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三讲) 200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3
诸位同学,请看「以偈赞述」第七首: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这一首偈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普贤行门十大纲目,第一是「礼敬诸佛」,第二是「称赞如来」,第三是「广修供养」。我们讲到广修供养,这里面包含的义趣无有止境。虽然世尊为我们讲供养,也归纳为三大类:财、法、无畏。我们对於世尊的教诲,要能深深体会它的意义,所谓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然后才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学习,我们能够获得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
世间法离开财不能办事,办小事要小的财力,办大事要大的财力,没有财力办不了事情,所以财是属於福,不能没有福报。如来在果地上,你看我们大家尊称他为「二足尊」,这个「二」,第一个就是财富,第二个是智慧;「足」是满足、圆满。世出世法里面,福德智慧圆满,没有人能够跟佛相比,所以我们称之为「尊」。佛教人无不是教人福慧双修,善生福,净生慧;清净心生智慧,善行生福德。心纯净,行纯善,这个人是福慧双修。功行圆满,我们就称他为佛陀。
怎么个修法不能不知道。修法,那就是所谓的善巧方便,所谓的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还是得智慧,智慧不开,你真的不知道从哪里修起。所以威光菩萨得一切智光明,他有能力观察诸佛如来在因地上生活行为,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看清楚看明白了,当然他就会修了,他就会学了。其实诸佛菩萨的修行理论与方法,一丝毫的隐瞒都没有,圆圆满满的显示在外面,问题我们得会看。谚语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佛门四众同修看热闹的人多,看出门道的人不多,所以依然还是不会修不会学。在日常生活当中,依旧是随顺烦恼习气,造作三途六道的业报。
长年累劫修行,依然不能入佛境界,什么原因?当然有原因。聪明人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到,找到之后把这个原因消除,你这个路,菩提道就没有障碍,就通了。在世间我们有时候也听人说,这个人对人善心善意,遇到别人有困难,能够全心全力帮助成全。但是到后来,对方不但不感恩,忘恩负义,在背后还要批评你,还要毁谤你,还骂你,好心善行不得好报。他来给我说,我怎么告诉他?我教他:你把这个原因找出来。你好心对人,好心帮助他,为什么这个事情做完了之后,他对你不知道感恩,而且还要毁谤糟蹋你,这里头必有原因。
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因是过去生中种的,缘是在这一生,「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遇到这样的情形决定不能怪罪对方。如果你要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不对的,好了,你的业因永远找不到。你应当冷静的反省,必有原因,只要你细细去反省观察,你一定能找到。你把你这个业因改掉,你以后再以善心善行帮助人,回报一定是善的。所以聪明人找业因,这个因素肯定在自己这一方面,决定不在对方。这是佛菩萨教我们的,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这是真理,真实因果,真能够解决问题。佛法里面讲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都要在自己内心深处去求、去观察。
财施,外财这容易懂,身外之物,用来布施供养有迫切需要的人;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内财布施!内财布施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讲,最简单的说法,不惜辛劳,辛苦操劳为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很辛苦,算了,我不干了,这你就吝啬不肯布施供养,你的慈悲心就退转。大慈大悲为一切众生服务,永远不疲不厌,普贤菩萨在《行愿品》里面跟我们讲,每一条到最后都是「无有疲厌」。从这一句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大愿之所感,果报是健康长寿;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是从布施供养里面得来的。
我们如果要身体健康,这个身布施不怕辛苦、不怕劳累。早年,我看到的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九十五岁依旧讲经说法。诸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三种布施都具足。讲经要用这个身体,要用音声,这是内财布施;讲经要用智慧,要有善巧方便,这是属於法布施;讲经不厌倦、不疲劳,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李老师为我们做出榜样,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最后两年身体比较差了,接受学生的照顾。
身体怎么会差的?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告诉我饮食中毒。信徒学生好心给老师煮了一碗面来供养他,他很慈悲,一定是当著他的面前把它吃完,让供养的人生欢喜心。这个面大概放的时间太久了,而且面条里面防腐剂很重,它没有防腐剂,它不能放得时间很长。尤其期限过时候了,不新鲜,李老师一闻就晓得,闻到这个味道不对,但是还是要在他面前吃完,让他生欢喜心。等他走了,他用解药来解毒。他的确是很高明的大夫,他用解药把这个毒化解了。过了大概半年之后,又碰到一桩这样的事情,他又吃了,吃了再用解药来解毒,这个毒散得太快了,这样中毒的。
所以我每一次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每一次都跟我讲:吃东西要小心,千万不要到馆子里面去吃。馆子里面的东西确实不干净,端出来很好看,厨房后面你没有看到。所以他是一个非常谨慎小心的人,还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总是让众生生欢喜心。如果闻到味道不对,不吃不就没事了吗?他又怕伤别人的心,人家好心来供养,老师拒绝不吃,大概嫌他做得不好吃,这是慈悲!真的,佛门有所谓「慈悲多祸害」,佛菩萨教我们慈悲要依据理性。李老当然因为他自己是医生,他有解药,可以。像我们不懂这个解药,我们就不敢,闻到味道不对就不敢吃了。他凭著所谓艺高人胆大,亏就吃在这里。如果他不懂得医术,他不懂得解毒,我相信他会跟我们一样,看到颜色不对,闻闻味道不对,这不能吃。
他这个示现,实在讲也都是给我们上课,让我们在他日常生活当中现身说法,我们就学到了佛法,这是身教!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你看他起心动念,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点点滴滴都是佛法,都是在教化众生。会的人看出来了,得利益,得受用;不会的人懵懵懂懂。中等根性的人要说清楚说明白了,他才觉悟;下根的人,跟他讲他也不觉悟;上根好度,不必说,他一接触一看一听就明了。所以讲经说法是布施供养。
李老师以前常常告诉我们,走路。从前车辆少,走路的时间多!早年在台中,我们到慈光图书馆、到莲社都是走路,要走十几、二十分钟,没有车。在路上看到路上一个小石子,把小石子捡起来丢在路旁边,这是对众生的布施供养;怕人家踩到脚受伤,怕人家滑跌倒。路上看到果皮,在台湾香蕉很普遍,香蕉皮很滑,你把它捡起来丢在路旁边的垃圾桶里头。你们想想看,这是不是布施供养?我亲身去做,内财布施。所以财、法、无畏三种布施供养统统都做到了。一天到晚遇到这一类的事情很多很多,都在你面前,就看你会不会,你肯不肯、发不发心去做。你要肯发心,布施供养的机会到处都是。路上遇到儿童,遇到老人,遇到残障人士,特别是过马路的时候,你能够照顾他安全通过,都是属於无畏布施。以普贤的心行,那都是广修供养。所以广修供养的事说不尽。
总而言之一句话,念念为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念头,就是供养的念头,行为是供养的形式。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三种供养都迫切需要。三种当中,《行愿品》里面讲得很好,「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头一句「如教修行供养」,这个供养的境界大,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一切众生。用什么供?依教奉行,如教修行是大供养!就是善导大师教我们的:佛教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佛教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违犯,这就叫依教修行供养。
佛在经上讲得太多了,我们也不必要找一大堆的经论来学习,一部就可以了。佛法里头无论经文的分量多少,在一般来说,戒定慧三学统统都讲到。净宗《无量寿经》就非常好,经文不算很长,内容圆满丰足。这部经里面有戒学、有定学、有慧学,能够熟读深解,解得愈深愈好。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深解义趣」。经有无量义,字字句句都有无量义,你解得愈深愈好。解跟行是相应的,你行要深,行要广,行能帮助解,解能帮助行,解行相应,解行不二,你就能入境界了。
第四条「忏悔业障」。学佛的同学们,无论你学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都希求忏除业障,不知道从哪里忏起。古大德有个比喻,业障好比是贼,把你自性里面本具的功德法财障碍住了,就好比贼把你家里的财宝偷走了。你要把贼抓住,首先你要知道那个贼是谁。你连贼都不知道在哪里,你怎么把贼抓到?这个比喻浅显好懂。
佛在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业障,业障从哪来的?业障也叫魔障!佛把业障也给我们分为几大类,这个经论里面讲得很多,有分两大类的:烦恼障、所知障,有分三大类的:惑障、业障、报障。为什么叫障?都障碍你明心见性,障碍你开悟。我们修净土的人,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得一心不乱?有障碍!障碍你修禅定。总而言之,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会遇到这些障碍。确实先要把障碍找出来,认识它,然后远离障碍,这就没事了。
佛教导我们烦恼是障碍,所以首先教导我们要断烦恼。烦恼障断了,这个烦恼障专门是讲见思烦恼,果然断了,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报障,什么果报?烦恼的果报。烦恼是因,六道是果,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他把六道比喻作作梦,梦里明明有六道,觉悟之后见思烦恼断了,六道轮回没有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
你脱离了,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觉悟的众生,依旧在作梦,梦中境界苦不堪言。这时候怎么办?你很慈悲,你又可以回到梦中去帮助他们觉悟,这就叫乘愿再来,这就是倒驾慈航。这个时候到六道三途里面来,不是业力来的,业力是烦恼,不是烦恼来的,是愿力来的。所以他不迷,他不邪,他不染,他在六道三途跟在一真法界完全没有两样。他到六道三途来是为人演说而来的,演是表演,说是解说,他来干这个的。
众生从事於教学真的很辛苦,佛菩萨示现来教化众生,他不苦,他不疲不厌。你要问那为什么?他没有贪瞋痴,他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他没有疲厌。我们凡夫为什么会有疲倦、会有厌倦?因为有自私自利,因为有贪瞋痴慢,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要度化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没有度要想度别人,经论里头常讲「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真的,一点都不错。
自己先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这是我在讲席里头常常劝勉同学的。不要害怕:放下,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我明天日子怎么过?你还有这种念头,你就没有办法放下。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迷,你种种的分别是邪见、是邪思,你种种的执著那就是烦恼。天天起心动念生活在烦恼里面,不知道这是烦恼,不知道这是业障,你怎么能消业障?你怎么能断烦恼?首先要认识它,要搞清楚搞明白,决定要接受大乘经的薰习;用大乘经修正我们错误的知见,修正我们的邪知邪见;用大乘经帮助我们觉悟,了解事实真相!
我常常举例子说,袁了凡先生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并不了解。他相信因果报应,他相信人有命运,他相信一切众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以他的心是定的,他不强求。为什么?求不到。所以真的,他善业恶业都不造了,永远被无明盖覆,他不觉悟。遇到云谷禅师一番开导之后,他觉悟了。觉悟什么?命原来是自己造的,是善恶业感。过去生中修布施供养,这一生你得福报;过去生中没有修布施供养,你这一生的生活就很苦!你命里头没有财,命里头没有智慧,过去生中又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寿命也不长。六道众生是业报身,他并没有大彻大悟,小悟。知道这个道理了,过去生中修得不够,太少了,这一生当中赶快来补课,行!
他很认真很努力的来补,这个念头一生,马上付诸於行动,他的命运就改了。他是读书人,求功名,命里头没有功名,以后居然考中举人,考中进士,那是这一生修的,不是前生的。命中没有儿子,他得了一个好儿子,都是这一生修的。命中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多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寿命是他这一生修的。所以真的把业障找到了,忏悔一分得一分善报,忏悔十分那你就得十分的善报,一点都不会差错。为什么不干?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懂这个道理,懂感应的道理,懂得求的方法。这一点是我学佛早年的时候,我学佛第一个老师是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六十多岁,六十出头了,我二十六岁。他看得出我有一点小聪明,一点福报都没有,也短命。所以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教我忏悔法。
我来说说,怎么样求?忏悔。怎么个忏悔法?他告诉我天天要做反省检点的功夫。每天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还没有睡著多想一想,今天一天做的事,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包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用个几分钟想一想。想清楚想明白了,对的好的,明天不要忘记,依旧要保持,要有进步;错的、过失要改掉,明天不能再犯,这叫真正忏悔。忏悔不在形式,在你内心里面的觉悟,真正能够改过自新,这叫真忏悔。老师教导我的,一点不迷信。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偈颂第七首:
【普贤大愿力,一切佛海中,修行无量行,严净诸刹海。】
普贤菩萨修学的十大纲领,我们讲到第四「忏悔业障」。业障确实太多了,不胜枚举。总而言之,自己要常常检点,常常反省,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如果不能认真反省检点,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你怎么能忏除?一定要把它找到,然后下定决心,后不再造,这样业障才能够减轻,渐渐就消除了。
佛在经教里面教导菩萨所修学的,门门都是忏除业障。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布施是忏除悭贪的业障,持戒是忏除恶业的业障,忍辱是忏除瞋恚嫉妒的业障,精进是忏除懈怠懒惰的业障,禅定是忏除散乱的业障,般若是忏除愚痴的业障。你们想想,众生有八万四千业障,佛开八万四千法门,法门都是对治业障的。我们要明了,你要不认真修学,你的业障忏除不了。业障忏除不了,一定带到来生、带到后世,愈积愈严重,最后的果报就是三途地狱。所以佛菩萨教化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忏除业障而已矣,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业障忏除之后,才知道修随喜功德,所以底下这一条就是「随喜功德」。你把这个字看清楚,随喜就是功德,专门来对治嫉妒障碍。人见不得别人好处,无论在哪一方面,别人超过我,比我强,嫉妒瞋恚立刻就现前,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是这一生学的。这个烦恼如果不知道把它消融掉,这个烦恼肯定随著你的岁月在增长。这个增长,那就免不了要造作罪业,害人害自己,这是一念痴迷所造极重的罪业。佛教给我们:这个念头一转,别人做的好事有多大功德,你可以跟他分享同样大的功德。你能够分享,为什么不分享?为什么去障碍?
怎么样去分享?随喜就分享了,当下就分享了。看人家做好事,起的好心、做的好事得名闻利养,我们不但不嫉妒,看了生欢喜心,为他高兴,自己这一念欢喜心就是功德。如果自己有能力,应当随分随力去随喜,这个不能不懂。如果自己没有力量,他需要财,我没有财,没有办法用财力帮助他,我用欢喜心来赞叹他、来表扬他。别的人听到了、见到了,也能生欢喜心,可能他还有一点力量能够帮助一点,这许许多多功德里面我们都有一分,这一分功德跟他无二无别。为什么不干?为什么一切好事都要属於自己的,不能属於别人?
诸佛如来、菩萨、罗汉跟我们凡夫不一样,他们希望一切好事是属於别人的,自己在旁边修随喜功德。在中国佛教里面最显著的例子,印宗法师跟六祖惠能法师。惠能法师是得道的高僧,我们一般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人,但是他的形象是在家居士。我们在《坛经》里面读到,他二十四岁得五祖忍和尚传法给他,那个时候还传衣钵,他在猎人队里面隐居了十五年;二十六加十五年,四十多岁了。
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遇到印宗法师在讲《涅盘经》。法师经讲完了,里面有两个听众在抬杠,因为讲堂外面有个旗杆,旗杆上悬的是幡,风吹得这个幡在动。一个人说风动,一个人说幡动,两个人彼此不服,在那里争论。惠能大师看到了,到当中去打个圆场:你们两个人不要争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两个人一听非常惊讶,印宗法师听到了,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说不出这个话来,就下来跟他谈话,知道他就是黄梅得法的第六代祖,谈得很投缘。
惠能大师发心出家了,请印宗法师给他剃度,印宗是他的剃度师。印宗法师了不起,修随喜功德,剃度之后反过来拜他作老师。印宗是惠能的剃度师,惠能大师是印宗法师的传法师。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惠能是印宗的徒弟,可是印宗法师是惠能法师的法子,他们两个人在这里表演随喜功德,一丝毫嫉妒障碍都没有。双手把这个道场供养给惠能大师,连自己所有的徒众统统皈依,来拜老师。印宗当年在岭南可以说是第一高僧,他这个动作产生的效果把惠能大师一下就捧上去了,惠能大师在岭南弘扬禅宗一点障碍都没有了,印宗随喜护持。这是在中国佛教史里面,修随喜功德最好的榜样。
我们仔细去想想,细心去体会,印宗法师的智慧成就不在能大师之下,要不是与能大师同样这个程度的人,做不到!今天这个世界,只要看到你的能力智慧成就超过我,我总得想尽方法把你压下去,不让你出头,造谣生事毁谤你。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那是什么?凡夫!印宗为什么能修随喜功德,能把道场让给能大师?印宗法师是觉悟的人,他不迷惑颠倒。我心里有一个想法,菩萨再来,来示现给我们看的;他们两个在唱戏,表演给我们看的,教我们这样修随喜功德,这样是真正成就。
六祖的成就,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印宗的成就?没有印宗,六祖要出来弘法谈何容易?从现在一般讲,你怎么样提高你自己的知名度?怎么样树立你的德行,让大家对你敬仰?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印宗在岭南讲经弘法多少年了,大家都知道他,都尊敬他,都仰慕他。他这一回头拜另外一个人作老师,那别人怎么会不惊讶?这个人了不起,印宗法师都拜他作老师。所以惠能大师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
我在这一生当中,虽然遇到的是好老师,真善知识,老师只能指点我们的方向目标,没有办法带著我们走,因缘不一样。所以,我也非常幸运遇到了韩瑛馆长,得到她三十年的护持,我的成就就是她的成就。如果没有这三十年的护持,我们今天怎么可能会有成就?我曾经跟诸位讲过多少次,是真话,不是还俗,那就是去赶经忏做法会去了。为什么?在这个社会里头没有人欢喜讲经的,讲经难。
我学经教的时候,李老师就告诉我,他说:你学讲经,你讲得不好,人家笑话你,还没什么;如果你讲得好,你就走投无路了。所以还在老师身边没有出师的时候,老师就已经警告我了。什么一回事情?嫉妒障碍,会叫你无地容身,你到哪里去?真的,我被李老师说中了。坚持走讲经这个路子,没有一个寺庙肯收容我,到最后就碰到我的听众,韩馆长那时候是我的听众。我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我把这个苦衷告诉她。她是北方人,还有一点义气,心里面忿忿不平,收容我,要我住到她家里去。
我在她家里住了十七年。这十七年当中到哪里讲经?她替我张罗,租地方,借地方,借朋友的办公室,哪个地方有房子出租,就去租。所以这十几年当中常常要搬家,就是搬道场,没有固定的道场,一个道场讲一个月、讲个一两年就要换地方。十七年之后,我们才有一个「图书馆」。
我在遇到她之前,我在台湾讲经三年,在她家住十七年,所以二十年才有「景美华藏图书馆」,不大,小小的。台湾算面积是五十坪,一坪三十六平方英尺,大概是(算平方英尺)一千八百尺,这么大的一个面积。这才有一个固定的道场,不要到处去奔波了,实实在在不容易。我没有还俗,没有去赶经忏,没有退心,能有今天这一点成就,这是韩馆长的功德。
人是凡夫,当然她做事情也有过失。我们学普贤菩萨,她的不善处,她的过失处,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念念念她的善心善行,念她的随喜功德,成就自己纯净的心、纯善的行。至於别人怎么样批评她,我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别人对她的了解,没有我了解得那么深,没有我了解那么多。我跟她三十年生活在一起,她的心善良,她的心慈悲,这一点凡是跟她接触的人,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她做事情要好心切,要求的水准比较高,达不到她的要求,她很会骂人,也不是坏事,那何尝不是在行菩萨道!一般有意见的人,听信谣言的人,於是对她生起毁谤,这是世之常情,我们明白。你知道得愈深,知道得愈多,你对她愈佩服愈尊敬。我们念念不忘护法的恩德。
她走了,离开我们了,我们图书馆起了变化。我们离开图书馆,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护持三年,是我们的转捩点,这个三年的护持,这一分的恩德我们念念不忘,我们知恩报恩。我们这个小道场确实很小,规模很小,我们三个比较大的堂口,我们用来纪念老师、纪念护法。新教堂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师,南是李炳南老居士,现在这个讲堂里面悬挂著章嘉大师的照片、李炳南老居士的照片。第二个堂口我们现在做斋堂,吃饭这个地方我们把它作「韩瑛堂」。馆长对吃东西很考究,她自己很能干,有什么法会她都亲自下厨房,厨房里面一把手几乎都是她培养出来的。我们天天吃饭,天天纪念她,我相信她一定很欢喜。我们新教室当中这个堂口,我们做「东源堂」,纪念方东美先生、李木源居士。这里面供养中华民族万姓祖先,将来这个地方也就是念佛堂,我们以念佛来供养祖宗,非常有意义!
所以学佛到底学什么?一句话,学在这个世间没有对立的人,你就成功了。你还跟哪个对立,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菩萨跟十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是对立的、敌对的,没有。菩萨心目中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我们要学这一点。对十法界一切众生,普贤行里面教导我们的礼敬、称赞、供养、随喜,我们懂得;懂得要落实,在这里面修养自己的道德。道德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违背了道德。违背道德就是违背自性,现在我们才觉悟,我们要回过头来随顺道德,远离烦恼习气,这是真正学佛。
所以把瞋恚心、嫉妒心、傲慢心、是非人我心统统断掉,这些是自性里头本来没有的。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习性来的,不是本性,本性里头没有,习性。习性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断掉。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恢复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断除自性一切本来没有的,哪有断不掉的?要断,先要觉悟、要明了。求觉悟,求明了,那就得好好的跟佛学。
佛在哪里?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在的地方。所以学佛的同学不能一天离开经教,一天离开经教,你肯定又归到烦恼习气那边去了,烦恼习气的果报是轮回、是六道。换句话说,你不能超越六道,你就回归六道。因此真正学佛,念念要觉悟,不能不觉悟;时时要回头,不能不回头。要懂得修随喜,随喜对自己的福慧增长就快速,而且自己跟一切众生结了善缘,结了法缘。我们常讲法缘殊胜,随喜就结法缘了。所以障碍别人实际上是障碍自己,把自己的善缘、法缘断掉了,自己的道心退转了,自己的烦恼现前了,业报现前了,亏吃大了!所以普贤这十个项目,随喜列在其中,真有道理在。能随喜你才真正能够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最殊胜的无过於弘法利生。
所以,下面接著「请转法轮」。请转法轮是什么意思?转法轮我在此地不必细说了,细说要耽误很长的时间,简单的讲转法轮就是教学,就是推动现在所说的多元文化的教育。我们礼请有德行、有修养、有学问的这些善知识,请他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教化一方。他来讲什么经典,来讲多长的时间,这里头有时节因缘。我们从外国请来的法师,多半都要受签证的限制,佛弟子最重要的是遵守国家的法律规章,到任何一个国家地区,一定要遵守那个地区国家的法令规章;它规定我们三个月,我们在那里活动就不可以超过三个月。大概请法师讲经都有期限的,这政府都批准的,他不是观光旅游的,观光旅游他不能在此地从事於活动。这是教学、是活动,一定得到政府的批准。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香港政府批准四个月,所以我们这一部经就讲四个月要圆满。实际上那个时候四个月没有讲完,好像只讲了三分之一。后面呢?后面明年我们再续讲,这个可以。我也跟诸位同学报告过,在美国、在加拿大这些地区文化背景跟东方不一样,他们的长假只有五天,所以到美国讲经时间五天。我们去一次大概要走好几个城市,每一个城市五天,这样去走一趟三个月。三个月可以走六、七个城市,那是不能天天讲。
现在我们讲经的方式改变了,在摄影棚里面讲,不受听众时间的限制了,在摄影棚里面录相,我们做光碟流通,提供给卫星电视,同时有网路播出。前两个星期,美国那边的同修给我一封传真信,希望今年能够到美国去讲一个月。讲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希望我在洛杉矶能讲一个月,他们租摄影棚,一天也是四个小时,希望我在那边讲一个月,我说行。《华严经》大家晓得,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七处九会,不是在一个地点,七个地点,九次法会。李长者在《合论》里面,他跟清凉讲的不一样,他说《华严经》是世尊十处十会讲的,这些我们不需要争论。总而言之一句话,释迦牟尼佛是随缘所说法,并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只要条件具足,佛法里面讲因缘具足。
在美国这些大城市,你们真的把摄影棚能够租借下来,每天我们使用四个小时,我们去讲一个月未尝不可。那我去就不能一个人去,一个人去不行,我这个摄影里头还有一个班底,我们这个班底的人统统要去。好在我们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个团体那么大,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没有,我想我们这个团顶多不会超过十个人。这个风气一开之后,可能其他各个地区有很多都要用这个方法,可以,这是我们可以答应的。只要我们每天四小时讲经不中断,在哪里讲都行。将来把各个地方所讲的整合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提供给各个地方同学,做为我们共同学习的参考资料,这是「请转法轮」。
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我们晓得怎样一个作法。但是正法要能够久住世间,这比什么都重要。久住世间,你就要想到培养弘法人才,培养弘法人才这是「请佛住世」。发心弘护佛法的那就是佛,谁发这个心,这个人就是佛。我们要请他住世,请他护持正法,请他成就弘护的人才,这个功德利益是最大最大的。这桩事情一定要全心全力投注,兼差决定办不好。这个事情不能兼差,全心全力去做。像韩馆长、像李木源居士都是全心全力在做,把这个工作看作自己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事业,他才能做得好。
什么人来做最适当?讲经的法师。先是我们请他来讲经说法,他对於经教真正通达无碍,德行学问都成就了,先是到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教化到一个时期之后,要培养底下一代,带底下一代;等於说他从教学退下来做护法,这就对了。就像学校的校长、教务长、训导长,他们从前是教授,老教授,他样样都懂,样样都通,他不外行。到他年岁长了,底下学生慢慢都带起来了,他来做事务上的工作,做行政工作,护法!所以护法实实在在讲比弘法高得多,弘法是教员,护法是校长,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
往年(咱们三十年)韩馆长是校长,我们是当教员。现在她走了,换我们当校长,我要来做护法的工作。弘法,你们现在也行了,慢慢都带起来了。现在我还兼一点职,再过几年希望你们都能起来,我不要兼职了,我专门做行政工作,专门做护持的工作,这就对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