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九讲) 2003/1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集圣谛第七句看起:
【或名不和合。】
这个名称我们读到,确实会深深感触到无限的感慨。娑婆世界,尤其是此时此处,这个处就是讲的我们这个地球,在地球上居住的这些众生实在是『不和合』。由於彼此不和,这才产生误会,产生争执,产生冲突,造成这个地球上的动荡不安,感来的天灾人祸。每次读到像这一类的名称,我自自然然就会想到李老师临走的前一天给同学们所说的「我们今天只有一条生路,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想到老人家这句话,愈想愈能体会到他的慈悲,他对现前同学们的厚爱,特别提醒我们。正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为我们示现教导,「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印祖的心传,古大德讲传心法要,这十六个字。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认真的依教奉行,我们走的是生路,我们走的是成佛之道,自行化他都在其中。
圣人无不是以和为贵,儒家如是说,佛家六和敬,我们要懂得。中国古时候的帝王用什么来教化众生?用什么来治理国家?用和。和是自然的法则,和是性德,也就是说自性本来就是和合,与一切诸法决定没有冲突,本来就和合的。像我们一个身体许许多多不同的器官,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这里头没有一个不和合;全体和合,这个人健康长寿。哪个器官跟另一个器官不合作,不和,这个细胞跟细胞不和,这叫生病。所以和合是自然的,和合是健康的;不和,造业!果报是苦。和合的果报是乐。同学们有很多人到中国去旅游观光,北京一定去看看故宫,故宫有三个主要的建筑,命名都是用「和」,最大的一个大殿是太和殿,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再后面是保和殿,你看三个殿都用和,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体,本体,就是法性,法性是太和。法相是中和,法相也就是大乘经上讲的法身。法性是太和,法相是中和,就是法身,法身是中和。我们要用,用你要保和。这讲的是体、相、用。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古圣先王得诸法实相之体,太和;得诸法实相,中和;然后用保和来治天下,用保和来教化众生,这个国家、这个社会长治久安。
佛教学生必须要修六和敬,六和敬里面第一条是基础,「见和同解」,这就是我们现在社会里面常说的建立共识,也就是说我们大家想法、看法要接近。想法看法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异,这是如来,所谓是佛佛道同。为什么?真的是证得诸法实相,彻底通达明了诸法实相,所以他的想法看法完全一致,没有丝毫差别。法身菩萨也入这个境界,但是怎么样?还小有差异,我们一般讲大同小异,不妨碍,他们能和合。九法界众生麻烦大了,他们是大异小同,所以和合愈来愈困难,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那个不和合的状况就非常严重,所以这三道苦。人天两道比较有善根、有福报,能够感得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教导我们和合,教我们觉悟,明了诸法实相。所谓是「愿得智慧真明了」,这个智慧真明了是和合的基础,如果你真的智慧开了,你的内心与一切人事物对立、矛盾完全化解,别人对我不和,我对他和;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久而久之,他那边跟我对立的也化解,为什么?对立要双方才能够立得起来,单方面立不起来,这是圣贤教育。所以大乘佛法,见和同解是建立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真的是大彻大悟,是叫你契入境界。
第二「戒和同修」,这一条讲的是世间法,世间法,众人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个规矩,儒家讲的礼,佛家讲的戒律。这规矩必须要遵守,我们这个团体居住才有秩序。秩序是性德,秩序是顺乎自然,大自然它有秩序,它有规律。你要不相信,我们人的身体,父母生下来,身体各个器官、各个部位,它怎么样互助合作,怎么样在运行,它有秩序,一点都不乱。气脉运行秩序要一乱,这个人就生病,健康就失掉,这个道理我们不难懂。社会是个大的有机体,跟这个道理没有两样。所以地球上许许多多不同的生物,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活动,也都是有秩序,完全符合於自然的法则,这是健康的。
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人可以利用这些科技,利用它干什么?利用它改变自然生态,如果说的实在一点,就是破坏自然生态,使自然生态失去了平衡,也就是失去和合,变成不和合,於是有人说地球病了,真的地球生病,生病怎么样?它不正常,我们今天讲的许许多多自然的灾害。实在讲它不是自然的,自然没有灾害,破坏自然,违背自然,灾害就来了;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为的那是战争。现在战争要爆发麻烦可大,诸位都晓得社会上盛传的末日战争,最后的战争,也就是这个战争爆发之后,差不多人都死光了,这个时候天下太平,从此以后再没有战争。这是实话,但是非常凄凉、非常悲观。东西方许许多多的预言都是这么说。
我这次访问印尼,那边的同修还提出这个问题来问我,这个世界是不是真的到了末日?印尼是穆斯林国家(回教国家),《古兰经》里面确实有信真主,信末日。基督教《新旧约启示录》里头,那是预言,预言的世界末日。但是在佛法里面没有讲到世界末日,佛法讲佛的法运,正法、像法、末法,不是末日是末法。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化,这个力量逐渐逐渐薄弱了。末法时期,这是跟从前不能比。末法有一万年,一年不如一年,我们这个一年是用一千年来做比喻,一万年,十个一千年。第一个一千年过去,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还算不错,后面还有八个一千年,所以我们肯定佛法里头没有说末日,但是这个末法也就是讲伦理道德逐渐衰微。但是我们不必悲观,它有起有伏,起伏在众生的福德因缘。众生有福,佛菩萨应化到世间以正法教化众生,圣贤的教学又兴起来。众生造作罪业太重,圣贤人隐没,不在这个世间,这个教化衰退,灾难又现前,这就衰,一兴一衰互相交替,这一万年中肯定有这个现象。
这桩事情早年我也请教过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告诉我,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末法这个一万年佛法有兴衰、有起伏,但是决定不是末日。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知道断恶修善,我们要知道转迷为悟,所以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佛在经上千叮咛万嘱咐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这一句。这句就是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应化在世间真正的用意。这就是弘愿里面的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用什么方式度?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用这个办法普度众生。真有效果!
我们今天没有感触到这个效果,那是什么原因?我们没有把这句话做到,这句话里头受持,我们没做到;读诵也许你做到,天天念经,天天在听经;演说,说可能有做到,演没做到,演是什么?演是表演。所以佛这句教训,我们七折八扣,最重要的受持没做到,最重要的是表演,把你所受持的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没做到。只有念经,只有跟人家研究讨论,变成什么?变成玄学,不切实际!所以有人说佛法是迷信,佛法不合现实,又说忽略现实。他讲的没有错。今天佛教徒确确实实忽略现实,没有照做。日常生活还是妄想分别执著当家作主,性德不当家,智慧不当家,这就是「不和合」。如果性德智慧当家,那一定和合,凡圣差别在此地。
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佛希望能有一点成就,这个成就决定建立在和合的基础上,为什么?不和就是烦恼,烦恼就是障碍,障碍,你不但不能证果,你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你不能往生,这一点不能不知道。你有跟众生不能合作的这种心态,这个心态障碍你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从实报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没有一个不和合。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容忍,你怎么能入极乐世界!为什么说念佛的人那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道理在此地。我们自己尤其要明了我这一生能不能往生。所以自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我还有没有跟一切众生对立?我还有没有跟一切众生不和?这个里面要明了,他跟我不和是他的事情,我千万不能跟他不和。这个相上有不和,那是缺乏缘,我们内心起心动念那是因,这个因决定是和合的。我们是万分乐意跟大家和睦相处,可是他对我有成见,他不愿意接近我,这是缘上不成熟,不是因。他什么时候明白、了解我们的态度,他就愿意过来,那就是缘成熟。
由此而知,我们的和要大和,要太和,不仅是这个地球,遍法界虚空界!我们这个六和的境界太广大,与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心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界限,对立当然更谈不上,这就是与自性、与性德圆满的相应。在这个境界里头,自自然然身同住,住在哪里?法界,不止地球,不止我们这个银河系。「口无诤,意同悦」,这是身语意三业圆满的和合。和合里头,身和,决定没有杀盗淫,有杀盗淫不和;口和,决定没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和,决定没有贪瞋痴。最后一条「利和同均」,这就是我常常讲的,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有控制、有占有就不均。诸位想想,六和敬的意思深广无际,应用在我一身,我心里头,我心里头有六和,我的身体健康,百病不生。失去和,毛病出来了。一家和,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团体社会和睦,安定繁荣兴旺,这一国和睦,国运昌隆,这一个世界和睦,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自己心里有个成见,有个执著,有个冤家对头,我不喜欢他,这个事情对自己来讲小事一桩,在影响上来说那你造了大罪过。什么大罪过?小的来说,你破坏了世界和平;大的来说,你破坏了宇宙的和平,这个罪大了!我讲这个话不是开玩笑,是真的。你要肯冷静去思惟、去观察,你就能看到。所以《地藏经》上才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就是这个意思。你要观察没有这样的深微,《地藏经》上这一句话很难懂。「阎浮提众生太多太多,起心动念都是罪业吗?未必。有很多人起心动念是善的、是好的」。我们的观察不够细微。佛菩萨的观察,你心里头有矛盾,你心里头有对立,你心里头有不和,你会影响社会,你会影响世界。身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无二无别,我心里这个毛病会影响大宇宙,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法身菩萨。我们如果不是常常读诵大乘,我们也没有办法体会到。读经读到这些地方,真的不解如来真实义。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这是何等的艰难。但是难,不怕,我们自己有信心,再难,我也能解,我也能入。为什么?不离自性,都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你要真正通达明了,你就想个方法明心见性,见性就通达明了。
我们今天选的这个法门,念佛法门,我们用这个法门去做见性的功夫,行不行?行。你念佛要深入,功夫浅了,不行。事一心不乱,功夫浅,你的功夫能伏烦恼,不能转烦恼成智慧,这个你做不到。功夫再要深,到理一心不乱,就转烦恼成菩提。在这个境界里面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你看他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只听到他这句话就知道他是什么境界,他见性的境界,他明心见性。没有见性常生烦恼,我们这凡夫一天到晚常生烦恼,生烦恼就是生妄想分别执著,念念离不开这个。见性的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念念生智慧,念念之中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换句话说,念念与自性相应,念念与性德相应,念念与大自然的规则相应,落实在这一句念念与和合相应。《坛经》里面所记载的,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对道场里头所有大众,上面从方丈住持,下面到干粗活的这些同参道友,包括临时来挂单的,他对每个人谦虚恭敬,他的和合表演出来了,真的做出来,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为什么?心里面和合。他有一个和合的根,有一个和合的本,所以展现在枝叶,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与人和,与事和,与一切万物和,没有不和。我们读《坛经》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学习!
特别是在佛门道场,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你懂不懂?众是团体,佛说:人是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就是过团体生活的,他不是单独生活。夫妻两个人结合成这个家庭,和合,这是和合最小的单位。然后你再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生活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的三代同堂,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里头最重要是和合。六和敬,那个「敬」的意思是双关语,第一个是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另外一个意思,诸佛菩萨尊敬你,天地鬼神尊敬你,一切大众也尊敬你,所以这个敬是双关语,必须自己具足诚敬,具足和合,先从本身做起,然后才感应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才知道和合的重要。
佛门团体为什么叫众中尊?众是刚才讲的是团体,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就是这个意思,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赞叹的,为什么?他这个团体和睦,这个团体真正做到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这个团体是模范的团体,一切团体都要向它学习,这叫僧团。我们在这个僧团里头,我跟人对立,我不跟人和,我喜欢这个人跟他和,我讨厌那个人跟他不和,你知道你犯什么过失?你犯的过失叫破和合僧,你破坏僧团。破坏僧团,什么样的结果?你去看《戒经》,你去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去看《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去看,果报在阿鼻地狱。
所以进入一个僧团,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摆平,决定不能有矛盾,决定不能有对立,你就被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要有矛盾,你要有跟人事对立,果报你自己要承受。所以进入一个僧团,第一个条件要把所有一切的恩怨放下,所有一切成见放下,欢欢喜喜跟大众合作,真正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不破坏和合僧团,决定不能破坏。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团体生活的太多太多,你这是为人演说,你在这里表演和合,无量无边功德。你在里头制造争端,破坏和合,那个不得了,那是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个因果报应更不能不知道,尔后你才知道怎样学和合,怎样把不和合放下。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八句,苦集圣谛第八句:
【或名所作。】
今天晚上学院大家正在做三时系念,我们想到普贤菩萨的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首偈怎么讲法?早年我做学生的时候,老师问过我这首偈怎么讲?第一句是把罪状举出来,往昔所造诸恶业,现前有没有造?现前还在造!昨天造了,今天又造了,明天还要继续造。我们念这首偈有没有警觉到为什么会造?造作一切罪业的根源是烦恼习气,那是无始劫以来的贪瞋痴,生生世世累积成强有力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我们没有能力把它消灭,这是一切恶业的根源。所谓的三毒烦恼,我常常用病毒来解释,大家比较容易懂,这是最严重的病毒。世间所有一切的病毒都是从它生的。它发作,从哪里发作?从身口意。从身语意之所生,这是讲它发作。发作在身,身病了;发作在语,语伤害众生;发作在意,心坏了。
最后一句这是忏悔,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是觉悟,后不再造叫做忏悔。忏悔之后,明天还造,那不叫忏悔。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导我的,忏悔真正的意思是后不再造,所以忏悔的功德不可思议。一个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临终真正忏悔,至心忏悔,这一念功德求往生,品位不可思议。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临终忏悔求往生,世尊告诉我们他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我们看到经文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这怎么可能?但是想想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决定不妄语。所以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真正悔改。如果今天改了,明天还造,就没有这个力量。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佛法的修行八万四千法门,也可以说八万四千忏悔门。所以我们执持名号是修忏悔法,真的是一切我今皆忏悔,我什么妄念都没有了,把所有一切妄念都归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性德的名号,这个名号里头具足无量智慧,具足万德万能。所以佛在经上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万劫生死重罪,这是佛讲的。真的还是假的?这个人天天念,他为什么业障还消不掉?他的念有口无心,所以效果不大。我们常讲念比不念好,为什么?声声佛号他里头有夹杂。这祖师大德、佛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最重要的,这大势至菩萨是头一个念佛人,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他没做到,依然在声声佛号里面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念佛念得再多,古大德也有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无济於事,不得力。
疑惑、夹杂、间断把你的念佛功夫破坏了。这个破坏不是从外来的,是你自己破坏自己。如果外面环境不好,你可以找一个清净环境去念佛。从前一般人建道场、建茅蓬,建到哪里?深山,人迹罕至,在那里面修行用功,把外缘杜绝功夫容易得力。这是祖祖相传,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佛就常常劝导学生们住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意思就是寂静处,没有人事干扰你。在那个时候(这个古书里头有注解)什么样的环境才算清净?牛叫的声音听不到。牛,农民家里养牛,牛叫的声音很大,你住的与这个地方距离很远,农村里头乡村村庄,牛叫的声音都听不到,以这个为标准,远离吵杂。
这个清净道场真的是祖祖相传,到民国初年在中国大陆还是用这个标准选择修学的场所。但是古时候的道场现在都开成马路,汽车可以直通,甚至於还有地方有缆车上山,变成观光旅游的胜地,这就不能修行。真正想修行的人,你还是要效法古时候的这些祖师大德们,还是要找一个清净地方,人迹不到,在那里搭个茅蓬。古人搭茅蓬是自己动手,不是找建筑师。山上砍几棵树做柱子、做梁,上面盖一些茅草能够遮蔽风雨,他就在那里清修;吃的东西非常简单,附近采一点野生的果实野菜,用这个来充饥。时间住久了,自己可以种一点粮食,最普遍的种蕃薯,现在外国这马铃薯很好,营养价值很高;种花生,种玉米,可以做主食,种一点青菜,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二六时中佛号不中断,你在种植的时候佛号不间断,真的是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快接著念。
一个人住山,住个几年你的心定了,定生慧,智慧开了。天天读经,经里头意思自然就懂,所谓是自然智,无师智,没有学过的无师智就现前,这是你自性里头的本能。经义通了,你能够说得头头是道,真的法喜充满。在这个时候肯定有人发现你,「某个地方有个人在那里住山,一个人清修,真的有道德、有学问」,就会有人来亲近你,这时候亲近,山的一块,你在旁边再搭个茅蓬,我们一起在一块修行,一个人一个小茅蓬,逐渐逐渐就形成一个道场。人多了,参学的人多了,真是志同道合。凡是来的,慕道而来,这个地方一无所有,决定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享受,慕道而来的,就称为道场。感动诸天善神拥护,有一些修福的斋主来帮你建几间殿堂,让你们有个地方共修,自己的寮房还是自己的小茅蓬,这叫真正道场,这真正叫消业障,真正在修忏悔门。这样的道场,这种修行方式,肯定不是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他住不住,太苦了。真正有道行的人,那这就是好道场,无比殊胜的道场,阿兰若。
所以建道场总是尽量避免城市聚落,人口多的地方尽量避免。大的寺院丛林,那都是千百年祖师大德代代相传形成的。住众多了,这一多,古人说得好,龙蛇混杂,这里头有真修的,也有在这里头混日子,龙蛇混杂。在家的佛门同学护持道场,他们出钱出力照顾清修人的生活起居,为报施主恩,所以在城市里面、乡村里面,人聚集的地方建下院,下院是什么?讲堂,也有念佛堂、禅堂,那是什么?接引在家人的,给他们方便。道场在以往每半个月派一个法师到那里去讲经,或者到那个地方去打佛七领众念佛,下院的事情。诸位要知道,下院是报施主恩的。施主对道场有财布施,道场对施主有法布施。
有同修来问我建道场,这是古人建道场的理念,建道场的方式,绝对不是道场建立好了再去找人来,不是的,没有这个道理。总是先搭茅蓬进修,人多了,修行,真的真修,自然会感动护法神,感动地方上的长者大德,他们出来拥护,替你建造殿堂。绝对不是你去化缘、募捐,他们来找你,不是你找他。佛陀在世所作所为是我们永恒的榜样。佛陀为我们示现的,长者、居士供养场所给大众修行,或者是讲经说法,可以接受,接受的是使用权,绝不接受所有权,出家了,出家没有家。如果人家建个房子买了土地都给你,那你不就又回家了吗?你出的是什么家?所以那个家永远是施主的,施主供给我使用,可以,我哪一天不用了,不用是他的,还他,这个行。
世尊当年就是做这个榜样给我们看,出家人决定没有财产,决定没有土地、没有房舍。佛教传到中国,许多道场是国家建的,长者居士建的叫十方丛林,绝对不是个人产业。现在佛门道场来管理的,设立一个董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可以邀请一些在家出家的大德,他们有修有学发心来做护法,来负责管理这个道场,这个对,这是正确的。立的有章程,依照章程行事,没有私心。对待道场里面的大众完全用平等心,绝对不是说你这个出家人,你是方丈,你是当家,对你特别尊重一点。那个出家人是在那里做义工、做打杂,你轻慢一点,那就错。要用平等心、恭敬心对待一切大众,修普贤行!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这样你才能真正得到佛法利益,才会真正有成就。
所以要常常想到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们说与经教相应。经教,只能受持一种,不能够涉猎太多。一种,你的心专一,专一就是禅定。涉猎东西太多,你的心散乱,你的杂念妄想很多,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换句话说,你的烦恼不能断,烦恼不断肯定是随缘增长,你一生所修的、所学的是佛学常识,你是在搞佛学,你不是在学佛,这两个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
你把佛法当作一门学术来研究、来看待,这还是恭维你的。李老师曾经讲开示的时候说了一句很不好听的话,「现在确实有不少人在佛门里头消遣佛法」,他没有地方消遣,到佛门来消遣,是来消磨时间,不是学佛,是来凑热闹的。尤其是法会,敲打唱念,热热闹闹,他喜欢搞这个,真正讲经的道场他不去,为什么?听经枯燥无味,也未必听得懂,不来,喜欢搞法会。喜欢搞法会,那真是李老师这个话说绝了,他来消遣佛法的,寺院就跟戏院一样,变成一种娱乐场所,这是错得太离谱,这就是所作诸恶业。根,根还是从贪瞋痴起来的,从身语意发作的。身语意是造作罪业的工具,罪魁祸首是贪瞋痴三毒,三毒细细去追究就是自私自利,这个错误观念把我们害惨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所作』,感触很深,如何能在往后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所作不犯过失。下面一个名词:
【或名取。】
这个『取』,就是十二因缘里头「爱取有」之取。我常常讲控制占有,取就是占有。取什么?总不外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即使在佛门里面也不例外。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只要有这个念头在,这个念头是烦恼习气,你决定是自私自利,你决定有分别执著;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里面有所知障,见思是烦恼障,这二障障碍了你的自性,障碍了你的性德,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一切的善行,你所造的正是忏悔偈头一句所说的「诸恶业」,往昔、现前所造的诸恶业。
《般若经》上佛教导我们「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佛在《金刚经》上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是我们的代表人,佛教他就是教我们,我们要直下承当,这个事情不能客气,这佛教须菩提的,不是教我的,那你就错了,须菩提是我的代表,教须菩提就是教我。我在一切诸法里头不取,不取就不造业,不取不是不做,这个不取就是不著相的意思,不把它放在心上,是这么个意思。事情要做,做得很圆满,做得很周到,为什么?利益众生,供养众生,广修供养。
在这里面,其实我们哪个人不是天天在修?你修的是功德?还修的是福德?这里头有差别。把它放在心上是福德,不放在心上是功德。不放在心上,你心清净,用清净心供养一切众生,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功德。功德就是什么?你所得的是定慧,如果把它放在心上也有德,那是福报,三界有漏的福报。我们今天在人间,看到人间有很多富贵之人,富是拥有财富,贵是他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做到帝王、大臣,现在人讲做到总统、部长,贵,这是人间福报,有漏的福报。所以断恶修善,心里面常常忆念著,就变成福报;断恶修善,没有这些念头,不执著,事要做,很认真做,很努力的做,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就有功德。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坛经》上能大师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么事?生死大事。六道轮回生死大事,福救不了,功德能救,功德是什么?定慧。定慧能救,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这我们不能不懂。但是在这个世间毕竟还是修福的人多,真正修功德的人很少,修功德的人有真实智慧,他的眼光远,他的心量大,他要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
我们念佛人方向目标正确,这是真正走的成佛之道,但是问题你是真走还是假走?这关系你一生修行证果的成功失败,你要是真干,你成功;你要是还留恋这个世间,对这个世间还有放不下,那你就不是真干,你跟阿弥陀佛、跟极乐世界结个缘,这一生去不了,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这些事实不能不懂得。你要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就会错了方向、错了目标。心目当中希求的果报达不到,不能怪佛菩萨不灵,要怪自己伏不住烦恼习气,要怪这个。你没有能力降伏烦恼习气,你没有能力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你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你还是取境著相。这是一个念佛人念了一辈子,最后不能往生还搞六道轮回真正的原因。
爱取有,要是从因缘果上来说,爱是因,取是缘,果就是果报,有就是果报,因缘果报,有就是有来世的因缘果报。在惑业苦里面讲,爱是迷惑,贪痴是迷惑,取是造业,有是果报,三途六道,这就有了。所以三途六道本来没有,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六道轮回。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幻相、梦境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造业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人到什么时候不迷惑了,於一切法没有贪恋,可以受用,决定没有贪恋,也就是说可以受用,但是决定不能放在心上。他不结业,当然就不感果。
顺境,放在心上就是贪爱,逆境,放在心上就是瞋恚,无论是贪爱,无论是瞋恚,他肯定造成生生世世缠绵不断,因果相续。所谓是冤冤相报就这么来的,就这么回事情。这个事情最重要的、最可贵的就是要看破,看破就是真的看透彻,了解事实真相,你才能放下,你才能舍。舍不是在事上,是在心上,心上再不执著,再也不分别,把分别执著舍掉,把分别执著放下。刚才说了,执著是烦恼障,分别有所知障,二障放下,自性就现前,性德也现前。随顺性德,生智慧不生烦恼。世出世间一切法唯有智慧能解决,其他不能解决,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佛法所修、所证、所成就的,没有别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已。《坛经》,禅宗的,他是不是修禅定?不是。他修什么?他修智慧,你看看《坛经》,你打开那经本头一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说什么?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头一句话就把修行的总的纲领、总的目标显示出来。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善知识教化众生,总是第一句话就先把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告诉你,你在这一生当中,念念不离这个方向,念念向著这个目标,你就成就。儒家教人,「人之初,性本善」,你看一句话就把方向目标说出来,人性本善。佛法里面,这通常习俗大家都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第一句话就把它说出来了。平等,真诚清净平等,从哪里生的?就从这里生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诚平等清净慈悲现前了。所以他什么都不取了,都放下了,他所得到的,遍法界虚空界圆满的性德。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