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七一讲)  2004/7/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7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一亿界,偈颂第一首,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智慧无等法无边。超诸有海到彼岸。寿量光明悉无比。此功德者方便力。】

这四句偈,第一句里面含著两个意思,一个是「智超下位」,第二是「证法无边」,上面介绍过了。现在我们从第二句开始,『超诸有海到彼岸』,这一句里头也有两个意思,第一个就是「超诸有海」,第二是「到彼岸」。这个「诸有」是说的九法界,九法界里面包括六道,通常我们讲三有。「有」是什么意思?有了业因。有业因,这个因遇到缘,果报就现前,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这个事实我们学佛的同学不能不知道。佛法也不离因果,所以《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法要舍?

诸佛如来大慈大悲,应化示现在九法界,这个诸位要知道,示现在九法界,就像舞台表演一样,他做种种演说。你看经论佛常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就是表演,做出样子来给众生看,对象是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都是迷而不觉,愈是往下面去,迷得愈深,烦恼习气愈重;愈往上面去愈轻,最上面是菩萨,菩萨还是在迷,没觉!十法界的菩萨,在佛教里面讲,叫做权教菩萨,权教菩萨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什么?觉悟才算是真实的。所以,大彻大悟这才称为圣,圣超越了,超诸有海,超越了。权教菩萨没有超越,他在十法界里面,也就是说他有十法界的因,因缘会合,他有十法界的果报。由此可知,此地这个「超」字,最低限度的标准,是《华严经》上讲的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超越十法界了。所以,此地讲的诸有,就不是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的三有,大乘经教讲的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没有出六道轮回。这个经,世尊讲这个经的对象是法身菩萨,不是一般人,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诸有比三有要高得多,这个我们不能不懂。可是我们得把话说回头来,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六道,三界这就是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因、缘我们都具足,果报焉能不现前?

欲界是什么?执著,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我们执著身是我,说「我」,哪一个人不是说这身是我?六道里面的众生都是这样执著,你要说这个身不是我,人家说你头脑有问题;只有佛菩萨说,阿罗汉说,这身不是我。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因此为这个身的享受起种种的欲望。欲望再多,佛在教学当中总是用归纳法,把你的欲望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就是财、色、名、食、睡,五欲。欲界众生对这五大类是严重的贪著,贪著其事,著是执著,不肯放下;谚语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跟食都是五欲里面的。

在古时候,士大夫阶级,所谓是读书君子,贪著在名,市井小人贪著在利,君子好名,小人好利,贪著是相同,贪著的对象不一样。佛是不讲对象,佛是讲贪著,只要你有贪著,这就是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执著不断,把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六道本来没有,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梦里是迷惑颠倒的时候,有!就像做梦一样。「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大千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觉悟之后,怎么觉悟?把执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此地讲,我们也讲三有,六道轮回你超越了,后面还有十法界,还有一真法界。

现在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面,我们要想想,财贪不贪?你要是贪财,那你就应当要晓得,在六道里面你出不了欲界。你做多少好事,积多少功德,充其量也不过是欲界里面的天道而已。欲界有六层天,从我们人间往上去,第一层是四王天,我们现在供奉的四大天王,四王天是第一层。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我们中国人讲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属於忉利天。再上去,夜摩天,第四层兜率天,大家晓得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兜率再上去,化乐天;最上面一层,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欲界。这个里头还有一层天,是在色界下面,欲界上面,这当中有一层天,叫魔天,魔王很厉害,福报也大。通常佛在讲经把这一层省略掉,因为他没有离欲,归在欲界的第六天里面,所以第六天就很特别,有魔天。财色名食睡,世尊在经上常讲「地狱五条根」,你贪著一条,你堕落在三途的机会就很多,如果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学佛,四依法很重要,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慈悲到了极处,佛不住世了,佛在世的时候我们这些学佛的弟子依靠佛,佛不住世,我们靠谁?佛给我们的指示,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诸位必需要记住,我们学佛跟谁学?你说我跟某个人,这里头就有问题,你跟这个人学,这个人把你带到哪里去,你不知道。所以学佛,世世代代在中国,儒跟佛,道亦复如是,都讲究师承。你是跟哪个老师学的?代代相传,祖祖相续。你没有老师,没有老师是无师自通,《六祖坛经》里面有说到,威音王佛之前可以,威音王佛那是很久很久之前,这是举例子说。威音王之后,如果没有师承,说是自己通达的、学成的,都是魔外,魔王外道,这《坛经》上有说。《坛经》里面所讲的,都有佛的经论做依据。

所以你学佛,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跟什么人学的?这个得搞清楚,这是师承。我学佛,启蒙的老师是章嘉大师,这是有师承的,是密宗的上师,他是第十六世。第一世的章嘉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他底下学生很多,杰出的有四个人,四大活佛,两个在西藏,前藏的达赖,后藏的班禅;两个在蒙古,哲布尊丹巴在外蒙,章嘉在内蒙。这历史上都有记载的,不是假的,确实有承传的。我佛学是他老人家启蒙的,我跟他三年,三年之后他老人家圆寂了。我找到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的佛法跟谁学的?跟印光大师学的,印祖把净宗法门传给他,我跟他十年。他老人家非常客气,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怎么办?他给我介绍一个老师,哪个老师?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已经不在世了,怎么拜他做老师?印光大师的著述,当时在台湾很流行,《印光大师文钞》。李老师把《文钞》给我,教我学印光大师,跟印光大师学,做印光大师私淑弟子,这叫师承。

老师为我们讲经说法,我们初学,初学有的时候有疑惑,老师讲的,听了有疑问,就问老师:老师你所说的,是佛经上有的,还是你自己想像出来的?佛经上有的,我们就要遵从;佛经上没有,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我们可以不接受。这不是我们轻慢老师,是老师教我们的,这才叫真善知识。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怎么能判别哪个是邪?哪个是正?第一个判别的方法,就是他所讲的经典里头有没有,总要以经典为依据。说法不同没有关系,意思相同,因为四依法里第二句讲「依义不依语」,就是讲的道理、讲的方法、讲的意思相同,言语没有关系。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那是可以伸缩的,可是义理决定不能跟经教相违背,这样子我们就能够辨别邪正。第二个检验的方法就是师承,他是跟哪个人学的,这个很重要。我们选择老师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师生之缘也是宿世所种的,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做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过去生中缘分,没有这个缘分遇不到,纵然遇到也学不到东西,总在一个缘。

四依法里面第三条,「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叫了义?了义是最适合我们现前学习环境的这些理论跟方法,这就是了义。就是前面讲的方便,方便就叫了义,最适当的方法,我们现前就能得利益。所以我在多元文化讲座,跟许许多多不同宗教往来,我就引用这个。今天佛经讲的了义,应该怎么解释?我们现在社会,这个地球上,所有一切的众生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这叫了义。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化解冲突,安定和平,你走遍全世界问哪个,这是第一个我要的。今天,「化解冲突,安定和平」就是此时此地现前这一类众生的了义法。

最后一条,佛告诉我们「依智不依识」,这一条很重要!识,我们今天讲感情作用,不能依感情,智是理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见闻觉知要依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就坏事,感情是迷。所以,你要有这些方法来判断,邪正是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得非常具体,说得很详细的,无过於《楞严经》里面的「清净明诲」,四种清净明诲。我过去讲这部经,实在讲这部经我在香港讲过,是一九七七年,二十多年前了。那一段经文,我把它称为照妖镜,你真的学会了,邪魔外道在你眼目当中无法掩蔽,你一眼就把他看穿了。

再说,不但是佛法,儒家、道家,乃至於世间所有一切宗教,修学有了成就,你仔细去观察,他怎么成就?成就第一个因素是什么?除了他的外缘好,他遇到好老师、遇到善知识,那是外缘协助他。但是成就里头真正的第一条件,是自己具备的,就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古今中外修行证果的人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净宗法门里面讲修学往生不退成佛,三个条件信、愿、行,这三个字意思很深。你跟的这个老师,你对这个老师信不信?你要信,你有成就;你不信,你决定没有成就,所以这是第一个要紧的条件。《华严》、大论里面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大道的根源,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母,就是信能够生无量无边功德。你信心动摇了,你怎么会成就?你学一个法门,学了若干年,有人告诉你,还有一个法门比这个更好,你信心动摇了,把这个放弃去学那个;再有一个人说,还有法门比这个好,好了,你信心又动摇了。你的心永远在犹疑不决,什么法门你都不能成就。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我求学的时候,第一个老师是把佛法介绍给我,方东美先生。那时候没问题,方先生给我上课是在他家里,不在学校。他不让我到学校去听他的课,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给我讲两个小时,我非常感激。到后来我才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到学校旁听不就没事吗?他就省事!何必要单独来教?正因为我那时候是一张白纸,可以说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如果让我到学校去旁听,我肯定在学校里面会认识很多老师,会认识很多同学。接触这些老师、同学们,我们的思想、见解肯定受影响,被染污。方老师这一番苦心,他老人家也不说,让我到家里专门听他的,不受染污,跟一个老师走,你能走得出来。

佛法介绍给我之后,我就跟了章嘉大师,因为他是专门学佛的。方先生是把佛法当作哲学里面一个科目来研究的,我跟他是学哲学的,佛经哲学。以后知道佛法殊胜,值得我们一生把全部的精神、时间投入。我跟章嘉大师学,方先生知道了很赞叹:你搞真的?我说:是!我总得要证实老师所说的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是方先生讲的,我也是被他这句话打动,「人生最高的享受,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尖峰」,这些话都是他讲的,我相信他,对他一点怀疑都没有。

我从事於这个行业,出家是个行业!这个行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就是干这个行业。而且这是个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不收学费,有教无类,只要有人来学,他非常欢喜,没有要求供养!供养是大家自动自发的,而且我还劝大家,不要重视这个供养,最重要的是什么?法供养。什么叫法供养?依教修行,这是真正供养。你供养再多的财物,你没有真正依教奉行,你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依教奉行是一切供养当中最殊胜的供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头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里面头一条叫「如教修行供养」,佛真的是重实质不重形式。

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生活苦一点好,不会起妄念,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贪恋。贪恋很麻烦,贪恋是大烦恼,你就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离六道,这个六道当中再没有贪恋,你统统放下了,你才能超越;你不能够超越,都是因为你放不下。我见章嘉大师头一天,他老人家就告诉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讲两个字,「布施」。大师确实慈悲,我那时候二十六岁,他大概六十一岁的样子。我告辞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拍著我肩膀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回去就真干。

所以,要真正得到修学的受用,没有别的,记住,一门深入,跟一个老师。老师多了,你的前面路就多了,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往哪里去!我在李老师那里学了几年,出家之后,教了两年佛学院,以后不教了。为什么不教佛学院?我真正领略到老师跟我说的话,要一门深入。因为现在的佛学院,跟普通学校方式完全相同,一天排好几堂课,都不一样。请许许多多的法师大德来教,真的每一个老师是一个方向、是一个方法,把学生教得迷迷糊糊,无所适从。以佛法来说,我去讲,当然提倡净土,下一堂课,那个法师提倡禅,再下一个法师提倡戒律。好了,到底学什么好?学生很老实,四年毕业了,什么都不会。都听了一些拉拉杂杂的佛学常识,一样都不通,跟我们求学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我是什么?我等於说是私塾培养出来的,我的三个老师教学生都是我一个人。只有李老师,李老师学生就比较多了,他是一个人教,有二十几个学生,就不是我一个人。可是我见李老师的时候,把我的愿望说出来,希望到这里来拜师,跟他学教,他给我提出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我完全接受,他就收我,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另找高明。这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你要跟我学,只可以听我讲经教学。除我之外任何人,不论是出家的法师、是在家的居士,他们讲经甚至於讲演,决定不能听,只可以听他一个人的。第二个条件,那当然我们要看书,平常看书,看看佛经。他说你每天阅读的文字,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准看。这是第二个条件,就是看经都要老师准许。第三个条件,我是太简单了,过去跟方先生学过,学哲学,跟章嘉大师学了三年佛法,你以前学的我不承认,完全作废,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

当时我听了之后,李老师很跋扈,好像目中无人。他笑笑,你能不能接受?能接受,留在这边,不能接受,你到别的地方去。最后我想想,还是接受了,接受就真正是依教奉行。三个月之后,效果就出来了。你看看,什么人的东西不能听,耳朵塞住了;什么都不能看,眼睛蒙蔽住了。这个约束就等於戒律一样,老师没有准许的不可以看、不可以听,三个月之后感到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真的有受用了。智慧从什么地方觉察到?从前听人家讲东西,理解比较缓慢,现在听李老师讲东西,一听就懂,就能明了。明显的觉察到跟以前不一样,想想得力於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帮助你得清净心,把你所有那些妄想全部给你断掉,你没有法子想,你只有听老师的;还去想看看什么东西、听听哪些东西,都被禁止。半年之后就很明显的效果,知道老师这个方法不错!

我那时候认为这是李老师的方法,几十年之后,老师也往生了,我离开了台湾,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遇到演培老法师,他大我十岁,我初学佛的时候就认识他。那时候他好像才四十岁的样子,他四十岁,我就是三十岁,他在台北善导寺做住持,我们就认识。在新加坡遇到,非常亲切,多少年没见面了,总有十几二十年没见面。请我吃饭,请我在他道场里面讲演,那天听众大概有五、六百人。我讲完之后,因为我劝导年轻人跟演培老法师学习,就把我自己当年在台中拜老师,老师用的这个方式,只能跟一个人学,不可以跟两个人学,真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己所得的利益。老师讲解之后,他有个期限的,五年,五年之内要百分之百的遵守,有年限的。可是我在台中五年之后,非常得受用,我跟老师讲,我遵守老师这个教诲我继续再守五年,老师点点头笑笑,所以我跟老师十年。有问题向他请教,去问他,不要去问别人,他对我要负责任。我向别人请教,别人对我不负责任的,我的老师对我要负责任的。

我把我这一番经历告诉同学们,勉励同学们要认真好好的跟演培法师学。下来之后,中午在一块吃饭,他就告诉我,他做沙弥的时候,十几岁不到二十岁,跟谛闲法师,谛闲老法师也是这样教给他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李老师的专利品,原来是什么?中国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就是传的这个。所以,我们才真正觉悟到,这叫师承,这叫拜老师!师徒关系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师徒如父子,比父子还亲;我们身命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慧命比身命还要重要。如果诸位要是受过这样的训练,我相信你就不可能会受外面的影响。《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你不能同时修几个法门,这不可以的,这是最大的忌讳!为什么?你的心力、精神分散了,你必须一门,一门深入,你能得定,你能开慧。

佛法不是教你懂得很多,不是的,佛法教你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才广学多闻,那叫参学!参学就是广学多闻,什么都可以听,什么都可以看,成就你圆满、博大的学问。所以,参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出师了,出师现在人讲毕业了。毕业的条件是什么?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你听一个人讲经,向他请教,你听他所说的,看他所做的,你只得其利,不受其害。你有这个能力,老师不会留你,你想在他身边都不行,他叫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

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真的也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但是一般人决定看不出来。四弘誓愿教菩萨的,首先教你发愿,发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服务、协助。众生无量无边,你要帮助他,你要协助他,你要为他服务。帮助他、协助他、为他服务,服务个什么?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觉悟。要跟你具体说一点,帮助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菩萨事业。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在九法界教化众生,你问他目的何在?就这三句话,帮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因此,你的基础要培植得深厚,那就是说,基础的教育就是戒定慧三学。你学戒、学定一定跟一个老师,智慧开了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你看头一个叫你发愿,你要度众生,这叫菩提心。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这跟一个老师,跟一个老师修学。老师教你这个不能听、那个不能看,你从前学的统统不算数,要从头来起,这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断习气,让你整个身心定下来,老老实实跟著他,定久了就开智慧。所以在从前,一般是五年。我们这才明白古时候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你跟一个老师,首先是五年学戒;那个戒不是戒律,就是守老师这三条戒,这叫师承。

现在师承没有了,所以我很幸运,我沾到师承的边缘。我下去之后,再有没有师承?不可能的了。今天什么人能跟我,百分之百听我的话?没有了,跟我的人不少,在我身边,是什么样子?阳奉阴违;表面上是,背后又是一套,所以他不成就。我的成就很明显,在老师会下的时候都非常明显,我们同学都知道。什么原因?我是真听话,老师教的我完全接受,我完全照做。我有疑惑,我绝对不会去问别人,问别人是老师禁止的,不可以,只有问他,他给我解答。跟定一个老师,心是定的。你不能有妄想,不能有杂念,所以时间久了,自然定下来,定能生慧。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来学习第一首偈第二句:

【超诸有海到彼岸。】

前面跟诸位说得很多,都不是废话,对我们初学确实有好处。所以,学习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可是善知识,真的,自古以来所谓可遇不可求。什么样的人是我的善知识?有人问我:要什么标准来选择善知识?其实标准很简单,就是你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那就是你的善知识。为什么?他说的话你听。你对他要没有十分的恭敬、十分的仰慕,他讲的话你不听,你不听就得不到利益。方老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在台湾没什么特殊,像他们这样的人多得很,我何以能得利益?我对他们十分的崇敬、十分的仰慕,各人不一样,所以我得利益。

所以选择善知识没有别的条件,你对於哪个老师最尊重、最佩服、最敬仰,他的话你能够百分之百的去奉行,这就是你的善知识,不在乎他名气多大,也不在乎他地位有多高。他即使是没有学问、没有道德,他讲的话是善言,你都能百分之百的认真去做,正是古人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是他教出来的,你的成就超越他。为什么?他能说不能行,你把他说到的全部都奉行,都做到了,学生超过老师,道理在此地,这我们不能不懂。这个人有道德、有学问,也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没有把他看在眼里,他讲的东西我都打很多问号,都怀疑,你跟他时间再久,什么都学不到,这个道理我们总要懂得。这是说我们亲近善友,同学亦复如是。

第三个条件,就是学习的环境,对我们初学总是会有影响的。可是真正第一条件,那是自己的善根。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中植的,今生所遇到的是缘,因缘会合,修学的殊胜它就能现前。老师总是教我们断恶修善,我们喜欢广学多闻,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老师知道,决定障道,会对你造成障碍。你现在初学,初学要扎根,根要扎得深,你这个根才坚固,将来才能开花结果,才能长成大树。你现在根不深,不够深不行,这个道理古人都懂得,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愈来愈少了。好像一开头就要广学多闻,错了,为什么?不能断烦恼。所以广学多闻是第二个层次,根深蒂固之后才能谈广学多闻。

你看《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示范。方先生讲《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教科书,他说这个教科书编得很特殊,有理论、有方法,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你看他最初拜老师,一个人,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那里成就了定、慧;佛法讲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定,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然后出去参学,参学是学后得智,无所不知,无知而后无所不知。现在人学习颠倒了,什么都要学,要有知,有知后面是有所不知。古圣先贤这个方法,从形迹上来说,几千年的承传,如果没有道理,早就被淘汰掉了,它有道理。如果在佛法里面讲,那是无量劫来佛佛所传,我们再要不相信,再去找新花样,到哪里去找?你找到新的,肯定失败。

所以要想成就,还得走老路子,老路真是快速成就,能够遇到那是大幸!遇不到,遇不到找古人,做古人私淑弟子,也还是要一门深入,就学一家之言。像李老师介绍我的,《印光大师文钞》,行,如果真正学佛,想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往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一真法界,你依照《印光法师文钞》去学习,肯定成就。那印光大师就是你的老师,你要百分之百的依从。哪一个善知识都是教你自私自利要断掉,名闻利养要断掉,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断掉,不能断总是要淡薄,贪瞋痴慢要断掉。我常讲这十六个字,古今中外所有的善知识教初学都说这个。我自己几十年学习的心得,就挂在讲堂的两边,「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我一生学佛的心得。我自己是这么学出来的,我也是这样教别人,教别人人家接受,我相信他得利益;他不接受,不肯这样做,他不得利益。

古人讲,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已经过时了。在从前那个社会行,今天不行,今天社会形态变了,讲求民主自由开放。父亲不能够教训儿女,儿女他有他的权力,这人权,你不能够侵犯他的权力,你不可以打他、不可以骂他。在外国,你要是管教你家的小孩,邻居看到了,打电话给警察,他家里父母虐待他的子女,警察马上来了,不能教!父母不能教儿女,老师不能教学生。所以,现在做儿女、做学生的能不能成就,那真叫自求多福,父母、老师帮不上忙,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所以你的欲,我们讲这十六个字,这是根本的,你要是不能够放下,你不能离开欲界。好,财色名食睡放下了,决定没有贪著,难得,你能够超生到色界。色界是禅定,你看看,只有把这个放下,你才能得定。你这个东西要不能放下,你怎么能得定?四禅有十八层天,那就看你定功的浅深,定功愈深愈往上升,定功浅一点则往下。初禅有三层天,二禅也有三天,三禅有三天,四禅有九天(九层天),那是很特别的一个境界,这是十八层天。这里面还是有执著,财色名食睡不执著了,执著有身,有色身,还执著环境。所以,色界天有色身,有生活环境,但是这里面决定没有财色名食睡这一种的贪欲。

再能把色相也看空了,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连这个身也不要了,当然身外之物全放下,你就不在色界,到无色界了。无色界没有肉体,换句话说,摆脱了物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无色界是精神的世界,现在社会上也有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物质的身体,这是六道里面最高的,但是他还没有办法超越六道。为什么?他还有执著,执著没有放下,他执著那个境界好。没有身体好,有身体你就有约束,没有身体得大自在。所以,能够把三界统统放下,就是於三界里面毫无执著,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超世间的三有。

可是三有之外面还有,有声闻,我们讲阿罗汉,有辟支佛、有菩萨、有佛,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决定没有执著,他还有分别,分别这个意念重的是阿罗汉、辟支佛,分别轻的、淡薄的是菩萨、是佛。这个佛,天台家讲六种佛,叫六即,我们讲六种,这个佛在天台家讲是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跟佛差不多,很接近,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他还有很轻的分别,必须把这个分别真正断尽了,他就变成真佛,就不是相似;从相似位提升一级,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虽然是真佛,他没有圆满,这个意思我用现在这个讲法大家好懂,他的分别、执著断尽了,只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头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人在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华严经》这是一真法界,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往上去有四十一个位次,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他就升一级。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境界里头,事相上完全平等,实际上功夫有差别,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证得究竟的、圆满的佛果,那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没有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还有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波动,那个波动只有他自己知道,法云地的菩萨都不知道。在一真法界里,确确实实,初住不知道二住的境界,二住不知道三住的境界;上面知道下面的,下面不知道上面的。有没有说?没有说,因为他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所以那个地方进步很难,提升一级相当不容易,大乘教里面叫无功用道,这是达到最高的层次了。

「超诸有海」,海是比喻,六道十法界太大了,这里头有业因、有果报,到一真法界里面这都没有了,真的是「觉后空空无大千」「到彼岸」,彼岸是如来涅盘的彼岸,这个涅盘要讲到究竟涅盘。涅盘是印度话,在中国把它翻译为灭,四谛里面苦集灭道,灭就是涅盘。在中国翻译的名词很多,最常用的,一般大家都知道的,翻作圆寂,这是用得最多的。可是有很多地方用错了。出家人过世,都称他作圆寂,如果说圆寂就是死亡,那还要修什么涅盘?哪个人不死?死了都是入涅盘。所以,这是个误会,一定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

圆是究竟圆满,灭是清净寂灭,灭是对妄想分别执著说的,就是分别没有了,灭了,执著灭了,起心动念灭了,这是翻作灭的意思。寂就是灭的意思,灭的是烦恼、是障碍,障碍没有了,心性的智慧、德相完全现出来,圆圆满满现出来,那叫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究竟圆满,没有丝毫欠缺,这叫圆寂。圆寂是活著证得的,不是死了就圆寂。死了,说老实话,他的智慧、德相哪来的圆满?没有,他的妄想分别执著他带走了,身有生灭,八识没有生灭。

相宗讲得好,阿赖耶识「来先去后作主公」,我们世间人称它作灵魂。来的时候,投胎它先来,人走的时候它最后走,最后离开;它离开之后,这个人身体就凉了。如果这个人身体还有温度,阿赖耶识没走,阿赖耶识是个能量,物质里头有这个能量存在的时候,它有温度。阿赖耶识离开了,这个人才叫真正死亡,全身没有温度了。所以,阿赖耶没有生灭,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它走了之后,它再换一个身体。你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对於死亡一丝毫恐惧都没有,为什么?原来死亡是换身体,就像我们换衣服一样。换衣服有什么难?这个衣服穿脏了,赶快脱了换一件新的,阿赖耶亦复如是。阿赖耶是真正自己,我们这个肉体是它的衣服,这个衣服穿了几十年,老旧了,不太好用了,它就换个新的。

如果这一生修的善多恶少,它换的身愈换愈殊胜,如果做的是恶多善少,那就换的身体、换的衣服愈换愈差。这一生是人身,来生换个畜生身,畜生不如人,要是换个饿鬼身,换个地狱身,那就愈换愈糟了。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断恶修善重要,断恶修善的的确确是提升自己,不断向上提升,但是这样的提升,跟你说,出不了六道。往上提是天道,天道三界,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总共二十八层天,断恶修善。你要超越六道轮回,你要修定,你要开智慧,定伏烦恼,慧转烦恼,我们讲断,实际上不是把烦恼断了,是把烦恼转成智慧、德能,转变。所以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这是个转变,这是真的,断是比喻说的。要真正讲清楚、讲明白,用转好,你不至於产生误会。

所以总要做个转变,我们要把念头转过来,就在现前日常生活当中,把恶念转变成善念,经上讲的最明显的,转贪瞋痴为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是你自己本有的,现在戒定慧变成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把戒定慧变成贪瞋痴了。把慧变成痴;定失掉了,容易发脾气,瞋恚心现前;戒没有了,贪心现前,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所以,贪瞋痴跟戒定慧是同一个体,一体的两面,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正面是觉,负面是迷,迷了它就是贪瞋痴,觉了它就是戒定慧。我们现在在迷,迷而不觉,佛用戒定慧这个方法,使我们把贪瞋痴转变过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自性戒定慧,这个方法善巧方便。你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你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所用的方法的巧妙,不能不佩服。巧妙里头有个原理原则,就是随顺自然,要用经论的话说,随顺性德,那就不难了。你要不随顺性德,自己去想一套方法,那就难了,达不到这个效果。

像这些地方,你不能不很细心去体会,然后你对佛经里面讲的理论与方法服了,没有话说,服了!你不会再去想一个方法,我能不能再想个方法比它更好的?你就不用想了,服了,真服了。为什么?称性,理称性,事称性,因称性,果称性,没有一样不称性,称性才叫究竟圆满,这到彼岸。清凉注解里面说得很好,「具上三义,到涅盘岸」,这上面三义,就是智,智超下位,智、证、解脱。解脱,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自由自在,我在二十个字里面,这是自在随缘,自在随缘是解脱,在十法界里头解脱了。现在中国讲解放,解脱跟解放是一个意思,是把你从六道里头解放出来,把你从十法界解放出来,解放出来之后就是一真法界。佛法讲解脱,正因为这两个字,解是因,脱是果,解是把因跟缘化解了,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

第三句也是我们非常向往、关注的,『寿量光明悉无比』。这一句里面也是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寿量」,第二个是「光明」「寿兼真应」,真是真身,应是应化身。真身是法身,法身是真身,法身无量寿。为什么?法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法身不生不灭,没有生灭,那当然是无量寿。报身,报身是有生无灭,报身是智慧身,觉悟之后再不会迷了,所以它有生没有灭,这都是真正的无量寿。应身是帮助众生的,示现的,哪里有缘,哪个地方就有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

应身是什么样子?无量无边,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诸位在《普门品》里面看到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我们这边也挂了一张,这是江逸子居士画的千手观音,表法的。观世音菩萨头顶上,你们去看,有三十二个面孔,那三十二个面孔就叫做三十二应。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十二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声闻身得度就现声闻身,应以缘觉身得度就现缘觉身,应以色界天得度就现色界天身,应以欲界天得度就现欲界天身,哪里都应!哪个地方有感,佛就在哪里出现。

所以我跟江老师说,你画这张图的时候,可惜我没在。我要在的时候,我一定会跟你说,这三十二个面孔,要画我们现在这个地球上不同宗教的创始人,画他们的面孔,不同族群的祖先。我们现在提倡多元文化,告诉大家,所有的宗教是一个神的应化身。我这个说法,想法、说法,原本以为恐怕还有很多人要跟我辩论,结果提出来之后都赞成。早年,日本一个土井法师,另外还有一个,也是日本籍,他是韩国人,入了日本籍,也出家了,他们两位,还有一个中西随功,到新加坡来看我。我跟他谈这个观念,他听了很新奇,他说:法师,这个恐怕在我们日本不能接受。我到日本去访问,水谷先生召集净土宗各个派系里面的主持人跟我见面,请我讲演,我把这个观念讲出来,都能接受,没有反对的。

我在泰国、在新加坡、在印度尼西亚,跟许许多多宗教往来,把这个观念告诉他们。告诉大家真神只有一个,你们承不承认这个真神有圆满的智慧?真神有圆满的神通?他能够变现各种不同的形像?他们都承认,那就行了。我们所有不同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真神的应化身,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换句话说,应以基督身而得度者,即现基督身而为说法,应以阿訇身得度者,即现阿訇身而为说法。这怎么说不通?说得通。所以,所有宗教的创始人是一个真神。他们称为真神,佛教里面不讲神,佛教里面讲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就是其他宗教里面讲的真神。

我这个说法,日本有个老和尚,提起来日本人都非常尊敬,今年好像是九十九岁,中村康隆,我跟他见过两次面。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跟我谈话,居然就跟大众宣说,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与会的这些日本大德们都听呆了,下来之后告诉我,老和尚一生没有说这一句话,今天接见法师跟你说这个话。跟我们说法完全相同,肯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这位老和尚跟我很有缘分,年龄比我大很多,大我很多,大概大二十多岁,我们是晚辈。没有想到他这样开通、这样开明,能够说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是一家人。所以,我在日本接触不同宗教,我都引用这个老和尚的话来说。如果真的知道这是一家人,误会就能化解,冲突就能化解,不要再自赞毁他,「我这个教第一,你们都是魔鬼」,不可以这样说了。你要说你这是真神,别人都是魔鬼,那个魔鬼都是真神的化身,你不是骂自己吗?不是毁谤自己吗?

佛在经教里头,特别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教给我们,教得好,我们应当要学习。求学,菩萨处事待人接物,永远记住佛陀的教诲,自己谦虚,尊重别人。我们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参访,每一位善知识都跟善财说:我知道的东西很有限,我都教给你了,比我更有智慧、更有道德的人在什么地方,你去参访他。人人都如此。清凉大师把这一段经文那个标题标了一个题目,「自谦推胜」,自己谦虚,推崇别人,别人比我殊胜,这是大德。我们人人都能够自己谦虚,尊重别人,你想这个世界多美好,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由此可知,我们念头一转过来就是的。

人人都知道尊重别人,别人,他是什么人?佛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诸位要晓得,这一切众生包括不同的族群,包括不同的宗教。不仅如此,还包括所有的动物,畜生道,乃至於饿鬼道、地狱道,一切诸天。再扩大,我们这讲的十法界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矿物。为什么会包括?《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怎么会不包括?现在我们明白了,无情众生也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正如我们作梦,我想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决定有自己,不可能作梦这梦里头没有自己,决定有自己。你梦到许多人,也梦到许多动物,还有植物、还有矿物,山河大地、虚空法界都在你梦中,梦境里面出现了。你梦醒之后,你有没有去想想,梦中所有境界从哪里来的?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现象到底从哪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所以,应身的寿量不一定,一般讲应身里头包括化身,化身很短。应身是看众生的感,众生有感,应身常住,这个感要是断了,应身就没有了,所以他也是无量寿;这个无量就是没有一定的限量,长短不是他自己意思,长短是众生的业感。怎样感得诸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真正有发菩提心希求跟他学的,他就示现了。这个大德,如果他入灭,不住世间了,就说明他的缘,跟众生的缘,感应的缘没有了。没有了,他没有住在这个世间的必要,他走了。他来应化,他示现灭度,统统是教化众生。

众生的习染很重,如果释迦牟尼佛要长期住在世间,这是真有可能,不是不可能。释迦牟尼佛不示现入般涅盘,一直到今天他还在,我们一看这个老人,三千多岁了,我们很赞叹他,很尊重他,三千多岁的老人。我们能不能学到东西?学不到,为什么学不到?他是神仙!我们是凡夫,我怎么能学得到?会使我们产生错误观念。所以,没有真正想跟他学的人了,他示现灭度。你看释迦牟尼佛也是凡人,跟我们一样,八十岁走了,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见贤思齐,这就是示现灭度的意思,使我们看到这种现象,一下惊醒过来,赶紧直追还追得上,一样有成就。所以,他示现出生、示现灭度都是教化。谁看懂了?有缘的人看懂,所以大乘教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有缘的人看懂了。

光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影响力;影响力有有形的、有无形的,这都是光。释迦牟尼佛这个教化,他自己说的,影响力有多大?在这个世界是全世界,这是有形的,整个地球,时间是一万二千年,这是跟你讲有形的。无形的,那个影响面就大了,无形的是九法界,他影响的面是九法界,时间是无量寿,那是无形的,因为他跟一切诸佛如来的应化融合成一体。这个初学不太好懂,如果细读《华严》你就明了了。「寿量光明悉无比」,这两个是讲的福报,寿是五福之一,光明是智慧,都在五福里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诸佛如来相比较。

『此功德者方便力』,「功德者」就是修积功德的这个人,这个人就是佛。在我们讲,一般讲代表的,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上讲的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就是说一切处、一切时无所不在,这是法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报身是智慧身,三身一体,一而三,三而一。诸佛如来有三身,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很可惜的,我们的三身,现前这个身不是应身,是业报身,你看把应身转变成业报,这个错了,赶快恢复自己本来面目。我们的法身、我们的报身在,不是不在,因为有烦恼障碍住了,不能现前,应身变成不善的果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要学习诸佛如来积功累德,从智慧里面透出无量无边的方便。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