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五四讲)  2003/5/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54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七段鲜少世界如来名号第八句,第八句看起:

【或名大仙师。】

『仙师』在中国古时候一般人都非常向往,非常尊敬,在中国民间大家都很熟悉的有所谓「八仙」,他们可以说是仙师的代表。佛在他们这族群超胜很多,加一个「大」,『大仙师』这是对佛的尊称。从这地方我们就非常明显看出佛家多元文化的教学,明显的做出了榜样,佛在仙道就变成「大仙师」,为众仙之所敬仰,为众仙之师。从这里我们看出佛法的圆融,佛法的自在,佛法活活泼泼,它能够融入一切众生的社会,跟他们和睦相处,平等教化,一丝毫成见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没有。这名号给我们这些教诲,提醒我们,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整个宇宙是和谐的。

昨天我们在格里菲斯大学听教授给我们做出的报告,报告里面提出现代人观念当中跟自然脱节了,以为真的是人可以胜过大自然,人似乎不是大自然的,大自然应当由人来主宰,这他说明现代人的意识心态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错误。其实人也是大自然里面一分子,不能够跟大自然脱节,像大自然当中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生物一样,人跟他们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特殊,要和平共处,这理念是正确的,跟佛法相当接近。这些教授、科学家如果要有缘分来学习《华严经》,我相信对他们的境界肯定有大幅度的提升,会给他们很多很多的启示。

仙人最重要的给我们一个认知,仙人寡欲,仙人少欲,仙人已经把一切欲望断除了,我们一般讲放下了,没有欲望了。老子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可以说仙人就是这八个字的写照,学仙要从这里学,念念为众生著想。道教里面有个传说,八仙里头汉钟离这是已经得道成仙了,有一天遇到吕洞宾,吕洞宾还是个凡夫,钟离跟他讲:学仙要修三千桩善事,这是你的基础,三千桩善事,你才有条件学仙。汉钟离问吕洞宾:你想学什么?吕洞宾说:天下穷苦的人太多了,我想帮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钟离就跟他讲:我可以传授你点金术,你就有钱、有财富了。点铁成金,他有这法术,能够把铁变成黄金。吕洞宾就说:这好!他说:这铁变成金,它将来还会不会这金又变成铁?钟离跟他讲:会,但是要五百年之后,这金又会变成铁。吕洞宾一听之后,他说:我不学了。钟离说:为什么?他说:那我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吗?汉钟离跟他讲:就是你这一念,你的三千桩善事已经圆满,你有资格学仙了。以后吕洞宾也成了八仙之一。这是说明人的善念,一念实在讲不止三千善,一念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善念善功是无法计算的。随著你的心量扩充,你的心量愈大善念就愈大,心量真实,你的善念真实。一般人学仙真的要做三千桩善事,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发心修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圆满。吕洞宾是一念,这是很值得我们效法的。

世出世间学道的人,仙没有超越六道。在《楞严经》里面把仙也列入一道,所以《楞严经》里面讲七道,这很少的,六道再加上一个仙道。平常佛不说,不说什么原因?天有在天道里面的,天仙那就合并在天道。人道里头有仙人,人修成的那就在人道。畜生道里头有,畜生道里修炼成功的仙人,他能变化,那就归畜生道,不另外列一道。如同阿修罗一样,阿修罗除地狱没有阿修罗,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有阿修罗。所以许许多多经典里面讲五趣轮回,那就是阿修罗在哪一道就归那一道,不另说。把阿修罗算成一道都是讲的天,天阿修罗。我们讲仙通常讲的是天仙、人间的仙人,这是《楞严经》里面把他列入一道。这些都是开合不同,展开来讲七道,归纳起来讲五道,五跟七说法不一样,内容没有差别。

「仙」是心地清净慈悲,只有利益众生,没有想到利益自己,人有这样的心愿可以学仙了。在这里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佛能够融入各个不同的族群。我们把六道、把七道看作七个族群、六个族群,佛能够融入各个族群,完全跟他们同化,这就是「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佛要教化仙人,观察仙人的根性,他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他能信能解,佛就现身了。能信能解是感,佛自自然然就有应,应作大仙师的身分教化这些仙人,帮助这些仙人提高境界超凡入圣。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这么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的「一大事因缘」;佛出现在世间,无论出现在哪个世间,无论出现在哪一道,都是这一桩事情。这一桩事情总的来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诸位想想这佛法哪来的迷信?没有迷信。再看下面第九个名号:

【或名开导业。】

『业』是事业,这字它的意义我们要搞清楚,因为在佛法里用得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都会以为自己业障很重,到底什么叫业障?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人不多,含糊笼统:我业障很重。业障不能消除,你知道为什么不能消除?不知道什么叫业障。警察去抓贼,首先要认识哪一个是贼,你才能抓得到,你要不认识到哪里去抓?我们消业障亦复如是,你首先要晓得什么叫业障,你认识业障,你才能把业障消除。你业障都不认识,你怎么消业障?

业,通常我们用「事业」连起来讲,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起心动念,意业的造作;言语,口业的造作;身体的动作,身业的造作。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你在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就叫「业」,佛法里面叫「业习种子」,就是你造作的这事。这事有善、有恶、有无记,无记就是说不上善恶,身口意所造的一切业归纳起来也就是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业习种子就藏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是你个人的资料库、档案室,不但你这一生的造作统统储存在里面,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造作的业习种子统统储存在阿赖耶识。

阿赖耶像仓库一样,所以翻成中文翻作「藏识」,这藏就是「藏」,说明这识的功能,它是含藏一切业习种子,像仓库一样。这仓库没有形相,含藏的种子也没有形相。佛在经上做了一个比喻,他说如果我们每个人所造的业,不管你是善恶业,如果这种子要是一个体积的话,它有色相,这色相再小,小得像微尘一样,像极微之微一样,每一个人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习种子,尽虚空都容纳不下。佛讲的这话,真话,一点都不假;老实话,一丝毫不过分。好在业习种子没有形相,藏识也没有形相,你要问藏识多大?虚空法界有多大,你的藏识就有多大。这话说得没错,实际上我们很难体会。

为什么说很难体会?我们观念当中,所能够认知体会到的虚空法界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虚空法界的真相,我们在《华严经》上得了这么一点讯息,重重无尽,无量无边,这是我们完全不知道!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没有止境。你从这上面去体会、去思惟,阿赖耶识到底有多大,才能得少分的概念。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到底有多少?一切诸佛尘说刹说也说不尽。虽然它不是色法、不是物质,它没有形相,但是它确确实实有,确确实实存在。空在色里面,色在空里面,永远是交融成一体。

我们自己这个身心跟宇宙,宇宙之中所有一切的生物,那叫有情众生,无生物叫无情众生,有情无情是一体,不是二体。有情跟无情,实际上来讲是分不开的,这当中并没有界限。我们今天讲,你能说植物没有情吗?你能说泥沙石头没有情吗?很难讲。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明了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真相?诸佛菩萨所追求的就这一桩事情,经上讲的彻法源底。菩萨之所以能成佛,说老实话,就这个求知的欲望,他要把宇宙的根源真正找到。我们在这世间,你看到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有很了不起的成就,成就智慧德能。什么因素他会成就?我们可以说求知的这愿望,也可以称它为愿望,他除这之外,其他的什么样的欲望都没有,就是求智慧,生生世世锲而不舍,他成就了。这里面帮助他的、引导他的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在初学这阶段里面,法身菩萨帮助很多,将要到究竟圆满的时候,诸佛如来一定促成他的究竟圆满。「佛道无上誓愿成」,四弘誓愿里头就这一愿,最真实最圆满的一愿。

你要想成佛道,首先要断烦恼,不能够带丝毫烦恼,你才能成就佛道。你要断烦恼不能不学法门,你不学法门就断不了烦恼,就是上上根人还是要学,还是要求善知识教导。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中国人都知道,他的成就确确实实方东美先生说的「空前绝后」。在中国历史上过去没有见到这种人,惠能大师一直到今天将近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没有发现第二个,往后大概也不会发现,这是方东美先生的话。但是他还是要老师指点,他卖柴听到人念《金刚经》,他心里面有所领悟,还要到黄梅去参礼五祖,接受五祖的教诲,大彻大悟,真搞清楚了,真搞明白了。

上上根人好教,一点就通了,不费力;中下根人教得很辛苦,什么原因?心不清净。你跟他不论讲什么东西,他总是半信半疑,那个疑很糟糕,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把它列在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疑,他不相信。老老实实说,对於经教,佛菩萨善知识所讲的这些道理,他真的不懂,他讲的修行方法他一点都不怀疑,依教奉行,这种人成功了。对於理论方法境界彻底通达明了,上上根人!对於理论境界一无所知,对这方法他能够相信,他也不去研究这方法到底是对是不对,他没有这念头,你怎么教他就怎么相信,这是下愚。

我们在《净土圣贤论》《往生传》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下愚之人,他的成就不可思议,就是相信老师讲的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就凭这个成功了。这经教理论太高深,到极乐世界再去请教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不一样,修学的环境不相同,我们讲磁场不一样,那个环境是最殊胜最美好的,人入那个环境就开智慧,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阿弥陀佛、诸上善人,诸上善人是指的等觉菩萨,他们来给你讲经说法,豁然大悟。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必须要像祖师大德讲的死尽偷心。偷心是什么?投机取巧的心理,侥幸成功的心理不能有,这东西是障碍。老老实实依教奉行,一句弥陀念到底。近代给我们示现的,谛闲法师锅漏匠那个念佛徒弟,民国初年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近代许许多多念佛往生的人,他们能成就,成就在什么?信心。人,一个人缘成熟了,甚至於他自己并不晓得,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成就了;到时候一定来开导他,他见相闻法就能够信受奉行,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犹豫,他成功了。

「开导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巧方便,接引众生,有时候一个人,有时候许多人,一个团体。正如同舞台的表演一样,有人表演独奏,让你欣赏,有些时候必须要合奏,像一个交响乐团一样,几十人在一起表演。到底是独奏是合奏,完全要看众生的根性。佛菩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不是定法,这是讲原理原则,要看众生的时节因缘。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那个表演是合奏,像一个交响乐团一样,经典上记载的,他这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通常讲一千二百五十人是讲整数,那个五就省掉了,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在一起表演。这里面有表演正面的,有表演负面的,就像舞台唱戏表演一样,有装白脸的,有装黑脸的,白脸是善人,黑脸是恶人。在中国戏剧里头白脸是恶人,黑脸是善人,包公是黑脸的,曹操是白脸的。在佛法里面白代表善,黑代表恶,所谓白业黑业。它总是有正面有反面的,这两个对比,你在这里头开智慧。

没有善的那一面怎么能显出恶,没有恶的那一面怎么能显出善,善恶对比你才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下根人得利益,上根人在这表演当中,他看得深、看得广,把善恶看成平等,看成一如,高明!善恶都是教化众生。善恶都是善,无有不善,那就契入到「性本善」,性本善在什么地方显示?在善恶对比里头显示。绝对不是说非恶非善,不是这意思,善恶统统是善,这时候你真正体会到的是性本善。你的心平等了,你的心真诚了,知道那是什么?那是用,那是手段,那是启发众生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真正契入学习境界,那就是善财童子,我学习已经契入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入境界;没有入境界,你不能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生活,你脱节了,这不行。你所学习到东西跟自己的生活是一体,不但跟生活是一体,跟自然环境是一体,跟整个宇宙是一体。与整个宇宙合成一体,佛境界;跟自然环境融合一体,菩萨境界。

诸位同学,我们还继续看鲜少世界如来名号第九句:

【或名开导业。】

这句前面也说了不少,意思这是字字句句深广无尽,我们应当怎样来学习,在现前这个阶段。『开』是开启,『导』是引导,是诱导。如何开发众生的智慧,引导众生趋向纯净纯善的业习,这是『开导业』。也就是早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看到他们有一块匾额上面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以后我是把它改了,听说最近他们学校老师跟我说的时候,确实他们改了,「行为世范」,这八个字就是「开导业」。什么人在造这事业?老师。在这世间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教育工作就是「开导业」

现在教育界里面有不少的人已经觉悟到,今天教育开导的方向有问题,科学技术、工商营利的这些教学很普遍、很发达;人与人怎么相处,人与自然环境如何相处,这一方面疏忽了,没有做这一方面开导的工作。於是人都变得很自私,变得很无情,没有爱心,只知道自私自利,不知道爱人,包括连他的父母兄弟、师长同学,好像只有个人是个体,其他的与我都没关系。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有很严重的疏远感,不知道自己是人类里面的一分子,不知道自己是大自然里面的一分子,这造成社会的动乱,造成天灾人祸。

於是有一些觉悟的人开始在这里提醒大家,伦理道德人文教育重要!在古老的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确确实实疏忽了科学技术,不重视这个,重视伦理,重视教导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把这教学的理念范围扩大了,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加上这么一条。大乘法里头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说人,说自己,自己与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无尽的刹土众生其中的关系。现代教育真是要恢复这个方面层面的,再加上科学技术那确实是十全十美,能够帮助世人过最幸福最圆满的生活,跟自然环境宇宙过最圆融的生活。现在人所讲的共存共荣,这些全都是属於「开导业」

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讲彻法底源,这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决定不会有一丝毫的过失。自己与大自然与虚空法界融合成一体,这是佛法里面最高的、最究竟的学习,谁做到了?诸佛如来做到了,法身菩萨做到了。做到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所依据的理论方法,学习的方法,他们所证得的境界,现在写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依靠这些资料,从这资料上我们了解他的理论,遵守他的方法,明了他的境界,我们可以把自己不断向上提升。我们相信有能力、有智慧契入佛菩萨的境界,转娑婆为极乐,不只是转恶为善,转烦恼为菩提。如果对於诸法实相不明了,有疑惑,你就转不过来。

有同学问我,我常讲大乘法中确确实实是「知难行易」,这句话的意思很深。大乘经教里面佛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现在是不是佛?是佛,一点都不假,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就是祖师讲的实话。你的六根起作用,第一念佛知佛见,麻烦的是你保不住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凡夫!第一念跟第二念间隔多少时间?太短暂了。我们说太短暂,你是一个含糊笼统的概念,你完全不了解。第一念完全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妄想,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是没有妄想,不分别,不执著。《华严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在哪里?在现在!「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讲得好,透彻!真明了。我们为什么落到第二念?落到第二念就是凡夫,这境界立刻就起了变化。第一念是无念,无妄想分别执著,你念头才一动已经落二三,你保持那一念不动,你就是如如佛,你就是本来佛。

现在你能保持你就成佛了,在念头不动的境界里头,整个宇宙是寂静的,清净寂灭,这时候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空间跟时间都是你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妄相,它不是真相。真相呢?经上常讲「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没有远近,没有空间;没有先后,没有时间。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讲的有味道!我们套他那个话的例子来说,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佛家常讲入不二法门,「远近」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佛法就是二法,你没有觉悟,佛法是觉,你迷了,你不觉。真正觉悟到了,没有远近,远近是一不是二,那你就真的觉悟了,那就是佛法。「先后」是二法,统统是相对的,凡是相对的都是二法。

在一真法界里面,光永恒的,不是动荡的,迷了连光也动了,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都动了。觉悟的时候,光是不动的,不动的自然周遍法界;迷了之后,光是动的,不能周遍法界,它就动荡。所以迷是动的,觉是静的。如来的境界清净寂灭,《楞严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的时候,那个就是完全是自性所现的真相,生灭是个动相,「生灭灭已」,动没有了,「寂灭现前」。寂灭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现十法界的相,觉的人看迷惑颠倒的,看十法界六道三途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在动荡不安的时候看那个静止的看不出来,只有用想想很多方法来推测,现在讲用很多科学技术来观察,见不到,真相见不到。

你晓得寂灭现前是真相,用什么方法达到寂灭?佛法用禅定。不要用任何科学仪器来帮助,用禅定。禅定是什么?看破放下。放下是止,看破是观,看破是虑,放下是静。禅定翻成中国意思翻作「止观」,翻作「静虑」,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禅定。我们虽然天天修念佛佛门,但是我们只是念佛,与禅定没有关系,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法门里面,诸位都听说过「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用念佛这方法得到三昧叫做念佛三昧。我们为什么得不到?「功夫成片」,这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事一心不乱」,中层的;「理一心不乱」,高层的。

我们今天连近程的、最近的功夫成片都得不到,什么原因?不知道用这方法修定,修清净心。一天纵然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心里头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妄想分别执著,这种念佛的方法就是寒山拾得讥笑我们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念佛临终佛来接引,什么佛?自性弥陀!不是自性外头有佛,自性弥陀来接引!你要以为心外有佛的时候,那就变成外道,那不是佛法。你们天天念三时系念,「自性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此土就是极乐,极乐就是此土」。所以我们用念佛这方法转境界,怎么转?定就能转。因定开慧,慧转境界。

我们用念佛的方法不能够修定,其实念佛方法修定是一切禅定方法里头最殊胜的。怎么修法?心里头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你这念头压下去了,不论是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阿弥陀佛」。用一念止一切念,不就修定了吗?我们念佛是念佛,妄念是妄念两桩事情,好像不相干,这不能成就。不能把念佛跟妄念的时候不一样、不相干,这不行。念佛就是把妄念打掉,用念佛这方法把妄念取而代之,这念头不是生了吗?统统叫它生阿弥陀佛的念头,不允许它生别的念头。

这样念久了,实在讲我们在过去修行人,从他们的学习状况来看,大概是三年到五年,念佛三昧得到了。不是高级的,初级的,功夫成片,就是他心里面没有念头了,只有阿弥陀佛。为什么?所有念头一起来都被阿弥陀佛取而代之,也就是说统统换成阿弥陀佛。不要看这功夫很浅,这功夫能生极乐世界,他起感应了,生凡圣同居土。所以古大德讲这法门「万修万人去」,念佛是这念法。念佛人还有妄想还有杂念,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念到什么?万缘放下。妄念统统转变成阿弥陀佛,这叫会念。宗门常讲「会么?」你念佛,你会么?果然会念,成功了,你这一生当中这身体最后身,业报身最后身。下一次再来这世界,你是菩萨,你是应化身,乘愿再来,不是业报。

乘愿再来自在,住世时间长短不是业力,那是什么?那是缘的力量。我们一般人讲愿力,愿力讲不通,如果是愿力,永恒住在这里,不是业力不是愿力,是什么?是感应。众生有感他就住,众生这感断掉了,他就灭了,他就走了,这才是正确的。像我们讲经教学,哪个地方有缘来请我们就去了,请我们是有期限的,期限到了我们就走了。这期限有冥、有显、有隐,显是很明显的他来启请你,冥是不明显,是他有意思想跟你学,想听经闻法跟你学习。到他没有这意念了,他烦恼习气很重,放不下了,对你所讲的他又不大耐烦,这时你就走了。为什么?在这里没用处,不但没有用处,还招人家嫌弃,惹人家心里不痛快,心里不痛快他就造业了,菩萨就走了。

菩萨来去不是业力,愿力是因,愿力是永恒的。佛家讲缘生不讲因生,所以来去住世长短都在一个缘。缘很复杂,很多,我们今天讲的许许多多的条件里面有个最重要的缘,重要的缘是什么?在这时期、这处所,它有决定性影响的缘,这最重要的一个缘。这缘要是断掉,别人想,不行!力量没有那个大。像这一次联合国科文教组织在日本召开一个会议,也邀请我们,现在这会议取消了,什么原因?SARS流行病。谁要求取消的?主要的赞助人。这缘有力量,他们赞助的,你要不合作他不赞助你,你搞不成功。这就是众缘里头有最重要的缘,那个赞助的缘很重要,召开这么大的会议,人力、物力、财力都要具足,赞助人提供。现在人讲现实,最现实的财力,你没有财力你什么都办不成,有财力还要人力物力,所以赞助人要求推迟。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

所以佛菩萨开导,我们要学习,要懂得,缘成熟立刻就有应,这我们要学。哪个地方缘成熟了,来邀请你应当要去;缘衰竭了,要懂得赶快离开。古人常讲好聚好散,与一切众生不结冤仇。纵然那个缘常常变,支持你的人、礼请你的人,这很重要的缘。他可能受某种因素,念头变了,不想跟你学了,不愿意听你说法了,虽然他还不好意思开口,但是从形相上,你能够观察的出来,你要一观察一觉察的时候,这时就是该走的时候。古时候祖师大德这种例子很多,这就是知进退,什么时候可以进,什么时候应该退。哪个地方缘成熟就到哪个地方去,没有一定的处所,什么都是活活泼泼的,那个地方缘再成熟了再去。

必须知道不但我们个人,整个佛法都有障缘。释迦牟尼佛在世,僧团里面的障缘,提婆达多他带头六群比丘,佛门里面对世尊教诲阳奉阴违,破坏佛法的形象,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有。我们知道都是示现的,告诉我们佛灭度之后这种情形有增无减,我们会遇到这些障碍,要想像释迦牟尼佛当时,你就不会退转,你就不会堕落。佛能受得了,我们今天遇到,难道受不了吗?佛用什么心态对这些逆境恶人,这一点最重要!就是教导我们的,怎样处逆境?怎样对恶人?一片真诚慈悲,把这怨结化开不能对立,骂不能还口,打不能还手,这样才能转境界。

不可以与一切众生对立,对立,境界转不过来。所以要从自己内心里面把对立化解,正是六祖所讲的佛法是不二法,把那个「二」化解掉,心里面永远没有二。我跟一切人、跟一切物、跟一切众生、跟虚空法界是一不是二,永远是统一的、是和谐的,这叫一片慈悲。一片慈悲里头自然生如意吉祥,性德圆满流露,所以要学习,要长存为一切众生做最好的示范。最好的示范,诸位要知道,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有反面的,但是不论是正面是反面,决定是帮助众生开悟的,而不是把众生带向迷惑。正反面都用,活活泼泼,五十三参里头不是很明显吗?绝对不是只说善的这一面都是正面的,恶的都是反面的,那正反是二法了!佛法里头,真正高级佛法没有善恶,善恶都变成手段帮助众生觉悟,这才是一个不变的最高的指导原则,那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只要能叫众生破迷开悟,什么样手段都可以用。

这是明末清初时代,明朝末年丹霞法师,丹霞烧佛,南泉斩猫,这杀生!这都是不好的,怎么把佛像拿去烧?他的用意在哪里?叫那个看到的人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手段。必须要那种高人才行,他用这方法肯定叫这人明心见性。我们不能用这手段,我们把佛像烧光也没有一个人开悟。这就是你要认识机缘,真的是通达明了,你用得恰到好处。这佛经里头好像还有一个小故事,我又忘了出在哪里,有这么一个印象。有个沙弥,这沙弥了不起,菩萨示现的,在大雄宝殿里拉大便。一般人看了这还得了!赶快去告诉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来了责备他,这小沙弥说:老方丈,你找一个不是佛地,这是佛地,你找一个不是佛地让我拉大便。老和尚听了这句话之后开悟了,叫他开悟。老和尚一听,这找不到,你说哪个地不是佛地?都是佛性变现出来的。他的用意是老和尚将悟未悟就差那么一点点,他用这方法一下点醒,豁然大悟,这就叫善业,叫开导业。

正面的不会产生副作用,负面的你要做错了,产生副作用,所以要高度智慧,高度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讲艺术,高度的艺术,这都属於艺术。所以应当怎么作法,那是因时、因人、因地不同,你要会观机,你才能够引导人,才能帮人觉悟。我们智慧不足,依照经教老老实实修,这不能开玩笑。再看后面第十个名号:

【或名金刚师子。】

『金刚』跟『师子』都是比喻,但是它连在一起,这两个比喻意思不一样,都是比喻智慧,「金刚」比喻根本智,「师子」比喻后得智。或者我们用另一句话来说也行,因为它是一个原理原则,金刚比喻「慈悲为本」,师子比喻「方便为门」。你有慈悲,慈悲不会用等於没有慈悲。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用现在的话讲,适合,合起来你就懂得,最合适的方法帮助人开悟。最合适的方法这里头不能说善恶,有时候该用善的就用善的,该用不善的就用不善的,统统都可以用,你叫人开悟了,那就叫方便。所以方便为门,他从这门里头觉悟,从这门里面契入,入佛的境界,入菩萨的境界,入罗汉的境界。

你要看人的根性,看人的程度,用什么方法把它带进来,这在佛法叫善巧方便。方便上再加善巧,那个善巧是高度的智慧,以这方便法落实,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学佛。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最高的享受。这境界里面,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完全是智慧,点点滴滴表现在你的言行之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慈悲,这是「金刚师子」

【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