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0讲)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0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的《论》文,我们接著上面一句看起,「若未起信进修行时,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前面讲到这个地方,现在接著看下面:
「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后故」。这一段意思很深,确实是事实真相。古人用江河之水流入大海,水在长江、在黄河、在大河流里面,没有入海,有先有后;谚语常讲「长江后浪推前浪」,确实有先后。到它流入大海之后,诸位想想,它还有没有先后?没有!没有流入大海,就好像我们凡夫没有觉悟,没有见性。那个大海是性海。
我们没有舍弃识心,就是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有先后,有时间,也有方所。等我们哪一天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那个时候就等於入海,水入了海,不但没有先后,也没有十方。江河水流到海里面这个现象,我们知道。陆地上河流很多,都是往大海流的,所以这个现象是我们现量境界,我们能够体会。佛祖在教导我们的时候,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这桩事情。
现在「以正信力」,这个正信是依根本智作为信心,跟一般三乘信心不一样。明心见性之后,这个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十方世界过去早已经成佛,就是我们在大乘经上常常读到的,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他老人家也是久远劫就成佛。这一次到我们娑婆世界来应化,《梵网经》上讲这是第八千次,不是久远劫就已经成佛了吗?阿弥陀佛可能更早。
但是这些已经成佛的,过去久远劫成佛的,「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后故」。这是讲我们如果要证得如来究竟果地,会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我们跟他同时成佛,没有先后,「无先后故」。这就好比江河里的水流入大海,流入大海跟大海里面的水是一不是二。没有说先流到大海,后流到大海,还有个界限,没有,界限没有了。
在我们一般说,超越时空,所以见性就超越时空。「以是义故」,义是道理,因为这么个道理,所以「如来始成正觉时,如今凡夫」(这讲到我们自己了),「始发菩提心」。我们现在开始发心,读《华严》,学《华严》,这真的发心,「起行进修」。一定要像善财童子一样,决定没有疑惑,舍弃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烦恼习气,完全随顺经论教诲,这一点很重要!
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一般讲的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再自以为是了,自以为是就难了!要知道自己用的是妄心,妄心哪有是处!真心才是,妄心没有是处。所以佛在经教里头常常教学生,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这个话讲的好。阿罗汉所证得的是正觉,菩萨证得的是正等正觉,如来果地上叫无上正等正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所以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
这是世尊,实在讲,还是方便说。阿罗汉没有见性,没有用真心,他用的是妄心,但是妄心用得很正确。就是说他随顺佛陀教诲,所以他叫声闻,随顺佛陀教诲养成习惯,这是好事情,所以勉强说可以相信。他的知见是正确的,是正知正见,不是邪知邪见,他是随顺经教成了习惯。经教是明心见性的人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没有见性,如果能随顺经教,就等於见性一样,是这么个样子。阿罗汉的境界是等於见性,不是真的见性。真见性必须还要断尘沙烦恼,至少要破一品无明,这用真心,跟诸佛如来同生性。
这是说我们现在真的,凡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我讲的比较简单容易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什么叫发菩提心?这十个字落实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决定与这十个字相应。没有虚伪,没有染污,没有高下,没有迷惑,没有自私自利,这真发心。发这个心之后,「起行进修」,你才开始真正修行。修行怎么个修法?还是在内里头用功夫。佛学叫内学,佛经叫内经,功夫是内功,不在外。
起行进修务必要晓得,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在言语造作之时。这个时候就是修行的道场,就是修行的时节因缘,经上常讲的「一时」。把一切与经教相悖的思想、见解、言行修正过来,这叫起行进修。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严重的染污。烦恼习气才冒出来,好,马上把它修正过来;过几分钟它又冒出来,按不住,总是要往上冒的。真修行人就在这里下功夫,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念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起来是正常的,要不起来,那你已经成佛了,你就不是凡夫。既然是凡夫,烦恼习气起现行就是正常的。但是它一起来你就要有方法对治。
你用什么方法去治它?这个方法就是世尊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这些法门是药!八万四千烦恼,无量无边烦恼是病!用这个药来治病。这些药里头有一服药很好,世尊给我们讲了,总治一切病。我们烦恼习气多,不需要学很多法门一个一个来对治:怎么样去断贪心,用什么方法去断贪财,用什么方法去断贪色,是有很多,这样学起来真的麻烦。佛教给我们一个总的方法,什么烦恼统统都治,这个方法好。这个总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佛经上常常讲的「阿伽陀药」。
阿伽陀药这个名词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有中国人所谓「万灵丹」这么一个意思。它能总治一切病,不管什么病,你用它决定没有错,药到病除,叫阿伽陀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非常非常幸运,这一门就等於你抓到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一门都抓到了。其他的法门,你抓到一门,你只能治局部某一部分的病,不能治一切病,不能断一切病根,这一句佛号,行!
所以,清朝干隆年间灌顶法师,这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知名度很高的。他的著作很多,《卍续藏》收的很多,他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就是注解,他做的,我读过。它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凡夫有很重的业障,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里面那些方法都没有效,都治不这个业障。他说还有一法能治,这一法是什么?念阿弥陀佛!他这一句话说得很重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众生极重的业障,什么样经、法、咒、忏都没有办法,都没有用,都不灵,这一句阿弥陀佛灵光,决定能治。
「我念佛,念了还是不能治!」念佛不能治是你的功力不到,不是不能治。只要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继续再去念,肯定有效。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遇到这个法门不容易。我们这个道场行门里面,很难得,马来西亚有一位老居士,要给我们建一个念佛堂,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可思议希有的因缘。我们想想,要不要珍惜这一生的缘分?果然你明了了,你能够珍惜,你能够用功,你这一生有成就!这一生真的把无量劫来解决不的问题,在这一生解决了。
到我们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了,那就跟《华严经》此地讲的一样,「自行已满」。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要用功。如果你生凡圣同居土,你还得要升级,先要升品位,品位到了头了,譬如说凡圣同居土你已经升到上品上生,再上去就升到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下下品往生,再慢慢升,升到方便土里面上品上生,再升级就到实报土了。实报土晋级到上品上生,你「自行已满」了。这个时候真正入心性大海,看到一切诸佛初成正觉,跟一切诸佛没有两样。
「毕竟不离如来初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量就是衡量,就是分别,就是计较。分别计较从哪里来的?从情识来的。情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情识!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才有衡量,才有比较。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所有境界都在面前,没得比较,这个念头不会起来,也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情量断掉了。
「依本法界,本无时故」,到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了解,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空间讲十方,时间讲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没有!所以,《百法明门》里面把时间空间(时间叫时分,空间叫方分)排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类,时间跟空间摆在这里头。不相应行法用我们现在的名词来讲,抽象概念,不是真的,决定没有事实。所以证到究竟果地的时候,八识五十一心所全没有了,二十四个不相应也没有,一切有为法都没有,这真正是究竟圆满的境界。下面长者引经说。
「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故」,法界、法性,法界性把它拆开来讲就是法界跟法性;法界里面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法性里头也没有。你入法界就是见法性,见法性就是我们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哪里还会有时间?没有了。宗门里面常常讲坐断三际,三际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坐断三际是什么境界?见性。他要不见性,有过去现在未来,就是有三世;见性之后,三世没有了。
「三世时无别,以无时故,智无别」。这个智是法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诸佛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凡夫也圆满,也没有丝毫欠缺。凡夫包括九法界众生,再跟你说得微细一点,虚空法界亦如是。《楞严经》上讲的,「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华严经》也是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什么?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里面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识,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做心。
佛说得好,「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体是心,心是灵明觉知。《楞严经》上讲四个字,见闻觉知,这四个字把六根的作用全部包括了。真心是见闻觉知,所有一切万物,大讲到世界,小讲到微尘(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的,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原子、电子、粒子,这在佛家讲的微尘),「因心成体」。它的体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见闻觉知变现出来的。我问这些东西有没有见闻觉知?有!它要没有的话,怎么可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经》上这句话,自古至今几个人参透?几个人明了?对於这一句话都打了许多问号,存疑。
现在日本科学家从水做了实验,发现水有见闻觉知,你看看《楞严经》上所讲的,这个证明了。水有见闻觉知,我们就肯定,「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世界微尘,宇宙之间没有一样没有见闻觉知。所以他们现在这个实验扩大,用米饭来做实验,看米饭能不能看,写几个字贴在玻璃瓶上。两个玻璃瓶装同一锅煮的饭,时间放久了,一个瓶上贴的是「爱」。过了很久的时间,这个瓶子里面的饭发酵了,好像颜色变得黄黄的,发酵,闻起来味道很香。另外一个瓶子,好像贴的是「混蛋」,贴的这个字样。那个瓶子,经过同样的时间,里面的饭变黑了,打开瓶子气味非常难闻。
这就是说明,煮出来的米饭它也会看。它会看,既然会看,当然它也会听,它也有觉知。宇宙之间没有一物没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一切万物之体,本体。本体是见闻觉知,它变现出来的色相,哪有没有见闻觉知!这不可能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恍然大悟,悟的是什么?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是一样的,一点都不希奇。色声香味触法完全相同。那为什么极乐世界是琉璃世界,是金色世界?人家的心好,所以一切万物感应好,就这么个道理。我们这个世间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这么不好?我们给它的讯息太不好了。就像他们实验这两个玻璃瓶里面盛的饭一样,极乐世界就是贴上「爱」的那个瓶子,我们娑婆世界就是贴上「混蛋」这个瓶子,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它变得那么好,打开有香气。这不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
娑婆、极乐,娑婆、华藏,实在没有两样,我身、佛身也没有两样。佛的身为什么那么庄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这个形相为什么这么差?我们明白了,佛的心好,佛的念头好,思想好,行为好,所以他全身的细胞产生了变化,变成最好的,就这么回事情。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相,我们心里面充满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所以这里头每一粒微尘,每一个细胞,表现出来就很不好。 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很臭,难闻,不就这么个道理吗?
於是我们要觉悟,宇宙人生真相,佛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不过是没有人做实验给我们看。真的,善根深厚的人,他听佛所讲的,他能接受,他能够懂得,他能入佛境界。中下根性的人,难!现在科学家这个实验,对我们中下根性的人来讲大有帮助。所以我在想,这些科学家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来的?在理上讲非常可能,来救我们末法众生的。末法众生迷信科学,不相信圣人教诲,现在用科学的方法把圣人的教诲解释开。这些科学家做的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发明原子弹,造这些尖端科技武器的,那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决定不干这个事情。有益於人类的,能帮助人觉悟的,帮助人改善不良思想习惯的,这决定是佛菩萨。理上能讲得通,事上虽然没有证据,理上能讲得通,真正是来救苦救难。
所以我们真正了解这个道理,接受这个事实,我们就应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常说要纯净纯善。不必在身上贴个爱字,贴个爱字,你没有爱心还是没有用处。用处是有一点,就跟那个水、米饭一样。佛教导我们这个爱心从内里面放光,发出去,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能不能把你的善意包太虚,爱心遍沙界,那你就跟佛没有两样。
佛跟凡夫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此地。佛的善意、佛的爱心遍虚空法界,凡夫一生修成佛的秘诀就在此。所以务必要把内心里面的染污把它清洗干净,从今而后,决不再受污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不善的思想、念头、言行,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常常想到,法界性里面没有这个东西,法界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我们真心、本性里头没有。连儒家都讲「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自己的性是本善的,决定没有分毫不善夹杂,那是你的本性,那是你的真心。
我们现在麻烦,麻烦是自己找来的,把外面所有一切不善装在自己心里头。於是自己的心被污染,自己的心不善。这个染污不善,用久了用成习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你说冤不冤枉!六道众生迷惑到这个程度,佛在经上常常讲,可怜悯者,真可怜!不知道事实真相。
通过科学的实验,我们对於佛法修行的秘诀纲领,肯定是不再有疑惑。知道我们修行,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虚伪,我们要修「真诚」;决定没有染污,我们修「清净」;决定没有高下,我们修「平等」。本来平等!无量劫成佛的那些古佛,我今天成佛跟他平等,同成正觉。我初成正觉,我看他也是初成正觉,我初出现的时候,一看他也初出现。真平等!妄心里头不平等,真心里头平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来修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像佛一样,「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发大慈悲心,这是真正的大爱,充满了法界虚空界。再看。
「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这是智无别,跟不动智佛之体没有两样,不异就是没有两样。由此可知,不动智佛从哪里来的?是我们自性「智无别」里面现出来的,唯心所现。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现,九法界、十法界是唯识所变,这不很清楚很明白吗?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转十法界回归一真法界。十法界是果报,转识成智是因,佛在经上常讲,果上不能转,因上转,因转了果就转。你不懂得在因上转,在果上想方法转,那是白费力气,那是办不到的。
我们想想现前大家都非常关心,我们这个地球被严重染污,所以每个地方都讲求环保。环保是什么?想在果上转,这个在佛法讲是讲不通的,地球的污染必然还是要严重发展下去,不可能改善。真正改善从哪里改善?从心,人心。地球上所有的居民心地要清净,外面自然就清净。但是这个道理科学家不承认,他还是要在果上转,我们佛法从因上转。日本科学家做水的实验,告诉我们心念是因,在这上面转,果报会有很好的反应。这个跟佛法讲的是一样的,一个道理。如果不在心上转,在行为上转,要想改善地球上一切染污,收的效果是非常非常微弱。正好在这个时期有这些科学家,有这么一个发现,这是地球上人的福报,这是转变环境的一线生机,非常难得。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的《论》文,前面说到:
「以无时故,智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这些文句,总的为我们说明一桩事情,法界体无别,法性无别,这是根,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大乘经上常说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性识所现所变的。
自性本具圆满的智慧,智当然无别,自性本具无量的德能,当然行无别。所以下面他接著讲「妙慧用无别」,文殊菩萨表「善简择妙慧」,文殊菩萨有智慧,理智,不是感情用事。这一句话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说,在境界里面自己有判断的能力,有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华严》里面以文殊菩萨来做代表。
行无别,契入境界的菩萨,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这一句话把这个《华严经》修行的纲领说出来了。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理论说得非常圆满,方法非常精密,难得他已经给我们提出了纲领。纲领就是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所表的十大愿王;十行,十愿!再看这部经里面五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初地菩萨修什么?布施波罗蜜,二地菩萨修持戒波罗蜜,三地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十地如是,十回向也如是,十行、十住无不如是。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们修行的方法,念念不离十波罗蜜,行行不离十大愿王。十大愿王跟十波罗蜜交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是主修,其他是助修。譬如说初住菩萨,初行,初回向,初地,都是以布施波罗蜜为主,主修布施波罗蜜;布施里面有持戒,布施里面有忍辱,布施里头有禅定、有般若、有方便、有愿、有力、有智,少一个都不行。到二住菩萨以持戒为主,持戒波罗蜜里头有布施、有忍辱、精进、禅定,统统都有,都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但说十波罗蜜圆满的,十大愿王也圆满的。布施里头具足十愿,持戒里头也具足十愿,每一行里头都具足十愿,每一愿里头都具足十行,行无别。
「初发心」,发心住,这是初住菩萨。我们要好好想想,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修什么?我们以哪一条为主?经里面非常明显,我们从哪里学?实实在在讲,要从布施下手。布施是什么?布施是放下。我这个学佛真的是非常幸运,可以说真正接触出家人头一天,我接触出家人头一个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我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就教给我「看破、放下」。
我是向他请教: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非常殊胜,非常好,有什么方法能让我很快的契入?我问这么一个问题。大师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说你就入门了。我接著向他请教:这六个字从哪里下手?从布施。布施能拓开心量,布施是真正放下,布施到最后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非常希有难得的教诲。这头一天。我告辞,章嘉大师送我到门口,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语态度真诚恳切、关怀慈悲,被他感动了,不做觉得对不起他!
得好处,得利益才知道老师好!老师不容易。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毁谤他的人很多。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有些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师,说他:那是政治和尚!跟他保持远远的距离。到他老人家走了,火化烧出一万多颗舍利,每一个人都呆了,谁都没有想到。在台湾可以说是没有人,哪一个人往生能烧出一万多舍利。所以,有些法师后悔,听信传言没有能亲近这个善知识。没有福报!轻易听信谣传,自己不能去证实,这可惜。我那个时候对大师也不认识,一无所知,只是一个朋友给我介绍,一起去看他。我看这个人非常稳重,非常慈祥,这一点就被摄受了。章嘉大师那个时候六十多一点。所以,十波罗蜜、普贤行,这是华严会上一切菩萨修行的纲领。
「大悲无别,常教化故」。教化众生,永远是学不厌,教不倦。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表现的,我们仔细去观察,他就是在学,不断在学,不停止的在教。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学佛就要向他学习,就要学他这个样子,好学不倦,天天在学习!世尊留下来这些经教,后人把它编辑起来称为《大藏经》, 我们是不是真的好学,天天在学习?这一部《大藏经》我们一生学不完。我们在这个里面只要学到少分,这一生受用不尽!
学了自自然然契入境界,契入境界你就得真实的利益,智慧开了,烦恼少。烦恼少智慧开,真实的利益,法喜充满,这是健康长寿之道;对自己来讲,健康长寿,对别人来讲,就起教化的作用。人家一看,身教!他看到你这个形象,就想跟你学:你为什么那么慈祥,为什么那么安静,为什么那么慈悲?现在一般人说你的磁场为什么这么好,跟你坐在一起舍不得离开。
给诸位同学说,我当年亲近章嘉大师就是这个感触。不是他几句话我听了受感动,不是,是他的形象,真正令人尊敬,令人敬爱。这是什么?这是他佛法修学得受用,从他的身体,从他的容貌,从他的言语态度放光。这个光摄受众生,让你看到生欢喜心,就生起想跟他学的心。他真肯教人,他老人家跟我说,没有人去找他,难得有我这么一个人去找他,很欢喜。每个星期给我两小时,因为那个时候我要上班,每天要工作八个小时,只有星期天、假日我才能去找他。所以每个星期去一次,上午给我两个小时。
我们要发大悲心,要欢喜教别人,教别人的原则,孔老夫子讲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原则一定要遵守。何况我们在初学,佛法深广无际,我们知道的不多。常常有人来问,问,我知道的,我给他解答,我不知道的,不能充面子。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教学里头最大的过失,要负因果责任。百丈大师以前有个故事,所谓是「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所以教人要负因果责任。这么一来,我们初学没有开悟的,不敢帮助人,怕说错了。这个问题李老师特别教导我们这些学生,怎样在外面弘法不背因果?
老师给我们说,我们这些年轻人哪有资格讲经,你讲经哪有不犯过错的,这怎么办?讲注。李老师教我们讲注解,找古人的注解,或者是今人的注解。注解,古人注解是文言文写的,今人注解也有白话文写的,但是还是浅显的文言文比较多。我们在台上讲经,不过是把别人的注解,翻成口语而已,这就好多了。如果讲错,他注的人注错,责任他负,我们讲的人不负。讲的人就好比翻译一样,是他说错了,不是我说错。李老师教我们这个方法。
取注要很小心谨慎,最重要的原则是取一家,采取一个注子。不能我讲这一部经找好几种注子,那就坏了,那就变成大杂烩。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听的人会愈听愈迷惑,所以注只能取一种。如果这一种里面遇到有困难,这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再参考其他的注解,我只看这一句、只看这一段,来做补充;另外一种,干脆不讲,遇到这一段我把这个经文念下去,念总没有错,不讲没有过失,讲错了就有过失。老师教我们初学的方法。到什么时候你真的有悟处了,你才能发挥,没有悟处不能发挥,一发挥就出毛病。
所以他老人家常常跟我们说,自古以来多少讲经的法师,讲个两三年,退转了,以后再也不讲了。什么原因?都是好胜心太强,强不知以为知。这样长时期之后,信徒都没有了,听众没有了,他讲不下去。所以你要是长期讲经,真正走这个路子,要诚敬,真诚恭敬。一切法从诚敬当中求,小心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不可以要好看。
老师常说,我们上台讲经,必须有的心态,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你能讲得好,能够讲得长。你虚心谨慎,时时处处向听众请教,尤其是听听众的批评,赞叹可以不要理。有些他听了他不满意的地方,这个要注意。为什么?提供我们改进的资讯。我们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人家提出来,我们要好好的反省研究,怎么样改进。要遵守基本的方法,这个方法,李老师教导我们的是「内典讲座之研究」、「实用讲演术」,这两种是台中教学生的方法,必须要遵守。大悲心不能没有,我们学到一点好处,巴不得赶快传给别人,一丝毫吝法的心都没有。
「大愿无别」,跟如来弘愿一样,这个大愿就可以用在四弘誓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个四愿里头,也是一多相容,任何一愿都包括前后三愿,少一愿你这一愿就不圆满,欠缺了。四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度众生,这不能不懂。所以诸佛如来证得圆满的佛果,他要教化初学众生,他要持戒。为什么?他要不持戒,他就不能叫别人持戒,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这是大悲大愿。他已经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何必还要去学法门,到处去求学、去参学?示现给初学人看的。
释迦牟尼佛,我们在《释迦谱》里头看到的,当时印度许多学者、宗教家、传教师他都亲近,他都向他们请教,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於是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智慧高,学问广,广学多闻而来的,他做出广学多闻的样子给人看,谁知道他久远劫已经成佛,这没有人知道。你看为教化众生还要装这个样子,示现八相成道!久远劫成佛了,成了佛,还在表演初发心,还在表演始成正觉,这是大悲大愿。
「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故」,不舍众生,怎么落实?四摄法(摄是摄受众生),四个原则,永远不舍。这个四摄法里头,第一条布施,第二爱语,第三利行,第四同事。真正发心要帮助一切众生,你一定要学习佛菩萨的四摄法。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我常常教同学,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布施不一样。六度里面的布施是放下,那个布施度什么?度悭贪。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布施是度悭贪的。换句话说,那是一服药,对治贪烦恼。悭贪断掉了,布施波罗蜜圆满,忍辱是度瞋恚的,般若是度愚痴的,对象是贪瞋痴。四摄里面的布施不是这个目的,四摄布施是摄受众生。
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四种交际方法,现在人讲公共关系法,这四种是公关法,是交际法。所以它那个布施,我常讲,多送礼、多请客,这是四摄法里头的布施法。你看人与人之间怎么样建立感情?这个方法很重要。人要常往来,往来不能没有礼节,礼节不在贵重,表达我的心意。所以见面,不是常常见面的,一个月以上见一次面,就要带一点礼物;天天见面就不需要,一个月见一次,要。半年见一次,一年见一次,不能没有礼物。
连外国人年节给你寄一个卡片,表示什么?我常常念著你,常常挂念你,人之常情。所以小礼物不能少,宴会不能少,这是联络感情。尤其是今天我们讲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怎么样联系?宴会比什么都好。如果大家都有假期,组个小团旅游,那真的是殊胜。因为旅游的时候,至少会有几天在一起,可能还有十几天。这十几天,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能增进感情,增进了解,交换修学的心得,非常好!这都是属於布施范围里面的。换句话说,这布施就是怎么样把关系拉起来,佛教给我们有这个方法。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是从内心发出真诚的关心,爱护;不是甜言蜜语,不是讨好,是真正关怀。时时刻刻留意对方需不需要我们帮助,我能帮助他些什么。不要等人问,人家不会问的,要细心观察,主动去帮助他。自他是一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我们在前面读过,佛随顺众生的意乐应化去帮助众生。所以作佛、作菩萨、作天、作神、作仙人,就是普门品里面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标准是众生的喜爱。
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了解,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整体,其他不同的宗教,跟我们形式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形式为什么不一样?这些爱好的人不一样,喜欢佛的现佛来教你,喜欢基督的就现基督来教你;能现是一个,所现千差万别。你要把能所统统搞清楚了,原来是一家。这里头误会没有了,矛盾没有了,统统化解。真的可以互助合作,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带给社会祥和,决定不会有动乱。
四摄第三个是利行,利是利益,我们所作所为,对他有真实利益。特别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决定没有伤害。只有利益,没有损害,对方跟你相处,放心。
我们是从事於宗教这个行业的,宗教里面最忌讳的(大概每个宗教都差不多),怕你拉我的信徒,怕你批评我,这个我们了解。所以与各个宗教往来,我们遵守佛的教诲,自己谦虚,尊敬别人,赞叹别人。决定不能够自赞毁他,那你就大错了,你跟一切宗教往来一切族群往来,这个路你就行不通。自己要谦卑,要赞叹别人。人家要问,你既然赞叹他为什么不去学他?各人根性不相同。就好比什么?好比饮食习惯,我们中国人遇到外国人吃西餐,我们赞叹他。那你为什么不天天吃西餐?习惯不一样,中餐吃成习惯。我们决定不能说中餐比西餐好,不可以。那人家听了多难过?要懂得赞扬!它有它的好处,不要说它的缺点,赞叹它的好处。人与人好往来!
四摄最后一条同事,同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共事。今天我们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甚至於不同的政治团体,我们有一个共同利益的事情,那就是消除冲突,促进和平。这是所有宗教共同的理想,纵然不同政治制度,还是希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们向这个目标走就好,里头没有矛盾,化解所有冲突。
所以「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你看看释迦,诸佛如来,菩萨们,他们能够把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刹土众生,能够团结集合起来,不容易!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这个社会,有九十六种外道,用现在的话说,九十六种不同的宗教,族群就更多了。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能在这个环境里头,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生活方式,大家都喜欢释迦牟尼佛,都仰慕释迦牟尼佛,都希望跟他学。这什么事情?什么道理?四摄法!
同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融入他们的社会,跟他社会一接触就融入,没有界限。我们到这个地区一定遵守这个地区的法律,遵守这个地区的风俗习惯,遵守这个地区的文化背景。我们融入,融入他就觉得你很好处,你没有分别,你跟我们是一家。摄受众生的方法,要跟一切众生打成一片。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