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一三讲)  2004/10/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13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的注疏。「既说顺田,须持圣教」,这个说得很清楚,圣教就是佛经,持,他不说读,读是读诵,持是要做到。所以,佛法里常常教人「受持读诵」,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要保持在日常生活当中,要保持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圣教为准则,这才叫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金刚经》不长,只有五千多字,可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一句经文,居然重复了十几遍。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读诵的时候有没有觉察到?佛真的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无数次的重复提醒我们,对圣教要受持,要接受、要保持,不能失去。读诵是受持重要的手段,经天天要念,展开经卷就是我们面对世尊,面对诸佛菩萨,一心一意听佛菩萨的教诲。

末后一句说得好,「为人演说」,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演是自己做到,依教奉行,把它落实在生活里面,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做到!佛法你才真正学到,你才能得真实的利益。所以,世尊这句话说了十几遍,非常重视这个「演」字,演是表演,现在人说的,我们要做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佛弟子一定要依佛的教诲。

我在去年十月,第一次访问印尼,承蒙副总统哈兹接待我,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希望全世界的佛教徒都能够奉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伊斯兰的信徒都能够奉行《古兰经》的教诲,他说这样世界就和平了,冲突就没有了。这个话说得对,完全正确,我非常赞同他的理念。现在问题就是怎样把佛经,把宗教经典神圣的教诲,教导全世界信奉宗教的信徒。我们绝对不是劝导他叛教,不是的,而是真诚期望他们能够奉行自己宗教的经典,依教奉行。这个社会动乱就能化解,对立、矛盾、冲突都不是严重问题了,世界的安定和平指日可待;只要社会安定和平,接著一定是繁荣兴旺。所以,我们努力的方向,努力的目标,是怎样把经典的教学,我们今天讲的宗教教育,能够普及到全世界。我还说了,各个传教师、宗教的领导人,不仅仅要深入自己的经教,而且还要旁通其他宗教典籍,这样才能化解误会,化解对立。宗教可以团结,宗教可以相辅相成,可以互助合作,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

我在印尼访问过国家领导人,访问过各个宗教的领导人、传教师,我们的理念非常接近,所以我们在一起相处非常欢喜,这个事情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我没想到。往年在新加坡,我确实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九个宗教团结成一家人。去印尼的时间短,没想到他们宗教这样的开明,能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赞叹,它有很好的基础。所以这个地方找我,我不能不去。我总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带头人,带头是比较困难,印尼有这个缘分。因为这个国家是宗教之国,全国不信宗教的人很少,大概只占到百分之一、二,几乎没有不信宗教的。这里面信回教的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六,也就是一百个人当中,八十六个是回教徒。印尼有两亿两千万人,其他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跟佛教,佛教跟印度教的人口比较少,大概只有七百万人,基督教跟天主教合起来大概有一千五百万。所以都信宗教,都信神,都愿意听神的教诲,这个事情好办。

我们教别人,说我们怎样怎样,人家不相信,我们引经据典,说安拉真主在经上怎么讲的,他就相信了,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宗教教育的落实,我现在在这里细心观察,能不能在印尼落实,如果能在印尼落实,这是世间一大好事,让印尼带头来做。举世都知道印尼的社会不安定,如果推动了宗教教育、宗教的教学,能够在一年当中这整个国家社会安定了,族群跟宗教都和睦相处了,这就值得给世界人做榜样,就肯定宗教教育是有价值的,宗教教育可以化解冲突,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和平。我在一年当中去过五次,是一次比一次殊胜,叫我没有办法,不想去也不行,要是套一句佛话来说,缘在那个地方。我们学佛的人总要懂得随缘,总要帮助这些有缘人,信仰宗教、信神的都是有缘人。所以,这一句讲既说顺田,不是违反的,是正面的,是善的,须持圣教。

我们这一年当中,台湾、东南亚的一些信徒发起印《大藏经》,我很赞成,这是圣教。有人说花这么多钱印《大藏经》没有意义,不如拿这个钱去办学校。我们在内地也办了不少学校,赠送奖学金更是普遍,在国内有一百多个学校接受我们的奖学金,我们帮助穷苦的学生,帮助他完成学业,面面都照顾到。《大藏经》是三宝之一,佛陀在世,三宝是以佛宝为中心,佛灭度之后,三宝就是以法宝为中心,这个很重要!我们发起印的数量不多,你想想看国内多少道场、多少学校、多少图书馆。围绕著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像日本、韩国,再往下是菲律宾,再下面越南,再下去南亚,这么大的幅员,我们这几部《大藏经》太少了。

也许同学们会问,印的这些《大藏经》,将来有人去读吗?如果没有人读,那不变成废纸?对的,你想到了,我也想到了,所以我在今年找了一批人,做什么工作?圈点《大藏经》《干隆大藏经》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读诵比较困难,我们现在要做的,要做注音,要做标点。标点不必用新式,我们用句读就可以,用圈、用点,圈是句,点是读。段落我们把它勾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便利大家阅读。不仅如此,我进一步还要找,我就找读书人,口齿伶俐,字正腔圆,我请他读,请他读经。然后我把他读的做成CD,不要影像,完全要声音,那就变成有声的《大藏经》,跟经典配合,流通全世界。这是中国的国宝,是非常值得去做的,非常有意义。同时在这一次,我们已经将这套《藏经》重新编目,便利於检查,我想查哪一部经,我有很好的目录,很容易查到。

所以,大家是为一时想,为眼前来想,办小学重要;如果为后世想,眼睛看远一点,印《藏经》就重要了。近程的、眼前的利益,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慈善家,他们都欢喜在做,印《大藏经》这个事情没人做。我这一生当中,实在说就是要做没有人做的好事,有人做的,我赞叹,欢喜赞叹;没有人做,那我们要全心全力来带头来做。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个意思,能知道用心之苦。你看看早年,现在你们到北京,到房山,你看看那边的石经,《大藏经》刻在石头上,刻了将近一千年。为什么?唯恐战乱这个经会丧失,所以古人用心之苦,把《大藏经》刻在石板上,埋在深山里面,流传给后世,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我们今天知道,藏在深山可不可靠?不见得,如果一个大地震,那就全毁掉了。唯一可靠的方法,多印,分送在全世界各个学校,各个图书馆,各个道场,这样子这个经典、圣教才能够真的保持下去,续佛慧命,不至於失传。各人用心不相同,我们用心很苦!对於别人的指责,别人的批评,我们都默认,我们不反驳,我们还是要继续去做。佛门有句话说,「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做这桩好事也是因果。学佛,学佛根本的依靠就是经典,所以经典所在之处,法身慧命之所寄托。

下面说,「教在勤行,行须助道,助必有正」。教,这个教是教学,教学能有成就,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勤行,一般讲精进,勇猛精进,你才能成就。学教、修道,修学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原因都在懈怠,诸位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了。精进度懈怠,菩萨修学六个纲领,精进,精进就是此地讲的勤行,这个我们要知道。修学为什么会懈怠?原因是对於经教不能够理解,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法味,自自然然他就退心。这是一切众生都会遭遇到的瓶颈,你要懂得克服,你要突破,突破之后一帆风顺,头一关很难很难突破。

接著说,「行须助道,助必有正」,正助双修。用什么来做助道?没有定法。我们在这些年来帮助一些同学们,我们真的是回过头来做扎根教育。扎根,所以特别重视《弟子规》。我想了很久,从前的人无论是儒、是道、是佛,修学都有成就,都不难,学儒的人能守礼,学佛的人能持戒,为什么现在人不行?这个要认真去思惟。那就是从前的人,真的从小都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他有善根。社会污染少,这是修学很好的助缘,不像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是不是好事情?很难讲,再过几年要看这个结果,它给社会带来是好处还是灾害。所以我肯定,《弟子规》不但是儒家修行的根本,也是佛家戒律的根本,果然能学好《弟子规》,持戒不难;五戒十善,世尊跟我们说的三聚净戒,都不困难。所以,《弟子规》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要求自己要完全做到。

这个小册子文字不多,我们印成了袖珍本,可以放在口袋里,时时刻刻拿出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务必要求相应,这些都是属於助修。印光大师提供给我们三本书,这三本书也是属於助修。我们的正修是「三经一论」,或者说「五经一论」,五经不必每一部都要学,专攻一、两部就足够了,其他的可以做参考,读个几遍有那么个印象就行了。选的主修,或者选《无量寿经》,或者选《弥陀要解》,主修的,那是自己每天的早晚课诵,这样正助双修。助修决定是帮助自己断恶修善,帮助自己看破放下,这就对了。

底下一句,「殊途同归,得一道者」,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途同归得一道,这一道不仅是佛法,大乘、小乘是一道,显教、密教是一道,宗门、教下是一道;再把它延伸出去,全世界、遍法界虚空界,九法界里面所有一切不同的宗教,还是同归一道。上次我在日本,拜访中村康隆老和尚,这位老和尚今年正好一百岁,我去看他,他非常欢喜。在前年我跟他第一次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每一个宗教的创教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听了很欢喜,你看看《普门品》里头不是说得很清楚吗?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现佛身,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他就现阿訇身,哪个宗教都是,殊途同归!这个说法说得好,真有智慧,所以我跟这位老和尚很谈得来。

理、事我们都要通达,都要明了,於是宗教与宗教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对立,再不会有误会。宗教必定要互相包容,要互相尊敬,要互相学习,互助合作,落实经典的教诲,规范人心,身语行为。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了,我们的依报环境,这个山河大地就变得像极乐世界一样,像华藏世界一样。为什么?境随心转。

末后一句,「当趣佛境,故为此次」。上面这一段文将十甚深的次第跟我们说出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出来,能够体会到,佛菩萨讲经说法的真实智慧。言语有条不紊,把他的言语写成文字是最好的文章,用科判一判就清楚,就明了。你多说几句,累赘,少说一、两句,文气就断了,就接不上,言语、文字做到了不增不减,这是第一流的好文章。下面一段说,「又此十种,亦可配於十信,但不次耳」。这个十甚深可以配在十信菩萨,不过没有像前面讲的那样的次第,由此可知,十甚深是十信位菩萨主修的课程。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文,「文殊佛境即当信心」,信心是摆在第一,文殊确确实实是表的佛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学佛、学儒、学道,乃至世出世法,你要想成就,头一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没有信心你就决定不能成就,真的是「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你没有信心怎么能成就?文殊菩萨主信,代表大乘的信心,文殊能信。「佛境即所信故」,我们要问什么是佛境?我们现前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就是佛境。只是我们凡夫迷了,不知道这是佛境,中峰禅师跟我们说出,我们还感到疑惑。他老人家讲「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你说佛境在哪里?当下就是!只可惜你不肯承认,这叫迷,迷而不觉。希望往下我们读到经文,同修们在经文里面有所体会,有所领悟,那是真实功德。

下面大师说,「约发心次第,信居其初」,初发心,「约所信终极,最居其后」。这个里头我们能不能体会到,信这一法彻始彻终,太重要了。早年我追随章嘉大师的时候,大师跟我讲到这个问题,他说信,信就好比我们上火车,那个时候住台湾,我们从台北到高雄。信是什么?信是这张车票。我买了这张车票,上车的时候要用它,一直在车上都要保持住,到终点站了,这个票还要收回。告诉我,信这一法,在菩萨道里面,从初发心菩萨一直到圆满的佛果,妙觉位,念念不能够舍离。这个比喻说得好,比喻很浅,我们能理解。

从这个道理我们再观察,在世法或者佛门里面,有在家、有出家,学了没几年听说退心了,有的人还俗了,有的人改信别的宗教,改信别的法门,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是时有所闻。我们读了这个经就明白,他不会成就的,这个信是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决定不能改变,他才能成就。中途常常改变,那你对佛法没有信心,改变就是不相信,就是怀疑,你要真的相信,你怎么可能改变?我们自己在修学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大德,跟我们学的是不同的法门,不同的经教,他非常赞叹那个法门好,要我们把现前这个放下,跟他学习。这个人是不是善知识?跟诸位说,不是善知识!这个人过几天再遇到一个法门,遇到一个比他高明的人,他的信心又动摇了。所以修学成就不容易,不容易不是别的,你没有信根,你没有信力,你的信心是水上的浮萍,随著风吹两面倒,你会有什么成就!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后面几句话说得好,说明从初发心到终极的佛果,十信位里面这十甚深统统具足,但是不像前面那样次第。前面的次第是一个接一个来,这个地方不是像前面次第,但是十个意思统统具足。文殊是第一,表智慧,四大菩萨之一,表如来果地上究竟的般若智慧,所以把他来代表信。他是七佛之师,他学生里面有七个学生都已经成佛了,其实他自己,他自己早也成佛了。现在是以菩萨身分帮助释迦牟尼佛,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众生,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自己内心建立清净信心,绝不动摇。现在时间到了,下面我们还有一堂,我们接著再一起学习。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这一段文,「勤首即进心,财首为念心,明四念故」。十首菩萨在此地要略为介绍,我们都看到,第一位是文殊师利菩萨。十首里面,我们看到的是勤首,首就是第一,我们看看十信位的菩萨。第一尊觉首,他这个地方排在我们这个本子上的倒数第二行,但是将来到经文里面,你看到第一个是觉首。觉重要,三皈依里面头一条「皈依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所以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在十信,初信位的菩萨,觉首,到下面我们读到的时候再介绍。这个地方先看勤首,总而言之,这十首菩萨的名字非常重要。

我们初入佛门,这是大乘,十信位,所以要觉、要勤。勤就是勇猛精进,决定不能够懈怠懒散,懈怠懒散是大障碍,大乘教里头常讲的业障。懈怠懒散是严重的业障,障碍你於一切法都不能成就,所以不能不精进,不能不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中国古时候,你看苏秦、张仪读书,悬梁刺股。这是什么?这就是前面我们讲的助道。他懒惰,晚上读书打瞌睡,怎么办?在从前人都有头发,把头发吊在屋梁上,头要一低的时候,头发就拉住你了,不让你休息。用这个方法驱除自己的睡魔,勇猛精进,那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都用这些方法。今天我们这是学道,不勤奋怎么能成就?我们是笨一点,笨不怕,勤能补拙,所谓是「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百之」。像读书,人家一遍就能背,我念十遍,人家十遍能背,我念一百遍,只要自己勤奋,一定有成就。这个要有勇气、有毅力,把自己懒散这个毛病彻底改除,我们才能成就。所以,他是精进心。

财首是念心,明四念故,都是最初修学的纲目。财首,财是功德法财,不是世间的财富,是讲你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从哪里来的?从念心来的。所以,四念处是智慧,这个我们讲「三十七道品」讲得很详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要深入去观察,才能够成就你自己的功德法财,财首菩萨做代表。

「德首定心,心性无念为上定故」《华严经》里面讲修定,不是一般所说的盘腿面壁,不是的。《华严》的定很别致,它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怎么说法?心性无念就是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正在接触的时候,如如不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大定,这叫自性本定。当然这种功夫不是我们凡夫能学得来的,我们凡夫盘腿面壁在打妄想,哪里是在修定?妄念纷飞,这个要知道。所以,诸佛如来劝我们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修定。我们采取的方法是持名念佛,诸位要晓得持名念佛的意义、目的,《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念佛的功夫,念佛的目标。然后你再看看《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得清净,就跟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这里面障碍没有了,什么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

也许诸位要问,这要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有这么样的自在?功夫,上中下三辈都不障碍。随意往生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放下,娑婆世缘你真放得下,这个消息就通了,什么时候去没问题。有许多人告诉我们,学佛学了多少年,连消息都没有,还有出家的老法师跟我讲,这讲真话。为什么没有消息?没放下!你自己想想,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没完全放下,原因在这里;果然真放下,决定是感应道交。我们在《净土圣贤录》看到宋朝莹珂法师,破戒的一个出家人,他是畏惧地狱苦,真正勇猛精进,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没休息,真的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三天就往生。这都是给我们做模范,把自在往生的讯息传递给我们,没有别的,放下!

下面一位,智首,「智首即慧心,慧为上首,兼己庄严,故有十度」《华严经》上统统用十表法,大乘教里面佛教菩萨六度,《华严》统统用十,所以《华严》有十度。十度怎么来的?后面的四度是般若波罗蜜里头开出来的,般若是实智,后面四条是权智,不离般若。前面六条诸位很清楚,后面四条是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最后是智波罗蜜。所以,学佛一定要知道,学佛就是学智慧,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决定不是从外面来的。不但智慧是本具的,佛跟我们讲,德能也是本具的,相好也是本具的,本来具足,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们在《华严》里面,读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在「往生经」里面,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依正庄严。那你要晓得,我们自己自性依正庄严跟阿弥陀佛、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平等平等。

现在我们的智慧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德能到哪里去了?我们的相好到哪里去了?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这三样东西造成严重障碍,使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滚,苦不堪言,要不是如来出世,我们怎么会知道?我们得人身,幸遇如来出世,虽然不是跟佛同时,佛的遗教还在世间。遗教是经典,我们依照经典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去学习,肯定能成就。像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的,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到,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就是佛的好弟子、好学生,你一定能得三宝威神加持,这一生当中就能成就。

下面是法首,「法首即不退心,如说修行,不得退故」。法是三宝之一,它配在不退心上,文字说得很清楚,如说修行,不得退故。佛教我们怎么修,教我们怎么行,我们一定要做到,这才是尊重法,敬佛、尊法。底下一尊「宝首即戒心,三聚无缺,如宝珠故,业果甚深,戒所招故」,这个意思很深。宝是比喻,戒是宝,所以如来灭度之后教诫弟子,佛不在世了,以谁为老师?佛说了两句,「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很重要。学佛怕吃苦,不能持戒,那怎么会有成就?这一句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

现在人,无论是在家、出家,怕苦,学经教还有兴趣,学戒律没兴趣,尤其知识分子,对这个可能有成见。我初学佛的时候,遇到这个障碍,这个障碍很严重。我学佛是方老师介绍的,方老师告诉我,佛教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把它当哲学来学。章嘉大师知道我的因缘,所以善巧方便,他老人家常常跟我提起戒律很重要,并没有直接劝我去学戒律,因为在那个时候我很不容易接受。我有个错误的想法,我认为经典里面佛所讲的道理确实微妙,超越时空;但是戒律是日常生活规范,这是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的学佛人的生活规范,在今天怎么能用得上?

我自己以为我这个看法很正确,也很不容易驳倒。章嘉大师就用善巧方便,他用的什么方法?每次我去见他,离开的时候,他一定轻描淡写一句话,「戒律很重要」。所以,他老人家往生之后,我就想想我跟他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句话印象最深,「戒律最重要」,这句话讲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这才真正放下疑问去看戒经。看了戒经之后,才真正明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生活规范是最高的指导原则,不是死板板的。而且戒律,我们看到开、遮、持、犯,看到制戒因缘,非常活泼。这是大智慧、大善巧、大方便,成己成人,这才接受,开始读戒经,所以很不容易。我相信知识分子像我这种误解、曲解,绝对不是我一个,一定还有很多人,但是我是章嘉大师善巧方便帮助我回头,这个缘很不容易。你今天到什么地方找到这样一个善知识帮你回头?

戒律里面有三聚净戒,聚是类别,三大类。有「律仪」,律仪是有文字,佛当年制定的,它的精神用意非常好。在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现在跟古时候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当然应兴应革的事情很多。所以在中国唐朝时候,百丈、马祖这两位祖师提倡佛教革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现代化,这个讲现代是唐朝,是现代化。保留著世尊在戒律里面的精神,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而适用於中国这个地区。正如同国家的法律一样,过个若干年,有很多不适用了,要做一次修订。法律的精神永远不变,法律的条文随著时代来调整,佛家的戒律亦复如是。只有根本戒永恒不变,根本戒就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永恒不变,学佛的同学要知道遵守,要依教奉行。

除这个之外,有「饶益有情戒」。佛戒经里面没有的,但是是善法,是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佛虽然没说,我们要遵守,这是叫饶益有情戒。另外一种善法戒是对自己的,佛没有讲,可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益,要遵守。譬如一般人讲到的香烟,戒经里头没有说是戒抽香烟的,但是香烟对自己身体决定有害处,没有好处,那叫「摄善法戒」,我们一定要遵守;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事情,饶益有情,我们要遵守。有这个两句,戒律的范围就扩大了,真的是深广无际。持戒,把自己的性德,把自己的慈悲心,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遍满虚空法界,所以说如宝珠故。下面这两句提醒我们,「业果甚深,戒所招故」,你能够持戒,得善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业一定感恶报,天经地义,我们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一定要认真依教奉行。

「觉首即护法心,缘起甚深,是所护故」,配得好。所以在向下的经文,十一段经文,第一段就是文殊菩萨问觉首,问缘起甚深,觉首菩萨来解答,真的护法心!因为缘起通一切法,不像其他所说的是一切法里头的局部,一分,一部分,缘起通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所以,觉首菩萨护这个法,怎么样护法?他自己本身契入境界,这是护法,同时又能够遍法界的宣扬,帮助一切迷惑众生觉悟,这叫真正护法,佛法跟世法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佛是大慈大悲,慈悲济世,他用什么方法落实慈悲济世?用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无量无边的苦都是从迷来的,无量无边的觉都是从悟来的,悟就觉,迷就苦。所以,佛对众生真正是无尽的慈悲,绝对不是一般父母师长可以能比的,佛恩确实浩大,我们不能不晓得。

下面,「目首即愿心,福田等一,由愿异故,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这是解释为什么目首是表愿心。下面的比喻不难懂,比喻讲福田,人都想获得福田,可是福田有很多种,说个不客气的话,有真的、有假的,几个人认识真正的福田?多少人把假的当作真的,种错了,所以到后来没有收获。这个比喻说什么?由愿异故;愿心,每个人的愿心不一样。世间人的愿心多半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搞名闻利养,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认为我自己获得的利益,那决定就要伤害别人,不伤害别人这利益我怎么可以得到!错了,完全错了!这桩事情诸位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你真的就觉悟了。

了凡先生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是古人的真实话,我们要细心去参究。命里怎么有的?过去生中修积的,种善因你得善果,过去生中曾经种过善因,你这一生命里头有善报,有福报。福报的大小完全看你过去所种的因,你的因大,你这一生当中收获也大,你种的因小,这一生收获也小,不是别人给你定的,实实在在是自作自受。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富贵穷通於别人不相干,确确实实自作自受。我要想改善我的环境,行不行?行!从今而后断恶修善,不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减少,善的果报逐渐逐渐增加,好事!这些事例在中国历史里头记载得很多很多。

中国有一部《二十五史》《二十五史》里头记载因缘果报就非常丰富,你不能不相信。你都通达,都明白了,自己一定要发愿,发愿在这一生做个纯净纯善之人。心清净,不受丝毫的染污,行清净,身语意三业清净,绝不造作恶业,你的果报是无比殊胜。这样的果报不需要到来生现前,在这一生当中晚年就现前了,诸位看看了凡先生,看看俞净意先生,晚年就现前。晚年现前在佛法里面讲叫花报,果报在来生,花报这样殊胜,果报还用得著说吗?真的是殊胜无比。所以,这里比喻目能将身,如愿导行故,愿领导你行,眼睛引导我们这个身行。所以目首表愿心,愿导行,目也导行。

最后贤首,「贤首即回向心,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一身一智等,即是佛果,文云,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等,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又亦摄十信之十德,恐繁不叙」。末后贤首菩萨,贤首菩萨表回向心,这里讲得好,以归一道,即回向真如。以归一道这种认知,觉首菩萨在答文殊菩萨问中,就显示出这个意思,这就是真如,回向真如。真如不是物质,真如没有形相,真如也没有名字,这个地方用的名字是不得已而用的。真如是什么?就是宇宙万法的体、相、作用,全都包括在其中,以归一道。这一道是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有没有这个事情?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你要说没有,现在这个森罗万象明明摆在眼前,你要说它有,确确实实了不可得,真的它是无所有,毕竟空。这个到下面经文我们要细细跟诸位报告,你才晓得一切法的真相。

一个人把真相搞清楚,搞透彻了,这个人的心自然就定了,也就是说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执著。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是烦恼,烦恼起现行;觉悟的人烦恼不生,智慧起现行,所以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因为是归一道,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回向真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一愿「普皆回向」,就是回向真如。一身一智,一身是一个法身,大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还分别什么?一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就是佛果,所谓的佛果就说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引用一句经文,「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本是本来,一切众生、一切法界,论起根本无非菩提,无非正觉,这是真的。这个意思我留到后面报告,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在这个里头能透一点讯息,用科学的方法透出一点讯息出来。后面总结,「以是圆融十法,故各兼多义」,如果要细说,那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法里头都含摄一切法,说不尽。说「又亦摄十信之十德」,这个不说了,注解里头有,诸位同学如果想细心去研究,你看清凉大师的《疏钞》,李长者的《合论》。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