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五讲) 2003/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5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偈颂第九首:
【广大劫海无有尽,一切刹中修净行,坚固誓愿不可思,当得如来此神力。】
这首偈里面还是前面三句说佛的修行,末后一句是「齐佛德」。这首偈里面,特别给我们提示的是『坚固誓愿』。我们知道凡夫修行,实在讲进得少退得多,所以修成时间要无量劫,要三大阿僧只劫。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他会退转,很容易退转。诸佛如来他们是过来人,有没有退转?也有,他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经历的时间『广大劫海无有尽』,这是讲真话,不止三大阿僧只劫,我们读《华严》,这才真正明了。
所以三大阿僧只劫,那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一天起;换句话说,他已经是法身菩萨了。法身菩萨要修成究竟的果位,他有四十一个阶级,这个名称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再加上一个等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修圆满,这圆满成佛,所以三大阿僧只劫是说这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之前没说,要把之前统统加上去,那就是「广大劫海无有尽」。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一句就退了心:时间太长了,算了我不学了。多少人听到这一句话退心了,不学佛了。所以佛在大乘经教里,通常都不说这些话,只说三大阿僧只劫,人家听三大阿僧只劫,长是长,还可以。由此可知,这是佛的方便说。方便说,也没有打妄语,这就是佛所说的话永远是真实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是完全跟事实真相相应,那三大阿僧只劫是法身菩萨,怎么不相应?相应。从这些地方,我们就体会到佛的善巧方便,我们要学。我们要懂得跟人家谈话,又不是妄语,这个里头还带鼓励,帮助他成就,这就是真实智慧,善巧方便。
在这个大经里面,一切都说真实语,连同你初发心到成佛。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是不是初发心?是初发心。过去生中有没有发过心?有发心。我们过去到底修了多久?我们参考世尊在《无量寿经》上,对阿闍王子这一帮人所说的话,我们大概心里就有个数了。阿闍王子这一个小团体,参加无量寿会,这一会就好像办一次讲座,听佛讲《无量寿经》,听了之后心里很欢喜,大家都想:我将来要作佛,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虽然起这个念头,还没有真正发心想求生净土,没发这个心。只是非常向往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还没有起心动念想求往生。他们起心动念,佛知道,佛有他心通,佛就给大众讲:他们这些人,这个小团体五百个人,过去生中已经供养四百亿佛。诸位想想,善根深厚!
印度人讲这个数字,它是不定的。讲这个亿,这亿到底是多少?十万也称亿,百万也称亿,千万也称亿,万万也叫亿,这差距很大。我们就算最小的,十万是一个亿,四百亿,善根很深厚了。我们跟他比一比,我们听到这个法门,真的起心动念了,皈依阿弥陀佛,希望这一生当中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要起这个念头,肯定你过去修行供佛闻法,你的善根超过阿闍王子。我们从这个地方来比一比就知道了,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宗法门,能够起信心,有念头想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头不简单!
《弥陀经》上讲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由此可知,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很深厚!但是你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还是一个问号。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你的愿心坚不坚固。换句话说,你还能不能禁得起这五浊恶世种种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许许多多的诱惑,关关要通过,那你这一生就有希望、有把握了。如果这些名闻利养有一样通不过,你被迷了,你被诱惑了,那你这一生结了一个善缘,下一次遇到再说!但是那个下一次是什么时候,那就难讲了。这个一失人身,再得人身,难!非常非常不容易。有同修曾经问过我,在最近半个世纪,欧美人对於人的生死轮回,在这上做了不少的研究功夫。研究的人很多,多半是学者、心理医生。他们用的方法大多数是用催眠,让这个人回到过去生,说出过去生那些生活状况。试验很多,报告很多,好像这些人生生世世都在人道,很少听说他到畜生道、饿鬼道、其他道去了,很少,不是没有,也有,这个例子不多。
我过去在美国曾经看到一本杂志,那个不是专门讲人道,是讲到畜生道,还讲到不是在这个地球上,在他方世界。但是这个研究报告里头,人道最多。好像人死了,来生还是人。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这些书、报告读了不少,看了很多。我说:你仔细观察,这些人他在人道里头的一生,你仔细观察,他没有大善也没有大恶。果然没错。如果有大善,他生天了。如果有大恶,他堕三恶道了。所以参加这个试验这些人,真的这一生没有大善大恶,他在深度催眠讲他过去,过去一生也是平平凡凡,也没有大善大恶。甚至於听说有一个人,他能够回忆到八十多世,时间四千多年。这个在六道里头轮转,他没有离开人道,生生世世都在人道,都是贫寒小康之家。这种事实的状况,跟佛经上讲的相应,一生无有大善大恶,大善大恶绝对来生不在人道,不可能在人道。这是佛家经论里面讲得很多,我们要细心观察研究经教,你就不会怀疑了。
修行时间长,靠什么?要靠愿力。愿力是你修行的方向,是你修行的动力,也是你修行的目标。所以你要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动力就成了问题。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愿力不够坚强,换句话说,进得少就退得多,这个样子,实在说耽误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如果从理论上来讲,凡夫成佛,确实不要很长的时间,一念之间。《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到若七日,哪要那么长的时间?由此可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就是我们的信愿若有若无,退多进少。想想我们这一生是不是这样子?别说这一生了,一天,这一天从早到晚,你仔细去反省,我这一天心念言行跟经教相应有多长的时间?跟烦恼习气相应有多长的时间?这就明白了。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有没有跟经教相应的时间达到四小时,有没有?四个小时,我的心行在经教上,其他还有二十个小时?随顺烦恼习气,这怎么行,不成比例!你要想功夫得力,至少要一半一半,你的功夫才有那么一点力量。如果你在一天时间里头,能够有百分之六十与经教相应,百分之四十与烦恼习气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有把握了,你有信心了。这一点我们要不真干,不努力不行。
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那是二十四小时统统相应,宋朝莹珂法师给我们表演了一次。他是一个不守清规,破戒的比丘,宋朝时候人。他相信经教,知道造作不善的罪业很重,但是自己的习气、毛病太多,确实没有能力克服。造作罪业太多,自己想想,肯定堕地狱,一想到地狱就恐怖了。这一个恐怖,就是他转变的因缘。他为了怕堕地狱,向同参道友请教,有没有办法救他。同参道友给了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於是自己把寮房门一关,不吃饭、不睡眠,连水都不喝,就诚诚恳恳念佛,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他念了三天三夜,阿弥陀佛念来了。这是什么?二十四小时念念都相应,这个厉害。那个根利的,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时就成功了,莹珂法师念三天三夜,阿弥陀佛现前。佛跟他讲: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十年之后我来接引你,来接你到极乐世界。莹珂法师听了之后跟佛讲:十年阳寿不要了,因为自己烦恼习气很重,十年禁不起诱惑,又不晓得犯多少罪业,恐怕十年之后不能往生了。这是他聪明之处,十年阳寿不要了,现在就跟你走。
佛给大众、给后世来个机会教育,做一个示现,跟莹珂讲:好,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因为如果不是三天之后,马上就带他走了,莹珂走了,这寺庙的人都不知道,过几天房门一打开:怎么莹珂死了,他怎么死的?他是自杀了,还是怎么了?没人知道!这样约著三天,他就可以向大众宣布,他真的往生了。到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果然来接引他,证实《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问题就是你二十四小时是不是念念相应,有这个坚固恳切的愿望,而不是念佛里头又杂妄想,掺杂著妄想,那就把你的正念破坏了。
我们今天念佛堂大家在一块儿念佛,表面上样子是有了,里面妄想纷飞,这种现象,我们不说别人,说自己。我在念佛堂念一支香,过去在中国大陆念佛堂,长香,一支香是一个半小时。这一支香里面起多少个妄念?妄念起来不怕,要知道那是正常的,因为你是凡夫;你要没有妄念,你就不是凡夫,你是圣人了。不要理会,妄念起来不要理会,一句佛号念到底。时间念长了,慢慢就养成习惯,妄念,不管什么念头起来,不理它就好,不要管它,意志集中在佛号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那是许许多多念佛人的经验,一支香里面还起三个、五个念头,这不多!多久的工夫?三年以上,天天在念佛堂念佛,三年以上才能够把妄念减少到一支香还起有三、五个妄念。一支香里头都没有妄念了,你们想想看,需不需要十年功夫?这是我们普通一般人。十年功夫妄念没有了,你成功了。
古大德确确实实,那个时候社会风气淳厚,六尘诱惑比现在少,诱惑的力量比现在薄弱,人心淳厚,真正在念佛堂念佛求往生,差不多三年到五年,一支香里头妄念不生了,这是古时候。所以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就往生了。过去也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为什么他们念三、五年就走了,是不是寿命到了?我跟他的解答,说:不然,没有那么巧。为什么三、五年就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寿命可以舍掉,可以不要了,提前走。莹珂法师不就是个例子吗?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事实,功夫成就而不走的,他在这个世间还有化缘,就是度化众生的缘分,他成就了,他可以不走。为什么?希望多带几个人走。如果跟这个世间众生没有这个缘分,那他就自己走了,他不等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成就了,可以去了,诸位想想,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不可能。到极乐世界修学,环境比我们这个世间好得太多了。
我们这个世间亲近一尊佛,好不容易。佛为众生说法,圆满的契机契理,容易开悟。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凡是遇到他的,哪有不开悟的?哪有不证果的?开悟证果很容易!对的,确实,因为佛能观机,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修学的是什么法门。他给你说法,能把你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你很容易成就。佛不在世,后来的这些善知识没这个能力,只能够猜测,不准确。所以说法教学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契机,我们听了依照这个修学,就很难悟入,道理在此地。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殊胜。仗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每天能够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见佛,去供养,供养修福;听佛讲经说法,听佛教诲,增长智慧。哪有不去的道理!
『一切刹中修净行』,这一句要是描写极乐世界,最切实不过了。极乐世界的人真的「一切刹中修净行」,每天都能够分身,到一切刹中去礼佛、去闻法,帮助佛教化众生,统统修的净行。这个「净」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清净。四相、四见都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修净行。在一切刹中,随心应量,游戏神通,做种种示现、表演,为人演说。
「坚固誓愿不可思」,这一句最重要,成败关键枢纽就在这一句。我们这一生学佛,能不能有一点成就,成就大小决定跟你的誓愿成正比例。你的誓愿愈坚固,你成就愈大;你的誓愿不坚固,不坚固,有时候怀疑,有时候退转,你就很难有成就,发的誓愿,假的不是真的。你们想想看,咱不说别的,单讲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放在一边不谈,我们看看第二句「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有没有断?不说别的,世尊对我们最根本的教诲,教我们要断十恶,我们有没有去断?这是修行的入门。
不杀生,这一条断了没有?断了,确确实实这一条我持了,对於一切众生,我决定不会伤害他、杀害他。我们要问,你对於这一切众生有没有讨厌的?有没有痛恨的?因为你不杀生戒,你不敢杀他,你还有没有恨他?有这个意思,瞋恚心,有!这个都包括在杀生里头。你对於众生没有尊重的心,没有爱护的心,没有帮助的心,都属於这条戒。每一条戒境界深广没有边际,粗相好像没有犯,细相那就太多太多了,没想到。偷盗,我决定不偷人家,决定不抢人家的。但是你还有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是属於偷盗。你看看《戒经》里面解释的,戒相很深很广,你都要明了,都要清楚。佛教给我们断烦恼从这地方断起。为什么断不了?没觉悟。不知道烦恼习气是怎么一回事情,习惯在其中,好像很正常,这个麻烦就大了。
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那个识是什么?烦恼习气。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烦恼习气变现出六道,变现出三途。换句话说,烦恼习气统统断了,统统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三途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什么境界现前?一真法界现前了,华藏世界现前了,诸佛报土现前了,极乐世界现前了,就这么回事情。坚固的誓愿不可思议,真的能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能断尽。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誓愿!我们今天入佛门,四弘誓愿天天念,像小朋友唱歌一样,唱得很熟。什么意思?不懂得。怎么样去做?好像这不相干,唱唱就可以了,哪里还要做什么,所以只会念,只会唱。不解不行,哪来的信?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学佛的人,他对於佛陀的教诲,确确实实不信、不解、不行。有没有好处?好处只是阿赖耶里面落一个种子,佛种子,这是好处,这是真实的好处。但是不晓得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作用?但是佛告诉我们肯定起作用,什么时候这就不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
什么时候遇到缘,遇到非常殊胜的缘,这个非常殊胜的缘是什么?善知识跟他有缘,他对这个善知识能信,能够欢喜接受他教诲。善知识所教的他能解能行,这个缘成熟了。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我们能够观察、能够体会,一个好的老师、善知识,教的学生不少。早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师学习,老师教的学生很多,也有很精进的、很努力的,但是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之后,有成就的,有不成就的。同是一个老师教的,同是一个课堂里学习的,为什么成败如此的悬殊?实在讲就是愿力不一样。有些人在当时,这个愿力非常坚固,勇猛精进,遭受几次外面境界诱惑勾引就堕落,太多太多了。
老师也常常感慨的说,那是对慈光大专讲座的学生;慈光讲座最长四个星期,最短的是两个星期。大专学生到慈光图书馆,来参加佛学讲座,接受教学的时候,一个个都很像样子。老师就说:我们这里辛辛苦苦教了四个星期,出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就完了。四个星期教诲,敌不过电影院两个钟点放映的诱惑,又回去了。难,实在是难!所以参加讲座的同学多,到今天成就的太少了。讲座办了很多届,我是参加了十一届,到今天真正有成就的人十个都不到,你就晓得多难。为什么退转?内有烦恼习气,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外交感,人退心,堕落了,把刚刚入佛门亲近老师那一种信愿,真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古人所说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心真,愿真,行真;「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变成老油条,信愿退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
所以古大德常常讲「保任初心」,你要能够永远保持你初发心的那个心,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你这一生就能圆满成就,你要把初心保持住,最难。你看看像我们这些出家的,初发心出家剃度的那一天,那是什么心?那是真心。出家一年之后,心就变了,真心不知道跑哪去了。剃头三年,全部倒转了,起心动念全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初心保不住,就是誓愿不够坚强。所以我们读这首偈,无尽的感慨,我们要觉悟,要怎样回过头来把初心找到,能保持住,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所以经教的薰习,我感觉得比什么都重要。真的一天不读经,不学教,不听教诲,要想不堕落、不退转,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最后一首偈:
【诸佛供养尽无余,国土庄严悉清净,一切劫中修妙行,汝当成佛大功德。】
这是十首颂里头最后一首,也是总结,结得好。我们不但要觉悟,要明了,而且一定要能够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我们这一生幸福美满,你就得到了。第一句『诸佛供养尽无余』,「尽无余」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漏失。换句话说,供养统统都圆满了,圆满才无余,不圆满那你就还有过失,还有疏漏之处;疏忽漏掉了,你没想到、没做到。这个供养里面包括的范围无量无边,这个意思在经教里面我们读得很多,也有无数次的讨论说明。起心动念,意业的供养,决定是与诸佛与一切众生有大善大利,意业供养;言语,一定是善言、忠言,劝导一切众生,勉励一切众生,语业的供养;身体的造作,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眼到手到,我看见了,我听到了,一定会尽心尽力伸出援手来协助。上对诸佛如来,下至恶道众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供养。这个供养也就是现在人讲的服务,服务也是供养,无有一法不是供养。以我们真诚、清净、平等心,尽心尽力来服务,那就是供养。
供养这是事,还不难做到!难的是底下一句,『国土庄严悉清净』。国土为什么庄严?因为「供养尽无余」,所以庄严。「悉清净」这句难,这一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修无量无边供养,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身心清净,这是佛菩萨,这不是凡夫。我们学佛,对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供养。佛对众生不叫布施,佛如果对一切众生叫布施,那佛就变成凡夫,佛就退转了。佛供养一切众生,为什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事实真相只有佛彻底明了,法身菩萨明了不够彻底,但是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修供养。换句话说,只要是法身菩萨,他的学习决定是遵行普贤菩萨的修行纲领。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法身菩萨统统遵守,极乐世界的人统统遵守,「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了。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是一不是二。人哪有不爱护自己?自己在哪里?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国土是自己,情与无情是自己。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认知肯定。
所以这个行,我们讲行动也好、行为也好,称为妙行。『一切劫』,这一句话说得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叫一切劫。无始无终,一切时一切处修妙行。『妙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行齐修。大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万行齐修,一丝毫都不染著,这才叫妙。我们凡夫做了一桩好事,念念不忘,这就不妙了。妙是说做了之后痕迹都不留,这才叫真妙。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诸佛如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我们细心观察,他有没有名闻利养?有。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传留千古,全世界的人哪个人不知道?名!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人死留名」。不但名号流传,而且多少人来造像供养;泥塑的像,木雕的像,金属铸造的像,彩画的像,还要给他建个大殿纪念他。这是不是统统著了相?对。谁著了相?众生著了相。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著相?释迦牟尼佛没著相。释迦牟尼佛的行永远是妙,妙不可言。但是这些著相,相即非相,那就妙。
这些形像是什么?教初学,初学还没有离相,这个东西对他有好处。我们今天没有离相,我们要离相就不得了。离相是什么?把佛法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必须要藉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是说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佛像。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供养佛的形像,供养他的意思在哪里?见到这个像,就想起他教导我们是什么,让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我的教诲,用意在这个地方。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这个形像在我面前给我很大的鼓励,他是从凡夫修行证果成佛的,我要跟他一样,我要向他看齐。第三个意思是纪念报恩的意思。我们今天接受这样好的教训,这个教训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根本的老师,知恩报恩,念念不忘。供佛菩萨的形像有这三重意思在,不是迷信,这不能搞错。见到像想到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用这个来提醒,让我们在二六时中,念兹在兹,念念都能够与教诲相应。佛的教诲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与经教相应就是随顺性德;与经教不相应,违背性德,随顺烦恼,那就搞六道轮回了。随顺性德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是供养佛菩萨形像真正的意思。
依照经教断恶修善,不著断恶修善的相;转迷为悟,不著转迷为悟的相,你的心就清净了。这个不是初学人学的。初学的人,我们只学一半,我们只学断恶修善,著相不怕,初学!我们没有能力离相,转迷为悟,著相也没有关系,第一个阶段。到第一个阶段修行有相当功夫了,自自然然教你逐渐逐渐要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到最高的境界,性相不二,离即不二,即相离相,离相即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那就是妙行,那是第三个层次的。我们现在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但是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好比三层楼一样,我们在第一层,二层、三层没上去过,现在听人家讲二层、三层里面的状况,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不是自己境界。
所以现在修行,我常常劝勉同学,从哪里修?佛法从《十善业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儒家的,从《弟子规》、从《了凡四训》;道家的,从《感应篇》、从《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都是基础的基础,基础的基础愈深愈厚愈好,你的前途就无量无边。就像我们搞建筑一样,打地基,这地基打得很深很厚很坚固,盖什么样的大建筑物都没问题。如果没有根基,什么都不能成就,别说大乘法了,小乘法也不能成就。没有德行的根基,世间法也不能成就。
中国古人常说的,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这三桩事情都要伦理道德的根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根基,这三条都不能成就,你是平平常常庸庸碌碌过一生,可能来生还能得人身,不能生天。如果你真的有伦理道德深厚的基础,立功、立德、立言只要有一条,你来生不在人间,天道!享天福去了,人间找不到你了。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随顺烦恼习气,造作十恶五逆,来生人道也找不到你,到哪里去了?三途地狱去了。所以你想想这多重要。
今天就我们的境界,妙行是什么?我刚刚说过,五戒十善,妙行;《弟子规》、《了凡四训》,妙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妙行。在我们今天这个程度,这个生活环境当中,妙行!所以这个妙,有凡夫之妙。凡夫里面,我们人道有人道之妙;天道有天道的妙行;声闻有声闻的妙行;缘觉有缘觉的妙行;菩萨有菩萨的妙行。这个经上所讲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妙行,那太高了。
前面两句略略的介绍,我们知道。但是我们起步从哪里走?这至关重要,所以伦理道德、五戒十善,决定不能够疏忽。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疏忽了,都不重视了,愈是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愈要认真的来表现,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佛陀教育;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儒释道的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是在课堂讲讲,那个讲讲是空洞的理论,没用处,不能够教化众生,不能够转移风气;要真正能收到教化的效果,得以身作则。
《吕氏春秋》里头几句话讲得好,「凡事之本,先治其身」,我们套这两句话来说,世出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是什么?修身。儒家比他讲得早,儒家讲的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根本。《吕氏春秋》里头也这么说法,他说在后,夫子说在前,儒家讲在前。我们要不从修身这上下功夫,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他说「身成则天下成」,成是成就,我们自己身成就德行,你自自然然就能感化天下众生。像古时候,这最显著的,舜王。
「身治则天下治」,治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修行。我们的身心烦恼习气毛病很多,这是病,身病、心病,把这些病都把它治好,天下人的病也都治好了,我给他做榜样。天下人没有回头,没有把烦恼习气断掉,真正善知识,他不责备天下人,责备自己,我做得不够好,不能够感动他。念念反省自责,努力加功用行,要把自己的德行、形相向上提升,不怪别人怪自己。
所以最后讲「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为天下者」不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不在众生那一边,在自己。自己得度,众生就都度;自己没有得度,众生怎么会得度?千言万语,最后归结到都是自身。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调理好,为九法界众生做个好样子。我们常说,有缘的众生、根性利的众生,他看到你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你的教诲,他就受感动,他就觉悟,他就回头向你学习。所以我们看大圣人,释迦牟尼佛,你看身成而天下成,身治而天下治,先成就自己,然后自自然然影响社会,影响一切众生。
我们要细心观察,要深深的反省,我们这一生活到这么大的年岁,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学到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烦恼跟没学佛之前,是不是减轻?我们的智慧跟没有学佛之前,是不是增长?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跟没有学佛之前,是不是圆融?常常反省,常常检点,把自己毛病缺陷找出来,把它消除掉,你自然就有进步,就有成绩可观。否则的话,还是迷迷糊糊,糊里糊涂,不知不觉这一生空过了,真可惜。
我们修行到底有没有进步?实在说,你自己不反省,你自己不知道。别人,真有修行的人、有功夫的人,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办法瞒过别人的。人家从哪里看?这我常讲,从相貌上看,从你体质上看,从你行动上看,从你生活上看,从你处事待人接物上看。看你今年跟去年是什么样子?看你学佛跟没有学佛之前是什么样子?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你到底学了多少?你有多少功夫?明眼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往往自己一无所知,为什么自己会一无所知?自己迷在里头,迷而不觉。外面人看得清楚,那个人是觉而不迷。
看出来的人会不会帮助你?那很难讲,那要看你的根性。古人讲:可以教,你要是不教,失人,你对不起这个人;不可以教,你要去教他,失言。什么叫可教,叫不可教?可教是能接受、能改过的,这个人要教;不能教的,他不会改过,他心里头抗拒,他不服,这种人不能教。你要热心去教他,将来变成冤家对头;你好意对他,他用恶意向你。老师教学生,我们见到过,特别是跟李老师十年,我们同学很多。对那个不能接受的,个性很刚强的,不服的,老师对那种人是特别尊敬,讲经说法他只来听,教不教他?不教,关系保持得很好。那个可以接受的,老师有打有骂,一点都不客气,那是真受利益了。
说到总结,「好学」两个字,真正好学,善知识帮助你;不是真正好学,善知识把你当作宾客,不会把你当作学生看待。你虽然在他的教室里头,你是贵宾,对你总是客气几分,绝对不会说你。纵然你有问题提出来,老师的回答也非常的巧妙,决定不会让你起反感,这就是智慧,这就是圆融。正是佛在经教上教菩萨,「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如来的教诲。
我们所在之处,要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我就错了。我要检讨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当,叫人感到生烦恼,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把这个原因消除,这叫修行。为什么?把我的错误过失修正过来,修是修正、修理;行,就是错误的行为。你能把错误的行为找出来,给诸位说,这就是佛门里面讲的觉悟,开悟,你开悟了,发现你自己的毛病,悟后起修。悟了之后,把这个毛病修正过来,功夫!所以什么叫开悟?什么叫修行?什么叫功夫?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每天检讨,每天反省,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修正过来,你了不起!你果然天天干,三年,肯定你契入佛的境界。关键在哪里?你不肯干。其实,佛祖教导我们早晚功课决定不能缺。早晚功课是什么意思?我也讲过很多遍,早课是提醒自己,我这一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希望我在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不违背佛陀教诲,与佛陀教诲相应,这是早课的目的。晚课是反省,认真反省我这一天,从早到晚有没有违背佛陀教诲?有没有伤害一切众生?有没有叫一切众生不高兴?再细细去反省原因在哪里?把原因消除,改过自新,明天比今天就更好了。天天觉悟,天天反省,天天改过,三年,你不能成大圣,小圣;你就超凡入圣了。
佛家教学就这么三桩事情:第一个阶段,教导你转恶为善,教你天天改过自新;第二个阶段,帮助你转迷为悟;第三个阶段,帮助你转凡为圣。怎么个转法?就在觉、就在修。首先你要觉悟,初学人的觉悟,就是一定要肯定佛菩萨的教诲是正确的,要肯定这一点;我自己的想法、看法、作法是错误的。如果你认为佛菩萨是几千年的人,现在是什么时代,他讲的那些话还有用吗?那就完了。你要相信你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与佛菩萨距离远之远矣!边都沾不上,那还会有什么成就?
所以学习,学习真正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真是根本的根本,就要肯定自己是凡夫,不但是凡夫,业障深重,习气甚深,这样肯定,你才能虚心求教。这个里面实在讲,还是要有智慧,要有善根福德因缘,肯定佛菩萨是圣人,佛菩萨具足圆满的智慧德能,我应当向他学习。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观念。但是入门要有引导,这个引导是善友、善知识,我们讲的老师。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你没法子入门,你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哪一个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在佛法,在世法,儒家、佛家都是一样,他的标准是什么?你最佩服他,最相信他,他就是你的善知识。那个人确实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但是你不相信他,你怀疑他,他不是你的善知识。你所相信的这个老师,跟那个老师相比,那是怎么样也比不上他的,但是这个老师你相信,他是你的真善知识,他能够接引你入佛门。佛家讲真正的善友跟我有缘,是这个讲法,这个讲法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真正善知识,不在乎他自己的道德修养成就,不在乎!在乎学生对他的信心。他说一句,学生都能够依教奉行,绝不违背,他把你带进门。如果对这个老师有怀疑有疑惑,你千万不要跟他,你跟他,你的疑惑没有断,信心生不起来,你跟他的时间统统浪费,你在他这个会中一无所成。这个过失不在他,在自己,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大威光菩萨遇第二尊佛,就是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这一段到这个地方讲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