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六三讲) 2003/5/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63
诸位同学,请看「名号品」最后一段,第四释差别所由。
这段文不长,主要是要为我们解释佛的名号为什么这么多?这是什么原因?这个文不能缺少,确实我们有这个疑惑,佛都知道,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现在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熟。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清凉大师说,这段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自既由於差别名言等而得成就」。佛也是跟我们一样,由凡夫修行成就的,在修学过程当中,没有离开这些差别名言。现在成佛了,「今还仿古,以差别熟他」,仿古就是效法古佛,古佛也是这样的,以种种差别来教化众生。因为众生根性差别不相同,没有办法用一个办法来教众生,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昔菩萨时,随机调物」,这就是过去没有成佛之前,他在作菩萨的时候,也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用种种方便来帮助众生,这个「物」就是指众生。「今时出世,称本立名」,现在始成正觉,他既然成正觉了,这个名号,名号称本立名;以前作菩萨的时候用什么名号,现在就用这个做名号。他这里举一个例子,「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把妄境要空掉,「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这是我们在前面读过的「超境界」,过去教众生,现在用这个做名号。「他皆仿此」,其他就是其他种种名号,跟这个意思一样。「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所以名号通自通他,通自是自己从这儿成就的,通他是用这个来教化众生,给众生启示,知道在现阶段要用什么做修学的纲领,这个不相同。
以我们的学院来说,学院现在还没有正式上课。今天我听通师告诉我,我们的工程大概再有三个星期可以完成,应当在一个月之后,我们可以正式上课了。正式上课,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什么课程最重要?不是大经大论,大经大论不是我们的境界,最重要的是道德的修养。德育课程,以前大家学过《弟子规》,学得怎么样?学得不及格。为什么?没兑现。学是学了,大家都会念都会背,没做到。我们希望大家统统能够做到,这个要好好的教,这是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学问。然后这个课程,要从扎根上下手。扎根的教育是戒德的教育,是因果的教育。你们想想我们开什么课程好?你们想来告诉我。德行、因果是根本,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所学的是佛学,不是学佛。要搞佛学太多了,甚至於现在很多大学里面都开这些课程,佛学!学得再好,经论懂得再多,背得再熟,与生死分上不相干。你的烦恼习气不能断,你不能开悟,你不能证果,有什么用?
孔老夫子教学,你不要看那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现在一般人讲,那个时候没有科学。夫子教学的次第就是科学,他第一门是德行,第二门言语,很重要!言语是会说话、会听话,先要学著会听,然后学著会说。在我们这个年代,确确实实许许多多人不会说话,不会听话,听怎么?把意思听错了。说出来之后,让别人听到,也把你的意思曲解了。孔老夫子对於这桩事情很重视,他把它列在课程的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才学政事,政事里面包括的范围很广。政事是什么?怎么样过日子,生活!怎么样工作,怎么样办事,怎么样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实的学问,经史教学的目的在此地。然后「学有余力」,你这些都学会了,你还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学、艺术,文艺,学写文章,诗词歌赋,今天讲文艺,放在最后;文艺是陶冶情趣的,丰富你的精神生活。你们想想看,孔夫子懂不懂科学?没有科学这个名词,哪一样不符合科学!
不符合科学,中国的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实在讲,外国人没有到中国去看看。但是现在中国人也可怜,外国人来看的时候讲不出来。不要说别的,但说我们佛门,我们佛门在中国许许多多千百年的道场,人家很喜欢来参观。就没有人能够把这些道场一样一样讲清楚,这是文化,这是艺术,这是教学!如果有人能讲解,外国人来观光旅游,那个印象就不一样了,才知道这个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寺院的建筑,这许许多多的殿堂,里面供奉著诸佛菩萨,种种庄严的陈设是什么意思?人家看到琳琅满目,不知道什么意思。一进山门看到天王殿,天王殿有什么意思?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烧香膜拜,外国人来看的时候,「这是中国文化」,什么文化?迷信,多神教,什么都拜。这就造成误会!有没有人能够把四大天王讲清楚,什么意思?为什么把他供奉在这里?大雄宝殿是什么意思?观音殿、地藏殿是什么意思?还有文殊殿、普贤殿是什么意思?还有许多堂口,很遗憾,没有人讲解。这些都是属於机会教育,我们当面错过,这多可惜。
我们看这段经文,『如世尊昔为菩萨时』,此地讲的世尊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过去为菩萨时,我们前面读过,这是历史的一部分,大威光太子;以后他学佛了,叫大威光菩萨,这就是毗卢遮那佛未成佛之前,在人道修行的时候。他学习还不是通过『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这个世间众生耳根最利,总是以音声为教体,这属於言教。自己这样接受的,自己也是这样讲解给别人听的。
『种种业,种种报』,这是讲示现,虽然法身菩萨有能力为一切众生现不同的身,就如同经上说的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为什么能够现种种身?业报。过去生中曾经造「种种业」,受「种种报」,那个时候没有觉悟之前,业报不自由。在六道三途舍身受生,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做主,业缘做主,牵著你走。但是开悟之后,这个悟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行了,业报可以自己做主,随类现身,自己做得了主。为什么能够随类现身?就是过去生中有这个业,有这个业报。
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种子习气无量无边,我们要问,成了佛之后,阿赖耶里头这些种子在不在?在!不是不在。在,怎么能成佛?在,成佛了,阿赖耶种子自己不能够自在的现行,完全是以智慧做主宰。我在前面说的时候,跟大家做过比喻,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圆镜智,它是主人,阿赖耶识是它家的佣人,主仆没有离开。但是迷了之后,就颠倒了,它家的佣人做主人,什么都得听它的,主人也听它的,颠倒了,这叫迷。一觉悟就回正,归正,仆人听主人的,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什么?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的时候就做主了,法身菩萨就做主了,正等正觉。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完全听话,不敢胡作妄为,所以它起作用,起的作用是随类现身。
『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处」这个意思很广,像经上讲无量无边的世界,那是「种种处」。大世界里头还有小世界,大千世界里头还有中千、小千,还有我们一般讲的单位世界。早年我们都以为太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的,他说不是,银河系才是单位世界,这把三千大千世界就扩大太多太多了。原本我们以为一个银河系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的,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有道理,我对他很尊重,言之成理。如果说是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的话,银河系的中心是佛经上讲的须弥山,银河系的中心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里面称之为黄极。我们地球中心是北极,我们现在在南半球,南极,南北极。银河旋转的中心,这是须弥山。这样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这个娑婆世界有多少个银河系?我们就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亿!十亿个银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区,「种种处」。这样的大千世界,无量无边,无数无尽,前面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种种方便」,方便是方法。佛跟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现在人称为艺术,教学的艺术;在佛经里面称之为善巧方便,方法巧妙,能令人很容易体会,很容易契入。「种种根」,清凉大师注解得很好,自己的根,众生的根性,两方面都说到了,好!为什么?在菩萨道的时候,教学相长,老师教学生,学生也资助老师提升境界。菩萨不教学决定不能够圆满菩提,为什么?教学,在教学当中学习进步才快。你要不教学,你一个人学习,真的是孤陋寡闻,许许多多的理事自己想像不到!你教学遇到了,学生一提问题问到,这个问题从前没想到,这一问这才想到,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没有智慧为他解答。真的教学相长,成就圆满的后得智。
种种根、『种种信解』,都讲双方面的。『种种地位』,这个地位,就是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个菩萨阶位。『而得成熟』,成熟是功德圆满,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简略介绍一下,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每一尊佛过去生中生生世世,一面学一面教,教帮助自己学习,学习帮助自己教化,教学相长,这样成就的。自己是这么成就的,现在怎样教众生?也把自己过去这些经验、这些方法教给众生。所以『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这是说明差别所由。这品经经文到这个地方就结束了,实在讲我们看整个经文,它没有结论,这什么原因?经来未足,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这一品经,后面缺了,没有了,非常明显这边缺了。
我们看李长者他老人家的开示,《合论》里面所讲的。「此如来名号品,非但论名号遍周」,这里头讨论的是佛的名号周遍。「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遍周」,名号周遍法界虚空界,长者说得非常好,如来身周遍法界,口周遍法界,意周遍法界。身是法界身,法身佛,语意怎么不周法界?下面说「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虽然是略说,但是意思是圆满的。「如前文中云」,像前面文里面所说,「诸佛子,如来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如经广明」。这里头很重要的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就是如来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如果说四天下,一个四天下就是单位世界,就像我们这个银河系。这个大千世界里面,一共有十亿个银河系,诸四天下了。如来在什么地方都现身,不是单单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所以他不能会通,没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以为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人,这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悉达多王子。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达,释迦牟尼佛自古至今无处不在,我们肉眼凡夫有眼不见,有耳不闻,那你就没法子了。
释迦牟尼名号代表是什么?仁慈清净,我这样讲大家好懂,你们想想看,仁慈清净是不是周遍法界?仁慈清净周遍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怎么不现身?现身,现太多身,你没见到。所有一切的色相,我们六根能接触到的,你能说他不是释迦牟尼佛吗?他不是毗卢遮那佛吗?这一句就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不一样,无量无边。前面「华藏世界品」里面说得很清楚。如经广明,「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
「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这是前面菩萨意念里头有这个疑问,云何是如来身?云何是如来口?云何是如来意?「名号品」答覆这些问题,在这一会答了。这一品「名号品」答身周遍,下面一品「四谛品」答语周遍,「光明觉品」答意周遍,如来身语意业一切遍周。「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遍周」,这是在这一品里面,文殊菩萨举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开示,「令大众自信己身」,自己的身,「同佛三业」。如来身语意周遍法界,我们的身语意周不周遍法界?这个地方「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这个了不起,大乘佛法里面讲信心,这个叫真正信佛。你在这个地方生不起信心,菩提道上你怎么能够进去?你没法子入门,一定要知道生佛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
中峰大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个话讲得多明白!但是问题是这个话你懂不懂?你能听得懂吗?果然听懂了,你为什么会懂?你一定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理论的依据。阿弥陀佛是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身也是心现识变的,极乐世界心现识变的,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心现识变的,相不一样,性相同,能现能变的性没有两样。然后你再深一层去观察,能变能现的性是一样,所变所现的相,怎么会不一样?你要想不通,你想想古来祖师大德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去想这个比喻,慢慢的你就想通了,你就想明白了。
相不一样,那是缘不相同;性一样,因相同。因跟缘两个相比,因真,缘虚妄。从这里细心去体会,然后记住大乘教里头常常讲,「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这是事实。一真一切真,觉,一觉一切觉;一妄一切妄,是迷,一迷一切迷。一迷什么?迷了心性,虚空法界十界庄严统统迷了,如果一觉,一觉就一切都觉了,这一觉,众生成佛了。一觉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法身菩萨,分证即佛,他真的觉了。在中国唐朝,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示范,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就是一觉一切觉。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的观察,不只是宗门,教下也不例外。
净宗法门,祖师大德不是凡人。历史上有传说,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土宗的;宝志公是观音菩萨再来的,他们大概都是属於同时代。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再来的,丰干和尚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近代,大家晓得的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讲应化,身分暴露了。要知道还有许许多多身分没有暴露的,他们现什么身分,我们也不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统统示现。像《普门品》里头所说的,像《华严》五十三参所讲的,什么样的身分都有。如果没有这么多佛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这世界还得了吗?早就毁灭了。众生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这个世界还没有毁灭,还能存在,靠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掺杂在其中,哪个行业里头都有。
实实在在讲,众生跟佛没有差别,差别就是觉迷;佛菩萨觉而不迷,众生迷而不觉,差别在此地。但是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装糊涂,你要不冷静、不细心,你看不出来,你看他跟普通凡夫没两样,好像也没什么本事。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看到的人很多,你们看到那也是个普通和尚,只晓得这个和尚有道行,这个和尚有学问、有修持,其他的你不知道。他在那里示现,他在那里给我们做榜样,他出现在近代,我们就要特别留意,为什么?是给近代做榜样的。过去我们晓得的这些很多应化的诸佛菩萨,距离我们很远,在那一个时代做榜样的,印光大师在近代。所以我对於他老人家讲的,道场不要大,共修的人不要多,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我很重视。你仔细冷静观察和今天世界的局势来看,非常有道理。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合论》。前面我们读到很重要的一句,「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等是等同,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这样子的,现在问题就在信心。希望这个地方带动我们发真诚求法的心、成佛的心,发这个心。下面说「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十一地就是等觉,「直至如来出现品,是其一终因果」,这一终因果就是差别因果、平等因果。这人他怎么发心的?怎么会发这个心,求无上菩提?发心的真正原因,就是读了《华严经》之后,真正相信自己跟佛的身语意没有两样,为什么他能成佛,我不能成佛?他能成佛,是身语意三业清净了;我们不能成佛,我们的身语意不清净。他们身语意三业,我们讲的纯净纯善,我们的三业不净不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没有别的。我们怎样把不净不善离开,恢复到纯净纯善,不就成佛了吗?这个就要修行了。
发迹进修,在这一大分里面,现在我们讲这个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跟我们说十住。现在我们还没有到十住,现在是十信,十信是发迹进修。学《华严》学到这个地方,应当要发心,要认真干,很有指望。如果真的干,这一部《华严经》学习圆满,就成佛了。随著境界提升,我现在学十信,就是十信位菩萨;十信心满,我学十住,就是十住菩萨,学十行就是十行菩萨,一直到十地,十一地,菩萨这个阶段就圆满了。直到「如来出现品」,自己也成了如来,自己也出现了。一终因果,从初发心到证无上菩提。
「此名号品」,这跟你介绍了。「是始初入信」,从这个地方入信,信位,初信位。「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如来名号是果上的名号,谁的果?自己的果,不是别人的果。开头给你讲这么多名字。我在讲经的时候,过去也曾经跟诸位说过很多次,因为很多人说,佛的名号很多,特别在中国习俗,过农历年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道场拜万佛忏。万佛忏是《万佛名经》,这一部经里面,佛是专门给我们介绍诸佛的名号,总共讲了有一万二千多个名号。佛教里头,佛怎么这么多!佛名号是性德,自性真的是万德万能,菩萨的名号是修德;现在佛的名号你知道了,你没成佛,你没得道,要修,菩萨名号是修德,佛的名号是性德。所以这个地方说得好,名号遍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不是别佛,是你自己本来是佛,现在你迷了,叫做众生。「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这一句很重要。第三十七品(我们这个地方是第七品,第三十七品是出现品)「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你通过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一直到十一地圆满了。
我们再继续看他底下的文,「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如来放光。「使令问佛出现果法」,叫文殊菩萨起来发问,佛放光,文殊菩萨就知道了。文殊菩萨代我们问,我们问不出来,问佛出现的果法。「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使令说佛果德」,你看看这多有味道?佛自己不说,让文殊菩萨问,让普贤菩萨来解答。后面这一句,问答的是什么?「始明自行因果彻故」。佛自己不说,让文殊普贤来问答,我们听他们两个人讲讲,这恍然大悟,自己修行证果。「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文殊的智,普贤的行,文殊理智,普贤妙行,体就是自性,不离自性,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品,「法界品」,第三十九品,「虽在其后,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后,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这个说得好,我们不能不知道。说话、文字,它没有办法完全合在一起,它排列有先后,实际上有没有先后?实际上没有,这个道理要懂。这一部《华严经》三十九品有先后,事实上,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你起心动念,在你言语动作里,在你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哪来的次第!所以经上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次第。给你讲解说,那是有次第,实际上没有次第。所以他这两句话说得好,总是前后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我们要记住,前后相通彻法、一圆满法,这两句话很重要。
后面又说「如法界品」,法界品是第三十九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为一切凡圣之本源」。法界品的内容是什么?是如来教善财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融通圆满的《华严》大法表演出来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平常教学当中,常常提醒我们、嘱咐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入法界品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具体落实。五十三参也有先后,这是给你解说,文字有先后,实际上没有先后。你要果然明白了,你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就是五十三参,天天如是。问题在哪里?不会!如果要会的话,哪有不成佛的。
所以成佛要多少时间?一觉悟、一回头,凡夫就成佛了。难在哪里?难在不觉。为什么不觉?你的烦恼习气不肯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就这么回事情。事实真相果然搞清楚,事实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讲得最清楚,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要知道!最长的时间。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到最后总结就是《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总结,二百六十个字。这二百六十个字再把它总结,总结成一句话,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还有什么妄想分别执著!
你要真正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分别执著自然放下了。连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也是无所有,也是毕竟空,也是不可得。你不要以为你会有所得,错了,完全错了。所以一切众生在这个世间受业报,过去造一点善业,你享一点福报,造的不善业,你享一点苦报。你看看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苦乐间杂,有时候乐,有时候很苦,那是什么?你造的业因是苦乐因杂,报也杂。苦多乐少,是你造的不善的因多,善的因少,就这么回事情。天人福大,乐多苦少,那是什么原因?他过去生中造的善多恶少,他的果报,乐多苦少,就这么回事情。总而言之,毕竟空,不可得。
你果然入这个境界,你就一切放下了,你就过佛华严的生活,佛华严的生活是法身菩萨的生活,我们讲法身菩萨的境界。这个境界没有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来无碍,碍在哪里?碍在你的分别执著。一有妄想分别执著,障碍就起来了。离妄想分别执著,你们去想想,哪里有障碍?无障碍这是得大自在、大圆满,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名号周遍、身体周遍、法身周遍、语业周遍、意业周遍,跟毗卢遮那没有两样。到那个时候,毗卢遮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毗卢遮那,就跟中峰禅师在《系念》里面所说的「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在《华严》里面,「遮那即我心,我心即遮那」,这句话确实很重要。「法界品是这一部经的大体,是一切凡圣的本源」,这两句话讲得好。
再接著往下面看,「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即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这一段是初会的大意。初会有十一卷经,有六品,不容易,一句话把它总结了。再看「今以自己入信修行门」,佛法学了,这样学法真的管用,完全要会归自己,不会归自己,你念了是佛所说的,与自己毫不相关。长者《合论》是一部很了不起的《华严》的注解,处处会归自己。「今」就是我们现在念的「名号品」,你自己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四谛法门是底下一品,所信因果,依这个地方生起的。
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我们学习不能离开名言,名言就是经文,不能够执著名言,你执著就错了,为什么?要破分别执著,又不能够离分别执著,这是大乘佛法学习的微妙法门,这叫妙慧法门。不即不离,不即,绝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不离,我要用它,我不是不用它。并不是讲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好了,那就不要听经了,也不要学了,那你就完全错了,意思错了。有言说、有名字、有心缘,统统有!有不是不离,心里头不要执著,这个重要!开你的智慧,你真正得受用。
一执著就迷了,迷在言说里头,迷在名相里头,迷在心缘,心缘是胡思乱想,你心里想,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我常说佛经没有意思,你不要去想,它能够帮助你觉悟,悟了的时候,这里头意思不可思议;没有悟的时候,你怎么去想,统统想错了,你把它意思想错了。我们今天如何能体会如来真实义?实在讲没有法子。李老师传给我这个办法,我得利益,他传给我,我也传给你们,我不吝法,「至诚感通」。我们凭什么能够通佛的意思?就是与性德相应,没有别的办法。用诚、用感,求感应,用什么感?诚。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
所以修学,我们是凡夫,凡夫修学的关键就是真心。但是真心,你一定要晓得,我学佛用真心,待人接物就虚情假意,你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记住佛经上「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绝对不是说你一半用真,一半用妄,这个你不可能,你没有这个本事。到什么时候有这个本事?到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也许有这个本事,凡夫决定没有这个本事。我们今天是一真一切真,真心待人,人家是以欺诳对我,我们肯定要吃亏。吃亏不怕,为什么不怕?你想《般若经》上这几句话,我给你讲这句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吃什么亏?无亏可吃,无当可上!你要斤斤计较,妄想分别执著,那真的吃亏了,真的上当了。由此可知,吃亏上当是从你心想生的。没有亏、没有当上的时候,那是什么?你没有这个想。这不是证明佛在经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哪有错!
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修出世间法,还没出得去,许许多多的障碍,误会、毁谤,甚至於种种陷害,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个看法?《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烟消云散,海阔天空,什么阴影都没有了,这是般若智慧,这是觉。所以迷就有障碍,觉没有障碍。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弘法利生、修行证果有没有障碍?魔障很多,八相成道里头有降魔。他用什么方法降魔?定慧。实际上他那是表演给我们看的,确实没有障碍,「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障碍!我们的障碍都出在什么?都出在著了相。你著相,你分别相,障碍就起来了;离一切相,障碍就没有了。由此可知,障碍之生起,是生在自己分别执著;障碍的化解,是自己不分别、不执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古人的话很有道理。
下面长者设了一个问答,我们看看,「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这是刚才我们看到的,佛放眉间光,叫文殊菩萨问,佛放口中光,叫普贤菩萨解释,为什么如来自己不说?我们先讲从前老师给我说的,然后我们再看李长者的,老师教给我的跟李长者讲的不一样。老师跟我讲,如来是代表本体、代表自性。自性没有言语、没有说法,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代表性体,体不说话。菩萨,菩萨是从体起用,起用的时候就可以说了,体本身没有言说的,老师这个说法也很有道理。从体起用,有相、有说。性体没有相,法性理体没有形相,我们六根都缘不到,不要说眼耳鼻舌身缘不到,我们的意识也缘不到,因为它没有相。但是它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它现相,所以相是唯心所现。心性没有相,如来是代表心性的;菩萨是代表现相,它现了相,相就可以演,可以表演、可以说,就能演说。这个说法好。
我们再看长者他所讲的,「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这个讲法也非常好。佛为什么不说,让菩萨讲?你现在是十信位,信,要高度智慧,没有高度智慧,信心生不起来。十信位是文殊、普贤,让他们来启发你的信心,不是这样的大菩萨,你的信心生不起来,让他们来讲,你容易学习。下面说「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文殊、普贤都是古佛再来的,久远劫就已经成佛了,帮助众生启发信心。文殊一般人常讲是七佛之师,在这个地方看,不止七佛;要晓得七是表法的,七代表圆满,一切诸佛之师,一切众生启蒙的老师。智慧启蒙,成就你的妙慧。「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修行之因」,你看看这两位菩萨,一个是作信心之因,一个是修行之因,所以启蒙要这两位菩萨来。
这两位菩萨在开始修行的时候看到他,到最后圆满的时候看到他,说明信心跟修行彻始彻终,开头看到这两个人,到最后还是这两个人。「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这两个人在一乘法里头,这不是大乘法,这是一佛乘,就是直接教导你成佛的法门。毗卢遮那直接教我们成佛,证无上佛果,文殊、普贤这两个是助教,是毗卢遮那得力的助手,所以这两个人是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这是圆顿到极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才到圆满。「令二人自相对问,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故」。长者这一段开示文并不长,把这一大分的教义提纲挈领的告诉我们,这有很大的好处,什么好处?引发你学《华严》。《华严》那么长,你还没有看完,不知道什么意思。简简单单说,这么好的东西非学不可,大幅度把你学习的兴趣提起来了。
《华严》跟净土通的,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前清彭际清居士说,《华严》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讲得好。彭际清要是没有入这个境界,这个话说不出来,能说出这个话,他契入了。小本《阿弥陀经》是小《华严》,《无量寿经》是中《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华严》。如果你说它作《无量寿经》,行,这是大《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小《无量寿经》。都看成《阿弥陀经》也可以,《华严》是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一而三,三而一。文字有广略不同,就是多少不同,义理没有一丝毫差别。小本《弥陀经》你不要看很短,跟《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义理完全相等,都是圆满的,没有一丝毫欠缺。
所以这个地方讲得很好。「如来出现品」是这一会(第二会)最后的一品经,第三十七品,说明修行因果始终圆满,前后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圆融,没有先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下面说「明从此品」,第七品,这一品是第七品,「至出现品」,出现品是三十七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文殊,诸位要知道,他前面也说得很清楚,文殊是给诸佛众生作信心之因,这个信心是理智。文殊是主理智,普贤是主妙行,所以普贤作修行之因。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一个信,一个修,不能离开。信是文殊,修是普贤,离开信修,那你就退转,你就堕落了。信帮助修,修帮助信,这两个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果地。所以文殊、普贤二行因果。
「信心者,修行位满,体用彻故,令后学者易解故,如有两品经,如来自说,前已述讫,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如来名号品就介绍到这个地方。长者这一段开示非常之好,我们有《华严合论》,道霈禅师在《纂要》里头是节录的,不是全文。如果诸位有时间喜欢研究,你就读全文,读《疏钞》的全文,读《合论》的全文。我们讲解用简单的本子、节要的本子,自己要真正学的话,一定要读全文。这个方法,过去方东美先生教给我,要这样学法,李炳南老居士也是这样教我。讲,因为有时间的限制,不能不观机,你还要知道听众的程度,他能够听懂多少。所以深经要浅讲,长经要短讲,他才会有兴趣。道霈禅师大概就是采取这种方式,长经短说,短经长说,《疏钞》、《合论》太长了,他把它节录起来,短说,抓住这个纲领,初学的人能得受用。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这是「名号品」讲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