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三一讲) 2004/1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31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第三首,清凉大师注解最后一段,水喻真心十义。这十条我们学过前面的八条,现在我们从第九看起。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喻真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在问明品前面一半,就是觉首菩萨所讲的十首颂,这个十首颂就是答覆前面文殊菩萨所问的十事五对。十事五对,我们一定要把它记住,才知道这么长的经文,清凉大师《疏钞》当中所说的义趣。第一对是业、心,我们这样记就好记,「业不知心,心不知业」,我们记个业,记个心;第二对是受跟报,「受不知报,报不知受」;第三对是心、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第四对是因、缘,「因不知缘,缘不知因」;第五对是智、境,「智不知境,境不知智」。我们只把这五对要记住,这里头的解答就清楚了。清凉大师处处也都提示我们,可是我们总是记住是最好。
第九段这是说水的性质,谚语有所谓,人往高处去,水往下面流。人总是希望步步高升,可是水的性质一定是往下流的,所以「随地高下」。「排引流注」,排引是流注之因,这前面说过,后面的水排前面的水,前面的水引后面的水,水於是就有流动的相,排引确实是随地高下,高处往下处流。「而不动自性」,水的心是性,不但流注不动自性,甚至於我们前面所读的,随冷暖温度变化不同,遇到冷它就结成冰,遇到暖它就变成蒸气,不失自性。自性是湿的,蒸气也是湿的,冰也是湿的,不失不动自性,这个意思好懂。菩萨用这个意思,用它来比喻「真心随缘流注」,就像水随缘一样。「而性常湛然」,这个道理跟事相我们要清楚。
从大的方面来说,真心随十法界的缘,流注是什么意思?现十法界依正庄严。真心有没有变?没有。真心的性质,湛然寂灭,古来大德常常用四个字来形容,「湛寂灵明」,湛然、寂静、虚灵、明照,《般若经》上讲「照见」。湛寂是定,灵明是慧,真心的性质就是定慧。一切的规律,规律就是戒,十法界依正庄严运行的规律。大的,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星系;在太空当中,最小的是太阳系。行星围绕太阳有一定的轨道,卫星围绕著行星也有一定的轨道,它一点都不会错乱。这是大的。
小的,你仔细观察我们地球上这些生物、植物,这很容易看出来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佛法里面讲,「生住异灭」,春生;夏住;秋天它就产生变化,老了,衰老了;冬天它就没有了,灭了。再看矿物、山河大地,它有成住坏空,动物有生老病死,这是自然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就是戒。我们能随顺自然的规律,身体健康,健康长寿;违背自然规律,灾难就发生,就不正常。在地面上最明显的,你能觉察到,动物跟植物。你看生在热带的,热带的动物、热带的植物不适合生活在寒带,它在低温之下不能生存。同样的道理,生长在寒带的动物、植物,你把它放在赤道这个边缘地区,它不能生活,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去求养生之道,你这一生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没有别的,你要懂得自然的运作,那叫道;随顺自然的法则,这叫德。得到什么?得到幸福,得到快乐,得到健康,得到长寿。整个宇宙的大德,是爱、是和、是平,平是平等,和是和睦,决定没有冲突。宇宙的中心,我们也讲是真心,真心的核心就是爱,这个爱是真诚的爱、清净的爱、平等的爱、正觉的爱,佛法叫慈悲,慈悲就是我刚才讲的爱心,这个爱心里面圆满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爱心。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自己,这不是从外头来的,这是我们自己本人。现在呢?现在我们都没有了。真诚没有了,表现出来是虚伪;清净没有了,显露出来是染污;平等没有了,表现在外面是高下,贡高我慢,轻视别人;正觉没有了,就是愚痴。
所以,爱心没有了,慈悲没有了,叫自私自利,这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造作罪业,果报是饿鬼、地狱、畜生,这个境界本来是没有的。所以佛说得好,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是心现识变的,这个我们要知道,这就是「真心随缘流注」,现出这些现象。无论现什么样现象,我们眼前的现象也好,畜生、饿鬼、地狱都好,现象不一样,真心没变。真心里面的德能,大乘经上常讲,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并没有失掉。你与性德一分相应,性德就透一分,两分相应,性德就透两分。这个道理要懂,不能不懂。
我们就以刚才讲的原则,那在佛法叫菩提心,你的心能跟菩提心相应,菩提心是真心,纯真无妄,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这个心多一分,你的智慧就多一分,你的烦恼就少一分,你的相好就多一分,你的福报也多一分,就这么回事情!如果你少了一分,没有真诚,不清净,不平等,愚痴,没有爱心,你现出的相是什么?你的智慧少一分,你的烦恼多一分,你的相貌、体质衰一分,你的福报一样也少了一分,与别人毫不相关!智慧、德能、相好是真心里头本来有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菩萨教人从里面求,不能从外求,从外面求,佛法称之为外道。所以,外道并不是骂人的,外道也不是说别人,说谁?说自己!自己心外求法就叫外道。佛法叫内学,佛经叫内典,佛理叫内明;内就是真心,内就是本性,教我们从真心本性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为什么说没有一样求不到?因为你自己真心本性里统统具足。
真心本性就像个大的金矿一样,我要用的时候尽量往里面去挖,黄金源源不断就流出来;你要离了金矿到别的地方去找,找不到,怎么求也求不到。所以,这个东西不能向外求,一定要向内求。你的幸福、你的圆满、你的智慧、你的才艺、你的福德,统统要向内求,就求到了。这个义理很深很深,一般人不知道,你给他讲,他不相信,为什么?他从来没见到过,从来没听人说过,那是在这个时代。古时代在东方说的人很多,儒释道都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统统都讲,这都是从内求,不是从外,外面没有东西。这个话,佛讲得透彻,为什么外面没有东西?一切法从心想生,唯心所现,外面哪有东西?你在真心上求,无往而不利,真是有求必应。这不是佛菩萨应,不是外在的力量应,你的真心在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要与性德相应。
古圣先贤的教学就教这个,就是把这个宇宙人生事实真相说破,让我们明白,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怎样求智慧、求福德,就懂得了。这些圣贤不但他教我们,他自己本身做到了。看到我们受苦,慈悲心现前,为什么?你不应该受苦,你应该像诸佛如来一样的得大自在,你怎么会搞成这个样子?迷而不觉,染而不净,毛病出生在这里。佛菩萨教你、帮助你,绝对不居功,为什么?你智慧开了,德相现前,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是你自己本有的,佛菩萨有什么功?是你自悟、自修、自证。所以佛菩萨不居功,佛菩萨对你的尊重跟对诸佛如来的尊重无二无别。对你的尊重、对你的礼敬,无论你迷成什么样子,堕落在阿鼻地狱,你的真心、你的本性丝毫没有失掉,丝毫没有改变,性常湛然。你这时才真正觉悟到,了解这个事实,我们才知道怎么样修学,我们的方向、目标才正确。
大乘教里头只求见性,明心见性,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我早年亲近李老师,听李老师讲《阿弥陀经》,我做了个心得报告,我的心得报告是用图表画的,很简单,送给老师看。老师看到之后,给我加了个箭头,这个心得就圆满了。这个箭头是什么?往生净土,明心见性。往生净土之后,那个箭头要指向明心见性,我就少了这一点。我都想到了。那个箭头一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明心见性。我非常欢喜,老师改我的东西只画一个箭头。所以净宗最终的目标还是明心见性,不过净宗明心见性不要在这一生,不在此处,在极乐世界。这就是古大德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
我们这一生当中叫暂住,现前这个地球、这个生活环境是什么?就好像旅馆一样,你可不能执著。你执著这是你的家,你就走不了,这是六道!你把六道看作是家,你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一定要觉悟,六道是我修行的道场,我的目标是要超越。超越,只要不留恋就行了。只要认识清楚这个地方是幻化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著,好好的利用它,借假修真。
修行一定要知道,首先学真诚,这真正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把它抓住。「真」是不假,「诚」则不虚,对自己要真诚,对佛菩萨要真诚,对父母要真诚,对老师要真诚,对家人、对同学、对一切众生唯一真诚,真心就显露出来,后面讲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自然就生。真诚是体,是真心的核心,万德万能都是从这个地方爆发的,都从这个地方生起的,你把这个抓到比什么都重要。「诚於中」,内心真诚,自自然然就「形於外」,形於外就是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我的相好还比不上那个人,我的真诚修养比不上他;我的真诚跟他一样,我的相貌就跟他一样;我的真诚高过他,我的相貌就比他好,就这么个道理,你说这多重要。
所以佛法里头讲「佛佛道同」,佛跟佛在一起相貌相同,身体体质相同。为什么?真诚到达圆满了。菩萨虽然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统统具足,并不圆满。所以菩萨的相好,我们看菩萨的智慧、德能、相好差不多,还是有不同,我们讲大同小异。阿罗汉,我们看五百罗汉,样子都是希奇古怪,没有相同的。菩萨的相貌非常接近,可是罗汉差别就大了。什么原因?罗汉真诚心没有,没发菩提心。罗汉是什么心?罗汉还是识心,跟我们凡夫一样,八识五十一心所,妄心!不过他的妄心里头只有善没有恶。所以你看罗汉,罗汉虽然样子好像很凶,你细心去看,他很慈悲,能体会得到。相貌长的是很难看,细看慈悲,就是妄心里面做到了纯善,没有恶,见思烦恼断尽了。为什么说没有菩提心?他尘沙没有断,无明没有断,菩提心是破一品无明,真心显露,真心就叫菩提心。我们现在用妄心,十法界都是用妄心,妄心有接近真心,但不是真心,接近;有远离真心。好像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缘觉、声闻,接近真心;六道里的三途,远离真心。
知道这个事情,我们应该怎样接近真心,这就对了。虽然在六道,虽然在三途,只要你的心接近,你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愈来愈近!到最后是加速度的前进,佛法讲精进,加速度的精进,都可以一生成就。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唯有觉悟才能办到。觉悟不能不读经,你不读经,你怎么觉悟?现在读经也很困难,为什么?经典的文字虽然是很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的汉文程度还是有困难。那怎么办?只有听讲,只有看注解。注解看近代的,古人的注解还是用文言文写的,近代这些大德虽然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味道。所以看注解要细心选择,这个做注解的人有没有修,有没有证?证很难!至少他有修行。他有修,他有学,他所注的、他所讲的没有离开经义,没有离开古人之所传,这个可以看。
中国人讲师承,代代相传,那是比较可靠的,你没有师承就困难了。尤其在这末法时期,《楞严经》上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你遇到一个真善知识,那是天大的幸运,不容易遇到。在近代,我的老师介绍给我,教下的几位大德,谛闲老和尚(这清朝末年的)、兴慈老和尚、圆瑛老和尚、静权老和尚、倓虚老和尚,这些大德的东西没有问题。居士里面也有不少,杨仁山居士、欧阳竟无居士、梅光羲居士、夏莲居居士、江味农居士。居士里头有不少人有修有学,真有成就,你看他们的东西,跟他们学,不会走错路!
宗门里面诸位都知道的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到晚年劝人念佛。他晚年,好像是一百一十七岁,有一本东西出来叫《方便开示录》,《虚云老和尚方便开示录》,我看过。里面十之七、八,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指导参禅的,分量大概只有十分之二,这真善知识。他知道现在人的根性,大多数人好好念佛肯定能往生,能成就!他不排斥净土,认识众生的根性。禅,确实上上根人才能成就,中下根人不行,中下根人念佛是肯定成就。成就都一样,这就是遇缘不同,中下根人遇到净宗,成就了;遇到其他宗派,那就错了。法没有错,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人的根性不齐,人的根性有高下,不是法有高下。所以,法要应机,就如同病要应药,就药到病除。生病了,你用的药不对症,不但不能治好病,还把病加深,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佛法的学习也不例外,也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学佛的起步要持戒。我持戒,我能持戒!什么是戒也搞不清楚,你怎么能持?不要说别的,五戒十善,你明不明了?你不明了,你怎么能在生活上落实?你要明了,那你就好好的学,你不学怎么行?我这些年对这桩事情感触非常深!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学佛的,在家、出家,不能持戒?也看到几个标榜戒律的法师,我也都亲近过,不像戒经上所说的,只有外表的形相,实际上效果看不出来。为什么?戒律的目标在哪里?目标在定,因戒得定,他持戒很严,但是他没有得定。不但没有得定,脾气暴躁,喜欢批评人,喜欢骂人,没有定!因戒得定,他没得到定,那戒怎么持的?如果说真的戒持得很如法,那使我们怀疑佛这个话讲错了,因戒不能得定。我们儒家讲,「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有修养、有德行的人,一定心平气和,绝对没有贡高我慢,绝对没有轻视别人。当著大众训斥别人,侮辱别人,我们细心观察他目的在哪里?是不是藉著这个要提高自己的威望?
戒要好好学,从哪里学起?我这才想到,我们过去在台中学习,李老师教我们去读《五种遗规》。而真正教童蒙,中国古来教童蒙,流通最广、最普遍的无过於《弟子规》、《三字经》,我就想起这些东西。《弟子规》是从朱子《童蒙须知》扩充增广而写出来的,它的底本就是朱子的《童蒙须知》,《童蒙须知》收在《五种遗规》里。我觉得这是我们持戒的大根大本,这个东西不是说你会背、你会讲,那没有用处,你要做到。所以我普遍提倡。同学们你们要会听,年轻的人要学,为人父母你要教你的小孩,你自己做不到,你的小孩不会接受。你要求他做到,他看你没有做到;你教他要孝顺父母,他看到你自己对父母并不孝顺,他就怀疑了。所以,为人父母的人要学,为人师表的人要学。你做老师教学生,你没做到,学生对你不相信,学生认为你在骗他。可是我们做祖父母一代的,可以不要学了,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弟子规》是儿孙们的事情,这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
现在有许多国家,把退休的年龄订在五十五岁,很好!五十五岁以上,《弟子规》可以不要学,我们就持五戒、十善,念佛求生净土。可是五十五岁以下,他有责任教他的儿女,做老师有责任教他的学生,这个要学。所以,这是伦理道德教育,我们要普及到全民,男女老少统统都要学。念佛的同学五十五岁以上的,你就三皈、五戒、十善,这样念佛求生净土就好。这个东西可以听听、可以看看,不必在意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最后这一句,「十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喻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而不失自性」。水,这是说出它能随缘,如果是个方的器皿,我们用个方的盒子盛水,那水就是方的;我们用个圆的杯子盛水,水就是圆的。随器不一样,水的性质没有失掉,它能这样的随缘,不分别、不执著,一丝毫计较都没有。所以,老子称赞「上善若水」,这个世间最上的善像水一样。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待人接物之处,能随种种缘,只要不计较,只要不分别、不执著,什么都好!
「不失自性」,就是决不失自己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自性;展开来,用中国德目讲,一样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不失。无论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甚至於跟一切动物相处,跟一切花草树木相处,这个德目都能现前;中国人讲这十二个德目,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三皈、五戒、十善遍一切法,我们冷静去想想,这样一个人无论他在哪里一定受人欢迎。凡是受人排斥的,是哪样人?一定是与这个德行完全相反的人;心量狭小,不能容人,看到别人一定要排斥。尤其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他产生排斥。
这里面有个很大的因素,现在人讲什么?利害。他觉得这个人在我们这边对我们没有利益,就要加以排斥。如果是个上善之人,他到这个地方来,以爱心,以尊重、包容、关怀、帮助,这个地方的人说这个人不错,我们可以接纳他,就变成很容易相处了。容易相处,这是德,不能相处,违背了性德,因为性德是和睦的,性德是平等的,这和平。宇宙是和平的,大自然界是和平的。有些人说,我们这个身体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宇宙跟小宇宙无二无别。说得不错!我们的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本来就是和睦的,本来就是平等的,决定没冲突,这叫健康长寿。如果我们这里面某个器官发生问题,不合作了,这就生病了。其他的器官都得想方法来帮助它恢复正常,恢复正常病就好了。整个宇宙你细心去观察,然后你就知道,人与人之间就跟一个身体细胞跟细胞之间一样道理。团体与团体之间,像族群是团体、国家是团体、宗教文化是团体,纵然不同,它要合作,它要和睦相处,相辅相成,这是道!我们能够明了,能够依教奉行,能够随顺,这是德。
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心性是一,你看我们读的这品经,一开头文殊菩萨就提出来,「心性是一,云何种种」,十大菩萨给我们详细说明。「心性是一」,这是体,性体,「种种」是法相,缘会。种种不失自性,自性能现种种,一性、种种不二,所以大宇宙跟我们这个身体小宇宙是一不是二。大宇宙当中一切万事万物,我们要不要爱护?性德就在这个地方流露出来。包容,「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切众生心量本来就是这样的,诸佛如来如是,一切众生也如是,没有两样。不是说如来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大,众生的心量就很小,哪有这个道理?很小是你自己自私自利那个病在作祟,把自己的心量忘掉,迷失了,并不是真的失掉。你的心量还是遍法界虚空界,没失掉,这个失掉的现象就是你坚固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让你见不到自性,让你得不到自性的受用,毛病出在这个地方。
《楞严经》上称为「妙真如性」,菩萨是用这个比喻,水能随方圆之器现种种不同之相,比喻妙真如性普遍诸有为法。「诸有为法」要记住,《百法明门论》里面给我们提出这个纲领非常好,八识,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五十一个心所法,有为法;十一个色法,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有为法,这一展开包括了虚空法界。不相应行法里面,有「时分」、有「方分」,这二法是什么意思?时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时间,方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空间。时、空在里面,时空是有为法,不是真的,是从心想生,真像永嘉大师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迷了,有这些东西,觉了,没有了。真如是无为法,无为法有六个,我们前面说过,六个无为法只有一个是真的,「真如无为」。真如性是真正的无为法,其他的五个是相似的无为法,不是真的。百法把整个宇宙一切万事万法全都包括在其中,这就是文殊菩萨在此地问的「种种」。
心性是一,普遍在种种法中,没有失去自性,所以法法是圆融的,法法决定没有冲突、决定没有矛盾。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见到实相,你就亲证实相;证得浅,你是法身菩萨,证到究竟,那你就是究竟佛果,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读了这品经文,略略的知道事实的概况,有好处。什么好处?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了信心,知道自己妙真如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法身菩萨、诸佛如来证得,我们今天是迷失了,是迷了,并没有失掉,所以这个失叫迷失。现在的问题,怎么样我们觉悟过来?大乘教里面所说的破迷开悟,怎样把我们的迷惑打破,把我们的迷障消除。悟是本有的,不必要求,离了迷障,觉性就现前,我们知道这个道理。
如果自己业障习气太重,内里面烦恼习气重,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外面外缘诱惑,禁不起诱惑,见色闻声,烦恼自然生起,生贪瞋痴慢。有这种情形,今天明白了,要知道惭愧,接著要懂得忏悔,要改过。那我受不了诱惑,怎么办?我尽量避免诱惑。所以古人修行,选择在旷野、在深山,什么原因?尽量避免五欲六尘的诱惑。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深山也不行,交通便捷。以前要上山,道场建在山的深处,从山下要走到道场也要走三天,你不是真正虔诚心,你就不愿意去了。现在汽车可以开上去,甚至於还有缆车,便利游客,道场不清净,道场被污染了。更严重的,深山里面也架起电视,全世界的电视台二十四小时不断的来播染污。这种环境之下,怎么能得清净?
所以,今天真正修行人,需不需要找这种环境?找不到,也没那么大的福报。真正修行人隐居在城市,除了工作、生活方便之外,自己在家里修行就能成就。家里怎么样?家里头决定不能有电视,决定不能有报纸、杂志,这个东西统统拒绝。家里头供一个佛堂,除了工作之外,回来之后就进佛堂进修。最好连电话都没有,你才真清净。要有紧急事情要联系怎么办?电话可以装,平常怎么样?把电话线拿下来,就不通了。我有事情找人,我就把它插上,我用完之后就拔掉,没有电话。没有信件往来,每天不看报纸,没有电视,心定了,这叫增上缘。所以,无论是什么环境,真正肯修行,没有说是没办法,没有的,都有很好的方法。在城市里面居住跟住深山道场没有两样,一样成就。
房子不能太大,太大怎么样?收拾困难,尤其是年岁大的人。学佛,总要给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居住环境不能不干净,因此年岁愈大住的房子愈小愈好,容易收拾。我们看古大德多少修行人他不住寺庙,他在寺庙附近搭个小茅蓬。我们到茅蓬去看,大概茅蓬只有一、两个人住,三个人住,小茅蓬。里面只有一个小佛堂,卧房是广单,三个人,三个人是一个卧房三张床铺,就这样,一个小厨房,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小,收拾得很干净,一尘不染。不远有寺院道场,有事情寺院的人会照顾他,那个修行真有成就,住小茅蓬。我们现在在家居士,把自己的家庭当作小茅蓬住,虽然在都市里面住的是公寓房子,小公寓就是小茅蓬。
所以环境的清净不在外,还是在内,只要自己能够放得下就清净了,自己放不下,那就没有法子。所以,除了你工作要上班,来维持生活之外,其他的统统都可以放下。生活简单,省吃俭用,能够储蓄一点,准备什么?年岁老了,做不动,总会退休,退休之后,自己还能养活自己,这些事情不能不预备。对自己的道业有信心,为什么?不失自性。只要你做得如法,你烦恼轻,分别、执著少了,烦恼轻了。烦恼轻肯定智慧长,你会愈修愈快乐,得法喜,法喜充满,经教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你真得到了。见到别人有苦难,随分随力帮助。
道场,主持道场的人要真正具足菩提心、方便行,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主持道场的人一定要懂得,一定要具足。有真诚的爱心,知道怎样照顾别人,道场不能太大,太大怎么样?照顾不了。所以印祖教导我们,道场在一块共修人数最好不超过二十人,很有道理。我们今天没有大福报,二十个人能顾得过来,可以不要向外攀缘。人太多的时候,今天生活怎么办?不像古时候的道场,古时候道场住众多,住几百人,大的道场二、三千人,分工合作,那是一个社团,有那么大的福报,有固定经济来源。现在非常困难,现在道场都要靠信徒供养,这跟从前道场不一样,从前道场自己有田地、有产业,这些产业、田地可以租给农民,收租。它的经济来源固定,一年收多少租,有多少的稻米收入,能够养多少人,一般蔬菜自己种,生活经济条件能过得去。
现在不行,现在没有土地,如果道场建大了,要靠经忏佛事、要靠法会,那你清修、进修就失掉了。你常常跟这些信徒往来,常常不能避免交际应酬,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你怎样能够减少烦恼,增长智慧?这是大问题!所以印祖这个教诲我们要重视,我们要遵守。小道场容易维护,老老实实的修行、念佛,互相在一起研习经教,互相勉励,互相照顾,这是末法时期典型的道场。没有是非,这就是兴旺的道场,就是如法的道场。出家人这么做,好,在家人这样做,也好,大家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助合作。
有了念佛堂,就要想到临终关怀。我们大家在一起念佛共修,目的在哪里?在求往生。这个人在道场往生了,怎么办?你要懂得处理,怎样帮助他,怎样成就他!古大德已经把这些程序写出来留给我们,《饬终津梁》,这是文言文写的;近代大德怕大家看不懂,把它简化,用白话文写出来,《饬终须知》。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几次,我们重新排版,里面重要的部分我都用红笔把它画出来,印的时候套色印上去。我把这个题目,因为《饬终须知》,人家一看那个题目有很多人忌讳,我换了个名词,《怎样往生不退成佛》,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高兴。这个小册子,学佛的同学也要常常看,为什么?不定什么时候我们遇到,知道怎么处理。我的老母亲过世,依这本书做的,后事完全依照这个书上讲的来办;韩馆长的往生,也是依照这个书来做的,做得很如法。
不论道场大小,念佛堂人多少,如果念佛堂人多,那就更要留意。人要多的话,最好能够真正找到发心的,有爱心的,有耐心的,乐意帮助别人的,组成一个助念团,或者助念小组,有人在病危的时候,往生的时候,他们来帮助。助念小组里面的同修,彼此互相都要留下你的姓名、地址、电话,随时好联络。尤其念佛堂里面有年岁大的人,七十、八十,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走了。你看中国古礼里面所说的,「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这中国古时候。七十岁的时候,决不留你过夜,为什么?怕你真的走了。你走了之后,你的家人他要不了解的话会惹成纠纷:我们家这个老人明明是好好的,怎么到你家过了一夜他就走了,是不是你害死了?所以,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你吃饭,非常有道理。
我们以前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古时候这些风俗习惯、这些常识,他老人家常常讲给我们听。现在因为什么?一切资讯、交通便捷。在从前出门都是走路,老人拄个拐杖,远距离能有个小毛驴代步,就算不错了。出门能有个车,那就不是普通人的身分,普通人的身分出门统统是步行。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要懂得古人的那种生活精神,我们很向往,我们很乐意学习,虽然做得不能跟他完全一样,但是能接近。所以,样样要懂得随缘,时时处处要流露出爱心,没有任何忌讳。
人,生下来必定有死亡,我在讲经的时候都讲了很多次,人只有一条路非常精进,一丝毫都不休息,这条路是什么?你生下来就向坟墓里头走,一天一天的接近。你们想想是不是?你还有什么忌讳?有生必有死。你不要怕死,怕死死得更早,为什么?因为你吓死了,本来可以长寿,怕死死就来了。没有顾虑,没有忌讳,这是人生必定走的一条路。我们重要的,活一天这一天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做有价值的事情。真正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我们能帮助别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帮助在受苦难的人。我们能够全心全力帮助他,快乐!你没有帮助别人,你不知道。你要常常帮助别人,你才懂得古德有句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真的,一点都不假。自性也从这个地方点点滴滴发露出来,我们的性德。
常常学好人、做好人,到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好人,那是快乐无比。你绝对不会再去做坏人,绝对不会有一个坏的念头。坏的念头好比说是病根,坏的念头没有了,病根拔掉了,灾难、业障的根拔掉了,你怎么不快乐?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里面,心安理得,再严重的灾害遇到了,不惊不怖,不害怕,没有恐惧,你的心还是平静的。纵然免不过这个灾难,自己要晓得,这是业力感召,趁这个时候安安静静念佛往生,丝毫障碍都没有,他怎么不快乐?他怎么不自在?世出世法样样放得下,没有一样放在心上,心包太虚,不是包,心就是太虚,量就是法界!
水与真性这个十义,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还有个总结,「略辨十义,少分似真,故多以水为喻」,在大乘教里面,佛是常常用水来比喻真心,因为水这十个意思跟真心、跟自性里面的十义很接近。而真心自性里面的义理深广无际,水没有法子比,水只能比少分而已。让我们从少分里面去体会到真实,从比喻体会到真实,这个意思要懂。末后说「此义见文虽似不具,而大通众经」,就是现在的文,此义见文虽似不具,而大通众经,就是佛在讲经说法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讲。尤其最后一个意思就是老子所讲的「上善若水」,我们《华严经》普贤菩萨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这个意思。对一切人事物不要执著,你执著你就不能随缘,可是随缘里面有智慧,不是感情用事。缘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不同,对现前有利益,对后来有利益,这个要随缘。
有些人学佛,自己认为自己学得很不错,看到别人不是,马上就批评,在家里面搞得一家不和,这个错了。你永远要知道,大经上有一句话,「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那个菩萨所在之处,叫一切众生都生烦恼,叫一切众生对你都反感,看到你都害怕,都想跑掉,你就不是菩萨,你学佛就学错了。错在哪里?不知道随缘,方的永远是方的,圆的就放不进去。你看这个意思,就是见到方的我也是方的,见到圆的我也是圆的,跟一切众生完全融成一片,就和睦相处了。众生有业障,虽然做错了,你要慢慢的去诱导他、去感化他;你要是一责备、一发脾气,人家远离了,人家不听你的。虽然是一番好心,你的方法错误。所以,好心还要有善巧方便,才真正能接引众生,让众生欢欢喜喜跟著你学习,你就成功了。天天用一副教训的面孔,不行,释迦牟尼佛没有用这个方法,祖师大德也没有用这个方法。所以,观机施教,你才能够法法圆融,才能够真正自利利他,成就真实功德。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