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三讲)  2003/12/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3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第二段光至分齐。清凉大师的开示,第四小段「随机心现,节节各见,则如来光明节节而照,金色文殊节节而至,乃至法界,各见亦尔」,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这一段是说明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为什么会示现?现在人说动机,给诸位同学说老实话,没有动机。如果有动机,佛就有为了,就有作为了;没有动机那就是无为。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体会。有为是虚妄的,有为就是凡夫,无为是圣人。为什么会示现?这是感应。佛在经典里面用比喻给我们说,让我们从比喻里面去体会。佛用撞钟、击鼓,用这个来做比喻。我们撞钟,撞,钟就响,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那你要问:我把这个钟撞上去,它为什么会响?它响的动机是什么?我击鼓,我鼓槌击下去,鼓也会响,它动机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响?你去研究这个原因,这个原因你永远研究不透,为什么?它没有原因,它没有动机。没有动机一定去找动机,没有原因一定要去找原因,你不叫累死了,这叫愚痴,这叫无明,这叫妄想。他没有妄想,你有妄想,他是圣你是凡;他了解你,你永远不能了解他,你比他差远了。

所以圣人应化在世间,「随机心现」,你看他不是随自己的心,这个机是什么?机就是众生,机感,十法界众生。对宇宙真相,这佛经里面讲诸法实相,诸法比宇宙好,宇宙笼统,诸法讲的详细,这个名词好。对诸法实相明了,真相明了,为什么?他没有想。所以我们在这个经里面多次提出「不可思议」,这一句话是诸佛如来修行证果的秘诀,是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这个世间就是十法界)普度众生的秘诀,可惜没有人懂。

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他凭什么说的?就是凭不可思议,就凭这个说的。你只要不思,你只要不议,思是什么?思是念,起心动念,你只要一天到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议是说话,不说话;不起心、不动念、不说话,你就是如如佛。佛在哪里?就是你。你是什么佛?阿弥陀佛就是你,毗卢遮那也是你,释迦牟尼佛也是你。佛法里面所讲的,你看《万佛名经》一万两千多个佛名,没有一个不是你,你就是!你就是究竟圆满佛,那一万两千个佛名号是你的化身。

应身、化身、报身、法身是一体,没有分别。那你为什么会变成凡夫?变得这么苦?就是因为你会起心动念、你会说话,就完了。这个话,我感觉得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知道你听不懂。我再举一个比喻给你说,譬如一个小池塘,这个池塘里有水,没有风吹的时候,这水是平静的、清澈的,从上看到池子底清清楚楚,池的面,水平静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的湖光山色统统照在里头。这个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言说,你想想看这个境界,整个宇宙是和谐的、是平等的。所以你要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刹土众生,本来和睦,本来平等,所以和睦平等是性德;本来包容,本来尊重。自己尊重,互相尊重,不起心不动念叫尊重,起心动念,不尊重。我对佛尊重,我对这个人不尊重,你对佛尊不尊重?不尊重。为什么?你起了分别,起了分别,你已经堕落,从佛的境界堕落到众生的境界,你还谈什么尊重?尊重是尊重性德,违背性德就不叫做尊重。

所以真正修行人,什么叫修行?入定。入定是什么意思?入定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身跟整个宇宙融化成一体。定中境界如是,跟虚空、跟法界、跟刹土、跟众生融成一体,那是至高无上的享受。这个享受是和谐,世间人哪里懂得和谐?有名无实。世间人哪里懂得真善美慧?都是有名无实。必须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不起心不动念,你才真正明了什么叫和谐,什么叫平等,什么叫真诚,什么叫慈悲,什么叫真善美慧,你真的懂得了。你不入这个境界,听说而已。佛门常讲法味,那个味是你一点也没有尝到,你每天所尝到的味是什么?酸甜苦辣咸。不是在饮食里头尝的酸甜苦辣咸,在你生活上,在你工作上,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上,你心里头感受是不是酸甜苦辣咸?这个味是什么?这个味已经变了,法味之美你没有办法尝到。

什么时候,这是经论里面常常讲的「息心达本源」,那个心是念头,就是起心动念,你把这个息掉,把这个停止掉,宗门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见到了。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自己的根源,众生的根源,宇宙的根源,你全见到了,这是圣者。这个境界里面没有障碍,清凉给我们讲解《华严》,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得大自在。这种享受才真正称得上「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凡夫今天堕落成这个样子,什么原因?就是你要起心动念,那有什么法子!你要晓得法性、佛性本来是不动的,前面给你介绍的不动智佛,这是根本,根本是不动。

所以佛法的修行,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不动,不动就是禅定,不动就生智慧,一动就生烦恼。不动,节节往上升,为什么说节节往上升?你这是开始不动,不是究竟不动。开始不动,在《华严经》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证得不动智;换句话说,万缘放得下,真放下了。你还会起心动念,你没有放下,佛菩萨眼睛看你,可怜悯者。你很可怜,你没有享到真正的福,真正的福在不动里头,这个里头有真善美慧、有大自在、有大圆满,你永远享不到,你会起心动念。这是佛法真实教诲,究竟的承传。你入这个境界了,大慈大悲,你一定以善巧方便劝化一切众生回头是岸。从哪里回头?从起心动念回头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才是你本来面目。

换句话说,对於一切诸法,你本来没有看法,你本来也没有想法。现在我怎么看法,我怎么想法,那统统叫妄想,不是正念。正念无念,无念是无妄念。大乘法里面讲的正念,讲无念,无念跟正念是一个意思,正念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他绝对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叫正念。起心动念就把正念变成妄念。妄念里头有言说,正念里头没有言说。正念,我们用世俗的话来说,不用世俗的话大家不懂。他的心非常的灵敏,那个灵敏的高度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人能理解的,极其微细的波动他都能接收得到,那么样的灵敏。那是什么?那是明,明德,那是真实智慧,所以就起感应了;众生心一动,菩萨就现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决不是去想一想我要用什么身去示现,那这人是凡夫,这不是菩萨。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自然而然现身,三十二应;这是把菩萨的应化身分成三十二类,每一类不知道有多少,无量无边,能现遍法界身。你能懂这个意思吗?

菩萨现遍法界身,凡夫呢?没有例外。大乘经上常讲「生佛不二,生佛是一」,众生跟佛不二。你们在三时系念上念到中峰国师的开示,「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极乐即此土,此土即极乐」,这话你懂吗?你要真懂了,你才恍然大悟诸佛菩萨现遍法界身,我现在也不例外,我也是在现遍法界身,我也是在现遍法界土。只是怎么样?只是佛菩萨他觉悟,他明了,我们迷惑不知道。除了这个身之外,以为其他的都不是自己身;除了自己住的此土之外,不知道其他土一切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不知道。苦哉、苦哉!可怜、可怜!

你赞美,所有一切赞美,赞美自己的性德;所有一切的破坏,破坏自己的性德。所以宗门有一句话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然后你才知道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性德圆满的流露。第一愿是一切恭敬,这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自尊自重。什么是自?自己的性德是自。没有一法不是自性变的,尊重一切诸法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这个叫自尊;轻慢一切众生就是破坏自己的性德。谁能入这个境界?谁知道这一桩事情?谁能契入?息心达本的人能契入。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契入。

这个四不,我过去讲过四好,这对一般人讲的,大家听得懂,「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应该也是十几年前在美国那个时候提出来的;四不,我在讲经里头讲过,也不晓讲过多少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跟李老师学经教的时候,这四句话我就常说。这四句话是学《金刚经》的时候说出来的。我跟老师十年学五部经,第四部学的《金刚经》,最后一部学《楞严经》

这个四不实在讲就是世尊教导须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心态,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教化众生。佛教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从这两句话建立宗门禅定的理念。六祖说得更好懂,「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那我讲得更白,大家更容易懂,「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四不内外统统包括在里头。说实实在在的话,菩萨从初发心修行一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修什么?也不过就是这四不而已,天天在炼。孔老夫子一生学问的成就也是在这四句。你看《论语》里面记载的,夫子自己说的,「十五有志於学」,初发心,很难得十五岁就发心求学。「三十而立」,学了十五年,这个而立就是我们现在人讲开悟、明白了,能自立了。悟后起修,那个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习气很重,你要慢慢去磨,磨炼,这是修行,这真做功夫。

所以悟后起修,在生活里头修,在工作里面修,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还长时间的修,天天修,一刻都不能中断。你一有中止的时候,马上就退转,你的毛病习气又出来。修什么?就是修「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修这个。这个就能还原,返璞归真。你以为修什么?修的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如如不动,这是定。定慧等学,定慧增上,定帮助慧,慧帮助定。哪个不是佛!每个人自己都是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理、是体,没有形象。这是世间人所讲的真理,真理只有一个就是如如不动。不动,智慧就现前,这个智慧是本有的,所以不动下面加个智,意思你应该要体会得到。一动,智就没有了,这一动,智就变成识了。识是什么东西?就是智里头夹杂著妄动。

凡是动都是虚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动的。那我们今天看到整个宇宙都是在动,你为什么看到它动?因为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妄想、你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来观察宇宙,它怎么会不动?所以惠能大师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坐在旁边的人看到门外挂著幡,风吹著幡在动,有一个人说:你看幡动。那边人说:不是,风动。於是两个人就争起来,一个执著幡动,一个执著是风动,争论不休,他来调解,他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都服了,印宗法师也感到非常惊讶。你心动,所以风也动、幡也动;你要心不动,给你说幡也不动,风也不动,真的一点都没错。这种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都没有办法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叫一真法界。十法界里面的有情众生没有一个破无明的,只要哪一个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就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修如如不动,都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真正佛弟子,这是真正在用功。虽然示现在世间娱乐大众,这个娱乐大众,唱戏、表演,表演给凡夫们看,看得欢欢喜喜。自己表演的人怎么样?依旧不动心。表演的人表演的再热闹,他也没有起心,他也没有动念,他也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著。可是我们现在这些舞台的演员都要按照台词来表演,按照剧本来表演,他起心动念,他分别执著。佛菩萨来表演没有剧本、没有台词,他称性。怎么称性?这一句话讲得好,「随机心现」,就这一句话解释得很清楚很明白,随机心现。他表演的那么自然,那么出色,那么圆满,那么自在。他这是什么?给你讲,那是不动智。

不动智能随机心现,就是随一切众生心现,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令一切众生六根接触到之后,他会开悟。众生烦恼习气太重,有的时候看,有的时候听,看了几十年、听了几十年还没有开悟,没有关系来生接著再来,开悟哪有那么容易!你要晓得你的烦恼习气无始劫到今天,这个习气多么严重。我在讲经里头用过比喻说,好比一棵大的树,大木头,泡在海水里面泡了几千年了,湿透了,现在把它捞起来,你点一枝火柴你就能把它烧燃吗?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可是一枝火柴确实能把它烧著,怎么烧法?一枝接一枝。那要多少枝?大概要亿万枝,最后把它烧燃。这就是讲佛菩萨教化众生是长程的工作,不是短程的,无量劫!「佛菩萨真有耐心」,佛菩萨没有耐心,如果有耐心那是凡夫,那就做不到;佛菩萨没有心,佛菩萨随机心现。所以佛菩萨永远在帮助众生,有的时候示现正面的,有的时候示现反面的,反正都是帮助你。正面帮助你增长福慧,反面帮助你消业障,正反都在帮助。

所以真正修行人你要认识善财童子,善财童子示现修行人的榜样。五十三参里面有善人、有恶人,那就是告诉你,你过去生中罪业深重,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读诵受持《金刚般若》还有人轻贱你,这个轻贱是没有把你看在眼里,对你一丝毫不尊重;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这用轻贱两个字代表。佛讲得好,这个人过去世罪业应堕恶道,因为这么多人轻视你、毁谤你、侮辱你、陷害你,你的罪业就报掉了,你不会堕恶道,不但不堕恶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才晓得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无一不是佛菩萨随机心现。这个机,我们自己是当机者,是随我自己的心现,不是别人。你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永远存感恩之心,顺逆境缘无一不是成就我的。如果他把我害死了?害死了也是成就我的。就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害死,成就他,成就菩萨去作佛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世间人把身看得很重,身不重要,身是幻相,有生有灭,灵性不生不灭;把你这个身毁掉了,你的灵性提升了。现在人出门都有车,好比是你驾了个破车,现在有个人把你的破车毁掉了,就好像把你杀死了,把你毁掉了。毁掉之后,你换了个新车,比你那个旧车好太多了,你说他是害你还是来帮助你?你就懂得他帮助你,要不然我还舍不得换车,因为他,我不能不换,好吧!丢就丢掉,换个好的,愈换愈高级,愈换愈殊胜,所以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但是这一关不容易突破。

我自己算是很幸运,接触佛法的时候就遇到真善知识,我学佛没有走冤枉路。这些大道理老师都教给我了,可是怎么样?我跟诸位大概差不多,半信半疑。境界现前,顺境还是会欢喜,逆境还是有不愉快,心还是不能够平静。我到什么时候才能平静下来?韩馆长往生,我才把老师当年教导我的东西统统用上了。你才晓得不容易,几十年的锻炼才能入这个境界。这是我自己修学的心得、经验,提供诸位做参考。顺境善缘决定不生贪恋,心是平静的,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绝对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没有贪心、没有留恋。逆境恶缘没有一丝毫瞋恚,更没有报复,我只有感恩、感谢。为什么?等於像考试一样,我在学佛,我能禁得起考验。我在这个里头心平气和,在这个里面学得如如不动,知道智慧增长,我领悟得很多。

诸位从我历年讲经,你要是常常听(现在都保留的有录相带),你能够觉察得到我境界不断的提升。这种提升,你要做不到四不,你很难。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学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无论什么人,我眼睛当中都是佛菩萨,无论你怎么做都好,你做得对很好,你做得不对也很好。好像完全没有是非黑白了,我清清楚楚是非黑白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们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好,我都好。

前几年在新加坡,有人告诉我弘一大师在新加坡住过,就住薝葡院,离我们净宗学会很近,广洽法师的道场。他跟广洽是非常好的朋友。到现在新加坡这些老人还常常谈到弘一法师平易近人,很好伺候。讲这个饮食,厨房里面做的菜有的时候做得太咸了,广洽法师说:太咸了,你怎么拿这个给老和尚吃?老和尚怎么说呢?咸有咸的味道,他一点都不排斥。那个菜做得很淡,老和尚说:淡有淡的味道。完全恒顺众生。这是什么?这是他已经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常在定中。

大乘经教里我们常常念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两句话常常念,但是究竟是什么境界不知道。看看弘一大师你就明了,看看虚云老和尚、看看印光大师,那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自己没有嗜好了,没有想怎样怎样,你们大家说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这在定中。定中境界我们凡夫不知道,实际上定中境界,一味,酸甜苦辣咸在他口里头是一味,这一味是甘露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什么?佛经里面《楞严经》上讲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他有能力转,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转。他有能力转,把一切味转成一味,把一切法转成一法,纯真无妄。我们常讲的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统统把它转成一法。那一法,那一法是真,二是妄。转妄成真,这还了得吗?我们会学的人学这个功夫,学这个本事,我们就没有白学了。转十法界为一真法界,这一句是总说。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前面我们把「随机心现」这一句也是简略的介绍。这句话里头含义无有穷尽,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要做深一层的体会,佛如是,众生也如是,我自己也如是。这个意思就深了,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这个受用不可思议。如果长时间薰修,一定有一天能契入境界。入这个境界,不但念佛往生有把握,真正是大幅度的提升了往生的品位,这个利益就不可思议。所以经教的薰修是很重要的一桩大事,读经读得很勤,可是经义不明、不能了解,也障碍了你的悟门。这一生当中你得的利益就不多,只是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下一个种子而已。这个道理古大德讲得很多,我们要明了。

这个地方讲放光,放光是一次,「唯一放光」,光「同时顿照」尽法界虚空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在这部经里面经文有二十六节,「节节各见」,不是节节都放光,光是同时放的,节节各见。「则如来光明,节节而照」。这是从事上说,差别境界里面讲,如来光明节节而照,照见,这是佛力加持。我们今天在此地这一会,如来光明有没有照到?有,如来光明永远不会间断的遍照法界。我在前面说过,心愈清净的人、愈定的人他就有感受。随著你自己定力的浅深,你得到的加持、利益不一样,大定开大慧,小定开小智慧;这个开智慧就是你得的利益。我们今天没定,小定也没有,也能得一点相似的智慧,这是什么?这是经教的教诲。不要以为这个智慧不希奇,没什么了不起,这一点点相似的智慧就比世间世智辩聪高出很多。对於观察现前世间的事物,处理一切事物,就显出你比别人高明。这不是自己智慧开了,这是你在经教里面得的一点利益;契入,那还得了吗?

我们学佛决定不能止於经教,那就错误了,我们一定要契入。契入,你要真修行才行,把你错误的思想行为改过来。错误的思想,总的来说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要改,要很认真努力的去改。行为上面一定要符合经论的教诫,佛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我们净宗同学修学的纲领,五个科目一定要记住,念念行行希望都能够相应。一时相应也不是简单的,慢慢做,点点滴滴,希望能够有十年、二十年做到有几成相应,好,这对你往生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金色文殊,节节而至」。这个现象到经文里面我们就看到了。「乃至法界,各见亦尔」,这一句重要,说明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再看下文,「在佛文殊,节节皆遍,如月普遍,百川各见」,这就是照。佛是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在本经二十六节里头,节节都看到。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要给你讲真实话,不止二十六节,有多少节?等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佛无时无处不在,文殊菩萨也是无时无处不在,遍在!你要问这是怎么回事情?这叫称性。既然是称性,那我们要问哪一法不称性?法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大乘经教第一句「如是我闻」。所以有人讲佛经太多了。可是佛经非常简单,简单到就一句,就是如是我闻。这一句里头实际上就一个字,如。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说什么?就说了一个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说无量无边法,也是一个如,这如可妙了。

「如」怎么说法?本来就是的,就叫做如,原本就是这个样子。众生不如,把如搞乱了,这一乱就搞成十法界,搞成六道,搞成三途。不管怎么乱法,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所以一觉问题马上解决。这个乱就好像作梦,做恶梦,梦中一片混乱,一觉醒来了全没有。事实就像这个样子,一切众生现在在做恶梦,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在做恶梦,世间大乱。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心里能定下来,他乱我不乱,他动我不动;不乱、不动,你再看动乱,你才能看得出真相,你才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你自己本身一乱一动,你怎么能知道事实真相?

世间人所犯的过失,没有别的,起心动念、妄想执著。我们学佛还是起心动念、妄想执著,叫白学了。但是怎么样?不知不觉总是堕在这里头,这一觉悟、这一回头,真是难。这一回头你就转凡成圣,你就转迷为悟。这个事情是真难、是不容易。所以我深深体会到古大德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天天要薰。我能有这么一点成就,没有别的原因天天在薰修,经天天要读,天天要讲解。古人说「不学则不智」,你要不天天在认真学习,你就没有智慧;「不教则不仁」,你学了之后,不肯教给别人,你没有慈悲心,仁就是慈悲,你没有慈悲。教学相长,教能帮助学,学能帮助教。所以菩萨自行化他,自行是自学,化他是教人,永远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如来地,就是学、教,学帮助教,教帮助学,相辅相成。原理原则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单单从学这方面来讲,那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看破放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实际上,看破是慧,放下是定。放下什么?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动念,你就成功了。

诸佛如来皆遍,不但没有一句话说,真的是一念不生,诸佛如来!各个都在大圆满的境界里面,各人自度大圆满,大圆满是一个;人人都证得法身,法身也是一个。大乘经教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们常常读,常常体会,常常观察,时间久了不知不觉他就入这个境界。你有念入不了,有分别执著你就更入不了。这个法离念即是。所以「在佛文殊,节节皆遍」,我把这个意思引申在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只是有觉、有不觉,有见、有不见。觉了就见,迷了就不见。他举个比喻也很好,如月普照,百川各见。月亮,天上月亮只有一个,在地面上,哪个地方有水你就看到那个水里头都现月亮。遍照各见,这个比喻是比喻这个意思。下面这一句说得尤其是好。

「若法界机,顿见前来诸类所见,信会既尔,住行等会,同遍亦然」。这几句话说的妙绝了,这才是诸法实相。但是怎么样?法界机,这要问你是什么根机。现在一般讲根机,讲五乘,某人小乘根机,某人权教根机,某人是大乘根机,某人是上上乘根机。法界根机是华严根机,是圆顿一乘根机。每个人根机不一样,我们一般人讲天分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受过去生中的影响。根机利的、根机好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根利;根机差的,过去生中修行的时间少,阿赖耶识里头含藏佛的种子不多,含藏的烦恼习气种子很多,这就是根机劣。所以这一桩事情我们要晓得,要不断的薰修。

凡夫修成佛果在时间上讲要无量劫,多生多世,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一生一世做不到。人在这个世间修福修慧不相同,缘也不相同。遇到正法,我们一般人讲你走运了。为什么?你能够修到真实的福慧。你要遇到邪法,真实的福慧修不到,能修什么?能修世间有漏的福慧,这个有漏的福慧出不了三界。不同的地方在这里。所以佛才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初学,自己没有慧眼,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那就是看你的缘分了。《楞严经》上讲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看看《楞严经》《楞严经》后面讲的五十种阴魔,换句话说,那不是正法。我们读了《楞严经》这段的经文,没有能力辨别,我们看到那个境界就会把他当成真佛,怎么知道他是魔?李老师以前用比喻给我们说,魔的法像这一杯里面盛著醍醐,满盛著醍醐,最好的饮料,里面加上一滴毒药,这就变成魔了。他说法一百句,九十九句都是如法的,跟佛经上讲的没有两样,只有一句话不是的,不容易辨别。

所以世间许许多多好心学佛的跟著魔走,不会回头。这是什么?缘不相同,他跟他有缘。魔有徒众,魔有金色光明,魔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怎么能辨别?但是你要细心,常常读诵大乘你了解,佛的光柔和,魔的光刺眼,像太阳一样刺眼,佛光柔和。如果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辨别了。因为佛菩萨的法都是柔和的,魔的法都是强硬的,换句话说,叫你,你常常跟他,你对他生畏惧,你怕他,不敢得罪。佛菩萨你要是接触,佛菩萨柔和,你敬爱他,你也不怕得罪他,为什么?佛菩萨决定没有报复,佛菩萨决定没有贪瞋痴慢。他有贪瞋痴慢,他有自私自利,他不是佛菩萨。常常读诵大乘你就有能力辨别。

於是魔决定不许可你读诵大乘,为什么?读诵大乘,你的眼光开了,你会看出他的本来面目,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只有什么?只有听他的,决定不能听别人的。佛教初学亦如是,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佛教初学有时间性,到你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真妄,佛开放了,什么都能接触,什么都能听,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入无碍障境界。但是魔不行,魔是永远不会开放。魔就是你要跟随他到底,而且生生世世永远跟随他,不一样,差别在此地。所以佛家教学,古时候一般遵守老师教诫(听一个人的教诲),时间一般都是五年。佛门里面讲五年学戒,那不是学戒律,遵守老师教诫五年,奠定你的基础,使你有能力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有这个能力老师就开放,你可以出去参学了。出去参学是什么?增长智慧,增长定力,你真正有能力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所以正法,佛法纯正之法是教你什么?教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纯正之法。你永远保持你自己的心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是性德,是你自己本来具有的,你一起心动念就失掉了,变成烦恼了。清净变成染污,平等变成高下,正觉变成迷惑,这一起心一动念马上就变了。所以邪正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正法大慈大悲。《八大人觉经》这是初学人常念的,佛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做到没有?我要做到。怎样做到彻底、做到圆满?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大圆满。这个里头还有什么恩怨?没有了。有恩怨就是你还会起心动念,你还有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凡夫有,再告诉你,六道凡夫有,圣人没有。

六道凡夫里这个瞋恚、旧恶、恩怨,欲界里头有,色界就没有了。你们看看经论里头,色界天人没有瞋恚,所以色界天人也不会有嫉妒,嫉妒是瞋恚里面的一分;色界天人不会看到人家做不善的事情,看到心里不满意,没有,因为那也是属於瞋恚的一分。我们如果从起心动念,这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心行,我们很清楚他将来在哪一道。看他现在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他是哪一道众生,一丝毫隐瞒都不可能,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界根机,那还得了吗?

「顿见前来诸类所见」。前面所说的宇宙之间十法界依正庄严,各类的根机,他们所见,他们所想,他们所做,法界根机的这样的众生他统统见到。见到之后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大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照见。「信会既尔」,我们现在读的这一会是十信,十信会既然如是,那往下十住会、十行会、十回向会、十地会、等觉会、妙觉会,「同遍亦然」。信位菩萨都如是,更高的那都不必说了。你们想一想这个心量多大!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心,你本来就是这样的,告诉你一点都不希奇,佛如是,菩萨如是,魔如是,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为什么会变成那么小?就是因为你见色闻声起心动念,你就坏在这里。这个东西严重,一起心动念把自性本具的德能,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变了。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愚痴,无德无能;相好变成六道,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变成三途,变成地狱,都是念头变的,所以佛才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一切世间法,十法界里面的一切法依正庄严从心想生;你想善就变好境界,你想不善就变坏境界。蕅益大师说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一句话说得好。境是我们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中立的,没有好坏,你一定要知道。一切好坏是自己的感,你接触这个境界你用什么心去感?你用烦恼的心去感,这个境界就变成恶的,不善;你用智慧心去感,这个境界都是好的,顺境逆境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真的是好丑起於心,起於自己的念头。

所以《地藏经》上才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你们想想看有没有道理?为什么?我们起心动念都不知道用善心,都是用自己的标准、自己的烦恼习气来衡量一切法。合自己标准的生贪爱,不合自己标准的生瞋恚、生烦恼,起心动念生烦恼。不像诸佛菩萨,不像个真正修行人,起心动念生定慧,你看看这个差多少?定慧是性德,定慧永恒不变,烦恼是刹那刹那不住,变幻无穷。这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变是真的。这是经论里头佛给我们说真妄的定义。

再看这下面要介绍经文,二十六节分为十段,经文十段。「十段之中,文各有二」。这个不是多字,这个字要改一改,这是错字,各,各个的各,文各有二。就是每一段,每一段都分成两个中段,一个长行,一个偈颂。这经书的版本很重要,好的版本就是错字少,这个《疏论纂要》里头错字还是很多,我们要特别留意。前面我们看到一个错字,就是清凉讲的「若据实义,应有等法界无尽之节,节节有偈」,他这个本子说「中土本」,中土本经必应广说,那不是土,那是上,中本、上本,「中上本经,必应广说」。我在这个本子里常常看到错字。而前面也有一个,就是我们刚才念的,「在佛文殊,节节皆遍,如月普照」,这个地方是普遍,如月普遍也能讲得通,但是应当用「照」好。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就要查李长者《合论》的原文,原文里头是照,「如月普照」。我们遇到有怀疑的地方一定要去看原文。原文这个地方「文各有二」,不是多,这个地方是个多字,不是多。

「皆长行佛以身光照现事境,令众目睹」,这就是每一段里头、每一节里面如来光明节节而照。这个照就是说法、表法。所以这三品经我们要把它总的纲领掌握住,「名号品」是说毗卢遮那佛的身业周遍法界,「四圣谛品」是讲如来的语业周遍法界,「光明觉品」是讲如来的意业。所以意业他用光来表达。那光我们看不懂,这个利根的人,法界机,那他们没有问题,我们不行。所以文殊菩萨帮助我们,文殊菩萨说偈为我们解释这个光代表什么意义,这我们才懂。所以如来放光,菩萨为我们解释。这是讲的意业,身语意三业。这三业是如来的果德,虽然说毗卢遮那佛的果德,我们自己晓得是自己自性本来具足的。

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不是说别人是说自己。毗卢遮那是自己的法身,卢舍那是自己的报身,阿弥陀佛也是自己的报身,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的应化身。我们现在是什么?是迷了自性三身,这个身叫业报身。迷了之后,我们身语意三业都在造业。意迷了,怎么迷的?起心动念;语业迷了,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身业迷了,造作杀盗淫,我们迷了。那么你造作一定感得果报,这个果报是三途六道,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理,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减轻,也没有人能给你加重,都做不到,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果报现前的时候自己要心平气和,要承受。承受怎么样?就消掉了。你要不接受,不接受麻烦大了,不接受,不但不能消,还要加利息,还要加重。就好像处分一样,你犯了过失,处分你,你不接受,不接受又加了这个过失,第二次处分比这一次一定更重,双重罪,判决的时候,判你判的更重,这个道理不难懂。这是如来放光,大众见到了。

「偈颂」,这第二段是偈颂,「文殊智光,赞述事理,令众悟入」。文殊帮了大忙,帮我们解释。所以如来这个智光,如来智是不动智,这个诸位要晓得,不动智里头决定没有言说的;菩萨从体起用,起用叫后得智,无所不知,他为我们解释。那文殊的智从哪里来?文殊智从不动智来的。毗卢遮那佛是我们自性的本体,文殊师利是我们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运用,这个说法诸位就比较明了了。所以文殊智光,赞是赞叹,述是为我们讲解,讲解这一些事、这一些理。我们见到光生了信心,听了文殊菩萨的开示,明白、悟入。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