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六讲) 2004/7/21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6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一亿世界偈颂第五首看起:
【有能劝向佛菩提,趣入法界一切智,善化众生入於谛,此住佛心方便力。】
清凉注解里面说,这首偈是「叹回向方便」。前面两句,第一句我们一看就晓得,佛菩提,『有能劝向佛菩提』,第二句『一切智』也是佛菩提,只有这上面四个字『趣入法界』,这四个字是「回向实际」,第三句是「回向众生」。
我们先要来谈谈什么叫回向。我想学佛的同修对於回向这个名词一定是很熟悉,我们读经、拜佛、早晚课诵完毕都要念回向偈。我们在这边学习《华严经》,我们每一堂下课之后也会把回向偈打在萤光幕上。有没有人会想起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学佛的同学应当有,不能没有。回是回转,向是对象,佛教导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做什么样的好事,可别忘记回向。向什么地方?向三处,就是此地讲的菩提、实际跟众生。这三个对象实在讲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实际是理体,就是法性;众生,众生就是法相;菩提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佛教导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有一切的善根,无论大善、小善,微不足道的小善也要回向。你要问为什么,你要细心深入的去体会,你就晓得这是如来教化众生无比殊胜的方便。
末后一句『此住佛心方便力』。佛心是真心,佛心是觉心,觉而不迷这是佛心。把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就能够体会到佛为什么这样教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堕落在六道轮回时间太长了,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破迷开悟回归自性而已。回向就是最好的帮助我们回归自性的方法,何以故?凡夫,诸位想想哪一个人没有私心?没有私心、没有自私自利,他就决定不在六道;六道里面的人肯定有。
烦恼里面最严重的,经教里常讲两种执著:一种执著,我执,另外一种执著,法执。众生因为有我执,出不了三界,因为有法执,不能超越十法界;两种执著都断了,你才能明心见性、才超越十法界。这两种执著可不容易破,回向这个方法、这种修学方法能破二执。所以诸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对这个修学的方法非常重视,我们要能体会到,然后你就知道怎样去做了。具体的做法,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功德给谁?自己不要,把功德给众生,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有福给众生享,自己不要去享受,是真回向。自己要求的是什么?求的是菩提,菩提就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菩提。我们要求的是这个,也就是说智慧不断向上提升,唯有回向能帮助你。第二个我们想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实际,实际理地。
凡夫不能够证菩提、不能够见性,什么原因?就是我执、法执这两种执著。这两种执著真心本性里头没有,两种执著都起障碍的作用,障菩提、障实际。有一些经里头说我执,我执是属於烦恼,障实际;法执,法执是所知障,障菩提,这个说法也讲得通。而实际上,我执障实际也障菩提,法执障菩提也障实际,障碍你见性。这两种执著不能不破,即使这两种执著不破,没有办法断掉,你也要有解悟。佛法里面讲悟,悟有解悟、有证悟。证悟你得到真实受用,解悟不行。解悟是什么?经教里面你读得多,你的心地也相当清净,也就是说你这两种障逐渐逐渐淡薄,有没有断?没有。两种执著都有,但是比一般人轻,这就很好、很难得,你能够解悟,也就是说佛知佛见你能通达。
《华严》、《法华》、《楞严》、《般若》,像这些大乘经教都是佛知佛见,你都能信、能解,这叫解悟。你的解悟跟佛没有两样,但是烦恼习气你只能够伏住,你还没有断掉,能不能出六道轮回?不能。为什么?出六道轮回至少要断见思烦恼,你现在见思烦恼能控制得住、能伏住,你没有能力断。这个我们自己心里要有数,真难,真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解悟有没有用处?不能说没有用,也不能说真有用,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这一生聪明智慧没错,来生一转世又迷了。所以隔阴之迷,迷了之后产生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你这一生修学的,来生变成世智辩聪,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世智辩聪会让你造很重的罪业。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称为八难之一,你遭了难。如果你的善根深厚、因缘具足,你遇到净土法门,那你真的叫得救了。
在净宗法门里面,你的烦恼没断能控制得住,你的知见跟佛差不多,只要你对净土宗、对西方极乐世界深信不疑,一点疑惑都没有,真正发愿求生,那你就肯定得生,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但超六道、超十法界。这一桩事情,智者大师给我们做了榜样。智者大师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你看看他一直到往生他都不露身分,人家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他不承认;就像印光大师一样,人家说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总是把人喝斥,决定不承认。这里头用意很深,为我们博地凡夫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来教化众生,不仅是言教,身教,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个样子做得太高了,我们凡夫学不到,真的没有能力;断惑证真,他有能力,我们没有能力。但是示现解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我们能做到。虽说能做到,实在讲也不简单。但是虽然说不简单,我们只要肯努力,我相信人人都能做到。这个努力就是前面所讲的好学,你要不好学,那就没法子。你真正肯好学,对於大乘经教锲而不舍,像智者这种成就,你是决定可以达到的。这是一个人真正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次,这个机会不容易遇到,为什么不干?一定要晓得世缘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刚经》上几句重要的话总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间天上二十八层天,梦幻泡影,天人尚且如此,何况这个人间,又何况三途。所以一定要知道放下。
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难怎么样?难也要放,能放多少就放多少。放下,开始从身外放容易,从内心放难,从身外,身外之物逐渐逐渐把它看淡。身外的财色名食睡,决定不可以贪恋,贪恋这些东西你就麻烦了,为什么?它不但障碍你开悟,这个悟是解悟不是证悟,解悟它要障碍,还障碍你往生。你念佛这一生不能往生,只能说你跟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结个缘,这一生不能往生,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惕。所以一定要看得淡薄,凡事随缘不要认真,得过且过,何必一定要要求?要求太多了,就是说明执著很严重,什么事情得过且过,随缘就自在;执著就不自在,执著就很苦。所以这是头一个要放下的。
财在这个世间不能缺少,够用就可以了,够用也有许许多多的标准,所以这是如果不能够通达理事、因果,这桩事情很难摆平。在这个世间有这么多人,我们不讲过去也不讲未来讲现在,我们一起住在地球上这么多人,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人长寿、有人短命,一般人看到是这不平!这个现象怎么造成的?这个现象是自然的现象,自然也有因,什么因?因缘果报的现象。有人富贵,前世修的富贵因,他这一生得的果报,他该得的;有人贫贱,他过去生中没有修富贵的因,这一生就贫贱,也是他该得的,这怎么好争?世间人不晓得事实真相,怨天尤人,「老天对我不公平」,老天对你才真公平,哪有不公平?老天没有叫那个人富也没有叫你贫,没有,是你自己种的因。
你了解这个道理,过去生中我没有种好因,现在种行不行?行。如果现在种得很勤、很努力、很认真,果报这一生就现前,不要等来生。这一生所现的,佛在经上讲是花报,果报在来生,这一生的花报好。譬如我贫穷,命里头没有财库,算命讲没财库,一生贫贱;没有财是贫,没有地位是贱,贫贱到极处,我们一般讲乞丐,贫贱到极处!可是乞丐里面也有很快乐的,那是什么?他明白了,他懂得因果,前世没修,虽然做个乞丐,他安於乞丐,这很难得!我们就知道他来生的命一定比这一生好。他这一生没做好事?他也没做坏事,没做坏事就是好事。
我出家受戒是在台湾基隆海会寺,道源老和尚是我得戒和尚,在戒期当中他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故事是真的,他们家乡的事情,他好像是江苏泰州人。他说他小的时候(小时候他做小沙弥,他出家早,小沙弥),家乡有一个乞丐长年在外面讨饭,以后他儿子发达了,儿子做生意赚了钱,变成这个地方上相当富有的人,所以就有很多人责备他:你现在家庭环境那么好,你爸爸在外面讨饭,你能忍心吗?他为这桩事情也感觉得非常歉疚、也很难过,所以就打发人去找,找到了,把他父亲找到了。找到时候把他父亲接回来,劝他父亲不要再去讨饭了,给他换上新的衣服,也有很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也有很多人伺候他,回家做老太爷。
哪里晓得,这样才过了一个月,没有人注意他的时候他又跑掉了,跑到哪里去?又去做乞丐去了。人家就问他:奇怪,你儿子发了财,你做老太爷不好?你为什么还要做乞丐?他说:那一种日子受很多拘束,不自在,还是这个生活快乐,无拘无束,天天游山玩水,走到哪里讨一点饭吃,晚上随便找个什么地方,他能睡觉。喜欢过这个生活,这不是假的,真人真事。这个人如果肯念佛决定往生,真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统统放下了,他对那个没兴趣了,游山玩水,跟大自然融合成一体了,当然自在。这是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他有他的乐趣。
在最近的一年当中,我曾经三度访问印度尼西亚。我在印度尼西亚也见过乞丐,那边乞丐很多,可是这些乞丐没有贪心。他每天在外面讨,只要讨到一万盾,印尼货币的单位称盾,一万盾。这一万盾到底有多少?合美金一块钱。他每天只要讨到这么多,他就足了,他决定不讨了,他会把讨饭的位置、那个地盘让给别人,他就走了。他没有贪心,我一天有一块美金收入,他的生活就能过去,没有贪心、没有积蓄的观念;我这一天多讨一点,愈讨愈多,没有,没有这个念头。这就是什么?这是放得下,只要这一天生活能过得去,他就行了。所以我觉得印度尼西亚的人很可爱。这个国家如果能把教育振兴,前途无量。一般人很难放下的财,他能放得下。色、名、利,不重视这个,重视什么?重视自然的生活,我们一般人讲回归大自然,他们重视这个。这些人要是以圣贤、宗教神圣的教诲,他们很容易接受,也很容易修行证果。
印尼伊斯兰教占大多数,伊斯兰教的信徒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六到八十八,有人说占百分之八十六、有人说百分之八十八,很大的比例。他们全国人口二亿二千万,要是占到百分之八十八,几乎是两亿人。伊斯兰教修行最高的目标是天堂,《古兰经》里面讲的天园,那我们知道他没有断欲。没有断欲生到哪里?欲界天,看他自己修行的功夫,欲界六层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很难得!如果他们这种心态、知见、德行、修养,能够知道佛教西方还有一个极乐世界,他们念佛肯定往生,那一往生超越十法界了,无比的殊胜。
所以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首先要做的功夫就是要离欲,离不掉要淡薄,总得要一年比一年看得淡,这样我们的功夫会得力,障碍会减少。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自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的觉察到在消业障。如果你是贫贱,生活很艰难、很困苦,这个困苦是消业障。如果你的命好,这前世修得好,你是富贵人家,你要是真正懂得佛法,虽富贵我也要过平常人的生活,节俭,把多余的财力、物力去布施供养那些贫穷之人。这个世间贫穷苦人很多,你能够发心去照顾他、去帮助他。如果自己有这个力量,也有这个体力,你去办个孤儿院、去办个养老院,用你的内财,内财是你的精神体力;用你的外财,你有这个财富,你去办这种慈善事业帮助这些众生,无量功德。
在我们佛门里面,我过去这是多少年来希望能建一个「弥陀村」,弥陀村跟养老院差不多,但是不是养老院,是个念佛堂。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退休之后,你没有任何工作了,能住在这个地方,志同道合,我们一起学教、一起念佛,彼此互相照顾。非常难得,这是二十一世纪典型的道场,我只是说说,没有这个缘分。前几年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听到我常常讲,他发了心,想在新加坡做,出钱出力的人不少,没做成。什么原因没做成?新加坡的土地没办法得到。他也是真正努力到处去找土地,我们一起去看过几次,谈得差不多了,被别人拿去了,价钱太高!
所以他现在这收了那么多钱,逼不得已把这个钱用在居士林。居士林里面还有一块很小的空地,把这个空地盖寮房,盖了七层楼。他告诉我大概差不多有两百多个房间,他说全部盖好之后,可以容纳四百人居住,这也很难得。但是我们晓得新加坡的移民政策很严,外面人到新加坡去顶多给你一个月,所以你在那里不能长住。但是也很好,总是十方善心人士能够帮助新加坡的居民,真正学佛人将来能够在居士林念佛,安心的在这边念佛,这都有功德。
无论在哪个地方同修,我们出钱出力帮助别人,这就是回向,回向众生。我们发这种善心,我们深深的相信,自己这个地方的缘早晚一定会成就。这一年多我也到国内去过三次,在国内听说有很多地方,我们佛门的同修在家出家的都发心建居士林、建念佛堂。所以现在有很多居士林,好事!很多年轻的法师大德,在自己的寺院里面提倡念佛,建念佛堂,建寮房安单,四众弟子都能够安心的听经、念佛,非常难得!还听说有许多念佛堂真有成就,这个成就是真有往生的,预知时至;还有不生病的,我还听到有一个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就好几个,我听到的。这种瑞相佛法里面讲作证转,你看了之后你不会怀疑,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过去念佛往生的,我们不说太远,说民国年间,倓虚法师他老人家所说的。他说他一生见这个念佛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有生病,预知时至,走得非常自在、非常潇洒,他一生当中看到二十多个人。他说听说的那不算数,那更多了;一生亲眼看见的二十多个。他常常给我们介绍的,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那个时候他是哈尔滨极乐寺的住持,我听说极乐寺是他老人家建的,东北很多寺庙都是他建的。极乐寺建好之后举行一个大法会庆祝,这个大法会是传戒,请谛闲老和尚做得戒和尚,他是住持,定西法师当时是当家师。
修无师在戒期当中去讨一个单,就是做义工,但是没有几天他就告假,他说他要走了。倓虚老和尚有修养,你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不会怪你。定西法师就沉不住气,就责备他:既然发心来了,戒期也不过两个月,你怎么这么没有耐心。责备他几句。修无师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两个人呆了,到极乐世界往生,真的吗?他说真的!定西法师就告诉他:大概多久?他说:不出十天。请常住给他准备两百斤劈柴,准备往生之后火化。这是真的,出在他们自己道场的事情。到第二天修无师又来找他,他说:老法师,我今天就走了,请老法师派几个人助念,送他一程。真走了,没有生病,真走了,有十几个人帮他念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钟他就走了,盘腿坐著走的,现身说法。
修无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经教什么都不懂,就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生活很苦。知道苦,听说极乐世界好,念佛可以见阿弥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平常在寺院里面什么样苦的工作,没有人做的他去做,他不怕辛苦。一生真的「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心地清净、善良、慈悲,他真的成功了,你看走得那么自在、那么潇洒。这些事情都在《影尘回忆录》里头,《影尘回忆录》是倓虚老法师的自传,他说的,大光法师笔记的。大光跟我也是知交,早年我到香港来讲经,每一次来他一定请我吃饭,我们要叙一叙;以后在美国,我们也见过几次面,这都往生了。
所以回向就非常重要,自己所有的成就,智慧也好、功德也好、福德也好,自己不要享受,统统回向菩提。我所求的是智慧,希望自己逐渐逐渐开悟,希望自己往生。我们今天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回向实际,这个要知道。这两种回向怎么落实?落实在回向众生,总要有这个心、有这个愿、有这个行动,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帮助众生觉悟离苦里面第一个功德,那就是帮助他认识净宗,帮助他明了净宗,帮助他修学净宗,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无比的功德!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是念兹在兹,常常想著这桩事情。
平常用的回向偈,大家都念熟了,八句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首偈三种回向具足。但是回向绝对不是说口里头念念这八句偈就算完了,这没有用处;内心,心跟这个偈要相应,我用这个偈,我真的发这个心,这就真的有用处。如果口念这八句偈,念这个回向偈,心里头没有,心跟口不相应,这个没用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首偈的意思很深、很广。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五首,我们还看第五首「叹回向方便」。总的来说,佛法回向的教诲就是教我们念念要为众生想、要为社会想,不要为自己想,真正用意在此地。这种想法,初学的人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不为我想都为别人,我学佛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学?这个问得不错,问得好!那佛为什么要这样教我们?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自己一生所示现的,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他把王位舍掉,舍了之后他干什么?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记载的,他一生从事於社会教育,他去教化众生,这里面的意义就深了。我们不能不知道。
大乘经教里面跟我们所讲的,世尊一生的事迹是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面最初,我们不必按这八个次序来说,观察到一切众生皆有生老病死苦,太子出城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这是说明一个动机,知道人生真的有生老病死,谁也不能避免,这真正是大苦!换句话说,知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是觉悟。觉悟之后就常常想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做国王能解决的,不是发展经济财富能解决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也不是科学技术能解决的。他到处寻师访友,出家修道,他也真的是广学多闻,学过许许多多的学术、宗教,都不能解决,最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恍然大悟。这是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当然释迦牟尼佛这是示现的,这不是真的。因为经上他自己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他这一次到这个世界上来示现是第八千次了。换句话说,世尊常常在这个世间示现,没人知道。「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在中国,应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现比丘身,智者大师是现比丘身。在印度当年这示现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身;在中国是现比丘身,跟三十二应里面所说的没有两样。
自己悟了之后再帮助别人,这是经教里头佛常常讲的,自己没悟就不能帮人。所以要帮助别人,自己的问题先解决。依照四弘誓愿里面的说法,第一个是你要发心,悟了之后你会发心,知道什么?宇宙法界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是佛知佛见。智慧开了、慈悲心现前了,所谓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你才真正做出了我们现在人所说的牺牲奉献,忍辱负重,把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一桩事情,看作自己一生当中第一桩的大事,自己已度,那就是度别人。在我们净土宗的修学,自己先能够取得净土,这就是智者大师在中国示现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他自己为我们示现的就是随时他能往生。自己事情已经办了,已经解决了,自己没事了,再有事情呢?再有事情就是帮助别人,教化众生。三轮教化,口为大家讲解,身做出样子给大家看,佛所说到的统统做到,他自己全做到了。
所以我说,自己做到之后再说,这是圣人、这是佛,做到然后才说;说到之后他也能做到,这是菩萨、这是贤人,他所说到的他统统能做到;说到做不到,那是凡夫。说得没错,跟经上讲的一样,可以拿经来做印证,说得不错,但是自己做不到,凡夫。智者给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境界,在中国示现的是这个境界。在印度示现,那是做到之后再说,在中国示现的是说到自己做不到。所以,他示现往生净土跟学生们说五品位,学生们问他:师父,你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他说五品位。做这个示现鼓励我们,也就是说像他那个样子,我们末法众生都可以做到,只要你真干,很好的榜样。五品位就是你能说到你做不到,你所说到的一点都没错,佛知佛见,但是自己烦恼习气没断。烦恼习气虽然没断,但是他能伏住,什么东西伏住?他的知见正,他能持戒,他有戒定慧,但是这个戒定慧不能断烦恼,可是能伏烦恼,那就行!烦恼伏住不起作用。
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为众生,没有一念为自己,给诸位说,这是真为自己。有念头为自己,那就错了!为什么?只要有念头为自己,你就想想,你是不是天天在增长我执、增长法执?我执、法执要破,你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法执、我执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二障破,你才能够出得了六道、十法界;二障不破,你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脱轮回、永离十法界,你说这个多殊胜!所以这个法门被称之为易行道、门余大道。这个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特别法门,就是净土法门。特别在哪里?不要断,伏住就行。可是你要记住,伏住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执断了、见思烦恼断了,生方便有余土;如果是法执也断了,尘沙惑、无明惑也破了,生实报庄严土。在教下理论上讲得通,不是讲不通,你能断更好,你不能断也能往生。
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就是四土在一起,不像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四土,不在一起,也就是我们讲不同维次,空间不同维次,像我们看电视不同频道。所以我们现在生活在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见不到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见不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一真法界,世尊这四土都有,但是我们见不到。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不一样,它四土在一起,同一个频道,太殊胜了!所以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见到阿弥陀佛,就见到观音、势至,观音势至跟阿弥陀佛在实报土;我们也能见到许多阿罗汉,《弥陀经》上说的,阿罗汉是方便有余土。所以到那里去统统见到,一个频道,不是四个频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同一个频道。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大阿罗汉、法身菩萨、等觉菩萨,你说你这个修学环境、生活环境多殊胜。那个世间决定没有一桩恶事,决定没有一个不善的人,你找不到!所以在那个环境修学,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进步,每个人快慢不一样,有人进步得很快,有人进步很缓慢,绝对没有退步的。这个进步快慢当然与自己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有关系,这是属於因果,成佛还是离不开因果的定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要加功用行、要发愤努力。
修行,很多同学问我,从哪里下手?世尊、菩萨、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教我们现在这样的人、现在环境里面,我们怎么落实。佛祖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你要能持戒、你要能吃苦。你不能吃苦、不能持戒,这一生你就空过,怎么样修,说老实话,连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你也没分,其他法门更不必说。所以你真要想成就,这两句话要记住,你不能怕苦,你不能不持戒。
而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就在净土经里头,你说这个多殊胜。净土经里头什么?《观无量寿佛经》上的「净业三福」,我们怎么知道这一段经文是我们入门的方便、基础的基础?是世尊自己说的,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太重要了,你要细心去体会。三世诸佛,那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修行人修成菩萨、修成佛都是这个基础,都是从这里修起的,这十一句就是入佛的总纲领总原则了。
你看看第一他说什么?「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入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是什么?是孝亲尊师的落实。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还做杀生、偷盗、邪淫,还干这些事情,这不是孝顺父母,这不是奉事师长。后面一句是更具体给我们落实,第三句是提个纲领,第四句落实了,落实在十善业。所以我们能够培养慈悲心、能够修十善业,就是孝顺父母、就是奉事师长。所以这个第一福,我讲经的时候常说,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从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科目来讲,那就是落实在《弟子规》。
我们今天这一条做不到,就是十善业我们做不到,我也常常给同学们说,你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弟子规》。如果你有《弟子规》的基础,《弟子规》不是叫你念的,你要晓得,不是叫你读诵、不是叫你会背、不是叫你会讲,你要做到,字字句句都要落实。而且什么?一生不能离开的。你从小学,三、四岁,五、六岁你学这门功课,一直到老死都不可以离开。不是说这个东西只限於儿童,那你就错了,你一生都不能离开,往后你所修学的许许多多的经论都是从这个地方扩充。《弟子规》就好像我们盖房子,这是什么?钢架,这是柱子、这是梁,以后建墙那慢慢再补充、再充实。这是一栋高楼大厦,《弟子规》是骨干、是基础,你才晓得它这个东西重要。如果我们有《弟子规》这个架子,那么戒律是补充,很容易做到。
我们今天求生净土,高深的这些理论,微细的德行,我们真的是做不到,所以我们只求一个什么?只求一个最低的标准,这个标准能够帮助我们取得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智者大师所示现的,我们就很满足了。智者大师以后,我们净土宗祖师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是佛知佛见,印光大师赞叹「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个要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你说这个《要解》是不是佛知佛见?而蕅益大师自己常常讲,他念佛求生净土能够有下品下生,他就很满意了。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身分没有暴露。那我们想想看,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要解》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我们细心想想,那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绝对不是凡人。他里面注得真的是佛知佛见。那是什么?佛知佛见他所示现的,他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断,就跟智者大师示现一样。但是他以戒定慧能伏住烦恼,只要能够把净业三福做到,烦恼就伏住了。
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四句是《十善业道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我常常讲,落实在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沙弥律仪》在家同修可以学,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要是把这些东西做到,也是伏住烦恼并没有断,凡圣同居土中辈往生。第一条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无量寿经》讲上辈、中辈、下辈,如果九品来说,下三品,第一条做到是下三品往,第二条做到是中三品往生,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三品往生。这都是什么?烦恼习气没断,可是你有能力伏,能够伏住。这是什么?这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人能够做得到的。
发菩提心,菩提心真发了就发心住,那是什么?实报庄严土,绝对不是凡圣同居土。我们这个发心,相似!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常常勉励同学,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要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纵然有距离,距离不要太远,这就是净业三福里面的「发菩提心」。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特别是在人事环境里面学,学什么?我真诚心对人、清净心对人、平等心对人、慈悲心对人;不要问别人怎么对我,我要用这个心对人。这就是你学净业三福的第三条,你要很认真、很努力,人事环境里头练功夫。
讲席里头我常讲,决定不能有害人的心,戒律里头讲不杀生,不可以有害人的心,不可以有占人便宜的心。为什么?那是盗心,总是想贪一点便宜,这个念头不可以。希望什么?我们愿意吃亏,吃亏是福,这中国古圣先贤讲的。再就是不敢为别人先,跟大众相处总是退一步,要退让,不要争先,争先怎么样?你的烦恼习气没断,不争先,退后,总是让别人。这是什么?好胜,属於瞋恚,傲慢、好胜。我们退一步,处处让别人,这都是给现在社会人做好样子,因为现在社会人他的念头是竞争,无论在哪个地方总是争,争不是好事情。佛法里头没有争,佛法里面让,谦虚、礼让,要这样子教人,我们自己要做出样子来给人看。
「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知恩报恩,别人对待我们,我们要知道报恩,不可以怨恨对人;「分人之过,不能分人之功」,别人有过失我来承担,我替他承担,别人有功那是他的,我们赞叹,我们不可以侵犯、不可以占有,这是真正在落实。古人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人家做好事情,我们全心全力协助成就他;他做坏事情,我们不能帮他忙。隐恶扬善,他有不好的地方不说,不但不说,不放在心上;他有好的地方,我们要赞扬。这样子对人,时间久了人家会感动、会生惭愧心,你看我做一点点好事,他都常常表扬我;我有很多坏事,你看他原谅我,他绝口不提。人会受感动,感动他就会回头,怎样把恶人转变成好人,怎样把一个迷惑的人转变成有智慧的人,要在这里用功夫。
要求自己绝不辜负任何人,别人辜负我没有关系,我不能辜负别人。决定不能够毁谤别人,别人毁谤我,可以,我接受,我绝不毁谤别人。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是什么?这叫修行。你们讲今天修行从哪里落实,就从这些地方落实。要以真诚、善意对待一切人,不能有丝毫恶意。毛病习气有,总要尽量的去把它溶化掉。溶化用什么?用戒定慧。你要是不认真去修戒定慧,恶的念头没有了,恶的行为没有了,恶的习气还会在。
习气很难断,佛经里头常说:现行容易断,习性很难断。世尊当年在世就举了很多例子,有些真的证阿罗汉果了,证阿罗汉果,三毒确实断了,贪瞋痴真的断了,见思烦恼断了,习气在。到什么人习气没有了?佛说辟支佛没有习气,阿罗汉跟辟支佛还有很大的距离。譬如傲慢,贪瞋痴慢疑,这是见思烦恼,阿罗汉确实断了,真的没有了,但是傲慢习气还在,常常还表现这个样子。他是真的断了习气,在言论上、言语上,在态度上,对人好像还很不客气,其实心地真的慈悲,确实没有,可是态度还有,那是什么?习气。这个我们要知道,阿罗汉尚且有习气,何况我们凡夫。但是这个习气常常会引起别人误会,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习气要不要断?要断,会引起别人误会。你真的没有恶意,人家认为你有恶意,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对人说话,颜色要柔和、言语要谨慎,特别是对那些我们一般讲看不顺眼的人、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更要小心谨慎。到什么时候这些好恶,我喜欢的、我讨厌的,在心地上逐渐逐渐平了,那是功夫,这个平了是什么?就证明你的心清净平等了,清净平等心里面没有好恶,对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我对佛很恭敬,我对一切人也很恭敬,对善人恭敬、对恶人也恭敬,礼敬诸佛,看他跟看佛一样,你这修行功夫到家了。
所以恭敬是平等的,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称赞那就有差别,你有善,我称赞你,你不善,不称赞,恭敬不称赞,差别就在此地。普贤菩萨对恶人,他对恶人恶行不赞叹,恭敬供养丝毫差别都没有,不容易!只是不称赞。你们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那是大权示现,这里面有几位!胜热婆罗门的愚痴,伐苏蜜多女的贪爱,甘露火王的瞋恚,这很明显的代表什么?代表贪、瞋、痴。你看看善财去参访,善财是接受文殊普贤的教诲,礼敬供养,没有赞叹。那就是说他们这种行为,菩萨可以、罗汉可以,凡人不可以,凡人不能学,凡人学了你造罪业。所以礼敬供养没有赞叹。在这个里面我们就学到,学什么?学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应该遵守的原则。
今天有个同修打电话给我,他在学校里上课,学校里开的有一门课「公共关系」,他说他觉得这一门功课对他没用处,没有必要学,他来问我。我告诉他有用处:你将来虽然不从事於这种工作,但是你懂得。为什么?你的目的是希望将来有机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这一门学科可以帮助你观机;有用处,不是没有用处。他听了有道理,他说:好,我好好的学这一门。
人际关系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最难的一个环节,你怎样与一切众生能够和睦相处、能够平等对待。诸佛如来、祖师大德教化众生,你要不懂这个,你怎么能普度众生?你能懂得这些道理、懂得这些方法,你所度众生的缘就宽广,确确实实有愿心、有方便,转恶为善,转冤家为亲家,转敌为友,转迷为悟,最后能转凡成圣。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不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学习,你学的东西在哪里用?就在对人接物的时候用,要用得上!戒律都从这里起现行。
不杀生,决定没有害人的心,这一条才修成功,我们不能说圆满,这一条你学得力了。别人害我,我也没有害他的念头,我也没有报复他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得力,功夫得力了。绝对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心,别人欺负我、占我的便宜,我绝对没有占他便宜的心,你不偷盗的戒功夫得力了。别人欺骗我,我以诚心诚意待人,不妄语这一条戒你功夫得力了。条条戒在哪里?都是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头勘验你真功夫。你能够理解多少,你能够做到多少。理解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理解帮助你做到,做到又帮助你理解。放下什么?放下,我不害人,我不欺骗人,我不想占别人便宜了,把那个害人、欺骗人、占别人便宜放下了。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你的功夫从此之后不断向上提升,一直到究竟佛果。
所以,你要离开一切人、离开一切世缘,你到哪里去修?到深山人迹不到盖个茅蓬、住个山洞,能不能修成功?不能,菩萨修行是在境缘当中。从前李老师教我,火里面的莲花那真可贵,水里头的莲花不希奇,就是形容这桩事情。真正戒定慧是在像现在这动乱社会当中,一切人事物里头修成功的。所谓是即世间而出世间,不是真正摆脱,这才叫「善化众生入於谛」,这是真正善巧方便。在这个世间里头,你能够清净不染,你能够正而不邪,你自己修行就是给别人做出榜样,这是什么?身教!到最后一招表演一个自在往生,给一切念佛人作证明。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在台中亲近李老师,老师就给我们讲过几次。我在台中十年至少听他讲过三次。讲什么?香港何东爵士,这个故事以前人大家都知道,现在恐怕淡忘了。东莲觉苑那个房子是何东爵士的,他捐出来的,他夫人往生度他一家人。一家基督教徒,何世礼将军夫妻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毕竟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对母亲很孝顺,母亲吃斋念佛,所以他家里也供的有佛堂。母亲最后往生的时候告诉他:我们这一家信教自由,彼此都不相干涉,很难得!她说:你们是基督教徒,我今天要往生了,你们能不能念几声佛号送我往生,也是我们母子一场。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所以何世礼夫妻带著小孩,在往生的时候也念佛送她往生,看著她坐著走的,预知时至,有一点病不严重,盘腿打坐走的。这么样一往生之后,全家都念阿弥陀佛、都皈依了。你看看这个老太太有智慧,最后这一招把全家都度了,那是什么?我表演给你看,你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这一表演,你看看你信不信?现身说法,一家人都得度。
【此住佛心方便力。】
『住佛心』就是佛,如来果地上有这样的方便,所以回向著重在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真正自利就是利益别人,你看何世礼将军的母亲念佛成功了,这往生一表演全家都皈依了、全家都信了,自利利他。我相信这个老人也是要为度她一家人,自己真正用功。因为什么?你自己不用功,到时候你没有法子示现这个相,你想度一家人枉然。平常真正努力修行是为一家人,为度一家人,为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分不开。你晓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才真正懂得回向的真实义,也真正知道念念回向一切众生,念念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