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四四讲)  2003/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44

诸位同学,请看「毗卢遮那品」「威光获益」这十一句里面的第三句看起: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前面在上一句,就是第二句所说的「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跟诸位介绍过了。清凉大师在末后引用「梵行品」里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在此地把它念一遍,这是上次时间到了,我们今天把它补出来。

「梵行品云,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学佛的人为什么不能入佛境界?就是我们於一切法总是免不了起心动念,眼见也好,耳闻也好,鼻臭、舌尝、身触,一接触就起心动念,就生分别执著,妄想当然在其中,这是我们不能契入佛境界的原因。佛何以能够证得究竟圆满,他们的本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生二解」。不生二解,用现代的话就是他不起二念,他就一念。一念是了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句话说,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他见的是一真法界。才起心动念,外面境界必定受扭曲,就产生变化,就不是原本的样子,我们凡夫没有办法觉察。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是凡夫。佛没有心想,所以佛境界里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法尔如是。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所见到的真实境界。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后,肯定产生七情五欲,随之就生起来。怎么晓得?七情五欲是烦恼,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个我要捧他、赞他,那个我要毁谤他,我要打倒他,搞这些东西,统统都在造罪业。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所以,「梵行品」将来我们还会读到,什么时候我们也像这些菩萨一样,「能与如是观行相应」,於一切法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样一切佛法你就很快的现前了。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就是初发心即成佛道。「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佛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讲真实话,一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无上菩提,他怎么证得的。然后我们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样修行才是真正的功夫,那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慧;如如不动,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什么定?「自性本定」,本来就是这样的。知道法界、遍虚空法界就是自己的心性,遍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诸法就是自己心性,离开自己心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是什么?这个话什么意思?虚空法界是我自性变现的,刹土众生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是我自性变现的,十法界、六道三途还是我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真的无有一法可得。这个事情就像作梦一样,梦中什么境界都有,那境界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现的。

自性是能变,虚空法界一切诸法是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你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对立都化解了,哪有对立的?没有!自己跟自己还对立吗?有我、有人,我跟人两个对立;有我、有你、有他,我跟你、他三个人对立,没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怎么个对立法?左手跟右手对立吗?左眼睛跟右眼睛对立吗?左耳跟右耳对立吗?哪有这种事!它不对立,为什么不对立?一身!什么时候我们证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法、诸法是我自己一身,这一身就是法身,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恭喜你,你是法身如来,一点都不假。「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人就是法身如来,《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他虽然没有证得圆满,他证得「分证」,那是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学佛,在这一生当中最低限度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大乘法没有白学。稍稍有契入之后,快乐无比!真叫离苦得乐。这个快乐没有法子形容,这个快乐跟苦不是相对的,相对的那个苦跟乐两边都离了。这个乐怎么说法?套经上一句话说,「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不由他悟」,与他不相干。清凉大师后头还有一句话「如玄文已明,下当更说」。下面还会说到,「玄义」里面讲得详细,我们这次讲《华严》,玄义没有说。玄义什么时候讲?把《华严》全经讲完之后,再跟诸位来说玄义,那个味道就很足了!

现在我们再看今天读的这句经文,这句经文的意思也非常深广。「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诸位总要记住,这十一句威光菩萨所得的,这十一句都叫做『智光明』。「智光明」在前面第一句的时候已经跟诸位说过,每一句都是属於智光明。智是说的体,智是讲的根本智;光明是讲的作用,后得智。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这个智就是般若无知,光明是无所不知。所以无知之智是体,有知之智是用,光明遍照,无所不知。清凉大师在这一句给我们一个题目叫「大智智明」,这第三句。「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就是光明遍照,光明所照的是体大,这称之为法界。『普光明』就是相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我们一看就明了,用大、作用大!这是属於后得智。前面「普光明」是根本智,所以它照的是法界。

我们看后面大师《疏》里面说,「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这是解释经文里面『藏』的意思,这里头蕴藏著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性德。德是什么?德能,我们今天讲能力,你有无量无边的能力;还有相好,无量无边的相好庄严。你看看世间人求的这个东西,无论是中国外国,无论是你信仰哪个宗教,我们要问你:你求不求智慧?求!你求不求技能、能力?求!我想什么都会。你想不想相好,相貌庄严,身体健康,居住的环境舒适美好,你想不想?想,哪个不想!这个可以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没有一个不希求,佛法里头圆满具足。前面我们读过的十卷经文,讲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不就讲这三桩事情?你看看他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能力、有圆满的福报,他从哪里来的?这品经文里告诉我们,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正是末后佛给我们宣布,「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惜,「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佛对众生尊重,为什么?你跟我一样,完全相同,我并不比你多一点智慧、多一点福报,没有,我们是平等的。

佛尊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不知道尊重佛菩萨,还要任意毁谤佛菩萨,那有什么法子!毁谤对他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即使我们在《金刚经》,这是大家念得多的,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凌迟处死,歌利王对忍辱仙人有没有伤害?一丝毫的伤害都没有。不但没有伤害,成就忍辱仙人圆满功德;他的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圆满了。就像学生读书,这是一次考试,这次考试通过了。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一丝毫瞋恚的心,念头都没有,忍辱波罗蜜圆满;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持戒波罗蜜圆满,所以没有损害。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对修行人无论是有意无意,毁谤也好、误会也好、陷害也好,对真正修行人来讲,我常说的,替修行人消业障,成就修行人的功德。修行人什么功德?忍辱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再细说,这里头还包括布施的功德,精进、禅定、般若的功德,无量无边功德都在这里头显示出来了。无始劫以来跟一切众生对立的心没有了,完全融化了,真正所谓是化敌为友、化怨为亲、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无量无边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显示出来。谁能够见到?真正修行人见到,欢喜赞叹。

对造恶业的众生感恩图报,就像忍辱仙人一样,他对於歌利王感恩,发愿自己将来成佛第一个要度他。所以那个时候的忍辱仙人就是今天的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的歌利王就是现在世尊会下憍陈如尊者。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陈如第一个开悟,证阿罗汉果。菩萨说话算数,决定不打妄语,决定不欺骗众生,说到一定做到。所以冤亲债主一定是第一个得度,优先要度他们,为什么?没有他们怎么能成就你的德行?谁成就你?这些人成就的!世间迷惑颠倒的人,不是真修行的人,他把这些人永远当作冤家对头,冤冤相报生生世世没完没了,错了!大错特错,这就叫迷。迷悟不同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学佛,什么时候学到心地完全清净了,纯净纯善,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丝毫怨尤,怨天尤人这个念头没有、完全没有了。心境平和,法喜充满,智慧增长。所以自性里头蕴藏著无量无边的性德,这里用个「藏」字。

「妄惑本空,故云清净」「妄」是妄想,「惑」是迷惑。妄想、迷惑本来空,要不要去断?你要去断它,就又加一层妄想迷惑。本来空,没事,不理会就完了。妄想起来、迷惑起来,不要理会。念佛人有一个很妙的方法,把念头立刻转上「阿弥陀佛」。六根在六尘上才起心动念,这第一念,第二念「阿弥陀佛」,归到「阿弥陀佛」上来了,马上就化解。无想、无念的时候,也是「阿弥陀佛」,把无明破掉。这一句阿弥陀佛威德能破妄想分别执著,又能破根本无明。

昨天我从雪梨回来,非常感激那边同学热情接待,许多同学跟我提出这个问题:功夫不得力,诵经会打妄想,持咒也会打妄想,念佛还一样打妄想,问我怎么办?总而言之,功夫不得力,怎么办?念佛的照念,听经的照听,持咒的照持,妄想起来的时候不要去理会。妄想起来,你去照顾妄想,妄想就愈来愈多了!根本就不要理它,若无其事。你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或是念佛要集中在念佛上,读经集中在经文上,持咒集中在咒语上,妄想不要去执著、不要去分别它,根本不理它。这样能有个二、三年的功夫,就是决定不去照顾妄想,决定不要去理它,慢慢的它就远离你了。决定不可以妄想一来,把你自己所修的放下,你去照顾妄想去了;你永远没有办法断妄想,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要是不懂,你这个病就重了,永远没有办法治好。所以一定要懂这个道理,知道妄惑本空,知道清净本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本有!这个反面,虚伪、染污、傲慢、愚痴、自私自利,本来无,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当然可以断,怎么断?不理它就断了。它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喜欢理它。你愈是跟它往来,它愈跟你靠近,就这么个道理,你不理它就没事,它就离开你。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

下面说「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这两句的意思很深。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注解的注解),讲得很详细,这一段我们一定要读,你要不读、不搞清楚,你到哪里去学?你看看大威光他学到了,他学到的是满分。我们最低限度也得学到少分,这才有受用。学个三分、五分落到日常生活当中就大受用,特别是我们这些念佛求生净土,对求生净土、带业往生有大帮助!经不能不听。

学佛这么多年来,诸位同学如果稍稍细心一点,像我这一代的学佛人很多,在佛门事业上成就的人也不少。我这一生没有搞佛教事业,一个小茅蓬也没有,一生住别人的道场,感别人的恩德,自己每天没有离开经教的学习。我进入佛门跟一般不太一样,我进入佛门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不是迷信,是从学习哲学里面入门的。入门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大教育家,不是神,不是神仙!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家。他是老师,这个大家应该要懂,我们不都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佛」这个字是梵语,要是中国人翻译出来就是圣人,释迦牟尼佛圣人,就这么个意思,没有迷信。既然他是老师,我是学生,我得天天上课,要不上课我学什么?所以经典是教科书,每天抱著经典锲而不舍,我在这里学。学以致用,把我的思想改变,把我的观念改变了,这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改变了我的宇宙观、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改变了。对人与人的看法,对人与天地鬼神的看法,对人与一切众生的看法,人与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的看法,统统都改变了。这五十年!跟我没有学佛之前完全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

我看到佛讲的这些话欢喜,我看到佛的生活、佛的处事待人接物喜欢,我向他学习。愈是学习愈能够契入,确实这世间人常说的,心心相印,有这个感触,有这个受用。所以,这一生当中我不想做任何工作,我就是喜欢天天读经,天天跟大家分享我读经的心得、我学习的受用,乐此不疲。世间一切事哪个人喜欢做,我会很欢喜的帮助他做。我在这个地方也是作斯示现:一个普通的凡夫,不是再来人!在一生当中要入佛的境界不是不可能,可能!但是你一定要信得过,你一定要有毅力、决心、肯干,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门」,佛门,佛门广大,在广大佛法里面选择几部经典,决定不能太多,太多怎么样?太多的时候消化不了。消化不了,勉强的去学习就要得病。就像我们日常饮食一样,菜做得很多,几十道菜,吃了会健康吗?不会,决定不健康。最健康的食物是什么?简单。所以菜虽然很多,我们自己有智慧、明白,我在里面选个三样、四样,够了,非常健康。决定不能说每道菜你都要去选择,那就会吃坏肚子。法门亦复如是!佛家八万四千法门,你要是统统学,你还能受得了?不要说八万四千,缩小到八十四门,你就完了。

所以,古来祖师大德也在做榜样给我们看,很少超过十门功课的,这是从前李老师告诉我们的,学十门功课左右的,是大根性人。我们自己要衡量自己,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我是什么样根性,这个重要。如果我是个普通的、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你学习东西在一生能保持五、六种,你会有成就,太多了就不行。有人问:我这一生学一种行不行?好!大成就,笃定成就。古德当中哪一个人(名字我忘掉了,诸位去查能查得到,一生专攻《阿弥陀经》、专讲《阿弥陀经》,他《阿弥陀经》讲了两百多遍。诸位千万不要瞧不起《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不长。我们过去曾经讲过一遍《疏钞》,留的有录音带(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录音带),我记得总共是有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每一个带子是九十分钟的,三百三十个带子,一年三百六十天,等於一年讲一部。讲两百遍《弥陀经》,那不要两百年! 就算是讲《弥陀经要解》《要解》一年可以讲两部,讲两遍,要讲上两百遍也得要一百年。

你想想看,一门深入,不简单!一生讲一部经,这个经熟透了,熟透了自自然然就融入这个经的境界,你自然就做到了;不是「我要想怎么作法」,不需要。熟透了,心境交融,入境界了。这一入境界,你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什么?你的思想、你的见解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你的言语、你的行为跟阿弥陀佛也相同,你不生极乐国,你到哪里去?肯定生极乐国。我给同学们说,我在早年是非常向往一生专攻一部经,我没能做成,没做成原因在哪里?刚才跟诸位同学说过,我自己没道场,住别人的地方,感别人的恩,人家请我讲什么,我就给他讲什么,所以才讲了几十部经论。不只十种,超过很多。我并不是个大通家,我这点成就就是五十年来没有间断。在讲台上讲经教学,今年二OO三年,整整四十五年,四十五年没有中断过!活一天讲一天,活到老讲到老,乐此不疲,这是教学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所以,《钞》里面我们要认真来学习,《钞》《疏》详细多了。

「大智智明」,清凉先解释它的科题,就是这一句经文也有个题目,为我们说出这句主要是讲大智。「经中清净眼是总相」,这是大智的总相。「此眼何见」,这个清净眼见到什么?「见心三大」,见到你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真心里面具足三大,这个三大就是平常讲的「体大」「相大」「用大」。前面《疏》《疏》是用来解释经的)只说了二大,讲了体大,你看「法界者,所照之体大」,法界是「体大」,普光明是「相大」。其实前面我也提出来,还有个「用大」,用大是什么?用大就是经文里面讲的「智」「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作用,这前面我也提过,这就是用大。所以称为大智。他老人家引用《起信论》里面的话,《论》里面说「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这句话非常重要!「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住」,这是解释「体大」。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看第三句,「威光获益」第三句: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上面我们讲清凉《疏》里面的意思,跟诸位报告过了。清凉唯恐我们对於《疏》里面的深义了解得不够透彻,所以在《钞》里面又写了不少。他所讲「智慧光明,遍照法界」,这是引《起信论》「证普光明为相大义」。这三大就具足了。《起信论》里面的文,他在《疏》里面没有引,但是《钞》里面补出来了,给我们做参考。「论云,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差别」,从真如自体相来,没有两样。为什么没有差别?他说这个相「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住」,这是真如自体相。自体相是什么?自体相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没有大小。这个文都是解释「体大」

大师说「今不引之」《疏》里头没有引这个《论》文,为什么?这个经是「以法界为体」;法界就包括一切万事万物,不必再给你讲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用不著说了,十法界不统统都包括了吗?所以这个意思容易知道。《论》里又说「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起信论》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相」是实相,确确实实如此。我们再回味一下,《论》上讲「从本已来」,换句话说,自古至今,自无始劫以来,自性本来圆满一切功德,或者是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菩萨举几个例子给我们说,「自体有大智慧」,这是「光明义」,自性本来具足真实般若智慧。真实般若智慧当然起作用,作用就是「遍照法界」「真实识知」就是说你的认识、你所了知,绝对没有错误,真实的认识,真实的了知!「自性清净心」,清净心从智慧生的,清净的反面是染污、烦恼。烦恼、染污是从迷惑里面生的,不是从智慧。还有「常乐我净义」,真常、真乐、真我,我是自在主宰,自由自在,自己真做得了主!清净,身心清净、一尘不染,统统是从智慧生的。还有「清凉不变自在义」。上面这六句都是讲的「相大」,从体现相,体大相也大。

后面接著又说了六句,「本觉智明义」「本觉显照诸法义」「照时无倒义」(倒是颠倒,就是照的时候决定没有迷惑颠倒),「体离惑染义」,自体真心本性里面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染污。所以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想在这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知道,这是基本的常识。《大乘起信论》这是大乘法入门的基础课程,大乘起信!你没有这个认知怎么行!

儒家教童蒙,《三字经》上第一句也是这个意思,「人之初,性本善」,自性本善、自性本净。不善、不净那是以后染污的,以后染污这个话在大乘法里头讲不通。为什么?它要果然被染污了,它就是虚妄的,它不是真的!前面不是说过吗?真性「体离惑染义」,自体就是自性,它决定没有迷惑、决定没有污染,怎么会说被污染,哪有这种道理?所以一切染污我们叫它做「习性」,习性是什么?习惯;决定不是本性,本性没有。前面说了,本性,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佛完全相同的,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理解、要肯定。然后我们的心量拓开了,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自自然然就能够心平气和。为什么?知道一切人事物的本性是清净的,本性没有迷惑、没有染污,值得尊敬。他的迷惑、颠倒、染污不是本性,与本性不相干,习性。习性本来没有,本性本有,永远不会失掉的,前面讲无始劫以来到今天没有失掉的。

这好比什么东西?佛在大乘经上也说过,用眼睛来比喻。人有好眼睛,这就好比是本性。习性是什么?你戴上个眼镜,眼镜是什么?有彩色的,还有度数的。你这个好眼睛戴上有度数的、戴上彩色的眼镜,看外面东西都变了。眼镜是什么?习性。眼镜,有没有眼镜?没有。简单!把眼镜拿下来丢掉就完了。丢掉,这个人就成佛了,你要戴上不肯丢掉,你是凡夫,就这么回事情。那个眼镜是什么东西?妄想、分别、执著,你戴了三副眼镜。妄想好比是蓝色的,分别好比是红色的,执著好比是黑色的,你戴上这三重眼镜,你看外面东西不全都变了!其实你的眼睛没有变,外面的景观也没有变,变的是什么?变的是你自己的感觉变了,其实没变。不戴眼镜的人看得很清楚!诸位从这个浅显的比喻里面多想想。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戴一副眼镜;六道里面的天道,戴两副眼镜,我们讲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戴三副眼镜。就这么回事情。把这个东西统统都拿掉之后,那叫做一真法界,恢复健康、恢复本来面目,那是本有的。所以说是「性德圆备」,这是第五句。第六句「性德无迁」,无迁就是性德从来没有变化的、没有改变的。圆满具备,没有一丝毫欠缺的。

大师在此地引前面两句「有智」「遍照」来解释「普光明为相大」,但是又怕人「以法界为所照,普光明为能照」,所以引用这段文。「相大本有」。能所是一不是二,如果你在这里面分法界是所照,普光明是能照,有能、有所,你还是堕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你出不来!这就是今天教的哲学,哲学里头有能、有所。所以,欧阳竟无大师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不是哲学?佛法里面讲能照所照,能所是一不是二。好比是什么?好比一盏灯一样,佛经里面这种比喻很多,灯点燃了,灯能照还照自己,能照跟所照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确实不太好懂,细心去体会、去观察。所以大师这个地方,他这两句话说得很好,「相大本有,则皆所照,以净眼智明为能照」「净眼智明」是根本智,「智光明」是后得智;根本智跟后得智是一不是二,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佛法最难的地方,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习惯用分别执著,可以说是无量劫来,我们就用这个,现在教你不用分别执著就不会了。不用分别执著,佛法很容易懂,完全讲的是宇宙人生真相,怎么不好懂!也就是说把眼镜统统去掉的时候就很好懂,戴上眼镜很不好懂。佛讲的是不戴眼镜的,我是戴上眼镜的,你们所讲的跟我看的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我有染污,把所有外面的境界都染污了,真的所谓是一迷一切迷,一染一切染,反过来,一觉一切觉,一净一切净。

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在哪里用功?心地清净、心地善良。那个「善」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十善业」是佛发明的吗?是佛制定的吗?不是!自性本有的德行。「性德圆备」,圆满具足。不善,自性里头没有的。「十善」里面,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自性里头没有。自性圆备的性德不但不杀生,而且还放生、还护生,不但不偷盗,还大行布施。诸位细细想想,诸佛所行的,菩萨所行的,声闻、缘觉,乃至在中国祖师大德们所行的,在家二众接受佛法薰修明心见性、契入境界的,你看看这些人所修、所行的,性德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做一点好事,还需要奖励,还需要别人赞叹,那就不是性德。性德成就一切善行,不需要人赞叹,大乘经上讲的「三轮体空」,他连痕迹都不沾。就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更深入一层,「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是真正清净、真正的善良,痕迹都不著!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八风吹不动」,意思就在此地。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谤他也好,他无动於衷,他心里没有这些东西,这是性德。所以要细心观察诸佛菩萨,体会他们平等、慈悲度世的精神,我们认真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至少也要入境界少分,我们学佛没有白学,这一生没有空过,这一生生活得很充实,世间人说有意义、有价值。

解释「藏」这个字,「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这是《疏》里头。《钞》里头也有解释,这里头「具二藏义」「蕴恒沙性德」这是不空如来藏;「妄惑本空」是空如来藏。所以三如来藏说了两个,第三个叫「空不空如来藏」。这是说明蕴藏恒沙性德跟妄惑本空是一不是二,这是佛法,这就是大乘法里常讲的入不二法门。如果你落在「二」里面你就入不了门,你要把二放下,你就入门了。你知道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才能入得了门。如果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二不是一,一不是二,你永远入不了门。什么原因?非常简单,是你妄想分别执著障碍著你自己,不是别的。佛这一句话说尽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不是多、多不是一,这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了,一多不二。为什么不放下?这是个原则、是个原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执著人我是非。人我是二还是一,是非是二还是一?这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了,我怎样去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

大乘佛法佛说得很好,相上是二,性上没有二;事上是二,理上不二。然后你要晓得,性相是一,理事圆融,这个时候怎么样?不能说一也不能说二。说一,你执著在理上,说二,你执著在事上。你为什么不把执著离开?为什么不把分别舍掉?这个时候你就见到真相。别人要问你,问你的人如果是觉悟的,觉悟的人他不问你,他明白了!迷惑的人问你:是一是二?那你就观机,应机说法。应机是什么?看他的程度,帮助他觉悟。他没有办法觉悟,没有办法觉悟咱们就以方便法慢慢的来诱导他,恒顺众生,随机说法。所以《般若经》上说,「一切法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这是说诸佛如来、菩萨、缘觉、声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别?都是修的无为法,都是入佛的境界,入的浅深不一样。入得圆满,我们就称他作佛;入得很深但是还不圆满,我们称他菩萨;已经悟入,既不是很深也不圆满,我们就称他声闻、缘觉,他都契入了。这也是一个原理原则,我们就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观察这个人,他学佛学了多少年,学了哪些经教,他修的哪个法门,你看他学习的程度浅深高下,然后你再应机给他说什么法,他能得受用。你说得太高太深,他不懂;你说得太浅,他没兴趣听。特别是现前他所遭遇的困难,你要有能力帮他解决,你要有能力开导他,把他从迷惑引导到觉悟,这就是成功的教学,圆满的教学了。

有些人说:我不会!没错,你是不会,你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学,你怎么会!你要发心教学,你先要把这门功课学好,你才能教人,这种浅显的道理大家懂。你自己没有学好,你自己没有契入,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大乘经教里佛常常讲,自己成就了,自自然然就成就别人。所以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有些人听这个话听不懂,我自己修行是自利,我没有化他,怎么说自行就是化他?你自己修行,你给大家做一个修行的样子、榜样,人家看到你这个样子,知道修行的好处;仔细观察你,就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用说话。所以说明眼人、利根的人一看他就明白、就懂得,你就度化了他。根性劣的人,他不懂,他也看不出来,他也听不出来。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佛度有缘人」。你懂得什么叫有缘?他能看出来,他能体会到,这个人叫有缘,佛法里一般也称作他的根性成熟了;他会看、会听、会学,这种人不多,这是真的。但是,根熟也是从未熟培养成的,我们天天这样做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都在表演、都在示现。根熟的人得度了,根熟的人哪一个不来皈依佛陀,做佛陀的学生。开悟的开悟,证果的证果,根熟的。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天天在看,天天在学,阿赖耶识里落下很深的印象。

佛陀灭度之后,不在世了,有正法成就的,有像法成就的,有末法成就的。这些成就的人都是在世尊当年在世根没熟,但是看到佛跟佛弟子一切示现,在那里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所以在佛这个法运的两千年当中,有开悟的、有证果的。末法时期,往生西方净土就是开悟、就是证果,你能够选择净宗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有这个智慧、有这种选择,这叫觉悟、开悟了。将来舍报,佛来接引往生净土,你证果了。这种觉悟跟证果,实在说是无比的殊胜,不可思议。还有一等,善根福德很薄的人,在世尊一万二千年法运之中他不觉悟,当然更谈不上证果,有没有利益?有。佛门中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跟他种三宝的金刚种子,这个种子永远不会坏,为他后世做得度因缘。贤劫千佛出世,不知道他跟哪一尊佛有缘。释迦佛这里种的善根他没办法成熟,也许在弥勒佛出现在世的时候,他成熟了,他得度了。或者是更后,再后,到最后一尊佛是韦驮菩萨成佛了,毕竟得度!佛法教学殊胜的利益无与伦比,就在此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认知,天天要读书,就像学生一样,你每天要做功课,这功课是读书。

佛法不讲研究,佛法讲参究。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没有离开分别执著,你还是有分别心、有执著心。参究离心意识,换句话讲,不用妄想、不用分别、不用执著,那叫参究;用心意识,那叫研究,这是研究跟参究不同的地方。参究现在人叫什么?直觉,不用心意识,直觉的,这是有悟处。没有悟处,也不用心意识,经就是多读、多听,不要去想这里头什么意思。听懂了就有悟处,听不懂没有关系,再听第二遍。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千遍里头决定不用心意识,也就是不用妄想分别执著,完全不用这个东西。一遍一遍的读、一遍一遍的听,到你心定了,心意识真正不起作用了,豁然大悟!你还没有悟的时候,你虽然不用心意识,心意识还在障碍你,为什么?你没有把它离得干净,藕断丝连,好像不用了还受它影响,就这么个道理。你的功夫不够深还要加深,必定有开悟的一天。

下面《钞》里头解释「眼」,说「见性肉眼,即名佛眼者」。这是《大涅盘经》第六卷里有这么一段经文,「善男子,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这是小乘,声闻缘觉都属於小乘。「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不一样!为什么?这个经里佛给我们说出来了,「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诸佛见性故」。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肉眼就是佛眼。但是这里头条件一定是「见性的肉眼」就是佛眼;换句话说,没见性还是肉眼,不是佛眼。声闻虽有天眼,它不叫佛眼。我们凡夫如果没有见性,连天眼也没有,不如小乘。但是小乘怎么样?小乘要证果才有天眼,小乘要不证果还是肉眼,没有天眼。小乘人什么人证果,有了天眼?初果,头一个得天眼通,天眼通、天耳通。二果就得(就又多了)他心通、宿命通,斯陀含。三果圣人阿那含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可以分身、可以变化,没有障碍;像墙壁没有障碍,他可以穿墙就过去,墙也不坏,他有这个能力。四果阿罗汉有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尽了,他还是肉眼、天眼,不叫佛眼。学大乘明心见性,见性的人他的肉眼就是佛眼。

在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宗门明心见性的人不少,你看《五灯会元》里面就列入一千七百多人,这是明心见性的。在教下大开圆解,他的层次跟明心见性一样。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也是这个境界,所以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他的肉眼就是佛眼。这是大乘教里头有的,小乘教里头没有。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