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一九讲)  2003/4/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19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看李长者的开导,前面我们读到「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读到这地方。接著看下面他老人家举了个比喻:

「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把地比作根本智,比作本智。人,他为什么会跌倒?还是地,地不平,他跌倒了,还是要靠地而站起来,用这比喻,这比喻好懂。由此可知,本智就是本性不动智佛,世尊给它起了很多名字。

我们再看下面,这底下开示非常重要,确实是真实智慧。「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我们的根本智,我们的根性,真性,根性是真性,随迷的时候就给它起个名字叫识,它随悟的时候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智。迷的时候叫八识,悟的时候叫四智。你一定要知道「识之与智,本无自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这部书一开端就这两句,一定要晓得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人给它加上去的。

「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这名怎么建立的?是随自性,随缘。根本智,不动智佛,六根根性,真如本性,这么多名词都是讲的一桩事。佛一桩事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他的用意是告诉我们:你只要懂得意思。教我们不要执著名相;执著名相,你就又迷了。你一定要晓得名是假名,你就不迷了。不管怎么说都是这桩事情,那就是善巧方便,这种善巧方便无非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让我们从迷惑回归到觉悟而已。「不可计常计断名也」,计常计断都是妄想。「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这就是四智跟八识,四智八识是随迷悟而立名,这是从根本上说。根本如是,你就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诸佛名号、一切菩萨名号、一切众生名号、一切万物名号,又何尝不如是?你果然懂得了,你就不会去执著了。建立这些名词没有别的,便於演说而已,便於帮助你觉悟而已。

下面说,「若觅始终」,宇宙之间你要想找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下面讲的话都是佛在经中说的,「如空中求迹」,这是从前鸟在空中飞,你要想找鸟飞的那个路线,你到哪里去找?它飞过去了,没有痕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后面接著说「依住所在,终不可得,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前面是讲名,名之外,在形相上「依住所在」,我们今天说我们身体所在,给你总结一句话,「终不可得」,一切法,《般若经》上讲的「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要晓得宇宙之间一切万事万物,毕竟空寂,了不可得,确确实实无所有。你要认为所有,是你迷了,你的本觉随迷。你果然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确确实实「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就悟了,你对於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你明白了。明白的人就叫佛、就叫菩萨,没有觉悟还在迷,这叫凡夫。凡夫范围很广,有界内的凡夫,有界外的凡夫,界内界外合起来十法界。

十法界里面有情众生都没有觉悟,不要以为我们人道,比人高得多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再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的菩萨、权教的佛陀,都没有真正觉悟。为什么?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能够转识成智,不过就是愈往上面去,迷得愈轻,对於觉悟是愈来愈接近了。十法界往下面去,愈迷愈重,三途是迷得最重,很不容易醒悟过来。六道里面,佛常常赞叹「人道可贵」。菩萨示现成佛都在人道,什么原因?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在这地方度化众生。根熟的众生几乎都集中在这地方,在人道。恶道太苦,太苦了回不过头来,他苦的那个程度真的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太可怜了。诸天福报大,享受五欲之乐,乐糊涂了,也很不容易清醒过来。苦乐都能陶醉人,人间有苦有乐,苦多乐少容易觉悟。

这些道理你真的要懂了,搞明白、搞清楚了,你还会不会打妄想?不会了。一天到晚看别人打妄想,自己妄想断了,就跟了凡先生一样。了凡先生不打妄想,是对於自己一生的命运肯定了,打妄想也没用处。什么都不想,那是错误的,他并没有觉悟,他认为命运都是前生注定的,一丝毫不能改动,宿命论。西方也有不少古老的预言家,他们所持的态度亦如是,以为一切都是命运注定的。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家运,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命运,好像都是冥冥当中注定的,一成不能变,跟了凡先生一个态度。殊不知,个人命运是我们自己行业、心行所造的;你家的家运是你一家人共业所感的;国家的国运是这一国的人民共业所感;世界的世运是居住在这地球上一切众生共业所感。恶业感恶报,恶报,天灾人祸,世界末日。能不能挽回?能不能改造?能。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预言,我以前看到一部《圣经密码》,每一段后面都有一句话,「如果人心能够向善,能够忏悔,能够改过,这劫难会推迟,甚至於会化解」。它那个句子是活的,它不是一成不变,这说法正确的。

怎样叫自己消除自己的业障,转祸为福?圣人教我们,秘诀就是断恶修善。佛在许许多多经论里面跟我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在六道里面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全家人都懂得,一家人都行善,都能够忏悔,都能够行善。《了凡四训》,我们看到了,了凡先生明白之后,他自己改过自新,断恶修善,他的太太帮助他修善,儿子也帮助他修善,家运改过来了,这不很明显的例子吗?国运,这要靠国家领导人,中国古时候国家领导人都是圣人。「圣」是什么意思?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吉凶祸福的事实,他明了、了解,所以他是个领导人,带头教化全国人民断恶修善。以「伦常八德」为教学的中心理念,人人都能遵循伦理道德,国运就能转过来。所以家庭教育好,你这一家兴旺;社会教育好,社会安和乐利;国家教育好,国泰民安。今天联合国也在推动全世界的教育,这是好事,太难得了,果然能够方向目标正确,整个世运就转过来了。

过去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我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从家庭到世界只要把四个教育办好了,天下太平,人民享福。这四个教育,第一个是家庭教育,第二个是学校教育,第三个是社会教育,第四个是宗教教育。把这四个教育融合在一起,消除一切众生的业障,融化一切众生的恶业,业障就渐渐消了。懂得互相尊敬,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国与国之间,族与族之间,教与教之间,人与人之间,误会冲突都能化解。

佛法里讲宇宙人生真相,不是假的,不迷信。宇宙之间所有的现象,现象有没有?有,不能说没有,但是你不能说真有。所以,佛法讲这「有」,它加一个妙叫妙有。妙有非有,非有而有,这叫妙,不是真有;佛法又讲真空,真空不空,不空而空。其实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你们常常念《心经》《心经》上不是天天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有,妙有,空是真空;色即是空,妙有就是真空;空即是色,真空就是妙有。所以,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占有。为什么?因为它无所有,它毕竟空,它不可得。你要认为它真有,错了,包括自己这身体,包括自己的胡思乱想,都不是真的,你要认识事实真相。真相,《华严经》上讲「不思议解脱境界」,一点都不错。所以,连依住所在都不可得。下面举几个例子,「故新」,故是旧的。「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你要想求这些相,哪里会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虚妄就是它不存在,它无所有,你求什么你都求不到。

底下的话句句都是真话,「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所以佛法里面讲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就含著有无终,有开始它才有终结,它没有开始,哪来的终结。这是解释什么叫无明。无明没有开始,没有终结;觉悟也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无明及智」,无明是前面讲的八识,及智是讲四智,没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菩提是大觉,无明不灭;如果无明灭了,那无明不就有始有终,就有生有灭了。这味道很深,你要一下体会不过来,慢慢去参究。佛法修学里面,有很好的方式叫存疑,这就叫疑情,这不是怀疑。是这事情,佛说有,真有,但是我没见到,我希望有一天我亲自能见到。为什么证得菩提的时候,「无明不灭」?说实在话,我们今天正在迷的时候,我们的本智不灭。本智何以不灭?本智本有。觉悟之后,无明何以不灭?无明本无。

所以下面说了,「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它本无,那怎么个灭法?不灭的时候,这无明到哪里去了?跟诸位说,无明就是本智,这话你能懂吗?迷的时候本智变成无明,觉悟的时候,无明又恢复了本智。实在讲这里头连说变、连恢复都不好讲,它本来就是!有什么变不变?有什么恢不恢复?细心去体会这意思,整部的《大方广佛华严》大本的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就在眼前,一眼全经看穿、看透了。我怕我这说法,你听起来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难懂,但是我给你透露出来的是事实真相。现在听不懂没有关系,有疑情很好,古人常讲「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可是这疑你不能去研究,你研究就落到意识里去了,愈研究与事实真相就愈远,不可以研究的,不能落在心意识。那怎么办?念佛的人老实念,参禅的人老实参,研教的人你老实去研,去读诵受持,决定有一天你会恍然大悟。尤其现代科学很进步,科学里头发现的东西真的帮助我们觉悟。

再看底下这两句,「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我刚才说过这个,我还没看到这一句。刚才我看到的时候,就是「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这里反过来说,「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就是我们眼前的事实真相。那个不动智何以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他这地方说的跟我说的有点不同。我说的是:不动智是本有,无明是本无,本有不灭,本无也不灭。他这地方说的是:不动智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我这说法跟长者的说法当中有没有矛盾?离妄想分别执著,你才晓得这说法是一不是二。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修学的心态,「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见色闻声,你才能见到真的事实真相。法,活的;说也是活的,就在学人会不会?这个会是你能不能体会。《起信论》上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觉是智,不觉是识;本觉是不动智,不觉是无明。我所讲的跟《起信论》是完全相同,李长者讲的言语文字小不同,意思没有两样。

「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我们真心、本智随色声香,就是随外面六尘境界。随外面六尘境界是自然的,是知,见闻觉知。可是这地方他说的并不是随色声香,后头还有味触法省掉了,他是随什么?「所取缘」,这就叫无明。所取缘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话我再把它说明白一点,大家好懂。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的见性,见性是不动智,随种种色相,这就是见性见,这是佛知佛见,完全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可是随色相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叫所取缘,这就叫无明。我这样说法我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明白,讲得很浅显了。

什么时候?下面讲了,「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要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苦!苦不堪言。迷得浅的人,本智起作用,起什么作用?你觉得很苦,你知苦。知苦这个知是本智,在佛法称之为始觉,你开始觉悟了。这是什么?这是发心的缘,你开始觉得苦了,有心想离苦。离苦那要求离苦的方法,这方法就是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这样示现给我们看。他表演太子,生在富贵家,出皇宫出城去游玩,在外面看到老病死苦。这就是说明他迷得浅,觉性高,看到人家老,想到我将来也要老,我老是不是跟他一样?看到别人生病,想到我也会生病,我生病是不是跟他一样?看到别人死了,想到我自己也要死。老病死苦摆在面前,他发心缘成熟了。他发心有什么方法能离这苦,去寻求离苦的这些方法、这些道理,这才决心出家修道去。修道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离苦得乐。佛是怎么发心出家的,他做这示现给我们看,知苦触动了出家的动机、念头。

印度在那个时候不错,宗教教学很发达,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的时候,印度的确是宗教的黄金时代。九十六种外道,其中「六师」是最著名的,经上看到「六师外道」,我们今天讲的宗教。他们都修禅定,透过禅定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们的定功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看到六道轮回,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很了不起,这成就相当可观。非常可惜,他不能再突破,再突破他就成功了。只是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为止,到色界天为止,到四空天了,以为那就是宇宙的边际。这是说老老实实话,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的人都没有达到这境界。

你要问佛为什么出现在印度?有道理,印度那些人根熟了,他就是这一关不能突破,释迦牟尼佛出现帮助他突破这一关。所以许许多多人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把禅定的功夫再提升到九次第定突破了,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因为所有的宗教,他们终极的目标是求什么?求般涅盘。佛很慈悲,满你的愿。阿罗汉证偏真涅盘,见思烦恼断了,但是尘沙无明犹存,所以偏真涅盘不是究竟涅盘。佛再以善巧方便帮助他们回小向大,告诉他们,天外还有天,不是到这里就完了。这里头根利的跟释迦牟尼佛学,根钝的他在这境界就满足了,佛说天外更有天,他也不想再提升,他就住在这涅盘里头。跟释迦牟尼佛走的人很多,不跟释迦牟尼佛走的人也不少。这些事情我们不难体会,所谓是人之常情,各人的心量志趣不一样,佛知道。这些阿罗汉在这境界住多久?佛在经上讲的,小乘钝根阿罗汉要住偏真涅盘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心转意,会再求进步;辟支佛比他聪明,钝根的辟支佛住在偏真涅盘是一万劫。所以他们会回头,不是永远不会回头。

这经上讲的「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空谷响,思之可见」。李长者在这一大段的开示到这地方为止。现在我们时间到了,这几句我们留在底下一个钟点再说。

诸位同学,我们看长者开示最后的这一句,「但随缘名之为有」。前面一句,他说「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这两句我们可以合起来看,意思就懂了。前面一句著重在「所取缘」,如果但随色声香味触法,里头没有所取缘,那就叫有,不叫做无明。这「有」是什么?妙有,经上常讲的,「妙有非有」,为什么会非有?他底下讲了,「故体无本末也」,它非有。

古大德常常跟我们讲「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事相如梦如幻,《金刚经》上讲的「如梦幻泡影」,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分别都没有必要,你才能契入一真法界。稍稍加一点意思在里头,这什么意思?妄想分别执著都是意思,稍稍加一点就变质了,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这稍稍加一点意思,就是世尊在楞严会上所讲的「知见立知」「但随缘名之为有」是知见没有立知,前面讲的所取缘那立知了,那就变成无明,无明是这么来的。

末后长者举个例子,「如空谷响,思之可见」,空谷回音,你想想这桩事情,他用这来比喻「但随缘名之为有」。我们对於空谷长啸一声,我们声音没有了,回音就过来了,把这回音比作随缘,佛学里头的名词称之为有,妙有。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妙有,只要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正确了,你的受用不起副作用;副作用是无明,不起无明。就怕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什么时候你能够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不分别,没有分别;不执著,没有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离开了,那是什么境界?那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此地。所以,此方即极乐,极乐就是此方;我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心,真的。阿弥陀佛是什么?是我六根根性,是我本有的不动智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变现成阿弥陀佛了。

这一大段释迦牟尼佛示相答,通过清凉大师、李长者这两位善友为我们解说,我们在这里面得益甚多。再看下面一大段,文殊菩萨用言说答,前面是示相答,下面是文殊菩萨言说答。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叹众希有」,第二段「诸佛子下,牒问总叹」,这都还是赞叹。到第三段「何以故下,徵叹总释」,第四个段落「诸佛子如来下」,这是经文头一句,引用在此地,你好找这段落,「广显难思」。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第一段就是叹众希有,请看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这一大段经文不长,清凉给我们讲解的不短。我们不看他老人家的讲解,这一句好像也不难懂。讲解里面提供了一些佛学常识,特别是对於文殊菩萨这人,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前面说过,他是我们的妙慧。

注解里面,《疏》「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到这地方我们就看到了,「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化满尘方,用周三际」,到这里这是一段。文殊菩萨示生此土,这是说明他是示现的。释迦牟尼佛也是示现的,示现到我们这世间来,教化这世间有缘的众生,特别是根熟的众生。诸位要晓得根熟,不但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根熟,佛陀在世的时候根性利的没有成熟,可能在佛陀正法时期成熟,或者在像法时期成熟,也可能在末法时期成熟,三个时期都有成熟的。佛陀在世当时没有成熟,在后面正法、像法、末法成熟的,都是善根非常深厚。这里头有权有实,权是大权示现,佛菩萨再来示现的。实是什么?真正在这世间修行功德圆满而成就的,我们凡夫不容易看出来。

文殊菩萨示居此土,这经上讲的「生此国土」,就是佛陀当年在世的舍卫国,文殊师利菩萨出生在舍卫国。经上记载的,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跟世尊完全相同;也有经上讲,他生有十徵,这十徵就是十种殊胜的瑞相,十也是代表圆满的意思。这小孩出生的时候,这家庭充满了祥瑞,这祥瑞是这婴儿带来的。由此可知,这小孩福报大。《华严经》末后也跟我们说,善财童子出生,也是家里面一家充满了祥瑞。如果不是佛菩萨应化而来,一定是过去世修大智慧、大福德,这一生他又到人间来了,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祥瑞。这些事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都引用到了,我们在此地可以把它省略。诸位同学如果喜欢想知道,你可以去看《疏钞》《纂要》里面也引用到了。

「来自他方」,那就是这经上所讲的,他来自东方,我们这经文上讲金色世界。由此可知,文殊菩萨是从东方金色世界到舍卫国去投胎,来示现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他不是普通人,真的说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有来历的。「体含万德」,这是多生多劫修积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万」是代表的无量无边,功德圆满,圆满成佛了。没错,他是成佛了,早就成佛了。这经典里面介绍他的很多。下面所说的都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他所示现的。诸位要晓得「体含万德」这一句是根本,你要不是累劫修积无量无边功德,你的能力从哪里来?你的智慧从哪里来?佛菩萨累劫修行成就的,我们不修行吗?我们要想有成就,常常存一个侥幸的心理,以为我靠阿弥陀佛,我带业往生就行了,修持马虎一点也不要紧,可以带业往生。这念头错了,这念头肯定障碍你这一生往生。

怎样才能真正往生?要发大惭愧心,侥幸心不行!惭愧心,忏悔心。过去疏忽了,这一生学佛也没有认真,从今天起,今天觉悟了,今天明白了,把过去这些毛病习气改过来,认真努力依教奉行;经论上怎么教我,我就怎么做,这样就对了。经论很多,依一部就行,这一部务必要具足能信、能解、能行、能证,把这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是稳稳当当,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你要发勇猛心,发惭愧心、忏悔心,千万不能侥幸,千万不能懈怠。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胜缘,最殊胜的缘,这一生要空过了,你就想到那是多么可惜。彭际清居士说得好「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这「一日」在这一生当中我们居然碰到了,碰到不能够把它抓住,空过了,可惜,实在可惜。实德能统统圆满具足,万德具备。

下面他这智慧德能的作用,「降魔制外」,魔是魔障,外是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他有大智大德大能,所以能够降伏魔障。魔,魔障,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跟我们讲了四种,四大类:第一类五阴魔。五阴:色、受、想、行、识。世尊在楞严会上,把这五阴,这阴魔,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说明,每一类里面说十种,五阴就变成五十种阴魔,《楞严经》占了一卷半的文字。《楞严》总共十卷,讲五十种阴魔占一卷半。谁能降伏?文殊菩萨能降伏。修行,菩提道上魔障是决定不能够避免的,为什么不能避免?我们在六道里头打滚,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有意无意你跟一切众生结了多少怨,因果里面讲「欠命要还命,欠钱要还债」。因缘果报,佛法里头说得好,「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什么叫时辰?实在讲,缘。缘没有成熟,缘成熟遇到了,麻烦就来了。学佛的同学我们看到很多,遇到冤亲债主了,就是想念佛他都障碍他。魔在哪里?魔在自己身上。著魔的人,我们看到不少,疯疯癫癫,语无伦次,真可怜!有没有办法帮助他?非常非常困难。这些道理我们要懂,五阴魔。

第二大类烦恼魔。第三类死魔,死魔是寿命到了,你修行还没有成功,寿命到了。这怎么叫魔?纵然你修得不错,你来生再得个人身,善根很厚,还能接著修。但是你要知道,这一死一生至少要耽误二十年,这是折磨。你怎么能够降伏五阴魔,降伏烦恼魔,降伏死魔?第四大类是天魔。天魔是外面的,我们刚才讲冤家债主附身,那是属於天魔一类的,第四类的。前面三种是属於你自己的,我们的身,五阴身,有阴魔,阴魔来扰乱,怎么扰乱?你想用功的时候,身体不行,病痛了、疲倦了,精神提不起来了,这属於五阴魔。所以你要认识清楚,这是自己业障,不是外来的。还有一类,还是自己本身的,烦恼魔。妄念纷飞,特别是恶念太多,自己知道不好,但是伏不住,烦恼魔,统统要靠智慧福德。

智慧福德怎么修?戒定慧三学,戒定修福,定慧是修慧。佛教给我们正确,持戒、修定、开慧,这魔障你就能够制伏,就能降魔了。有戒定慧的根,有戒定慧的行,外面的冤亲债主也容易化解了。为什么?你认真修行,你的冤亲债主看到,也会佩服你。说实在话,他也不会刁难你了,为什么?看到你有成就了,即使过去生中深仇大恨。我们修行人,现前我们同修也都知道,你们每个人在佛堂里面都供一个冤亲债主的牌位。不学佛的人不知道,学佛的人都会在佛堂供一个冤亲债主的牌位。道场人多了,每一个人供不是太麻烦了,所以我们供一个总牌位,「道场四众同修冤亲债主」。我们每天诵经念佛,研教修行,把这功德回向给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白宇宙之间的真相,跟我们一起发愿求生净土,我们把过去的怨结化解,从今之后我们做同参道友。我们用真诚心感动他们,他们就不再找麻烦了,不但不找麻烦,他们来护法了。

由此可知,这问题端在自己能不能改变自己。自己改变了,就能改变这些冤亲债主。世出世间之事没有不能化解的,我们基本的理念肯定人性本善。过去犯的种种错误,是我们彼此都迷惑铸下的大错;现在我们觉悟了,明白过来了,我回头了,也希望你能觉悟,你能回头。更希望往昔今生所有的冤亲债主,我们统统要觉悟。往昔我们错了,我承认我错了,你也错了;我迷了,你也迷了。我迷你不迷,你会原谅我,你不肯原谅我的时候,你也迷了;我要不迷的话,我可以原谅你,我不原谅你,我也迷了。所以双方都迷,才犯过错,双方有一个不迷,这怨结结不起来,两个都错了。现在很幸运,我遇到佛法觉悟过来了,这一觉悟,我发真正忏悔心,帮助所有大众,要破迷开悟,要断恶修善,要化冤家为亲家,转凡为圣,这是一条真正光明的大道。这不能不学佛菩萨,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句讲的「通辩难思」。通是通达,辩是辩才,菩萨有无碍的辩才,他才能教化众生;没有辩才,对於世出世间法不通,又没有辩才,想帮助众生,你不具足条件。那这怎么通法?这就难了。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就是现在一般人讲学讲经,李老师告诉我:讲经教学最基本的条件,是要通达世出世间法。他老人家举了个例子,世间法不说别的,就说中国干隆皇帝编的这一套丛书《四库全书》,你想想你有没有能力通?我们讲堂这里摆的有一套,还有一套《四库荟要》《全书》不能通,《荟要》也行,《荟要》《全书》的精华,是《全书》的三分之一。说老实话,这一生通不了!世间法除了这之外,中国的、外国的那个书籍不晓得有多少,你怎么个通法?

世法通了,佛法还要通,佛法代表的是《大藏经》,我们这教堂里面有十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经》。中文自古至今,包括高丽、日本所刻的不同版本的《大藏经》,总共大概有三十多种。这三十多种内容大同小异,任何一种都好,你能通得了吗?如果通不了,你怎么教?你怎么讲?我们听到老师这番话,就像什么?凉水浇头,没有指望。两眼发呆看著老师,这怎么办?老师讲的话是真的,尤其我们学佛年岁都大了。我二十六岁开始学,自己确实很后悔,为什么不早十年遇到,如果我十六岁开始学,那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二十六岁才遇到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这两个人是我佛法启蒙的老师。迟了,太迟了,虽然发愤用功,真的是古人所讲亡羊补牢。我们受的,没有受正规教育,补习教育。

所以李老师讲,正规我们通不了,那还有一个办法。这还有一个办法,我们的精神就起来了,一心专注,听他老人家讲还有什么办法。他讲「通」,用什么方法?感应,感通。拿什么来「感」?诚,真诚,真诚到极处,能够感动诸佛菩萨。我们有感,诸佛菩萨有应。这就是一般人讲的「我自己不行,我求佛加持」。怎么个求法?至诚感,佛加持,你不知不觉就通了,老师教我们这方法。

通了之后,辩才就跟著来了。这里头最忌讳的是骄慢,如果自己以为了不起,以为我很有智慧,人家都辩不过我,你这感应立刻失掉了。所以永远虚心,永远对於任何一个众生,谦虚卑下,你的真诚才能现前。有一点小小的能力都自以为是,现在人常讲「值得骄傲」。好了,你这一骄傲就完了,感应完全没有了。必须常常心里存著「我不行,不如人」。不要说诸佛菩萨我们比不上,就是过去现前这些祖师大德,我们能比得上哪一个?常常想著这些人,惭愧心、知耻心油然而生。

如果实在提不起来,有办法,案头常常放一本《高僧传》,放一本《居士传》,没有事情去翻翻,这里头人,我能比得上哪一个?就是近代的,我常常提到的谛闲老法师那个锅漏匠的徒弟,他虽然是愚,愚不可及,比不上!李老师常讲:我很想学愚,学了几十年学不像。可见得学愚不容易,愚不可及。他没有念过书,没有学识,什么都不会,但是他对人对事那样的认真、负责、诚恳、爽直、有恒,能够将一句佛号贯彻到底,我比不上他。他三年就能把阿弥陀佛念来,我搞了三十年,阿弥陀佛消息都没有,怎么能比得上人家!什么原因?真诚不够。

诸位要知道,真诚才能感通,何以晓得真诚不够?对这人有意见,对那个事也有意见,一天到晚看不惯的事情太多了,完全是妄心,哪有一点诚意?诸位要晓得,一诚一切诚。绝对不是说:我对於学佛、研究经教、学讲这个诚,我有诚意,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忘掉了,你对经教上这诚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则不二,你还常常有二心,这是说明什么?没有诚意。「通辩难思」,这一句意思很深,文殊菩萨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