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二讲)  2003/10/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2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苦灭道圣谛第七句看起:

【或名如虚空。】

这也是道谛的名称,正如大乘教里面的般若。世尊当年示现在世间,我们都知道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头最主要的一个项目就是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教学。世尊住世八十年,这个项目用了四十九年,也就是中国人讲连头带尾五十年。我们知道八十年它当中占五十年,主要项目。成熟的教学,这个里头有身教、有言教。在这以前多半是示相,属於身教,利根的人看到有所觉悟,中下人不行,看不出来。所以到讲经说法教学,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世尊为这个而来。

四十九年讲经教学当中,我们晓得讲般若的时间又占得最长。华严不必说,定中讲的,二七日中,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盘也是八年。这五个阶段我们就晓得般若是主。般若教什么?教我们了解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果然了解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还会有疑惑,你还会有妄念吗?统统没有了。为什么?一切法不仅是我们这个世间,十法界;不仅仅是娑婆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无限不同空间维次,没有一个是例外!

「一切法无所有(这真的),毕竟空,不可得」。你如果真正了解般若讲的事实真相,你还会有妄念吗?没有了,为什么?妄念不可得,妄念是毕竟空。这桩事情就是说刹那生灭。在「世界成就品」,我记得这一句我们用了七、八个小时。所以,这个事情要真的明了,认识清楚,你的心就定了。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句话的理你不懂,事也不懂,为什么?你还把这个幻相,梦幻泡影当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这个虚妄当作真实,你在这个里面起惑造业,受种种果报。种种果报就跟梦幻一样,明白人知道是假的,作梦!但是造作恶梦的人,他梦中真的受苦、受难。几时他梦醒了,他才知道是一场恶梦!

人生是一场梦,天上也是一场梦,三途还是一场梦,麻烦在哪里?麻烦在他这个梦他不醒,还得继续去作梦,苦在这里,这叫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都知道,佛教我们什么?教我们破迷开悟,我们的迷执太深太重!佛苦口婆心,用种种方法来诱导我们,我们还是不悟。你就晓得这业障多重,业障多深。为什么我们陷在这么一个境界里头?用什么方法能真正把我们唤醒?这就是佛所说的无量法门。哪个方法都行,关键在契机。

总的来说,佛在《大集经》上说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开悟。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持戒不能成就。你要问持戒为什么不能成就?烦恼习气比正法时候重,戒持不住,不是戒律没有效果。记住法是平等的,法门没有高下的,众生根性不一样。正法时期,人心行纯厚、守法,所以他很容易成就。像法时期,烦恼比正法要重,所以单用持戒的方法已经收不到效果,加禅定。末法时期,佛灭度两千年之后,这是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佛说禅定也不能成就。正如倓虚老法师所说的,那是一个真修真干的人。他说他一生(他活了九十多岁),宗门里面就是学参禅的,得禅定的他见过、听说过,开悟的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真正得禅定的人将来生色界天,看他禅定功夫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里面总有十八层天,这是参禅有成就的人他们的去处,往生的地方。大彻大悟,才了生死出三界,一个也没听说过。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古时候有,现在没有了。这是我们听倓老说的。最近,约莫是十年前,我听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黄老居士参过禅、学过密,而且都很用功。他告诉我,现在这个时代包括往后,释迦牟尼佛末法这个九千年当中,他说禅跟密的根性没有了,只有一个法子可以得度,那就是净土。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说的「末法时期,净成就」。我们想想真有道理。

《般若经》讲得好,但是人不懂。真的懂,你立刻就开悟,你万缘放下,为什么?毕竟空,你还不放下吗?不可得,你还搞什么?这一放下,法性就在面前,那就是明心见性。你放下什么?你放下了障碍。一切众生所以不能见性是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你要晓得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你不就统统放下。这一放下,两种障碍没有了,法性现前,这个时候你是法身菩萨。所以《般若经》还要不要讲?讲了没用处。说个老实话,不要说听的人不懂,讲的人也未必懂。

回过头来,我们不能不赞叹印公祖师,他教给我们老实念佛,也得万缘放下,一桩事情放不下就是不老实。我过去常讲,你们听我讲经,还有很多一大堆一大堆的问题来问我,我也给你们答覆,可是我说得很明白,都是不老实。为什么?老实人没有问题,不老实问题就多。於是我又发现有一些真有问题的人,他不问我,为什么?装老实。确实有疑、确实有迷惑,听我这样讲,他不问。实在讲也不能算错,不需要问,你老实念,听经老实听,一遍一遍的听。这个方法,夏莲居老居士常说,经一遍一遍的读,读经、听经。我也说得很多,读了有问题,听了也有问题,没有关系,为什么?烦恼习气如是。

真的会读、会听,他有问题,他不要问,这是疑情。他也不找答案,他也不求解答,根本就不理会,依旧天天读、依旧天天听,这个方法正确。总有一天豁然大悟,为什么?一切都不理会,老实念,老实听,你想想他的心专一,念头专一,精神意志集中,这就如法。这与佛菩萨教我们修行的原理原则相应,豁然贯通。这个相应是渐渐得定了,小定小悟,大定大悟,就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在讲席当中讲了很多很多,常常讲,大家也听到了,甚至於你上讲台,你也会讲,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会不会用?不会用。

真正修道人,心如虚空,念如虚空,虚空是自性的样子。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说「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那不就是虚空。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了?妄想没有了,分别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只要这个东西没有了,虚空里头展现出来的是一真法界,是自性圆满的显发。显发出来的,世尊不得已说了一个名相,你要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要执著名、执著相,你又迷了,你就不空了,为什么?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不空,你见不到事实真相。离妄想分别执著,这空是空这个东西!你契入如来境界,你契入一真境界。一真跟十法界在一起,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已经见到。

一真里面没有生灭,一真里面没有来去。换句话说,一真里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远近;没有时间,没有先后。再给你说没有大小,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有世界,微尘里面的世界,跟世界里面的微尘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个境界,佛在经上常说不可思议。不可就是决定不能,你要一落到思,一落到议,立刻就把一真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法界,不空。『如虚空』这种受用没有了,你就有苦乐忧喜舍的受。

苦乐忧喜舍不是正受,三昧叫正受,三昧是梵语,正受是什么?正常的享受。世间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不正常,那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正受就是没有这五种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正受。那是一真法界里头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受用。所以,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起心动念?为什么要分别执著?

能执著的意识心不是真的,所执著的一切法也不是真的。能执著的心、念是八识。八识五十一心所,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这合起来九十四法,《百法明门论》里面,这是天亲菩萨说的,这九十四大类叫做有为法。这个九十四大类,这里头能执、所执,能分别、所分别,能打妄想的、所妄想的,都在这范围里头。这个范围,《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那个一切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这叫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告诉你这不是真的。这法不是真的。

法的生起?法的消失?佛接著又说「如露亦如电」,这一句话很不好懂,这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虚妄之法根本没有起灭。这我们听了叫莫名其妙,它真的是妙,我们没有法子明白,真的是妙。刹那生灭,不是没有生灭,它确实有生灭,它生灭的速度太快了。我常说快到什么程度?快到亿万分之一秒。《仁王经》上所说的,我们计算出来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所以,我们知道那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但是你能够懂得这个方便,你一定契入真实;换句话说,就是这个方便,你已经决定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再也不执著,再也不去想。

这人不去想、不执著,他就定。这个定是什么定?佛法里面讲的性定,自性本定,这不是修来的。凡是修来的定,功夫不到家,定功会失掉,换句话说,那个定是有出有入的。出定,定就没有;入定,定境现前了,那是修得的。性定不是,性定没有出入,法尔如是。《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是性定,性定是一切众生统统都有,都具足,没有一个人没有,是自性本定。你现在这个定还在,不是不在,决定没有失掉,要失掉,那就不是真的,这是什么?迷了,你现在的思想、见解、造作、因果报应,与性定不相干。

谁能看到你的自性本定?诸佛如来看到,法身菩萨看到,只是你自己可怜,佛菩萨讲不守自性,那我也可以这样说,不守性定。为什么胡思乱想?妄想这么多,杂念这么多,妄想、杂念要是真的,你要去做,佛会原谅你,这真有;这是假的,根本没有。就跟作梦一样,梦醒了之后,还在说梦话,我梦里怎样怎样,还在说梦话。

「如虚空」这个名相的意思,我们就略略能体会到一些,还是利根,钝根不行。上根,上上根能契入,就是说能有帮助;中下根不行,中下根说实实在在的话,老实念佛。古大德常说,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说,老实可贵,什么叫老实?妄念没有,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执著,什么也不分别。生活随缘,随缘是什么?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我只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不放在心上,这种人叫老实人。我们能做到吗?

老实人、愚人他有他的可贵之处,就是烦恼轻,只是无明重。无明重没有关系,他没有妄想执著,遇到善友教他念佛,他就老实念,有个三年、五年,甚至於有一年、两年,他就有感应。三年、五年他就往生了,他在往生那个时候,那就是水到渠成,他念佛的功夫相应,这个相应就是古人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不愚,不愚痴了,他对於世出世间法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为什么这时候慧开了?他定成熟,他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六根对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慧开了。

往生,愚痴人不能往生,往生的人,你看看《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凡是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具足。所以愚人念佛,念到往生的时候,他不愚了,他智慧开了。念到功夫成片,开小智慧;念到事一心不乱,开中智慧,我们讲小悟,大悟;念到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这都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我们今天读到这个名词,要常常想到心如虚空、念如虚空,把我们许许多多疑难杂症全都抛弃到九霄云外,不要在这个地方伤脑筋,不要在这个地方自找苦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妄想执著是尘埃!

经上讲的诸法实相,比现代科学家讲的既高明又透彻。要紧的是我们要参透。我在这里不说研究,为什么?研究不能透彻,研究没有离开心意识。参究,参是不用心意识,叫做参,那真能够见到事实真相。心意识是什么?不知道,但是心意识的作用、样子你晓得。心落印象,过去现在你所看到,你所听到,你所接触到的,阿赖耶里头落印象,你常常会想起来,这是心。不用心,不落印象;不用意,意是执著,末那;不用识,识是分别。

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你学会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叫学佛,学菩萨。因为佛菩萨不用。佛菩萨不用,用什么?只要你不用,你就用真性。眼,眼见外面的色相起分别,这是眼识起作用;见到色相你执者,执著是末那起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是阿赖耶起作用,心意识起作用。如果你要不用这个东西,眼见色相不分别,不分别不是看不见,看得更清楚、更明白,那是什么?见性见。这个妙,见性见色性,色性是什么性?法性,这叫明心见性。

佛菩萨也用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但是他们见性,他们眼见色性,耳听声性,口尝味性,鼻嗅香性,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六根对外面变成六尘,用心意识就变成叫六尘,不用心意识就叫法性,就见性。为什么老是堕落在六尘里头?你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就堕落在六尘境界里,六尘是染污,染污了自性,所以你永远见不了性。你不用这个东西就见性,尘跟性是一不是二,这很难懂。古人用的比喻比得好,金跟器,不执著你见到金,金是性;你要是执著,这是一盆花,你不知道这盆花是黄金做的,你只见到花,见不到金。你要是不执著这个相,这个就是黄金。

所以一不执著,这就是法性,一点没错,确实是法性。六尘境界里头,没有一样不是法性。经教里头常讲,离开真如本性,无有一法可得。一切法是性变现的,什么是性?那就是性。我们自己身体也是性,这一身衣著也是性,哪个不是法性。你为什么见不到?你见到了,你就是如来,称你为佛陀,称你为如来;见不到,称你作凡夫。凡夫跟佛,实在讲你错用了心,你不用真心去用妄心,用妄心把真性看作是六尘。你要不用妄心,你就晓得是真性,统统是真性,除真性之外,无有一法可得。

真性,真性也了不可得,真妄俱不可得,都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不能说这个假的是毕竟空不可得;那真的,一真法界那可得,那你就又错了。一真法界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应有尽有;毕竟空,万法不空;不可得,全体得到,妙不可言。为什么?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现前。虽统统现前,那个得的念头没有,决定没有得失的念头,但是受用圆满、受用究竟。我说的这些话全是般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苦灭道圣谛第八句:

【或名寂静行。】

这个名称很清楚的提醒我们,心要寂,清净寂灭;行要静,要安静,远离躁动(烦躁动乱)。为什么?法性是寂静的。我们常讲能够随顺法性、能够随顺性德、能够随顺大自然,这是最健康的。中国人讲道德,尤其是古代的帝王倡导的以道治国、以德化民,所以真正能够享受国泰民安,灾厉不起,五谷丰登,垂拱而治,这是果德,是自自然然的。以后,人逐渐的违背了自然,违背了法性,自以为聪明,要改变自然的法则,麻烦来了,这灾难起来了,真的风不调、雨不顺。这个东西与大自然的现象有什么关系?现在人都以为没有关系,可是从前这些圣哲都认为有密切关系。

国家遇到重大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瘟疫。你看看从前帝王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他要斋戒沐浴,反省,改过自新,为国家、为人民祈福。我们现在人认为这是迷信,其实一点都不迷信。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跟整个宇宙、跟天地万物息息相通。法性、大宇宙是寂静的,你肯定是违反了性德,违反了自然,就是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出了毛病。你今天能够反省,能够找出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违反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没有过失,人身体亦复如是。人身体最重要的是思想,为什么?思想主宰物质现象,思想纯正,思想寂静,你这身体一定健康。

现在人锻炼身体求身体健康用什么?用动,运动。但是自然的法则它是静的,主要是静的,有没有动?有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佛法用一个形状来代表它,现在人叫标志,古时候叫图腾。佛用什么?佛用圆,所以称之为法轮。用圆来代表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规律,那个圆就是道,道是什么?道是寂灭相,圆心不动,不但圆心不动,圆心不是物质,圆心真有,但是了不可得。就是说你眼睛看不见,你手摸不到,甚至於你想像也想不出来,不能说它有,不能说它没有,它确实存在。圆,圆是动的,动是依它而起的,这就是静,静中起作用就是动。动,不管怎么样动,它不离静,不能离这个心。如果一离了心,它的动立刻就出了毛病,就出问题。

所以寂静的心是宇宙的主宰,不能违背。佛用这个东西来表法,让你细细看这个形状,你体会这里面的道理,这叫道,随顺道叫做德,德是什么?德是受用,你随顺道,你得的是正常的受用,正常受用叫德。道德的德跟得失的得意思是相通的。顺乎道而得到的受用是正常的;违背了道你得到的受用是不正常,不正常的受用,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常讲它有后遗症。顺乎道的受用,没有后遗症。谁顺乎道?觉悟的人顺乎道,诸佛如来顺乎道,菩萨、声闻、缘觉顺乎道。六道凡夫违背了道德。这个违背,六道里面幅度不相同,违背少的,天道;其次的,人道;完全相违背的,地狱道,这是真理。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永恒不变!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知不知。

圣人施教,教化众生,教什么?就是教这桩事情,教你要明了,教你要觉悟。你一生顺著道去行,你幸福美满,离苦得乐;你要违背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你要受苦。眼前你得一点小利益,后来有大苦头吃。历史可以给我们做见证,现前社会给我们做更明显的见证,但是今天人迷失道德,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而把道德误认为是迷信,糟糕不糟糕,他不迷,完全违背道德,这怎么得了!以德化民,化是教化,古圣先贤用什么来教化人民?以德,德是什么?德是随顺道,教人要随顺道,那就是德。

道在人间就是五伦,五伦是随顺大自然的原则。父子有亲,这是天性,这是自然,这个里头没有条件,没有加一点点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自自然然的。父子相亲相爱,天性,这天就是天然,天性,天然就是这样,这是天性。君臣有义,这个义,道义!君臣,在这社会上有领导,有被领导,总是这两种人,你不是领导人,就是接受别人领导。既不能领导别人,又不愿意被人领导,这是什么?这就违背了道,违背道就不顺自然法则,道义就没有了。夫妇有别,长幼有序,这都是自然法则。朋友有信,这是顺乎自然法则,不违背自然法则。这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符合随顺大自然的法则,这叫人道。人道跟天道是一个道,人的思想言行能够随顺天道,这是人道,人有道,人得天道。总的来说,随顺天道,人心是定的,性德至善,人性也是至善,中国人讲「人之初,性本善」。不善?不善是违背了道,违背了本性,违背了真心,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在佛法里面讲佛性、法性,这一违背,麻烦就出来,把大自然的规则扭曲,那就是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又有更大的扭曲,这个扭曲就变成六道,六道里头再有严重的扭曲,那就是三途。这种现象错误!错误的根源,思想错误、见解错误。佛法讲知见,知见邪,知见不正,迷邪染造成了三途六道。迷邪染不是寂静,与寂静完全相违背。觉正净与寂静相应,与寂静接近,什么时候到纯净、纯正、纯觉,那就跟自性圆圆满满的相应,那就是自性。

所以我们常讲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是性德,纯净纯善是自性,纯净纯善是大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用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修行的时候,修什么行?『寂静行』。寂静行就是菩萨行,就是菩萨道,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佛法里面养生,它不离这个原则,健康长寿。有一些人用什么方法?用静坐,身体健康;有一些人用运动,身体也健康,但是动不离静,动是身动,念头不动,心不动,符合那个圆相,圆周在动,圆心不动。圆周是有,圆心是空,空有是一,空有不二,妙。《般若心经》上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你在那个圆里面,你就能领会得到。

心不但不能动,心里头不能有,本来无一物。你心里头怎么会有这么多东西?不得了,你要赶快把它搞干净。《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洒心易行」,为什么要洒心?心不干净,心里面装的垃圾太多,你要把它洗干净,改变你的行为,你才能成无上道。时时刻刻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妙处。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修哪个法门,念佛都不例外,总的纲领、总的原则叫什么?叫止观。止就是寂静,观就是寂静起用;止是定,观是照,照就是慧,寂照同时,寂照不二,这里面就是给你讲得很清楚,不用心意识,为什么?用心意识,你寂没有,照也没有。

人用心意识,他的心不定。心意识是动的,阿赖耶也是动的,第六意识分别是动的,末那的执著也是动的,它不是静的。由此可知,止最重要的,止心意识的作用。我们现在讲转识成智,这不是容易事情,先要能控制它的起用。第六意识分别,我把它分别尽量减少;末那执著,我也把它的执著,尽量的限制它。阿赖耶的落印象,我也要限制它,尽可能少落印象。少落印象用什么方法?对於一切事情看淡一点,不要认真,你的印象就弱;愈认真印象愈深刻,不要认真,若无其事,这印象很淡薄,这个样子功夫渐渐得力。

等到功夫熟透了的时候,这个境界就转。末那转成平等性智,於一切法没有分别,真的没有分别,为什么真的没有分别?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还有什么分别?真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转成平等性智,没有分别就把第六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这两个一转,阿赖耶就转,阿赖耶是果上转,这两个是因上转;换句话说,这两个转了,前五识跟阿赖耶也就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大圆镜是什么意思?无所不知,前五识就转变成成所作,成所作是什么意思?无所不能,那这就圆满,最低限度你是法身菩萨,超越十法界。这个道理我们懂,方法我们会吗?

道理懂得,方法会了,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烦恼习气你止不住,你放不下,这时候怎么办?夏莲居老居士说就是读经,这有道理,为什么放不下?你所知、你所解的不够透彻,真的知道透彻,自然放下,所以知难行易。生生世世我们是在知上打转,知透彻,行是一念之间,那个念头换了,问题解决。凡夫成佛刹那之间,确确实实哪个成佛不是刹那之间豁然大悟,所以行易。但是那刹那之间很不容易得到,原因在哪里?你不能彻底放下,你还有牵肠挂肚的事情,那都是迷惑颠倒,都是分别执著。所以你要是碰个明白人,明白人说老实话:你何苦来?你原本是一个清净自在佛,你怎么搞得这么可怜?从你本来面目上看,你是寂静,你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可惜的是你不守自性,是你随顺烦恼,病根就在此地。我们再看下面一句:

【或名胜智。】

『胜』是殊胜,『智』是智慧。道谛是最殊胜的真实智慧,道谛就是佛、菩萨教导我们所有一切修行的方法,断烦恼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离苦得乐的方法,断恶修善的方法。再说,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最殊胜的真实智慧。问题是世间人迷失了不知道。如果一旦要知道、发现,肯定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舍掉,放下,他一定欢喜取这个方法,学习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渐渐的,他在这个世间过最殊胜真实智慧的生活,超凡入圣。

最殊胜真实智慧的生活,是不是大富大贵?不尽然,富贵穷通与这是两桩事。大富大贵,给你说那里头还有苦,为什么?患得患失。最胜真智的生活里面没有苦,像前面所说的,心清净,身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得失,没有烦恼,无往而不自在。你说富贵,他很自在;你说贫贱,他也很自在,世间人所看的,跟他不相关。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入这个境界。谁教他的?老师教他的。夫子所教的东西,真正能够接受明了的就他一个,所以孔夫子常常赞叹,谁学到了、学会了?颜回,可惜短命没有能传他的道,但他自己得受用。从哪里看?他不为境界转。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他非常快乐、非常自在。这样贫苦的物质生活无动於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常生欢喜心,为什么?法喜充满,那个喜悦是殊胜智慧的流露。普通人得不到,普通人所生的是烦恼。以后真的有一个人不亚於颜回,什么人?禅宗六祖惠能,惠能的生活很苦,天天去打柴、去卖柴,学了佛之后,投身到五祖门下,在碓房里面天天舂米破柴,我们今天讲做苦工。他个子小,舂米需要分量踏那个碓,身体小,人瘦轻踏不动,他用一块大石头绑在腰上增加体重来踏碓,他很快乐。

黄梅,五祖的道场人众不少,最快乐的那就是他一个。所以我们看到颜回之乐,能大师表现出来。他那时候年岁不大,二十三、四岁,他在黄梅八个月,离开的时候,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二十四岁,接受衣钵,还没有剃头,我们现在讲居士,没有剃头,他剃头是印宗法师给他剃的。所以那个时候传的是什么?传的是道,五祖的传人。接了衣钵之后,很辛苦,多少人想害他把衣钵抢回来。你就想想看,五祖的道场,这是真正明心见性的祖师,他道场里面那么多大众不听他的话,争名夺利,大众心目当中,他们有个大师兄神秀,神秀的法缘不错,能得到大众的拥护。如果五祖把衣钵传给神秀,没事,不会有任何人反对,传给惠能,他算什么?他哪里能跟神秀相比?可是五祖偏偏把衣钵传给惠能,没有传给神秀。

神秀毕竟在五祖那里学了那么多年,有一点道德,他没有嫉妒,没有发动大众去对付惠能,大众是出於自己的妄想执著,倒不是神秀来挑唆,神秀对六祖反而还相当尊重,这不容易。所以以后有这个机缘跟朝廷接触,他还向朝廷推荐惠能是传五祖衣钵的,是真善知识,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神秀跟能大师他们两个互相赞叹,没有听说他们两个互相闹意见、互相毁谤,没有,这叫道德之士,互相赞叹。各人接引各人有缘众生,在《坛经》里面我们看到,神秀大师接引大乘根性的人,惠能大师接引是上上根性的人,都是好老师。等於说一个是博士班的老师,一个是大学老师,再次一等中学老师,都是好老师,很值得我们学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我们看经、研教,对於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要常常反省,常常检点,习气、毛病、过失完全集中在自己一身,我自己一身之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非清净法身。我这一句话你能不能听懂,你要听懂,你就很有受用。我再老老实告诉你,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没有毛病,这句话不是我发明的,蕅益大师就常说「境缘无好丑」。境是环境,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我们今天讲环境有顺境、有逆境,人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都是这样说法,蕅益大师不是这个说法,蕅益大师说:境没有顺逆,人缘没有善恶,顺逆善恶从哪里生的?从自己心里生的。这个话说绝了,说得太好了,比我说的高得多,我不如他。

我怎么说?我说「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福慧全现」,我这样说的。你们想想看,我这个讲法跟蕅益大师讲法,差一等,他比我高,他说「境缘无好丑,好丑在於心」。这就是像什么?要以禅宗那个比喻来说,蕅益大师像惠能,我这个见解像神秀,我还是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人家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是我这个能度中下人,决不是上上人。蕅益大师对的是上上人,无比殊胜真实智慧,我是在修道位,他是在证道位,要懂、要明了,要不断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