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八讲)  2005/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8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偈颂第六首,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我们,这首偈是教我们「依行时思惟观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知道思惟观察。为什么教我们要思惟观察?如果不知道思惟、不知道观察,你必然随著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习气,这是迷情!随顺迷执一定会造成愈迷愈深,於是知见就不正,把诸法实相全盘看错了。由於错误的知见一定造成错误的行为,造不善业感不善果报,这就是凡夫为什么沉沦在六道轮回,真的像佛所说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无有出期。所以佛教我们思惟观察。

「思惟观察,成四种观」。这四种观是一而四,四而一,任何一桩事情从四面去观察,你才能了解它的真相。清凉给我们指出来「无常,空,无我,无相」。这个观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观、人生观。这个地方的无我是人生观,无常、空、无相是宇宙观,实在说人生跟宇宙是一不是二,这就是佛法。所以佛法跟哲学不一样,哲学是分开来说,我们人跟生活环境虽然息息相关,但是它不是一;佛法里头你看万法归一,佛法里头没有二,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究竟的果证叫什么?入不二法门,这是究竟果证,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入不二法门!二尚且没有,哪来的三、四。可以说三、四,但是你要知道三、四还是说的一桩事。

我们讲一体的多方面,从多方面观察,你才真正认识事实真相。如果你只看一面、二面就产生偏见。譬如我们以这个杯子做比喻,我们这样子放法,从这面的人看,问你这是什么样子?他说凹进去的,没错!从这面的人来看,问他它是什么样子?他说凸出来的。所以你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多面,就产生偏见。不能说你错,瞎子摸象,都对,不能说错,但是看到完完整整,面面都看到,这才叫智慧。如果没有面面看到,免不了偏见、偏执。所以佛教导我们,总是要从面面去观察事实真相。

这个地方经里面讲的『一切有』。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一切有」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三有」,六道轮回里面,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有业因、有业缘、有果报;另外一个大乘教里面说一切有是有为法,也跟诸位报告了。什么叫有为法?凡是有生有灭就叫做有为法。那我们想一想,在这个宇宙之间,哪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用科学的术语来说,动物,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就是有为法;植物有生住异灭,也是有为法,无常;再说矿物,山河大地、星星太阳,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说得很清楚,真的像佛所讲的它有成住坏空,还是有为法。

自古以来,古人说虚空没有变化,虚空里面所有的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是生灭的,没有看到虚空生灭,所以虚空不是有为法。佛从方便说,方便就是恒顺众生。是的,你们没有看到虚空的生灭。虚空有没有生灭?有!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世界包括时空在内。不过到近代科学家才发现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等於零,时间跟空间没有了。但是这个时间长,你没有这个功夫你见不到。那这个功夫是什么功夫?在佛法里面讲法身菩萨,也就是说破一品无明你才能见到这个事实真相。无明没有破,这个现象就在。这是真难,这不是容易事情。

十法界里面有时间、有空间,一真法界里面没有,也就是时间、空间都等於零。不但诸佛菩萨随缘示现,随众生的感示现。给你说真话,一切众生业力感召亦复如是。所以世尊在《楞严经》里面讲,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现象,诸法实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个当处我们要注意到,如果真的有时间(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真的有空间,就不能叫当处;只有时间、空间等於零,没有,根本没有,才能叫当处,真的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我们现在没有亲证,但是大乘佛法薰习的时间长,有这么一个影像能够体会到一分、二分。佛经上比喻得好,说烧火,火我没看到,但是已经感到暖气,感受到一点暖气;换句话说,距离这个火是愈来愈近了。我们把火当作事实真相,我们距离事实真相渐渐接近、接触到了,接触到暖气了。

『无常』,清凉大师在《疏》里面说「然无常等,经论异说」。经论讲这个事情讲得很多,许多都是佛说的。佛说的有时不一样,那我们要依什么来学习?诸位要知道,佛说法是有对象的,世间圣人教学也是有对象的。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孔子的学生问孝,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夫子跟每个人答覆的都不一样。世尊当年在世,学生来问这些问题,同样的问题佛的答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因事而异。当时听佛说法的他都开悟了,一听就觉悟、就明白了,善说!这就是常常讲的「佛无有定法可说」。今天我们读当年谈话的纪录,经就是佛教学的纪录。这些纪录不是对我说的,也不是对你说的,是对当时那些佛弟子们说的。那我们要多看多听,细心的看,细心的去观察,体会里面的意思,这就对了,不必执著也不可以排斥。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看出佛说法的那种活泼,自在无碍,善巧方便,你从这里能看出来,我们才能真正得受用。

清凉在此地举的例子是「依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里面是用「三性」来解释,这是法相唯识里面讲的三性三无性。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依这三性来说的。「初约遍计,名无性无常,以性常无故」《辨中边论》,清凉《疏》里头有说,这个地方省略掉,我们这个本子里面省略掉。《辨中边论》上讲了四桩事情,无常、苦、空、无我,跟这个地方讲的四种观稍稍有一点差别。这里有无常,有空,有无我,没有苦,但是这个地方有个无相,这是经跟论说法就不一样,可是我们互相参考,互相来观察。

什么叫做无性无常?无性无常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遍计所执,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没有实体,所以它是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个,头一个是「得」,你们想想得是什么意思?得到了。单单说这个得是不相应行法,是抽象的概念。我们世间众生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抽象概念是牢牢的执著著,那这个东西苦!我们常讲患得患失。得到什么?得到财,财是色法。谁得?我得。执著这个我,我是心、心所法,心、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单单讲这个得是遍计执。法相唯识分得很细密,让我们在这里了解这是无常苦空无我,这才把事实真相搞清楚。遍计所执,计度分别,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所以在《百法》里面给它立了一个名称叫不相应行法,这统统是遍计所执。但是它决定离不开前面这三法,心法、色法、心所法,它离不开。

后面说无为,无为是体,那是根本依。无为有六个,虚空是属於无为,六个无为只有一个是真正的无为,「真如无为」。虚空是相似无为,因为你看不出、感觉不到它的生灭,好像它没有生灭。实在讲它也是个生灭法,但是不像我们这一般的刹那生灭很明显。动物生老病死,植物生住异灭,矿物、山河大地成住坏空,这个很显然。虚空什么时候你会看到它的真相?破一品无明就见到了,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情。你没有入这个境界,你没法子了解。我们今天在大乘经教里面听佛所说,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不是自己亲证。佛这样教给我们,佛教给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去亲证,然后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相是什么?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六祖大师他老人家在《坛经》里面也告诉我们,一切万法从自性生,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晓得万法跟自己的关系,这很重要。你要从哪里下手?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修行的原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方法固然很多,原理原则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无明就破了,真相大白。你要是知道这个原理原则,你就晓得从哪里下手,从持戒下手。所以六祖教人下手的方法,先去十恶,再去八邪。这昨天跟诸位说过,从十善业道下手。十恶断了,十善就现前;八邪除掉了,八正道就现前。十善跟十恶,八邪跟八正,一体的两面。这个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了,我们就非常喜欢,而且知道这必要的,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方法。

去要去得干净。杀生,不杀生,把杀生断掉,不但在事上不犯,最重要是心。心里面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意念、念头,这一条你才真正转过来。去偷盗,盗在经教里面称为不与取。这个物是有主的,主人没有同意,我随便拿来,这就是盗的行为。不但我们在事相上有主之物我们不能随便取它,更应该从心念里面下手,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这我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要紧从心上下功夫。因为我们真心里头没有十恶,真心里面显示出来的纯善;十善到了纯,这个纯就是一丝毫不善夹杂都没有,这是真心。十恶除掉,心清净了;八邪除掉,真心就显露了。

所谓因戒得定,定要不要修?不要修,为什么?自性本定,《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你自性本来是定的,被什么给扰乱?被十恶八邪给扰乱了、搞乱了。其实乱是十恶八邪在乱,我们自己本性并没有乱,这个道理要清楚。所以你只把作乱的十恶八邪除掉之后,自性本定它就现前。自性本善,儒家都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十善,十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自性本定就是八正道,你才晓得这十善业道看起来简单,功德不可思议!佛祖在经上常讲,下品十善是修罗的福报,中品十善是人间的福报,上品十善是诸天的福报,究竟圆满的十善是法身菩萨、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十善业道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随著你修行的果位节节上升,无有穷尽。为什么无有穷尽?它是性德,性德是无尽的。

只要是佛法,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最后究竟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修什么法门?十善业道。今天我们十善业道做不到,虽然修,但是夹杂太多了,十善只有一分,夹杂了九分的染污,不纯,所以善功不显,善的果报也不明显。什么原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我们才想起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说的话,「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话说得好。特别是我们现代这一代的人,我们读这句经文感触都很深,为什么?就讲我们眼前的事情。我们从小没人教,父母没教,长辈没教,老师没教,我们怎么知道?过去家庭里面有教,这是一百年前、一个世纪之前的人家庭都有教。老人不管识字不识字,有没有读过书,但是这些伦理道德都懂得。这个东西纪录下来写成书就是《弟子规》

诸位同修如果有机会你们去看看清朝陈弘谋编的,他编了一部书叫《五种遗规》,搜集了自古以来几十家家训;古圣先贤他们怎样教儿女,怎样教子弟。《弟子规》就是中国自古以来这些优良的传统家教集大成,这书好!编这个书指导的原则是孔夫子的一句教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是讲文艺、艺术。以这句话做纲领。所以这篇东西虽然不长,它讲孝,讲弟,讲谨,讲信,讲爱众、亲仁、学文,言简意赅,这个东西是一生都不能离开的。

在佛法里面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我们讲不杀生,不杀生是属於哪一条?不杀生是属於泛爱众。你爱他,你还会伤害他吗?不会了。人要爱,动物要爱,植物要爱,一切万事万物我都要爱。爱,你就不会伤害,是不是不杀生!你还有杀生的念头、杀生的行为,泛爱众你就做不到。所以《弟子规》《十善业道》的落实,《十善业道》《弟子规》的纲领。编《弟子规》的人是儒家的,他用的是孔老夫子这个标准。孔老夫子这个标准,用我们佛法大乘教里面《十善业道》你去一比照、一核对,完全相同。说的不一样,意思都一样,真的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无常」,我们讲遍计执。再看下面「约依他起,名生灭无常,有起尽故」。这个很明显,「他」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条件,任何一个现象的生起一定具足许多条件,缺一个它就没有办法生起。所有现象的生起都是要依靠许多不同的条件,依他起就是缘生;缘聚,具足了它就现前,相就起来了;缘要是散了,这个相就消失了。所以它有生灭,有生灭就是无常的。譬如我们住的这个房子,房子是不是现相?它自己不会突然就会生起来变成一个房子,没这个道理。他们一定是先有建筑这个房屋的土地,一定有许许多多建筑的材料,钢筋、水泥、砖瓦、木材这些建筑材料,还要加上人工,这是依他起。条件统统具足,房子盖好了,这个相现前,缘起。这个房子如果是比较简单一点的,二、三十年它就坏了。如果你要不是经常保养,在每年或者一、二年翻修一次,它的缘就散掉了,房子就没有了。所以这是生灭无常,有起有尽。

第三「约圆成实,名垢净无常」,这个意思比较深。圆成实,圆是圆满,成就真实,称为圆成实性。垢净,又说「位转变故」。在最近我们常常提到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用这个来比喻比较容易理解。他用的是玻璃瓶,大概是医学上常常用的,或者化学做实验长长的管子,像这样的一个瓶子,它没有这么大,很小,细长的管子,管子里面放水。我们把水比喻自性,自性不变,但是它那个相会随著它环境的感染而改变。我们用一个善念、爱心,我喜欢这个水,我爱这个水,这个水很清洁,令人生喜欢心,它在显微镜之下的结晶非常美丽。那我们再换个念头,还是这瓶水,这个小实验瓶,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在显微镜一看,它那个结晶的图案马上就变丑了。美也好,丑也好,是它变化的相,依然是那一瓶水,叫垢净无常。垢就是不好看的相,净是清净的相,刹那刹那在转变。

江博士告诉我,他这个工作做十年了,每天做很多次,做了多少万次,从来没有看到有两个结晶是相同的。这杯水,我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那个结晶是一个结晶;你到这个地方来看到这个水,你也很喜欢它们,它也是个结晶,都是很美,仔细一看并不完全相同,找不到相同的。这是什么原因?我们每个人意念不完全相同,爱它、恨它念念都不相同,前念爱之深,后一念爱之淡薄,它不一样,不是一个程度。所以宇宙之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唯识所变,识就是分别,分别执著千变万化。用佛经上的术语来讲、形容是很有意思的,说得很好,「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想,没有办法说,说不出来,你也想像不到,这叫事实真相。

他是从这三种性来说无常,万法无常。体,体是法性,体就是真心,永恒不变。体不是心也不是物。我们讲的心,心是依他起,八识五十一心所的心;物是物质,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但是自性不是心也不是物,它是永恒的,它没有生灭。心法跟色法(就是精神跟物质)都是生灭法,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无常里头有真常,真常里头有无常。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里面讲的第二段,「空亦有三,一无性空,性非有故」。无性空是遍计所执,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此无理趣可说为有,由此非有说为空故」。这个意思也就是这个空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疏》里面说得简单,性非有故。无性空这个性,性没有。这个没有,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缘不到;你眼看不到,耳也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你连想像都想不到,所以说它是空。

无性之性就是真性,它存在,现在科学家给它建立一个名相叫能量。能量有很多很多种,能量不是一种,物质有能量,精神也有能量。这个性也是一种能量,但是这个能量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跟物质的能量是有限的,这个能量是无限的,没有生灭的。所以大乘教里面把这个性,在有情众生的这一边说之为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从精神上说,叫它做佛性。在物质上说,就是一切(动物不算,动物算有情)植物、矿物连虚空法界,说为法性。所以法性这个范围大,统统都包了,动物、植物、矿物什么都包括在里头。佛性只是动物这一部分,在有情众生称之为佛性。现在我们把佛字去掉,法字也去掉,单单讲这个性,就是此地所讲的无性空。为什么?性非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色法,所以称它为空。

第二种说法叫「异性空」,异性空是依他起,清凉在注解里头说得很好,「与妄所执自性异故」。不是真有,但你也不能说它没有,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与妄所执自性异故。第三叫「自性空」,自性空是「二空所显为自性故」。二空就是前面两种,所以这是属於圆成实性。从前面讲的无性空、异性空所显示出来的,这就是自性空。自性能现,你要问,它为什么会能现?它现的是什么?虚空法界。这个事实真相如果我们参不透,佛在讲经的时候常常用比喻,希望我们从比喻当中能体会。而佛讲比喻讲得最多的是讲梦,为什么?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你曾经做过梦,许许多多人常常都作梦,天天都作梦。梦,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是意识变现出来的。那我们要问意识在哪里?意识是什么样子?找不到,找不到是空。它为什么能现相?它为什么要现相?这是第二义,容易解释。确实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习气种子,在你睡眠的时候,你的意识不集中成为一个散漫的状况,所以这些种子容易起现行,就变成梦中的境界。你的精神意志稍微集中,你就清醒了,它就没有了,这境界就没有了,这个容易懂。

那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为什么会变成虚空法界?在六道里头,那是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著十法界的种子,遇到缘,自自然然它就起作用,就现行,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所以佛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尔就好像自自然然的,佛不用自然,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尔比自然还要纯,自然可能还有个因缘,没有。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讲「非因缘,非自然,法尔如是」。这是自性的本能,或者我们讲自性的德能,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所以它不是心也不是物。但是心法跟物质都是从它这里变现出来的,先变心法然后再变物质,我们后面会讲到。因为《华严》也是法相唯识宗所学的经典,法相唯识宗主修的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华严》是六经之一,这里面也讲到。

我们今天讲唯心唯物,心跟物在大乘教里面就是见相两分,见分是心,相分是物。这两分从哪里来的?从自证分来的。自证分就是自性,自证分不是见分也不是相分,见相两分是从它这里生出来的,所以见相同源。换句话说,心物同一个源起,从自证分生。你怎么知道有个自证分?还有个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跟自证分是一体的两面。古人用镜子做比喻。古时候的镜子跟我们现在的镜子不一样,中国古时候是铜镜,就是一个铜把它磨,磨得很亮能够照见,所以叫铜镜,古人用这个做比喻。比喻这四分就很有意思。把铜镜的铜比作证自证分,铜磨光的这一面,这一面镜子就是自证分,这一面镜子能照叫见分,镜子照见,镜子里面有影像,那个影像就是相分。一面镜子,知道这四分是一体。所以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可以说是属於体,我们在哲学里面讲万有的本体,从它这个地方生出精神、物质。精神就是能照,照见,物质就是照里面的现相,这现相就是物质。这个比喻我们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从比喻里头细心去体会诸法实相。这是讲的「自性空,二空所显为自性故」

「无我亦三」,第一个是「无相无我,我相无故」。无相无我是遍计所执性,这个相本来没有,所以叫无相,「即此无相说为无我」,无相无我。我们现在要问,我相到底有没有?你要是稍稍契入大乘,你就知道真的没有,正如《般若经》上所说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一切法的真相。那我们这个相有没有?没有,刹那生灭,迁流不住。就像那个旋火轮,你看到那个火是一个轮,不是的。它好像是一点一点的相续,实际不是相续是迁流。它速度太快了,你看到好像是个轮,实际上根本轮就不存在。我相亦复如是,所以说是无相无我。现在科学家也发现到这个事实真相,说宇宙之间没有物质存在,只有能量,没有物质,物质是能量变现的。这些发现逐渐逐渐与佛法讲的接近了。

所以我常常感到遗憾,这些科学家没有能够看到佛教的经典,他们如果能够接触到佛教经典,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启示,他会有更多的发现,有更精辟的解释。但是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这些典籍,我们都知道用文言文写的。你要想读中国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这些典籍(这些典籍确实是智慧、是经验),那就不能不学汉文,还得要学汉文,学中文里面的文言文,你才能够直接读诵研究汉学里面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教诲,你才能受益。如果你要不认真学习,这个典籍在,我们讲堂里面这么多书架都是的。世间法的我们这里头有《四库全书》,出世法的,我们这里面有十几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现在放在这个地方没人看,为什么?钥匙没有。

钥匙就是文言文,你能够通达文言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你要是拿到这个钥匙,你要是打开这个宝藏就欲罢不能,你会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夜以继日。以前你们都知道杨老师杨淑芬在此地,《四库全书》我看只有她一个人在翻,每天晚上看到三、四点钟,天快亮了,舍不得放下,她有这把钥匙。这一把钥匙取得也并不难,《三字经》《弟子规》里头都讲,教学最重要的「专」《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学是更要专,你就拿到了。要多少时间?在一般讲是一年,不长。我们没有把一年的时间专用在这门上,所以不行。

以前李老师教导我们要拿这个钥匙在古文,取古文。为什么不取经典?经典是当时最浅显的文言文,就等於那个时代的白话文一样。所以佛经的体例在中国文学里面称为「变文」,文学史里称之为变文,变化的变。你看《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汉唐时候的翻译,从汉朝到宋朝八百年间,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我们现在看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很浅显,好懂。你要把《古文观止》拿来比较,古文难懂,佛经容易懂。佛经为什么用这种文字?祖师大德为了普及佛法、普度众生,用最浅显的文字,译经的法师他的一片慈悲心。所以你能看得懂佛经,你不见得能看得懂古文,中国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的这些东西你未必能看懂。你能看得懂儒家、道家、诸子百家,那你读佛经就轻而易举,一丝毫困难都没有。愿不愿意拿这把钥匙?现在不能够强迫,现在我们是讲的民主自由开放,完全是自己发心,自己想不想要这把钥匙。

无我第二个叫「异相无我,与妄所执我相异故」。异相无我是说的依他起,意思是讲相有不是没有。虽有相不是像它遍计所执的,为什么?相是依他起的,决不是凭空想像的,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相无我是个抽象概念,所以我相无故,这个地方不能讲我相有。我相是什么?身相,身有。身是不是我?一般人就执著这个身是我,我在哪里。总是这样执著,这是我,我在这里。这就是异相无我的意思。第三个意思「自相无我」,这是属於圆成实,圆成实性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这个无我所显就是前面两种无我,无相无我、异相无我,这两种无我显示出来就有自相无我,无我所显为自相故。就这个自相称之为无我,这是无我的三个意思。

后面还有一句「无相亦三」,第一个「相都无故」。相有没有?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你要是说有,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相都无故。第二「相无实故」。因为相无实,所以它都无。相不是实在的,相不是永恒的,虽有,时间太短暂了,古人用旋火轮做比喻,比喻得好。旋火轮在快速转动的时候有没有轮的相?好像是有,实际上呢?实际上没有。相有无实,不是真的,是光的点转动得太快了,我们看起来好像是有。第三「无妄相故」,后面它有一句「然皆融摄,则此宗意。而偈正意,多约前二性辨」。前二性就是遍计所执跟依他起。说得那么多,说的是一桩事。这就是前面所讲的,从一桩事情面面观察,我们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是幻相,事也不是真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问:你要不要放下?最后真正的用意是放下,明了事实真相叫看破。

佛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把诸法真相说破,让你明白,让你了解,看破了。看破之后,你才肯真正放下。也许有人问,这是很普遍的,我想自古以来都不免,世尊当年在世也不免。我统统放下之后,我的生活怎么办?提出这个疑问的人他有没有看破?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不是跟你说事有理无,相有性无?那你怎么样放?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切放下是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了,这叫放下。放下跟提起是同时的。释迦牟尼佛放下了,放下之后怎么样?现身说法,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如果你要误会,我什么事情都不干了,我统统放下了,那释迦牟尼佛成佛应该不要再教化众生,也统统放下。为什么?在这个世间示现是给大家做榜样、做模范。身体要不要生活?需要。但是生活很简单,吃饱了,穿暖了,有个地方遮蔽风雨,够了。给我们示现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

生活所需是福报,福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当然我们凡夫没见性,性德里面的福报我们享受不到。那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享受是修得的,我们这一生贫富贵贱,这是命!贫富贵贱在果报里面是属於满业,前世所修的,这一世你来享受。前世你修的因多,譬如财富,财布施多,这一生当中,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发财。你做的工作是缘,你命里有的财富是因,人家跟你做同样生意他不会发财,你会发财,缘相同,因不相同;你命里头有,他命里头没有。

财富是过去生中修的,在这一世当中果报现前。你修得多,你得的就多,修得少,得的就少,是这么个道理,不需要刻意去经营,用不著。用清净心,用真诚心。如果真的有智慧,我钱财多了,除了我自己正常生活之外,你再拿去布施,愈施愈多。中国古时候范蠡就给我们做了个典范,三聚三散,他永远散不尽,为什么?愈施愈多。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就吝啬、吝财,不肯修财布施,这样子他的财富就有限,他命里头的财用完就没有了。所以,不懂得业因果报!聪明智慧是法布施,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我们要想得这三种果报,你就修这三种因,不要疑惑,不要有所希求,自自然然的果报就现前了。你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无尽,那你这三种果报也是无尽的。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多,佛在经上常给我们说财宝是五家所有。你命里头没有,你虽然得到,你守不住。大火会把你烧掉,大水会把你漂掉,还有盗贼,还有败家子,你怎么能守得住?所以有智慧的人怎么守?散财就是真守,帮助一切苦难的人,你那个财用永恒不尽,无论做什么事情是财源滚滚而来,灾难也能化解。灾难怎么化解?无我就化解了,无我谁受灾难?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用修自己的功夫来化解灾难。这很有道理,因果上讲得通。灾难是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所招感来的果报。修自己,把自己不善的念头去掉,不善的言语去掉,不善的行为去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跟十善业相应,这个人怎么会有灾难?什么样的灾难对他都不会造成伤害,火不会烧他,水不会淹没他,甚至连恶人都不忍心杀害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今天世界上劫难这么多,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居住在地球上这些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的多,善的少,所以才有这样的果报现前。那要怎么样拯救这个社会,化解这个劫难?没有别的,教育,教学为先,让大家觉悟。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地区,哪一个种族,哪一种信仰,你去调查调查,你去问问,你要不要财富?你要不要聪明智慧?要不要健康长寿?这三种祈求超过了国家界限,超过了种族界限,超越了宗教信仰界限,超越了文化的界限,是一切众生共同的希求,共同的愿望。佛法里头讲得透彻、讲得清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肯去十恶、修十善,今天我们劝导大众,你认真落实《弟子规》的修行,你就能改造命运,你就能化解灾难。你自己一个人化解了,就影响你一家;你一家化解了,就影响你的邻居,邻里乡党。

如果我们能有效的使用卫星电视、网际网路,把《十善业》《弟子规》的教学向全世界来推展、来介绍。这里面首先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这个问题解决,那就是要翻译,把它翻译各种不同的语文,向全世界快速的推展介绍。人人都明白了,人人都觉悟了,人人都回头了,这个世间的灾难就化解了,古老的预言就不灵了。预言说的是常数,但是诸位要记住,数是常数不是定数,会变的;断恶修善的行动就是变数,《了凡四训》里面讲得透彻、讲得清楚。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认真努力的去干,真有效果,这不是假的!

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章嘉大师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我明白了,我相信,依教奉行,这一生改造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学佛实在讲老师很重要,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可遇不可求,学生对老师的信心,诚敬是你学习成败的关键。好老师真的遇到了,那就是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这许多学生在一生当中成就的不一样,有的成功了,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堕落了。什么原因?一个老师教的,对老师的诚信、对老师的诚敬不相同,道理在此地。换句话说,你要乐意接受教诲,你才真正能有收获。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