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九讲) 2004/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经文,文殊菩萨问的第一句开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经文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文殊菩萨问的,这个问的意思很深,下面有十首菩萨以偈颂来为我们解答。问的意思很深,清凉大师有详细的注解,我们今天采取的本子是《纂要》,《纂要》里面就是节录清凉大师《疏钞》里面重要的开示,这是便利於初学,因为我们如果依照《疏钞》来学习,时间就更长了。好在我们希望,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纲、提示,我们学习应当细心去体会。尤其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经典的教诲,如何落实到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才能够得受用。如果经教与我们日常生活脱节,学起来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利益。这不但在佛法,世法也不许的,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没有不著重契机契理。
清凉大师在解释里面,就是疏文,这一段经他分成三段。第一段,「初佛子下,立宗案定」,先把宗旨确立,在经文就是『心性是一』这一句,这一句是第一个段落。下面这是问题,这是第二,从第二句『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第二,「云何下,设难相违」,这就来问难了,为什么它相违背?「心性是一」就不应该相违背,为什么相违背?这个问题现在人讲尖端问题,非常非常尖锐。我们看到这一问一答,只要我们冷静下来,不要有意见。最怕的是自己有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在其中,你就听不出所以,在佛门里面讲,你就不会开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谛听,他会开悟。
所以,你能不能听懂,能不能悟入,经典上常常讲「谛听谛听」。什么叫谛听?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心专注,不可以一心二用,一心二用是妄心;专心的听,一心谛听,你就会有悟处。悟处有浅深、有广狭不相等,有人悟得很深,悟得很广,有人悟得比较狭窄,悟得比较浅。这什么原因?还是谛听里头有差别。谛听里面譬如说有十分专注的,有八分专注的,有六分专注的,这就不一样,他所得的也不相同。正是印祖在《文钞》里头他老人家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就是谛听,用在听讲上,诚敬用在听讲就是谛听,这个道理要懂,要认真学习。
可是我们凡夫说得容易,做起来真不容易,这什么原因?毛病、习气太重,总是喜欢去攀缘。几个人能够把攀缘心收回来?真的不多见;有真的是确实有,不是没有,太少。凡是能够把心收回来的,没有不成就,《孟子》里面所谓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成就的人心地清净,凡夫心地不清净,很容易观察得出来。眼看看东、看看西,到处去看,耳到处想去听,六根总是往外面跑。儒、佛,特别是佛法,教我们怎么用功?观世音菩萨教的是最好的原则,「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眼睛不是往外看吗?你看观世音菩萨怎么看法?往里面看,不往外头看。耳朵往外听,不向外听,往里面听。里面是什么?六根的根性,这个法子太高明了!一部《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讲这个道理。
我在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楞严》,其实我到台中去想学一部大经。那个时候自己准备的是《法华经》,所以我带了十几种《法华经》的注解,学经需要参考资料。到台中见了李老师,把自己的愿望向他老人家报告,他就说了,我现在找不出时间来教你,忙得不得了!这个情形我知道,过去我曾经跟过他,没有出家之前跟过他,现在出家之后希望再跟他学一部大经。他告诉我,现在正在讲《楞严》,《楞严》也是一部大经,分量跟《法华》相当。而且这两部经在大乘教里面知名度也是非常高的,所谓是「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这个意思是说,开智慧要读《楞严》,成佛要读《法华》,这两部经的分量相当。他说我现在正在讲,你就不如学《楞严》好了。
我听了以后也很欢喜,我说好。可是《楞严经》手上没资料,找不到参考书。在台湾只有两种,一种是香港这边印的,圆瑛法师的《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可以在台湾买到;另外一种,好像是台南哪个书局一下都想不起来,《楞严经直解》,是台南那边翻印的,《楞严经直解》,什么人著作的不知道。就这么两种参考书,我也很快的委托朋友找到了。我说好!跟老师学《楞严》。这就想起香港有一位法师,「香港佛经流通处」很有名,智开法师。我那时候以为智开是个老法师,刚刚到这边来参观,你们诸位都看到了。我就写信给他,我跟他不认识,写信给他,现在想学《楞严》,有个老师来教我,希望有关《楞严》古大德的注解我统统都要,你有没有办法给我搜集?他到处去找,在一年半当中找到了二十多部,都是木刻版本的线装书,我欢喜得不得了。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楞严经》,我特别去拜访他,这一见面才知道他很年轻,他不是个老法师,跟我同年,还小我几个月,我们就这样交了朋友。他对我非常的照顾,那个时候我初出家,没人供养,生活非常清苦。这么多书寄给我,我没有办法付钱,他很好,他说净空法师,你什么时候有钱你什么时候寄给我,你所要的书我尽量找,找到马上就寄给你。所以他对我的修学帮助很大,今天看到我们有一点成就,他欢喜得不得了。身体还算不错,只是行动不方便,行动不方便应该是缺少运动,他说确实如此,缺少运动。
我们同年出家的很多个,在美国的,有浩霖法师,纽约的浩霖;妙峰,妙峰好像是在DC那里;在洛杉矶的印海,这我们都熟;中国大陆一诚老和尚也同年,现在是佛教会的会长;还有个传印法师,也是同年。我在纽约,浩霖给我算算,有七、八个,其他的我都说不上来了,有七、八个。还有星云法师,星云法师同年。很多个,这些我们都很熟,年轻的时候都常常在一起,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成就,都值得尊敬。今天难得他来看我,我们受人家的恩惠,得到人家的帮助,他今天来看看,也来检查这些年来的成果,所以我们见面非常的欢喜。
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分成三段,段落非常的显明。在第一段里面,上面一堂跟诸位说过,心之性就是如来藏,「心即性故,是自性清净心也」,这个上一节讲得很详细。又说「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也」,讲到空如来藏,就会讲到不空如来藏,有空、有不空,还有空不空如来藏,这三个名词很难懂。为什么?无论是讲空或者是讲不空,后头是如来藏。如来藏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到底是什么?宗门里一句话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没有办法比喻,没有办法形容。只有真正契入,正如古德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没法子说出的。即使佛给我们说,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也只能说个轮廓,像中国的国画里面所谓烘云托月。月亮画不出来,画什么?画云彩,云彩里面露一块,白的,「这一块是月亮」,烘云托月。这是个画画的方法,用这个来比喻个几分相似,比喻成完全相同的是决定做不到。
所以,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体会不得也没关系,不要求,愈求愈讹,不能想,愈想愈错。能听懂很好,听不懂就不要去作意,为什么?你再过几年就会懂,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念书念十遍、八遍,一百遍、一千遍,意思就明白了。什么原因?这是什么道理?古人讲,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的?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是什么?你心定了。譬如说你读十遍,心没定下来;读一百遍,有那么一点影子,还是定不下来;读一千遍,心定了,定能生慧!这个慧是根本智。有根本智,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起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不要学,自然就明白,一接触就明白,这是什么原因?你有根本智,你没有根本智做不到。
所以在现代这个时代,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见不到了,世智辩聪之人很多,这社会上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见不到。佛门里面,没听说哪个开悟,从前倓虚老法师在香港办了个佛学院,「华南佛学院」,智开法师他们都是学生,上次来的圣怀、畅怀,都是倓老的学生。倓老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我跟他没见过面,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来讲经,他老人家已经往生。他是念佛往生净土的,真的坐著去的,虽然生病他还是坐著走。我听过他开示的录音带,佛七开示,有这么一盘。他老人家是北方人,话不太好懂,我大概只能听懂个六、七成。我有耐心,我听了三、四十遍,终於把他所讲的这一个半小时统统能听清楚。所以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不行。
他在这个开示里面讲,中国在近代,他在一生当中见到,亲眼见到、听到,学禅得禅定的有,开悟的一个都没有。诸位想想,他说在当代,那个时候禅宗有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都是那个时代的。倓老讲他们得禅定,你看一入定,一、两个星期才出定,这不是假的,得禅定的。我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在定中上升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经,看看里面还有两、三个熟人,已经往生的,在兜率天,在兜率内院,这都有记载。得禅定,没开悟,那样深的定功还不能开悟,你才晓得这个事情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开悟就成佛了,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华严经》圆教初住菩萨,就到这个地位,没有开悟的人不到这个地位。虚老和尚我们非常尊敬他,他的愿望是生兜率天,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得到。没去之前,在定中已经到达兜率天了,当然是决定没有怀疑。
生兜率不容易!要修的是唯心识定。兜率虽然距离我们近,只是在欲界第四层天,极乐世界距离我们远,十万亿佛国土。所以有很多人看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觉得奇怪:近的不去,你为什么到远的去?他不知道,近的这个地方门槛太高,我们程度不够。就像念大学一样,这个学校很近,离你家很近,但是它入学需要的分数很高,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另外一个大学虽然很遥远,它入学的分数很低。你想想看,你自己一定可以入学,可以进去,这个近的大学你没有办法,入不去,道理在此地。
所以宗门里面讲,悟了之后,说佛境界(也可以讲如来藏,三如来藏),只能体会,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因为它不是物质。清凉大师在此地说「妄心之性」,妄心之性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整个宇宙所有一切现相,都是妄心变现的。《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说得更亲切一点,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在六道,不但六道如此,是妄心变的,十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权教菩萨)、藏教的佛(我们用天台家的讲法),这都是唯识所现。识心是妄心,第八识,或者说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变现的,心心所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东西?真的在此地的名词叫「如来藏」,所以如来藏就讲成三个。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妄心之性,还有「无性之性」,什么东西是无性之性?虚空是无性之性,禅定也是无性之性,这都是属於空如来藏。还有「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也」,真心在哪里?找不到!真心跟妄心怎么分?实性,真心跟实性意思也很难区分,有时候说真心,有时候说实性,有时候说真性。
一个东西,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方便。说个实实在在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为什么不成佛?你迷失了自性。所以佛讲一切法说很多名词,告诉你,你意思明白就好了,你不要执著一个名词。你的毛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你离妄想分别执著,诸法实相你就证得了,你跟如来无二无别。众生跟如来差别在哪里?就是一个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个是有妄想分别执著。他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跟他讲个名词他就执著,他就不放了。你跟他讲很多个,这个也是,那个也是,到底哪个是?比较容易放下,这是圣人教学的善巧,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你要是明白了,真正得意了,这个意思真正得到,怎么说都点头,都笑笑,好,很好!不会的,都摇头,为什么?不懂。
不仅是宗门,教下也不例外,「你会么」!我常讲这句话意思很深。会,至少没有分别、执著,你才会,有分别、执著,你怎么会!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超越六道,要记住,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出不去。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但不执著,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你说你的心清净到什么程度,这个时候超越十法界了。还有分别,出不了十法界;还有执著,极其微细的执著,出不了六道轮回,你不放下怎么行?佛菩萨教你放下,劝你放下,对你是有益的,有真实的利益。你要晓得你在六道里头,无量劫来生死轮回,什么原因?就是没有办法放下分别、执著。你不是想超越六道吗?你不是想成佛吗?成佛很简单,放下就行了,你放不下,你就成不了,放下太难太难!
世尊当年出现在世间,四十九年为大家讲经说法,为什么?无非是让大家真正明了、觉悟,真的放下。放下恶业不堕三途,放下恶业,善业没放下;善、恶、无记统统放下,你就出离六道,大乘教里面讲,见思烦恼断了,出六道轮回。烦恼障断了,所知障没断,所知障是分别;我执破了,我执是烦恼障,法执犹存;法执难断,法执是分别。法执也断了,好,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还有根本无明没断,四十一品无明。不要紧,那个烦恼不严重,在一真法界里头慢慢去断。要多长时间?《华严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不短,愈往上去愈难,往下面容易。所以,佛祖教导我们,都是先从身外之物断起。
我当年初学佛,二十六岁,老师教我放下,从哪里做起?布施。布施,先学著把身外之物舍掉,真的对治毛病。不懂得这些道理的时候,我们身外之物都非常执著。我一生嗜好是读书,有一点钱都买书了,所以那个时候我有个长官笑话我:你的钱都被书店老板骗去了。确实,喜欢买书,对书非常爱惜。我的书在以前不会借给别人看的,因为我爱惜书,人家看的书没有我那么爱惜,看的时候,看到哪里把这个书叠一叠。叠一叠书上就有个印子,我看到就很难过,或者是脏东西染污了,甚至於用铅笔在旁边写字,这更糟糕的了。这是我的书不愿意借给别人看,执著到这种程度。老师教我要布施,那好了,这个东西要放下。这才开始什么?我的书可以借给别人,大概都是我看过之后才可以借给别人。而且人家到时候一定要还给我,我还去问人家要,这毛病习气很不容易改过来。
这样两、三年之后,这个执著慢慢淡了,从哪里淡起?我的新书、最喜欢的书,人家要借,行,没有问题;你损坏,染污了,也无所谓,你不还也无所谓。没有像以前那个心理负担那么重,没有,执著就是负担,不执著了。老师给我限定的时间六年,果然到第六年真的身外之物统统放下,全施掉了。李老师正好办一个「慈光图书馆」,我把我所有搜集的书统统都赠送给图书馆。那个时候图书馆刚刚草创,收藏书籍不多,我送过去那么多书,在当时是占图书馆藏书五分之一,你就晓得我喜欢图书。那个时候赠送大部的,有一部《二十五史》,殿版的,《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还有一套《大正藏》。所以我每年的收入,看看这些图书就知道,都在那边。全部都放下了,只剩下两、三套换洗衣服,一个小铺盖。真的,听老师的话。
所以以后出家,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真的是有感应,这个感应是老师给我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唯一的一个好处,我相信老师,我对老师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章嘉大师指导我的,我对他老人家充满了信心,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看我到台中去学《楞严》,找不到参考资料,跟智开法师写信。查到《藏经》目录里面有很多古本的好的注解,我开一个单子,二十多种,寄到香港这边来,他就很用心给我去搜求。一年半当中搜集了二十多种,这个里头有《楞严经直解》,台中印的本子,这个本子台中是翻印的,这是原本。我一看之后,上面有孙仲霞居士注疏,这是什么人注的找出来了。这是台湾翻印的人的过失,应当把名字印上去,否则的话,人家不知道这个书是什么人写的,这本书李老师也很赞叹。
所以,有时候老师跟我聊天的时候,讲到《楞严经》,古大德有哪些注解,他一提,我跟他说,这个注解我有。又说几种,我说我也有。他说,奇怪了,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所以他老人家讲经,智开法师给我搜集的本子,李老师选了七种,他天天在读,天天研究。而且都是线本书,他感觉到非常惊讶,在台湾怎么可能找到这样的本子!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智开法师最辛苦的给我找一套书,就是《中观论疏》,我想要这部书。这部书他给我找了半年,找到了,寄给我,非常欢喜,线装十二册。现在这些书大部分都在澳洲,有一部分在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那边都拿去翻印。今天我们看的这个,他正好到我这儿,我房间里头有一套《华严经疏钞》,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原版就是智开法师第一次替我买的。我很欢喜《华严》,一出家,有位老太太要送点钱给我,我说我不要钱,我想要经。她说你要什么?我说我很想要一套《华严经疏钞》,这个分量很大,线装本四十册。她说好,行!她说法师,你找人去找,找到多少钱,她付。那个时候好像有好几百块钱,台湾钱大概七、八百块钱,一般中等收入的话,差不多两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得起这套书。这是头一套,遇到一位护法,她发心来供养。这套书这么大,也需要这么多钱,他的书一寄到,我们的钱立刻就汇去,这信用就建立了。所以,以后我找所有一切书,他只把价钱开了,不问我什么时候寄钱给他,什么时候有钱他知道我就会寄给他,我们有这个默契。
真心、实性是禅定当中所证得的,真有,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这是一切万法的实性,这是一切诸法的真心。它没有形相,它能现相,它现相我们就叫它做不空如来藏。你要晓得,三个如来藏就是一个如来藏,一而三,三而一,一体,你从哪一个角度上去看。你从性上去看,空如来藏;你从相上看,它现相上看,不空如来藏;你从它作用上看,空不空如来藏。你懂得这个意思,这三句话就好懂,妄心之性,无性之性,空如来藏。无性,像虚空,虚空也有容貌,空相;妄心变现出幻相,十法界依正庄严。能现能变的不可得,了不可得,所现所变哪里会是真的?可是真心之性,实性之性,不空如来藏。「皆平等无二」,平等无二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故云一也」,心性是一,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心性是一,同一个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把立宗说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经文第一句,文殊菩萨案定立宗:
【心性是一。】
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这个刹土我们今天讲星球、星系,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性。心性是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你在这个地方要找生灭,没有,决定找不到,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远近就是没有空间,没有先后就是没有时间,正是大乘教里面所说,「坐断虚空尘点劫」,劫就是讲时间。这句话显示什么意思?显现出『心性是一』,诸法平等无二,平等无二这句话不好懂,不得已用这个话来形容。一里面还有什么二?一里面本来就是平等,说平等就是废话,两个东西相同才叫做平等,一个,平等的话不就多余的吗?
宇宙确实是一,我们是很不得已说出一句话,说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现在在外面讲经说法,常常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生命共同体,这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这话真不好懂。一个生命共同体,诸位想想看,你还会去伤害众生吗?你对於一切众生还会起心动念吗?不会!凡是起心动念,已经有分别、执著了,都在里头,那就是凡夫。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个时候你就是佛!可惜境界一现前,你立刻就迷了,怎么迷?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迷了,不起心、不动念不迷,觉,觉而不迷,我们看这个问答就很有味道。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云何下」:
【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这是「设难相违」,设是假设,难是遇到难题,疑问生起来了。既然是一,好像现相里头常常有相违背,许许多多的相违,这是什么原因?先「总显相违」。我们看前面这一段总显相违的,就是『云何见有种种差别』,这一句是总显,后面是别示。
【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
这是别示。「别示相违」,举了十个例子,「十事五对」,我们先看看清凉大师他老人家的开导。「初总显相违,谓心性既一,云何而有五趣诸根,总别殊报,故云种种」。这个总别殊报,总是总报,别是别报,殊就是种种不同,我们略略的说一说,诸位就晓得了。
在我们常常讲经的时候,引用唯识里面讲到六道里面的果报,有引业、有满业。此地讲的总报就是唯识里讲的引业,引导你到这一道来受生。以我们人道来讲,我们大家都到人道来投胎,得了个人身,这是总报,这是引业的果报。但是得了人身之后,每个人相貌不一样,健康、寿命长短不一样,富贵、贫贱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个差别在唯识经论里面讲的是各人的满业不一样。业有两种,引业是从持戒而来的;换句话说,一切得人身的人,过去生中,不管是哪一世哪一生,决定修过五戒、十善。像中国儒家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都算,都算是戒,曾经修习过。这样的业因,你能够到哪一道去受生。
佛在大乘经教里头讲十法界的第一个业因,第一个业因是引导你往生的,你往生到哪里去。佛给我们讲十法界,佛的第一个业因是平等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心不平,没有平等心。虽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的种子,你为什么生不到佛那一道去?没有引业。你是有因,你没有这个缘,引导你这个人没有,你不能成就。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都有菩萨的种子,你成不了菩萨,菩萨第一个业因是什么?六波罗蜜,你没有修六波罗蜜;辟支佛修因缘,十二因缘;阿罗汉修四谛,这四圣法界。下面六凡,六凡第一个是天道,天道是上品十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这是它的业因。修罗道是讲天阿修罗,福报跟诸天没有两样,没有天之德,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引业跟天完全相同,为什么福报就有差别?满业上有差别?满业就是他这一生所修学的,瞋恚、傲慢没放下,这样才变成天上的阿修罗。阿修罗贡高我慢,瞋恚心重,脾气很大,很容易发怒,这是什么?过去生中的习气,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
人道的业因,引业是五戒,所以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失人身很容易,得人身不容易。什么原因?我们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在这一生当中,五戒我能做多少?我常讲,五戒要打个满分,来生不失人身。满分是一百分,不是说,我六十分就可以及格了!因果里头不给你讲这个,都是给你讲满分的。你到这一道里面,你这一生寿命长短、诸根满缺、富贵贫贱,那是另一种业造成的,不是引业,不是引导你到这一生受生的业,要懂得。那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当中所作所为,五戒圆满不圆满?要不圆满,来生决定得不到人身,就是说来生到人道没有人引导你,没有这个力量引导你,你不会到这道来。
谚语常讲,人死了作鬼去了,这句话不是真话,明明有六道,怎么说人死了作鬼去了?虽然这个话有问题,你细细想想也有道理。鬼道第一个业因是什么?贪,贪是引业,不管你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甚至於学佛贪功德。总而言之,贪没有断,贪心引你到饿鬼道,是这么回事情。再仔细想想,我有没有贪心?我贪心严不严重?如果很严重,是个圆满的贪心,那就肯定死了以后到饿鬼道去,因为这个力量很强大,引导你往那一道去。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引业。愚痴是什么?对於是非、善恶、邪正分不清楚,糊里糊涂,会把你引到畜生道去。地狱道是瞋恚,是心里面的不平、瞋恚,不知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他不懂这个道理。在这个世间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总是怨天尤人,充满了怨恨,好像上天、一切人都对不起他。他将来的果报,这个业力引导他到地狱道去。
我们细细冷静观察社会这些芸芸众生,看他们的思想,看他们的言语,看他们起心动念,就晓得他死了以后会到哪一道去,你仔细观察习气就能看出来了。如果往善道去的,他习气是定的,他坐在那里规规矩矩的,不管有人无人,他不会东张西望,不会胡思乱想;心清净往上升,心杂乱往下堕落。这桩事情固然与过去生中的习性有关系,这一生当中的教育关系更大。中国人懂得这个道理,古时候印度人也懂得这个道理,这些圣人们都教导我们「教学为先」。小孩从生下来就开始教,将来长大了,纵然受到外面种种染污,他自己能抗拒,他自己能够不动摇,守住自己的原则。至少一半以上的人能做得到,当然也有少数,十之三、四守不住,而被诱惑,误入歧途,这种现象多了。
但是在今天社会我们细细观察,过去生中纵然有很好的善根、福德、因缘,现在社会环境不好,家庭不教你,学校也不教你,社会更不必说。社会今天教你的是杀盗淫妄,教你是竞争、斗争,它教你这些。教你的是暴力,这怎么得了!几个人在今天这个社会能够守住自己心地清净,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不受染污?几乎不可能。我自己想想,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好老师,这些人的协助,你要说在这个社会不会被污染,我没有把握。我能够保全,读圣贤书,这从小养成这么个好习惯,喜欢读书,读圣贤书,亲近古圣先贤。现在世间人这些东西,你写的东西,你说的东西,我心里头有很多底子在,你的东西来了,我一听,我一看,不如,比不上,自然就排斥了,不会接受。我还是喜欢古老的东西,你们认为这些东西可以淘汰,我认为你们的想法、看法错误。半个世纪以来,效果浮出来了。舍弃了圣贤教诲,变成现在这个社会的动乱不安,大家对於这个忧心忡忡。原因在哪里?原因是舍弃了圣贤教诲。连《古兰经》都教导阿拉伯人亲近贤善,远邪恶;中国圣人跟佛法里面讲的就更多,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引业跟满业你自己就清楚了。将来我这一生死了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往生净土。为什么?念兹在兹,念念不忘,我的满业决定殊胜。为什么?三种布施具足,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得福报,无量的福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佛这么说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我们真正肯干,愈干愈有劲,愈干愈欢喜。求不求来世果报?不求;不求,与如来藏相应。如果有求?有求有果报,果报虽然大还是有限,在人间做个皇帝。中国这五千年当中,历代皇帝福报最大的是干隆,没超过干隆,连他的祖父也超不过他,他祖父康熙。这很显然,我学佛知道,前生修的,引业,引他到人道;满业,他做到了人间满业第一。他这一生享完之后,来生?来生就降等了。纵然不失人身,干隆也是学佛的,修得也不错,也做了很多好事,这一生作帝王,来生再到人间就作大臣,降等了,修福不容易。
更上一等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三界六道福报最大的,是摩醯首罗天王,次一等的是大梵天王。我们中国人常讲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跟大梵天王不能比,这个我们要懂、要明了。你怎样才能真正放下?你想到大乘经教里给你讲的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执著这个干什么?你执著这就是错误。真正修成功了,再到九法界来教化众生,这叫大慈大悲。古往今来,诸佛菩萨、声闻、罗汉示现在六道,他是不是来享福的?不是,他来享福,决定不来。他来干什么的?他来帮助苦难众生的,众生有感,他就有应。
是不是所有一切众生起念都有感?不见得。这里文殊菩萨问得好,「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境不知智,智不知境」,不是都是有感应的,有缘才有感应,没缘就没有感应。中国古人讲母子有感应,有缘!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有感应,众生跟诸佛菩萨没有感应,什么道理?佛菩萨念念当中有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可是众生的心里头没有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你们念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晓得了,这两个人不能起感应。起感应是什么?众生念佛,佛念众生。佛念众生没有问题的,这一头是热的,众生不念佛,那一头是冰凉的,感应不起来。所以,众生念佛,佛念众生,就起感应。母子起感应,母亲念念不忘儿子,儿子不管在什么地方,母亲心里总是常常想著;可是儿子不想母亲,偶尔逢年过节的时候想到,这时候起感应。两方面都想,它起感应,平常不想就没有感应,感应道交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要晓得,诸佛菩萨想我们没有问题,念念都为一切众生。怎么知道诸佛菩萨想我们没问题?这话凭什么说的?凭四弘誓愿说的。这些佛菩萨们在因地都曾经发过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无边包括我们在其中,没有把我们漏掉。所以我们知道他想我们,他念念当中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法界虚空界里面任何一个众生念佛菩萨,感应就通了,他就来了,你不念他就不起感应。有人念有感应,有人念没有感应,这什么道理?有人念是真诚心念,有人念是妄心,夹杂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那个没有感应。你真有苦难求他,有感应;你要是有自私自利,你今天去买马票,希望中个特奖,没有感应,他不会在这个地方来帮助你。确实有苦难,没有法子解决,你求他,他真的会帮助你,这里头有理、有事,有因、有果,你不能够不通达明了。因为有总报、有别报,有引业、有满业,所以三界六道种种差别无量无边。
再看下面这第二段,这是「设难相违」两段里面的第二段,「别示相违」,这一段文我们念一念好了,『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是略举十桩事情,这十桩事情五对。「别示相违,十事五对,初约总报」,总报就是引业,「明趣有善恶,善谓人天,恶谓三涂」,这讲得很清楚,六道你受报总不外乎这六界,在十法界里头这个六界。六道里面讲善道是人天,人天包括天阿修罗,这才有六道,如果天阿修罗归到天这一类,这就讲五道,或者是说五趣。这个地方是讲「趣」,趣就是去处,你到哪个去处。去处有五,人天是善趣,饿鬼、地狱、畜生是恶趣,我们常常讲这是三恶道,这里说三途;三途是血途、刀途、火途,这叫三途。
畜生道叫血途,死的时候没有善终的,所谓是弱肉强食,我们常常在电视里面看到「动物奇观」,你就看到了。你看他拍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弱肉强食。所以有人说这是事实真相,适者生存,你要能强过别人你才能生存,你要是不如别人,你就会被淘汰。这个话说起来好像有科学的根据,没错,但是什么?那不是因果的根据,因果的根据比它解释得更踏实。有很多弱者,它也能很好的生存下去,没有被别人吃掉。那是什么原因?满业不一样,满业就是你过去生中修积的善因不相同,积功累德,你的满业就殊胜。所以,只有佛法里头所说的性相、理事、因果,才把一切现象解释得圆圆满满,没有欠缺。科学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另外一面,它看到现前,没有看到过去,没有看到未来,因果通三世,它只能看一世,那怎么行?所以,往往很多错误的判断,错误的理解,造成更严重的恶业。我们想想这半个世纪以来,再往下去,我想至少有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这个世间人还有更大苦难要承受。什么原因?你想错,你看错,你说错,你做错了,你要承担错误的果报。
「适者生存」这句话我也同意,什么是适者?相信因果报应的人是适者,科学怎么样的论证,因果报应绝对不会被推翻,它能够生存,它能够适应。圣人教诲,毕竟是圣人,不可思议。相信科学,不相信圣贤教诲,现在这个社会状况就是已经形成,你就看到。从前没有科学,科学兴起才不过三百年,三百年之前,这个世间并没有科学,人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活了几万年,活得很好,没有被消灭掉。有圣人在那里教诲,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都出圣贤人。而他们所教导的,纵然在形式上、方法上不一样,他的目标、方向几乎都相同,没有不讲善恶报应,没有不讲过去未来的。
所以,三途我们要清楚,明了之后最重要的,是不造三途业。已经造了的,造得很严重的,也没有关系,只要你这一口气还没断,还有救,还来得及,拼命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一条路,除这条路之外,你要想不堕三恶道,不可能,没有人有力量来帮助你。特别对年岁大的人,老年人,在中国人讲老年是什么时候?五十以后就是老年人了,六十是花甲,七十是古稀之年。唐朝杜甫诗里头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当年这些法师、居士、朋友、听众很多,现在三分之二都作古了,老朋友见面感慨万千。
这个要有很大的警觉,七十以后就要想到,朝不保夕,不要认为我的寿命还有多少年,来不及了。总要想到大概一、两年,大概一、两个月,你能这样想,你的警觉性提升了。人不能怕死,为什么?早晚都是要死的,这个无需要避讳,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才重要。死,很平常的事情,你往哪里去?恶趣、善趣,你往哪里去?你不能不为这个事情做预备,这才叫真正有智慧,真正聪明,真正觉悟。我给同学们说,我在讲经也讲得很多,没有忌讳,我四十岁就觉悟,就认真向这条路上走了。我这种觉悟,实在讲也有因缘,年轻的时候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也没有想过四十五岁,我就把我的生命定在四十五岁。到四十岁了,再有五年,你能不放下吗?你能不认真干吗?求生净土的心很切!现在更是念念都是求生净土,天天念阿弥陀佛。不一定哪天走,这是个动乱的世界,我不避难,哪里有缘哪里去,我没有忌讳,随时可以走。所以准备什么?准备著随时就要走,没有时间表的,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
活一天为众生服务一天,不为自己,自己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住这个世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帮助大家觉悟。帮助大家觉悟的方法、手段,是推广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明了,真正契入心性是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你有这个认知,你能够在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不再执著,不再分别,不再有妄想了,你说你有多自在,你有多快乐。这种自在快乐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他无法想像,他一生当中没有这个经验,只有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境界的人,你提起来他能感受,没契入这个境界听不懂!可是听不懂也要讲,懂的要讲,不懂的也要讲。懂的,增长他的信心,不懂的,给他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种子,道理就在此地。
下面四对,「皆约别报」,下面就是根有满缺,受生有同异,有端正、有丑陋,有苦、有乐,这四句,这四句是就别报,也是举个例子来说。「诸根」,诸根是我们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你看看清凉大师注解当中,「於前善恶趣中,各根有满缺,谓眼等内根」,这还是得说一说。不管是哪一道,这讲六道,六道每一道的众生,天人也好,人也好,畜生也好,鬼也好,地狱也好,他得到的这个身,有很圆满、有缺陷,不一样。有人生下来六根很聪利、很健康,有人生下来眼看不见,有人生下来耳聋了,有人生下来像小儿麻痹症,或是腿不能行,或是手不灵活,或者是心,内里面讲意根暗钝,就是很钝,我们讲的人很笨,没有头脑,那是属於意根。六道里头都有,不论是善道、是恶道。为什么他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有人很圆满,有人有缺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