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三讲)  2005/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3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二段教化甚深,长行,文殊菩萨问财首菩萨最后的这一小段,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於如是诸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

这一段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这科题「能化差别,先牒十随,后现三业」。前面这个十随,『於如是诸众生中』,这就是先牒十随,然后现三业。在这个地方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到,也是深深的体会到,一切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在十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佛菩萨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现身说法总不外十随,这真的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现三业,三业是身、语、意,一般经论都讲现身,语、意用一个身也都包括了,语意不离开身。『教化调伏』,通於语意,语里头有教化、有调伏,意里头也有教化、也有调伏。后面这一句说得好,「为以十随化故」,这个化是教化。「众生非空耶,为以众生空故,十随虚设耶」,这个意思很深。十随现身说法教化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有没有?有,非空,相有、色有,可是你要记住性空理无,这才圆满,这才真正不著相。不但四相空了,四见也不可得,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这个地方完全为我们显现出来了。下面这是第二段答:

【时财首菩萨,以颂答曰。】

在没有正式答覆之前,清凉大师把这个答义(答覆的义趣)为我们做了一番开示,这番开示非常好。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答中,准诸深经,及此偈文,略有四意」。准,就是我们现在讲参考依据这一切大乘经,以及向下这十首颂,十首偈的偈文,略有四意,第一个「佛见众生,本来自空,非断空故,不碍随化。偈云,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这是举财首菩萨答的偈文,这个意思很重要。佛见众生本来自空,不是把他分析,我们这样体会到空。这分析空科学家现在常用。人身体是个物质,物质里面最小的是分子,这个身体是无数分子众缘和合;分子再分析可以变成原子、电子、粒子,经过这么一分析,就晓得这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的。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体是一个。假设我们说这个体是粒子,体完全相同,只是这些粒子排列的方式不同,科学里面讲方程式、组合不同,所以森罗万象其实分析到最后这粒子完全相同。这是从分析知道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叫从分析明了空义。

断空是什么?这个相灭了之后,空了,叫断灭空。这大家也能体会。人寿命到了,死了,这个人不在了,空了;树木花草枯了,枯死了,这也空了,这叫断空。佛看一切众生这个相在,在,本来自空,不要等你断灭也不必用分析,佛怎么说?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但物质的色相了不可得,你的精神现象也了不可得。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物质的色相是相分,精神的现象是见分,见相同源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所以精神跟物质可以转变。这个道理在佛法里非常明显,佛讲得太多了。可是精神跟物质怎么个转变法,现在科学没有办法。科学今天能够转变的是物质转变成能量,这个能量是质能,能量可以变成物质;但是跟见分,见分是属於心理,精神怎样能变成物质?物质怎样能变成精神?这个科学现在还做不到。我们希望科学再进步,总有一天它能做到,有这个理论在。不但有这个理论,也有这个事实存在。

所以一切诸法本来自空,在我们一般大乘教里面常讲「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当体,这个东西在面前,森罗万象就在面前。实际上这些现象大乘教里头讲得很多,《华严经》里头佛是常常提起,前面我们听佛说过,这一切诸法「并皆速灭」。什么叫并皆速灭?这是说它刹那不住!尤其并灭速度太快了,快到我们无法想像。像前面清凉大师引经论所说的「业是所造,心是能造,能造所造,并皆速灭」。我们读这一段经文的时候,引用佛在《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说明这个东西它不能常住。不但不能常住,暂停都不可能,不可能暂停。你看到生了立刻就灭,下面一个现象又生,生了又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

「一刹那九百生灭」,我说过很多次,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的速度比这个还快。你决定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它已经不在了,你起心动念有什么意思?起心动念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并皆速灭。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如果你对於这个事实真相,果然是通达明了,佛说的,你在一切诸法里面决定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当然是更不可能有分别、有执著了。这个时候你这个境界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纵然你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肯定你已经契入正等正觉,法身菩萨!你一定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有没有证得法身的念头?给诸位说,没有。你有这个念头,你在诸法现前的时候,你还会起心动念,还会起心动念你决定没有证得。一定到不起心、不动念,真正放下了,那就叫契入,那就叫证得。我们再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跟诸法实相融成一片了。《楞严经》里面所讲的首楞严大定。

早年我们读《楞严经》、学《楞严经》,首楞严大定名相很熟悉,境界没有法子体会得,确实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这么多年修学,现在在《华严经》里面才真正体会得一点,可是自己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自己在境界里头还是会起心动念,自己晓得毛病,为什么不能证得、为什么不能契入?还会起心动念。你要问为什么还会起心动念?道理很简单,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时间太久了,现在虽然知道这是错了,一下改不过来,这才起心动念。自己已经知道这是错的、这是不应该的,这一点已经是很可贵了。诸位想想,一切众生哪一个不起心动念?他知不知道?他不知道。我们虽然有老毛病、有老习气,自己晓得这是毛病、这是习气,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这是毛病、是习气,那比我们就差一截了。

我们今天要做的,还是章嘉大师教导我们的方法,「放下,看破」,放下什么?放下於一切法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一定是先从分别执著先放下,然后再练一切诸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入法界,禅宗里面讲就明心见性了。还起心动念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充其量你学得不错,你在四圣法界,你不能够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的人於一切诸法确确实实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六道凡夫的家常便饭!六道凡夫哪个不是这样的?这里面就讲究善恶,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善的,就感三善道;如果是不善的,那感三恶道。六道里面的依正庄严,消业的,你造的有这个业,那你当然要受这个果报,总是不知道一切诸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你入这个境界,晓得诸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我们要问这个世间还有没有灾难?没有了。

这一次印尼这个地震海啸的大灾难,这过了不久。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预言,预言家发表了一些谈话,说今年(二00五年)还有许许多多的灾难,也有些好心的同学从网路上节录下来给我看,他们知道我不看报纸。我看过几篇。有同学来问我:法师,如果这个预言是真的,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躲避?真正不受灾难的方法,大乘经里面跟我们讲诸法实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并皆速灭,你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什么灾难都没有。修学的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般若经》讲得最俐落、最简单、最明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心经》就是讲这个道理,也就是讲这个事实真相,特别用「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跟财首菩萨回答文殊菩萨所问,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佛菩萨不失慈悲,真的是大慈大悲帮助这些苦难众生,知道这些苦难众生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并皆速灭,还是要做。这里头的意思甚深甚深!现在人讲这不是消极,这是积极,积极为一切苦难众生做出牺牲奉献,世间人的看法,叫人佩服!而佛菩萨所示现的是给众生做个示范,你在没有见性之前你应当怎样生活、应当怎样修学,做示范给你看,见性之后那又是怎样一个修学的方法。没有见性之前如何自行化他,见性之后还是自行化他,自行化他永远没有中断过,永远没有暂停过,所以这个地方有一句重要的「不碍随化」,随缘教化众生,不妨碍!

财首菩萨这偈颂里面有「诸法空无我,众报随业生」,菩萨为什么要示现在九法界里头?众报随业生,所以要帮助众生。虽帮助众生,知道诸法空无我,绝对不著相,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要学。佛菩萨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用我们现在的讲法,完全随顺自然,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为什么会现身说法?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自自然然就有应。你要问感应怎么来的?一切诸佛菩萨在因地里头都有帮助众生这个愿望,都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到他契入境界之后,这个心就起作用,众生有感,真的他就现相,他就像诸佛如来一样,十随教化。

第二个意思「佛知众生不能自知真空,故悲以随化。偈云,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故」。佛清楚、佛明了众生在迷,迷而不觉。虽然本来自空,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众生不知道。无所有以为真有,毕竟空以为不空,不可得以为自己能得,这叫什么?这颠倒、不真实。随解取众相,随自己的见解,这个自己的见解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以为这些现象是真的、真有,以为这些现象自己可以得到。在中国,世间的谚语很多,譬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话谁不知道?知道为什么还争?为什么还执著?为什么还放不下?这个知不是真的知道,人云亦云而已,并没有认真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佛教导我们冷静观察一切法的真相,会开悟。你的心愈清净,你的观察愈透彻、愈深入,也看得愈广。那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这些大众,心不清净,浮动,就像海水一样,大风大浪。坐下来看圣贤书,我们研究讨论圣贤人的教诲,他顶多只能坐半个钟点,那很长很长。一般有很多这老教授告诉我的,通常一般他们心只能够坐十五分钟,听你讲十五分钟可以,超过十五分钟不耐烦了,这样的心态能学到什么东西?不过也有一种情形之下,他也能够专注几个小时,不疲不厌,那是什么?动、浮动。现在所谓是摇滚音乐,现代的这些歌舞,身心都在振动,大幅度的在动,他在这里头行,他是动的。圣贤教诲是静的,静下来他就不行,所以只有十五分钟的定力,三十分钟就够长了,一个小时那就很希有,现在社会状况。

所以从这方面我们就会想到,学佛的同学还是相当不容易,为什么?你们每天能够在讲堂里头坐下来听几个小时的课,很难得!比一般现代人好得太多了,可是比起古人,那我们就还有很大的距离。他们的心比我们定,他们能悟入,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这是什么原因?佛菩萨在经教里讲得很多,定能生慧,开悟是智慧现前。怎样才能开智慧?定。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定。不起心、不动念那叫大定,自性本定;於一切法不再执著,能放下了,这叫小定。这种小定阿罗汉所证得的。

我们能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执著?这是什么境界?无我,《金刚经》上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然契入。虽然一切不执著了,但是还有分别,分别是什么?四见,就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放下,法执,前面四相是我执;我执虽破,法执犹存,这是小乘圣者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更进一步再提升一层,要把四见也放下,心就更清净了。四见放下就是四圣法界放下,超越了,超越到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里头慢慢再把起心动念放下,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了。起心动念在《华严经》里面有四十一个层次,四十一品无明。放下一品,菩萨位次就升高一层,开始放下的时候初住菩萨,往上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真正彻底放下,干干净净,那是第四十二个阶级究竟佛果。给诸位说,究竟佛果也是有名无实,为什么?佛有没有说我证得究竟佛果?如果他说「我已经证得究竟佛果」,我,我执犹存;证得佛果了,法执还在,我、法两种执著都还没有破,六道凡夫,他不是圣人。

所以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但有名言,名是名词术语,言说,都无实体,你可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道理就在此地。不能执著,没有契入境界依照这个名言来修学,已经契入这个境界,那你就彻底明白。那已经契入境界,还要不要做?譬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明心见性,你证得十地菩萨、证得等觉菩萨了,还要不要做?要做。那是为什么?不碍随化!众生有感,你自然就有应,你就会现身,你就会说法去帮助他们,对你所修所证决定没有妨碍。这里头其味无穷。因为六道众生绝对不知道,四圣法界的众生虽然知道,不够彻底,所以佛菩萨还是要恒顺众生,随喜教化。「悲以随化」,慈悲心随缘教化。

第三个意思说「随化即空,不异众生空,故二不相乖。偈云,寂灭多闻之境故」,这是第三个意思。众生空,前面讲过众生非众生,诸佛菩萨示现教化也是空,一切众生当体即空,诸佛菩萨示现还是当体即空,所以两不相乖。佛菩萨恒住寂灭,不相妨碍。众生虽空他不知道,但是众生有多闻,佛菩萨教他,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学习。佛菩萨常常照顾他,不断的帮助他提升境界,让他慢慢觉悟,觉悟之后他自然回头。所以佛菩萨慈悲随化永远没有暂停,不要说是中断休息,暂停都没有。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注解第四个意思:

「四融上诸义,良以揽空为众生,生与非生唯一味故」,我们先说这一小段。上面讲了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讲众生本来自空,第二个意思是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第三个意思说佛示现在十法界,随缘教化,两不相乖。从这些意思,我们就知道揽空为众生,生即无生,非生就是不生,生与不生是一不是二,这就是真正觉悟、真正明白,看到一切诸法的真相。

「不增不减经云,即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大师在此地引经来作证,《不增不减经》里面佛这么说,即此法身流转五道。五道就是六道,为什么说五道?五道不说阿修罗,只讲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什么不说阿修罗?阿修罗有四种,他在哪一道就归那一类,就是天阿修罗归天道,人阿修罗就归人道,畜生阿修罗就归畜生道,饿鬼阿修罗就归饿鬼道,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阿修罗除地狱之外,其他四道都有,在哪一道就归哪一道。佛经里面时常讲五趣,也常讲六道,六道只是把天阿修罗算一道,其他三道阿修罗都各归其类,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个意思,这我们要搞清楚。所以即此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

「法身即众生,众生即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真的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去找法身,法身在哪里?现前这个身何尝不是法身,只是自己不知道,迷失了,不知道现前就是。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说到「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这些话都是把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所以诸佛菩萨,这个菩萨是指法身大士,他们心目当中看六道众生、看六道里面的依正庄严,跟看一真法界无二无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彻大悟之人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现在暂时迷而不觉。好像我们大家都是人,这几个人喝酒喝醉了,在发酒疯。我们把喝醉的人比喻作众生,清醒的人比喻作法身,虽然一时醉了,让他好好的去休息睡一觉,醒过来之后他就恢复正常。一真法界里面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儒家讲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说得好。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法性。通常我们讲佛性,有情众生;讲法性,无情众生,佛性跟法性一个性不是两个。所以《华严经》,佛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流转法身、流转五道?为什么诸佛菩萨他们不流转五道?他们可以示现在五道里头帮助教化众生,要用这个经上的话就是随缘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帮助众生恢复法身而已。那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为什么会流转五道?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出现品」里头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包括蚊虫蚂蚁都是有情众生,也包括饿鬼、地狱都有佛性。「出现品」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果地上展现出来的是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相好是福报,圆满具足,一样都不缺,一切众生人人平等;「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说出来了,我们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别执著。

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最难断的。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耳闻,它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迷、迷惑,分别执著是造业,分别这个业轻一点,执著那个业就重,业重就流转到五道。如果你将一切法明白、放下了,不再执著了,知道一切法真的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把对一切诸法,我们常讲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占有的念头放下,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你的分别还没放下,当然粗的分别没有了,还有细的分别。微细分别也放下了,你就出十法界。去断起心动念,那在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在哪里?一真法界在此地,境界不同!就好像我们面对著电视,这个电视可以接收许许多多频道画面,都在这一个萤光幕上,频道不同而已。一真法界是一个频道,五趣是五个频道,一真法界是总,五趣是差别,总别是一不是二,是一体。这个理我们现在都明白了,现在问题在哪里?这个境界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放不下!名闻利养放不下,是非人我放不下,五欲六尘放不下,贪瞋痴慢放不下。虽然懂了、明白了,这是你解悟,境界转不过来,你没有修行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放下。放下要怎么样修?慢慢来,古大德常常教我们「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理我们明白了,事慢慢来,不能不放下。先从哪里放起?先从身外之物,这个放下就是菩萨修的布施。

诸位要晓得,菩萨修行的行门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你要把它归纳起来只有一门,这一门是什么?布施。世尊把菩萨所修的无量法门,归纳为六大类叫六波罗蜜。这六大类第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第三个是忍辱,第四个是精进,第五个是禅定,第六个是般若,叫六度。六度再归纳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布施波罗蜜里面这三种都有,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天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就把这个修行方法传给我。你先要看破,你才肯干,布施帮助你深一层的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扩大布施。所以菩萨修行成佛,就是看破、放下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不麻烦,一定要真干。所以老师教我们先从身外之物开始,容易舍。身外之物都是你生活必须的用具,先学著舍多余的。衣服,我衣服有多就能布施,先学什么?舍已经穿过的、旧的。旧的衣服舍掉,慢慢再进步,可以舍新的,旧的自己穿,把新的、好的布施给别人,断悭贪烦恼!布施度悭贪,用这种方式把贪心慢慢的舍掉,一下舍不容易。钱财、权力、地位乃至於田宅、妻子、儿女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一样不能舍。你的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了,也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断干净了,所以先从身外,然后再能舍内财。内财是我们身体,身体也要放下、也不执著,绝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绝不执著用这个身体来享受五欲六尘,那错了,那你全迷了。

觉悟的人,外财放下之后,他就放下内财,放下这个身体。身体是什么?在这个世间两个作用。一个是提升自己,不断向上提升,像《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个位次,从十住(这个地方还没有讲到),这十信位,从十信提升到十住,十住提升到十行,提升到十回向、十地、等觉不断向上提升,我们要用这个身体,这是自受用。如何提升?不要忘记随缘教化,为什么?教学相长。中国古圣先贤说得好,不学则无智,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是不智;不教则不仁。仁就是慈悲,智就是智慧,佛法要求我们圆满的就这两桩事情,智慧圆满、慈悲是福德圆满,所以佛称为福慧二足尊。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这福慧两种圆满。所以慧是要自度,不断向上提升;福是要化他,永无休止的帮助别人,教学相长。

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他的身分是老师,我们跟他这些人是学生,这个关系要搞清楚。我们跟佛菩萨关系是师生关系,没有迷信,我们向佛菩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学问,同时永无止境的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帮助一切众生,要记住最重要的帮助是什么?是帮助他觉悟,这才真正替他解决问题。在佛法里面讲究竟觉悟是成佛,要帮助他成佛,诸位想想这个味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定要帮助他到究竟圆满的成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叫功德圆满。你帮助别人圆满了,你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圆满?当然圆满,自他不二。

所以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完全正确,一丝毫没有偏邪,正知正见,那就是法身流转五道,众生即法身,法身即众生。我们如何在众生身上见到法身?那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在众生的身上见到佛性,在众生的分上见到本善,这是功夫。在五道差别,五道众生不一样,如何能在差别里面见到无差别?见到法身就没有差别了,见到法性就没有妄想了,这是真正的功夫。

我们再看下面,「以斯义故,佛见众生举体自尽,本是法身,不须更化,大智现前」。这是真实智慧,这是佛眼看众生。举体自尽,这个尽就是圆满,尽怎么说?烦恼、习气、业障有没有?没有。因为烦恼、习气、业障全是假的。譬如我们看到这一块黄金,我们把黄金比喻作法身,现在这个黄金表面上有很多脏的东西,那我们晓得黄金本来是干净、一尘不染的,只要我们把这些脏的东西把它洗刷干净,纯金就又显露出来了。纯金就好比法性,染上这个脏的东西,这块金子这么脏,我们就把它比喻作众生,只要你把它的垢秽洗刷干净,它不就又恢复了吗?本是法身还用得著去教化吗?用不著,这是大智现前。

可是问题在哪里?「见於法身随缘即众生故,大悲摄化」。就好像我刚才比喻,我们见的这坨黄金,这坨黄金在地底下大概埋了很久,不干净,人家一般人看不出来,把它当作石头看待。我们知道要不要帮助它?要,帮助它把这些肮脏东西洗刷干净,这叫大悲摄化。现在堕落在五道里面的众生,那就是法身随缘,法身不觉,沉沦在五道里头流转。这个流转就是轮回。所以佛菩萨有义务来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恢复他的本来面目,宗门里头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今以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故」。这一段讲的是众生,寂灭是如来果地上的大德,众生有没有?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会没有?众生有,所以佛与大菩萨看众生尊重,决定没有轻慢的。无论堕落在什么地方,法身、法性没失去,这个事实一定要懂。也就是说他的本善没有失掉,他跟诸佛如来一样的,具足圆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万德万能。只是现前他的自性、他的法身被妄想分别执著盖覆了,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不是没有,有,透不出来,现在不起作用,他要在五道里面去受苦报。所以说恒不异真而成立,这个成立是成立这些事相。

「是不动真际,无化而化」。菩萨示现在其中,真际就是佛性、就是法身。佛菩萨示现在六道,法身菩萨示现在六道,他有没有动?法身理体他有没有动?这个有没有动,换句话来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既然起心动念没有,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还会有分别执著吗?当然没有!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说什么法就说什么法,佛菩萨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哪有分别执著?所以我们在讲席里头常说,诸佛菩萨分别随众生之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因为你要不随顺,你就不能教化,你要想帮助他,一定要随顺他。随顺是什么?随顺是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佛菩萨的心恒住真际,丝毫没有动摇过。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最重要的纲领原则就是禅定,持戒是帮助修定的方法,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法修行的目标是开慧,慧要怎么开?慧一定从定开,只要你会起心动念,你有妄想执著,你的智慧就没有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来的,你的心水有波动,智慧就不现前。这是佛法常常把心,把真心比喻作水,你这水有波浪,你就照不清楚,智慧就失掉;如果不动,这个水平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心不能动,心不能有东西,心要有东西就染污了,心要动,照就失掉了;照是智慧,智慧就失掉,没有智慧了。那我们现在的心是动的,我们现在的心是染污的,被自私自利染污、被名闻利养染污、被五欲六尘染污了,染污的现象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慢。贪、瞋、痴、慢、疑、恶见是染污的相。所以佛教给我们,我们一切都是现成的、一切统统都是自己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教我们只是恢复性德而已,除这个之外,佛没有一样东西给我们。你修行到最后所成就、所得到的,统统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

那么现在最重要的,持戒、修定、开慧,戒不能疏忽,一定要依照圣贤人讲的方法认真努力去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我在以前讲过,性德里面究竟圆满是慈悲,其他宗教里面讲爱,性德无量无边,为什么古德常常给我们讲,你看他不讲真诚、不讲清净、不讲平等、不讲正觉,他讲慈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用这八个字来介绍佛教。什么是佛教?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十随是方便。

慈悲,爱心!现在人普遍没有爱心,不但对人没有爱心,对父母、对兄弟甚至於对妻子儿女都没有爱心,你说这个事情怎么办?所以有同学来问我:怎样培养爱心?怎样将自己的爱心能扩大?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我们想想我们古时候的老祖宗,培养爱心是要从小培养,古人讲胎教。母亲怀孕,言谈举止都是肃穆恭敬,为什么?影响胎儿,这真正爱他,不能有一丝毫不善,也会影响他。出生之后,这小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圣贤的正法,到他会说话、会走路那就开始教,这个时候教容易。爱心从什么地方?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那么现在我们想想看,现在母亲怀孕不知道爱小孩,小孩出生的时候也不知道教他,教导错误了,於是天性的这分慈悲爱心被埋没了。所以我们中国古人他真的他有这个爱心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父子有亲,五伦里头第一个父子有亲,从母亲怀孕真正付出了爱心。所以小孩从会说话,从会走路就要教他孝,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教孝悌。这是像我们开矿一样,从什么地方来开始挖?这是一个点,从这一个点你去挖宝去,把你自性里面的大慈大悲发掘出来。

教育第一个目标,父子的亲爱永远保持,这一生不会变质,你的家教成功了,教育的基础奠定了。然后把这个爱扩大,你爱家庭、爱兄弟、爱亲友、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爱宇宙。逐渐逐渐扩大,就变成大慈悲,一片慈悲,这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不动真际,现身说法无化而化。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以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故,不坏假名,化即无化」。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就是随类示现,众生有感,佛就现身。不坏假名是随缘。就像文殊菩萨讲的十随,「随其时,随其命,随其身,随其行,随其解」,十随,不坏假名,化即无化。他来现身教化众生,为什么说无化?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都是恒顺众生的,这叫化即无化。由此可知,这里头真的是没有执著、真的没有分别。如果是法身菩萨以上,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如果是声闻缘觉、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虽然没有分别执著,他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微细的分别,那个功夫已经相当不错了。度众生也是度自己,自他不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