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二讲) 2003/4/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2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经文,广显难思第一段,总显多端,看这段文。我们还是(经文不长)从头念一遍:
【诸佛子。如来於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地方。『处所』,我们只说了大的,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国土有染净不同。这一段经文,我们初学的人懂得这原理原则,我们也很有受用,帮助自己或者是帮助别人,懂得怎样观机。通常我们一般讲观机,第一个是人,人要看他的根性,要看他的爱好,他的欲望,他想求什么,想得到什么。其次,要知道时节因缘,这是时间的因素,处所的因素。这些在前面都曾经举过例子。就一个人,我们个人在一生当中,像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都不一样,思想都不相同,他会变的。一年四时不一样,一天早晚情绪不一样,又何况世间有乱世、有治世;环境有清净、有染污,种种不同,都必须要想到。我们自己修学,帮助别人才能契机,契机这才能得真实的受用。下面这一句讲到:
【种种诸根。】
「根」是讲六根,随感现异,这是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他说「根,谓眼等,随感现异」,我们眼看外面境界确实要很谨慎,为什么?每个人看的不一样。我们自己观感只能代表自己,不能代表别人,有相接近的,彼此有同感;不相接近的,你有这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眼根如是,其余五根又何尝不如是?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佛在此地给我们说『种种诸根』,这里面含义很深、很广。实在讲,也是提醒我们如何明了养生之道,让我们的六根清净健康,六根聪利,聪明锐利。
世出世间哪一法不靠六根成就?出世间的大法靠六根根性,世间一切法靠根中之识。换句话说,你用六识成就世间一切法,你要会用六根的根性,你就能成就出世间一切大法。特别是在大乘里面,性跟识要认识清楚,「舍识用根」不是识不要了,这话不能错解意思,识要不要了,拿什么来办事?识还是要。你看看诸佛菩萨,他要不要八识五十一心所?要,一样也不能少。第八识,它摇身一变大圆镜智,大圆镜智是什么?后得智,无所不知;末那识变成平等性智,不再有自私自利了,不再有控制占有了,变成平等性智了;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成所作智,一样也没少,这道理一定要懂。这就是前面李长者所讲的,即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烦恼也没断,烦恼转变成智慧,烦恼即菩提。
觉悟了的人什么?根性当家,识变成它得力的助手,替根性办事,这只是一个转变而已;不觉悟的人识心当家,真性给冷冻在一边,自己完全不知道。识迷,所以做出来的事情就叫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招来六道三途善恶的果报,就这么回事情。如果是自性当家,那就没有问题了,不造业,善恶两边都不造。那造的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净业,这好!三途六道里头没有净业,净业不在六道,六道里头没有净业的果报。净业如果回向求生净土,他的果报就是极乐世界,这道理不能不知道。
真正明白通达了解了,你自自然然就知道,像古大德所说的「放下身心世界」。这放下要记住,不是放下身心世界里面的事物,如果这放下了,佛菩萨的慈悲何在?这要放下了,佛菩萨怎么会在六道三途里面现身?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有应,可见得他没放下!这是告诉我们,事不能放下,心里头要放下,为一切众生服务。心里放下是什么?放下什么?也得要知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一切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放下这些。换句话说,该放下的统统要放下,该提起的一定要提起。
提起的是三学、六度、十波罗蜜,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有人说:做好人为国为民,好像都不得好死,都被人谋害死了。还要不要做?还要做。不觉悟的人他不知道:忠臣不得好死;觉悟的人知道,没有生死,这身舍掉了,换一个身又来了,这菩萨精神。你仔细的观察,无一不是教导众生,但是真正能看出门道的人不多,看热闹的人多。如果能够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断除了。
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世间,纵然我们还没有能够到证果、到开悟,自己要常常想到,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应该做的没有疑惑,一往直前。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一切众生,这事情该做,绝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死有什么可怕?哪个人不死?古人讲「死贵在死得其所」。这「得其所」,我们的看法,死也给众生的启示,也是利益大众。释迦牟尼佛到最后示现般涅盘,八相成道,哪一样不给一切众生带来很深很大的启示。世间人贪生怕死,对於生死的实相他不了解,如果对於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的。
我们晓得佛菩萨到九法界来应化,是众生有感他来应。他为什么来应?因为在因地里头他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过这愿。这愿心、愿力永远不灭,因为他是出自於自性的,所以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六道里面的凡夫,业力受报,这身是业报身。佛菩萨到这地方来,他的身是愿力身,他不是业报身,我们是业报身。业报身,如果说是觉悟了,遇到佛法,很幸运,这一下搞明白、搞清楚了,业报身就转变成愿力身。
所以不管你是觉还是迷,你是愿身还是业报身,这是讲什么?讲这现象的因由不相同,佛法讲因缘不相同,而事是完全相同的。今天这社会里面讲,物理现象,生理现象,这愿力、业力尽管不同,实在讲这生理的现象是相同的,没有两样,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心上,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离开了那不是佛法,佛法跟我们一切众生真的分毫都离不开,这是讲到诸根。下面第八句讲到生处:
【种种生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生处,有刹利等别」,这意思很清楚,就是他受生处所,形成他这一生当中在社会上享有的地位。在古印度他们的社会有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首陀、吠舍,有这四种阶级。婆罗门、刹帝利是属於贵族,释迦牟尼佛示现刹帝利的身分,像其他的宗教,耶稣示现是平民身分。圣人示现在这世间,绝对不是自己想要示现什么样的身分,不是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缘而不攀缘,自己要想怎么做法,那已经是攀缘了。
一切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不加丝毫意思在里头。这都是教导我们,他生活自在,所谓是顺水推舟,一点都不费力。永远保持著身体轻松,心里轻松,我们现在人讲没有一丝毫压力,没有一丝毫困扰,你说这人生多幸福、多美满。绝对不是在拥有社会地位财富,不是的。那些是什么?那是业报,这要懂得。幸福跟业报有关系,关系并不大,贫贱之人一样一生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他无求。古人常讲「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你要细心去观察,无求的人少造恶业。
现代的社会,所谓是开发的国家,人民永无止境的追求财富,追求物欲的享受,带动好像社会是进步。跟没有开发地区比较一下,我们冷眼旁观,各有利弊。再仔细深入观察,没有开发的那个地区贫穷落后,真的还是利多弊少,为什么?他少造恶业。他现在生活很贫苦,他是受果报,这是业报,业报受完之后,他来生很可能生到好处。再看看现在这些进步开发的国家,一切物质享受令人羡慕,他造的恶业多,来生的生处恐怕没有这一生这么好了,每况愈下!这是往下堕落,那一边是往上提升,你说哪个好?世间法确实很难断定,真正有前后眼,能够看到过去,能够看到未来,这才恍然大悟,这才明了。
可是无论是贫富贵贱,真正重要的是教育,教育才真正能保证你只往上提升,不至於堕落。教育里头尤其是圣贤的教育。圣贤教育里面,我们不能不佩服儒佛的教育,特别是大乘的教育,让我们在在处处,这生处都是幸福美满的。入佛境界之后,无有一处不究竟,无有一处不圆满。为什么?法身菩萨就有能力转境界了,如《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能转物,不为物转,你能转境界,还有什么地方不如意?所以无不是究竟圆满。
【种种语业。】
在佛、法身菩萨没有问题,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叫『种种语业』。你看他每一句上都加种种,种种就是表遍法界虚空界。身的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他讲的色相,相就是形状,身体长短大小不一样,住世长短不一样,都加上种种。我们不说遍法界,我们只讲这地球,这地球实在不大,地球上住的人也不算太多。由於过去长时间的隔离,这隔离是由於交通不便,所以形成这地球上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想法看法、不同的言语。
现代特别是近代,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有人讲地球村,真的是不错,确实是个地球村,环绕地球一周也不过两天的时间,现在环绕地球一周。在从前,在我们中国科技不发达,两天的时间我们能走多少路?通常一天,这平常走路六十里,两天一百二十里,中国里,算公里六、七十公里,走两天,这很远很远。现在走两天绕地球一周,它不是村吗?确实变成地球村了。这样一来,突然来临这么一桩事情,大家慌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言语,现在突然接触了,现在我们这日子要怎么过?
这就是这些年,澳洲这边所提倡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就是要研究、调和来处理这桩事情。当然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人,人与人怎样调适?怎样能够跟自己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传统、不同言语的人,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助合作,这是今天最重要的课题。要化解一切误会,要化解一切不必要的争执,才能够达到真正和睦相处,世界大同,这里头尤其是语业非常重要。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语言受习俗的影响,在中国讲方言。中国可以说从汉朝建立政权以来,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能维系统一的国家,这不容易,文字统一了,方言还是不能统一。这方言不能统一的原因,我们知道由於交通不方便,同样是中国人,走到另外一个省分,就像到外国去一样,言语不通,可是文字统一了。现在总算是方便多了,每天从电视、广播,都是用标准的普通话,大家常常听,慢慢的语言也能统一,这是一个国家。
如何能在全世界达到文字语言统一?哪一天全世界文字语言统一,世界就永久和平。人与人之间那个沟通不会发生疑惑,断疑生信。一切误会实在讲,多半都是沟通管道上有了问题,沟通管道最重要的,言语。如来、菩萨,这问题他们没有了,他们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的言语,不需要学习,这是自性里头的本能,本来有这能力。所以佛才能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一点我们对佛要相信,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我们要信佛,要学佛,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菩萨代表因地修行,佛表果地性德。最后一句是:
【种种观察。】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周旋顾盼,以应群机」,这是一个意思,这一条非常重要。就在我们现前日常生活当中,佛门通常的表法,佛用四大天王。四大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天王的名号,广目多闻就是这地方讲的『观察』,多看多听,增长见闻,增长智慧。根利的人,他看了他听了,他有悟处,那就增长智慧;中下根性的人,虽然他不能够悟入甚深,他听多了,看多了,我们讲增长常识。所以无论上中下根,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记住圣贤人的教诲,行万里路是验证古人所说的;一定要在见闻当中证实,还不是佛家讲的信解行证!这是求学成就学问、成就德行的不二法门,所以教育重要!
我们自己纵然不幸早年失学,这话是真的,纵然你念到大学毕业了,拿到博士学位了,但是古圣先贤的东西没有接触过。我们对於圣人教诲,真的我们是失学。圣人的教诲是智慧,真实智慧。一直到我们成年、中年之后了,才有缘分接触到,这时候接触到要知道认真努力,拼命的补习,古人讲的「亡羊补牢」,还不算晚,要真干。这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学问,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小,包括我们的生活问题,生活里头最重要的,健康!一个人中年以上,这是自己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情。
如何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前面讲到这诸根,我也曾经多次提到,诸根怎样能保持它不退化?不退化是做不到,让这退化的速度减缓。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四十、五十就衰退了,五十、六十衰退的情形非常明显,真的头发白了,皮肤皱了,眼花了,耳聋了,身体僵硬了,行动不便了,这时候就知道老了。
怎样能够保持这衰退能缓慢?我见到八十、九十还跟年轻人一样,李老师在九十岁确实跟年轻人一样,走路从来没有拿过拐杖,没有,从来没有要人扶过,他九十七岁走的。另外,我还见到一位瑞今法师,在菲律宾的,他到新加坡来访问的时候,我见过他,那时候他九十多了,跟年轻人一样,我见到非常惊讶!九十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精神饱满,动作非常敏捷、灵活,这是修行人。这叫真正幸福,真正的福报。末后这结语说:
【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接著看总显多端末后一句:
【种种观察。】
清凉大师给我们讲,这里头还有一个意思,他说「又观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诸境,示有多端」。这一句,特别是在我们现前,一定要知道学习,确实我们应当要细心的观察。「存亡安危可不」,小的来讲,是我们个人日常生活;大一点来讲,我们的家庭、事业,乃至於社会国家一直到世界,与我们密切关联,不是不相干。现在这世界距离逐渐逐渐缩小了,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状况,对我们都会有影响,无论是直接的、是间接的,不可能没有影响,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细心观察。诸佛菩萨他们的观察范围就大了,他们观察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在经典上读得很多。
昨天钟居士跟你们讲太空物理的发现,他的录相,我晚上抽了一点时间听过了。科学家也相当聪明,他们也逐渐逐渐的发现了,时间空间不是真的,空间里头没有远近,时间里头没有先后,科学这发现是非常可喜的。但是这些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不但他知道,他能够实现,能够同时在许许多多地方现身。
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喜欢读传记,没学佛的时候,我喜欢读历史,在《神僧传》、《高僧传》里面看到有一位法师,时间太久了,名字我想不起来了。是印度的一位高僧到中国来参访,跟中国人的缘分很好,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他离开回国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的首都在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唐朝时候的首都。许许多多人家都要请客给他饯行,他后天要起身走了,「明天到我家来吃饭,我们家里来供养」。法师答应了,所以请客的人非常欢喜,法师很看得起我,明天到我家来应供;那个人去请法师的时候,法师也答应了,但是请的人彼此并不知道。到第二天,大概有二、三十家请他吃饭,他统统答应了,真的他都到了,每个人皆大欢喜。
第二天到十里长亭去送行,各个人都兴高采烈:法师昨天到我家应供。那个人说:不对!昨天中午明明在我家。那个人说:他在我家,你们两个人怎么胡说八道?结果大家一合起来才知道,这法师有神通,他能分身。你看看,同一个时间,他可以到十几二十家去应供。这事情不会是假的,假的不能写在历史上。类似这些事情,在中国古人笔记里头,像《高僧传》、《居士传》、《神僧传》很多。同时在两个以上的地方出现,他们都能做到,何况佛菩萨!至於怎么做到的,这就难说了。
所以,我们读经,我们相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居民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他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能力同时到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去访问,去拜佛、闻法、请教,同时去!极乐世界他还有个身体,还在阿弥陀佛身边。这是我们讲分身、化身,他能化无量身。《弥陀经》上讲的十万亿。他供养十万亿诸佛,那就是化十万亿身,有这能力。昨天我们听到钟居士的报告很欢喜,科学也证明有此可能。但是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怎样能够摇身一变变无量身,还不知道,佛法里头有,这些事情一般人都目之为神通,不可思议,现在在中国称为特异功能。而佛告诉我们,这种能力是我们每个人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空间没有远近,时间没有先后,你可以回到过去,你也可以进入到未来。
大乘经教里头佛常常跟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不是一定的。宇宙之间没有一定的东西,没有一种东西是真正存在的东西,没有。《楞严经》里面讲这事实真相,讲得很透彻,所有一切现象,不但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例外,无不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当处跟随处的速度之快,我们没有法子想像。我在讲堂里头只有用现在人所说的亿万分之一秒,亿亿万分之一秒,只能用这话来说。
事实真相就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没法子想像,这是讲什么?现象生灭的状况,我们所看到现象是相续相。《金刚经》上佛给我们讲了个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露是相续相,如电是事实真相,那个电是形容词,电是闪电,闪电是一刹那,其实我们看到闪电依旧是相续相,真正生灭相没有法子体会到,这才叫事实真相。心愈清净变化就愈缓慢,妄念愈多,变化就愈多。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有些人为什么很年轻就老了?有些人到九十岁还看不出老态,你懂得这道理了吗?就是我刚才讲的,心清净,他的相续相就变慢了,老化就慢了;心里妄念很多,他那个速度很快,就衰老得很快,就这道理。
心地要清净,清净就要随缘,不要执著,跟人家往来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为什么?都不是真的,何必要执著?所以我常常讲,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你得到好处。你得到什么好处?刚才我讲了,你老化得很慢。青春不能永驻,但是青春可以长驻,驻的一定比别人的时间久,这是一般中国人常讲的养生有道,仙风道骨,佛经上讲的无量寿。哪个不是无量寿?各个都是无量寿。你的寿命短促是被你自己糟蹋掉了,你自己不懂得养生之道,妄念妄想太多,错在这地方。能把这些东西放下,这是佛家讲放下真正的意思,你的智慧增长。我们世间人是烦恼增长,智慧衰退。这真正修道学佛的人、觉悟的人,他烦恼天天在衰退,智慧天天在增长,清净心增长,烦恼的心衰退,没有烦心的事情,身心健康,身心自在。
所以,末后这一句里面讲的「存亡安危可不」,这字不念「不」,古音念「否」,就是可不可以,你都要看清楚,都要看明白。菩萨慈悲好心帮助人,你看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不勉强,勉强就生烦恼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不是说,遇到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跟他谈了,能接受的要教他,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欢喜,你看多么自在,多么潇洒,这点意思要知道。「智照诸境,示有多端」。用智慧照,不是用情识去见,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烦恼。下面这句这是这一段的总结。
「令诸众生,各称己分」,这就是这两句经文,清凉大师注解里头,「令诸众生,各称己分」,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自己的程度,自己的能力。「而自知见,得调伏耳」,这是教我们,佛教导我们看佛、看菩萨,然后回过头来你能够看自己,看一切众生,会看了。
下面是第二大段「随门别显」。在没有看到经文之前,清凉大师在此地先给我们介绍,下面的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初终此品」,就是到这一品的结束,「辨身名差别」,答上佛住处之问,前面问了佛住,在这一品经后半段就答佛住在哪里?「近广种种身等八句,以色相等皆属身故」,我们看到前面种种身,种种色相,都是属於身,身业全部都包括了。所以这一品经一直到结束,都是讲佛的身业,这一品讲如来的正报,身语意,讲身业。
第二《四谛品》。这是第八品下一品经,「辨言教遍周,答佛所说法问」。前面我们读到,八问里面有问佛说法。「近广种种语业」,在经文里面我们会读到。这地方我们要留意的,如来的身业是现相,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显示出一个究竟圆满智慧人,他怎样生活,他怎样工作,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在这里头学。
在《四谛品》里面要学言语,言语不能够疏忽。你看看佛这样教人,你再看看孔子,孔子教学他分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德行,你们想想看身业是不是德行?从这地方,你就要体会到形象是多么重要,你要想帮助一切众生,帮助社会苦难众生,你的形象要好,你跟大众一接触,大众自自然然生敬畏之心。他尊敬你,他爱护你,他听你的教诲,你才能够帮助他。伦理、道德都在这身相显示出来,做出样子给人看。佛的形象是什么?就是戒律。戒律是佛的身相,经教是佛的言语,禅净是佛的心行。所以在《四谛品》里面,我们要学佛的言语。
第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面问佛威仪,佛法性,佛菩提,这三个问题,这一品答这三个问题。「近广种种观察」,后面他说「其五句依报,但有现相答,广在前会故」,那个五句依报就不说了,为什么?前面讲过了。在《毗卢遮那品》里头讲过,这地方讲五种正报,前一会是讲依报因果,这一会讲佛的正报因果,这《光明觉品》是佛的意业,身语意三业,都是属於佛身。
这一会后面还有三品,有《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这三品此地没有提到,到后面再说,那是什么?十信!所以清凉讲十信有文,但是在问里头少了个十信,问里头总共只有九句,他是从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一直问起,少了一句,清凉大师说应当是少十信,有道理,十信有文,这是可能过去怎么样把它漏掉了。现在先简单介绍这第一段,就是「辨身名差别,答上佛住之问,近广种种身等」。
「广上名者,然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这些道理、事相我们都要懂得,圣人没有名,他自己不会给自己起个名字,也没有别人给他起名字,不像我们六道里头的凡夫。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名字,名字从哪里来的?大多数都是父母给起的,从小给你起个名字,一直叫你,你也就很习惯了,听到这名字,就知道这是叫我。在古时候的中国,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中国,父母为儿女起个名字,这是大事情,它不是小事,不能够草率,不能随便。
如果家里头老人在,这父母亲他还有父母,这小孩的祖父母,甚至於还有曾祖父母,四代同堂的,不少!曾祖父母八、九十岁还很健康,祖父母六十多岁,父母大概四十多岁。所以小孩出生的时候,多半是家里头最长辈的他起名字,或者家里有曾祖父母的,或者曾祖父母说:不必了(叫他的儿子,他儿子是祖父),你给他起个名字就可以了。祖父受命给他起名字。名字的原则是家里面你这一家的尊长,对这小孩的期望,希望你将来长大了,名副其实,名字里头含义希望你要做到。由此可知,中国古人这名号,是你的父母,你家庭里面的长辈、尊长对你的期望,所以一生不能改名。改名字那叫大不孝,违背你父母尊长对你的期望,这最大的不孝。
但是在中国,古时候中国,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了。十九岁以前叫童子,人家把你当小孩看待,你不算成人,二十岁成人。女子十六岁行笄礼,梳头,男子戴帽子,冠礼,这就表示你成人了。到你成年这一天,没有人敢叫你的名。你的名,这一生当中,只有你的父母称你的名,你的祖父母、伯伯、叔叔都不称你的名。为什么?对你尊重。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别名,叫字,名字,名是名,字是字。字大概是你的兄弟同辈分的人送给你的,以后大家都称你的字,连你的祖父母都称你的字。
所以,以后一生这名只有父母称,老师称,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完全是相同的;身体生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师,所以中国人对老师的尊重跟父母是同等的。尊师重道,只有老师一生称你的名。你将来甚至於在国家做了大官了,做到首相了,帝王对你都称字,都不称名,人与人之间的尊敬。如果帝王称你的名,不称你的字,你就犯罪了,你的职务会被撤销了;犯罪,对於罪犯称名,犯罪了,所以犯罪的行为不会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在那样的社会里面,人不愿意犯法,不愿意犯罪,名号的作用不可思议。
佛菩萨他的名号从哪里来的?为物立称,为众生,全都是教学的纲领、目标、方向,都是这个,都是为了教学,佛菩萨的名号我们不能不知道,此时此处一切众生。我们的创教的老师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这名号就是「为物立称」,物是这娑婆世界的一切众生。在这大时代,在这地区,这一些众生共业所感到这地方来受生,佛是应化乘愿来的,我们凡夫共业所感;我们大家也算是有缘,到这世界来了。
我们的病是什么?对别人缺少慈悲心。这病是大病,这病不是小病。没有同情心,没有慈悲心,所以才会侵占别人、才会有损人利己的念头。处处想占别人便宜,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这念头是所有一切恶业的根源。佛出现在这世间,帮助众生,教化众生,从根本上要把这错误念头改过来,佛的名号用释迦。「释迦」的意思是能仁慈。换句话说,能以仁慈对待别人,对待一切众生。你看他这名字不就是为别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从事於社会教育工作,教的是什么?就是教人要仁慈。
还有一个大病,心不清净,妄想太多,习气太重,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所以佛的名号里头有牟尼。「牟尼」是什么意思?用现代最好懂的话来说,清净。佛经上翻的是寂静,寂静是清净到极处,这佛教人对自己要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不但清净心生智慧,生福报。你看清净心生智慧,这大家都知道,智慧生福德;用慈悲对人,用爱心对人,这是修大福德,清净心生大智慧。
佛教我们的,名号里头就显示出来了,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什么?你懂得释迦牟尼佛这名号,你就明了了他教我们什么。「佛」这字是通称,我们中国称圣人,印度称佛陀,圣人跟佛陀意思是一样的,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的术语是对於宇宙人生一切性相、理事、因果彻底通达明了,这人称为佛陀,在中国称为圣人;他不是神,他不是仙,他是人。
所以,我常常说,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概念给释迦牟尼佛定位,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这世界多元文化的教育家。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他给我们讲的宇宙、人生都是事实真相。这些真相逐渐逐渐被现代科学家能够理解,能够接受。他怎么知道的?佛说了,不但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知道,每个人都会知道。你看《华严经》在这一个大单元最后一品经里头,《如来出现品》,他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话说得太好了。所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你本来要知道。
你本来知道,现在为什么不知道?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把你这能力障碍住了,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本来知道的现在变成不知道了,这不知就叫无明,无明就是不明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能够把它舍得干干净净,这宇宙之间什么事情你就晓得了!就摆在你面前,什么障碍都没有了。
今天科学家碰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不晓得怎么突破?佛告诉我们,不同维次空间是怎么来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出来的,只要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断掉了,没有了,一切空间维次全部突破了。到那个时候,你才更能够看到宇宙真相,重重无尽的法界。有没有能力遍入?有,普贤菩萨说了,普贤有能力遍入,同时在所有不同法界里头现身,都是属於本能。
为什么不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还那么严重的执著?佛真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听的时候听得也欢喜,也点头,头点下去之后就忘掉了。不肯放下,不肯舍弃,那你有什么法子?这又是什么缘故?那是无量劫来在六道轮回烦恼薰习的时间太长了,根深蒂固。明明知道,自己毫无能力控制,毫无能力纠正过来,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怎么挽救?没有别的,长时薰修。你不认真学习不行。
认真学习,每天锲而不舍,你会有成就。那要多少时间?各人根性不一样,利根的人,三年到五年可以成功,根性钝的人,有人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一般讲三、四十年的薰习,这要有寿命,你要没有那么长的寿命不行。可是真正的走这条路,你的寿命自然会延长,为什么?心清净。清净心、慈悲心延长寿命。换句话说,你有足够的时间,总而言之,锲而不舍。
对於世间,这是我常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瞋痴慢,这东西一定要淡薄,叫你一下断你断不了,希望你一年比一年看得淡,你在佛法薰修上才能够产生效果,我们一般人讲的功夫得力了。这东西放不下,这是大障碍!许许多多修行人,一生没有成就,参禅,不要说开悟,得定都得不到;研教不能够圆解,大开圆解不说了,圆解做不到;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往生一点把握都没有,什么原因?这十六个字的障碍。这十六个字要知道,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害惨了我们,这一生还不把它放下,这一生肯定你还是空过。不管你怎么努力,不管你怎么样诚心诚意,到临终的时候还是随业流转,自己做不了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