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0讲) 2002/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00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这十八首偈颂的最后两首,「明人天乐」。请看经文:
【或有诸刹土。七宝所合成。种种诸宫殿。斯由净业得。汝应观世间。其中人与天。净业果成就。随时受快乐。】
这个两首是说「人天乐」。前面曾经读过诸佛菩萨的净土,也读到过三途六道里面的秽土,末后这两首特别为我们说明,我们现前所居住的是乐土,人天的果报。在六道里面,人天是善道;三途是恶道;修罗,善恶混杂,他的福报固然是很大,烦恼习气很重!享福,多造恶业,所以福报享尽,多半都是堕地狱。这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因此,修养善德这是最重要的一桩事。我们学佛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认真努力的学习,向佛菩萨学习,这个人真正有大福德。
在前面,我们也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天台大师(智者大师)在《法华经》里面,跟我们讲「百界千如」,每一个法界都圆满具足了十法界,这是事实。如果再要微细深入的观察,这一百界里头,每一界又具足十法界,千法界了;再深入观察,无量无边的法界,一法界里头圆满包含无量无边法界。这种现象怎么产生的?还是经上告诉我们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境界是唯识所变的。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虽然得人身,像不像个人?形状上像人,心行上像不像人?这点重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像不像人?得人身,我们又学佛法,既然修学佛法,那我们像不像佛菩萨?这一点不能不反省。
佛教我们做早晚课,早晚课的用意在哪里?就是这桩事情!早课用意是提醒,人很健忘,圣贤知道,实在讲转眼就忘记了,早课提醒你;晚课的用意在反省,在忏悔,在改过自新,这样德行、道业才会有进步,这是早晚课的用意。早晚课不能一天间断,一间断就迷惑、就颠倒,随业流转,不晓得流到哪一道去了!人天善果,很不容易保持。经上说的这第一首是讲的果报。
『或有诸刹土,七宝所合成』,跟前面所讲的不一样。『种种诸宫殿』,这是举一个例子,举他们居住的环境,显示他的福报。这些福报,末后一句是说的因,『斯由净业得』。人天的果报是从清净的善业,十善业道,佛在一切经论常讲是人天的真因。我们得人身,生活环境虽然不是大富大贵,都能过得去。这是往昔今生,修净业、修十善所变现的果报。
十善业道是最重要的修学纲领。要把十善业道圆满的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当然还要许许多多的助行。助行里面最重要的,是不能离开圣教,诸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这个不能离开,要常常学习。古大德教导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这是真的。年岁大了,求学的时间已经过去,不能说:算了!不要再学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我们在佛经里面,看到诸佛菩萨、罗汉、辟支佛,他们是怎样学习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生生世世无量劫中,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天天在学,时时处处都在学习。没有证得无上菩提,学习是为自己,希望自己真正如同诸佛一样,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的智慧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获得究竟圆满的德能,获得究竟圆满的相好,这大圆满!学是为自己,一面学一面教,教是为别人,期望一切众生各个都圆满作佛。要有这样的心量,要有这样的德行,认真的帮助一切众生,这里面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什么?帮助自己消除了嫉妒的烦恼,成就自己随喜的功德。
嫉妒障碍是严重烦恼,这个烦恼与生俱来,不是这一生学的。我们细心观察,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够觉察到他有嫉妒心,他还不会说话。你看两个小孩,五、六个月的小孩,两个小孩在一起,你拿一块糖,你仔细去观察,这糖只有一块,两个人都想要。那个拿到了很欢喜,拿不到的就哭了。谁教他的?没人教他。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过去生中带来的习气。所以,心量的拓开,烦恼的化解,要靠教育,要靠圣道。长时期亲近善知识,接近圣贤的教诲。
善知识、圣贤我们找不到!经书在,善书在,经书就是圣贤,善书就是善知识。展开书本就是亲近圣贤,亲近善知识,接受教诲。在每一天接受教诲的时间愈长愈好。在初学特别要明了,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的德行才能够扎根,我们的净善才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样就叫做功夫得力。福报现前的时候,自己对於因果要很清楚、很明了,善因善果。
我们希望善果相续,那要怎样做才能满我们的愿?善因善缘相续,善果才能相续。不要为自己,为自己心量太小了。做好事,为别人做,为大众做,这是好事。稍稍夹杂一点自私自利就错了,果报不一样。我们过去在新加坡做了不少好事,对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广修布施供养。我们用居士林的名义,用净宗学会的名义,不要用个人。我们在此地也做了不少好事,我们用学院的名义,用净宗学会的名义,不要用个人。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的教学有了成果,这是帮助大家拓开心量,远离污染,恢复到自己清净心。
为公,一切能够为公,心就清净。这里头夹杂丝毫自私自利,就被污染了,污染修福总归会得福报,那个福报不清净。我这个说法,我相信同学们都能体会得到,或者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或者在我们周边,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得到的。我们见到了,我们听到了,接触到了!周边确实也有富贵人家,这享受富贵的人家,你看他快乐不快乐?他有没有烦恼?有没有忧虑?有没有牵挂?如果都有,他的福报不清净。如果这一个人一生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他的受用清净。
什么是究竟圆满的福报?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究竟圆满的福报,在物质上受用不缺乏,衣,可以饱暖;食,足以能够养这个色身,不必要奢侈,不必要豪华,豪华奢侈,折福!自己有大福报,这个大福报转过头来,供养社会,供养众生,这个福报就愈来愈大。愈大,我们的布施供养范围就愈扩大。如同诸佛如来,他们的福报是供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这一切众生当中有愚痴的众生,不知道修福,不知道积德,他依然还能够生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佛力加持。佛心是平等的,不论你信不信佛,不论你对佛尊不尊敬。我们信佛,尊敬佛,佛加持我们;那个人毁谤佛,侮辱佛,破坏佛,佛还是加持他,没有丝毫偏心。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是真正的清净心,纯净纯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
对九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清净的、都是真诚的,我们学佛在这些地方学。从哪里学起、用心,不要忘记,念念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佛心,这是自己的真心,这是自己的正觉。这里面掺杂著丝毫虚伪、染污、我慢,我慢就不平,你就迷失了真心,你就迷失了自性。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一念觉,与这十个字圆满相应,那是佛菩萨;一念迷,与这十个字完全相违背,那是凡夫。
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淘汰无始劫以来所薰染的烦恼习气。初学的人要有标准。我们净宗学会的同学依靠净宗的经论,现在我们所依据的是「五经一论」。经论的教诲怎样能够落实到生活?那一定你要抓到纲领,要牢牢的记住。总的纲领,我们选定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净业三福,「斯由净业得」,这三条,总共十一句,常常要想到、要做到;第二个科目,六和敬,教导我们人与人相处必须要遵守这六个条件;第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第四个科目,菩萨六度;第五个科目,普贤菩萨十愿,好记!我们在这一天当中,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五个科目相应不相应?这就是真修行,不必再搞复杂。能够这样修行,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不往生的。
三福里头,「读诵大乘」。初学的同学,这个根还没有扎稳,读诵大乘选一部经就够了,决定不能搞得太多太杂,那会把你搞乱,你得不到好处,一定是一门深入。古大德给我们做出榜样,有人一生就念《阿弥陀经》,他得利益,他心是定的,得念佛三昧,开智慧。念到心清净,净生智慧,善生福德。所以一门深入容易得到纯净纯善。净心善行,福慧双修,在人间天上,哪有不享福的道理!但是福报确实很容易迷人,把人的正念迷惑了,所以要有高度的警觉。
像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福慧双修,而且是多生累劫,有大福报大智慧,所以他不受,他不受福报;他把他的福报拿去供养众生,他不受,自己只需要衣食温饱,他就够了。居住的地方,他没想到,一切随缘,所以他心里头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得失,你说多自在!他需不需要宫殿?不需要,释迦牟尼佛不要,住在什么地方?住树底下,晚上坐在大树底下休息一个晚上就够了。他教化的许许多多众生,这里面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的宫殿房舍很多,有时候也请释迦牟尼佛去住,佛不拒绝,佛随缘。你家有多余的房子,请我去住,我好,就去,带著学生一起去;佛很随和,不执著。
有人提供,佛没有生欢喜心;没有人提供,佛也没有生瞋恚心,永远是清净心,永远是平等觉,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那么有这个供养,一切供养,一切都很顺利,决定没有贪恋,这个很要紧,决定不被外面境界所迷惑。如果没有这个本事,最好是不接受。为什么?这一接受,迷了,一接受,堕落了,最好不接受。有这个本事,佛门里面所谓「八风吹不动」,行,有这个本事,可以。心里面永远不被外境影响,不被外境所转,可以,一切随缘,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
没有这个能力,就是说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怎么办?圣贤人教导我们,择善固执,你没能放得下!那你要有能力辨别善恶,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你要有这个能力,择善固执;成就自己的善业,不受人天福报。一定要到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才能够随缘,随缘里面得大自在;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要记住择善固执是正确的。分别执著没有了,你可以跟诸佛菩萨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只成就功德,不会造罪业,不造业。不但染业不造,净业也不造;恶业没有,善业也没有,真清净。我们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
经典是我们的增上缘。佛家讲四种缘,亲因缘,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面都有佛的种子,都有菩萨种子。你为什么成不了佛,成不了菩萨?那是其他三个缘不足。其他三个缘里头最重要的,所缘缘,这是最重要的。你起心动念,你所缘的是什么?这个关系太大。如果我们起心动念所缘的是诸佛如来,你这一生当中肯定成佛。有没有这种人?有。在哪里?《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所缘的是佛境界,所以人家一生成佛。
经上讲所缘缘,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讲的立志,佛法里面讲的立愿,这是所缘缘。志愿坚固,永远不退,永远不失掉,那叫无间缘。你的志是不错,今天立了志,明天就没有了,就转变了,那你这个人一生一事无成。为什么?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这是你失败了。
我小时候我的父亲教我,无论是做学问,或者将来在社会上创业,要记住一门深入。他自己一生失败,失败的原因就是常常转业,改行。今天喜欢这个,不错,他就去学去做,做个一、两年,看到那个好,他又去搞别的,没有一定的方向目标,常常更换,所以一生一事无成。他把他这个教训教给我,让我们做儿女的不可以学他这个样子。他的同学朋友都有成就,怎么成就的?搞一行之后,没有改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成就了。
学道亦复如是!佛法里头八万四千法门,学一门,你就成就。你要常常换新花样,你也会一事无成。大的方向来说,佛教有十个宗派,今天修净土,明天学禅,后天又要去学密,保证你一生空过了,什么都不能成就。就是一门里面,净土有「五经一论」,你专一一门,肯定成就。你这个六门都搞,你就很难成就。这六门东西,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很多,注疏不少,你要是每个人都跟,你就糟了,只能跟一个老师,你才会有成就。门门都成无上道,门门都明心见性,你懂这个道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佛在《金刚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选择一门,坚定在这一门,永远不改,这一生当中就成就了。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接著看末后这一首,第十八首:
【汝应观世间。其中人与天。净业果成就。随时受快乐。】
这一首偈含义很深,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净业果成就,随时受快乐』。这个快乐怎么个讲法?为什么会随时受快乐?我们要能够体会得。世法里面有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如果不能帮助别人,那不是快乐。饮食,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丰厚的饮食,一般人以为快乐,我们讲吃得太好。那是不是真乐?不是。为什么?乐极生悲!世间人不是不知道,也常听,也能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过分丰厚的饮食是许许多多疾病的根源,他那个「受快乐」是乐中有苦。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不是净业,他心地不清净,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当然更没有众生。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共乐,与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是真乐。
昨天晚上正好遇到星期六,学院照例举办的是温馨晚宴。我看了一看,我们院子里面的车辆停满了,所以我也想起停车场一定要做,这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的斋堂坐无虚席。我只吃了一点点稀饭,我看到那么多人来应供,非常快乐!斋堂坐不下,我走出去,客厅里面,客厅不大也坐满。客厅后面,平常同学们在那里研究讨论的一个小教室,那里面人也满了。每一个人看到都欢喜,都快乐,「随时受快乐」。一定要记住,与一切众生同乐,最快乐了。
现代这个社会,懂得这种享受的是愈来愈少了,为什么?自私自利蒙蔽了他的清净心,蒙蔽了他的真诚心,在他的心里面,苦乐颠倒。许许多多的众生以苦为乐,真正的乐,他从来都没有享到过,这种人可怜,佛经里面常讲的「可怜悯者」。苦乐不能认识,是非、邪正、真妄,当然他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愚痴哪里来的快乐!他那种生活里面感觉到快乐的,我在讲席里头常讲,譬如服毒,譬如打吗啡,那是刺激,哪里是快乐?唯有心地清净的人,他随时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人生不能不修净业,你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真正幸福美满,清净心重要,清净身重要,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的生活当中才有真正的乐趣。有一丝毫的染著,真乐你就没分,永远被障碍住了。
我们的同学,难得的是我们有这个缘分,天天在一起学习,我们依靠的是大乘经教。尤其是这几年来,我们一起学《华严》,《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换句话说,就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我们没有离开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接受,我们体会到。所以修行一定要抓住纲领。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我们同学修行守则,前面列的是总纲领,五个科目;后面我们节录了《无量寿经》,佛在经典上最重要的教诲,我们节录了六十几条;后面又附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也节了四十几条,这是针对我们现前毛病习气对治节录的。我们怎样学习?怎样改过自新?怎样真正忏除自己的业障?这个小册子好,不要再求多,把这个做到就行了。
出家的同学还要加一点,加什么?《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要真正做到。不能不念,不能不讲求,不能不落实。只要把这一点东西做到了,念念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经典这个地方讲的净业,我们皆有分。净业的果报我们不希求,会不会现前?自然现前。现前的时候,最重要的,要看破放下,决定不能有欢喜心去享受;你欢喜心享受,立刻就堕落。
这个果报现前,刚才说了,一定要知道把它转过头来,供养一切苦难众生,与一切苦难众生共享,那你就完全对了,你不会堕落,你没有过失,你的福慧会时时增长。我深深相信,你自己能够觉察得到,月月不相同,我不敢说日日不相同,月月不相同,每一个月你会觉察跟上个月不一样,有进步了。心地愈来愈清净,善行愈来愈踏实,愈来愈多,果报不可思议。这个时候的进步不是一分、两分的往上加,就像几何级数一样,倍倍往上加,你感觉得非常快速,这里头有真乐。
我们说的是修净业的同学们,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世间众生也不例外。但是世间人与天,天上我们不知道,人间我们常常接触。世间人在过去,确确实实接受圣贤教诲,爱好圣贤教诲,尊重圣贤教诲,他们善福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有。我们在古代许多典籍里面记载看到了,但是今天社会里面没有了。
今天这个社会,实实在在讲,可以说有史以来未曾有的动乱的社会。我们在这个社会里头习惯了、麻木了,连知觉都失掉了,这很可悲。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间?这个很可怜。不知道自己每一天要做些什么事情?真正是麻木不仁,随顺自己的妄想、烦恼、习气,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茫然无知。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诲抛弃掉了,没有人教了,也没有人提倡了。
我这一次有这个机缘到日本去参学,许多日本的朋友跟我讲,日本现在有危机。他们所看到的危机是经济萧条,失业率不断在上升,生活愈来愈不容易。可是我的看法跟他们不一样,我觉得真的有危机,而且危机非常严重。这危机是什么?是一般的人民对他们传统丧失了信心,这个问题严重。中国最近这两百多年来,受尽了苦难,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这个国家民族对於固有文化、伦理道德、古圣先贤教诲,丧失了信心,造成这么大的苦难。日本人对於固有文化传统丧失信心,是二次大战以后。他们要不能够改进,要不能够觉醒,他的苦难还在后头,我们就看得很清楚,比中国还要苦。
所以真正能带给众生幸福美满的,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从圣人教诲里面才能得到。佛法里讲得清楚,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心不清净,纵有聪明不是智慧,佛法讲「世智辩聪」,跟真实智慧是有差别。智慧是从清净心,从禅定当中生的。所以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戒是修福,定是修清净心,「因定开慧」。中国谚语里头也有所说「福至心灵」,所以先教你修福,福报现前,人忽然聪明了。所以,佛法是先教人持戒修福,然后进一步教你修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圆满。
佛家讲大圆满。这个大圆满具体而言,三种圆满:智慧圆满,无所不知;德能圆满,万德万能,无所不能;相好圆满,相好就是我们讲的福报,依正庄严,福报圆满,三种圆满。这三种合起来,佛法里面称为大圆满。从哪里来的?戒定慧三学里头来的。如果把戒定慧三学舍弃了,你到哪里去求圆满?所以众生苦!在现前这个社会,难得还有很少数学佛觉悟的人;学佛自己真正有受用,觉悟!觉悟的人一定要发心,要把觉悟的形象做出来,启发众生的愚迷。这就是度化众生,佛经里面常讲的度众生。度众生要自己做出样子给人看,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样。
我是在一九八二年第一次到美国,跟万国道德会,他们在洛杉矶召开第三次世界的会员大会代表会。我是他们这个团体里面的顾问,这跟美国就结了缘。以后在那边遇到许许多多的同学,慈光讲座的同学,大专佛学讲座的同学,他们跟我的缘都很深。所以以后每一年美国我都要去两、三次。到第二年(八三年),我在旧金山讲经,时间不长,好像是讲一个星期。讲经的处所是老人公寓,我在这里面讲了七天,感受很深。
我就想到,二十一世纪佛教的自行化他的道场,可能不是寺院丛林,而是什么?老人公寓。旧金山这个老人公寓有四百多个单位,大多数都是单身的老人,有少数是夫妻两老住在一起,这个都是退休养老。如果像这种老人公寓里面有讲堂,有念佛堂,有禅堂。他们一天到晚没事情,吃饱饭什么事情都没有,喜欢听经的,去研究经教,听经;喜欢念佛的,念佛堂念佛;喜欢参禅的,禅堂去坐禅,他的时间不空过,他真的会有成就。
我就想那才是真正道场,这些修行人都能够集中居住在一起,像我们古代净土宗初祖远公大师在庐山建念佛堂。他那个念佛堂人数固定的,不是说常常有来去的,没有,他固定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志同道合,我们住在一起,一起来共修,各个有成就。这些人住在山上,平时不下山的。远公大师,这是有道的高僧,他有一些道友来参访,他送客,虎溪为界,不出这个界线的,所以各个有成就。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能结个法缘,决定不能成就。
所以真正成就的应该是老人公寓这种形式。我那个时候就想到弥陀村,那个念头就是一九八三年在旧金山老人公寓讲经的时候,动了这个念头。往后我在美国、加拿大许多城市弘法,我就喜欢参观美国、加拿大的老人公寓。所以到澳洲来,我想看的,澳洲的老人福利事业,他们这边叫退休村,在物质生活,居住环境比美国好。澳洲土地大,人口少,所以居住的环境非常好,在物质生活方面,照顾也很周到,我看了很欢喜。所以我到澳洲来,也常常想著如果有这个机缘建一个弥陀村,让这些退休,一切都放下了,这些同学们,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个缘比什么都殊胜。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面面顾到,这才真正是人的一生晚年享福,真的在这儿享福。
人有善愿,佛菩萨、天神,我相信一定会照顾,我希望有一天这个愿望能够实现。许许多多老人虽然退休了,身心还是很健康,但是要没有精神生活,他的健康维持不了多久。为什么?每一天吃饱饭在打妄想,这个对於健康有很大的妨碍。天天在想他的过去,所以跟一般人谈话都是讲老故事,一遍一遍,永远讲不完。这什么原因?他内心的苦闷,他用这个来发泄。新的东西他记不住,很快,你跟他讲,马上就忘掉;几十年前东西,他念念不忘。
我们了解,所以让他听经,让他念佛,给他精神寄托,跟他讲解佛法的道理,跟他讲解三世因果。让他明了,人有来生,人不是一生。这一生了结,来生就开始了,我们要多想想,我们这一生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欠缺、不如意,怎么改进,来生做得更好、更美满,就把他气就提起来了。诱导他不必去想过去,要想未来。在过去这个基础上改过,这个佛法里面,世人常讲改正,把过失改过、修正,未来就更美好。宗教里头也常常讲悔改,这个意思都非常好。
人天净业修成了,一定要知道往上提升,往上的境界无量无边。哪一个方向,哪一个目标最好?佛在大乘经上给我们介绍的,《华严经》讲得最圆满,方方面面都说到,一切诸佛的刹土,十方无量无边染净的世界。但是文殊普贤在无量无边世界刹土当中,劝导我们归心於西方极乐世界弥陀刹土,这是这两位菩萨介绍的。释迦牟尼佛跟十方诸佛如来极力的在劝导。我们听到,我们见到了,哪能不信!对於这个真正建立了信心,培养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一心求生弥陀净土,我们的大事圆满。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所希求而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居然能够如愿以偿,这个机会多难得!
我们的心量要扩大,希望与一切有缘众生共享。我们建弥陀村,弥陀村就是净业的道场。我们希望将来每一个净宗学会都是这样的道场。弥陀村就是净宗学会,净宗学会就是弥陀村。专修专弘,大家同住在一起,互相照顾,彼此就像父子兄弟姐妹一样。我们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居住在这个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兄弟姐妹。我们把儒家孔孟教导我们的伦理道德,在这个弥陀村里头落实。世尊教导我们的三福、六和、四摄、六度、十愿,也在这个地方落实,这是真正佛法的道场。
我们这么多年来所学所修的,弥陀村就是我们的成绩展览馆。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统统展示出来,让社会大众看,这是佛法,这是净宗。没有成绩具体表现出来给人看,怎么能帮助社会?怎么能帮助众生?佛门里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怎么度他?你把成果展览出来给他看,就度了众生。他看到很好他想来,他进来他就得度了。所以这个退休村要做到模范的退休村,让每一个退休的人都向往,都很想到你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就是老年最幸福、最美满的生活方式。
这个里面服务的人员,现在我们讲义工,这些志工都是修行人,用现在一般的话来说,都是接受过圣贤教学训导的善友。他们有爱心,他们有亲情,对待所有的大众。使居住在这个地方的老人同修,他们的感受就像跟家人、兄弟姐妹、儿孙、亲朋好友,天天团聚,天天团圆。在佛光普照之下,身心安乐,无忧无虑,增长清净心,增长善心,将来往生,共成佛道。不做出成绩来,你就做不到,一定要做出成绩出来。
当然这个事情不是容易事情,我们想了几十年,我们的心愿没有间断,没有舍弃。新加坡居士林在做,我们希望它能做得很如法。新加坡地方小,居民多,生活不容易。大环境当然澳洲好,澳洲地大人少,土地容易取得。所以我参观澳洲的退休村,每一个人老人,有很多都是住独栋的房屋,跟住家没有两样。有三房两厅的,有两房一厅的。次一等的是双并,就是两个单位一栋房子,当中有一个墙是共同的,这我看了很多。年岁大的,身体欠佳需要专人照顾的,他们居住的房子就像公寓一样,一个单位;我去参观,一个房间,房间是套房,有一个小客厅,也有一个小阳台,面积不大。这是对於行动已经不方便的,退休村里头有专人照顾。我们都看到了,我们也都想到了。
宗教团体办的,它里面有教堂,有牧师、神父,每个星期在里面带领大家做礼拜讲道,好!我参观一个天主教办的,它里面有六十多个单位,也就是有六十多个老人,规模不很大,做得很好,我们看到生欢喜心。多看、多问、多学习,希望我们将来做的,比他们做得更好。他们的缺点,我们能够改进;他们的优点,我们完全接收,那就后来居上。这是讲到「随时受快乐」,这个快乐一定要与一切众生共享,真快乐。独自一个人,一家人享,决定不快乐,这个道理要明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