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六讲) 2003/4/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6
诸位同学,请看第二段,此洲之邻十界,这个十界就是十段。现在我们看第二段,难忍世界,请看经文: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为难忍。如来於彼。或名帝释。或名宝称。或名离垢。或名实语。或名能调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称。或名能利益。或名无边。或名最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难忍』世界,我们从名字上来观察,这个世界大概跟我们的世界差不多。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娑婆的意思是堪忍,也就是说,真能够忍受得了。这四天下南方,这个世界的名字跟我们有相似之处,我们就会联想到,必定这也是一个五浊恶世。浊恶,不怕。这个世间造罪的人固然很多,但是修福的人也有。而且接触到圣贤人教诲,领悟的人、觉悟的人也还有,所以他能够感得诸佛如来、菩萨、罗汉到这个地方来应化。所以从这些地方看,这个世界也不错,佛菩萨示现在其中。
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都是相对的。难忍可贵之处就是能忍,能忍里头可贵之处在觉悟,这个觉悟是知苦,知苦就觉悟了。但是知苦,我们细心去观察,它有两种,两种人都知苦。一种根利的人,求解脱,求道,他想修道可以解脱。另外一种知苦,他是消极的,他不知道求道,他认为生不如死,所以最后走上自杀这条路。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自杀之后比现前生活还要苦。佛告诉我们,道教里面讲得尤其详细,其实道教讲的不是没有道理,为什么?佛跟道,实在讲在最早的时候并没有往来,但是他们说的那么接近,这不容易。
佛说这桩事情在《地藏经》。道教讲的就多了,他们说自杀的人,中阴没有办法投胎,他要找替身,找不到替身,他就不能投胎。在找不到替身没有投胎之前,每七天他那个自杀要重复一次。自杀很痛苦,每七天他要那么痛苦一次,所以那个日子更不好过。儒跟道都不准自杀的,我听说天主教也不可以自杀,很有道理!
苦,知道苦了,要想离开苦,方法很多。世出世间许许多多圣贤都教给我们方法,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宗教,境界虽然有高低不同,但是离开现实苦难几乎都是一致的。世间多数的宗教,目的都是生天,天的福报比人间大多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就是我们上去一层,四王天,这个不算高,四王天的福报,我们就没法子想像。四王天跟我们这边现在人说有时差,时差很大,不是几十个小时。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这么大的时差。四王天的寿命五百岁。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他们那个地方一天,他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两天就一百年。你们想想看这寿命多长,福报多大。
再上去我们中国人常讲的玉皇大帝,佛法里面讲的帝释天,头一个名称就是『帝释』,帝释天是欲界第二层天。我们在史书记载里头,古人笔记小说就更多了,人间有大福德的人,死了以后都生帝释天。帝释天的寿命一千岁,他那个地方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所以,天上福报大,愈上去福报愈大。所以,许许多多人都把离苦得乐这一桩事情,目标都定在天堂。
佛告诉我们,天堂不错,是好,佛菩萨都赞叹,但是它不究竟。为什么?寿命再长它还是有数量,到头怎么办?不能不知道。寿命到了还要六道轮回,还要搞轮回,轮回到哪里去,完全由业力主宰,自己做不了主,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
天上除了无色界天之外,无论在哪一层天,都有佛菩萨在其中应化。但是佛菩萨在天上,多半都是天人、天王的身分。佛菩萨示现佛身度众生,肯定在南阎浮提洲,而不在天上;天上常常去教化,不示现在天上。不是佛菩萨有私心,不是佛菩萨有偏爱,机感不同,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人间虽然寿命不长,生活很辛苦,苦多乐少,容易觉悟;天上乐多,苦太少了,不容易觉悟,不容易教化。三恶道苦太多了,没有乐,几乎在那个里头变成麻木不仁,你跟他说什么好话似乎没有什么反应,这也困难。所以讲到教化,人间还是比较容易。
今天我们看这个世界这么大的灾难,动乱不安,可是我们确确实实看到了一线光明。其他的地区我们去的少,我们得的资讯不多,但是在中国、在台湾,常常有人往来,我们听到中国现在许许多多地方儿童读经,这是世间一线光明!几十年没听说过了。而且很多家长热心支持,甚至於把这个小孩不让他念小学,让他上读经班。政府也有这个意识,不加干涉,好事!
这些小孩在读经班学了几年,毕竟他还要去上中学,去念大学,参加小学的考试,听说成绩非常好。这是在实验的阶段,这个实验如果有相当好的效果,我相信将来可能纳入正规教育。这不但是国家之福,这是世界的光明面。推动儿童读经的这些人,我常常称赞,这些人都是菩萨,不是菩萨他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现在社会上人说这是傻事,把什么都放下,全心全力来推动这个事业,只有菩萨才会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人他才会做。
这些儿童、小朋友热心的来读,他们可能就是下一代的救世主。这些小孩来到世间,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大圣人在其中,他们是来救世的,所以从小一接触就欢喜,父母欢喜,祖父母欢喜。我们听到之后非常兴奋,非常感动,因为只有圣贤的教诲才会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幸福。这个事情也要忍,不能忍不能成就,谁能够忍到底,谁就大功告成,佛法里面讲功德圆满。这世界的名称,从名称我们能体会这个世界的状况。
『如来於彼,或名帝释』。如来在这个里面,应众生之感,应化在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名号是教化众生总的纲领,用这个名号,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用释迦,「帝释」跟释迦的意思非常接近。释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慈,帝释在忉利天我们通常把他翻作「能天主」,中国人也称他作上帝,称他作玉皇大帝。我们晓得天人,是修上品十善,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在天上能做到天王,诸天之中,福德最大。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帝释者,为天人主,能称物心故」,这个天人,就是忉利天人,是忉利天人之主。他是个好主,这是领导,现在人讲领导,帝王。能称物心,他所作所为都能够让忉利天人感到非常满意;称物,物就是讲的天人,他们心里面都非常满意,这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在我们人间来说,得到人民的爱戴,得到全民的拥护。这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施行仁政。
儒家讲的君、亲、师,领导人,天上的领导人也不例外,只要把这三桩事情做好,他就得人心。第一个是「君」,君是领导,你把他领导到哪里去?古时候古圣先王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把人民领导到哪里?五伦八德,他把他带到这个方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常八德,在中国几千年来这是道统,绵延不绝。
清朝末年西洋文化传到中国来,中国人一看到西方人科学、技术、军事、武力之强大,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别人。对於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於许多人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东西全盘废弃,这一百多年来才遭受著苦难。现在西方人知道,坚甲利兵只能收一时之利,不能长久。武力再强大,你征服一个国家,你能把这个国家的人全部都杀掉吗?不可能。你造的大杀伤力的武器,造得再多,哪一个人愿意用这些武器把世界上的人成百万、成千万的杀掉,不可能。纵然你疯狂了,到处屠杀,你不知道,接著就是冤冤相报,你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会吓呆了。
在中国历史上,这正史上都有记载的,明朝初年方孝孺,方孝孺这个公案。他的曾祖父杀了九百多条蛇,大蛇、小蛇一共九百多条,方孝孺就是那个蛇投胎来的,来报仇。故意反抗皇帝的命令,皇帝发脾气了,灭他一族,结果他这一个族被杀六、七百人,偿那个蛇的命。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公案,杀人要偿命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你们看看《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看文昌帝君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他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跟人结的冤仇生生世世报来报去,愈报愈残酷,无辜受害的人不晓得有多少。这些无辜受害的人都变成你的冤亲债主,你这个帐怎么了!幸亏他还积了一点德,遇到佛法,慢慢才省悟过来,才知道忏悔,知道改过自新。一切众生都有灵性,都有情识,哪一个众生甘心被你杀害?是力敌不过你,被你杀了,怨恨在心,这个事情就是麻烦!人跟一切众生决定不能结怨,冤冤相报真的是不得了。好的领导不干这个傻事,他领导人走向仁义道德,这是做领导人头一桩事情。
第二桩事情「作之亲」,你要爱护人民。所以从前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民之父母;现在民选的这些领导人叫公仆。我们想想如果我们做儿女的人,是希望父母来照顾我们,还是希望父母去雇个佣人来照顾我们?再好的佣人跟父母不能相比。领导人对於国家人民,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作之亲!你怎样爱他,你怎样照顾他,你怎样养他。
第三个责任「作之师」,师是老师。所以,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是领导人,也是全民的父母,也是全民的老师。这三个字做到了,能天主!
儒家说的这个原则,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应当如是,你是县市的领导人,你是个县长、市长,同样这三个字是你的天职。你的范围是这一个县市,你把这一个县市也得要像圣人所说的,领导到向伦理道德,这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来发展各个方面。伦理道德是核心,不能把核心舍弃,去发展现在目标都是经济贸易、工商业,发展这些。这些发展起来了,人与人之间没有伦理道德,只有个利害。
孟子说得很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人与人之间没有道义,我们彼此有利是朋友,我们彼此没有利就是对立,就是敌人,这还得了!大家都争利,无止境的争利,争利一定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战争,战争的结果必然是同归於尽,而且结下生生世世冤冤相报的仇恨,死路一条!所以你能够把中心稳住,抓住,这是生路。你要爱民如子,要好好教导他们,你是一个县市长,好领袖!
同样道理,你是个公司老板,老板是君。你这个公司员工有几百人、有几千人,还是以伦理道德来领导他们。你这个老板是圣人!对你公司里头所有员工都看作兄弟姐妹、儿女一样,真正关心他,照顾他,帮他解决困难。员工哪一个不忠心为你效忠,全心全力为你做事!你还是个好老师来教他,德行上要年年增长,技术能力也要年年增长;所以有基础教育,有进修教育,专业教育。你这个老板是菩萨,真正把「君、亲、师」这三个字都做到,都做好了。
一般人在家里,在家里是家长,家长也是君亲师,也是这个使命,这个职责。你有没有把你的儿女、子弟教好,有没有全心全力来照顾他们?所以「君亲师」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他的天职,无论单位大小,你是一个领导人,你就要做到君、亲、师这三个字。
今天社会动乱不安,就是领导人这三个字没有做到。社会动乱,中国人讲的是天下大乱,灾难频起,有它的原因在。这个时代没有圣人出现,什么叫圣人?「圣」这个字在中国词汇里面解释的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明了的人,一切事理因果通达明了,这个人叫圣人。这是佛示现用这个做名号,帝释佛。
第二个名号『宝称』,「宝称」佛。宝是比喻,财宝!世间人都希望得到,希望拥有。拥有这些珍宝,能够富裕你的物质生活,物质享受能得到提升。但是真正明白人,觉悟的人,对於这些宝物不重视,绝不重视七宝。为什么?这些珍宝不能解决问题!什么问题?生死的问题,烦恼的问题,六道轮回的问题,没有法子解决。阎罗王那个地方不能贿赂,判官小鬼那里不通人情,你怎么办?又何况这些珍宝再多,觉悟的人说得好,也不过是让你看几年而已。为什么?你死了一样也带不走。
觉悟的人明白,所以他一生不重视这些东西,他不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什么,这些东西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你说什么灾祸?天天提心吊胆,怕别人偷去,怕别人抢去,怕别人强占去,怕遗失掉了,你说这个心理多重的负担。没有这些东西,心里清净,这个负担没有。圣人重视什么?佛家里面讲的三宝,觉、正、净,这是宝。儒家也有宝,五伦、五常、八德,儒家之宝。我们净土宗的三宝,信、愿、行,这是真正的宝,能解决问题。佛法里面的三宝、三学、三慧、六度、十愿,能帮助我们了生死,能帮助我们解决六道轮回的问题,这才是真正之宝。
宝称佛,「称」是名称,名称是宝。就眼前来说,「如来名号品」,你看看哪一个名号不是宝称?帝释佛,宝称;释迦牟尼,宝称;阿弥陀佛,宝称。阿弥陀佛这一句是梵语音译的,要是从意思翻是「无量觉」;三宝里面佛宝,觉而不迷,无量觉。问题是你会不会?佛随顺众生立名,等众生界。他有多少个名字?众生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名字,等众生界。所以只要是会,没有一个名称不是宝称,不会就难了。
第三『或名离垢』,这个名号我们当下就能用上。垢是什么?染污。当下全世界震惊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染,几乎震惊了全世界。世界卫生组织这几天都在研究怎么样防范,怎么样把它消除,所以,注意消毒、清洁,这都是「离垢」。但是一般人所讲的消毒,都是消表面的,清洁也都是外头的,治标不治本!本是什么?精神的污染,心地的污染,这才是病根!所以离垢要从哪里做?从清净心。心里面没有肮脏,没有垢污,精神上要离垢。
消毒要从内心,内心的毒要把它消掉。内心什么毒?贪瞋痴慢是毒,自私自利是毒,总的来说就是贪瞋痴。自私自利从哪儿来,自私自利是贪心里面的一分,根就是贪瞋痴,所以佛法称这三个叫三毒烦恼!这个毒要不消掉,消外头、外表,保不了几天,病还是会犯。什么人今天觉悟了,消内心里面贪瞋痴三毒,消这个毒;清洁外面的环境,内外清净,什么样的病毒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解决的办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难忍世界,佛的名号的第四句:
【或名实语。】
这个意思好懂,实是真实,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这都是『实语』。我们看到这个名号,佛为什么会用这个名号?想必是此时此处,很多众生说话不实在,所以佛用这个名号就特别标榜我们要讲老实话,用这个来做此时此地教学的中心纲领。我们想想对於我们现前的社会适不适用?我也觉得很适用。现在人,人与人之间相处,说真实话的确实好像愈来愈少了。成年人说实话的人不多,为什么?为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妄语是一种保护利益的手段,不但要会用,还用得很高明,这个世间可悲。风气所至,现在连儿童都学会了,这怎么得了。
古时候常讲儿童天真烂漫,现在儿童从小就学会打妄语,学会怎么欺骗人,这个社会要这样发展下去,那还得了!儒家教学把言语摆在第二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佛法教人,入门基础的教学,「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里头,语业就讲四条,身三、口四、意三,口业讲得特别多。《无量寿经》,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把口业摆在第一。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从这个地方我们体会他们的用心。为什么?语业是最容易犯的,而且是最常犯的。因此古人才有所谓「修行当从不妄语始」,真正讲修行从哪里开始,从不妄语开始,这话讲得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要想成就自己的德行,恢复自己的性德,真的,从哪里开始?要从不妄语始。不妄语就是「实语」,诚实、守信,这个确实是德行的根基。说话要算话,这叫信,说话不算话,这是不守信用;不守信用,别人不敢信任你,不敢依托你。所以在过去古老的中国,儒家教学常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要没有信用,在这个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为什么?大家对他打问号,不敢相信他,大的事情、重要的事情不敢让他去做,他没有信用。我们想想他还会有什么成就?纵然有一点小成就,终究他要失败。
西方人对於信用也看得非常重。由此可知,实语,世出世间真的是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没有不重视的。人,言语不实在,这是大病!佛看到众生多数如果是言语不诚实,他来教化众生,这个教化我们要懂得,教什么?没有定法可说,就跟大夫给病人治病一样,没有一定的药方。哪有把处方开好让病人照著这个处方害病,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所以,大夫给每一个人看病的处方都不一样。
佛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就是来治病的,众生的病太多,所以佛也称为大医王,名号里头有大医王。因此,众生现在害的是什么病,病很多,病很多哪一个病最严重,先治它。现在看看这此时此处妄语这个病最严重,所以佛用一个名号叫实语。让大家听到这个名号,见到这个名号,念到这个名号,提醒自己:我说话要诚实,不能再打妄语。治病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功德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萨名号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不是念给他听的,念给自己听。第五个名号叫:
【或名能调伏。】
『调』是对情绪来说的,『伏』是对烦恼来讲的。我们凡夫没有能力调伏,所以情绪、烦恼常常现行;佛家讲现行,现在人讲发作,喜怒哀乐常常发作,没有能力调伏。佛给我们示现,他有能力调伏,调也就是化解,他能够把情绪化解为智慧,高明!能把贪瞋痴一切烦恼伏住,不发作。特别是在逆境,能调,就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能伏,不会对人有负面的影响,这个利益很大。所以佛十个通号里面有「调御丈夫」,能调能伏,我们应当向佛学习。
逆境里面要把瞋恚心化开、化解,对逆境、对恶人,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一定要晓得,恶人是他烦恼习气太重,我们原谅他的过失还不够。原谅他,你还没有化解,这个结还在,要把自己内心这个情结化解。化解之后你就跟佛菩萨一样,你不但不会责备他,你会同情他,会怜悯他,你不会伤害他。你会调教他,在旁边观察,缘成熟了,就是他能接受了,教他,教他回头。是以慈悲心待他,哪里会有瞋恨,哪里会有责难!
要调顺自己,要伏住自己的烦恼,心里很不高兴,本来要发脾气了,这个时候要把这个脾气控制住。佛菩萨有没有发脾气的时候?有!他是不是真发脾气?他不是真的,他是办事,用它来作办事的一种手段;应该用这种方式来处理,就用这个方式,也是属於「能调伏」。所以你要用得恰当,就是时、地、人、事,这四方面你要详细观察。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处所,应该用什么方法你就用什么方法,用得很恰当,很得体。事情办好了,圆满了,虽发脾气并不伤人,这是智慧,是学问,是功夫,佛做得到家。
我们在经论里面仔细观察佛待人接物,佛有时候呵斥人,有时候也责难人,有,不是没有。你看他那个时节因缘恰到好处,让人怎么样,心服口服,受了责备不但不怨恨他,还感谢他,这个成功了。不会的,毛毛躁躁,没有智慧、没有修养,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什么人事,随便发脾气。自己很容易冲动,对方不能接受,生起怨恨,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产生什么?反效果。要遇到厉害的人,他还存报复心,这个冤仇结下去了。
所以很多事情遇到障碍,结的这个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结的,这就是我们常常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平常我们说话是无心,但是听的人有意:你来挖苦我,你来讽刺我。怀恨在心,这个事情麻烦了!在我们一般讲无妄之灾,那是你自己不谨慎、不小心。这些事情历史上就有很多的教训。
古人确实有有心人,历史的分量太大了,看一遍也不容易,古人把历史上这些教训把它抄出来,编成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我们图书馆里头有,完全是史书里头节录下来的,很多这些事情。所以对人不能不小心谨慎,说话不能随便说,说者无心,就怕听者有意,召来自己想像不到的麻烦。常常读圣贤书,圣贤人时时刻刻向我们提出忠告,言语行为都要小心谨慎。
要学习圣贤人,怎么样调心,怎么样降伏烦恼。儒家用的方法是用「乐」,音乐调心,调自己的情绪,用「礼」来伏自己的烦恼。在佛法里面也相同,佛法用梵呗调心,用戒律调身,想到戒律「佛不准我们这么做法」,用这个来伏烦恼。用音乐、用教学让你觉悟,觉悟是调心。所以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没有中断,天天跟大家在一起上课。讲经就是上课,每一天跟大众在一起学习,讨论。每个人无论在哪一方面有疑问,都可以提出来请佛解答。所以佛经的内容很复杂,从日常生活到专业的学问、技术,几乎统统都有。每个人遇到事情、遇到困难向佛请教,佛都能给你解答,确确实实让别人肯定佛真的是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有人问,这棵大树现在有多少片树叶,佛说出来了,说出来也没有人去数,也没法子数。但是有聪明人,把这个树摇一摇,很多叶子落下来,他把落下来的叶子捡起来、收起来。问释迦牟尼佛这树现在有多少叶子?佛再一说,跟他一核对,少了多少,正是它落下来的,让人没话说。佛说的话是真话,不是假话,你去数。但是树叶是不固定的,它每天有新生的,生出叶子出来,多了,有掉下来,落的叶子,少了。这些事情,说实在的话,佛是可以不答的,但是为了取信於大众,这是来考考佛的,你到底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工作,释迦牟尼佛碰都没碰过,这些问题他都知道。
你看经里面你去看《放牛经》,释迦牟尼佛没放过牛,他是王子出身,十九岁出家修道,他没放过牛。《放牛经》是说什么?就有人问他养牛应该怎么个养法,佛教给他养牛的方法,很不可思议。你看经典上太多太多这种例子,真实智慧,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示现怎么样调心,怎么样伏烦恼,我们要向佛学,要向菩萨学习。这里面最重要的,保持清净心,保持宁静的心,这是总的纲领,总的原则,要炼这个功夫。这个心,这个清净、平等,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扰,这就是真功夫。下面第六个名字:
【或名足喜。】
『足』是圆满,是满足。这个名字里头是具足欢喜,就是经教里面佛常常说到的,常生欢喜心,这个事情很多人都想,想不到。怎样才能够具足欢喜心?佛教导我们,亲近善知识,你就能自自然然常生欢喜心。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只有一个方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具足欢喜心,你就得到了。真善知识,大善知识,究竟圆满的善知识,你跟他在一起,你怎么会不欢喜!
佛现在不在,我现在怎么办,现在要具足欢喜心也有办法,不是没有办法,还是亲近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经教就是佛菩萨。你能够天天不离开经教,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欢喜心,能真正得到常生欢喜心。为什么?孔老夫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们想想这句话,天天学,时时刻刻都在学,一生当中没有把学放弃。学了怎样?学了就做到,『喜』是做到。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在你生活上,落实在你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不是外面来的。外面来的时候,那是或有或无,时有时无,它会间断;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没有间断。
读书乐!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读书人那么喜欢书,用那么多的时间在书本上,它里头有乐,不读书的人不知道。孔子夫子知道,他说出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志同道合,他到这个地方来我们一起共同学习。「朋」是学生,慕名而来的,来听你的教诲,来听你的讲学,跟你在一起研究讨论,人生一大快事,这个快乐。这是教学。自己读,学到的落实在生活,这是学;有朋自远方来,那是教。
教,快乐;学,更快乐。把你所修学的心得介绍给别人,在我们佛法说供养别人,落实,具足欢喜。没有人来跟你学,也没有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还是快乐。没有人知道你,你有实学,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人绝对不会宣传。那个名气怎么出去的?是真正有人亲近你,他离开之后他会到处赞叹、介绍,这样出去的。
近代的例子,印光大师是我们的好榜样,印光大师确确实实「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在普陀山住藏经楼三十年,诸位要知道,他七十岁被人发现,住三十年,我们就能想到,他大概是四十岁担任藏经楼这个职务,在普陀山管藏经楼。在这里面除了工作之外他就看经,三十年没有人知道,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道业。到七十岁被人发现,发现也是偶然的。
徐蔚如居士这帮人,这是民国初年的大居士,江味农,他们都是老朋友。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身分、有道德、有学问,为社会大众所尊敬的大德居士。他们到普陀去朝山,在普陀去参观藏经楼,无意当中遇到印光法师。看到这个老和尚举止行持跟一般人不一样,这就是形象,普通人看不出来,这些人看得出来。一看,我们一般人讲气质不凡,气质跟普通出家人不一样。於是提出问题向他请教,老和尚的答覆言简意赅,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样以后离开普陀之后就到处宣传:普陀有高人!於是来看老和尚的人就愈来愈多,这样慢慢就出名了。尤其他们在报章杂志里面写文章,推崇印光大师,这样知道的人多了,给印光大师写信。大师由於方言的关系(他是陕西人),南方人听不懂他的话,所以多半用文字来开示。许多人给他写信提出问题,他来答覆,这些信件印光大师往生之后,人家的信件都保存下来,统统现在印成了《文钞》。你们现在看《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的信件,篇篇都是好文章,篇篇都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法语。最难得的,应病予药,句句话都针对现前社会的需要,而且是迫切的需要,他老人家对人向来是不讲客气话的,「实语」!
所以在藏经楼三十年没有被人发现,那真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儒家讲成就君子的德行。一被人知道,来请教的人多了,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印祖为我们示现的,一生都在经教里头。读书乐,读经更乐,读经会开悟,读经就是亲近佛菩萨。我们读《华严》,不但亲近毗卢遮那如来,亲近释迦如来,亲近华严会上佛菩萨,这是大乐,到哪里去找?下面第七个德号:
【或名大名称。】
『大名称』用我们现代话来讲,是高知名度,大知名度。「大名称」,实至名归,不是虚名,不是现在一些人想尽方法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不是的。他的道德、他的学问,真正成就了,名如其实,实如其名。众生仰慕大名而来参学,而来求教。所以教化众生,「大名称」就非常重要了。
圣人最著重的是德育,道德的教育,决不会自己去打知名度,没有这个道理。就是教学也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这是给世间人一个启示。学,要求学,要自己去求,你有求学的这个心,这种诚心,你才真正能够得到学问。侥幸的心理,你怎么会成就!没有那种恳切求取的意愿,你得不到。所以我们从古往今来,诸位仔细去观察,好的老师住在这个地方,往往当地的人不能成就,外地到这个地方来跟他学的有成就。什么原因?外地是来求学,那分真诚恳切的心,不远千里而来,来求学的。当地人觉得无所谓,老师住在我这里,今年不会还有明年,明年不会还有后年。他的心因循、苟且,所以他不成就,他没有那个诚意,得来太容易了!
你们想想看,看看历史,古往今来哪个成就的人不是吃过多少苦头。那是什么?不是说一定要吃苦头你才能得到,苦头显示自己的诚意,真诚!这正是印光法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轻易得来的,不费力,他里头缺乏诚意。所以他纵然在善知识身边几十年,他成就很有限,不如万里迢迢而来求学的。他到这个地方来学几个月、学一年,人家真成功了。为什么?那就是十分诚敬,他获得是十分利益。你天天跟善知识住在一个地区,一个乡里,诚敬心不足,只有一分诚敬,你跟他一辈子,你所得的利益就一分,就这么个道理!
如果心术不正,名利心重,往往走上了邪道。他来学,学来干什么,学来拿这个东西去搞名闻利养。他的目的不在道,目的也不在学,目的是怎样获得这个世间的大的名利。可能他能够得到一点名利,后果在三途,这是心术不正。佛法里头常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心术正,真正是为学道,真正是为道业,自己成就了,这是为弘法利生,利益众生,决定不求自己的名闻利养,决定不求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才会成就。稍稍沾一点,成就就难了,只得到现前一点小利,来生失去了大利。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