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0二讲)  2004/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02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颂第五首看起: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相悉灭除。此人於佛为真见。】

从这个以下一直到这品经终了,总有六首偈,这个六首偈是「劝物顺行」,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跟我们说,「佛昔如是行,今得说法果,令物行之,亦得斯果」,这几句话是总说这后面六首偈的内容。佛没有说劝人顺行,这个地方用物,不用人,我们要知道用人范围就很小,九法界里头只有人法界,其他八法界都不能包括进去。用个「物」,九法界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佛法的大用深广无有边际。说九法界、十法界,这说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之外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在《华严经》前面「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里面读过,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刹土诸佛之多,没有法子计算,大概是大多数的佛国土都有九法界。纯净的法界不是没有,我们在前面读过,毕竟是少数。

诸佛的实报土,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佛的清净国土,那里面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虽然也有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四土确实有,但是没有十法界。一般讲起来,一切诸佛国土它有十法界,十法界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是方便有余土,所以这二土一定是有十法界的佛国土才有,纯一清净国土就没有。所以清净国土那就是我们佛经上讲的,它就是纯粹的实报庄严土,也叫做常寂光净土。所以四土,清净国土是上两层,染净国土四土都有,四土都有非常非常的普遍。

这个地方「劝物顺行」,这个物是指十方诸佛国土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十法界里面有佛法界,但是这个佛法界,跟诸位说,不是真佛。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必须脱离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那才叫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虽是真的,不圆满,所以叫分证,圆满只有一个位次,究竟圆满的佛果。分证,是真的不是假的,它有四十一个位次,大乘圆教里面所讲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是分证即佛。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比不上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中国大乘禅宗里头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见一分真性,他已经成佛了,这个佛是分证位佛,那是超越十法界的。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相似即佛,我们学佛这些常识不能不知道。严格的讲,十法界里面的佛依旧是菩萨,不但是菩萨,还是属於权教菩萨,权教菩萨里面最高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大乘法里面是实教,真实的,权是方便的。这个标准就是你有没有见性,你有没有破无明。破无明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无明没破,不算是真的,六道里面是观行位,四圣法界是相似位。所以这个地方劝物顺行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应当随顺佛道修行,这个佛道就是成佛之道。

这个地方特别是初学的同学要留意,佛教不是迷信,成佛,你要懂得佛是什么?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因为在中国找不到这个词汇,所以就翻音,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尾音都舍掉,单单用一个佛字,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智慧、觉悟,这个字我们中国字汇里面有,为什么不用智觉来翻译?它讲的智跟觉,跟我们字汇里面的意思不一样,它的标准太高了。它的智是究竟圆满的真智慧,它的觉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中国这个智跟觉里头没有这个意思。在大乘教里面智跟觉是称性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智,那是「佛」的意思。自性本觉,《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意思,中国「觉」里头也没有,中国觉没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意思。所以依旧去翻音,翻音,中国有「弗」这个字,就是没有人字边的这个弗,有这个字,这个字中国古时候就有了,现在这佛是个人,他不是别的,他是个人,所以就用这个「弗」的音,加一个「人」,所以这个字是翻经时候新造的。佛经到中国来,翻译经典造了不少新字,就变成佛教里头的专有名词,这个常识我们也知道。

从这里你就晓得,佛教化众生的范围多大。所以成佛就是成就真实智慧,成就圆满的大觉,换句话说,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我们真的是希望,我们也想真正能够得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我统统都知道、都明了,这叫做佛。九法界众生都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佛菩萨在此地劝我们要学佛。顺行就是随顺,随顺佛的做法,我们也能成佛,也能跟他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下面这是解释,说「佛昔如是行」,这个佛是一切诸佛。诸佛是人修成的,没成佛之前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他怎么修成的?他跟前面那尊佛学的,佛佛道同,一个目标、一个方向,没有岔路,你能够顺著佛走,你将来一定得到跟佛一样的成就。佛的成就总的来说三桩事情,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才艺,多才多艺,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你不会;第三个,我们今天讲福报,佛法讲相好,相好就是福报。这三样都得到大圆满,智慧大圆满,德能大圆满,相好大圆满,这叫成佛。你想想看,十法界众生哪一个不想?哪一个不想得到?佛告诉我们,你想,只要你愿意去求,你一定会得到,肯定会得到。无论是什么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什么人求,什么人会得到。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我们入了佛门读了经典,这才明了,原来佛告诉我们,这三桩事情是所有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来的。

《华严经》尤其说得透彻,说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就是十法界,就是此地讲的物,「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的智慧,有如来的德能,有如来的相好,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把我们九法界众生的病说出来了。你今天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智慧没有了,能力没有了,相好也没有了,搞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但以妄想执著,这里头还有分别,这省略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三样东西,把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并没有失掉。严重的障碍,障碍你自性本具的东西,透不出来,你就得不到这个受用。所以佛教人没有别的,恢复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

你成佛了,佛决定不居功,为什么?你所得到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诸佛菩萨没有给你一点点东西。纵然你现在是迷了,你堕落了,甚至於堕落到阿鼻地狱,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有没有减少?没有,一丝毫都没有减少。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学佛没有别的,开发自己的自性。所以佛在楞严会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所得到的全是自己有的,哪里是得?不是新得的,是旧有的。旧有的从前有障碍,没法子得到受用,现在障碍除掉了,我们这个作用恢复了。所以佛菩萨教一切众生,这个语气这样的坚定,是你本有的。就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上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本无当然可以放下,这是一切众生决定成佛的理论依据。

怎样真正能得到?佛在经论理头常常教给我们,我们自性本具的叫性德,性德一切众生平等的,跟佛菩萨也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现在我们迷了,我们的性德迷失了,迷失了现在要怎么办?要修德。修德就不一样,诸佛菩萨他们的修德圆满,佛是圆满了,菩萨虽然没有圆满,成就也相当可观。我们怎样恢复?走他的路子,他怎么恢复的,我们照他的道路,照他的方法去做,我们肯定能恢复。这就是「佛昔如是行」

「今得说法果」,佛今天的果报,这三桩事情圆满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现的身,叫随类化身,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人间所谓富贵相。看相算命的所讲的这个好相,他统统具足,一样都不少,这是为我们示现的,在我们这个世间。要是在实报庄严土呢?像华藏世界、像极乐世界,佛是什么样的相?经上告诉我们,报身佛。报身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样的相好在我们这个世间不行,我们这个世间人没有福报,看了受不了。

所以佛在这里示现,要跟我们的福报差不多,比我们好一点,不会好得太多,我们看了才很欢喜,才知道他这个样子,我努力努力我也能学得到。如果差距太大的时候,一想,他是天神,我们是凡人,那我们怎么能学得到?怎么可以跟他学?实在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佛才是随类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没有一定的身,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成佛之后,唯一的一桩事业就是为十法界众生说法,说法果。在经典里面显然能够看得出来的,他的果报是什么?果报是去当老师,我们称佛称本师。佛在这个世间,不从事其他的行业,他不去做国王,他不去做大臣,他不去做社会其他的行业,他只选择一个行业,就是当老师。

我们想想为什么这么做?成就众生,救度众生,这个手段是第一。佛,我们以释迦牟尼佛做例子,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想帮助这个世间一切人离苦得乐,就这桩事情。离苦得乐要怎么个做法?首先你要知道,苦乐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就是对自性迷悟,迷了自性,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迷得深的就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迷得浅的就是四圣法界,都是在迷,迷而不觉。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你想想看,十法界众生这个堕落的因,是迷、是不觉。你要帮助他破迷,他就离苦,不迷就离苦,觉悟就得乐。破迷开悟的这个工作,诸位想想,在这个世间所有行业里头,只有教学最有效。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几乎应化在世间统统都是以老师的身分出现,师道。

世间最尊最贵的,师道。中国古人知道,人能够成为一个人,能够做出顶天立地不朽的事业,要靠两个人帮助,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所以这是根本。父母养你,生你、养你,老师教你。佛法里头常说,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这个人有两条命。有身命没有智慧,那人与禽兽有什么两样?人之所以异於禽兽,人有智慧。智慧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孝亲跟尊师,古今中外的大圣大贤都把它连起来讲,孝亲跟尊师是一桩事情。

佛法修学的基础,从什么地方学起?有!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教韦提希夫人,那就是教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孝亲尊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里学起,这是佛法教学。可是在近代这一个世纪,出家、在家这一条都做不到,这什么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古时候人能做到,现在人不能做到?古时候人从小父母就教,童蒙养正,他有这个基础,所以世尊这个教诲他很容易做到,孝亲尊师天经地义。

这个世纪由於科学技术发达,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中国人实在也不争气,舍弃了传统文化,一昧的学习西方,实在讲,西方好的东西没有学会,西方那个垃圾全搬回来,我们受这么多苦难。西方的科技文明,西方的一些制度,现在走入死胡同,走不通!再走下去,《圣经》最后一章,世界末日。所以现在西方人到东方来寻宝,目的地就是中国跟印度,希望找到能够拯救现在这个社会的病态,怎样能够帮助社会恢复到正常。所以现在汉学在外国大学里头逐渐被重视,可是我们中国人现在依旧不重视。

东方的学术,东方圣人的教诲,从哪里做起?童蒙养正从《弟子规》。我这些年来非常重视这个科目,这个科目是儒、释、道真实的基础。你有这个基础,《弟子规》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讲来好听的,是要落实,字字句句要落实到生活里面去,然后你学佛,那个佛给你讲的,佛家的基础「净业三福」,建筑在《弟子规》的基础上。因为没有《弟子规》的学习,佛法「净业三福」没有办法立足,原因在此地。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人福报比不上古人,聪明智慧比不上古人,这个话我不相信。

那究竟我们错在哪里?真的,我们的基础教育比不上古人。古人真的是,这个好的家庭,从胎教,母亲怀孕的时候,就重视思想的纯正、言行的端庄,她影响胎儿。出世之后,父母言行举止都是婴儿的榜样,让他看,让他听,他就养成习惯了,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圣贤的胚胎是这么养成的。所以接受神圣的教诲太容易了,伦理道德的教诲,它正常的,一点都没有困难。现在我们这个基础失掉,从小没人教,父母也不教,长辈也不教,到学校老师也不教,这麻烦可大了。你所学的都是一些技术,一些皮毛的常识,学术上没根。

真正学问成就的人,他这一生的时候,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贫富贵贱,他一定生活得非常快乐。快乐,绝对不是物质生活丰厚,不是的,精神生活。诸葛亮,在家里耕田过日子,农夫,读书,不想出来做官,若不是刘备三顾茅庐,不会出来。出来干什么?他那个日子过得快乐无比。农闲的时候,没有事情,找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游山玩水,吟诗作乐。纵然这个社会动乱,动乱它不是全面动乱,是局部性的,他还是过他安逸快乐的生活,不愿意涉及!有智慧。他对社会有没有贡献?肯定有贡献,贡献是教化。多数遇到缘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教学把他这个道传下去,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样的人中国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你去看《二十五史》《隐逸传》,就是这些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不出来做事。可是这些人都是地方的真正善人,真正有德之人。他教学,教学不是像佛菩萨,那是中国传统的这个思想,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师道有师道的尊严,真有学生非常诚恳到这儿来求学,没有不教的道理。不像大乘菩萨,大乘法里佛教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可以找到人家家里去教,送给人家,这菩萨,菩萨大慈大悲!菩萨旁边观察你能学,虽然你不来找我,我主动来教你。古今中外实在讲只有菩萨这个做法,其他的人都是师道尊严,要尊师重道,佛门里头降格帮助你觉悟,这是慈悲到极处。所以我们要跟佛学,那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

我学佛,最初是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我,这是第一本教科书,教我读什么?读《释迦谱》《释迦方志》。那个时候《释迦谱》《释迦方志》没有单行本,在台湾找不到,《大藏经》里面有,叫我去抄。我真的在台北善导寺太虚图书馆里面,《藏经》里头找到了,两种都找到了,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释迦方志》只有一卷,文字不多,《释迦谱》有四卷,文字就相当多了。那个时候我学习,我就把《释迦方志》完全抄下来,一卷完全抄下来,《释迦谱》里面,我就没有完全抄了,摘要,就看重要地方,就等於写笔记一样做成笔记,没有完全抄这部书,但是《释迦方志》完全抄。

我觉得这是好老师,你学佛你先要认识佛,你对他不认识,你对他不了解,对佛那分尊敬的心你就生不起来;你认识他,你了解他,你认为他真是伟大,确实是了不起。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他帮助社会,为一切苦难众生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政治做不到,放弃了王位,做不到;军事也做不到,所以统帅他也不干。这世间其他所有行业,包括今天讲的科学技术,都办不到这个事情。最后他所选择的,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一生搞这个事情,这个收到成果。

自己给我们做出榜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你要想真正成就学问,真正能够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相,先修清净心。先把你的心,你心里面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立这个念头要化解,矛盾要化解、误会要化解,然后是心平气和,你接受圣贤教诲很容易,不难了。你如果这个东西不能除掉,你跟圣贤一接触的时候,格格不入,你有障碍,这是非常非常难的一桩事情。这个东西化解之后,在佛法讲的是破我执、破法执。我们今天知道这两种执著要是打破太难了,我执破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法执破了,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回到一真法界,你就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多难。这个事情必须从小来扎根。

我这一生算是很幸运,童年,我是九岁离开家乡的,我们住在乡村。我们那个地区的乡村还不错,还著重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大概总是受桐城派的影响,我们家乡属於桐城派的地盘,所以农村里面都有私塾,都有请一些秀才来教儿童。我记得我上过四个月的私塾,就是这个底子,就是这么一点基础,懂得什么?懂得尊师重道。以后离开家乡,第二年中日战争就爆发,八年抗战流离失所,我们做流亡学生年岁很小。我十四岁就逃难,一个人照顾自己。在这苦难当中长成,知道人生的疾苦。

抗战期间,三年失学,尝到失学的那个痛苦的滋味,所以培养出好学,这一生好学这个志趣都在患难当中启发培养成的。遇到佛法之后,体会很深刻,感到人生苦短,一生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释迦牟尼佛这条路好!真的是自利利他,自他不二。所以佛能够一切放下,真的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了。自己成就之后,全心全意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破迷就是帮助别人离苦,帮助别人觉悟就是帮助别人得乐。这个事情,好事,世出世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了。这个事情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纯善而不夹杂一点罪过,这个遇到了之后,生大欢喜心。

所以人要发心,发心它真的有感应。我在台湾遇到这三个老师,是感应,三个老师少一个都不能成就。方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把佛法介绍给我,使我认识佛法;多年对它的误会,以前也认为它迷信,这个化解了,对佛法生起尊重的心,敬仰的心。章嘉大师给我奠定基础,接受他老人家三年的基础教育,以后亲近李老师才会有成就,没有章嘉大师那个三年基础,我到李老师那里还是不会成就。这种际遇可遇不可求,总在发心纯正,不能为自己的利益,有为自己利益著想,你不可能有成就。为什么?自私自利是最严重的障碍,这个障碍不能突破,你怎么能入佛门?

所以佛成就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在十法界、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众生有感你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都是从事於教学工作,这个肯定是佛菩萨。所以说无论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肯定他所示现的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这是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那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诸佛如来的应化身,不是菩萨,是佛。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这些人,看他的形相,这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细细观察,一个原则、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永恒不变,那就是舍己为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个最好的榜样与道德完全相应。

这个地方顺行,顺行就是顺著道而行,顺道而行是德。道是讲的自性,决定没有违背自性。现在我们讲自性,一般人很难理解,我们换一句话来讲,大自然运作的法则,这个大家比较好懂。自然运作的法则是道,是性德,不可以违背自然运作的法则,这就对了。所以我们学,学佛的行那就是修行,以佛为标准,你就得佛的果位,得佛的果位就是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我们现在人所讲的聪明智慧、健康长寿、功名利禄,我们世间人讲这个,佛的这三句圆满具足,你没有一样得不到。所以「令物行之,亦得斯果」,希望十法界众生都能够学佛,都能够得到如佛一样的果报。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学习第五首偈:

【十方求法情无异。为修功德令满足。有无二相悉灭除。此人於佛为真见。】

第一句是「离过」。清凉大师在这个前面有简单的交代,第五首偈是「求法行」,求法。第六首是「说法行」,第七首是「听法行」;下面是「破相行」,破相行有三首,第八、第九、第十,这三首。所以这六首偈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确实是修学大乘佛法重要的指导纲领。这一首这是求法,求法第一句离过,「初句离过」,清凉说「胜他名利,名为异情」,大师给我们点出来字句行间的真实义,文字虽然不多,非常重要。

『十方求法』,这是先把求法的范围给我们说出来。『情无异』,这就是大师跟我们说,求法这桩事情胜过一切名利。世间人一生他求什么?总不外乎名利二字。你要是冷眼观察,你现在看看我们香港,马路上真的是车水马龙,来来去去奔波忙碌,他为什么?除了名利,他还有什么?现在不是忙於求名求利,现在是忙著争名夺利,你说怎么得了!忙著求名求利,这个社会是安定的、是和平的,日子还好过;忙著争名夺利那就不得了,日子不好过。

所以现在的社会,从小受的教育是什么教育?竞争。上幼稚园就要竞争,这从哪里来的?从外国来的,这不是中国文化。诸位如果真的念过中国书,中国人教儿童让,礼让,还不是忍让,礼貌,让是美德。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的学生们,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我们老师的德行,结论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是学生公认的夫子之德,温和(没有暴躁)、善良、恭敬、节俭、礼让,夫子这个五德以后就变成中国人童蒙养正教学的宗旨,教儿童教什么?就教这五样东西,从小教他。所以从小就懂得礼让,哪有竞争的。人人都懂得礼让,这个社会多么祥和,这个世间多么美好,真的大家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没有竞争,只有礼让。绝对没有竞争,哪来的斗争?哪里来的战争?没有这个事情。真的是风调雨顺,没有天灾,没有人祸,这是教育的功德。我们今天,你家里要有小孩,你怎么教他?你是不是也教他竞争?好像不跟人竞争,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就活不下去了。

前年,亚视何守信来访问我,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法师,中国谚语常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自私自利,好像自私自利是天经地义?我给他的回答:这句话误导了许许多多众生,这话错的,不是正确的。这句话能成立,在西方应该是可以,但是最后的归宿是世界末日。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战争,现在再要爆发战争,是核武战争、生化战争,是整个人类毁灭的战争。这个战争没有胜负,同归於尽,大灾难,不是小事。如何能化解?人人懂得礼让,这问题解决了,不要争!

我举很简单的例子,孔老夫子不争,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孟子讲仁义,不讲竞争,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还是活得很快乐,哪有天诛地灭这种道理?释迦牟尼佛、耶稣都是念念为别人,没有替自己想,不但天没有诛他,地没有灭他,反而得到千万年之后,这么多人尊敬他,这么多人还纪念他,还有不少人来学习他。话错了!何先生的访问有录相,电视台曾经播出来,他问的一些问题,现在的话说都是非常尖锐的,我都给他解答了。实在讲,这样的访问可以重复的播讲,希望能把社会这一般错误观念唤醒。

「十方求法」,你看这范围多大,可是十方求法比世间人求名求利还要恳切。世间人求名求利为自己;读书人、明理的人,求法是为救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己。所以超过世间人求名求利,这个叫「情无异」。清凉在这个注子里面点了两个字:离过。过是过失,说明世间人求名求利是有过失,佛法里面求法没有过失。何以说世间人求名求利是过失?这个要以佛法来解释,不能用世俗这个知见来解释。佛法的目的是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是要证得佛菩萨这个果位,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你要是以这个为目标,用求世间名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是决定达不到的,那是错误的。

为自己的名利,我们在讲席里常讲,你这个生活范围出不了欲界。六道里面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人欲念没有断,但是完全控制住,也就是他不求名利,才能离开欲界到色界;欲界这个圈子很小,生活范围很小,这就是过失。这个过失可大了,生生世世在这个里头轮回,你都轮不到色界去,你都轮不到无色界去,你说你可不可怜?清凉大师这两个字说得好,离过。唯有离过,你所求得的福慧,你才会圆满,你才能得到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自性本具的。

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从哪里来的?从我执来的,执著身是我。你们想想看,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为了这个身,为它造无量无边的罪业,满足这个身的需要,不惜损人利己,造作极重的罪业,造杀盗淫妄,违背了伦理道德。在佛法讲,违背了五戒十善,所造的是十恶业,那么你的果报,现在也许你还得一点甜头,那是什么原因?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人在这一生当中享受的,是你过去生中修的福,你这一生没有修福,你这一生造罪业;你这一生造罪业,你来生要受苦报。

宇宙间事情虽然很复杂,实在讲六个字就包括尽,大乘教里面所讲的「性相、理事、因果」,统统包括尽了,任何一事一物都具足这六个字。现在人迷,迷什么?这六个字都迷了,性相不晓得,理事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胡作妄为,怎么得了?自己以为自己很聪明、很能干,有方法、有手段,能够夺取名闻利养。你要是把《了凡四训》念通了,你会恍然大悟,你这一生所享受的全是你命里有的,你不用这些手段,你还是得到,不但得到,比你现前得到的还要多,这肯定的。因为你用的手段是罪业,不正当的手段,把你命里面那个福德亏折,打折扣了。打折扣你还有这么大的福报,你就晓得你过去生中所修积的福报之大。譬如你命里头有亿万财富,因为你所用的手段都是不正常的,都是想害别人,想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你这一生能够得到的可能只有三千万、五千万,命里本来是一亿,由於你造作罪业亏折了,现在讲是打折扣了。

如果你能够行仁义道德,正常的这个方法去经营,你做生意买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真诚、诚恳心,那么你所得的财富会增长,命里头有一亿,可能你得到是两亿,为什么?你有道德,你生生世世你的财富都不会缺乏。人有德,你发财,发财你又积德,这是有道理的。命里没有,你做小偷偷不到,还没有出手,被警察抓去了,你做强盗抢不到,命里没有。无论做什么,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所得到的全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古人讲得好,「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不知道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讲你真正懂得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你绝对不会做亏心事情,你决定不会辜负别人。你的心正、行正,那你命里面所有的只有增上,只有往上提升,不会亏折。一个错误的念头,一个错误的行为,想欺负别人、霸占别人、夺取别人的,你命里有的全部都亏折了。亏折是什么?这一生还有余福,到死了之后,余福也没有了,来生没有了,必堕三途,堕得太快了。所以,这是大错特错!

那我们今天是求法,求法不是为自己,求法是为众生。我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需要德行、需要能力、需要智慧。如果没有这三样,那你这是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想帮助苦难众生,没有能力,做不到!所以求法不是为自己,为众生。菩萨发愿,四弘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求法为什么?为众生。无量无边苦难众生,我要去救度他们,我要去帮助他们,我为这个而求法的。你这个心正、心纯,必定能感动佛菩萨,佛菩萨一定来帮助你,一定来成就你,为什么?你这一念就是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可是求学,这里不能不说,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都讲师承,这一点很重要。民国以来,师承没有了。师承就是你真正拜一个好老师,哪一个是好老师?从前从儿童讲的时候,儿童有什么能力知道哪个好老师?父母为子女选择老师。《三字经》上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生你、养你,教你的事情,父母有责任要教你,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师。父母为儿女选择老师,把自己的子女付托给老师,老师尽心尽力来教导。所以一个人的成立是两个人教的,一个人教不出来。

小孩从小不懂事,你说什么他听你的,慢慢长大了,他疑问就多了。你做父母的,你对小孩讲:我是你的爸爸妈妈,养你们很辛苦,你们要孝顺。他听了会怀疑,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些话老师教,第三者那是客观的,小孩听听想想有道理。站在老师那方,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学生,你对我要尊重。学生说:我为什么要尊重你?这个事情要父母教。父母教子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样把一个人调教出来。所以一个人之成立的时候,这是两大恩人,这个恩德是一样大,父母跟师长是一样大。你怎么成就的?你靠这两个人教的。

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没有了,不得了!师道、孝道没有了,就是天下大乱,社会秩序崩溃了。安定和平就是建立在孝道跟师道的基础上,没有师道、没有孝道,社会想求安定和平是永远做不到的,用什么方法都达不到。西方人用法律、用警察、用军队,能不能收到效果?收不到效果。现在变成的效果,恐怖分子,就这么起来的。你要是用孝道、用师道,恐怖分子都是良民,不会作乱,这个效果就达到了。所以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能跟人结怨。有怨的人,怨恨的时候要化解,化解就是要用教育,教他明理,了解事实真相,自然就能化解。怨恨不能化解,会变成生生世世,叫世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报复来报复去,这麻烦大了。

所以求法不为自己,非常重要。为自己求法,你跟世间人没有两样,有罪过,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是大乘教,大乘教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他没有过失,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求法要知道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个老师,我跟诸位讲,这种缘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去?谁肯收你?专门听一个老师的,老师对学生负责任,这个叫师资之道。老师是个带路人,决定把你带上正路,但是你要百分之百的顺从,这里讲顺行。你要是不听老师教诲,那老师对你没有办法。老师要负责任,你要相信老师,老师会非常热心帮助你、成就你;你不听,他没有办法。所以一定是百分之百的顺从。

我很幸运,我在这个时代里面,可能师承我是最后的一个,我以后可能没有了,我还是遵循师承成就的。我到台中拜李老师,跟他学习,师承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自古以来祖祖相传的。第一个,你要做我的学生,从你今天拜师起,我的话百分之百的顺从。顺从到什么程度?因为我跟李老师想学经教,听经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除他一个人之外,任何法师大德讲经不可以去听,只能听他一个人的。第二,看文字,不管是经书,或者世间这些文字,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不准看。第三个条件,过去我学过,我跟过章嘉大师,跟过方东美先生,你过去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我学,以前不承认。这三个条件叫师承。你能接受,收你做学生,不能接受,你去另跟高明。

诸位想想看,这三个条件收学生,现在还有没有?没有这个学生!现在学生要听到这个话,你有什么了不起,这样狂妄自大,天下有本事的人多得很,我随便到哪里去找,我何必找你。现在没有了。李老师向我提出,我想了一想,我还是拜他做老师,一切顺从。拜完之后,老师笑笑,我给你这个三条是有期限的,不是没有期限的,这个时候才说,多久呢?五年,百分之百的顺从五年。我是这样子做他的学生,可是三个月之后就有效果,为什么?很多地方不准你听,很多文字不可以看,把你耳朵塞住、眼睛蒙住,心清净了,妄念很明显的减少,妄念减少,智慧就增长。譬如开头听老师讲经,不能完全契入,不能完全理解,三个月之后听入味了,这就晓得智慧增长。半年之后,效果就非常显著。所以五年到了的时候,我跟老师说:老师,这个方法好,我得利益,再延长五年。老师点点头同意,我守他这个规矩十年。

五年是祖祖相传的这个期限,这就是佛门里面讲的,初出家拜师父五年学戒。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是老师这三条戒,哪有资格学戒律?完全顺从老师教诫。老师负你责任,这五年当中是帮助你什么?帮助你得戒定慧,慧是帮助你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开了之后,开放了,这就五年毕业了,毕业之后就叫你出去参学。参学的时候,什么人讲都可以听,什么书你都可以看,为什么?你有戒定慧,有戒定慧的时候,你只得益不受害。看书,你知道这个书里面的邪正是非,你听人家讲,也知道邪正是非,所以你只会得利益,不会受它的伤害,你有这个能力。为什么前面五年要这样严格的限制?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听这个说,不错,听那个也好,你的思想是乱的,你的心不定,这个对你的修学就是严重障碍。所以五年这个限制没有别的,就是帮助你得清净心,在佛法讲帮助你得定,定生慧,慧开了之后才可以参学,十方求法。十方求法是慧开了之后;慧没有开不可以,只能跟一个老师。

《华严经》最后,善财童子为我们表演,那是一个修学大乘的典范、模范,他的老师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里面,那就是守著三个条件:只可以听文殊菩萨说法,不能听别人的;只可以遵从文殊菩萨的教导,绝对不可以听别人的,限制非常严。在文殊菩萨底下得根本智了,就是戒定慧完成,文殊菩萨就劝他去参学,十方求法,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成就你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在老师面前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无知之后才有无所不知,你要没有无知,你到外面参学,你参学所得到是乱七八糟的,是满脑袋的垃圾,没有智慧。

中国、印度古时候教学方法,非常高明。现代的教育,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跟中国、印度古大德完全相背。效果也非常明显,现在人思想复杂,情绪不稳定,只有自利没有利他,夫妻两个人真的是同床异梦,不是一心一德。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完全都不懂。古圣先贤教我们三桩事情,我常讲教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个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自然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一切众生造福,成全一切众生,都会了。神圣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就是怎样达到自私自利,满足自己的欲望,伤害别人,甚至於杀害别人那都是自然的,我不杀他,我得不到利益。殊不知杀害别人得到的利益还是命里有的,你说冤不冤枉?而且你命里有的,刚才讲,大幅度的折损了,命里有一百个亿,也许你只得一个亿,九十九折损。一百亿,不少!。由此可知,命里头生生世世修的这个福报之大,多少生多少世都享用不尽!由於无知,罪业造得太重,多生多世修积,在这一生当中短短几十年耗尽,来生变成一个完全没有福报的人,只有一身罪业,福报一点都没有了,堕三途是苦。这是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印光大师一生提倡因果,大有道理,因果能够救末世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句总结起来说,求法为度众生,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就是为这桩事情,绝对不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求法也造罪业。

第二句,『为修功德令满足』。功德,什么叫功德?这个要清楚。在佛门里面这个术语非常普遍,人人都知道,我们要修功德,其实功德两个字什么意思都不懂,他怎么能修积功德?「功」是真正的功夫,「德」是德行,我们今天讲道德,你真的下一分功夫,你才能得道德。具体来说,持戒是功,你严持戒律,不要说太多太高深的,五戒十善,你果然认真的做到,你就有德。德是什么?清净心、善心,我们讲纯净纯善,纯还不敢说,净善的心你得到了,净善是德,清净善良。清净心就是定,因戒得定,那个定是德。修定有功,修定的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定,所以你要懂得认真好好的去修习,德是什么?德是慧,因定开慧,这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不断向上提升,开慧是功,德是什么?德是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大德!

所以功德不容易修,佛经里头常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好不容易修得,可是怎么样?一念瞋恚心生起来,功德就没有了,全都完了,戒定慧都完了。功德最怕的是瞋恚,一发脾气就没有了,所以功德是非常非常难修。绝对不是说在佛门里面出一点钱,做一点好事,那就是功德,错了,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德,发脾气没有关系,你的福德还是在,功德就没有了。因为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只要一起贪瞋痴,这就没有了,功德就没有了。所以功德要断贪瞋痴成戒定慧,这是功德。

「为修功德令满足」,你就晓得十方三世诸佛怎样功德圆满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教就离不开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破无明、证法身。戒定能伏烦恼,慧,转烦恼成菩提,慧开了才能起作用。所以你要晓得,六道凡夫,我们特别讲欲界,欲界里头只有戒没定,持戒功深能把烦恼伏住。

我动一个恶念想做个恶事,马上想到世尊在戒律里面教我们这不可以做,杀盗淫妄不可以做,我一定要遵守,戒约束。烦恼习气在,但是持戒有功,有功夫,能把这个烦恼习气控制住,控制久了,久而久之变成习惯,习惯就变成定,不必作意刻意去控制烦恼,自自然然烦恼不生,不起来了,这就得定。定是功夫比持戒就深,但是定没有能把烦恼化解,把烦恼化解了、没有了,那是慧。所以不断要入深定,深定就开智慧,智慧开了,把烦恼习气化掉了,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慧开了。

所以,只有戒还没有定在欲界,欲界也有六层天;得到定了,这个定是世间禅定,那在色界天、无色界天。再深一层的禅定超越了,《楞严经》上讲的九次第定,你要是证到九次第定,你就证到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可是智慧没开。所以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智慧没开!智慧一开的时候,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自性般若现前,十法界超越了。「为修功德」,这都是在这四个字里面。所以它这个文字很简单,那个义理深广无尽,到「满足」是到如来究竟果位,福慧圆满。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