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八四讲) 2004/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84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九段光照十亿界,偈颂第一首,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广大苦行皆修习。日夜精勤无厌怠。已度难度师子吼。普化众生是其行。】
这首偈,前面我们把大意、经文都做过介绍。第三句『已度难度师子吼』,清凉大师的注解在「师子吼」里面注得很多。师子吼的意思是「决定说」,决定说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肯定,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决定是事实真相,这个才叫决定说。由於众生对象不一样,所以有种种决定说。譬如一阐提没有佛性、没有善根,佛在法华会上说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是决定说,使一阐提人我们也不敢轻视,只不过他的业障重而已,业障比一般人重。他能不能成佛?肯定会成佛。怎么知道他会成佛?他有佛性!又何况在过去,或者是今生跟佛结了缘,虽然他不相信,他排斥,他知不知道有佛?知道,知道就行。见到佛的形像,听到佛的名号,或者听到佛说法,听一句都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是缘,佛法里面讲金刚种子。
你的业障消尽,这个金刚种子不会随著业障消除,不定什么时候遇到缘,他就成功,他就得度。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一个公案,有一个人见到释迦牟尼佛,他发心要出家。出家要有善根,过去生中与佛无缘,没有善根,就不能出家。佛就召集他的这些弟子,都是大阿罗汉,让他们来看:你们看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能不能剃度?阿罗汉的能力可以看五百世,这个人五百世之中都跟佛无缘;换句话说,没有见过佛,没有听过佛的名号,也没有听到一句经文,没有缘,每个人看都没有缘。佛就说了,他在无量劫之前,这个太远了,难怪这些阿罗汉看不到,不知道,权教菩萨也不知道,无量劫之前,这个人是个樵夫,砍柴为生的。有一天在山上砍柴遇到一只老虎,他没办法,他爬到树上去,爬到树上叫了一声「南无佛」。佛说就是这一句佛号的善根,无量劫前一句佛号的善根,今天他到我这儿来出家。
这个人过去生中,真的就是佛经上讲的一阐提。他有佛性,而且跟佛有缘,因为缘很淡薄,而且是很远结的这么一个缘分,但是遇到释迦牟尼佛,缘成熟了。你看有因有缘,他发心出家这个果报就现前了。由此可知,你要说哪个人没有善根,很难讲,这个话只有佛可以讲,我们不能讲,连阿罗汉都不敢讲,我们怎么可以说人没有善根?再笨的人、再愚的人、再恶的人,可能前世都有善根,这是我们要尊重,不可以疏忽的。更不可以轻慢,说不定他将来比我早成佛,我这一生瞧不起他,说不定将来他做我的老师,很难讲。
这个底下,注解下面一句「定说无我,度诸外道」。外道执著有我,你看看佛教他们,这个是什么?这些地方都讲的是教化众生原理原则,他毛病在哪里。一切众生毛病不止一种,太多了,太多,哪一个毛病最严重?对症下药。大夫治病亦复如是,这个病是要命的,其他的毛病没有什么大关系,不至於送命,要命的这个病先治。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障碍你觉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最严重的是什么。外道,这个范围很广,不一定是指其他宗教、佛教以外的,我们一般人看外道,都把意思错会了。在佛门里面,这个名词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佛门里面有不少都是心外求法,那就是佛所讲的外道。所以你一定要晓得,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它是向内修的。内是什么?内是心性,性是内,相是外,理是内,事是外,凡是执著事相,而不知道向心性里面去求的,这种修学的方法都称之为外道,外道的意思要懂得。
佛对於这样执著的人,决定说无我,来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回头,经论里面讲无我的地方讲得太多太多。为什么?我执,常常在一块学习的同修都知道,是六道轮回的第一个业因;我执破了,无我了,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我执是六道的业因,我执破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法执没有了,超越十法界。《永嘉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有没有?没有。十法界有没有?没有。跟你讲真的没有,你要是执著没有,你又错了。执著有,错了,执著没有也错了,执著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还是错了,所谓是四句百非。这个事情很难说得清楚,说都不容易,你听懂了,谈何容易!这是佛说法,我们从说法的仪式、言词里面去观察、体会世尊的智慧、世尊的善巧方便。在哪里看?经典里面看,你读诵经典细心去观察,他怎样把迷人说得让他真的觉悟!特别对外道,不能够误会,其他宗教里面也有很多修行证果的。如果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所以这个名词术语的意思,总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一句,「定说欲苦不净,以度波旬」,波旬是魔王。在六道里头,真的像孔子在《系辞传》里面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凡是志趣相同的总会聚集在一起。像我们这个地方,经常来往的,常常在这里聚会的,一定都是修净土的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来学习净宗、学习华严,他对这个没有兴趣,他一定不会到这儿来。香港,你看我们这层大楼,我们底下那一层是马会,喜欢赌马的都在那里,这就是人以群分。魔跟魔他一定是在一起,所以六道里面,实际上还有一层天,魔住的,魔的福报大。魔天在哪里?色界天下面,在初禅之下,他化自在天的上面,欲界跟色界当中,从这个地方我们能体会到魔的福报大。他为什么不能到色界天?真的是在欲界的最高峰,欲界六层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他在他化自在天上面。为什么他不能够生初禅天,不能到色界?就是欲放不下。
佛知道他的病根在这个地方,对他们说什么?说欲苦不净,这是对他们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什么是苦?欲苦。欲,总的来说不外乎五大类,财色名食睡,佛家叫五欲,五种欲。这五大类,魔没有离开,所以魔的情执很深,他有定功,欲界定;定里面没有断欲,欲界定。欲界定从夜摩天就有,定功浅深不一样,如果把欲要是舍掉,他就到色界。在色界最低是初禅,往上是二禅、三禅、四禅,他还有色身,换句话说,还是有执著,这个色身放不下;色身放下之后,他又升一层,无色界天。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懂得了,就知道佛经上常讲的应机说法。
佛确实没有定法可说,我们常常在比喻里面讲,佛是见人说话不一样,所以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真的,观机,每个人不相同,他跟人说法,方式、言词都不一样,决定契你的机,你只要听了之后,你会领悟、会觉悟。佛有神通,佛有道力,佛有智慧,佛能观机,能看一个人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你修的是什么,你造的是什么,你的毛病在哪里?他一看就能掌握住,几句话就把你问题解决了。所以说欲是苦,欲是不净,这个在经教里面说得很多,此地只是把宗旨说出。
下面说,「定说如来常乐我净,度诸声闻」,声闻是小乘。小乘很多修苦行,苦行僧,小乘教义里头教的是什么?无常、无我,这是小乘教义,小乘里头没有常乐我净。你看看四念处,这是小乘的根本教义,「观身不净,观受是苦」,没有乐,「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小乘没有常乐我净。佛教小乘人,小乘从初果须陀洹到阿罗汉,佛用常乐我净来教他,让他觉悟,让他回小向大。大乘法里头讲,真的有常乐我净,法身常乐我净,报身常乐我净,应化身也有常乐我净。实在说,小乘人很不容易接受,为什么?他们读的经典里面没这个说法。所以小乘不承认有大乘,大乘非佛说,认为大乘都是菩萨们说的,佛没有说过这些话,他们很执著。今天我们在南洋小乘国家去参观,现在的社会总是开放了,走向多元文化,这些小乘学人也都接触。我有一次在槟城见到泰国小乘法师,同学们告诉我,这法师在泰国很有地位,很受人尊敬,来问我好几个问题,他很困难、疑惑,不能解决。这些疑问在大乘经上统统都有,他们没有接触过大乘经,疑虑很多,很不容易放下。
小乘,一般来讲情执很重,所以佛也是应机说法。三十七道品,我们一般人以为四谛、三十七道品都是佛度小乘的,殊不知《华严经》上也讲四谛,前面我们读过「四谛品」。天台大师讲四谛,藏、通、别、圆,真了不起!小乘修的四谛是藏教四谛,通教四谛、别教四谛、圆教四谛,大乘;三十七道品亦复如是。四念处,天台大师就有注解,四念处里头四个部分,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四念处、圆教四念处;名词完全一样,经文一个字都没有改,意思、境界完全不相同。
所以,从佛法上来讲,没有大小乘,没有宗也没有派。大小乘、显密、宗教(宗门教下),都是众生根性上分的,佛法里头没有,这个要知道。佛法是圆融的,我们常常提到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显说密说、宗说教说,圆融的,法法圆融。小乘经用圆教四谛、三十七道品来讲的时候,它就变成大乘经;大乘,《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果我们用藏教四谛、三十七道品来看,《华严》就是小乘经。经哪有大小?经哪有显密?经里头不分宗、不分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这个地方你看看,清凉大师说是度诸声闻,不是教诸声闻。如果他是声闻根性,教诸声闻一定是无常,就像四念处里面讲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无常、无我、不净、是苦,哪来常乐我净?那就是如来教小乘。现在你看,「度」,度是什么?把小乘度到大乘,那就要跟他说,从前跟你讲的无常、无我、不净、是苦,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是把你从一个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上面还有,不是到此为止,从小乘把他提升到大乘。
「定说大悲,以度缘觉」,缘觉比声闻聪明,声闻是从听佛说法而悟入的。听佛说哪一类的法?苦集灭道,无常、无我、苦空,小乘的三法印就是无常、无我、涅盘。缘觉比声闻聪明,他们是从缘而觉悟的,这个缘,佛在经上讲的十二因缘,从因缘悟入的。声闻、缘觉心量不大,没有大悲心。不是说他不度众生,声闻、缘觉度众生,也很慈悲度众生,他不能跟菩萨比。为什么?他不能够主动的帮助人,他是被动的。有人去找他,真的像我们世间法一样,世间法的教学,在中国自古以来,师道非常尊严,「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为什么?尊师重道。你对於学术、你对於老师不尊重,你东西学不到。
古时候,无论是在儒家、在佛家、在道家,学人要想学,你要去拜师父、拜老师。尊重老师,尊重道学,没有说是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没这个道理。把老师请到家里,只有一种人,皇帝。他把老师请到皇宫里面,帝王带著嫔妃、带著文武百官来听课,这个有,每个朝代都有。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朝廷里面,请这些高僧大德、儒家的大德、道里面的道长到宫廷里面去说法,清朝最盛。清朝开国的几个帝王,是虔诚的佛弟子,都是皈依三宝的,所以宫廷里面常常上课。皇上对这些道学有兴趣,他们出来去寻师访友不方便,他出来带著侍卫人员很多,惊动大家,很不方便,把老师请到宫廷里面来,这个例外。除了皇上请老师到宫廷说法,一般人想求学,你都要去拜老师,你到他那里去学。把老师请到家里,尊重的心就打折扣了,现在社会上流行家教,老师请到家里来教小孩,小孩对老师就不尊重。
中国古时候,从事於教学工作的,都是很辛苦。一般都是秀才,举人比较少,多半都是秀才,开一个私塾,你要想上学的时候,你要到他那里去。在中国,儒、道、佛家亦复如是,这是社会风气。可是在古时候印度,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教菩萨作不请之友,主动去帮助人、教人。人家没有请,没有请我也去,大乘。小乘不行,小乘是你要请他他会教你,你不请他,他绝对不会教你,所以跟菩萨不一样。菩萨主动来跟你交朋友,主动来找你,形式、方法都是非常活泼,非常灵巧,善巧方便。不能等待别人来找你,他不会来找你。可是你要观机,他有善根,善根还没有发出来,你去找他,这个缘成功了。你等他来找你,可能他这一生都不会想起来,或者要过个若干年之后才能想起来,你去找他,把他这个缘提前,他真的有缘。
大多数菩萨教化众生先是示相,让你见到、听到,然后观察你有没有生欢喜心,你有没有排斥?如果有排斥、讨厌,缘不成熟,你就不要找他,找他他毁谤三宝,那造业了,不找他。如果他不排斥,能接受,你就要主动找他,这叫作不请之友,要细心观察。大乘教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都不舍弃,这个话什么意思?叫你细心观察,不要把这个缘错过了。有些人他的误会是来自於对佛法不认识、不了解,看到一般佛教里面这些现象,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世纪,佛法本来是个社会教育,现在变成宗教。本来是教人的,帮助人的,这个我们常常在讲,佛教帮助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教育!
佛法所讲的内容,无非是说明人与人的关系,这跟世间圣贤所讲的没有两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讲这些,伦理道德。除这个之外,它还讲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这是其他讲得比较少,没有佛法讲得这么深刻。第三个是讲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现在科学里面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众生的关系,这讲得通。没有接触,没有人讲,没有人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在中国佛跟道都是为死人服务,什么时候你看到出家人、看到道士?哪个人死亡了,后人请这些人来帮助做超度法事。这个使一般社会产生的印象是他们是为死人服务的,就变成宗教。所以,有一些人对它产生排斥,不能接受。经典摆在面前,绝对不会去翻动它,要看一看的念头生不起来。到现在就更困难,现在一翻,这里头都是文言文,看不懂,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我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这个毛病,对佛教反感、排斥,认为这是迷信,它是宗教。而且宗教很多,佛教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伊斯兰教,为什么?人家只有一个神,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神,佛教神太多了,什么都拜,所谓是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里面是低级的宗教,还没有开化,原始的宗教。你看造成这样大的误会,你怎么度他?难!这就是每个人机缘不相同。我这一生当中,无论学哪一样东西,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才肯学;我不清楚、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就去学,这个事情我是决定不干的。
到台湾的时候,我才二十一、二岁,对於哲学非常有兴趣。找到方东美先生,这是我们心目当中非常仰望的一位长者,也真正是有学问的人。学哲学,没有想到跟我讲的课程里头,最后一个单元叫佛经哲学。我们就奇怪了,佛经是哲学?他才告诉我,佛经是哲学,而且是高等哲学。他跟我讲,在哲学领域里面,佛经是哲学里头最高峰;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被他这两句话拉到佛门来了。可是寺庙里面出家人、在家居士,你跟他讲佛经是哲学,他摇头,他不承认。我们开始逛寺庙,逛寺庙干什么?目的是找经书,我们也不去问他,我们看看这些经书,有问题问方老师。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发现章嘉大师高明,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章嘉大师说:学佛,佛教从哪里来的?释迦牟尼佛,要用现在的话,释迦牟尼佛创办的,他是创始人,你先要了解他,你先要认识他,正确。所以他指导我的,第一个教我念的《释迦谱》、《释迦方志》,就是现在讲释迦牟尼佛传。你看看这个人,你认识这个人,这个人你对他尊不尊敬?你对他佩不佩服?我们看了之后,世尊真的是不简单,他能够把荣华富贵舍弃掉,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一生教学,讲经说法就是上课、就是教学。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帮助人离苦得乐,你有智慧,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可以养家活口,你可以把你的生活品质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教是什么教育?智慧的教育。只要你开了智慧,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都会出人头地。我们从这里认识,从这里才晓得,释迦牟尼佛伟大,真的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学习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定说大悲,以度缘觉」。前面我们谈到观机,机缘是活的,它是不定的,总要细心观察,才不至於把这个缘分失掉了。世出世法,凡是成大功、立大业的,我们细心去思惟、去观察,都是他有能力,用现在的话说,抓住机会。机会一纵即逝,你抓不住,你以后第二次再想遇到,非常非常困难,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教学,真的是要有慧,师资之道可遇不可求,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老师,他唯一的一个希望,就是希望他的学术能有人承传,有传人,这就成就了。这个传人不是你能找得到的,缘分到的时候你遇到了,有人一生都遇不到。一生遇不到怎么办?古人就著书,希望他的著作能传下去。这一生当中没有志同道合的,也许来生后世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对他的著作欣赏、爱好,深入研究而有成就的。
如同中国孔夫子,孔子没有想到孟子能够继承他,孔子跟孟子没见过面,孟子学孔子,就是因为他有著作。夫子当年在世,虽然是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七十二贤人如果跟孟子比,还不如,所以孟子在中国称为亚圣。孟子的学习超过孔子所有当年在世的学生,这就是真正找不到学生,就要希望后世。夫子在世真的有一个学人,颜回,但是短命早死了。所以,孔子非常非常的感叹,这么一个好学生,真正能够传道,寿命太短。幸好夫子过世之后没有多久,孟子出世。孟子能够继承孔子,能够成就道业,我们在传记上看到的,得力於母亲的教诲,母亲有智慧。他早年丧父,母亲全心全力栽培他,圣人之母,难得。今天我们提到孟子,一定会联想到他母亲。
所以观人,认识一个人,是大学问,这不是普通的事情。智慧达不到,那要细心去考验这个学生,这些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很多。老师有的时候有意折磨学生,有意难为学生,那都是什么?都是考试,考试通过了,最后真的,传法的弟子。这无论是在儒、在佛、在道,这两千年史传记载的我们都看到。这是说佛要度有缘人,有缘人遇到了你要能够抓住,你要是把它舍弃,太可惜了。第二次遇到,不晓得到何年何月何日,这不能以年月日计,要论劫数计。跟他说大慈大悲,让缘觉回小向大,大乘法才是纯正、才是真实,声闻、缘觉是佛法方便说。你没有大的心量,跟你说大心量你就吓到了,这个不相信,这个不可能。所以能够说的,都是你能理解的,你听了会欢喜,你能接受。
「定说如来无碍大智,以度菩萨」,菩萨心量大、智慧深,量大福大。从权教菩萨把他提升到实教菩萨,权教没见性,十法界里面的菩萨,实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真实的菩萨。要跟他们讲如来果地上,自性本具的究竟圆满般若智慧、德能相好,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然后菩萨发大心,不以得少为足,总要希望成就的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是你应该要成就的,为什么?是你的自性,它不是从外头来的。只要把自性里面的障碍淘汰干净,我们的心性圆满的显露,就是如来果地,究竟佛果。这是应当要成就的,怎么可以得少为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满足了,这个不可以,如来会教他。
我们在经上读到,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的智慧、德能就不可思议。他就有能力应化在九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应说什么法门他就能说什么法门,他得了无碍智。只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有这个能力,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佛身,他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八相成道,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来做这个表演,就有能力普度九法界众生。如果到这个时候满足了,不行,上面还有。你这才初住,二住、三住、四住到十住,十住上面还有十行,十行上面还有十回向,十回向上面还有十地,十地上面还有等觉,等觉上面还有妙觉。所以,决定说如来究竟果地上圆满的功德,提醒菩萨不可以得少为足,一定要证得究竟圆满。「故云普化众生」。
『普化众生是其行』,「其」就是自己修行已经成就,已经成就之后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是任何一个众生你以许许多多方便法来帮助他。后面这八首偈,举例说明。众生的根性差别无量无边,所以佛菩萨示现的法门也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法门是从这儿来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根性,佛有无量无边的法门。众生的根性是业感,佛的法门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决定不是刻意的。就像众生,我们以我们自己来做比喻,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从生下来到老死,念头刹那不住,起心动念,念头刹那不住,一天不知道有多少念头。要照佛法来说,念头的生灭,一个念头的生灭是亿万分之一秒;换句话说,一秒钟里头我们念头生灭就有亿万个。这一生当中,从出生到死亡,多少念头!真的是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可是你要晓得,这么多念头绝对没有两个念头是相同的,现在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实验,江本胜博士这个方法就能实验。
我们就说爱心,他用水做实验,我们对水说「我喜欢你,我爱你」,我说十句。用十个小玻璃瓶装这个水,我同样的跟它说十句,在显微镜底下观它的图案,显出来很美的图案,大同小异。这十个怎么样?不相同。证明什么?证明我每个念头都不一样,它相似,细心观察还有差别,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是这个样子。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要是用这种科学来实验,观察出来还是有差别。只要有念,就不可能有同样的念头,百分之百完全相同的,没有,总有一点差别。到什么时候完全相同?成佛,所以佛佛道同,佛的要是拿来做实验决定完全相同。为什么?佛没有念头,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他是相同的。佛佛道同,没有说菩萨道同,菩萨以下更不必说了,这个道理我们必需要知道。
你明了之后,真心是相同的,妄心决定没有相同;性善决定是相同,识变决定不相同。我们世间人离不了识变,识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不要说人跟人不相同,我们自己前念跟后念就不相同,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绝对不会找到两个念头完全相同,没这个道理。说相同,理上说相同,理上都是虚妄,这是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决定相同。可是你从事上、从相上来讲的时候,绝对找不到相同的,这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不相同才知道是虚妄,相同是真实。
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那我们就应当从虚妄要能够契入真实,这个事情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生在世,能够找到真实的方向、目标,不容易,确实只有大乘佛法里面有这些理论跟方法。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真发心,发愿了,那我们今天能走的一条道路,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成就,真的只有净土法门;除净土法门之外,难了。不但我们,我们在经教里面读到,古大德他们著述当中我们读到,真正明白,真正通达了,没有一个不选择净土。
《华严》是世尊示现成佛第一部讲的经,不是在人间讲的,也不是在天上讲的,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经上说三七日中,到底是二七或是三七,这不重要,不要去做这些考据。为什么?两种说法都有经典做根据。总而言之一句话,时间不长,三七才二十一天,二七只有十四天,定中讲的。把他自己所证得的,圆圆满满全部说出来,和盘托出,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一真法界。不是法身菩萨,你没有办法入如来的定中,你能够参与这个法会,你一定是分别、执著都断了,妄想(就是无明)也要破个几品,你才有资格参与这个法会,声闻、缘觉,权教菩萨没有分。我们在这个经里面,看到也有人,第九会里面看到的,也有长者居士,有天龙鬼神,八部鬼神,我们都在这个经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杂神众。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这些杂神众、这些人都是古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在九法界,所以他能参加。
诸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确实慈悲到极处,真正是显示出,也证实了「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从这里去体会,然后我们要觉悟到,我们周边所有一切人物,可不可能有佛菩萨再来的?大有可能!他示现的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你知道他是什么人?果然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能够轻慢一个人吗?你能够对一切事物不尊重吗?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你会做到。你要不晓得这个道理,不知道事实真相,普贤菩萨这个十愿天天念,一句都做不到。你要知道,第一愿「礼敬诸佛」那是基础,你能做到第一愿,你才能做到第二愿,第一愿没有做到,绝对没有第二愿,后后胜於前前。好像盖十层大楼一样,礼敬诸佛是一楼,称赞如来是二楼,没有一楼哪来二楼?
「礼敬诸佛」是一切恭敬,我们这个心能不能发得出来?他是个恶人,无恶不造,我们看他将来肯定堕三恶道。但是你要是真正觉悟、明了的时候,虽然他造恶业堕三恶道,你要不要尊敬他?要!为什么要?他有佛性,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至善的,佛性是平等的。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对於一切众生,他那么样的尊重,他那么样的恭敬,什么原因?佛性,平等的。只是什么?他是已觉悟的佛,这是迷惑的佛,迷惑颠倒的佛,还没觉悟;不能说他没有觉悟就瞧不起他,不可以。好像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我们是清醒的,这个人睡著了,不能说睡著就欺负他,睡著就轻视他、不尊重他,这是错误的。他一觉睡醒过来的时候,智慧、德能完全显露,没有差别!
迷不是真的,觉是真的,迷不是真的,《起信论》里头说得很清楚,「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迷惑颠倒,造一切罪业,这是本来没有的;迷是暂时的,觉是永恒的,为什么?觉没有生灭,迷有生灭,觉心遍虚空法界,迷惑只是局限的。这些道理跟事实我们都了解,所以我们对於一切众生尊敬,对於一切众生有一点点善行,赞叹,决定没有毁谤。毁谤在佛法里找不到,不但佛法里头没有,世法里头也没有。孔子没有教人毁谤人,世间所有一切宗教的典籍,没有教你毁谤人的,没有教你批评人的。劝勉人有,教你劝勉人,劝勉是以恭敬心、真诚心、清净心劝导他,还有善巧方便。为什么?他能接受。
善巧方便里面包括就太广太广,机跟缘千变万化,你用得恰到好处,这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你的方法使出来,你的言语说出来,决定让对方醒悟,绝对让对方提升。这不是容易事情,真正叫大学问,没有这个大学问你办不到。我们要懂得,要学,从哪里学起?还是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所以,有些同学来,我看他很有诚意,真心想学,从哪里学起?我老老实实跟你讲,跟你讲真话,从《弟子规》学起。你能够用三个月的时间,用半年的时间,或者用一年的时间,把《弟子规》落实。这是什么?扎根教育,你有根。这门课不是教你会念、你会背、你会讲,没有用,你要做到。
这里面所说的,是古圣先贤最精辟的教诲,不是一个人说的,它也是会集,会集古圣先贤最精粹的教诲。而里面字字句句,在佛法里讲,全是称性,性德自然的流露,不学怎么行!今天我们学出世法、世间法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原因是你没有扎根,你没有这个根。我在澳洲,我们净宗学院,我是一再劝多少次,劝同学们要重视这个课程。我定的期限很宽松,两年,希望两年落实扎根的教育,圣贤的根基!这两年当中,第一个课是学《弟子规》,总希望在半年之内全部落实,然后学习《了凡四训》、《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感应篇》、《沙弥律仪》,这几门东西两年完成。根在《弟子规》,如果没有《弟子规》,我讲的这些东西都不能落实。大家为什么学不好?没有别的,轻视了《弟子规》。你认为这是什么?这是小孩学的,我们学它干什么?殊不知是小孩学的,小孩学了之后,一生都不能离开。
从前章嘉大师给我做了个比喻,这个基本的课程像什么东西?像那个时候在台湾交通长途的火车,他老人家举这个例子。你现在从台北到高雄,你要想搭这个车,根本是什么?就是买一张票,那张票就等於是基础扎根的课程。票买了之后,你上车了,你时时刻刻要保持著,车上要检查,一直到达目的地,这个票才收回,他用这个来比喻戒律。《弟子规》是属於戒律,基本的戒律,你学了之后,你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够离开,你一离开就错了。不是说这个东西只是小孩学的,大人不要学,错了!小孩守规矩,大人就不守?小孩要持戒,你老修就不要持戒?哪有这种道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小时候没学,现在知道这个东西重要,补习!补习行,来得及。六十、七十岁了,这个时候发现了,才知道,过去那么多年都没有学习,我现在六十、七十,我来学行不行?行,只要你一口气还没断都行,从这个地方真正把根扎下去。
然后,《了凡四训》的目的是教你深信因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的。这个东西念透了,真正明白,你起心动念绝对不会是负面的,你会认真的断恶修善,你懂得怎样积功累德。你学《感应篇》,《感应篇》是善恶的标准,我举的这几样东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沙弥律仪》,都是属於戒律。这些东西统统都可以属於戒律,善恶标准。这些标准你能够记得很清楚,在起心动念处,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这叫修行。你没有标准你拿什么来修?根本的根本就是《弟子规》,首先用《弟子规》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这是修行的,像盖房子一样,钢架、梁柱!然后三聚净戒,是房子的外皮,所有一切经论是房子的装修,无比的庄严,你才晓得《弟子规》的重要。
中国历代儒释道的成就,从小都是受这个教育。今人,说实在的话,无论在智慧、在技能、在福德都超过古人,福报都超过古人,为什么不能成就?为什么还造业?为什么还受苦报?没有这个基础,疏忽了,这些东西不学,舍弃了,在遭难,在受苦。无论你今天贵为帝王,现在是总统,富有四海,今天的大商业企业家,工商界的巨子,拥有亿万财产,你的生活苦,贵而不乐,富而不乐,你有没有想到原因在什么地方?都是疏忽扎根的教育。没有圣贤的根,天下就不能大治,丧失了扎根的教育,社会哪有不动乱的道理?今天这个社会乱成一团,无论哪个行业都有严重的问题存在其中,总的原因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伦理、没有道德。
中国人自古以来,圣贤、祖宗教人、教后代,教什么?五伦八德。你看看五伦八德的纲要、纲领,最重要的在《弟子规》里头,从这里开始,你能不重视吗?你真正想成就,你要把它当早晚课来念,你真想学的话,至少(我讲的)念三个月,专修,一门深入。三个月还做不到,半年,半年做不到,一年,一年做不到,那就难了。做到了,一生都要守住,就跟持戒一样,你要保持,永远不能够舍弃。然后你所涉及的所有一切经论补充,像盖房子一样,你已经有柱子,已经有梁,慢慢的你再造墙,里面隔间、门窗,再搞好里面的装饰。就是这个,这是基础、是地基、是骨架,希望大家重视。「普化众生是其行」,自己成就之后再成就别人,实际上自己能这样做,这个人就是菩萨,他这样做就在教化众生,身教,以身作则。
我们后面还有五分钟,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正好这有一个同学问的问题跟这个也有关系。他说小时候恐怕他不会长大,大的时候恐怕他学坏,这个问题怎么办?我相信这个问题是现在在全世界普遍的一个社会问题,不是某个人的,家家都有这个问题。你家里面有小孩,真的你怕他长不大,长大了真的又怕他学坏,你都预料到了。长不大,那是他的命,这个没有法子,凡夫一生总是受命运主宰,总是没有办法逃过业力,业力要靠自己修行。所以《了凡四训》这部书了不起,印光法师极力提倡,有道理。
真正能改造命运,是自己智慧开了,明了因果的理论与事实,接受它,欢喜依教奉行,才能改变自己命运,这不是儿童、青少年能做得到的。儿童是做不到的,青少年当中,十几岁懂事了,他要是真正能够接受,这个人过去生中的善根深厚。现在这个世界是花花世界,能够不受诱惑,我说这不是凡人,佛法里面讲这个人是再来人,这个人到世间来是救世的,不是来受业报的;这个人是来救世的,跟常人不一样。
你今天要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首先怎样?你自己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我们家里祖宗积德,父母积德,我现在也积德,小孩长大没问题,他会有善根,他没有善根他不会到你家来。来了之后,你要好好教他,你要很认真的教他,从哪里教起?从《弟子规》教起。怎么教?自己做。我自己天天这样做,你天天在这里看,从小他就看,这个印象印在心地里就不会改变。这个力量就能够抗拒社会上一切染污、一切不善的诱惑,他能够抵抗,不至於学坏。你要不是这样从小认真自己用身去教他,那就像我们这一次在国内走了一趟,听说有不少小朋友读经,也从《弟子规》学起。都还没有上幼儿园,三、四岁,四、五岁,学得好认真,家人非常喜欢。结果送到幼稚园去念书,念了两个星期,完全变了,统统不再读了。你要问什么原因?父母没做到。
他到幼儿园接受那个课程,这个东西没用处,谁学这个?小朋友天天玩耍,你这里面的规矩跟他所见到的完全不一样,不接受了,所以问题就来了。这怎么办?你自己没做到,你就不要想你下一代做到,自己做到之后,你才可以说希望下一代跟我一样也能做到,重要!自己带头做。在中国过去古圣先王,做皇帝是给全国人民做最好的榜样,所以人民拥护,人民爱戴,没有话说。一切从自己本身做起,我再要求儿女,老师从本身做起,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做不到,你怎么能要求人?这个问题我只能跟诸位解答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