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一讲)  2003/4/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1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第七。

清凉大师在解释品题之前,他有五门分别,「将释此品,五门分别」。第一段讲「来意」,这一品来的意义。来意里面先要说这一分,「先明分来」;再说「会来」,第二是会来;第三「品来」,这一品怎么来的。

《华严经》总共有三十九品,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第一分「举果劝乐生信分」,这一分在前面讲完了,总共有六品经十一卷,我们讲了九百八十次,九百八十集。今天这是第二分,第二分是「修因契果生解分」,我们简单讲「解」,这一分是解分,前面一分是信分;信、解、行、证。第三分是「托法进修成行分」,所以这是讲「行」,怎么样修行。第四是「依人证入成德分」,我们取「证」

信、解、行、证四分,用现在的话来讲,这是大的单元,四个大单元。在第二这个大单元里面总共是有四十一卷,从「如来名号品」起,一直到「如来出现品」,总共有三十一品经,四十一卷,这是第二单元。第三个单元,就是「离世间品」,一品有七卷经文。最后一个大单元,第四分,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

我们这一次选讲的经文,八十卷我们讲到「离世间品」,总共连前面是五十九卷经文。然后接著讲《四十华严》,所以总共有九十九卷经。这个地方是第十二卷,「如来名号品第七」,这是第十二卷。

来意先讲分来,这一分这个大单元。「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众生见到果报,他就相信了,欢喜,生欢喜心、爱好的心,看到毗卢遮那佛果报上的依正庄严。这个地方「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来也」,这是接著一定要讲解的,这我们就晓得很重要了。这个果你看到了,果必有因。因是什么?这个重要。所以,能生因果信解,对於大乘佛法学习的信心,这才能建立。

通常我们讲信佛,说老实话,那个信是含糊笼统的讲。什么叫信,信必须要具足哪些条件?都没有详细说过。读了这一品之后,我们才晓得我们有没有信佛。尤其是大乘佛法,以这个经上的标准来说,真正对於佛法有信心的人少之又少!真的是不容易。所以这一分一定要来,这一分、这一个大单元很大!刚才跟诸位说了,三十一品经四十一卷。这个单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修因,因果相应,前面「果」信了,现在讲要信「因」,真的是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究竟圆满的善因,你得的果报当然也是究竟圆满的果德。这是大单元。

第二讲「会来」,这个会是小单元,「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故」。所以信,是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第二会。第二会在「普光明殿」,前面一会是在「菩提场」,这一会在普光明殿。前一会普贤菩萨是会主,这一会是文殊菩萨为会主。这一会说些什么?说佛的正报。

前面这一会,第一会,也就是第一个单元、第一分,所说的是毗卢遮那依报的因果。我们在前面从「世主妙严品」「如来现相品」「普贤三昧品」「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是讲的毗卢遮那佛依正之果,果报。末后一品「毗卢遮那品」是讲因,所以说的是佛依报因果。

在这一会里面,要说的也有六品经,「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光明觉品」「菩萨问明品」「净行品」「贤首品」。这有六品经,但是只有四卷,经文比前面少了,前面是六品经十一卷,这个地方只有四卷经文。说佛正报,以及十信法门。

第三会给我们讲十住法门,第四会给我们讲十行法门,第五会给我们讲十回向法门,第六会给我们讲十地法门,第七会给我们说等觉、妙觉的法门。这个大乘佛法,你要是对於这些不清楚、不明了,你的信心怎么能生得起来?自己虽然:我信佛了,我很虔诚,我很相信。那个不行,你那个信是迷信,你对於你所信的一无所知。不但所信的你搞不清楚,能信的信心你也没搞清楚。能所都迷,你学佛怎么会有成就,怎么可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能够得到佛菩萨的受用!

所以由此可知,经,大乘经,尤其是《华严经》,世尊说过,末法时期大乘佛法最契众生的根性,我们现在想想佛说的话非常有道理。世尊当年在世小乘法契机,为什么?那个时候是帝王专制的时代,无论是思想、言行趋於保守,小乘佛法契机。看看现代这个世界变了,社会上所倡导的是民主自由开放,大乘佛法确确实实就是民主自由开放,所以非常适合於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华严经》所讲的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多元文化的生活。

末法时期我们要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华严》就是说的这个。末法时期的成就,唯一的一个目标、方向,就是导归极乐,所以《华严》跟净土的关系非常密切。清朝初年彭际清居士说,《华严经》就是大本的《无量寿经》,换句话说,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

在彭际清之前,明朝末年莲池大师(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他老人家注解《阿弥陀经》,这个注解非常著名,《阿弥陀经疏钞》《疏》是注《经》的,《钞》是注《疏》的,大师慈悲到极处。他的学生也是他的传人,听大师讲《弥陀经》不少遍,又做成《演义》《演义》《疏钞》的注解,注解里头的注解。莲池大师注《弥陀经》可以说完全是用《华严经》来注解《弥陀经》,所以,《弥陀经疏钞演义》就是小《华严》

这个经,过去我们讲过两遍,第一遍没有留下录音,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录相的设备。第二遍我们留下了录音带,总共好像有三百三十个录音带,每一个带子是一个半小时,对於修学净宗的同学,多少会有一点帮助。我们通过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之后,再要把《弥陀经疏钞》来细说一遍,那就不一样了。我们对於净土宗确确实实有如身历其境这样的亲密,有如是之信解,当然有肯定的行证。

「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所以这一会文殊菩萨要给我们讲十信法门。「又前举所信之境」,前是前面一会,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是我们所信的境界。「今明能信之行」,这个重要。境界明了了,你要真能信!所以这一会接著就来了。

这一会里面总共有六品经,这是第一品,「品来」「如来名号品」这一品来。「前品举因显果」,前面一品是「毗卢遮那品」,我们看到大威光菩萨(大威光菩萨就是毗卢遮那佛的前身),我们看到他修因,显示出果报,这个果报在这一品如来名号。「成所信之境」,成是成就。「今举果辨因」,今是这一品,这一品重要的是讲毗卢遮那佛的正报,你从他的正报细细辨别因行。「彰能信之行」,彰是彰显,非常明显的呈现在面前。你看不出来、体会不到,你能信之行生不起来。如果你都懂得,看到、觉察到,你的信心自自然然生起来。

一切众生哪一个不希求究竟圆满的福慧?这个可以说超越宗教、超越族群、超越文化(这不同的文化)、超越国家界限,你去问一问;乃至於九法界众生,哪一个不想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佛在这个经上所显示的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能力(德能,无所不能),究竟圆满的相好,依正庄严。这种究竟圆满的福德庄严从哪里来的?修成的。怎么修的?佛菩萨要在这个经里头细细的教导我们,我们认真好好的来学习,希望我们也能跟菩萨一样,修因证果。

这个事情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好事,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这个缘分很不容易遇到!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果中三业,身为其总,故先来也」,果里面身口意三业,身是总,所以「如来名号品」就先来了。这里头还有一个意思,「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在第一会里面我们读过,但是虽然问诸佛名号,解答在此地。前面有十海,名号应当是十海之总。这是五门里面的第一门,把它的来意交代了。

第二释名,释名就是解释品题,清凉大师说「释名亦三」,还是跟上面一样,「初分名」「二会名」「三品名」「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一分这个大单元。「谓修五位之圆因」,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圆是圆满,修圆满之因,然后「成十身之满果」。十身前面说过,后面还会详细说明,这十种身圆满的果报,这有因有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这个相就是现相,因相、果相你要是统统都能够明白了解,你才会「生修因契果之解」,那你就懂得、理解了。

第二「会名」,会名这是约处所,就处所讲的。「名普光明殿」,这一会在普光明殿开的,佛在这个地方讲的。清凉给我们三个解释,解释普光明殿,第一个「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所以称这个殿叫普光明殿。释迦牟尼佛以七宝、众宝来建筑这个大殿,大殿就是他的讲堂,说法的所在。我们世间人特别是帝王、豪门、贵族,所建筑的居住的宫殿,古人形容雕栏玉砌,华丽异常,人为的。

佛菩萨的宝殿,跟诸位说不是人为的,没有人去设计,没有人去建造。为什么?有人设计、有人建造都落在意识里头,落在意识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么佛菩萨宝殿从哪里来的?给诸位说,它自自然然成就的。我们很不容易理解!真的,我们是没有法子理解,在这世间福报大的,不在人间,在天上。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天上天王他们物质生活所需,都是随念就来了,一切都是变化所作。

我们中国谚语常说天衣无缝,我们穿的衣服有裁缝,天人穿的衣服没有裁缝的,自自然然成就的。欲界天里面第五层天化乐天,我们要问化乐天以下,兜率天、夜魔天、忉利天,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不是变化来的?是的,都是变化的来的。但是变化没有化乐天那么自在。化乐天是真正得自在,他化自在天就更自在,一切无不是变化所成。欲界大福德的人尚且如此,何况福慧圆满的佛菩萨。

今天我们从日本的科学家,这些年来用水来做实验得到了证明,科学的论证,水能够随著有情众生的意念变化。随著众生意念变化,我们知道水如是,世间哪一样东西不如是!样样如是,没有一样不如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

佛在经上讲的很清楚很清楚,我们读过、也讲过,实在说我们只听佛这样说,没有科学来给我们做证明。现在有科学做证明,我们对於佛这个话不但是增长信心,而且增长了解分。我们能体会得到了,一切万事万物,佛经上总的说了一句话,「从心想生」。佛菩萨要不要想?不要想。阿罗汉要想,辟支佛要想,权教菩萨要想,心想事成!佛菩萨不要想就成就了,所以他得的是大自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他得的是自在,不能叫大自在。

我们对於这些经文、对於这些事实,现在深信不疑。所以「普光明殿」是如来大自在所成的,这里头是无量众宝庄严。为什么?佛的心清净,佛的心善良、佛的心慈悲。真诚清净遍虚空法界,善意慈悲遍刹土众生,所以他是大自在成就。经上常讲的「法尔如是」,法尔是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

佛如是,再跟诸位说,我们亦如是,每一个人都如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佛性,跟毗卢遮那佛的佛性,是一个性。「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哪有差别!我们在这个上面找到了真因,这个真因是我们信心的根本,从这个地方起信这叫真信,从这里起行要真修!哪有不证果的道理。这是三个意思里头的第一个意思。

我们再看第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这句好懂,佛在这个地方放光。这个光就是西方人讲的磁场,我们中国人讲的气,佛法里面用光。这个光,真诚之光、清净之光、平等之光、正觉之光、慈悲之光,遍法界虚空界,遍一切刹土众生叫普光。佛的心意都到了,没有远近,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佛心意是平等的、是永恒的,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只是我们众生迷失了自性,在这个世间执著这么个身体,麻木不仁;对於佛光,自性里面的法身、般若、解脱完全迷失。十方过去现今无量无数已经证得究竟果位的诸佛如来,他们的放光,我们也是不觉不知。实实在在讲光明遍照、普照,这个光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一切物都不能障碍它,钻到地心里头,这个光还是遍照、还是普照;所以称佛讲经说法的所在为普光明殿。这第二个意思从放光上来讲的。

第三个意思那讲得非常具体了,「三佛於殿中,说普法门」,普法门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老实话,佛所说的一切经法都是普法门。佛没有私,佛句句话都是利益九法界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法门是普法门。这个普法从哪里出来的?从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而生的。所以这个光照世间,这个世间是指十法界,所以这个处所称之为普光明殿。这是「信行之会」,就是说在这一会里面主旨讲什么?希望参与这一会的同学们成就是什么?成就信心,真正建立了信心。

第三讲品名,这一品品名,清凉大师说「如来现相品已释」,就是「如来名号」这四个字前面已经说过,「如来现相品」是本经的第二品。「召体曰名,表德为号」,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名、什么叫号。我们常说名副其实,实是体,名要符合这个体,它一定有个体。譬如说人,人是个名词,有这么一个身体,这样的身体我们称他作人,人是通名。如果你说净空法师,净空法师这是个名,专指这一个人,不指第二个人。

号就不一样,号是什么?号是表德的。所以「名别号通」,号是通用的。「一切诸佛,通具十号」,比方「如来」,这是佛的十号之一,「明行足」是十号之一,都是表德的,所以通称。称释迦牟尼,就是专门指悉达多太子示现成佛,是指的这个人,那就不指通号。我们讲阿弥陀佛,是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我们称药师如来,是专讲东方琉璃世界的导师。所以名别。号通,琉璃光称如来,释迦牟尼佛也称如来,毗卢遮那也称如来,如来是通号,佛也是通号。这是把名号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

但是名虽然指一个人,名里头也有通意,也有表德。譬如说释迦牟尼,释迦意思是能仁、仁慈,牟尼是寂默,是清净的意思,你看仁慈是德,寂灭清净也是德。但是它用在哪里,如果用在号上,那就是通称,用在名上,则专指某一个人。所以,既然号表德,名也表德,清凉大师讲「则亦名亦号」,说「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

如来,《金刚经》上说「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称如来。还有一个意思非常之好,「如来者诸法如义」,这都是《金刚经》上说的。诸法如义好!「诸法」是从相上讲的,「如」是从性上讲的,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就像古人比喻,用金跟器来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如其金,金如其器;金跟器是一,性上讲是一,相上讲不一样,相上讲千差万别。

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万事万物、一切万法是相,性同一个。「如如」「如」是讲的法性,法性是完全相同,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道理就在此地。到这一段我们把释名介绍过去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清凉大师的解释,第三段宗趣。

宗趣也分三段,先说分宗,「初分宗」,就是这一分「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宗」,什么叫修生,什么叫做修显?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有说明,修生是就「差别因果」来讲的,修显是从「平等因果」来说的。本经《华严经》「五周因果」,这个我们要知道。世出世间法不离因果,在前面一会是「所信因果」,就是前面六品经是讲我们所信的因果。这个第二分是讲「修因契果」,因有差别因果,有平等因果。这三十一品经文里面,前面从「名号品」起,到「随好光明品」,这一共有二十九品,这二十九品是差别因果。末后两品「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这两品是讲平等因果。

这一分里面,第二分这一分里面,讲这两种因果。所以,前面差别因果是修生,后面这两品平等因果是修显。「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宗是讲的修因,我们一般讲修行;趣是讲的方向,你所修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讲的目标、目的,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目的,这叫趣。佛法用的字用的很简单,一个宗一个趣。什么叫宗,宗是修行的宗旨,趣就是我的目标,我的方向,我希望能到达。这里所修的就是差别因果跟平等因果,目标、方向是希望修行能够契入,这是这一分大的宗趣。

第二讲本会,这一会「二会」「会宗者,若就总望」,总望就是总的来说,「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总的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讲,我们从远的地方来看,从整体地方来看,「为成佛果」;我们终极的目标是要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总的来说,这是讲远。「具(就是具足)解行德」,所以称之为总;解就是「问明品」,行就是「净行品」,德就是「贤首品」。这是我们这一会六品经里面的后三品,大意在此地都给我们说出来了。

「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信心。相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能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来地。我们有没有把握证得?学《华严》的人肯定有把握。这个信心从哪里来的?从第四分里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真的给了我们圆满的信心,一丝毫的疑虑都没有。

在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想证得究竟圆满无上菩提,不能不断烦恼习气,不能不拓开心量。小心量,对人对事对物斤斤计较,这种人出不了三界六道。不但是无上菩提没分,说实实在在的话,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你也没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修行,行是错误的行为。行也有三个意思,身的行为、语的行为、意的行为;身是造作,语是言语。身体造作要懂得行善,不能行恶,要懂得利益众生,不能伤害众生。语业要善,决定要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业最重要!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贪瞋痴慢,决定不可以有。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叫根本烦恼。意一定要纯净纯善,离开贪瞋痴慢疑,你的思想、见解才能够达到纯善纯净。

纯净的心,遍容虚空法界,纯善之意,周遍刹土众生,大乘法里头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没有这么大的心量,你没有办法契入如来境界。你要契入如来境界,如来是自性,从理上讲,你与性德相应这叫契入。从事上讲,你与十方过去现在已经证得无上佛果的人,你入他们的境界,没有这个心量决定不行。真的是量大福大,那个福之大我们无法想像,更没有办法说清楚,所以,佛经上常用「不可思议」。这些都是说的事实真相。这是「远望」

再看下面一段说,「近望唯信为宗,成位为趣」,这个近望是什么?看眼前。眼前十住是最近的了,所以「近望者,唯望十住,故为近」。说实在的话,在我们现前修学境界上来说,我们能不能望十住?望不到,十住还太远!我们今天所望的,真的就望在十信位!本会里面讲的十信。它近是什么?近是望第三会,第三会是讲十住,我们现在修第二会,入第三会,望第三会。我们想一想,初会我们读过了(我们不敢说学),我们的信心有没有建立?确实有问题。

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究竟理解多少?前面这六品经,我们用了一千多个小时,讲了九百八十集。今天我们要问问,大家听了之后,说说你们的心得。你得到些什么?如果听了之后一无所得,跟没听是一样,那真叫白听。思想、言语、行为跟没听之前一样!一点改变都没有。我们白学了,我们这么长的时间浪费了。可是诸位同学我告诉你,你听了没有心得,我在这个地方做报告有心得。确确实实对我自己修学境界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我也相信,听经同学们很多,当然不是人人都能够契入,这个契入我常讲,少分!

少分契入对於我们的生活品质上来讲,品质是精神生活的品质,一定是有很大的提升。听经同学包括在网路上,我相信有,当然不是多数人,少数人真正听懂、真正听明白了。最普通的现象,你生欢喜心,这孔老夫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佛法里面讲你得法喜,法喜充满。特别是生活在我们现前的社会,现前社会灾难很多,天灾人祸。真的是浊恶苦难,你在这里面能生欢喜心,远离恐怖、远离染污,这是你得少分利益。这少分利益,就是世间人非常羡慕的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文,说「若以此下三品以为一分」,此下三品是「名号品」「四谛品」「光明觉品」,大师说「即果用应机,周遍法界,以为其宗,依此起信为趣」。这对我们现前来讲,真的是我们希望的,我们所希望的。希望在这一分当中,真正能对大乘佛法、往生净土建立起真正的信心。这个三品是讲如来果德,所以说是「果用应机,周遍法界」。这是我们修学的宗旨,换句话说(这个地方的文字,我们还是看不懂),我们要以如来果德作为我们自己修学的榜样、学习的模式。现在世俗里头有一句话说「有样学样」,就这个意思,这个「果用应机」就是有样学样。在此地给我们做样子的是毗卢遮那如来!

毗卢遮那如来不但是自性果德上所讲的法身如来,从事相上,他也代表十方过去现在一切已经证得究竟极果的诸佛如来,是我们的榜样。诸佛如来修因,他怎么修成的?他们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这么修成的。你看在这一大分里面,这个大单元里面,就是跟我们讲这个。这里头有因有果,果是因之果,因是果之因。因果发明了,这个了不起。

只有诸佛菩萨知因果法,你真正知因果法了,你当然会修因契果。我们今天实在说就是对於因果不明了。变成什么?变成不怕因果,敢作敢为。造作的都是不善的因,以为将来没有这些果报,等到果报现前,后悔莫及。所以佛法里常讲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懂因果法,果报现前了,他能够接受,不受也得受!不能不受,自作自受!所以不怨天不尤人。但是要想避免不善的果报,他懂得不善的果报是因造成的,那就决定不造不善的因行,他就没有不善的果报了。种善因得善果,他的三业纯净纯善,所以果报则无比的圆满,自己成就了。

自己虽然成就了,十方世界还有许许多多苦众生,苦众生怎么来的?他不知道业因果报,他不知道!迷失了自性,所以三业不善。把究竟圆满的果德转变成三途六道,原本是一真法界,把一真法界转变成三途六道;要知道这是不善的三业所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自作自受。佛菩萨大慈大悲应化在其中,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什么法得度,佛菩萨就说什么样的法。所以诸佛菩萨在九法界里面示现,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定法可说。

但是他「果用应机,周遍法界」,这是事实,而且从来没有间断的,佛菩萨的心愿、德能无不是周遍法界。「依此起信为趣」,我们这是当前学习的方向、目标,依此起信。「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所信」。我们在这里要记住,前面一会是讲「依报因果」,到这一会这前面三品是讲的「正报因果」「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於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这个难了,这个非常非常不容易!这是「名号品」的来由,是让我们从名号里面觉悟过来。

我们以最近的来说,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要「信佛身」,你不能不认识释迦牟尼佛这个人。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读《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本书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古人写的,在《大藏经》里面。《释迦谱》分量长一点,《释迦方志》只有一卷,讲得简单扼要。但是《释迦谱》讲得详细,让我们真正明了这个人,了解他的思想,了解他的心量,了解他的愿力,了解他一生的作为,我们学佛要以他为榜样。确实慈悲、确实忘我,念念都想到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念念希望帮助这些众生真正离苦得乐,现在讲希望帮助他们改善生活。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不是用财富,而是用教学。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你要真正懂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什么,一切法随著你心转变。所以你想佛,佛境界现前!本经前面十一卷讲的是依报,你的生活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这个地方有三品经文,给你讲正报,真正是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是教你,你要觉悟、你要修行、你要证得!这才是真正彻底的救济,慈悲救济,这真正是彻底、真正是圆满。实实在在说,一切大圆满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头求来的,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佛为我们示现,为我们来表演,让我们向他学习,这是信佛身。

佛的名号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如果懂得名号的义趣,修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们天天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有口无心。顶多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不起现行、不起作用。什么原因?念释迦,释迦是仁慈,我们是不是以仁慈心对待一切众生?没有!现在一般人讲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理智的爱心,我们有没有?是不是用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佛这个心周遍法界。我们释迦这两个字不是白念了!牟尼是清净寂灭,对自己的,我们的心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烦恼、还有习气,不清净!「释迦牟尼」这个名号是教导我们怎样修自己,怎样对众生,是修行的总纲领,宗旨、趣向都在其中。

底下这一句好,「等於众生」。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仁慈,仁慈是性德,本来有的。以仁慈对待一切众生就是释迦,清净寂灭是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儒家教童蒙,「人之初,性本善」,仁慈、寂静就是本善,所以说是「等於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我名跟佛名没有两样,这个意思很深!到经文里面我们会细说。

因为一切现相,一切名字不离自性,离开自性,大乘经上常说无有一法可得。因为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华严经.出现品》里头说的。佛在《楞严》里头也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都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从真相上来看,宇宙是一不是二。

佛的名号都是性德里头的一分,众生的名号也是性德里头的一分,但是这里头有迷悟不同。迷的时候是众生的名号,悟了的时候是诸佛如来的名号、佛菩萨的名号;名号是一样的,迷悟不一样,起用不相同。迷的时候造恶业,召来三途六道的苦报。觉悟了,它的作用与四圣相应,声闻、缘觉、菩萨、佛与四圣相应,他得的果报是佛菩萨境界现前。形相没有改变,名号也没有改变,只是你体会不相同。所以确确实实只有迷悟的差别,所现出来的境界不一样。

就正如我们读到日本科学家实验水的结晶一样。水结晶非常美,它是水;水结晶很难看,它还是水。水没有变,结晶不相同。那个结晶是什么,迷悟!悟心看这个境界,境界很美;迷的心看这个境界,境界很不好看。境界没有善恶,正是蕅益大师讲的话,讲得不错,「境缘无好丑」,就像水一样,水没有好丑,「好丑起於心」,在人心。这说明境随心转,说明这个道理,也证明了这个事实真相,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

你要真正参透这个道理,你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毗卢遮那佛的身跟我身是不是两样?不是,一样!就跟水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念头不一样,迷悟不一样。我们如果觉悟了,我们的身相马上就变成像毗卢遮那佛的身相一样了,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我们每个细胞结晶都变了,就这么回事。

迷了自性,我们的念头就不善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善,不善现出来境界就不好看,就是这么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外面的「境」,物质环境,「缘」,人事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像水一样;换句话,这里头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染净、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一异,这都是说出事实真相。但是这事实真相麻烦在哪里?佛看得那么清楚,跟我们讲得这么明白,我们居然听不懂!稍稍能够听懂一点的人,还是半信半疑,信心不能够产生。我们苦在这个地方!原因是我们迷,迷的时间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给我们说我们居然一丝毫观念都没有,很难接受。

佛苦口婆心来帮助我们、来诱导我们。我们如果真的是心应,古人讲你善根福德因缘还不错,也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省悟过来,才能真正听懂佛的话。真正听懂了,自自然然依教奉行,你就会有成就。现在你还不能依教奉行,换句话说,你没有参透!听经是很好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要认真的听,要长时间的听,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能够把你醒悟过来。这迷得太深、迷得太久,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所以,诸佛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大慈大悲就是讲经说法。他要不讲经说法,慈悲何在?我们能懂这个意思吗?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