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六讲)  2003/1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6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苦灭道圣谛第二句看起:

【或名一切印。】

清凉大师这一句有注解,说「道名一切印,无不审决故,印义后说」,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说「无不审决故」,这就是『一切印』的意思。「一切」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这是道,修道,出世间因的名称。对於经教稍微熟悉一点的同学,看到这个名词,一定就能够体会到,所有一切大乘经「一法印」印定。这个「一切印」就是一法印,这个法印是什么?「实相」,唯一实相,大乘讲的。一切小乘经有「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这是小乘经的三法印。

清凉大师注解注得好,虽然只有一句话,「无不审决」「审」是我们今天讲的审查,「决」是决定。审查是慧,决定是智,经过审查之后决定没有错误。所有一切大乘经一定跟实相相应,「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要跟实相相应。如果与实相相违背,这个决定不是佛说,如果是佛说决定相应。而且佛佛道同,无论是今佛、古佛,乃至於未来佛,他们所说一切法决定是相应的。这就是什么?他讲的是诸法实相,我们讲宇宙万有的真相。你看这一法印印定了。

在小乘里面,小乘一切经决定是讲无常,诸法无常、无我、涅盘,与这三个意思相应,这个经决定是佛说的;不是佛说,也是佛说的。佛法无论大小乘,说老实话,非常符合於今天所讲的民主自由开放。所以,经有五种人说,有佛自己说的,有菩萨说的,有仙人说的,还有化人说的,不一定都是佛说的。但是无论是谁说的,一定跟佛讲的宗趣相同,那就是法印。佛讲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他也是讲的无常、无我、涅盘,那就跟佛讲的没有两样!所以佛统统承认。你说这多开明,一丝毫执著没有。大乘教里面,你讲的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佛说的也是宇宙万有的真相,不是佛说的也等於佛说的,跟佛说的没有两样。符合这个法印就能称之为经,佛经。

这是一般宗门教下里面常讲的一法印跟三法印,除这个之外,佛门里面的法印真的是很多。於是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法印的意义,无非说的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说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法印。所以法印此地称为「一切」,这个「一切」是双关语。一个原理原则里面一定是包括一切的原理原则,正是《华严》里面所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要明了这里面甚深的含义。

早年我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那时候是道安老法师主持的,借用中国佛教会的大堂,在那边上课。参加的同学,最盛的时候,有七、八百人。老和尚请我担任总主讲,这个事情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我在那边讲《太上感应篇》、讲《了凡四训》。有一天我在佛教会遇到一个法师,这个法师在台湾也还小有名望,看到我的时候指著我:净空法师,你在大专佛学讲座里头,你不讲佛经,你讲外道的东西,你错了!我听了之后感到很茫然,我没有讲外道的东西。他说:这个《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不是外道是什么?原来是这么一桩事情。我就跟他讲,我说:这两种东西虽然不是佛经,但是是佛法法印所印定!。他就问:什么法印?我说:佛法里头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说:这首偈算不算是法印?他听了没有话说,掉头就走了。

这是法印,你看后头讲的「是诸佛教」,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教化众生总的纲领、原则。《了凡四训》《感应篇》是不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没错,是!那就跟诸佛所讲的没有两样。虽然是了凡先生叙说的,《太上感应篇》是道教教化众生的,一开头「太上曰」,道教里头说他是老子,这个我们不需要用心去考证、去研究,没有这个必要,要看他的内容。他教导我们的,我们学习真正得利益,那就行了。又何况这是印光大师提倡的,我们是奉祖师的教诲,我们自己不敢做主张。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要错,那是他的错,我们没有错,这就叫「一切印」

所以,「一切印」里面的意思很广很广,「印」是比喻。在中国、在古印度,政府重视印信。所以中国签名还是其次,最重要就要盖印,盖印才算数。没有印信,人家不承认你是正式的文件。佛法就取这个比喻,与法印不相应,不承认你是正式的经典,伪经,所以一定要跟法印相应。佛法的法印是无形的,不是真的有个印盖上去,不是的。就是说这里面所说的义趣跟佛的宗旨相应,没有抵触、没有违背,是这么个意思。

印光大师一生教化众生,他自行化他十六个字,我称这十六个字是印光大师的法印。这十六个字,一般修净土同修的都很熟悉,我确实是给它刻了一颗印。他的十六个字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我们仔细去观察印光大师一生,他的为人,他的行业,这十六个字就是他的说明,这十六个字就是印光法师。他老人家修,修这十六个字;他老人家教,教这十六个字。一生讲得再多,绝对不离开这十六个字,那是印祖的「传心法印」。我是请加拿大温哥华一位金石家,在金石界里头是很有名的人,陈风子,他今年九十多岁,好像应该有九十二岁了!今年九十二岁。早年我有一段时间,每年都会到温哥华去住一个月,在那边讲经弘法,跟陈先生认识。他印章刻的好,所以我请他刻了一颗印光大师传法心印。我也把我自己这五十年学佛的心得,总结了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有人问我:净空法师,你学的是什么?我这一生学的就这二十个字,这是我学佛五十多年,总结佛法修学、教化的总纲领。

所以,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大德都有他自己教、学的一个总原则,这个总的原则能通一切法,能摄一切法印,与一切法印不冲突。大乘实相,与实相不冲突;小乘,与小乘所讲的无常、无我、涅盘不冲突;与经教里头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不冲突。所以诸位想想,你就能够懂得「一切印」这个印的意思。「印」可以说就是总的纲领、原则,它与一切纲领、原则都能够相容,相即相容,而没有冲突。为什么不用一个说法?那是因为每个时代、每个地区,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印祖在中国这个地区,佛法跟中国固有文化已经融成一片了,水乳交融,已经不能分割了,所以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印祖这八个字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完全相应。

敦伦,「敦」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伦」就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我常说这是道!伦是道,五伦;敦是德。彼此在一块相处,个个都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我们今天讲的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话现在人听容易懂,如果我们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没人懂。我初出家不久,老和尚好像要我写一篇东西,我就写了这么几个字,文章里头写了「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法师把我找去:这什么意思?我跟他说明。「这人家听不懂,改掉!改掉!」真的,这八个字的意思非常非常好,但是现在人看不懂。什么叫闲邪?存诚还能够体会到一点,闲邪就不懂了,敦伦就不懂了。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换句话说,「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大家好懂。

要讲意思,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敦伦尽分讲得比和睦相处要深,义理丰富;它可以包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而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还没有办法完全包括敦伦尽分。敦睦伦常,那是和睦;尽分是各人尽各人的本分,即是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为自己!舍己为人,牺牲奉献,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众生,这个含义多深!这是尽分的意思。闲邪非常非常重要,邪是什么?邪知邪见,邪说邪行。凡是与正理、与伦常相违背的这种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有错误。这些错误,实在讲,有些人看不出来,也想不到。但是过一段时期之后,病就发作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多次的讲到顺治皇帝,把出家度牒的制度废除,这是很大的过失!顺治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听说他后来也出家了,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想出家,把度牒制度废除?印祖说,在当时废除这个制度,对当时人来讲是有好处,但是对后世,毛病就太多了。

度牒的制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考试的制度。从前人要发心出家,要通过国家的考试,考试不及格,你不能出家。在世法里面,要考经史,儒家的经论,中国人重视历史的经验,历史的教训,所以列入考试科目。这种考试等同举人、进士,也就是说你想出家,你必须具备这样高的文化水平,还要考试佛教的经典,得通过严格的考试。主持这个考试是皇帝!这是国家的特种考试,不是普通的考试,皇帝很重视。为什么?出家人在社会上是老师的身分,人家看到你合掌称你法师。你代表释迦牟尼佛住世教化众生,你要有德行,要有学问。你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拿什么教人?所以国家有很严格的考试,考试及格了,皇帝发给你证书,这个证书叫度牒。

你拿到度牒,你到哪里出家,皇帝不管你。你看看哪个法师跟你有缘,哪个道场跟你有缘,你到那个地方去出家。你想出家,师父一定先看你有没有度牒,你要没有度牒,收你出家就犯法,一定有度牒,你已经考试及格。所以,出家人在社会上地位很高,皇上尊重!皇上尊重,下面文武百官哪个不尊重?所以出家人在社会上有崇高的地位。出家人讲话,连文武百官都要听,不能不听。

可是这个制度废除之后,什么人都可以出家,无条件的,於是没有念过书的人也能出家。甚至於犯了罪的人,他也能出家,出家之后,就不追究他刑事责任。为什么?这个人改邪归正了。於是出家人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一落千丈!造成一个社会不良的现象,大家瞧不起出家人。他为什么出家?他在社会上走投无路,出家了,一丝毫尊重的心都没有了。导致社会许许多多无知的人,看到出家人所作所为(当然有些不如法的事情),毁谤佛法,毁谤三宝,有意无意造许多罪业!这就是这个制度废除两、三百年之后,反效果出现了。在当时是好事情,顺治皇帝废除这个制度也是好心,出家是个好事情,为什么要这么严格的限制?但是没有想到后果,将来对社会、对佛教的本身有些什么影响,这个没有想到。所以,印祖在《文钞》里头常常提到这个事情,无限的感叹。感叹又有什么用?要想方法补救。

我在八0年代的后期,好像是八七年、八八年的样子,我记不清楚了,我第一次到北京访问,目的是访问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住了几天,有缘去拜访赵朴初会长,他是中国佛协的会长。虽然是初次见面,这一谈到是同乡,所以就非常欢喜,我们谈了四个多小时。我也把这个事情向他老人家提出,就是用什么方法把出家人的素质提升。早年我在天主教研究所里面教过书,天主教的出家制度比我们好。在天主教里面出家,他们也是不结婚的,当一名神父,他们的教育水准最低是高中毕业,他有这个水平在。读神学院三年,等於大学毕业,它还有研究所。研究所里面的学生,我那时候去教的学生只有十二个人。他们的学校设立在辅仁大学后面,多玛斯修道院,是台湾最主要的、最大的一个修道院,只有十二个学生。这十二个学生选择很严,他选择是普通大学毕业,神学院毕业,还要从事神职三年以上,选拔出来的,当然值得人尊敬。

所以,当时我就想到,佛教出家人的资历,应当是让他先读佛学院。佛学院毕业出来之后,才有资格出家,这样就把出家人素质提升。念佛学院,佛学院的水平也要相当於一般大学,就是考佛学院条件是高中毕业,念三年或者到四年,你的学历是相等於大学毕业。佛学院毕业之后,佛学院里头有研究所,研究所就相当於一般学校里面的硕士、博士,水平就提升了。我给朴老谈的时候,朴老也很赞成。我还跟他讲,现在世界不太平,如果要真正想做到种族与种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再有冲突、不再有对立,亘相尊敬,亘助合作,最好的方法是国家办一个宗教大学,每个教设一个学院。所有宗教里面这些神职人员,将来都是一个学校毕业的,都是同学,只是院系不相同而已,这样可以造成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大团结。

朴老对於我这个想法,他很赞叹,很可惜就是他年岁太大了,那时候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时社会状况,客观条件不成熟,是个好的构想。这个想法我也想了不少年,我相信只要我们常常想,不要放弃这个想法,一定会有一天实现。真正有贤明的国家领导人,他要真正想到世界和平,永久和平,和睦相处,这不失是一种好方法。

今年四、五月之间,学校通知我,要我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在日本举行的和平会议。原本是六月,因为SARS延后了,延到翌月。在会议当中,他给我三十分钟要我提出讲话,我的讲话里面,我也就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希望联合国来办一个全球性的宗教大学,这个好!联合国来办。每个宗教一个学院,一个大学,真的我们祈求世界和平,将来无论是哪个宗教,我们都是同学。信仰宗教不一样,就好像我们学习的院系不相同,我们都是一家人。有意见、有矛盾、有冲突,可以坐下来谈,必定能够化解。联合国要致力於世界和平,落实世界和平,这也是个好方法。

人与人之间会有对立、会有矛盾、会有冲突,你要细细去追究原因。第一个因素就是缺乏互信,缺乏互信的原因就是缺乏往来。中国古人常讲的「政通人和」「政」我们晓得,政是办大众的事情,我们今天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那就是政。办大众的事情,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沟通,沟通人才能和。所以人与人之间要密切往来,不能不往来。常常往来,彼此都了解,问题就没有了;不常往来,问题就来了,我猜你,你猜我,愈猜愈讹。又何况还有人有意无意在造谣言,中国古人讲「谣言止於智者」,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没有智慧的人相信谣言,於是乎就造成对立、造成矛盾、造成冲突,这样制造社会动乱不安,我们要知道这个原因之所在。所以,要密切交往,要密切往来,要常常沟通,大家能了解,什么样的疑虑、隔膜统统都化解了。

遇到别人造谣生事的时候,到我这个地方来,我能跟他解释,造谣这个人,你对他认识多深?你对他了解多少?确实有些人认识是真的有相当认识,为什么还造谣?为了自利,自私自利,想办法要把他排除,就是说他自己有不善的动机。有智慧的人一听,他就明了,他就能判断;没有智慧的人相信谣言,相信谣言的人没有不吃亏的。也许表面上吃亏你还不能发现,往后吃亏就大了。但是现在人懵懵懂懂,他不相信,我讲往后吃亏是三世因果报应。中国古人常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千古真实教诲,这都能称之为一法印。中国人讲的五伦五常,就是中国古圣先贤的一切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都是一切印。这个指导的原则,超时间、超空间,超过国家界线、超过种族界线、超过宗教界线,无论用在哪个地方都准确,都不能变更,这就是一切印。所以,人不能不读圣贤书,不读圣贤书,你不会开智慧。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的第三句:

【或名三昧藏。】

这个道谛的名称含义非常之深,也是遍一切法。这个原则我们一定要知道,每一个名相都遍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是《华严经》上常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一不是独一、不是定一,而是任一。任何一法都能够含摄一切法,任何一个名相都能够包括一切名相,所以每个名相意思都是深广没有止尽。我们能够体会多少,就是自己修学的功夫,愈是能契入,意思就愈深愈广。诸佛如来说一个名相、说一句,无量劫都说不完,现在我们对这个说法我们相信了。为什么?一即一切,你怎么能说得完!

『三昧藏』说的是什么?「三昧」这是佛学专有的名词,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正受。梵语「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常的享受,拣别苦乐忧喜舍,这是佛经上讲的五种受。我们有苦受、有乐受、有忧受、有喜受、有舍受,这五种受是六道里面的,六道众生有这五种受。特别显著的是欲界,欲界非常明显,愈往上面去,像色界、无色界,慢慢就淡薄了。这五种受不正常,不是正受。由此可知,正受里头没有这五种受,那就是正受。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才叫正受。「藏」,含藏的意思。所以,三昧也就是禅定,也翻作禅定。功夫浅深差别等等,也是说之不尽。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教导我们,都是从一些纲领、原则上讲。譬如经论上常常对我们讲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正受,不是纯正,只是把苦乐忧喜舍伏住,没断;我们讲伏烦恼,没断。他的定境现前,也就是清净心现前。定,要甚深的禅定才能把苦乐忧喜舍断掉,苦乐忧喜舍是烦恼;或者把它转变,转变成智慧,烦恼即菩提。转烦恼成智慧,烦恼没有了,智慧现前了,那是三昧藏。

我们看《六祖坛经》,这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惠能大师说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平常给大众的一些讲话,我们讲开示,弟子们把它记录下来,实际上《坛经》就是惠能大师的语录,惠能大师的开示。中国人对他特别尊重,你看看历代祖师都称语录、法语,唯独对惠能大师的法语、语录称之为经,对他特别尊重。他的开示,实在讲,等同於佛菩萨所说的经典,确实前面讲一切印可以印定。《坛经》里面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就是把他自己自行化他的总纲领拈出来。所以禅宗,诸位要晓得,它修的不是禅定,它修什么?它叫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智慧。它重不重视禅?重视,禅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个你一定要晓得。通过学习禅定这个手段,达到般若智慧的目的。所以禅宗的修学,诸位要晓得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千万不要误会禅宗是修禅定,错了,它是修六度里面最后的般若度,这是真实智慧。

般若给我们讲诸法实相,实相有体、有相、有用,「三昧藏」是讲实相之体,体是静的。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解释禅定,禅,是外不著相;定,是内不动心,是活的,不是死的。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穿衣吃饭都是禅定,穿衣吃饭都是般若。问题就是你会不会!所以,宗门常常测验学生,老和尚对初学的学生来考试、来测验,「你会么!」你会不会!你所学的禅定,你所学的般若智慧,你会不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洒扫应对,日常生活从早到晚点点滴滴,是不是禅?是不是般若?如果是的,你肯定是法喜充满。所以大乘教活活泼泼,非常可爱,它不起副作用。什么叫副作用?烦恼!大乘佛法里头决定不生烦恼,不生知见。换句话说,禅定般若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不起妄想分别执著;如果里头起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禅定般若就失掉了。

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三昧藏。真正晓得诸法实相的体、相、用,你真正得到诸法实相的体、相、用,得自在了。体是法性,真有,不是没有,但是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它也没有色相。换句话说,六根都缘不到,眼看不到它,耳也听不到,鼻也嗅不到,身体也接触不到,甚至於说你想也想不到,想是意,意缘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不可思议。你不能去想,你不能去受,它在,在哪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万物,无所不在。

能现的,法性;能生的,真心,法性跟真心是一桩事情。所现的这些相,这个相分,宇宙之间无量无边森罗万象,这是心现的。可是这些相千变万化,这又是一回什么事?识变的。什么叫识变?识变你不好懂,换句话你就懂,都是佛说,「从心想生」,这个好懂。心想就是识变,我们心怎么想,外面境界现相它就怎么变,境界相是随著众生心想生。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大众,他不想善,他天天想恶,他所想的是自私自利,他所想的是损人利己,他所想的是贪瞋痴慢,这个境界就变了,你想什么就变什么。为什么不想佛?想佛,所有境界就变成佛境界了。真的,一切有情众生都变成佛菩萨,山河大地都变成众宝庄严,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从心想生!你今天见不到华藏,入不了极乐,是因为你没有想它。《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讲的多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忆就是想,念也是想。大道理,你看多简单,一点也不复杂。你为什么不想?

所以,不但佛法修行重视观想,你再仔细看看其他宗教经典里面修行的方法,也重视观想。重视观想就是重视唯识所变,我们要变个什么样的境界?当然所变的境界与性体愈接近愈好,愈相似愈好。十法界里头,佛法界就是性体,性相圆融,性相不二了。贴近,还不能够到水乳交融,靠的很近,可以说契入了,但是还没有相容。像两条河流,一个河流水是清的,一个河流水是浊的,到交会点,两个河流融入。刚刚交会,清水里面有浊流,浊水里面有清流,你还能看得清楚,刚刚交会,菩萨法;到下游已经看不见了,完全交融了,那是佛法。我们把清流比喻作法性,浊流比作妄想,识变了,它们两个距离愈远,变化就愈大;他们两个距离愈近,变化就愈小。所以,六道三途变化大,四圣、一真法界变化很小。

诸位从这个比喻去体会,但是要记住,比喻总是比喻,没有办法比喻得恰到好处,那个太难了,聪明人从比喻里面悟入真实。所以我们要晓得,一切诸法,我们现在讲的精神的、物质的,都离不开法性、法相。给你讲真话,性相不二。今天性相为什么合不起来?不是合不起来,是你妄想执著,合不起来,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是假的,不是真的,法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是无中生有,虽然有这个现象,妄想分别执著有这个现象,有这个意识,但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它是有为法。《金刚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实实在在给你讲,它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可是今天你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你以为能得到,你以为它真实,你以为它真有,这个错误太错了,大错特错。由於这个错误的认识,惹来了麻烦,什么麻烦?起惑、造业,感得六道三途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在佛菩萨境界里面,这些东西是梦幻泡影,这些东西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三途六道,他大自在,他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什么?他住三昧藏。他知道这一切现相,万事万法,理体空寂,所以他没有执著。他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於一切法,包括对自己身体,身体也是法相,他就有法性的受用,得法性的受用,得法性的受用是智照。《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得法性的受用,同时又得法相的受用。法相是事相,事相可以欣赏、可以受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受用的时候,决定没有分别执著;受用之中,决定不生贪瞋痴慢,决定不起七情五欲。所以,他的受用只有正面,没有负面,只有享受,没有什么付出代价,这跟三途六道迷惑颠倒众生大不相同。

三途六道里头迷惑颠倒的众生,他享受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在这里面生七情五欲,他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你要问付出什么代价?迷了自性,失去了性德。给你再说的具体一点,理事有碍,事事有碍,这是你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是起惑造业,感得三途六道的苦报,这是祖师大德常常讲的长劫轮回。要是看清楚、看明白了,你所得到的享受太少,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了,不成比例,这就是谚语常讲的「得不偿失」。怎么能跟佛菩萨比?佛是觉悟的人,人家一切享受变成正常的,三昧是正受。正受是里面不但没有付出惨痛代价,而且是增长戒定慧三学,他尽情受用法相,增长自己的德行,增长自己的智慧。这就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示现的,不但没有丝毫负面影响,他成就无上道。再跟你说,快速成就无上道。善财是一生圆满无上菩提,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那个对於法相的享受,不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说我们现前所有一切人事物,用这个来表法,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不会就没法子了。所以宗门大德讲「会么!」这两个字里头的意思就太深太深了。会,你真的觉悟了,你就是佛菩萨;不会,你是凡夫,你还是起惑、造业、受报。

我这样说法,你能听懂吗?你能体会得到吗?你不会,我再讲得白一点。在一切受用当中,讲到最平常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就会了。如果我没有妄想(妄想是思想),没有思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不是变成白痴了吗?那诸佛菩萨都是白痴!白痴是无明,也没有无明,那是什么?那就是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性德圆满现前,那就是人生最高享受!

所以,你要常常念「三昧藏」,念三昧藏就是念正常享受。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可以受用,不能有妄想、不能有分别、不能有执著,你就练这个功夫,叫历事炼心!对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慧。如如不动,什么不动?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不动,那是什么?那就是禅定,那就是三昧藏。绝对不是糊涂,糊涂是无明,无明破了,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慧;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你过的生活是定慧的生活,定慧的生活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境界。

如果我在这个境界里面分别,这是好人,这个人是恶人,我想想我应该怎样对待他、怎样应付他?你就是凡夫。你说为什么?六根接触境界你起心动念了,你分别执著了。你用的是善心、善行,感得三善道;你用的不善心、不善的行为,感得的是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三昧藏就超越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要学,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外头一切是非善恶清不清楚?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什么?照见,不是分别见,照见里面没有分别。他是善人,我知道他是善人,不是不知道;他是恶人,我知道他是恶人,知道、明了,慧!心里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善人、恶人,我对待他是平等的,善人、恶人决定不能够染污我,也就是决定不能够影响我。影响就是染污,我心是清净的,不受外境的影响,这叫真功夫!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生活当中修,就在工作里头修,就在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这就是道场。

有很多人常常来跟我说,他的工作很多,妨碍他修行。我听了之后,看看他的根性、他的程度,他善根深厚,有福有慧,我就跟他讲历事炼心,提醒他重实质,不重形式。一切境缘当中都是道场,哪里有分别!如果不是这样的根性,那用方便法,这个工作妨碍你修行,换个工作。这个工作太多了,你没有办法修行,希望工作减少,工作量减少,每天能抽出时间去读经、去念佛,这是接引初机的方便法。那是什么?他不会。真正会了哪有这些问题!真正会了的人修什么?总纲领找到了,总原则找到了,总的纲领、原则无非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在所有境缘当中统统把它洗刷的干干净净,你就成就了。

你想想为什么善财童子要五十三参?这是世尊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分成五十三大类,每一类里面你去试试看,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是这四句话,在五十三个不同境界里去试验,关关通过,成无上道。这五十三个境界里头,有世间、有出世间,有佛、有菩萨,有声闻、有缘觉,有诸天、有三途,统统叫你去历炼,叫你去修行。修什么?无非戒定慧而已。戒,就是佛法不坏世间法,这是戒,跟大家如理如法的相处。定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是什么?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一点不迷惑。戒定慧不是在经本上修的,不是在寺院殿堂里面修的,善财童子不是这个修法。善财童子融入社会,融入十法界,融入一切众生的生活当中,成就自己究竟圆满的三学三慧,他是这么修成的!

痕迹都不著,又不失律仪,妙极了。你看访问,访问的时候有礼节、礼敬,有称赞,有供养,供养是礼物,我们到哪里去总要带点礼物,礼物是供养;你看礼敬、称赞、供养。有忏悔,忏悔是什么?自己有过失能改过来,改过自新就是忏悔。改什么过失?起心动念。这个境界很好,欢喜心起来了,不行!欢喜是烦恼,马上把这个东西熄掉。欢喜,有!里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欢喜的相有,这是高招,太高太妙了。欢喜的情没有,没有情,欢喜从哪里生的?从智生的。情跟智是一体,觉悟了叫智,迷了叫情。由此可知,他完全身在觉、智的境界里头,他已经脱离了迷情,他那个场合里头是真欢乐。众生,众生是假欢乐,享受不一样!我们要学会了,在大众欢乐场所当中,我们所得到的、所感受的、所表现的,真欢乐。那些众生,那些众生我们晓得,他是虚情假意,他是假欢乐。为什么?我的里面是觉、是智;他的里面是迷、是痴,不一样!不一样,大家在一起不碍,真妄不碍,迷悟不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大乘《华严》教学里面,充满了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受用,这才是真实的,无障碍的法界。所以,世法跟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这里头只有觉迷不同。说为世间、出世间,其实世间、出世间界线在那里?没有界线,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微密观照。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什么叫观照?离妄想分别执著叫观照,眼照见,耳听也叫照见,就用一个名词;鼻嗅也是照见,舌尝、意知统统用一个照见。「照」是接触,我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见」是明了,这是智慧。这个明了里头没有贪瞋痴慢,绝不夹杂贪瞋痴,绝不夹杂分别执著,这叫照见;如果里面夹杂著分别执著,就不是照见了。决定不夹杂分别执著,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

凡夫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他夹杂著自私自利,我常讲的十六个字,他夹杂名闻利养,他夹杂五欲六尘,他夹杂贪瞋痴慢,於是事实真相他一无所知,就在他面前。把这十六个字去掉,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夹杂自私自利,不夹杂名闻利养,不夹杂五欲六尘,不夹杂贪瞋痴慢。总的给你说,就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那叫照见!你就见到事实真相了。你见到事实真相,你得到的是真乐,这个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的乐是相对的,不是真的。苦乐的乐统统离掉,苦离掉了,乐也离掉了,真乐现前。那个乐是法性,那种乐就是《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自性里面的喜悦生起来了,那是性德。这个境界非常非常殊胜,希望我们同学细心去参究,也能契入这个境界。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