都是戒定的成就,开慧才有圆满的大用。
我们今天读到这一大段经文,「说法甚深」,有无限的感慨,说与听都要很认真的学习。如何能够感动世人?那就是三业说法,身语意相应才能感动人。学佛第一个效果,你所看到的是身心健康,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学到什么?心平气和,中国古人也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小小的风浪就受不了,显示功夫不到家。无论世法、佛法,学习的功夫就是禁得起考验,无论是顺境、是逆境都能够如如不动。我们能学这个功夫,自自然然你就能影响人。
第一个受影响的是你的家庭,然后是你的邻里乡党,大家看到:学佛真好!佛法要不要宣传?不需要。孔老夫子教学没有宣传过,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没有宣传,不但没有宣传,也没有招生,学生从哪儿来的?慕道而来的。听别人说这儿有个好老师,很有道德,他来亲近,这一亲近觉得很满意,就留下来做学生。不像现在办学,招生广告去招生,佛菩萨、圣人不敢这样做,他们很谦虚,觉得自己还是无德无能,不敢教人。凡是来学的,学生对老师很尊重,老师看学生是朋友,不敢把他看作学生,这是谦虚,这也是真正的德行,不敢为作人师,作人师不是容易事情!世尊当年在世,夫子当年在世,都不敢以老师身分自居。称他为师,是后世人尊称他,确实他的三业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模范,当之无愧,这才称之为师。
「说法化胜故」,化是教化,胜是殊胜,殊胜无比,虽然是言教,这里头有身教、有意教。意,慈悲为本,身、语,方便为门,一片慈悲,慈悲就是爱心,今天讲的爱心。慈悲,我们一般讲无条件的爱心,附带有条件的,不叫慈悲;我们世间人讲爱,爱是有条件。慈悲没有条件,不附带任何条件,我们现在讲大爱、真爱,永恒不变的爱;世间的爱变化无常,不是真的。我们看看社会的离婚率就知道,全世界每个地区,离婚率逐年都在向上提升,不是好事。结婚的时候相爱,离婚时候爱没有了,可见得这个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恒不变,凡是会变的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
所以我常讲,世间人讲的爱是虚情假意,他说我很爱你,你可别当真,不是真的;他说我很恨你,也不要当真,也不是真的,都是虚情假意。唯独在佛法里面有甚深根柢的依教奉行,真正修戒定慧三学的,那是可以靠得住的。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人他们的爱心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奉献,教导当时,也教导后世。我们明白这个理念,然后学这一段的功课就会有收获。现在请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问得好!这是文殊菩萨问德首菩萨的,这个疑问其实文殊菩萨清楚,文殊菩萨比德首菩萨高多了,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文殊是古佛再来,德首呢?德首也不例外,也是古佛再来示现的。像唱戏一样,舞台上的表演,演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地位都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哪有分别,哪有差别!做这场表演,是为我们这些九法界里面迷惑颠倒的众生,帮助我们觉悟,这是慈悲到极处。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我们读经文,清凉大师帮助佛菩萨来指导我们,引导我们契入境界,了解说听的真相。这里面分几个段落,第一段「初总标告,问德首者,显佛德故」,这就是经文里面的第一句。「菩萨问明品」第四段是德首菩萨,经文总共十段,都是文殊菩萨发问,回答的是十个不同的菩萨,这一位是德首。为什么称德首?说法甚深,显佛德故。佛德要不深,怎么能说得出来?显示佛德甚深,所以菩萨名号称之为佛德,到末后李长者还会有详细的介绍。第二段,从「佛子,如来所悟」以下,这是「正显问端」。正显问端里面又分三段,第一段「举法案定」,先把前提确定。所以他说,「佛证一味法界」,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共许」就是共同许可,我们今天讲承认、肯定,是我们都能够肯定的,都没有疑惑的。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一法」是什么?一真法界,只有一是真的,二就迷了,一才真。怎样才能证得一真?一心。你看我们净宗修行的,你才知道它的殊胜,净宗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一心的境界就是一真,直截了当,没有丝毫拐弯抹角的委曲相,没有,直截了当。我们今天修净土的人,有几个人知道这个道理?实在讲,这个道理《弥陀经》上讲得多么明显。「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弥陀经》上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修一心。我们没有了解这个意思,我们的心念随著外头境界转,得不到一心;得不到一心很苦,得一心就自在,得一心的境界就跟惠能大师完全相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再继续学习。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首先我们将长行经文念一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这段是文殊菩萨向德首菩萨提出的疑问,实际上这些问题是我们的问题,而不是文殊菩萨的问题;我们虽然有这么多问题,纵然遇到菩萨也问不出来,所以问得出来必定是内行人。我们听听文殊菩萨所问的,第一句前面说过了,『如来所悟,唯是一法』,这句话很重要。所以我们净宗修学著重在一心不乱,这也是无比重要,修净宗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净宗就很难成就。不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你怎么会有成就?总要有人帮助我们,指点我们,让我们醒悟过来,我们修学的是要一心不乱,是要心不颠倒。这个纲领明白了,方向知道了,要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迈进,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一心有浅深次第不同,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一心不乱,你刚刚得到的时候,得到功夫成片你就得到法喜,我们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把这个看得很重,所以功夫不能够成片;功夫不能成片,往生就没把握,就非常非常之难。怎样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念佛堂的堂主常常给我们开示的,「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你真的能接受,就有可能得功夫成片。由此可知,功夫之所以不能成片是放不下,放不下执著,放不下分别。我们在讲席里面不知道讲了多少遍,放下执著就超越六道,放下分别就超越十法界,放下妄想就成无上佛果。你看讲得多容易、多简单!可是你要知道,这个里头有浅深次第,从哪里放起?从执著放起。
人为什么放不下?对於自己这个身体,佛法讲臭皮囊,看得太重!饮食起居样样都要讲究,你怎么能放下?古大德距离我们太远,近代的大德,我往年在新加坡,新加坡的同修告诉我,弘一大师曾经在新加坡住过。他跟广洽法师非常友好,广洽法师住的薝葡院我去访问过,弘一大师当年到新加坡就住这个地方。这些老人告诉我,弘一法师很好侍候,为什么?他没有分别心。照顾他的人很周到,在饮食方面,菜味道咸了,问弘一法师:是不是太咸?弘一法师怎么说?很好,咸有咸的味道。做淡了,「淡有淡的味道」,没有一样不好。诸位要知道,弘一大师没有出家之前是花花公子,样样东西都非常讲究;出家之后,学了几年,没想到他的习气全都改掉了。随和,没有一样不好,没有分别,由此可知,他没有执著。
人分别执著淡了,心就定了;心定,烦恼就少,智慧就增长。他住世不长,六十几岁就走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学佛之后明了,法缘。菩萨住世不是为自己,自己生死已经了了,念佛只要到功夫成片就行了,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每个人也不一样,它也有三辈九品,有上中下九品。上三品的,他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没有妨碍,上三品的。这就是一切诸佛如来赞叹阿弥陀佛这个法门叫易行道,易行的标准在此地,我们要晓得。
功夫成片,烦恼有没有断?没断,一品都没断。为什么能成片?就是他的功夫能够把烦恼伏住,不起作用,念念与教诲相应。什么教诲?这是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都很清楚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是什么?慈悲心是,总的来说就是慈悲。所以佛门当中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是对别人开的,方便是慈悲的流露,慈悲为本,慈悲、方便就是大菩提心。一向专念,还不是一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净土。二六时中,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极乐世界,不想世间,也不想天上,想极乐世界。
经为什么叫你念熟?你可以观想,所以多听经、多读经帮助你观想,想极乐世界,不要想天上人间,不要想九法界。为什么?佛在大乘教里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太重要了。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就现什么,想佛你就成佛,想菩萨你就成菩萨。我们想的是贪瞋痴,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天天想的都是贪瞋痴,这是造三恶道的业,将来到哪里去?念佛,念佛也到三恶道。为什么?你的心想,从心想生,你口念佛,你没有想佛。所以,要通三业。
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唐朝时候的善导,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中国人相信,日本、韩国人也相信,所以到日本,对於善导大师的崇敬超过我们中国太多了。日本有很多寺庙就用「善导」做寺庙的名称,善导寺,所以你看到善导寺,这一定是修净土的。善导大师的塑像在日本很普遍,画像就更多,这是我们到日本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能不尊敬,不能不赞叹,中国人学佛的不如日本在这些地方。
善导既然是弥陀化身再来,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说的,大师教我们念佛,教我们要发愿,愿为先导。发什么愿?要发四十八愿,《无量寿经》上的四十八愿我们读了,读了要依照那个发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就同愿。阿弥陀佛的心是广度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早日成佛,这个心落实在四十八愿,四十八愿落实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落实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念佛同学,你一生生活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你不能够迷失了方向,你不能够误入歧途。
所以佛教我们放下的,我们不能不放下。首先放下十恶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我们有没有真的在做?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为什么「净业三福」第一福落实在十善业?没有十善业,净业三福就是没有第一福,没有第一,第二、第三都没有,这个诸位要知道。像盖三层楼一样,没有一层,哪有二层?哪有三层?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是我们根本的根本,不但是修净宗,你念一念《十善业道经》就知道了,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十善业道经》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他把它比喻作大地,《十善业道》像大地,所有一切都是大地上生长的,都不能够离开大地。
这种开示使我们就想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我们的性德,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迷失了自性之后,这才把它失掉。现在诸佛菩萨教导我们不是别的,把迷远离,把性德找回来。所以佛很谦虚,佛说他没有法给别人,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个话说得好,这个话就是此地讲的「唯是一法」,这一法就是一心,就是一法界;一心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华严经》上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一心的圆满具足,一真法界的大圆满,这是佛弟子接受佛陀的教诲,这个教诲叫真实教诲,我们都能够肯定,都能相信,都不怀疑。
下面问题来了,『云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为什么」;佛所悟的唯是一法,为什么说『无量诸法』?清凉大师的解释不多,但是说得很好。注解的文,第二「云何下,正设疑难」,设是假设,疑难是我们众生,如果别人问我们,我们答不出来。既然证悟是一,说法、现身很多,文殊菩萨在这个地方就说了十句,那么到底是多还是一?我们看起来是多,这多里面「偏取互妨,并立相违」。到今天最明显的,是佛教里面的宗派,在中国有十个宗,在日本有十三个宗,派就更多了。末法,宗派形成对立,彼此不能相容,甚至於本宗所属的宗派也有很多矛盾存在,稍稍留意你就能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事情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你有疑问,疑障碍定慧,障碍你的信心,断疑生信。这是这一门课程,我们现在所学的这一大段「说法甚深」,宗旨在此地。
「就法,即体用相违」,这就是从佛法上来说;「约佛,是证教相违」,佛所教的这么多,他所证的是一法,所证跟所教的相违背。从法来讲,体是一,用为什么这么多?这是体用相违。所以文殊菩萨在这里说了十句,这十句里面,前面九句是别,后面那一句是总结,后头就是『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一句是总结。第三段是法性,「而法性下,释成前难」,这是解释法性当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谓非唯佛悟於一,我观法界,亦不有多,能证所证,既并不殊,以何因缘而现多种,将无如来乖法界耶」。这是疑问,是不是如来说法也违背了法界的原理原则?是不是相违背?
问的经文我想并不难懂,我在这里略说一说。第一句「说无量诸法」,大乘教里面常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头又说「法门无量誓愿学」,唯是一法,哪来这么多法?『现无量刹』,这在《华严经》上「华藏世界品」里面我们看到了。无量无边的刹海,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唯是一法,哪来那么多?『化无量众』,化是教化,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演无量音』,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现身说法总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才能接受。如果不顺众生,众生不会接受,我们现在人讲投其所好,顺其所欲,他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佛度化众生、教化众生没有定法的,非常活泼。「音」是言说,还示现「身」,身是做给他看。做出迷惑颠倒的样子给他看,让他觉悟:我迷惑颠倒,我还不知道!做出觉悟的样子给他看,他明白了,他远离迷惑,学习觉悟。所以佛的示现是方方面面都示现到,我们就在《华严经》里面都看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示现正面的,也有示现负面的,正面是善的,负面是恶的。胜热婆罗门示现愚痴,甘露火王示现瞋恚,这都是不善的,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
『知无量心』,无量心是众生心,佛有这个能力,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不要说诸佛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无量寿经》大家天天念。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自性里面的本能几乎完全都恢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大众,包括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天耳、天眼,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障碍,跟诸佛菩萨一样;他心遍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六种神通圆满具足,超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阿罗汉的六种神通,宿命通只能知五百世,五百世前、五百世后阿罗汉就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那些往生的人,他们六根的能力几乎跟诸佛如来一样,经上讲「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阿罗汉怎么能比!
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不能不往生,往生的利益太大了,世出世法无与为比。这个世界上福报最大的,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跟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不能比,这经上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缘太殊胜了,也显示我们的善根福德不可思议。我们得人身,闻佛法,遇到这个法门,遇到这一部经典,只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依教奉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我还搞什么?什么都是假的,只有这一法是真的,我们要认清楚。
第七句跟第八句,『现无量神通』、『震动无量世界』,这是讲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教化众生,使众生真正醒悟过来、觉悟过来,这叫震动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这一句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物质上,是精神。孔夫子最赞叹的学生颜回,颜回的物质生活非常贫苦,家里连个饭碗都没有,吃饭用竹子编个篓子当作饭碗,喝水没有杯子,葫芦瓢,箪食瓢饮。可是弟子当中,颜回最快乐,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到底乐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孔子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论语》把这一句放在头一句,放在第一章第一句,非常有道理,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佛法里面,真修、实解,深山人迹不到之处有苦行僧,我们叫他苦行僧,实在讲,他里头有无量的快乐,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以为他很苦,实际上他很乐。这就使我们想到,佛常常讲的,他所教人的是离苦得乐,绝对没有教人离乐得苦,没有。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舍弃妻子,舍弃荣华富贵,出家做一个苦行僧,财产只有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那不就跟颜回一样?人不堪其忧,佛也不改其乐,佛天天教化众生,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乐此不疲,干了四十九年,功德圆满,他走了。这现身说法做给我们看的,告诉我们,他真放下了。
饮食是托钵,托钵规矩是七家,七家托不到,不托了;七家里头有一家很丰富,你这一钵饭已装满,就不到第二家。教给我们什么?不分别,不分别食物的好丑,平等接受供养。这是示现告诉我们,怎样放下分别执著,都是从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导我们,不是一天、二天,四十九年,这是从说法。如果从他修行,他十九岁离开父母去学道,十九岁开始到七十九岁,六十年。整整六十年做给我们看,证得唯是一法,遍法界虚空界唯是一法,唯是一心。这个乐趣,我们没有法子形容!
最后总结,「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一句是总说,后面还有一句做总结,「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这一句重要。明心见性的人,这些差别相确实不可得,你要问为什么?那差别相在不在?在!在为什么不可得?因为你没有差别心,妙就妙在此地;我们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唯是一法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所以佛讲的话,你想想就有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要把心想放下,我不想了,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唯是一法,叫真,这一真;从分别妄想执著里头所变现的这些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这事不好懂。
早年间我们有一位同修,在家居士,他做首饰,不是真的,假的首饰,镀金的,在外国一般人非常喜欢。为什么?价钱很便宜,丢掉也不会痛心。真漂亮,我觉得比真的还漂亮,它是用真金镀的。有一天他请我吃饭,吃完饭参观他的展览室,我看了之后,才真正体会到古大德所讲的,常常讲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真看到了。他的厂很大,规模很大,展览的样品,那都是属於样品,样品只有一种,他有多少种?差不多有一万多种,将近两万种。首饰,花样做得非常之美,跟真的金首饰没有两样,你决定看不出来。
唯是一法是什么?全是金,一法,全是黄金。为什么示现无边种种境界?各个样子不一样,全是金。所以你要是看黄金,那就一法,你要起分别妄想执著,那就是无量无边法;无量无边法原来就是一法,一法就是无量无边法。佛在这个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一定要把一、多分开来,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出来的,错误的概念。离妄想分别执著,原来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哪来的十法界?才起妄念,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诸位要晓得,十法界那个十不是数字,跟《华严经》里面讲的十,统统是表法,表无量无尽,多的意思。法界无量无边,这里讲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境界就是法界。所以一见性,所有一切法界就知道原来是一法界,一真法界。
一心是真心,你就见到一真法界,跟诸佛如来知见完全相同,一起心动念就迷了。迷了,这一迷,一切法从心想生,一法就变成无量法,你就起了妄想,从妄想就起分别,从分别就起执著,这样一来你苦不堪言。佛跟我们讲,苦乐忧喜舍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正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是正受。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虚幻不实,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的时候就像作梦,梦里头受苦受乐都是冤枉的,为什么?一真里头没有苦,也没有乐,那叫真乐;有苦有乐是相对的,对立的,一法里头没有对立。
所以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在这上下手,这从根本修。学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把对立的念头化解掉。我跟一切人不对立,他跟我对立是应当的,我理解。为什么?他没觉悟,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跟人还不是对立吗?跟事也对立,跟物也对立,样样都对立,有「我」!学了佛之后才明白这个道理,慢慢才把这个念头淡化,淡化到最后就没有了,没有是非人我,欢喜心起来了,就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你骂我,我欢喜;你毁谤我,我欢喜;你甚至把我杀掉,我还欢喜,我决定没有瞋恚心。为什么?假的,不是真的,作梦!觉后空空无大千,那是真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假的,唯悟是真,破迷开悟,你才晓得那有多么重要。问的这一段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下一堂课我们就看德首菩萨的解答,非常精彩。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