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八讲)  2003/4/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8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开示下面这一段,「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后得智」,从这个地方读起,这是一个小段落的开始:

「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佛说经,特别是在这部经里面,表法的意思很深很广。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都给我们说出,确实如果没有人说出,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到佛所说的究竟指的是什么,很难体会。

三乘里面所说的根本智、后得智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说「今欲令三乘人回心」,回向一乘,这是好事!不过,不是容易事情。确实这是过去生中有很深厚的善根,这一生当中遇到殊胜的缘分,才能转得过来。转过来之后,就晓得佛在这个经里面所说的甚深义理,事实真相。「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是表法的,表我们自性本具如如不动的般若智慧。

有没有金色世界,有没有不动智佛?跟诸位说,有!他真有。确确实实这一尊佛现出来了,怎么现出来的?一定要晓得,从心想生!从科学家对水结晶的实验,证明了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水的结晶是从人心想生的,心想不一样,结晶不相同。善的心想现的结晶非常美,不善的心想现出来的结晶很难看。这是最善的,三乘人回心向一乘,这一乘是佛乘,上上乘!所以显示出来的相,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在矿物里头,金的颜色不变,这是它可贵之处。所以金就是代表不变,代表不动,取这个意思。

「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这是在凡夫我们现前的分上,我们一天到晚在这里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妄心。这个妄心的本源不动,这个很难懂,古人常常用镜子做比喻。镜子照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动,镜子有没有动?没动。镜子是能照,能照没有动,所照在动。我们现在看电视的画面(萤光幕),或者诸位电脑的萤光幕,萤光幕里头现的色相在动,试问问能现色相的萤光幕有没有动?没有动。

由此可知,我们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是形象,是所生的,能生能现的萤光幕没有动,「本无所动」,能现的不动。我们要再问,所现的是不是在动?跟诸位说,能现的不动,所现的怎么会动?你说所现不动,我们今天明明看到,今天外面是刮风下雨,我们看到外面的相都在动。我们自己的妄念,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起灭不住,不都是在动吗?什么时候你要看到不动了,你就入了佛境界。真的是不动!

这个事情在前一会,我们曾经费了很长的时间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所看到一切法这个动的相、生灭的相,这是什么相?相续相。不是真相,真相跟能现、所现都是不动的。能现的心性「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不来不去,不一不异」《论》上讲了八个不,「不常不断」,跟你讲这个事实真相。《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所有一切现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以为现的相会存在很长的时间?没有这回事情,存在的时间非常非常短暂。日本科学家拍摄水的结晶,他们明了,那个水的结晶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所以他要抓住机会,用快速的照相机来照,一刹那就没有了。

《仁王经》上告诉我们,心现识变,时间有多长?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刹那里面九百生灭。我们弹指,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次的生灭,你怎么能发现它真的存在!所以我们被什么迷惑了?相续相;相续相是一种相似相,决定不是相同的。换句话说,譬如说我们这个人,一秒钟之前跟一秒钟之后不是一个相,但是很像,这个相跟前面一秒钟前的很像,相似相。实际上,实际上不一样。包括我们的念头,我们心里头的妄想分别执著的念头,念头也是刹那刹那不一样,这个道理深!

我们不能不佩服佛菩萨,佛菩萨怎么会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是佛家,古时候还有一些宗教家,他们用的方法正确,甚深禅定,定中观察到的。这是定中的现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猜测,是在甚深禅定里面看到这个事实真相。佛常给我们讲,到什么地位你才看到(就是阿赖耶的现象),佛说八地菩萨,所以八地菩萨叫不动地,他看到事实真相了。七地菩萨还没有发现,那么深的禅定还没有发现,到八地才见到。

知道一切法不生不灭(既然不生当然就不灭),一切法不来不去,一切法里头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大小,所以微尘里面容无量无边的世界,不是芥子纳须弥,一般人这芥子纳须弥已经把他纳糊涂了。微尘里面容纳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这是《华严经》前面一分我们读过的,这个世界重重无尽。谁能明了?经上讲得很清楚,普贤菩萨能入微尘里面诸佛刹土,不可思议。

我们相信,我们不怀疑,因为佛说过,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这个「如」,就是事实真相是什么,佛说什么,佛决定不说假话。佛说话决定不过分,事实是怎样他就怎么说,他说的完全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了,微尘里头有世界,有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等待我们去证明。到我们修成八地,我们见到了,证明佛讲的果然不错。所以要相信《华严》《圆觉》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确实,佛不常说。所以菩萨修行成佛的时候,看到一切大地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真的,他看到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是什么,我们自己本来成佛,不承认是佛,不敢当。迷失了事实真相,迷失了本心,迷失了自性,落魄成这个样子!这信心不容易,如果果然能信,好好用功不难恢复。为什么?这是本有的!本有决定可以恢复,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本无,本无一定可以断掉。

再看下面文,「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华严经》上两位上首菩萨,普贤、文殊,文殊菩萨就是「自心无相妙慧」,这个智慧有能力拣别、抉择;换句话说,有判断的能力,有选择的能力。一切诸法里头,哪是善、哪是恶,哪是真、哪是妄,哪是邪、哪是正,有能力判断、选择,这个妙慧叫文殊师利。

「觉首目首等菩萨」,十首菩萨;十首菩萨就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那么你就想到了,佛门当中所说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菩萨,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离开自性,古德常说无佛无众生,统统是自心所现的,是自己八识五十一心所所变的。佛菩萨如是,再给诸位说,虚空法界如是,这虚空法界里面无量无边刹土众生如是,山河大地如是,花草树木如是,没有一法不如是。所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

所以,佛菩萨依正庄严,是「自心信解中所见理智」显现出来的。就好比我们对於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能信、能解,我们将这个信解的资讯传给水,水的结晶就非常之美,就反应过来了。从这点就证实佛所说的,遍法界虚空界,那是法界性,是能现、能变之体,灵明觉知。它不是死的,随一切众生心想在那里变化,它自己本身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佛经上讲的感应道交的原理,为什么一切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

诸位细细观察水结晶的变化,你不难体会,你会懂得。我们心里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感应的力量不可思议。感应的力量他们测验了,没有空间距离。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拿一杯自来水,自来水装在一个杯子里头,放在办公室里。通知距离这个地方不同距离的各个地方,找了五百个人,在同一个时间,心里面观想。观想桌子上这一杯水,想著这杯水,给这杯水讲:你好美,你好干净!传递心里面这个讯息。做完之后,把这杯水让它结晶,在显微镜下面看的时候,是最美的图案,大概集七、八年来所有的照片这一张最美。

接受五百个人,在各个不同的城市,说明人的意念没有空间限制。一定要在同一个时间来祝福,把「爱」的讯息给它,你看它的反应那么美。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依正庄严怎么来的!诸佛菩萨的心清净、善良,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的恶意。因此,一切万事万物反应出来都是最好的,金色世界,无量珍宝世界!

这个七宝,七,这常说,它不是数字,七代表圆满。七在佛法里面的表法是四方、上下、中间,这个七,全部都包括了。所以七是代表圆满,就是无量珍宝成就的世界,这不是人造的,是意念、心想自然成就的。你看水结晶,你们看到的照片那么样的美,不是人工造的,自自然然结晶的。所以用这个实验我们来印证佛经,佛经里面讲得太多了,他现在才做一点点,才开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佛经里头把所以然的道理讲透彻了,很不可思议。再看下面的《论》文。

「如是三乘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这讲什么?小乘人,没有能够回心向一乘法的人,你跟他讲他不相信:哪有这种道理!那不是他的境界。你说这个是神话、寓言,不能接受。不但小乘不能接受,辟支佛、菩萨也不能接受;菩萨是大乘!所以《华严》当机者,是大心凡夫。为什么?大心凡夫能接受,那是无量劫来种的一乘法的种子。没有一乘法的种子,遇到一乘法,种子不能起现行,就不会相信它,就不能接受它。你能相信,你能够接受,能够生欢喜心,说明你过去生中曾经学过一乘法,要不然你不可能相信的,你不可能回头的。

种子是有了,听了生欢喜心,是不是认真学习,能契入这个境界?那又有差别了。要看你过去世的根性厚不厚。根性深厚,很快回头,能接受;根性要不是很厚,这一生还是给你增长你的善根,你回不了头来。这都是事实真相。

你看长者这个话非常肯定,「定当不信」,定是决定,当是当然,他不相信。「何以故」,为什么?「为历三阿僧只劫,后当得佛故」。这就是他有分别,他有执著,很长时期受三乘的薰习,坚固执著成佛要修三大阿僧只劫,哪有这一生能成功的!《华严》是一生成就,《法华》也是一生成就,这个他不能接受的。又何况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那一天算起,你没有证得圆初住以前那不算的。要连从前统统算,就要无量阿僧只劫,哪有这么简单,三个阿僧只劫。这是三乘常说的,有这样坚固的执著,你今天跟他说这个话,说妄想分别执著就是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他怎么能接受?

所以他「为直认自身及心总是凡夫」,肯定自己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这佛经上讲的,他相信。「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这个不能相信。说是我自己现在起心动念这个心就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这个不能接受。「以是义故,不成此教」,这个教是一乘圆顿教学,这他决定不能接受的。所以《华严经》对什么人讲的?法身大士,人中大心凡夫,其他的不是当机者。

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学习,真正觉悟,真正回头了,那个不得了。我们自己知道,经上讲的全是事实真相,但是想想自己烦恼习气真的很重,想回头,回不了头。那就是善导大师的话了,「总在遇缘不同」。用我们一般世间人的话来说,你这一生的机缘如何?你要遇到非常好的机缘,你成功了。什么是非常好的机缘?第一个,得人身;第二个,闻佛法;第三个,闻《大方广佛华严经》,又有机会把这个经从头到尾不中断的学习,这都是你的机缘。如果这一部经你学习常常中断,这就难!天天学习,这一生当中都不中断。

所以,我是非常非常向往当年清凉国师,他老人家讲《华严经》五十遍,华严菩萨!他活一百多岁。这个经在五台山讲的,五台山是华严道场,我们知道那真正是名副其实的华严大学。大师当年讲经,一天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你在山上住一年,听一部《华严经》,这一部没听懂,明年再来一年。他年年讲,天天讲。我们相信中等根性的人,能够听二、三十遍,相信了,回头了。

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的根性跟古人相比,差得太远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跟古人相比,那个恶劣不知道提高了几十倍、几百倍,过去社会没有这么多的诱惑力。一般人即使没有读过书,没有受过教育,但是从小受父母长辈的薰陶,都懂得孝亲尊师,都懂得仁义道德,没念过书他也懂得。心地厚道,没有害人的念头,见到别人有苦难,能够舍己为人,从前那个社会!真的是善根深厚,感得殊胜的依报环境。哪里像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动乱不安,在历史上将来写的,这是大乱之世。

中国古人常讲,道、德、仁、义、礼,最高的是道,最低的是礼。道失掉了有德,德失掉了有仁,仁失掉了有义,义失掉了有礼,礼要失掉了天下大乱。我们今天处的这个社会,礼没有了。在中国讲民国年间,就是抗战之后,在中国社会里头还讲礼。二十世纪前半个世纪在中国还有礼,但是后半个世纪就没有了,这个社会整个变形。

四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到台湾,台湾的风俗人情厚!人民生活虽然很苦,但很快乐。我们到那个地方人地生疏,找一个朋友,不认识路,问旁边小贩,做小生意、小买卖的,问他路怎么走法。他不但指,他把生意放下来,他带你走。现在没有了,现在不但人家不带你走,问哪里,理都不理你。社会风气完全变了!

那个时候跟陌生人接触非常和善,一团和气,社会上没有这个暴戾的这种气氛(现在人讲磁场),没有。无论在什么地方,身心安稳,在那个时代确确实实台湾治安好,东南亚第一。人与人能够互相尊重,能够互相帮助。这是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的,就这么个三、五十年变成这个样子,简直是不敢想像。长者在此地也是非常感叹,三乘根性的人很难回头,他不相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

就像水的结晶从前没有人做实验,你要说这水我以善意对它,说我爱它、喜欢它、它很清洁、它很美,它真的就起变化,这个人说你说梦话,谁能相信?不可能相信的。通过这个实验,这才发现,这是真的。从这个实验我们明白了很多很多道理。远方的朋友我们距离几千里、几万里,我们以真诚心祝福他,他的身心确实也起好的反应。尤其是现在通讯发达,你用电话、用传真。你看水看到「爱」,写一个爱字,写一个感恩,贴到杯子上,几个小时(好像是两、三个小时)之后,它呈现的结晶就非常美,它感应就现前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信不疑。

他这一段文长,后面还有,「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法界乘就是一乘法,就是一佛乘。法界就是法性,这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就是《华严》,华严宗就是属於法界乘,一乘法。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这是肯定的,这部经是法界乘。我们要学《华严》,要想契入华严境界,那你就要晓得,要以根本智为信心。信心如是建立!

我们自己冷静思惟、观察,我们自己学佛,最初那个信心是怎么生的,你对佛法从哪个地方生起的信心?这个对於我们修行成就关系很大!现在时间到了,这个关系我们下一点钟再来研究。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李长者的《论》文:

「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在上面一节讲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就要想想,我们自己学佛的信心从哪里来的。我们知道每一个人学佛的因缘都不一样,入门的因缘不一样没有关系,而后修学的缘就很重要了。所以佛法当中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出家剃度的师父,跟受戒的师父都不重要,这是给我们做个证明。最重要的是教导我的这个师父,我们佛门叫法子,徒子徒孙那个关系不大,法子重要!你的法是谁传给你的?

所以欧阳竟无在《内学院训》里面讲得很清楚,佛法是师道;换句话说,佛教是教育,教学里面老师第一大。所以密宗讲四宝,佛、法、僧,后面还有上师,尊师重道!上师,说实在的话超过佛法僧。为什么?你这一生能不能成就,他的影响最大。我们想想对不对?确确实实的,老师跟我们的关系是直接的,佛法僧跟我们的关系是间接的。所以密宗真的讲四宝,上师摆在第一,你不能够尊师重道,你什么成就也没有。

我学佛的因缘,老师介绍的,我对老师有信心。我跟老师学哲学,不是学佛法的。没有想到他把佛法做为哲学里头的一个单元教我,跟我讲「佛经哲学」,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样的被老师接引,与佛有缘了。在没有接受老师教导的时候,我以为佛教是迷信,在我心目当中,远远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伊斯兰教。实实在在的对佛教没有接触过,没有听说佛教里头有讲经的,没听说。我们只知道教堂里头有讲经,清真寺里头有讲道,我去听过,佛教里头没有。佛教只有念经,只有给死人念经,好像与活人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佛教给社会大众的形象。不知道经典里面有这么多好道理在,不知道。我的信心是从老师哪里生的。

学佛之后,我的缘很殊胜,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跟我很有缘分,教我三年。大师往生之后,我经过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学十年。这是说我的信心是这么来的。我的一生好学,喜欢读书,喜欢亲近善知识,这是我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乐事,亲近善知识。

跟这个标准一比,相差太远了!他这个地方的信心是以根本智,我的信心是善知识,从这儿来的。以后渐渐的深入经藏,信心有了转变,有了提升了。这个时间不算短,我二十六岁学佛,今年七十七,五十二年了,不是容易事情。这么多年来,天天在学习,锲而不舍,讲台上讲经也讲了四十五年了。所以对於这个经典生欢喜心,这么多年来心量拓开了,我本来也不是个大心量的人,从佛法里面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在进步。

所以,我对於孔老夫子讲他学习,境界十年一个样子,十年一个样子,我看了他这段文,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们佛经里面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套这一句话,「愿解夫子真实义」,你要不入境界,夫子真实义你不会懂。孔老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我有志於学跟夫子年龄差不多,我十四岁有志於学。但是夫子三十而立,我三十还不立,还立不住。我三十三岁出家,一出家就教佛学院,讲经,勉强可以说能自立了。但是觉得自己不够,所以再回到台中,还是去跟李老师,前后跟他整整十年,十年我才离开。所以,夫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触。真的确实到六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可以说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了。

馆长走了之后,跟我的同学你们应该看得很清楚,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佛法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人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常生感恩的心,这是决定健康长寿。没错,健康长寿之道,一切随顺自然,不要随顺妄想执著;佛法是自然,是法性,是性德。我所倡导的、劝导同学们的,随顺佛陀教诲,随顺经论的教训,不要随顺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随顺自己的,造业;自己想错、看错了,不知道!你要知道,你就不是凡夫,你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唯一的好办法,随顺经论。经论就是自性的性德,我们要这样看法,你才真正生欢喜心,真正锲而不舍。

所以下文,「直信」,直是直截了当,要相信「自心分别之性」,自心分别之性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之性,著重在那个「性」字,妄想分别执著性里头没有。但是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那个性是真性,真妄和合,这称之为阿赖耶。这个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换句话说,这个性,单单讲这个性(我在前面讲的很多),能现、能变的这个性,单说这个性,这个性是真性,是法界性。法界性现的相,就是不动智佛。好像这个法界性呈现出来的结晶,这结晶就这么美好。

「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理有,但是现在这个理不见了,理迷了。理迷了,我们这个世界就变成娑婆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可是你要知道,五浊恶世之理,这个理跟前面讲的自心分别之性,理跟性是一个意思,都是体的意思,我们讲的本体,体的意思。理体是自性清净无染,就是自性清净心。迷了自性,清净失掉了,所以金色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

正是像水的结晶一样,我们要以清净心对水,结晶就很美,就是金色世界。我们以染污的心,什么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三毒烦恼,三毒的心对这个水,水显出来的是五浊恶世,那个结晶就是五浊恶世,就这么回事情。所以,「极乐即此方,此方即极乐」,只要我们把念头转换过来,五浊恶世就变成金色世界。

「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我们自心妙慧现前,文殊菩萨就现前。妙慧是正知,照见万事万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心地里头一丝毫都不沾染。也就是说清楚明了是慧,对境界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个就是清净心,就是不染著,那就是不动智佛。

「觉首目首等菩萨」,这是代表后得智,就是根本智妙慧起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帮助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这是菩萨要做的事情,菩萨事业。这是什么?「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这一句话重要。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决定不迷惑,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他是理智现前。我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句话,这句话是我们对於善知识信心肯定了。我为什么要相信老师,我相信老师在一切时一切处他是理智现前,他不迷,这样的人我跟他没错。

我也很细心去观察,如果这个老师对一切人事物,他有很明显控制的念头,有很明显占有的念头,他的理智就要打很多问号。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我这个道场的利益,这个理智,纵然理智现前,理智不大。如果这个善友,念念是为社会一切大众利益著想,没有想自己利益的,理智现前。我们不如,我们起心动念常常想自己的利益,被自己利益蒙蔽了理智。他起心动念不想自己,他想正法、一切圣贤教诲怎样能发扬光大,正法久住;怎样能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个人理智现前。这个人是善知识,他的确比我高明,我应当跟他学习。

亲近善友,前面讲了文殊菩萨,你要有智慧,善简择,许许多多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在你面前,你跟哪个学?当然有智慧简择还有一个要紧的条件,还要跟他有缘。要没有缘,他不愿意教你,你也没有办法。成功关键在自己,自己肯学!你真肯学,他就真肯教,你要不肯学,他不会教你。总而言之,都在自己遇缘不同。

再看底下文,「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这一句话很要紧。这句话在此地验证我们的信心是不是如来在经中所说的标准,就是「因地心」「果地觉」相不相应?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因果相应。诸佛的果法就是性德。我们今天在因地,我们所信的要跟如来果法完全相应,一点都没错,那你的信心成就了。我们这个信心从哪里下手?

一般三乘教里面也讲六种信,这个六种信是讲的信佛、信法、信僧,这信三宝;信天、信戒,这很重要。信天,天是四无量心,是十善业道。信戒,戒是佛身,教是佛眼,禅是佛心;禅是如如不动,那是佛心,经教是佛的言语,戒律是佛的身行。你要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怎么能入门?这是入三乘门。我们一定要从三乘学起,不能躐等。但是学三乘,你缘好,你遇到一乘法。遇到一乘法之后,你要能回心,回转过来。如果我是小乘的,回小向一佛乘,这不是向大。学大乘的,回大乘入一佛乘,这个就对了。但是口里说说容易,是不是真回了?口里说回,实际上没有真回,这一乘法的门依旧进不去,边也靠不上。那要怎么办?

这个我们在讲席里头实在讲也常常说,拓开心量!这一桩事情,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我就懂得。我知道量大(心量大),你的成就大。没有学佛之前,我们讲的是世间法,你在世间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将来成就规模的大小,与你的心量有密切关系。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以后我读这些大乘经教,很容易接受,欢喜奉行。量大福大,不仅是福大,智也大;心量大的人智广福大。接触圣教,你体会得这个教义的深广,与你的心量也是成正比例。为什么?心量大就接近真心,真心是大而无碍,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是真性。

心量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许许多多人修行、学佛,修一辈子;就以念佛来说,这个在一般讲是易行道,念了几十年佛,功夫成片都没做到。这什么原因?心量太小了。念念没有忘掉自己,所以功夫成片都做不到,往生真的没有把握,要靠助念。在临命终时有善友给他开示,一下觉悟了:要放下,世间事我再不管了,我一心念佛,求弥陀接引。这一念就能往生。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就这个道理。没有到这个时候他还是不肯放下,到这个时候再放不下,就没有法子了,那就又得去搞轮回去了。

所以对临终那个人开示要简单明了,不要讲道理,不能太长。就是告诉他,极乐世界无比殊胜,那个地方无量寿命。佛来接引赶紧跟他去,到极乐世界你很快就成佛,成佛之后再回来帮助你的家亲眷属。你要不去,虽然你挂念家亲眷属,你没有能力帮助,你的心愿落空。跟他讲这几句话,足够了!

临命终时冤亲债主会现前,肯定有的。他会说:我见某人来了,我见什么境界了!他所说的人都是已经过世的人,是不是真的那个人来的?《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一定。而是他累世的冤亲债主变现那个样子来引诱他,把他带走了就跟他算帐,《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就大声告诉他:不要理他,一心念佛。不理他,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是临终境界现前的时候要懂得,要提醒,否则的话就很麻烦。

「从此信已,定慧进修」,修行,诸位要晓得就是戒定慧三学。严持戒律,修清净心,对人对事对物要理智,不能用感情。理智就是慧,用感情往往产生过失,所谓是错用了心,非常可惜。如果自己没有智慧,见不到,可以请教善知识,要问比你高明的人;跟你知见差不多的人,没有什么用处,我不了解他也不了解,要问高明的人。所以老师在,我遇到困难,一定问他,我不会问别人。

我亲近方东美先生那个时代,我有事情都向他老人家请教。学佛之后亲近章嘉大师,世法、佛法遇到困难了,我都找他老人家。以后亲近李老师,几十年当中,世出世间一切问题,我遇到困难了,我向他请教。他是我老师,我是他学生,他有义务教导我,我们有师徒关系在;师徒如父子,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法身父母!我们做学生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此以后,我们这一生,对人对事对物,起心动念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定慧进修。

「经历」,这是你的过程,这是必定要经历的,不管是上根、中根、下根统统要经历。上上根人他很快速,一下就通过了。好像我们上五十一层楼,那个上上根的是什么?上上根的是坐电梯上去的。坐电梯他是不是还是一层一层经过?经过,不停。中下根性的人爬楼梯,一级一级上去的,统统要经过。不是说顿超的人就不经过了,没有这回事情;顿超是快速而不停留。要「经历十住」,在我们这个经里面在第三会,第三会十住,第四会十行,第五会十回向,第六会十地,第七会就是等觉,等觉叫十一地,要经过这个次第。

「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这是华严境界,这是事实真相。你看这五十一个位次要经历,这是圆顿法门。日、月,岁是年,劫,这是讲时间。「时分无迁」,无迁是没改。《华严经》上讲的念劫圆融,一念迷了就变成无量劫,无量劫觉悟了就变成一刹那。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时间不是真的。

时间跟空间,我们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对於时间跟空间起了虚妄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相。真相,佛说过,说得很多。《百法明门论》里面你们想想看,时空是属於哪一法?百法分为五大类: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无为法,分这五大类。时间、空间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它是有这么一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心、心所、色法依他起性。不相应行法是遍计所执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它不是事实,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是个抽象概念。把它的本质搞清楚!你真正搞清楚,你把这个妄想分别执著真的断掉了,时间就没有了。所以,时间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抽象概念。

大乘经上常常讲,坐断三际,三际是一。所以佛经,你看一切经开端,「如是我闻,一时」。阿难的记忆力人中第一,佛哪一天讲的,他能不知道吗?他为什么不在上面「如是我闻,几年几月几日,佛在什么地方讲这个经」,他为什么不用年月日,他用一时?这个里头道理很深,用一时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用年月日是假的。经历五十一个阶级,一时。

「法界如本」,法界有没有动?没动。法界就是真如本性,能现、能变,没动。再跟你说,所现、所变也没动。「不动智佛如旧」,从来没有改变。不动智佛是什么?是你的信心。你信心成就之后,永远不变。

「而成一切种智海」,这个一切智海就是妙觉位,到十一地是等觉,等觉再上去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了,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一切种智海。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做出榜样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在一生当中经历十住、十行到十一地。德云比丘(就是吉祥云比丘)代表初住,海云比丘代表二住,妙住比丘代表三住,他参访一个善友,他的位子就提升一层。我们在这个地方,在这部经上看到他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有十一位善知识,十一位等觉菩萨。现的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就说明这五十一位善知识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你天天都见到,问题就是你不会!

希望通过「入法界品」的学习,我们恍然大悟,我们就学会了,自己成就。成就之后,「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信」,到这个地方才讲到究竟圆满!这一段讲的义理非常之深,圆顿根性人的境界。圆顿根性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修学方法,跟九法界众生真的是不一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