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八讲) 2005/3/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三段业果甚深,宝首菩萨偈颂第一首。请看经文: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这偈颂第一行,『行业』应当念去声,去声就是行(ㄏㄥˋ)业,作为动词讲,不当作名词讲,作动词讲,意思就是讲造业。我们讲造业,造是个动词,随其所造业,这个「行」就是造的意思。『如是果报生』。这一首偈里头含义很深很深,前面我们讲过「答意」,答意里面讲「达体业亡,迷真业起,报因业起,何须我耶」。这前面跟诸位说过了,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再说得贴切一点,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一般人所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这就谈这个事情,这是大问题。古今中外哲学、宗教甚至於科学都在探讨这个问题,究竟它的真相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大事因缘。
文殊菩萨问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把它记住,菩萨问得好,「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这是大乘教里头常说的。既然无我无我所,为什么有「受苦受乐」?为什么有「端正丑陋」?为什么有「内好外好」?为什么有「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文殊菩萨提出这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十法界里头的,六道里面这十个问题非常显著。末后说「然法界中,无美无恶」。法界是平等的,没有一法对立。这十句五对,苦乐是一对,端正丑陋是一对,对立!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三千年前,你看菩萨就讲相对的世界。
可是在一真法界里头没有相对,平等的。平等的法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业果甚深。『宝首菩萨』回答一共有十首偈,第一首偈是正说,正式答覆,答覆文殊菩萨,后面九首都是比喻,用比喻来说明,所说的全离不开这一首。所以第一句讲「随其所行业」,就是随众生所造的业,造业有善业、有恶业。第二句这是讲有果报,「如是果报生」,果报从哪里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果报。这果报里面,我们一般总的来讲,祸福、苦乐就现前了;末后两句是法身菩萨、如来的知见。
我们看清凉在这个地方的注解,先把清凉的注解念一遍。《疏》「初一法说,余九喻况」。喻是比喻,这是十首偈,先给我们介绍十首偈里是两个大段落。下面说「今初」,现在我们看第一首,这个初是第一首。「上半」就是前面这两句,「约俗谛缘生,即业报相属,答前现见」。这是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为什么会有种种对立、相对的?是由於行业所感的果报。「次句」就是第三句,第三句『作者无所有』。「胜义即空,印其案定,此二不二,故不相违」。不相违是什么?真跟俗不相违,真跟俗不二;「无所有言,该上业果,则亦无我所」。这些相,幻相,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得太清楚、太明白。
我们总结六百卷《大般若》,也是总结《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总结六百卷,我们再把它浓缩,用一句话来做总结,那就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诸法实相,所以空有不二。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一样,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是电视的萤光幕;这俗谛缘生是什么?是萤光幕显现的画面。你们想想,所显现的画面跟萤光幕的关系是一还是二?是二,但是此二不二,离开萤光幕,这个影像就显不出来。萤光幕上一丝毫不沾染,这就好像是法性、法界绝不沾染,无善无恶。可是业果所现的幻相,这个幻相确实有善有恶、有苦有乐,显现出来的无不是相对。你要看穿了就没事,你的心就清净;你要是看不穿,你心总是浮动,你的心总是被外境所转,那就很苦!
所以看穿之后,天下本无事,你的心永远是静的,唯有静才生慧,唯有慧才看到此二不二,此二不二是真相。你看到一边,真不是妄,妄不是真,这是什么?这俗谛缘生是妄,胜义即空是真。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执著一边,凡夫执著俗谛缘生,所以心跟著外头境界转;小乘执著胜义即空,所以佛说他堕偏真涅盘。有什么不好处?不起作用,所以堕涅盘坑。这叫两边,空有两边。唯有大乘菩萨真有智慧,他看出来此二不二,他两边都不堕落,所以说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他得大自在,他才能自度,才能度众生。你堕在一边,自度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帮别人。
再跟诸位说,俗谛就是我们一般讲世间法,胜义就是讲出世间法。我们一般人对於佛法了解不够深的,这真俗二谛没有办法圆融,所以误会佛法是出世间法。出世间法那跟世间法对立的,这是错误的,这是小乘思想。所以小乘的成就不高,充其量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超越六道轮回的修行非常辛苦,没有大乘那么自在。大乘的超越超过小乘太多,还不需要像小乘那么样的苦行就超越了。明了事实真相,这是我们学佛不能不知道。所以《华严》跟《大论》里头都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话是真的。世间多少聪明的学者,如果没有真正高明的人指点他,他自己来研究佛教的经典,往往就产生这是错误,也就是真俗二谛他不能够圆融,圆不过来。所以这世智辩聪,不解如来真实义。
如果佛法真的叫出世法,消极的,那诸位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辛辛苦苦四十九年到处教化众生?我们看世尊之所作所为,那是无比的积极。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每天跟大家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而且上课的时间是每天八个小时。这经上我们看到的,世尊当年在世每天「二时讲经」,那是印度的时。印度把一昼夜分为六时,白天三时,夜晚三时。昼三时叫初日分(日是有太阳)、中日分、后日分;夜三时是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我们中国在古时候,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来说这个时辰,所以中国时辰是十二个时辰,十二时,印度是六时。我们现在用西方的单位,西方单位把一个昼夜分为二十四时,所以叫做小时,我们中国人叫小时,为什么叫小时?比中国小,比印度更小。所以你就晓得印度那个时候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那二时呢?二时就是八小时。释迦牟尼佛每天讲经说法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休息。
所以,我们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解佛教是什么?佛教是教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教育的内涵真的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论什么人你有问题,你要是遇到释迦牟尼佛向他请教,他都跟你说明、解说,都教导你,教导你非常满意,这在现在遗留下来的《大藏经》里面我们看到。从《大藏经》里面你仔细去观察,我们肯定佛的智慧博大精深,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完全做到了。
在这个世间因为还有个身体,身体,色身,需要养这个色身,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样是最基本的,不能再少了,所以佛定的这四样叫「四事供养」,这四桩事。饮食,托钵,托钵这个意义很深,是给众生种福田。众生有缘供养释迦牟尼佛,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跟佛与佛弟子结缘。佛与佛弟子,佛弟子都是菩萨、罗汉,福田僧,你供养他们真的种福了。衣服很简单,都是捡一般人丢弃的旧衣服,破烂的旧衣服,那怎么办?把这些旧衣服有可以用的那一块把它剪下来,然后把它缝在一起,这就是袈裟。你看我们现在是整块布做出来,从前就是小块小块、一条一条的凑起来,成为一件衣。饮食容易得到,衣就比较困难,过最简单的生活,过最快乐的生活。世间人认为这很苦,佛菩萨非常快乐。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到外面托钵,吃完之后就没事情了,老师跟学生在一起讲经说法、研究讨论。所以它是教学。
在当时没有任何宗教形式。这个宗教仪式,这些仪式、规矩,仪规都是后来祖师们因为自己有道场,道场住的人很多,人多当然要守规矩,所以就定了有五堂功课。所以诸位细细观察,佛教在最初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里面没有拜天,没有拜上帝,没有拜神。释迦牟尼佛是老师,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就是最初创教,建立这种教育最早、最根本的老师,称为本师,像中国尊称孔子为先师,至圣先师。我们自称,跟著佛学习的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儒家也是这样自称的。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教给我们什么?佛了解果报所生是随其行业,每个人行业不相同,每个人果报不一样。这个事情在哪?就在现前。我们今天生活在图文巴,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你说一样不一样?不一样。我们饮食起居都在这个学院,可是每个人每一天你自己苦乐的感受不相同,什么原因?因为你造的业不一样。造什么业?起心动念就是造业,言语是造业,一举一动行为是造业,不一样。我们是凡夫没有入佛的境界,也就是这个经教我们虽然天天听没听懂,没有契入。契入怎么样?契入就心开意解,你就法喜充满,你不会受外头境界的影响。因为不能契入,没有办法契入,我们还是凡夫一个,天天听,听经上的,经上是世尊的境界,是世尊那些大弟子的境界,大弟子是法身菩萨,不是我们的境界。他们已经不受外面境界转了,超越了,他们知道此二不二,我们这个此二一定是二,你有什么法子?这个错误的观念不肯放下,你就永远不能入佛门。
障碍外头没有,佛法讲内学,这跟儒家讲的完全相同。儒家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反过头来求自己,这正确的;求自己,这就是内学。反求诸己,你慢慢觉悟了,外面对你的影响那个程度就愈来愈低。不会看到外面一点,自己心就慌、就乱了,六神无主了,这可怜,这佛经里面常讲「可怜悯者」。佛法是究竟了义的大法,这个究竟了义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学的名词是「诸法实相」,彻底明了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真正彻了之后,『作者无所有」,这个无所有里头包括所作,因为它这个句子,偈颂是五言颂,每一句是五个字,无所有包括所作,作者、所作无所有。作者无所有,所作也无所有,这个话我们就不懂。前面两句好懂,这句不懂,这一句才是事实真相。
诸位在这一次讲座当中,我请钟茂森居士把美国太空总署里面最近发现的新的讯息,给大家做一个报告,这个新的讯息,这科学家发现的,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这是大事情。时间是什么?过去现在未来,那要不是真的话就是说明什么?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也不是真的,空间要不是真的就没有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是十万亿个佛国土,在哪里?在面前,没有距离。这个事情我们就今天用电视这个方式、这个现象让你来体会。在电视画面上的,我们晓得电视频道很多,同样都在一个画面上,我们按一个频道看到一个画面。如果说这些频道我们同时都按,所有的画面全部出来了,那这叫什么?这叫没有空间。没有时间,过去未来也在面前,这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神通,这才叫事实真相。我们现在这个能力失掉了,所以在许许多多频道当中,我们只能够见一个频道。这就好比佛法讲十法界,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人法界,其他的法界我们看不到。就好像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能看这一个频道,只能在这一个频道里活动。
我们晓得除这个频道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频道,在理上讲,法界无量无边。为什么?每个念头就是一个法界,而且念念不相同。我们可以从江本胜博士水实验里头得到讯息、得到启示。你看他那个实验,这十年做了几十万次的实验,从来没有两个结晶是相同的。你说为什么?随其所行业不一样,前念跟后念不相同,那个果报当然就不一样。你看到水结晶是果,它相似,但绝对找不到相同。我前一个念头是善念,后一个念头也是善念,但是前一念善念跟后一念善念不一样,这水结晶里头看得特别明显。这个道理我们要多想想,要细心去体会。整个宇宙人生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念念不一样,念念就是一个法界。
佛菩萨之高明处,他能够接触一切层面,他不受它的影响,这叫功夫,我们一般讲叫定功。凡夫没有这个定功,一接触马上受影响,自己就乱了,自己在境界里做不了主,这是很可怜、很可悲。佛经里面常讲「可怜悯者」,说谁?就说这些人,这些人在六道里头占大多数。佛菩萨也是为这些苦难众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来教化让他们认识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只要是明白了,你就不受它的影响,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善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不生贪恋;逆境、恶缘现前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没有瞋恚心。纵然自己被人杀害了,也不起瞋恚心,也没有报复心,还是欢欢喜喜若无其事。像古德所谓的「将头临白刃,犹如斩春风」,这讲杀头,在杀头的时候犹如斩春风,为什么?没有生死。那个现象就像一个画面一样,假的不是真的。身是假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在这里操什么心?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说得多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明心见性的话。本来无一物,现在有没有?现在没有,还是没有!你求任何一法都了不可得。
所以学佛贵在什么地方?贵在历事炼心,这叫真修行。历事是什么?我们在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在工作,在这里头去练。练什么?就是练此二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这《心经》上说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此二不二,故不相违」。不相违,不相违背,没有对立,没有矛盾。各人行业,各人果报,不一样。无有作者,也无所作,这确实是有相当的深度。
这一大段的标题「业果甚深」,在这一品经里面佛菩萨跟我们讲「十甚深」。十,实在讲不是数字,十是代表无量,没有一法不是甚深。甚深在哪里?就是甚深在不二,实在讲不二就在面前,你就是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是因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不二你就看清楚了,你什么事都没有了,你的心得清净了。清净是一念不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到这个时候你就回归到自性,这个时候我们就称你作法身菩萨,你就不是凡人。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那真正是离苦得乐。
离苦得乐是果,苦是什么?诸位细心想想,执著苦不苦?分别苦不苦?妄想苦不苦?苦!所以《华严经》上讲的「执著」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经上所讲的见思烦恼,《华严》里面所讲的「分别」就是一般所说的尘沙烦恼,《华严》讲的「妄想」是一般经论上讲的无明烦恼。无明、尘沙、见思苦不苦?这些东西没有了,那真乐!真乐从哪里来?你得要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道理我们不是不懂,这些话我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那么执著,还是放不下!这就好比说天天在学,考试都得个零分。不是不用功,很用功,但是从来没有及格过,不但不及格,零分。这个原因我们要很严肃、很认真的去寻找,要把这个业因消除,我们的学佛才会有进步。得分少,得一分、二分算不错了,一分、二分我们就可以到三分、四分,就可以到十分、八分;从来都没有得到一分,这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古人这个修学成绩比我们现在人好?这个道理要懂。
离苦得乐是果报,因是什么?因是破迷开悟。所以佛的教诲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苦是从迷来的,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从迷来的;乐从哪里?乐从觉悟,明白了,了解事实真相了。佛讲般若讲二十二年,说法四十九年,般若讲二十二年,你就晓得,般若是佛教化众生最主要的课程。禅宗是般若不是禅定,我们在过去讲《坛经》的时候跟大家讲得很清楚。般若是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现前,我们佛门称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是法身菩萨,法身菩萨是分证佛。
你要破迷开悟,那一定要依圣贤教诲,否则的话,你怎么悟?你没法子悟。不依靠老师,我自己来修行,能不能开悟?《坛经》上说得很好,威音王佛以前或者有,威音王佛以后决定没有。那威音王佛是什么时候的?久远劫之前。所以佛法是师道,你不能跟一个好老师学习,你怎么会成就!圣贤教诲是不是他自己发明的?不是,他以自性智德,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就是他开悟了。他所悟的跟诸佛如来所悟的没有两样,这是说明他教我们的东西可靠,没有错误。我们对於圣贤教诲还起心动念、还妄想分别执著,你怎么能了解他的意思?这就是「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道理在此地。
你一定要亲近好老师,好老师把他自己修学证果的经验、心得告诉你,提供给你做参考。你自己一定要依教奉行,你要去做、去落实,你才能够开悟。所以,老师帮学生的忙只有开示,《法华经》上讲的「开示悟入」,老师只能做到开示,学生要悟、要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老师没有办法代替你,你要悟、你要入。悟是什么?明白了;入是什么?做到了。你要不能把它落实变成你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你就没有入;真的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那就快乐无比。这就是藉著别人的真实智德,把自己自性的智德引发出来。好像我们是一盏灯,这个灯是灭的,没有点燃,诸佛菩萨那个灯是点燃的,我们藉著他的火把我们自己这个灯点燃。点燃的时候,我这个灯的光明跟他的灯光明没有两样,无二无别,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你不悟、不入,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那要怎样悟?怎样入?业障深重的人,佛有方法,所谓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的方法就是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一门深入,你就定了,定能开慧。所以学东西同时决定不能学很多,真正好老师、善知识决定是教你学一门。我在台中跟李老师,这个话跟诸位讲过很多遍,你想学两门,老师不教你,而且老师肯定的跟你说:两门你学不成功,你没有这个能力。说得这么清楚。我自己以为很聪明有能力,老实说你没有能力;同时学两门、三门的,那要像惠能法师那样的差不多,可以。方老师告诉我,惠能以后没有看到第二个惠能,他警告我不能学他,学不到的,那真正叫天才。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老老实实听老师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修,我们继续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我们先就世间俗谛来说,这个好懂,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懂得时时刻刻身语意三业所造,然后它自然果报就现前。在这个地方使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讲到,我们不能离开老师,所以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就是孝道、师道。中国,在早年我童年时代住在福建,福建省几乎家家户户堂屋里面供的祖宗牌位都写著「天地君亲师」,这个印象我非常深刻,天地君亲师。到以后遇到李老师,这才真正算是接触到儒家的教诲,在这之前都不能算是正式的。从小在农村私塾里头接触一点边缘,不能算正式的,对它并不理解,有这么一个印象,到以后跟随李老师,这才懂得、才明白了。
中国传统的教育决定离不开儒家,儒家可以说是主流,在这二千五百年它占的是主流的地位。它教育的特色,实在上就是说「反求诸己」,做这种功夫。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的教育起点在这个地方。修身,怎么个修法?你要修身,头一个要正心;要正心,你必须要诚意;要诚意,你一定要格物、要致知,致知在格物,这是真正做学问,真正在修养自己的德行。
儒家这种修行的方法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应,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净业三福」是大乘修行指导的最高原则,为什么?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修行证果都以这个为因地,以这个为基础,都是依靠这个。这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完全从佛法里面来讲,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一定是落实在《十善业道》。我们今天在此地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仔细把它比较比较、对一对。我现在已经交代台湾那边同修,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印在一起,印成一个合订本,你们仔细看看。
为什么要用《弟子规》?《弟子规》说得详细,十善业怎样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弟子规》讲得详细。所以落实《弟子规》,自自然然就落实了《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比《弟子规》深,前半部跟《弟子规》完全相同,后半部那就深了。但是深还是依基础上建立的,总离不开这个基础。换句话说,再深奥的道理,再高深的觉悟,都离不开生活;离开现实生活,那不是佛法。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你看看他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弟子规》上字字句句他是不是完全都做到?这一点不假。我们凡夫要能把《弟子规》统统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跟圣人的行持很接近了。我们学习圣贤教诲,那还有什么困难!
中国传统教学的特色我们要认识,我们要明了。这个特色是家庭教育,中国教育是始於家庭,不是学校。家庭谁来教?父母教,父母他的天职就是做儿女的君、亲、师。君是指导他;亲是什么?亲是亲爱,养活他,你要养他;师是教他。这个道理我在讲席里也讲过好几遍,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使命,只要是人,你都有君亲师的使命,所以在家里头君亲师。小孩从生下来眼睛张开,他什么也不懂,他也不会说话,可是他会看,他会看什么?他会模仿,他会学习,所以中国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做父母的落实了《弟子规》,家教;做长辈的落实了《弟子规》。因为在中国从前都是大家庭,大概都是三代、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也常见,所以一个家庭一、二百口人口,那是普通的。你们听蔡老师跟你们报告,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一千多口的,这个家庭这么多人和睦相处。现在你看看,一家算三个人,夫妻两个连一个儿子,都会吵架,都不和!人家这个家庭里面那么多人口,上上下下为什么那么和睦?他有个道在那里,那个道是什么?修身,各个人都是以修身为本。
修身里面头一条「格物」,物是什么?欲望、物欲,特别对於财色名食睡的欲望,这个欲望要淡。这个欲望要不能放下,要不能够淡化,每个人都在争,那一争,和就没有了。所以第一条格物,格是格斗,跟谁斗?跟自己斗,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想到自己要想到家里别人,我们这个家里头那么多人,我想吃的时候,人人都要吃;我想穿,人人都要穿,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从小他就有这个观念,从小培养对待一切人平等,大公无私。格物,放下物欲。
致知,这个知是知识、智慧。你有丰富的知识,你真的有智慧,你的意就诚了,也就是说你才能够以真诚心对待一切人。这个真诚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后面四个是菩提心的作用,有体有用。真诚心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清净,表现在平等,表现在正觉,这是自受用,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深心」。我是怕「深心」这一句大家很难懂,我把它说成三个,清净、平等、正觉,深心,自受用。清净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染污,不会被名闻利养染污,不会被邪知邪见染污,不会被五欲六尘染污,你的心才清净。唯有心地清净,平等心才能现前,你才真正能做到大公无私,善待一切众生;自己德行建立,你才能感化别人。
别人知见错误,行为上有过失了,不要紧,你要肯定人性本善。他为什么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造作恶业?没有人教他!现在虽然年岁长大了,教他行不行?行。你看看我们这个「幸福人生讲座」里面,听众有很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有七十、八十岁的,听了之后痛哭流涕,给这个年轻的蔡老师下跪。你从这个地方看,人性是不是本善?没人教!听了之后,他忏悔:我年轻的时候要有人教我,我就不会造这么多罪业了。所以这个课程,我也说了很多遍,应该是全民教育,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一起来学,我们的社会有救,我们这世间所有灾难会化解,包括现在所谓是自然灾害都会化解。
这个道理,诸位看看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你就得到启示。他证明了佛经上所说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人心,人心能够改过迁善,断恶修善,转迷为悟,所有这些物质,物质都是活的。我在东京访问的时候,我跟江本博士谈,我告诉他这是佛经上讲的,所有物质都是活的,都有见闻觉知,你现在从水实验里面实验出来了。不但有见闻觉知,它还有德,什么德?它有色声香味。你现在看到色,你还没有发现它有香、它有味、它有音声。我们以善意对待它,色声香味都美极了;我们以恶念对待它,色声香味都不好。
实在说,我听说台湾有一些小学,老师做这个实验,也真的实验出来了。他们用水果,用米饭、馒头,把它分为两份,一样的,一个锅里煮出来的。这一边每天对它赞叹,那一边每天就骂它、讨厌它。一个星期之后,这个赞美的这一碗饭发酵了,味道非常好闻;那个每天骂它、不喜欢它、讨厌它的那一碗饭,那个味道就非常臭,气味很难闻。你看这不是香味都实验出来了吗?就是音声还没有实验出来。色声香味,这样子看起来,色、香、味这三样都实验出来了。境随心转!
所以我们只要人人都存好心,人人都是善心,我在去年写了十个字,「爱心遍宇宙,善意满人间」。我们常常用爱心、善意对宇宙,对人间,对一切万事万物,什么灾难都没有了,没有不能化解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是教育的功能。不通过教育,人很难转变,他随著恶的习气,他才造作许多恶业,感受到苦报。所以大乘佛法跟孔孟思想很多地方都是不谋而合,这两样东西真的可以相辅相成。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祖师们,他们在佛教上有成就,他们在儒学上也有成就,我们看他的文章,看他的注疏,你们看,哪一个祖师大德的注疏里头没有引用儒家、道家东西?有!儒跟道,你看看他们的一些言论、著述引用佛法。儒释道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实在讲它也融化成一体,道并行而不相悖,彼此相辅相成,造成和睦、繁荣、兴旺的社会。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要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找出来。
所以根,佛法的教诲是从断烦恼。断烦恼障、断所知障,从这下手。儒家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两种障碍没有了,菩提心自然现前。诚意、正心,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菩提心,诚意就是真诚,正心是什么?正心就是后面四个,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正心。儒讲得简单,佛法讲得详细,就是经论里面所说的,它讲三个,深心、大悲心,我是把深心讲成三个,清净、平等、正觉,深心;慈悲就是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佛所讲的,至诚心就是真诚;深心是一样的,跟《起信论》是相同的;后面这一条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对待人要一片慈悲,对待自己要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有了,诸位看到夏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菩提心在上面。
菩提心现前,你的身才修了,为什么?你身跟这个完全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的身修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里头每个人都修身,这个家怎么会不齐?齐是整齐,一丝毫不紊乱。「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自古以来,国融入了社会,那个社会是什么?天下。天下是大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中国人常常讲天下,而不讲国家,国家是小,天下大,中国人把国家融入社会,融入了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四海之内,在过去人的观念是宇宙、是个地球,除了我们自己国家,周边还有许许多多国家,皆兄弟也。所以中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从来没有侵略过别人的领土,从来没有对其他的国家族群发生战争,没有的。他为什么这样的和睦?圣人教诲。这圣人教诲在中国可以说集中,就正如汤恩比所说的「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外国人讲的。
在中国,我们讲《十善业道经》,曾经讲过「雍正皇帝上谕」,雍正皇帝他的思想当中、理念当中,儒释道是一家。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所以我读了「雍正上谕」之后,我觉得多元文化这第一个说出来的应该是雍正皇帝,而且他真正落实,他对於三教平等的尊重。而平等的在社会上大力的来推动,使儒释道能教化一般的平民百姓。儒释道三家都是教人为善,没有教你做恶人,都是教你做善人。这是中国传统教学,我们必须要知道,特别要懂得家庭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全世界我们没有看到其他国家民族是这样教的。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那就是佛法里面四弘誓愿里所讲的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包括世出世间,成就后得智。
家庭教育,这最重要的是德行,道德的教育。道就是伦理,五伦是大道,这是孔孟所说的,五常、八德是德。八德,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我们把两种融合在一起,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从家庭到学校都教这个。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十二个字,与这十二个字都能相应,这个人是有道德。两千年的历史,奉行道德的人很多,历史上都有记载,这些道德的故事讲不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条目,就是《弟子规》,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所以我们今天真的是找到了,不在这上面扎根,无论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你要不从这上真正扎根下去,你说你修学哪个法门会有成就,我不敢相信。为什么?这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
净业三福三条好像三层楼一样,你没有第一层,哪来第二层?没有第二层,哪来第三层?这三条,第一条人天福报,第二条是二乘福报,第三条是大乘福报。你头一条没有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你才晓得我为什么这么重视,为什么全心全力在提倡、在劝导。我曾经说,我们的修学就像植物这些树木花草一样,《弟子规》是根。这树木花草要没有根,那都是死的,花瓶里面插的花它能活多久?两天、三天就凋谢了,我们就当垃圾丢弃了,它是死的,它不是活的。我们没有《弟子规》,无论修学什么也都是死的,不是活的,无论你怎么用功、你怎么努力,不能成就。你要想真正有成就,念佛要想能往生,还是要靠《弟子规》。你能统统做到了,你是善人。《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有善根,你有福了。经上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
《弟子规》做到了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人天善,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如果二乘善,从这个基础上再提升,提升什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你提升到这一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方便有余土。如果再升一级,那你就第三条要做到,第三条头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劝进行者是化他,像释迦牟尼佛一生最欢喜的事情是教化众生,为人演说,这是无比的快乐。物质生活缺乏没有关系,只要能过得去,三衣一钵够了,一点麻烦都没有。万缘放得下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得大安乐,这是世间人很难参得透的,佛菩萨给我们示现。
我们今天所以不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对於这个放不下。你们想想对不对?我们心里头牵肠挂肚东西多少,衣食住行都放不下。世尊给我们示现的,全放下了,他的衣多少?三件,叫三衣。诸位要知道,世尊出现是在北印度,是热带,像现在我们要是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一带,三衣够了。因为它没有四季,它只有一个夏季,只有一季,所以三衣就够了。他不需要冬天的衣服,不需要加衣,不需要;一钵,一天吃一餐够了,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老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每天吃饱了,在一起都是在研究谈论什么?诸法实相。你要问什么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他的弟子们所讨论的,现在流传给后世就是这些经典。我们现在把它编集在一起称为《大藏经》,《大藏经》的内容就说这个,你说这多快乐。岂不就是落实了孔老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的这三句,在佛法里头圆圆满满百分之百的落实了,做得真彻底,比颜回还要彻底。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认识佛法。
佛法,我学佛到今天五十多年,我二十六岁学佛,五十四年。我在学佛的时候就说了,「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教导我的,肯定佛法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肯定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的义务工作者,他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为跟中国孔子完全一样。孔子是真正修学成就之后,真的是想求个一官半职,他非常羡慕周公,他也想做周公第二,结果没有人敢用他。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用他,所以回到家乡教学。回到家乡,我们在经书里面看到的,他已经六十八岁了,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教学五年。
释迦牟尼佛三十岁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就开始教学,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是从事於这种教育工作四十九年,最长的,成就人也最多。你看常随弟子,就是跟著他的、不离开他的,经上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夫子教学五年,你看看全世界,这些宗教的创始人。所以我跟宗教接触,我心目当中所有宗教都是社会教育,我是这么一个看法。境随心转,每个人看法不一样,因此,我们对它的理解、感受就不相同。你看耶稣当年在世教学三年,他是被人钉十字架死的,穆罕默德好像教学二十七年,都是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可是专为教学,那就是释迦牟尼佛,那真是第一个人;其次,中国孔老夫子在晚年是专心教学。
这不但给中国从事教育工作者一个最好的典型,实在也是全世界,今天遇到灾难了,多少人在寻求怎样化解冲突,怎样来恢复这个世界的安定和平。实实在在说那就是汤恩比讲的,除了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没有第二个办法。那孔孟学说是什么?你要找这些教授、专家,他会跟你讲一大堆,到最后你无所适从,佛法亦复如是。讲的是什么?枝叶花果,美不胜收,你没有办法落实。所以我今天告诉诸位,我们不讲枝叶花果,不讲这个,我们讲根,儒佛的根,我们要从根学起,有下手之处。儒的根是《弟子规》,佛的根是《十善业道》。所以汤恩比讲的,孔孟学说就是《弟子规》,大乘佛法就是《十善业道》。只要把这个根抓到了,今天世界上所需要的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真的会做到。
这一次我们《弟子规》这个讲座四十个小时,诸位同学都听了,你们都参与了,你们想想这个东西能不能化解冲突?人人都修学,冲突没有了,自然没有了,还要用什么手段化解!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你懂得做人,哪有冲突?安定和平本来就是。所以《弟子规》、《十善业道》救世间,这是我们现前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至於经上所讲的,这就是讲我们的行业,我们要善不要恶业,我们要清净不要染污。那我们果报就殊胜,从乱世回归到治世。『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这是大乘的枝叶花果,宗门常讲向上一著。我们现在是从最低层地方来下手,向上自自然然它会茁壮,它会开花,它会结果。
我们再看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引用《大智度论》第二卷里面有两句话,「智论第二」,《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二卷里面说「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诸佛所说」。什么叫无作业果者?跟你说真话,自性里面,就是真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心,这我们讲得很多,所有一切现象唯心所现,「唯心所现」里面没有作者也没有所作,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唯识所变」就有作者,那就是『随其所行业』,随其所行业是唯识所变。『如是果报生』,这个果报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智度论》上讲「有业亦有果」,唯识所变;「无作业果者」,唯心所现,这是很深很深的道理。我们今天所学的、所期望的,是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做开悟。你能把开悟的完全落实,落实是什么?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统统舍尽,那你就入了,悟入。悟而不能入,你所得的利益不大;悟而能入,那就是我们一般讲,你成佛、成菩萨,那个功德就无量无边。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