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八讲)  2004/7/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8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四首看起:

【众生著我入生死,求其边际不可得,普事如来获妙法,为彼宣说是其行。】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这一首是「救著我众生」。经文只有四句,境界无量的深广。六道众生哪一个不『著我』?起心动念总是忘不了我。什么是我?都执著这个身是我,烦恼里面这是根本烦恼。大家都知道,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什么叫恶见?恶见就是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个就叫恶见。所以,六个根本烦恼就是见思烦恼。恶见里面头一个是身见,能断掉吗?

修行,古来的祖师大德确实这里头有诸佛再来,在中国、在日本,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他老人家一生给我们示现的,慈悲到了极处,示现是个普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做这个示现?知道这个世间众生根性太劣,实在说一代不如一代,只有表面、虚名,没有实德。外表,所谓充壳子,做得挺好看的,里面不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太强了,这就是身见,这就是我执。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后才生起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根本无明,分别是尘沙惑,执著是见思惑。佛教我们修行,真正老老实实干。自古以来,确实有不少人自视过高,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是圆顿根性,要修上上乘法,最后怎么样?最后都是堕落三途。其中有不少修成什么?修成了魔王外道,王还称不上,魔子魔孙,求升反堕,这种人不少,大有人在。冷静观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你要不细心观察你不能够觉察。

所以,理可以顿悟,事需渐除。悟有解悟、有证悟,解悟没有用,不能够破我执,不能够了生死。连智者大师的示现,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像法时期,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智者示现的,示现悟了。他示现的是什么个地位?圆教大心众生,悟入的境界确实跟佛说的差不多,实际上,见思烦恼一品都没破,我见没有破。我见如果破了,证须陀洹果,在大乘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一般经教里面讲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这是小乘须陀洹,圆教大乘初信位的菩萨。

智者大师说他见思烦恼没断,在六即佛里面是观行即,五品位,五品位的境界是解悟,烦恼没断。念佛,除了念佛之外,要是学其他的法门,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为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断,五品位的人生天,生什么天?欲界天,色界天都没有分。所以自己一定要想想,我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自私自利你有没有?冷静自己反省,有没有自私自利?有没有名闻利养?你还贪不贪恋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你还有没有贪瞋痴慢?人家赞叹你,还生不生欢喜心?毁谤你、侮辱你,你心里还有没有难过?有没有瞋恚心?有没有报复心?如果统统都有,你够不上五品位。五品位虽然烦恼没有断,他能伏得住。我们今天烦恼伏不住,无论修行哪个法门,就是修净土法门,你有没有净土?没有!什么叫有净土?能把烦恼、习气伏住了,这个人有净土。为什么?他确确实实有把握往生,凡圣同居土,智者大师给我们示现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我们凡夫认真努力能做得到,再向上真的是难,断烦恼不容易。

有不少同修来问我,我们很想认真学,烦恼习气伏不住,这什么原因?缘跟因当然有。因是什么?过去生中烦恼习气太重,也就是阿赖耶里面恶的种子多,它常常起现行;善的种子少,力量也弱,偶尔起个现行,这是因。因得有缘,缘是什么?缘是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修学的环境,不善!外面社会环境,内里面,我们佛门里面寺院修学的环境,你想想这个环境能成就我们的清净心吗?能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吗?不可能。所以,今天修行人真可怜,找不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以我们自己这个小道场来说,包括我们图文巴的净宗学院,我们这儿是出家人,道场不大,人不多,都担任执事。清众有来自当地的,有来自海外各地的,在这里居住修学的时间都不长,人与人相处,这就是修行功夫。我看你不顺眼,你看我不顺眼,你在这个地方怎么能得念佛三昧?怎么能得清净心?

我们的道场比其他一般道场稍稍殊胜一点,没有别的,天天讲经。讲经充其量帮助你解悟,你听经能不能悟?说老实话,听经不能开悟。为什么不能开悟?听经、闻法要能开悟,连印光大师都说得好,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两分诚敬得两分利益。我们自己没有诚敬心,怎么听,听的时候稍稍把自己烦恼压住,听完之后就忘了,烦恼马上又起现行。所以不悟!要悟就好了,不悟。老毛病几乎人人都有,老毛病是什么?心不专一,如果专一,这个人是了不起的人,他一定成功,实在讲就是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的法门常常换,修行道场也常常换,从这个地方就看出他心不定,怎么能成就?口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相应,每天在造业,自己不知道,把造业当作功德,罪过就大了。所以《地藏经》上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

晚近,我只听到黄念祖老居士还讲真话。修行要真正在心地上用功夫,把那个心转过来,依什么?依经教。你在初学的时候,什么叫初学?没有开悟之前,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前,都叫初学。黄老也说,除了老实念佛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你学禅,你不能开悟,你不能明心见性;学密,你没有办法做到三密相应;学教,你不能大开圆解;修净,你没有办法得一心,你说这个事情多难!禅教密律在今天都非常困难,这种根性的人已经找不到,末法时期只有老实念佛,专修净土。

净土的成就,只要老实人,你不老实就难了。老实人到哪里去找?末法时期,千百年来念佛成就的,你看看《往生传》,看看《净土圣贤录》,都是老实人。我们这一生所看到的,真正念佛往生,预知时至,走的时候瑞相希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佛来接引我了」,没有痛苦,都是老实人。老实可贵!老实人听话,听了之后永远不改变,这种人是法器,很容易成就。古来的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一生依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生不改变,无论在家、出家,这样死心塌地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有成就。他心无二念,除这一句阿弥陀佛,他什么都没有。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六字、四字都行,真正做到了净念相继,净是清净,不夹杂、不怀疑;相继是不中断,除非睡觉,醒来之后他就念佛,他心里真有佛。念,出声念行,默念也行,功德一样。有些时候可以出声,有些时候不宜出声,我们在公共场所,我们出声念佛干扰别人,我们默念,不干扰。

功夫绵绵密密日夜不间断的,我只见到一个人,章嘉大师。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看到他,他在念咒,金刚持。你看他口微微的在动,没有声音,我们看出来了。我跟他老人家三年,从来没有看到他放逸过,很随便,很放逸,没有。佛法里面讲,「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从章嘉大师威仪里面看出来,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个威仪自自然然让人见到了生恭敬心,没有杂念,那是我们念佛的好榜样。

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假的,大乘经教我们非常羡慕,无量法门,古人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可是真的要往生,你得要把「我」放下才行,我要不放下走不了。念佛堂堂主常常挂在口头上,口头禅,「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你看看,身、心、世界,身、心是正报,世界是依报,娑婆世界依正庄严统统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不放下你不能成就。《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佛法,佛法都应当要把它舍掉,何况是世间法?为什么?佛法因缘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不是真的,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我执才能破。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不是破我执。念佛,功夫念到极处,我、法两种执著都破了,那是理一心不乱;我执破了,是事一心不乱,法执破了,理一心不乱。都要念佛的功夫得有深度,深到极处这效果就出来了,跟参禅没有两样。妄想分别执著,这一句佛号把它念掉了,所以这个法子妙绝,容易、稳当。《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什么不肯舍?为什么不放下?

清凉大师在这首偈里面注解,「前半」,前面两句,「所救」的,前半是所救,「著我为因,受生死果,未证无我,浩无边际」,『求其边际不可得』。这一句「求其边际不可得」,就是佛常常讲的苦海无边。苦海没有边际,为什么?自性没有边际,你迷了自性,把自性转变为娑婆,转变为六道,转变为生死苦海,就是这么个道理。这个道理不好懂,古大德给我们说比喻,让我们从比喻里面去体会,比喻里头用得最多的是梦。世尊一生讲经,举比喻用梦用得最多,《金刚经》上虽然讲「梦幻泡影」,梦是主,幻泡影是陪衬的话。

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是什么变的?识心变的,唯识所变。识心,我们现在人讲意识心,下意识,变成梦境。你的意识心像什么样子?你的意识心在哪里?不知道,找不到。你看《楞严经》上七处徵心,阿难尊者算是聪明,他能说出七处,都被释迦牟尼佛否定。心到底在哪里?心没有边际,求其边际不可得。所以,不能说内,不能说外,不能说中间,其实它一切都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有一法不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迷了,就变成六道三途。十法界里头,我们今天在人法界,人法界这个法界没有边际,畜生法界也没有边际,饿鬼、地狱都没有边际。性变的,哪有边际!麻烦在哪里?麻烦在著我,执著,执著就有生死。这个生死是六道,执著就有六道,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这是真功夫。

我们学佛要知道先后,要知道次第,要知道从哪里学起,破执著学起。破执著一定要在事相上修,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了解诸法实相,相有性无,事有理无。你要是了解这个道理,你对於一切事相就会看淡了,你不会那么认真,不会那么计较。《般若经》上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先要学著不执著,转烦恼为菩提,你在这里下功夫。转贪瞋痴为戒定慧,你今天持戒为什么那么困难?你没有转过来。修定,定不下来,我们坐在这里听经,听一个小时是修一个小时的定,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两个小时,我在这里修两个小时。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必刻意,只要有诚敬心就真的得利益。

听经闻法,或者是读经,你能不能记住,你记住多少,这桩事情与自己过去善根、福德有关系。过去善根福德培得少,那么这一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愚痴、狂妄都是烦恼。习气重的,它怎么会不障碍,不障道?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德行,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不如法,不如法就是造罪业。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培得厚的,这个人是老成、稳重,对於戒定慧,他听了能生欢喜心,肯认真学习。这是过去善根深厚,有栽培的,这一生遇到缘,接著认真努力来学习。所以,有因有缘,当然就有果报,花报,放下,不执著了。日常生活当中,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处事待人接物你会发现这个人很厚道,这个人很慈悲,你从这里看出来。

自己用功如法、得力,当然这个我执,身见,包括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哪有那么简单能断掉的?功夫得力的人,他能控制住。像智者大师讲的,他五品位能够圆伏五住烦恼,他伏得住,没断。没断是凡夫,能伏住,这个在六即里面是观行位,在净宗里面讲功夫成片,没得一心。功夫成片就是你念佛功夫得力,能把你的烦恼习气伏住,这一伏住,智慧、慈悲、德行就向外面透露,就透出来。虽然透的不多,但是世间人完全没有,你透一点点就很宝贵,就很难得。可是自己谦虚,绝对不能得少为足,你才得一点点,固然你能生极乐世界,你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事一心不乱,那不是伏烦恼,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生方便有余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生实报庄严土。我们今天做不到,做不到没有关系,到极乐世界肯定做到。参与莲池海会,亲近阿弥陀佛,断烦恼,证菩提,得法身,决定一生成就。

这个法门殊胜,我们在《华严》上看到,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而且还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求生极乐世界,你们想想这种气象,我们虽然学不到,学不到要知道。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多次提到,毗卢遮那佛的心量多大?他是华藏教主,是华藏世界的导师,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他的学生,是他的徒众,文殊、普贤是他的左右手。现在文殊、普贤皈依阿弥陀佛去了,不但皈依阿弥陀佛,把所有他的这些徒众全部都带去,毗卢遮那佛发不发脾气?有没有责备他们?没有。而且怎么?欢喜!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道场,道场的人跑到别的道场,我们就受不了;别的道场人到我们这个道场,我们对他歧视,这是凡夫。毛病都出在我执,心量太小,不能容人,你怎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心量都大,我们今天讲包容。你不能包容,你就决定不能往生,你修得再好,你也没有办法,跟西方极乐世界不相应。

怎么样学著把分别、执著放下,不能彻底放下,总要是一年比一年轻,一月比一月轻,你的修行功夫有进步。自己要认真反省、检点、思惟,我的烦恼习气比十年之前怎样?比五年之前怎样?比一年之前怎样?如果一直是轻,你有进步;如果还是一样的,你就完全没有进步;如果是现在比从前还严重,那你麻烦大了,你退了。功夫是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你的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总要记住,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才能救。

第三句里面,『普事如来获妙法』。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这是「救方」,就是救度的方法,他说得很好,「说二无我,唯佛有之」。六道的根是执著有我,你要真懂得无我,无我不是说你明白了,明白是解悟,解悟没用处,你解得再多、再深、再妙,你的执著没有放下,还是出不了生死轮回。不管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一定要把我执破了,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轮回。小乘须陀洹是只破见惑,思惑没有破,这个在此地不必细说,经教里面讲得很详细、很明白。见惑断了之后,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的知见正确,见解正确,你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你决定不做三恶道的业,虽然你阿赖耶识里头,过去、今生有三恶道的业因种子,现在没有缘;现在不做贪瞋痴慢,就是三恶道的缘没有了,有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学习第四首的第三句:

【普事如来获妙法。】

这句经文一开头『普事』,「事」是奉事,就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说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普」是普遍、是平等,那就不是一尊佛,「普事如来」是一切佛。真正遇一切佛,那是没有问题,为什么?佛佛道同。像我们人间的老师,那就不行,我们每个老师所学、所见、所体会的(这不能说证)不一样。所以,跟一个老师,你学的是一条路,跟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你无所适从,麻烦在这里。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都讲究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的,你的老师他又是跟谁学的。

以佛法来说,我们最初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在中国十个宗派,十宗,派别就更多了,每个宗就分很多派别,根本的老师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老师传下来的。老师所传的这些学生,学生没有成佛,学生里头有菩萨、有声闻,没成佛;没成佛,他契入的深度就不相同,所说的法不一样。虽然不一样,方向、目标决定不错,殊途同归,这就叫正法,这不是邪法。如果方向、目标不一样,那就是邪法,不是正法,这是我们要有能力辨别的。

由此而知,普事是到什么时候?至少,这是讲我们现在的状况,最低限度我们要能够圆伏烦恼,你能够伏得住。开一点智慧了,这个智慧,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你可以出去参学了。而实际上,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示现给我们做了榜样,出去参学需要什么条件?明心见性,教下常讲得根本智,然后你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参学是圆满后得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定,从定开慧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你才有能力辨别,这时候老师不留你了,劝你出去参学。你看善财他代表一个大乘学人,是表法的,是大乘修学的代表,他的老师文殊师利菩萨,他在文殊菩萨会中成就了根本智。

《般若经》上讲智慧有两种,第一个是根本智,第二个是后得智,根本智叫实智,真实的智慧;后得智叫权智,就是佛法里讲的方便,善巧方便。《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又说「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所以,从方便,方便是对人的,帮助别人的是无所不知,对自己,自己是无知,一念不生。根本智是一念不生,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不但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分别,他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他不是不看,不是不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活活泼泼,真的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时候根本智现前。根本智现前之后,这参学,善财为我们表演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你广学多闻,就是此地讲的「普事如来」

如来,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就是如来,佛的十号你统统具足了。大乘经上佛常常说,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这个心是菩提心,菩提心真正发出来了。《观经》里面所说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比较容易懂。什么叫直心?至诚心就是直心,真诚到极处。深心,经论相同,自受用,就是对自己,真诚心对自己。真诚心对别人,《经》说的是回向发愿心,《论》上讲的是大悲心。古来祖师大德为我们解释这个菩提心,菩提心是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体有用。第一个是讲的体,第二个是讲自受用,第三个是讲他受用,有体有用,不是三个心,是一个心。这一个心,真诚心对自己是什么样子,对别人是什么样子,我们为方便起见,我是用了五句十个字。第一个是真诚心,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我们要学这个。真,决定没有虚妄,诚,决定没有虚伪;真就不假,诚就不伪。我们用这个心对自己、对别人、对一切众生,用真心,不能用妄心。

真诚心,什么才叫真诚?每个人都说我的心真诚,我对人都是真诚。你要晓得,真诚这两个字怎么讲法?我常常引用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头,他对「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跟佛法讲的很接近。他说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跟佛法很接近;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不起,这是诚,这是真诚。这里面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诚就没有了,真也没有了。妄想分别执著一生起,你的真心就变成识,妄想是阿赖耶识,执著是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八识,佛法称之为妄心,妄心就是八识,你把真心已经转变成妄心,这下面就堕落了。

所以,相宗修学教人转识成智,智是真心,转八识成四智是相宗修学的总纲领,这就是转八识。八识有因上转,有果上转,果上我们办不到,从因上转,因上就是六、七;六、七转过来,前五识跟阿赖耶自然转过来,真正功夫就在这两个。第六意识分别,第七识执著,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想想看,只要你有末那(就是你有执著),决定不平等;你有分别,决定不生智慧,所以从这两方面来下手。只要这两个转过来,阿赖耶自然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自然转成成所作智。这一转过来就是法身菩萨,跟禅宗里面明心见性没有两样,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理一心不乱,都是这个境界,教下所谓大开圆解,转八识成四智。法相学家他们用功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怎样练不分别、不执著,从这上面用功。

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我们回向偈上常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二障、三障是一个意思。二障破了,圆成佛道,这叫做真功夫,真正的在修行。佛把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讲给你听了,你要不懂,不能契入,你要不能做到,没有用处,所以你要真正学,要好学。古今中外,哪一种人他学成功了?我常常讲,我们观察古今中外这些修道成就的人,他具备三个条件,所以他成就了。第一个条件,这是因,善根、福德深厚,这是因。没有善根福德不行,善根福德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的。其余两个是缘,跟四缘生法是一个意思,善根深厚是亲因缘。第二个是尊师重道,尊师重道是所缘缘。为什么?重道,他一定尊师,尊师一定重道,这两个是决定分不开的;一体的两面,一个手掌一样,一个是掌,一个是手背,它决定分不开的。老师找传人,传法的学生,他怎么找?就是观察他有没有这个条件。他懂得尊师,就说明什么?他重道。不重道的人绝对不会尊师,决定是阳奉阴违,不会成就的。第三个条件,好学,好学是无间缘,他不会间断。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就能成功。

第四个是外缘,外面帮助你的,这三个是主要的,你只要具足这三个,外面肯定有很多帮助你的。帮助你的不一定是善缘,善缘、恶缘都帮助你。通常我们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善缘、恶缘是人事,善人、恶人,顺境、逆境,你在这个当中就磨炼成就了。无一不是消你的业障,增你的福慧,你得会,你不会不行,这些道理、方法都是从如来那里学来的。

学,记住要有次第,所以我常常讲,讲了多少年,四弘誓愿我们这一生当中只学两条。一定要发大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特别是这个世界上苦难众生,度就是协助,就是帮助,我们要尽心尽力,全心全力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帮助他什么?方方面面都帮助。帮助里头最重要的,这个不能不知道,最重要的是帮助他觉悟,那他真的就得救了;如果他不觉悟,他没有得度。他没有饭吃,我们送饮食给他;他没有衣服穿,我们送衣服给他;他没有房子住,我们送房子给他住,他没有觉悟!这种慈善救济,小!诸佛如来那个慈济功德是无量无边,帮助人觉悟。释迦牟尼佛用什么帮助?讲经说法。大乘经教里头说得很清楚,老人家当年在世,从三十岁到七十九岁(他老人家七十九岁圆寂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是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帮助你开悟,悟了之后,你的业障消除,你的福报现前,你的智慧开了,德能现前,这才叫真正的救济。

世尊为我们所示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用现在人的说法,是一种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不要待遇,不收学费,义务教育。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贫富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肯跟他学,他就教你,你只要亲近他,你决定得利益。大根器得大利益,小根器得小利益,小利益来生决定不堕三恶道,大根器,你成菩萨、成佛,决定得利益。

我们如何能够帮助现在众生,像佛一样这种目标,帮助他来生不堕三恶道,小根性,他要觉悟,他不觉悟不行。觉悟之后怎么?他回头,回头是岸。为什么人堕三恶道?贪瞋痴堕三恶道。真正觉悟了,转贪瞋痴为戒定慧,虽然阿赖耶识里头有三恶道的业习种子,现前没有缘,种子没有缘不会起现行。当然每个人,每个众生,阿赖耶识里头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看你觉悟的程度。我们晓得,我阿赖耶识里头有佛种子,我今天如果是在佛种子这个缘上全心全力来培养,你这一生就成佛;你有菩萨种子,你全心全力培养这个种子,你这一生成菩萨。这是从如来那里所获得的妙法,真的一点都不假,「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想求作佛,行!你有佛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佛种子。

怎样成佛?佛说,修平等心,你能够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完全平等,没有高下,你就成佛。佛是平等心,平等心是真心,真诚。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还起心动念,不平等;还有分别执著,这是轮回心。完全没有分别,完全没有执著,法身菩萨的心,法身菩萨就是佛。我们要怎样学佛?大乘经教里头就是讲这些道理、讲这些方法、讲这些境界。你听了之后,你要能信,你要能解,解得愈深愈好。你要能落实,把理论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把方法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这叫真修行。先要依教,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声闻、祖师大德是我们的学长,学长也是老师,他是老师的助教。老师现在不在世了,他们是修学有成就的人,我们依经典,遇到困难的地方向他请教,这一生才能有成就。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在好学,锲而不舍,你要真正依靠教诲。

善导大师,人称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有这个说法。大概在唐朝那个时代,很多日本的法师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大师。日本的净土宗是从善导传到那边去的,所以日本到处你都看到善导大师的像,造像。有很多寺庙称善导寺,所以你一看到善导寺,这个寺庙是净土宗的,他们对於善导,对於祖师非常尊敬,尊师重道。善导大师教的方法非常重要,总的来说,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接受这个法门之后,一生决定不改。《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经》注解,善导大师注的,你看「上品上生章」《四帖疏》我们讲过,上品上生那一章特别也讲过,都有光碟,诸位可以参考。你看善导大师教我们,我们选择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或者是我们选择这本《弥陀经》,或者《无量寿经》,就一部经,一个法门,决定不改。

另外有个很高明的法师,有德行、有威望,他来告诉你,还有一个比这个更好的法门,更容易成就的、更稳当的。你听了之后,谢谢他,我已经选择这个,我不会再改变,绝不为他所动摇。他说另外有个修行证果的人,阿罗汉来教你,教你一个另外法门,菩萨来教你,地上菩萨来教你,等觉菩萨来教你,佛来教你,你都不动心。佛来教你,你感谢佛陀,这个法门是佛陀传的,我遵守这个法门就够了,其他的法门我不学。人要有这样的志气、决心、毅力,你哪有不成就的!他是用事上来说,一层一层的来跟你分析,非常感动人,对於这个法门真的叫重道尊师,决定不改变;决定不改变,给你说那就是戒。

功夫得力,定就现前,绝不动摇,不动摇是定,定功增长,智慧开了。智慧一开,一切通达,你所学的,你没有学的,全部都通了,根本智得到了。没有人问你的时候,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无知,无智亦无得,这是你自受用的时候。有人来问你的时候,无所不知,无论他问什么,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你学过的通达,你没有学过的也通达,什么原因?见了性。世出世间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自性变现哪有自性不通达的道理?

这样修学的人,在中国到底有没有?有,而且很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个例子,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一门深入。他得的是什么法?五祖传给他的《金刚经》《金刚经》他也不会念,五祖跟他讲,实际上也没有讲完,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这一悟了,后头不要讲了,一悟一切悟。他为什么能悟?这就是我刚才讲,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深厚,他不是这一生的。神秀就没有他的善根深厚,怎么知道?还是有执著,还是有分别。他虽然是个没有学过佛的人,他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一听他就懂得;念经的人不懂得,他在旁边听的,他懂得了。

从他见五祖,你看见五祖的时候他说的那几句话,《坛经》上有记载,他跟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什么叫智慧?明了,他的心无论对人、对事、对物他不迷惑,他明了,明了是智慧。我们一般凡夫要论到这个问题,一定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我们生烦恼,他生智慧,我们糊涂,他明白,这就是他的善根深厚。善根里头有福德,他要没有福德,他怎么能遇到佛法?怎么能遇到五祖?大福德!五祖要找个人传法,到哪去找?没想到来了,真叫可遇不可求。那个时候惠能大师才二十四岁,很年轻,什么都没有学,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懂,好学不倦,所以他的条件具足了。我们要学就学专精,惠能那样的根性是生生世世培植的,这是我们一般讲,实际上他是什么人再来的,他的本迹,他的本,没有人知道,他也没有透露。中国历代祖师大德很多是古佛再来,菩萨再来,应化到中国。不露身分的人多,暴露身分很少,那就是特别因缘,身分暴露了,身分暴露之后马上就走了,就示现圆寂,入般涅盘。你知道他是什么身分,你再也找不到他,走了。

智者大师一生他都没有暴露身分,临命终的时候,他还示现的比丘相,人家问他往生品位,说五品位往生。这是因为什么?领众,领众要分心,不能专心。他说他不领众他一定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因为领众,做不到,舍己为人,五品位往生。这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自己决定取得往生,才可以舍己为人,就是一生告诉我们这么一句话,你自己没有净土,你就不能主持寺院里头的事务。所以,从前寺院丛林里面,方丈、当家、许多执事,都是得道的高僧,都是再来人,不是凡夫。凡夫搞这个事情一天到晚生烦恼,他怎么能成就?凡夫做什么?清众,接受他们教导,我们才能成就。

在中国古时候都是这样,许许多多佛菩萨示现,你看看国清寺,史书里头有记载,阿弥陀佛是丰干和尚,文殊、普贤是寒山、拾得,他们示现在庙里,在厨房里面工作。丰干是在碓房里面舂米,就跟六祖惠能在黄梅做同样工作,厨房里面舂米,碓房;寒山、拾得是在厨房里头打杂,佛菩萨在道场为大众服务。他们的身分最后被暴露,暴露就走了,再也找不到他。让人,让这一般凡夫僧生惭愧心:我们还要这样讲究、那样讲究,你看看他们所示现的,过清苦的生活,真的是以苦为师,以戒为师。

我们今天要晓得,六道,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四圣法界,有妄想、有分别,没有执著;一真法界,妄想还没有断,分别、执著没有了。分别、执著是第六识、第七识,六、七识转了之后,到一真法界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一真法界里头,就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可见得,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是慢慢的转,不是一下就转过来。全部转过来需要多少时间?三个阿僧只劫,这是经上讲的。第一个阿僧只劫证满三贤位,第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八地到十地。你就晓得转阿赖耶(阿赖耶是无量劫的习气种子)真不好转。所以,只要六、七识转下来,那个慢慢的转,时间虽然长一点,肯定只有进步没有退步。

为什么文殊、普贤把这些人统统带到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转,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比在华藏世界快速。所以毗卢遮那佛看他这么多学生,统统到极乐世界去接受阿弥陀佛教诲,欢喜!一点都不会责怪。这是叫什么?拓开心量,这一点我们要学,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我们的道场很小,因为常常讲经,从内地来的、从海外来的同参道友很多。他们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互相尊重,不容易,千万不可以有分别心、有执著心。有分别心、有执著心,你在这个道场造罪业,你就错了。我们能够包容,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学习,互助合作,这是佛法,这是觉悟!样样都要学,为什么?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你看这几天从北方来的同学,他们的面食做得很好,我们在南方的,面食做得不如他。我们学习他的面食,他学习我们的饭,互相交流,这是智慧,这是福德,彼此生欢喜心,没有嫉妒障碍。不仅是在佛法里面我们要一起学习,生活就是佛法,怎样把佛法落实到生活,生活简单干净,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多,面食的营养比米饭要高,他说出家人最好选择面食。为什么?出家人多半是过午不食,这是在国内海外都很多,如果是日中一食,或者是持午,过午不食,采取面食营养高。南方人米饭吃惯了,面吃不惯,北方人面吃惯了,米饭吃不惯,我们遇到很多。互相学习,一定要学到什么?学到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什么都习惯,那就对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出去是托钵,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如果有分别心、有执著心,就错了,这是什么?堕落到轮回。托这一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五味变成一味,一味是法味。法味不是说酸甜苦辣咸味道都没有了,一样有味,有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叫做法味,要懂这个意思,在这里头学。与一切人相处,一切众生相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法侣,佛家也叫法眷属。只要离开分别执著,与法就相应,那你就真正获得妙法。普事如来一定是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到极乐世界之后,我「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这两句到极乐世界完成。现在在这个世间,我只著重「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断分别、断执著。断不了,要伏住,伏住就能往生。

末后『为彼宣说』,为这些执著我、执著法的众生,要对他们讲清楚、讲明白,这是佛菩萨的事业,这叫佛事。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