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一讲)  2004/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七重,光照十方百万世界: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这以下有四段,「此下四段,答法性问。佛以功德为法性故」,这底下就分为四段,第一段「总显内外包摄德」,第二「方便干能德」,第三「大悲救摄德」,第四「因果圆遍德」。从这四段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佛何以以功德为法性。法性,实在讲,它是能现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离法性,法性是体。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法性。佛教化众生,菩萨问什么是法性?世尊答完全偏重在功德上,这个意思是什么?是要菩萨学,从学习当中你就能够契入法性。所以第一段总显内外包摄德。这一句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现在世界上一般人讲的包容。这个包容的范围大,包容内外虚空法界。我们看经文,这四科就是向后四大段的经文,这是第一段,第一段有长行也有偈颂,偈颂有十首,请看经文:

【尔时光明过百千世界,遍照东方百万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这个经文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得都很熟,这是一重一重扩大,显示出重重无尽;你看,从一个世界、十个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现在到百万世界。这是第一段。我们再看第二段:

【彼一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

从『阎浮提』到『色究竟天』,这就是讲六道。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地方只讲『东方百万』,南方也是百万,西方也是百万,四维上下各方面都是百万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都有六道。这就是百万六道,这说一方,一方百万,十方就是千万。这样看起来六道就太多,到处都是。诸位要记住,我们在前面读过,这些现象,无量无边的现象,都是从分别心里面生出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法性里头一法不立。

所以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提到,「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含义非常之深,不但是告诉我们这一切法的来源,这是属於知识,另外再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意思,含摄著解脱的秘诀。只要你心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心想,你放下这个,这一切虚妄相都没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放下就没有,你不放下就有。有,不是真有,幻有,有这个相统统是相续相。既然是相续相,那你就要晓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真的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它有没有妨碍?你要是明了,一点妨碍都没有。这大经里面所讲的,理无碍,理是法性;事无碍,事是法相;理事无碍,法性不碍法相,法相不碍法性;事事无碍,事是讲法相,法相当中决定没有妨碍。为什么没有妨碍?它都无所有,无所有跟无所有怎么会产生障碍!真的要有的话,它才会发生冲突,发生障碍。

因此,所有一切冲突、障碍也从妄想生,是你把事情看错了,你想错了。真的像做恶梦一样,梦醒了,我们晓得一无所有。你再仔细思惟观察,正在作梦的时候,那有没有得?还是一无所有。可是在作梦的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以为真有可得,真的要跟人家去相争。如果知道一无所有,不可得,你还争什么?你的心一定非常清净,非常平和,非常自在,自在就有安乐,那是自性正常的享受。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总在一个觉迷。

这是讲到这么多的六道。一个六道里面就有一个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六道里面的天顶。如果我们说他是天王,行,整个六道这么大的范围是他统辖地区。这六道多大?六道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我们要知道。这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你称他作王也行,三千大千世界的天王,所以福报到顶头了。再上去,再上去没有了,再上去是四空天,四空天连身体都没有,所以就不谈。我们只谈有色相的,有色相的最高到色究竟天。阎浮提是人间,我们现在住在阎浮提。再看下面经文:

【其中所有,悉皆明现。】

这个『其中』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里面所有的,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彼一一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我们特别注意,这在『阎浮提』,就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上,降生示现。这个经义非常亲切。佛在什么地方出世?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在阎浮提。阎浮提是指的人间,所以佛不以佛的身分在天上说法,也不以佛的身分在三恶道说法,示现成佛多半都在人间。人间这个环境,适合於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其实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十法界他统统都现身,哪个地方不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唯独在阎浮提是常常现佛身。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句话。得人身,有一个最殊胜无比的缘分,能在这一生当中超越,这是非常希有难逢,天上很少。你要问这什么原因?佛在经上也给我们透露这个讯息,天上乐多苦少,所以天人迷恋在享受,虽然有菩萨在那边说法,并不很重视;也就是说,生起出离心很难,他是安於现状,不想出离。三恶道太苦,受尽了辛苦,他没有想到出离,佛菩萨在那边度化众生也很困难,不相信。我们晓得三恶道的情执比天人还要严重,坚固的执著,所以很不容易脱离。入三恶道容易,从三恶道出来不是容易事情。因此,人间苦乐适中,人间有苦,苦多乐少,容易觉悟。佛菩萨没有偏心,对於容易觉悟的人示现八相成道,他看到这个情形,他就有领悟、有悟处。所以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示现以佛的身分八相成道,教化众生,多半都在人间。这是「一一阎浮提」,每一个六道里面的人道,都看到如来在那里示现,示现佛身。

【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

佛是老师,有老师一定有学生,学生多!十个佛刹,哪有那么多人?一个佛刹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就是完全跟事实一样,不会有一丝毫过分,那么这『十佛刹』就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有很多很多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我们今天讲九法界众生还是一佛刹,那其他的九佛刹从哪来的?他方世界,这肯定的。他方世界与佛有缘的人都来了,法缘多盛。我们读到这种经文,你就想到不跟人结缘怎么行!结法缘,法缘才殊胜,不肯结法缘,成佛也没有人愿意跟你学。这个事实我们要懂,我不讲道理,事实。所以要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

结法缘,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么多年来,许多同学你们看到,包括许多老和尚,年岁比我大,辈分比我高,遇到我常常说:净空法师,你的法缘怎么那么好?其中有不少都是讲经说法的法师,著作等身的法师。我们说老实话,我们比不上他,他胜过我太多,可是法缘真的不如我。他来问我,我老老实实告诉他:我这一生都是为别人想,没有为自己想。你们诸位想想看,我晚年到澳洲来,也是最近三年才有一个这么小道场,落脚之处。一生自己没有道场,住别人的地方。所有这四众同修的供养,我学印光老法师,统统印经,现在做光碟、录相带结缘,跟全世界的众生结缘。

近代有什么版权的问题,过去我们没有听说过,我们看到古时候的书,线装书,木刻版本后面都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或者说「欢迎流通,功德无量」,没听说有版权,最近才有这版权的事情。所以我在台湾,我们同修当中有一位做律师,萧律师,萧律师给我做个声明,这个声明对全世界的,说明我的版权授权给全世界每一个人,这个好!任何人都可以拿去翻印,任何人都可以随便流通。有些同修告诉我,在某个地方发现,他说:师父,你那个书有人印了拿去卖钱。我听了之后很欢喜,他说:为什么?我说:他需要钱用,我没有钱帮助他,他能够印来卖,有人买,有人拿钱向他买,他就能赚一点钱,等於我对他财布施,他帮助我法布施,何乐而不为之?好事一桩!我希望他能多卖一些,多赚一点钱。他多得一点钱,能够改善他物质生活;向他买的人,买回去他读、他看,他学到了佛法,那我们对他就法布施,面面都顾到,好事情。

念念为一切苦难众生著想。他需要财的,我给他财;需要法的,给他法;需要无畏的,给他无畏,这个工作观世音菩萨做的。所以佛门当中称观世音菩萨是「施无畏者」,这个施无畏里头包括财跟法。所以我没有一丝毫计较的念头,什么人去做,怎么个方式去做,统统好。我们学佛学了五十三年,《般若经》常常念,经上一再跟我们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要在一切法里还起心动念,那我学的是什么佛法?

有人说:许多人毁谤你、侮辱你,法师,你都没有在意,这很难得。我告诉他:那些人都是我的恩人,我讲经,每天都给他回向。他说:那你为什么不怨恨他?他替我消业障。没有这些人,我的业障怎么消得了?业障消不了,将来到三途去消,那就苦了,时间就长了。这些人常常给我消业障,他所说的,真的,我有过失,我会反省,所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实我没有,好像你说的冤枉了,不冤枉,怎么不冤枉?我这一生没有造这个业,过去生中难免会造。所以要晓得什么?我现在没有造,他来毁谤、侮辱、陷害,消宿业,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造的这个业,他替我消了,统统是恩人。我们常常生报恩心,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求破迷开悟,只求往生净土,世间名闻利养、功名富贵边都不沾。世间没有我的事情,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我绝对没有冲突,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慈悲。

这是大乘教给我们真实的利益,我们明白,不再愚痴,愚痴是跟别人作对,愚痴!永远不会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蚊虫叮在手上咬一口,我看到了,我还要给它念三皈依。它咬我一口,我布施给它,希望它吃饱,这个布施是财布施。我给它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我给它念三皈依,念阿弥陀佛,劝它求生净土,早一天脱离畜生身,这学佛。从前没有学佛,看到一巴掌打死它。现在不会,现在我知道我要供养它,跟它有缘,我布施供养。所以这佛法愈学愈欢喜,法喜充满。内心里面隐藏著不平怨恨,烟消云散,真正化解了、消除了,内外平和。所以,看到如来法缘殊胜,这里面的菩萨,从初发心到等觉统统都有。再往下看:

【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大菩萨』,菩萨当中的上首,我们佛门叫上首,现在人讲的是领导、班长,这是带头的。

【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

『俱』是共同。

【来诣佛所。】

来到佛的所在,『佛所』是佛讲经的所在,十方菩萨来参学。这里面经文是两段,我们要看清楚,前面讲『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是本地的、本土的;『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又带了这么多,这是他方来的,他方世界来的。有本地的,有十方世界来的,可见得法缘是无比的殊胜。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文殊菩萨太多太多,你要问文殊菩萨是哪一尊文殊菩萨?这是我们一般人不了解,对於佛法误会很深,不但一般社会很多学佛的,乃至於出家人都不知道。菩萨这些名号都是通号,我们举个例子,你从比喻当中就能明了。文殊菩萨好比我们学校里教文学的老师,那这个世界上教文学老师有多少?太多了,说不尽。地藏菩萨教孝亲尊师的老师,那我们一般讲起来,孝亲尊师是属於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科的老师,这好像现在没有了。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六、七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学校里还有《修身》课本,这就是教修身课本的;以后改了,以后我上学的时候改成《公民》课本,有公民这门课,地藏菩萨教的,这教公民老师太多,不晓得是哪一个。所以菩萨是通号。

在中国通常讲的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主慈悲,普贤菩萨主实践,就是落实,怎样把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普贤菩萨,学以致用。弥勒也是中国人最欢喜的,弥勒菩萨教慈悲、教平等。古人题弥勒菩萨八个字题得好,「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一天到晚笑咪咪,欢欢喜喜。平等从什么地方示现?从布袋上示现。无论人家供养他什么,他也不看,统统放在布袋里,平等。所以每一尊菩萨无量无边,不是一个人。每一尊如来也是无量无边,每一尊佛。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表法的义趣,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听到观音,慈悲心就现前,救苦救难的念头现前,谁是观音?你就是观音。观音就是这个心,观音就是这个行,眼到手到。文殊菩萨表智慧,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自性的妙慧。地藏是性德,孝亲尊师是性德。

你仔细去观察,哪一个小孩不孝父母?这要观察什么?三岁以下的,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染污,天性!你仔细观察幼稚园的学生,他尊不尊敬老师?非常尊敬,老师说的,他依教奉行。到小学差一点,中学就更差,到大学,学生未必能瞧得起老师。为什么?年岁愈大,受这社会的染污愈深,把自性迷失了。儿童所谓他还有天真,天是天然的,真实,他还没有被迷,所以性德有的时候透露,爱他的父母,尊敬他的老师,这都是性德流露。所以这要从三岁以下,从幼稚园里面去观察,你能看到。为什么不能保持?没有人教,非常非常可惜。所以从前父母跟师长都是想尽方法来保护,尽可能的少受外面的染污,少受环境的影响,这样子让他德行能成长,到最后他能转境界,而不被环境所转,他成功了,至少也是世间的圣贤君子。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教育的责任谁负?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把个人教出来。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伦理道德教育没有了,圣贤、宗教教育没有了,所以整个世间乱了。这是人生在这个世间要受苦,有原因不是没有原因。长行我们就说到此地。下面是说偈仪,我们念一念:

【尔时一切处文殊师利菩萨,各於佛所,同时发声,说此颂言。】

下面是偈颂,有十首偈颂。这十首偈颂都是「总显内外包摄德」。偈颂,这十首分两段,前面五首「叹佛法难思」,后面五首「示入方便」,这个好懂,可是意思很深。我们现在看经文:

【如来最自在,超世无所依,具一切功德,度脱於诸有。】

我们看到科题,叹是赞叹,佛法不可思议。这五首是一段,一段里面又分三个小段,「今初分三」,这个初就是第一,就是前面五首偈。前面五首偈,这三段很清楚,「初三」就是第一首到第三首,一二三首「直就佛明」「次一」,第四首,「对机以辨」。最后就是第五首,「约法以明」,约法就是就法来说明。现在这第一首,第一首里头每句清凉大师都有注解,这很难得。这三首十二句,最后一句是总结,每一句说一桩事情,总共十一桩,清凉大师注得非常好。

『如来最自在』。这一句是说所缘,「初一句所缘,及一切种智清净,於所缘所知中,无碍智自在转故」。经文用的字用得好,他不说诸佛最自在,他说如来。因为讲诸佛是从相上讲,讲如来是从性上讲。「如来最自在」,这个意思就是说,见性的人最自在,见性的人就称如来。由此可知,大乘圆教初住菩萨见性,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就契入最自在。为什么最自在?他一切种智清净。

佛陀耶,这个名词里头有三个意思,从智来讲,智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声闻、缘觉,他们有一切智。一切智知空,就是知一切诸法的体性,体性毕竟空,这容易懂,常言说「万法皆空」,这个大家容易懂,阿罗汉懂,辟支佛懂,所以他对於一切万法他不染著。但是要问,一切虚幻不实的这些万法,这现象到底怎么来的?这个事情阿罗汉、辟支佛就不懂。所以阿罗汉有一切智,没有道种智。菩萨有一切智也有道种智。种就是种种,指一切万法,万事万法种种,道是道理。这种种万法什么道理生的?这种智慧菩萨知道。这是什么?现象。一切种智,用我们现在哲学名词来讲,知本体,道种智是知现象。但是它还是属於哲学,它不是佛法,为什么?它两个搞不起来。明心见性的菩萨,他就不是哲学,为什么?他晓得本体现象是一不是二。哲学里头能所对立,体能生,相所生,能生所生是对立的;佛法里头,能生所生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

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很好、很清楚,他说「佛法不是哲学,不是宗教,而为今时所必需」。民国初年这社会已经乱了,要想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必定要佛法。所以他说「而为今时所必需」。他的话讲得实在是好,可是反应的人并不多。我看到他的讲演稿深受感动。但是他说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佛法到底是什么他没说,只说是现代所必需的。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真正体会到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我们肯定的。尤其在这《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就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最好的教科书。方东美先生把这部经看为佛学概论,他也把它看作是哲学概论,佛经哲学概论,超过东西方所有一切哲学,这是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现在时间到,我们这首偈没有讲完。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百万世界,偈颂第一首,第一句:

【如来最自在。】

佛法难思,『自在』是第一德,哪一个人不向往?为什么你活得这么辛苦?你不自在。这个经文上说得很清楚,你不是如来,你要是如来,你就最自在。这句话,换句话说,你没有见性,你见性就最自在。所以你要把这个名相的意思,要能够很正确、很清楚的理解,如来是证得一切种智。所以清凉注解里面讲,「一切种智清净」,这注解里头讲得很清楚。这个智慧现前,就不受外境影响。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不会被他所转。这个转,用现在的话说,你不会被他影响。你不被他影响,你就能够影响他;你被他影响,你不自在,你能影响他,你就自在。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个物就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就包括九法界。九法界有情众生,你不受他影响,你能影响他,那当然自在。有情众生你能转,那无情更不必说,花草树木,山河大地,你统统都能转。

无情能转,这是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给我们做了证明,真能转,一点也不假。我们听了他的报告,要知道学习,我们也可以做实验。他在琵琶湖里面做的实验,几十个人,好像是四、五十个人,同一个念头,真诚心起一个念头,祈祷祝福「湖水清洁了」,他口里念的,念念有词,就这么一句话。用最虔诚的心来祷告「湖水清洁了,湖水清洁了」,说了几分钟,不超过十分钟,这么多人共同一个愿力「湖水清洁了」,三天之后这个湖水果然清洁了。我们能如法炮制,如果我们附近居住的地方,有小湖,有小溪河流,水不清洁,我们也找几十个人到那里去念咒,念「湖水清洁了」,看看三、四天它是不是也清洁了,能做实验。

对於植物,你能够咒愿,用欢喜心、爱心,它长得特别美;你用厌恶的心,讨厌的心,不喜欢的心,它就会长得很丑陋,垂头丧气,没有精神,我们统统可以做实验。一个锅里头煮出来的饭,你盛两个小碗,或者用小酒杯盛装起来,你把它放在两处。一处,你对这饭说:你很好吃,我很喜欢你;另外一处,我很讨厌你,我不喜欢你。这个实验时间要长,大概一个星期,接受爱、欢喜、祝福的,它没有变色;那个接受坏的、讨厌的、不喜欢的,它慢慢就发酵,就变黑。它能接受人的讯息,好的讯息,它保存的时间长久;不好的讯息,它保存的时间就比较短,它变质就变质得比较快,这是什么?我们的意念能转物。你能转物你才自在,你不能转物,受外头境界环境所转,你哪里得自在!能转物,这是高度智慧。我们虽然没有那么高度智慧,我们知道里面的道理,用我们的感情也能够让外面物质受我们的影响,才真正知道佛法里面所讲的不是假的是真的。

清凉在此地讲「一切种智清净,於所缘所知中」,那就是对一切人事物,「无碍智自在转故」。你有信心,了解事实真相,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一切法真的是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去转它?第二句:

【超世无所依。】

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注解,「所依清净,烦恼习气永无余故」。超越世间,智慧超越世间得最自在。所依清净,前面如来最自在,这是能依,环境是所依。环境里面,我们用现在人的说法,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两种环境里面,最不容易相处的是人事环境,古大德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为什么?人有感情,人有烦恼习气,所以不好相处;树木花草,这自然环境好处多了。特别是我们生在现代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非常难处。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大家在一起这样的难相处?在佛法里面,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再往深一层去观察,人与人之间过去世中有宿怨,不管往昔人跟人往来是善缘、是恶缘,统统都叫做怨,都用一个字做代表。为什么?冤冤相报。欢喜,欢喜是怨恨的根源,很多人不懂。所以谚语里头有一句话,那话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欢喜冤家」,开头很欢喜,最后变冤家。在现前社会还很容易看见,你看年轻的男女欢喜结婚了,没有几年就变成冤家,在法庭里面闹离婚。这太明显、太多了,这个例子。使我们想起古人谚语里头,这大有学问。世出世间圣人都告诉我们,怨恨生於情爱,情爱愈深愈可怕,怕它产生变化、变质,一变质就是深仇大恨。你想想看在结婚的时候,那真是欢喜,意合情投!居然到产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在新闻里头常常听说,太太杀丈夫,丈夫杀太太,手段非常残酷,这是现代的社会现象。所以学佛,我们这才明了,了解事实真相,把烦恼习气伏住了;这个程序一定是这样子,先把它伏住,明白事实真相,可以控制了。控制到一个时期之后,把它断掉。烦恼习气永无余故,真的化解了。所以化解冲突必须要这一句,如果没有这一句,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不能解决问题。余怨,不是在往后几年报复,就会延到后世,来生后世。佛在经上常讲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就是什么?余怨。生生世世这个怨结化解不了,而且非常严重,一世比一世严重。到什么时候他才懂得化解?遇到佛法认真修行,只有在佛法修学当中能化解,他觉悟了。

化解,先从自己内心去化解。你说叫对方两方面来化解,不可能,必有余怨。那有人说,我这一面化解了,对方没有化解,这没有法子,他还要报复我。没错,欢欢喜喜接受报复。他杀我,欢喜让他杀,为什么?这是结,这样就解开了。决定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念头,怨就化掉了。还有怨恨,还有不平,你这个怨还有余怨在,这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菩萨被人冤枉杀害,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凌迟处死,冤枉!他没有过失,歌利王把他处死,凌迟处死,用刀一片一片把这个肉割下来,一直割到死,不是叫你好死。菩萨没有一丝毫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你看看,一念觉悟,受这个难的时候,六波罗蜜圆满,他成佛了。他很感激歌利王,为什么?歌利王不这样子害他,他修行证果不晓得到哪一劫,遇到这个缘,大幅度把他提升,他很快就成佛。所以,害他的人不是坏人。这就是你会转,你能把境界转,恶人就变成好人,变成你恩人。他对你帮助真大,你在人道这里死了,佛道那里成了,菩萨给我们示现的。

我们在史传里面看到安世高,这大家都知道,中国译经史上,早期最有名的安世高大师。他那个安不是姓,是他的国家名称,汉朝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现在叫伊朗,同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在汉朝叫安息,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他是太子,父亲死了之后,他继承王位,他做了半年,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你看他这个功名富贵统统都得到,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弃,修道。以后到中国来传法,死在中国,对中国佛法非常有贡献。早期翻译的时候,他是首领,经译得好,我们读起来非常喜欢,像中国人东西一样,意译,不在罗什之下。

他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这是在这一次之前。他以出家身分到中国来是第三次,前面两次是还命债,欠命的还命。从安息来的这么一个人,还命债的。这个人过去生中,他误杀,现在怎么样?还要被他误杀,一报还一报。他自己知道,他修行有功夫,告诉这个同行的人:我会被他误杀,你转告官府不要治他的罪。这是什么?前世的宿债,到这里就了了。他交代得清清楚楚,杀他这个人,希望官府不要治罪,他没有罪。这是什么?明白的人,觉悟的人。

所以我们遇到一点伤害,这毁谤、侮辱、陷害还没有要到命,算什么!要通达,要明了,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人都是未来佛、都是善人,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你从本性上看,人人都是善人,人人都是圣人;从佛法里看,人人都是未来佛。他们没有错,他杀我也没有错,错在哪里?错在我自己。我自己过去跟他有过节,现在他杀我是应该的,我被他杀也是应该的,欢欢喜喜,这帐了了、结了。纵然有一些伤害,我们清楚重罪轻报。我的宿业要消不了,将来在三途地狱消,那就太苦;现在他替我消,我不要再到三途地狱消了,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大恩人?感恩都来不及,你怎么可以怨恨他。

这个事情,你要不是真正通达道理的人,你不晓得,你哪里会懂得?你不知道前因后果,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不错怪人了吗?你要是不服,好了,来生还要报。来生怎么样?他这一生杀你,来生你再杀他,再下一生他又杀你,生生世世没完没了,彼此双方痛苦,这个痛苦永远没有办法化解。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马上就了了。谚语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世间人见解,你佛法真通达了,要不要防人?不要防,防人也很累。受到别人陷害,正常!消宿业,不堕三途。尤其念佛人,在这时候念佛真的往生,一点都不假!他来杀我,是送我往生,让我快一点往生,不在这世间再受罪了,好人,真正是恩人。这些大道理,三世因果的事实真相,只有学佛的人通达明了,只有学佛的人他才真正能够办到。一般凡夫你跟他讲:你胡说八道,哪有这种事情?他说我胡说八道。他还讥笑你懦弱,受人家欺负不知道回报,这是不了解三世因果。所以佛教我们『超世无所依』,这是余怨断尽了。第三句:

【具一切功德。】

清凉大师说,「一切种心清净」,这个种就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心清净,「一切善根皆积集」,具足『一切功德』。你没有这个智慧,你没有这个认知,一切功德天天都在你面前,非常可惜,从你面前过去了,你一点也没有得到。就像小溪的流水,从你家门口流过,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这是好东西,你没有能取出一瓢饮,那是佛经里面讲的八功德水。从事上来说,我们从早到晚,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只要你会,无处不是功德,无时不是功德。你要不会,不会就造业,都在起心动念之间。起心动念与功德相应,全是功德;与功德不相应,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念念能够化解宿怨就是大功德。人家看我不顺眼,瞪我一眼,欢欢喜喜,阿弥陀佛,给他一问讯,功德。人家看到我们,讨厌我们,我们不管有没有做错,他总是来找麻烦、来挑剔,来呵斥你,来骂你,你恭恭敬敬接受,阿弥陀佛,我改过,功德,化怨!别人争,我让,别人侮辱,我能忍,忍让是功德。起心动念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不为自己,能舍己为人,功德。功德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到处都是功德,到处都是福田,就看你认不认识,你会不会种。种福田。你不认识,你不会种,那就无可奈何,没法子。所以这桩事情,你想想看你不学佛怎么行?

不学佛就是不明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转怨为亲,转敌为友,你要转,转就是转境界。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是从自己的内心,转是把境界转过来,这就是积功累德,你怎么会生烦恼?永远不会生烦恼。生烦恼,凡夫迷而不觉,觉悟的人怎么会生烦恼?他所生的是欢喜心,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我们不能不知道。否则的话,我们的佛不就白学了!学佛的人天天还造罪业,那是我们佛门祖师大德所说的「地狱门前僧道多」。我们不知道积功累德,不知道改过迁善,天天还造罪业,这还得了!这个过失比一般人要重,一般人没有学,难怪,学佛的人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听经,天天接触佛法,依然还造恶业,这就重了。这是什么?不能原谅。没接触的人,他犯过可以原谅;学佛的人,天天听教的人,不可以原谅,所以罪加一等。

这一句里面,就是你一定要觉悟念佛是功德,但是念这一句名号有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不会念的就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怎么叫会念?会念是与佛功德相应。就是我念阿弥陀佛,我就会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常常想阿弥陀佛的功德,把阿弥陀佛功德变成我自己的功德。想久了,想久了我的心里改变了,我的行为改变了,我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跟阿弥陀佛一样,这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变成我的功德。阿弥陀佛是怎样对人,阿弥陀佛是怎样生活,我变成跟他一样!阿弥陀佛具一切功德,当然我也具一切功德,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我劝人修净土是以《无量寿经》为基础,依这部经学,要把这部经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见解,把这部经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依照这个标准来改过。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做到;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这叫念经,这叫学佛。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你说念给佛菩萨听的,大错特错。经是念给自己听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警觉,不要迷,不要邪,不要犯过失,那就具一切功德,这叫真正学佛。末后一句:

【度脱於诸有。】

这一句是大慈大悲。『诸有』就是讲六道,六道里面三界就叫三有,欲界众生,欲界有;色界众生,色界有;无色界,无色界有。有什么?有业因,有缘,因缘聚会,果报就现前。我们今天很可怜,在欲界出不了欲界,为什么?你有欲界的因,有欲界的缘,你就脱离不了欲界。欲界的因是什么?贪瞋痴。贪瞋痴是总的,但是欲界的这个业因,贪瞋痴的对象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得到起贪心,得不到起瞋恚,用种种方法去夺取这是愚痴。贪瞋痴的对象都在五欲六尘上,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对这个分别执著很严重、很深,你就出不了欲界。出不了欲界,这个生活圈子不大,六道轮回,你轮不到色界,轮不到无色界,你只在欲界这个小圈子里头轮回。六道是包括色界跟无色界,在六道小圈子里头轮回,你说你可怜不可怜?此地讲的这个圈子大,整个六道,包括色界天,包括无色界天。

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这是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度脱他就用什么身,随类化身,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帮助众生,很容易受众生欢迎,这一点我们要学习。菩萨,菩萨於法没有障碍,为什么没有障碍?世出世间一切法他通了,性相、理事、因果通了。真实智慧应化在九法界,那叫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里面是圆满的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圆满的智慧。所以他对於一切有情众生,不但现前他微密观照看得很清楚,这一切众生的过去生,再过去世,生生世世,乃至於无量劫前因果习气,菩萨统统明了。凡夫不认识菩萨,菩萨了解凡夫,所以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很容易度他。菩萨做种种示现,能令这个众生对菩萨生恭敬心、生欢喜心,愿意接受他的教诲,这叫师资道合,很容易成就他,很容易帮助他。这个道理、方法我们应当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常常亲近一位善知识,初学的时候总是受很多很多限制,这是自古以来教学的仪式。你初学,初学你没有智慧,你完全是迷而不悟,那么学守规矩。所以有许许多多的约束你都要遵守,这是禁戒。这些约束禁戒目的何在?目的叫你收心,孟子所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在没有学佛,你的心散乱到处跑。现在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收回来,收心!收心就是修定。我们初亲近老师,我在台中就是这样的,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明白告诉我,你要跟我学,做我的学生,我有三个条件你能不能做到?第一个只可以跟我学,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不能去听,只可以听我一个人的。这个条件你能不能接受?第二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文字,不管看佛经还是看世间的书籍,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一律不准看。看佛经都要向他报告这可不可以看,他摇头,不准看。第三个还有条件,你从前学过几年了,他知道我亲近过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他对於这两个人很尊敬。但是怎么样?你从前跟他们学的,我统统不承认,完全作废,从今天开始学起。三个条件。

我们刚刚听,这个老师好像很跋扈,目中无人,只有他没有别人。最后我想想我还是接受了,三个条件都接受。接受之后,他跟我说:我这三个条件不是无限期的,有期限的,五年,五年决定要遵守。我们也不懂得什么意思,到最后明白了,收心。你看看什么都不能听,耳朵收了,什么都不许可看,眼睛收了。这不就是《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吗?把眼根收了,耳根收了,那其他的当然也就清净了。「都摄六根」,你心才清净,清净心就是禅定,所以五年的时间收心。古时候祖师大德代代相传都用这个方法,而且一般都是五年。

我对老师尊敬,不怀疑,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做上三个月,我就明白,我就欢喜,为什么?这三个月下来之后,比三个月之前心清净,比三个月之前好像更有智慧,正是佛法所讲的「烦恼轻,智慧长」。学上半年就很明显、很显著,老师这个教学我收到效果。所以到了五年,我去跟老师讲,我说:老师,五年到了。我说:不行,我还要遵守五年。老师笑笑,好。所以我遵守老师这三条,十年,扎根!我觉得五年我这个根不够深,我守他这三个条件十年,这个根才扎深。这个根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所以这经教,老师教我的这些东西,我能活用,我能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跟人家讲解经典的时候,我讲解的就比别人活泼,人家欢喜接受,同一堂来听经,老少咸宜。这是什么?这个根很重要,你遇到这个善知识,要不能从这上学来,那叫冤枉!这就是中国大陆人所讲的「活学活用」,不能学死了。李老师常讲,学儒学死了,叫书呆子;学佛学死了,叫佛呆子。好,今天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