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四讲)  2003/4/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4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在《合论》里面,给我们介绍第二会六品经的大义。前面我们已经学习「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光明觉品」他的文比较长一点,我们读了前面的两行,现在我们从第三段「光明觉」看起,这是一个段落。

「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我们前面读到这个地方,现在再接著看。「以心随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见亡」。这十六个字很重要,但是不容易学,可是真正修行,这是很好的指导原则,起心动念要随顺自性的智慧。

我们自性没有开显,一般讲我们没有证得明心见性;换句话说,就没有法子随顺自性。这个话是要对见性的人来说,但是十信位没见性,见性是初住菩萨。所以没有见性的人能够随顺经教,等同见性。经教是佛说的,佛所说的、佛所行的,完全都是自性法尔具足的智慧相好自然流露。所以我们随顺佛的言语,经典是佛的言语,经典里面所记载的,是佛当年在世,他对人对事对物的那些行持。我们从这些地方学习,就是随顺自性,就是此地讲的「以心随光」

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我的想法、我的看法,这就坏了。为什么?我的想法、我的看法,那个根源从哪儿来的?那是妄想分别执著来的。随顺妄想分别执著,这才有六道三途;换句话说,我们学佛还是造三途业,错了,大错了!学佛必须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为什么说时时刻刻?因为我们烦恼习气太深、太重了,不知不觉它就冒出来,它就起作用了。所以初学是非常非常艰难,怎么样把这个转换过来,我不再随顺妄想分别执著,不再随顺我的意思,一切随顺经教,就对了。这是「以心随光」

「一一照之」,这个一一是指六根。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意知,统统都能够随顺经教的教诲,这叫照之。在眼叫照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照见,智慧起作用。佛菩萨的教导起了作用,要常常观照不能够失照,一念随顺妄想,「照」就失掉了,把经教的教诲忘掉了。诸位想想怎样才能真正把它换过来?这个事情不能著急,急不得,谚语所谓的「欲速则不达」,得慢慢来,哪有那么简单!

你看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十五岁开始学,到三十才算有了成就,三十而立。学,成就了,学了之后要「以心随光,一一照之」,这就是把你所学的圣人教诲,完全落实到生活上去。落实到生活上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落实到这里,这就是一一照之。到什么时候他「心境合一」?七十岁之后!

你想想看,三十岁等於说是在书本上学成了,然后落实在生活上,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四十年!四十年在那里做观照功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圣人教诲,做四十年才「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里的两句话,「心境合一,内外见亡」,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四十年的功夫!

当然在这个世间有一等利根之人,那个例外。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心境合一,内外见亡。我初学佛,方东美先生跟我讲惠能大师是杰出的天才,在他以前历史上没有出现这样的人,在他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第二个人。老师告诉我,这学不得也,学不到!这种特殊天才所谓一步登天,人家一步真的上了天;我们要跟他学,这一步上不了天,掉下来就摔死了,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老师教我什么?渐修!像爬楼梯一样,爬一层你境界就提升一层,慢慢来。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接受章嘉大师的指导,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跟李老居士十年。我的求学阶段,从章嘉大师到李老师,这两个老师总共十三年,我所学到的。以后,以后就是「以心随光,一一照之」。怎样把我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真干!也干了四十年。我从一出家就很认真的干;三十三岁出家的,四十年过去了。

我比不上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七十岁已经心境合一,内外见亡,我还没到这个境界。希望我再有几年能入这个境界。这个「见」是凡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统统没有了,心境合一。心,能现能变,境,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内外见亡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昧,这是契入如来三昧,我们《华严经》上讲是「华严三昧」。你看他的心量怎么样扩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初三千大千世界已」。开始学,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起心动念,四弘誓愿不是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这范围多大?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怎么个度法?我们要像世尊一样,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觉悟的榜样。众生在迷,我要做出觉悟的样子,去感化众生。所以,度众生得先度自己,自己得度众生就度了。

这个道理不但佛说,世间圣贤也说。《吕氏春秋.先己篇》里面有几句话,我们在过去讲席中也跟诸位同学报告过。他讲「凡事之本」,这是讲世间,无论什么事情,根本是什么?根本在自己的身。「身成」,我自己身成就了,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成就能力,「而天下成」,天下是一切众生。「身治则天下治」,治是什么?毛病,把我所有一切毛病都治好了,天下人的毛病自自然然就都治了。所以「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这个话讲得多清楚、多明白。

所以儒家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自己没有修好,怎么能帮助别人;要帮助别人先把自己修好。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最好的榜样,他自己修行成佛了,一切众生才得度。自己要不能成就,怎么能教化众生!你看世尊的教化,不仅仅是言教,身教!真的是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世间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他在那儿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所说的全是他做的,做到而后说到。所以人愿意听他的、相信他,向他学习。

佛的心量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现在也要学著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念念要想到三千大千世界,不仅仅是这个世间,我们一般常讲九法界众生。说九法界众生跟此地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样的范围,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九法界众生。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九法界包括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统统包括。

然后把心量还要扩大,你看「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以心随光,一一照之,这个光在东方(这是举一方做例子),照东方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扩大。然后再扩大照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心量拓开有方法,不是没有方法。

底下这几句非常重要,「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境界」。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性相一如,性是心,相是身,一如就是一性!理事不二,都是说明这个真相。所以心光周遍法界,法身也周遍法界,无碍周遍,同佛境界。毗卢遮那佛如是,阿弥陀佛亦如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如是,我们学佛从这些地方学,一定要把自己心量拓开。在平常(这很重要)我们常常劝勉同学们,修真诚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修慈悲心,心性圆照法界!真诚遍法界,清净遍法界,平等遍法界,正觉、慈悲遍法界,这叫学佛。

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不能说这个讨厌,那个看不顺眼,不可以!你的心量太小了。修得再好,你的果报在人天,出不了三界。为什么?心量太小。我在以前讲经的时候也用比喻说,我们心量要扩大,大到怎么样?大到把六道挤破,就超越了。把十法界也挤破了,十法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破了,出了十法界,就不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你看看人家这里照十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一真法界去了。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这就讲的是遍虚空遍法界,这身心一性,无碍遍周,这是佛境界。

你看下面教我们「一一作意,如是观察」。作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观想,你能这样想,好!这样想心大,心量就大。不能小心眼,小心眼的人不能听《华严》《华严》的当机者,在我们凡夫分里面要是大心凡夫,是《华严》的当机者。「然后以无作方便定印之」「无作方便定」是甚深的禅定,用这个定来印定。印定是什么意思?证明。心量大,这样拓开的话,你一定得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就把这个理事都证实了。这个三昧把你提升了,提升到什么境界?「入十住初心」。十住初心是发心住,圆教初住菩萨,这个时候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

从这以后,你看相宗里面讲的同生性、异生性,十住之前是异生性。就是说十住之前的人,他用的心跟佛不是一个心。像我们现在,我们用的是什么心?妄想分别执著心。法相家所讲的我们所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用的是这个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在《华严》里面讲妄想分别执著;一般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讲你用的是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楞严经》上讲的「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三界里头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真相如是而已。入了初住就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心,真心,再不会用妄心,证到这个地位不会退下来,这叫念不退。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了。

一真法界里面还要修,这个佛法里面常常讲,菩萨修行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从什么时候算起的?从「入十住初心」这一天算起。没有入十住初心(就是说圆教初住菩萨),没有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以前,不算。证得圆教菩萨之后,你用真心不是用妄心,你跟诸佛如来统统都是用真心。但是这个时候真心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古人用月亮做比喻,佛果地像十五满月,圆圆的满月。初住菩萨像初二、初三的月牙,那一点点的光,但是他是真的月光,他不是假的。

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逐渐逐渐月亮光明愈来愈大了,到十五圆满了。古德用这个比喻很好,我们从这个里头体会,他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所以叫同生性。同生性从刚刚证得「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法身」,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四十一品就是四十一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破一品升一级,这样达到究竟圆满。所以只要破一品无明就「生如来智慧家」,你就是真正的「如来智慧法王子」,你这是如来真正的弟子。

好像上学,你是正科生了,你就晓得圆初住以前是旁听生,不是正科生。旁听生指的是哪些人?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这些人。我们现在连个初果须陀洹都比不上,不要以为我们是旁听生,旁听生也没资格。我们现在是在门外,在门口,旁听是在门里面,正科在教室里头,我们在门外没入门。什么是入门?小乘须陀洹入门了,大乘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他是怎么入门的?

大小乘经论里面佛都告诉我们,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证须陀洹果;在大乘教里面证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初信位的菩萨。这个果位在三不退里面叫位不退,他并没有出六道轮回,还在六道里面修行。但是怎么叫位不退?他绝对不会堕三恶道,等於说得到保证,他已经入圣人之流了。我们知道为什么他不会堕三恶道,他的心行唯善无恶!我们知道三恶道业习种子肯定是在,断不了,但是三恶道的缘断掉了。三恶道的缘是什么?贪瞋痴。

他怎么断的?你念念《十善业道》,就明白了。这个菩萨、这个修行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与《十善业道》相应。我们今天也不懂什么叫八十八品见惑。我们从哪里修起?从十善业修起。见惑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这是大乘比小乘高明之处。小乘真的是断了,那个时间长,吃的苦头也多;大乘法时间短,修行容易,大而化之。这个好、方法好,大而化之,不要斤斤去计较。

总记住佛的教诲,「昼夜常念善法」,念十善,念佛菩萨在经教里面的教诲。「思惟善法」,常常想佛菩萨教导的。「观察善法」,要把自己所学的一切善法落实,都能够用在生活上,用在对人对事对物。佛还有一句话很重要交代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就行了。这是真正修行人必修的课程,不管你修哪一个法门,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八万四千法门,无论哪个法门,这是根本的教诲。

大乘的教诲比《十善业道》要加了一些。我们修净宗,《观无量寿佛经》佛给我们讲的三福,那就是大乘的基础,根本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是十善业道。另外加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加了这个。还要加上「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要发这个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五周因果」。现在我们在这个大单元里面,要学的是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还要「劝进行者」,劝进行者就是为人演说,为一切众生表演。我做出来给你看,你有疑惑来问,我细心讲解给你听,为人演说。这是大乘基础!你不真干怎么能入门?

净业三福里面包括十善业道,真正能够依教奉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三条十一句都能够相应,不知不觉你就能够入初信菩萨位。这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自自然然就没有了,你就证得位不退。在这个境界里头,如果遇到净宗法门,那真是希有难逢!轻而易举,很容易你就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你就有把握了。

如果你的缘很殊胜,你不断再向上提升,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执著,执著放下了,这是我常常讲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没有了,占有的念头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放下了。执著不外乎控制、占有,这个念头没有,你执著放下了。执著放下就是见思烦恼放下,那么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在凡圣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大幅度的把自己往生境界提升了。

如果你的缘还很殊胜,你继续努力,不但执著没有了,分别也没有了,那就是前面所讲的「心境合一,内外见亡」「身心一性,无碍遍周」。一切分别没有了,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一生到那个地方,什么果位?就是十住初心,实报庄严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法身菩萨,你就破无明证法身了。什么时候破无明?阿弥陀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一照无明就破了,这是净宗的殊胜,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真干,要知道世间所有一切是我修行的助缘;顺境是助缘,逆境也是助缘,善人是助缘,恶人还是助缘。你在这个地方要是真正能够体会,你才懂得善财童子何以一生圆满成佛。善财童子有什么本事?其实他的本事就是世尊在《楞严经》上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他本事就在此地。他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所以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五十三参,无论参访什么样的境界,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不被境界转就能转境界,所以他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

参访德云比丘,(《四十华严经》里面的吉祥云比丘),那就是十住初心。五十三参,把自己从初住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往上提升,十住、二住、三住到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最后入妙觉位。这给我们示现,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模范,法王真子。

我们今天最艰难的就是我们没有能力破无明,但是要知道不能不断烦恼。想断烦恼,烦恼断不掉这也是事实,那怎么办?一定要知道把烦恼控制住,伏烦恼。如果自己不能够把自己的烦恼伏住,《金刚经》上讲「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是什么?心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怎样把妄想分别执著降伏住;换句话说,你要战胜它,你要能控制它。方法就古人讲的这个原则「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烦恼起现行,一觉悟烦恼就被控制了,烦恼就不会相续、不会扩张。

无量无边的法门总的原则就这么一个,不管你学哪个法门总得要控制住烦恼,控制不了烦恼,那是假的,那不是真修。净宗方法就殊胜了,妄念才起「阿弥陀佛」,就觉察到了:我怎么又起念头了,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取而代之,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弥陀佛。在第二念就能控制住,好功夫!真正是高度警觉。我们一般人能够在五个念、六个念、十个念觉悟,把它控制住,就不错了。决定不能叫妄念再继续扩张,真用功的办法,我们才真正能达到这个地位。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这几句话很重要。

「如经具明」是经上教导我们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把经教里面所学的落实,自己要做到。自己修行的时候要特别留意,我们在经上学的,是不是佛的光明遍照?是的,确确实实经典是佛的光明,我们展开经卷,佛光就照我们,我们就会有感受。就如同日本科学家实验水的结晶一样,这一瓶水你给它写上个「爱」,贴在玻璃瓶上,另外一个玻璃瓶你给它写上「恨」,贴在瓶上。几个小时之后,这两瓶水(同样的水源取来的),在显微镜之下的结晶就完全不相同。由此可知,你写上爱跟恨,就是外面不同的讯息传递给它,它就有反应。

经典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纯净纯善的资讯。我们以清净心、真诚恭敬心对这个经本,我们这个身,身是水,除了水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细胞,起不起感应?起!跟水一样会起非常美的结晶,这个非常美的结晶使我们感觉到身心舒畅,法喜充满。就是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乐!这就是反应,这是佛给我们的资讯。但是那个水变成结晶那是它自己的,这个要知道。

「不可作佛光明」,佛光明照著我,我自己要放光,所以不能说「自无其分」,这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藉著佛的光明把我自性光明引发出来,这就对了。所以底下这几句话非常重要,「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那就对了。你看,藉著佛光把自己的光明引发出来了。佛光像一盏灯,点燃的,我们自己这也是一盏灯,没有点燃,藉著那个点燃的灯,藉著它的火把自己这个灯也点燃,这就对了。

点燃之后才知道,自己这盏灯的光跟佛光的灯光无二无别。点燃之后才晓得佛的经典,里面所说的一切理论、道理、方法、境界,完全是我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自他不二。自自然然跟释迦牟尼佛、跟毗卢遮那如来融合成一体,圆照法界!我们才能够契入境界,法界在哪里?就在现前。

这个地方讲到了法界,这是我们修学很重要的一个名词,我们必须对它要认识清楚、要了解明白。「开觉其心」,这个「其心」是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是本来就觉,但是现在不觉了,如何能使我们由不觉再恢复到觉悟,佛菩萨给我们做增上缘。就好比说佛菩萨的灯是点燃的,我们这个灯是熄掉的,现在一定要藉著佛这盏灯,把我们自己的灯点燃,这就是佛的加持。我们这个灯亮了,是不是佛灯给我们的,不是的,我们自己本来就是有光的。只是一念无明,不觉了,不觉就是灯熄掉了。这一念不觉生无明,现在要恢复本明,就要靠佛力加持,佛一加持我们自己本明就恢复了。

所以说是「自以心光如佛光」,我们这个心光明,跟佛的光明没有两样,真正省悟过来。自性里面的般若、德能、相好都透露出来了,跟诸佛如来一样圆照法界。法界是佛门的术语,也叫法性,也叫实相,意思很多,也叫真如,也叫本性,统是一个意思!名相很多。古大德给我们解释通常用两种,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是就事上说,一个是就理上说。要就事上讲,「法」是一切诸法,无量无边一切诸法;「界」是界限,一切诸法各有自体,分界不同所以叫法界。譬如说,我常讲十法界,佛有佛的依正庄严,菩萨有菩萨的依正庄严;菩萨依正庄严跟佛的依正庄严不一样,就好像有界限一样,所以称之法界。

但是我们要明了,「法界」,法,无量无边诸法,一一「名」也是法界。像我们桌子上摆的摆饰,这一盆花,花养在盆子里面,盆跟花,花是一法,盆子也是一法;花不是盆,盆也不是花,它里头有界限。你从这里就能够明了,宇宙之间一一法,花有花的自体,盆有盆的自体。我们讲台,讲台有讲台的自体,座位,座位有座位的自体。各个自体不一样,这是诸法自体;各个分界不相同,所以它的名称也不相同,名也是法界。所以,古大德说了一句总结的话,「总该万有」也称为一法界,总该万有称一法界。

譬如十法界里面我们讲人法界,人就包括太多了;我们讲畜生法界,畜生的范围太多太多了,千万种各个不相同。总的也能称法界,个别的也能称法界。在我们一个人身体上各个器官不相同,那也是法界。眼有眼的自体,耳有耳的自体,眼的自体不是耳的自体,名字也不一样。

华严宗的祖师大德把无量无边的法界,分成四大类叫四法界,四种。这四种法界就是第一个是事,事法界;第二个是理;第三个是理事无碍:第四个是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宗祖师所判的。天台家的祖师,他就俗谛说十法界也是这个意思,十法界在华严宗里讲是属於事法界。这两宗在中国大乘可以说学习的人最多,影响最为深广,天台跟华严。

天台讲十法界,他说「法界者,十界依正也」,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话是天台家所说的。我们净土里面也讲法界,《往生集要》里面所说的「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说「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都是我们净宗也讲法界。这些都是从事上说的。

从理上讲,指真如本性,称之为法界。真如法性,实相、实际,体是一个,是讲的一桩事情,名字不一样。为什么它要称法界?界是「因之义」。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心性而生起的,它是十法界庄严的因性。所以,法界的界有因之义。界有「性之义」,性是体,现在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从这个地方生,所以界又有这两个意思。大乘经上又说「诸法同一性」,所以又称之为法性。法性、法界合起来也称「法界性」,名相很多!我们要懂得这些意思。

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相,这个道理我们也说了很多。最要紧的佛教我们不要执著一个名相,知道名字性空。要我们真正能够落实像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我们修学佛法,我们读经、听讲要知道「离言说相」。言说用符号把它记录下来这是文字,不可以执著言说相;换句话说,不可以执著文字相,一执著就错了。

第二教给我们不能够执著名字相,名是什么?名词术语,我们讲法界,法界是个术语;讲真如,真如是个术语;讲真性,真性是个术语。术语是为了传达我们讯息的,我的讯息传达给你,这是一个工具。你要真正得到我的讯息,这个要紧,工具不要紧。所以,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用言说、用文字、用种种术语传达资讯给我们。什么资讯?真如本性里面的资讯。这是我们讲的佛法!自性本具般若、德能、相好,用这种手段传达给我们。我们要真正接受资讯,不要执著在工具上,执著在工具上就完全错了,资讯没有得到。

这是古今以来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所谓是错用了心,错用了心,什么也得不到。天天读经、天天听经,甚至於天天讲经,可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随顺烦恼习气。从前李老师常说,这样的人将来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佛法真实的受用他一点都没有得到。如果是规规矩矩做人,不害别人,顶多在佛门里面修一点福报,他不觉悟!那就是说他没有得到佛给我们的资讯,他没有得到,他不懂得「离言说相」,言说就包括文字,「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什么叫心缘?用自己的主观观念来看、来听,就是用心缘相。我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什么意思」,错了!你是用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来解释佛的经教。佛的经教不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流出来的,你用妄想分别执著来解释,全解错了,把佛经当作世间一般书来读。世间,可以说我们这个讲堂里面书架上放的《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大部书还有很多,这些书籍都是从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在佛法里面讲,是从八识五十一心所里面流出来的,不是从自性。

佛的经典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因此我们读、听,接受的方法当然不相同。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接受?还是用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用这个心来接受,跟佛的心相应,这是我常常说的。我们为什么听不懂?为什么得不到受用?我们自己有业障,这业障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只要有这些东西,佛经你看不懂,你听讲,听讲也听不懂。你所听的、你所得的是你自己的解释,换句话说,不是如来真实义,你自己以为是这个意思。这是佛法之难处,真难,太难了!

但是你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就不难,你的障碍没有了。我常常讲,不随顺烦恼习气,随顺佛陀教诲,佛陀教诲我能够听懂几句,我就学几句,老老实实的依教奉行。以后烦恼习气自然少了,聪明智慧自然增长,这好现象!烦恼轻、智慧长,你学佛有进步!你对佛的意思,起初解的少分,慢慢会增加了。这个我们在学佛这么多年当中,有非常明显的体验,你们同学常常听我讲经,你细心观察就明白了。

同样一部经,我有讲很多遍的,像《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我讲了十遍。你们看看这个录音、录相,遍遍不一样。现在我每一、两个月还到新加坡去继续讲,这是第十一遍,十一遍是细讲。根性稍微利一点的人,你会发现我讲的东西年年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同样经文为什么不一样?我的烦恼一年比一年轻,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那怎么会一样!去年看到这个经文是这个意思,今年看到意思更深、更广,所以这一部经永远讲不尽。才真正发现经文是一样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跟世间文章不一样。世间文章只有这个说法,不能有第二个说法,纵然是非常好的文章,有意境,没有佛经这么深广,其味无穷。

任何一部经都是这样,就是这一部《华严经》,我们从头讲到这个地方,也是境界不一样,随著经文的教诲提升自己的境界,怎么会相同。境界!境界也叫法界。清凉给我们讲四种法界,在此地简单的做一个介绍。首先我们要明了,华严、法华宗古来祖师大德都肯定,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就事上说它是差别的意思,就理上讲它是性义。所以「界」有两个意思,分别的意思,体性的意思。一切诸法的法性是相同的、是不变的,於是我们明了,「性分交络」就成了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就变成事事无碍的法界了。这个四法界是从这么来的。

「事法界」,是说「一切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不一样,就事上讲不相同。就理上讲,一切事相上虽然不相同,它的性体是一样的,古人所讲「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就是事,就是相,不一样;「体」,体是金,统统是金做的,体是一样。把金比作理,把相比作事,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比较清晰一点体会到,什么叫事法界,什么叫理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是说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由事显」,事一定是靠理成就的,所以理事是一不是二。就好像金跟器一样,器是金造成的,金让人家那么喜爱,是由事显示出来的。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它互相交融,这是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说一切万法,不同的万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这个理很深。

「事」实在讲就在眼前,因为你迷了,你不晓得事实真相,於是变成事事都有障碍,触事成障。所以,华严宗的祖师讲前面三种无碍,我们能够懂、能够体会到,最后这一条事事无碍,我们很难懂、很难接受。为什么?我们无论对人对事对物处处都有障碍,哪里会有无碍?这什么现象?诸佛如来确实事事无碍,我们是事事有碍,不了解事实真相,迷了。迷了,才出现这个现象,觉悟了,才真正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才真的是得大自在。

古人讲他们这两家,华严是从横的来说,说四法界;天台家从竖的来讲,讲十法界。这两家,古人讲「四横十竖」。十法界第一个是「佛法界」,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是佛的境界。菩萨为求无上菩提而修六度万行,求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是「菩萨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法界不一样。再下来「缘觉法界」,缘觉就是为入涅盘修十二因缘观,这是辟支佛的法界。「阿罗汉」也是为求入般涅盘,随顺佛的教诲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是罗汉的境界,罗汉的法界。

天道,十法界也称十道。「天法界」,佛在经上讲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於天界,享甚妙福报。如果只修上品十善没有修禅定,他的果报只能够到忉利天,欲界第二层天!如果再要往上面去,他一定要修禅定。有一点禅定的功夫,禅定没有成就,在佛法里称作为「未到定」。他确实修了,功夫还不够,未到定,但是能帮助他提升。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禅定没修成;没修成的那个禅定能够帮助他提升,四个等级。

如果禅定修成功,他就不在欲界,这个我们晓得,禅定虽然不能断欲、不能断烦恼,它能够伏烦恼。禅定功夫深,烦恼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所以初禅天禅定修成功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愈往上去,禅定的功夫愈深,他生的天的境界不一样。这四种禅定生四禅天。

禅定再向上提升,那就出了色界,到无色界。无色界也有四层,合起来叫四禅八定,诸位要晓得,四禅八定实际上是八个等级。四禅是色界天,无色界天修四空定,四禅跟四空合起来叫八定,这是世间禅定,天法界。八定再提升,功夫再提升到第九定,第九定是阿罗汉所证得的。阿罗汉所证得的偏真涅盘,辟支佛也是这个境界,所以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这是天法界。

「人法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修五戒,在中国古圣先贤教诲伦常道德。伦常道德,五常「仁义礼智信」跟佛讲的五戒完全相同。仁,不杀生,仁慈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所以,儒家讲的五伦、五常道德,如果认真去学习可以保住人身,来生还能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如果修得好也能生天,因为儒家没有修禅定,大概一般都是往上提升到四王天、忉利天。所以中国人讲天堂,总是讲到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上品十善就生到这个地方去了。所以人道,佛家讲五戒跟中品十善。生到人道,人道有苦有乐,在一般讲大概总是苦多乐少,不是没有乐,这是人法界。

这当中还有个「阿修罗法界」。阿修罗法界,佛经上讲他是修下品十善业道,他也修定、也练功,所以他有福报,甚至於还有一点小神通。阿修罗分散在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这四道都有阿修罗,看他的福分。我们讲六道,单单讲天阿修罗,其他的都不说。天阿修罗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贡高我慢,好胜、好斗。

「鬼法界」,他犯的是下品的五逆十恶罪,这受苦,苦恼的鬼神。「畜生法界」,它犯的是中品五逆十恶罪。「地狱法界」,他犯的是上品的五逆十恶罪,这是最苦!总而言之,六道里面总不出善恶的果报,真的是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得三途苦报,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感报,感得的果报有这么多不相同,如果是连圣教,那就到佛菩萨了,总离不开因果。

十法界,佛在经里面没有明显的说明,但是我们晓得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来并不完整,传来的只是部分而已。四十九年所说的太多了,那个时候交通不便,佛是不是在其他经典说过,则不得而知。在中国讲十法界,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他是根据经论里面的意思说出来的,用十法界总收一切有情界的一种法门。在传说里面,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如果你要能信,那智者大师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日本人也有这个传说,我们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一些法师说他们日本也是有这么一个说法。佛菩萨再来示现很多!理上讲得通。这是把「法界」这个名词略略跟诸位同学介绍。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