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二九讲)  2002/08/20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29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所持刹网差别长行,随门广释第三段明体。在这一段经文也是有二十句,都是略说,列二十种,前面十种是讲「色相」,后面十种是讲「声」。这两大类可以说把诸佛的教体跟众生学习的、接受的教体都包括尽,世界种之体也不例外。这个理趣很深,道理很深,如果真的能够会通,我们就晓得情与无情确确实实同一体,同圆种智。我们娑婆世界是以音声为教体,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圆是圆融、是圆满,通是通达。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差别各异,凡是相同、相近的,自自然然他就聚集到一起,真正显示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是自然现象,这在佛经上讲法尔如是。现在请看经文:

【诸佛子,彼一切世界种,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或有以众色焰为体,或有以诸光明为体,或有以宝香焰为体,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或有以菩萨影像为体,或有以诸佛光明为体,或有以佛色相为体,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

这说了十种,这十种都没有离开色相。我们读这一段经文,一定要能够体会得到,在这里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什么?前面一段我们要学形相,这个地方我们要学体质,体就是讲的性质,特别著重在质体。中国古人读书常常说读书目的何在?在变化气质,那个质就是体。不读圣贤书,这个体就所谓是俗不可耐;读圣贤书之后,真的要知道变化气质,提升境界,自自然然就不同。

我们在此地看『或有以十方摩尼云为体』,这个於事於理都讲得好,世界确确实实是以微尘为体。华藏这么大的世界,以什么为体?我们回头想想,我们的身,我们的身以什么为体?也就是说这个身是怎么组成的?无数的细胞组成的。这个细胞是我们身体、肢体。大的星系怎么组成的?大星系由许多小星系,无量星球组成的。这些星球在太空当中又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是由星云凝聚而成的;换句话说,星球在未形成之前,一片像云雾,慢慢云雾凝结成一个星球,成了一个星系。成了许许多多星球,就变成一个星系,这是「以十方摩尼云为体」

从这个地方我们应当体会得,今天世间所讲的多元文化,真的,大宇宙如是,我们的小宇宙也如是,以多元文化为体。此地讲了二十种,十种色相、十种音声,这不是多元的吗?这不是单元的。因此我们有多元的理念,就与宇宙众生真相相应;如果没有多元的理念,完全心里头只有单一,而不能够容忍,这与事实真相相违背。《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体性,还说了二十种,这二十种最后总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二十种是列举而已,所以是多元的。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要能够体会得,心量自然拓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能包容,真正能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总是以清净平等欢喜心来接纳,自自然然你就能受到真实的利益。方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不是普通人能说得出来的,他自己要不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决定说不出来。我们通过五十年的学习,我们尊敬老师,我们爱老师,我们常常把老师的教诲提在口边,这是什么?我们也有少分相应,也真正得到享受。证实老师的话没错,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们对於老师仰慕的心、尊敬的心、感恩的心,油然而生。但是你得要善学、要会学,你要不会学,那几十年的时光空过了;不会学得不到利益,会学的人他得到了。怎样才算是会学?第一要有清净信心,对圣教、对老师不能怀疑,怀疑你就得不到,这是头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决定是依教奉行,遵守老师的教导,去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你要真干!第三你要有恒心、有耐心,锲而不舍,法味就现前了。

世味,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滋味比不上法味,法味才真正给你带来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乐世间人没有法子体会,你怎么想你都想不到,你步入这个境界,大乐!世间五欲六尘哪里能跟它相比?五欲六尘要能跟它相比,释迦牟尼佛不会出家了。他是帝王的身分,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统统得到。不是说一般人希求,得不到、求不到这才出家。他不是的,一切现成的,他把它放下、把它舍掉,那是为什么?这个比那个更乐。做帝王,中国古人常讲「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比不上觉悟的乐。所以世尊舍其王位求觉,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里头有大乐,这个是真乐!世间之乐,佛在经上常说乐为坏苦,懂得的人不多,但它是事实。多少人迷恋在其中,到离开的时候、分手的时候苦不堪言,难分难舍,苦报现前。出世间的大乐,大自在,大圆满。所以在此地我们体会得多元,我们要有多元的理念,把这个理念扩展,扩展到没有边际。

在第二句里面,『或有以众色焰为体』,跟底下一句『或有以诸光明为体』。焰是火焰,这两句就事上讲,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这个星球它是以燃烧为体。太阳是整个星球高温度的在燃烧,整个星球在燃烧放出光明,所以是个火球。晴天夜晚的天空,我们看到许许多多星星,这些星星都跟太阳一样,全都是在燃烧,释放光明出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要求智慧,光明是表智慧,我们要学太阳,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这个星球虽然很大,比地球大的多,它里面的资源当然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它那个火慢慢烧,资源烧尽它就熄了,熄的时候它就没有光,到它没有光的时候这个太阳系就解体了。所以世界有「成、住、坏、空」,它正在燃烧的时候这叫住劫,成住坏空,烧尽的时候它就坏了,到整个瓦解它就空了。当然在我们有生之年,这太阳的燃烧还不会消失,它的光明消失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我们要求光明,我们要能够舍己为人。

你想想看,太阳它的恩惠,至少围绕著它的这些行星都得到它的恩赐。地球上如果没有阳光,所有一切生物都不能生存,这一切生物能够在地球上生存,最重要的靠阳光;换句话说,靠太阳的光明的恩赐,我们要学。你看看阳光对於这一切万物是平等的、是无偿的,不希求报偿,这是真实的恩惠,真实的慈悲,真实的智慧,从阳光这个地方学到;然后我们看到所有一切发光的质体,都是在提醒我们这个理念,唤起我们要以大公无私为一切人事物去服务,义务的,尽心尽力。你能够学太阳,宗教里面常讲太阳神,太阳神就是这么来的。在佛法里面不叫太阳神,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药师如来两位得力的助手,表法的意思非常好。日光,日对治什么?对治寒病;月光清凉,对治热病。众生的病分为这两大类,药师如来用这些方法来对治。

第四句『或以宝香焰为体』,还是著重这个「焰」。宝香我们就晓得,燃烧的物质,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它这种燃烧就是核子分裂,所以才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这么高的温度。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宝香,我们就晓得佛是指什么,我们要学的是性德之香。自性本具的般若光明,本具的德能的光明,从相好里面放出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学习不难,凡夫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凡夫的情执没有断,好恶没有放下。这个人对我好,我喜欢、我感激他;那个人对我不好,我讨厌他、我恨他,凡夫!你的心不清净、不平等,你用的是轮回心,不是真诚心,这是凡夫学佛的难度。这个难度要不能够破除,不能够把它消化掉,你的修学很难进展。这些那要讲求修学的功夫了。功夫从哪里看?你能不能够克服烦恼习气,再恶劣的众生,你不会讨厌他,你才是真正觉悟了。这个众生处心积虑要想害我,我对他纯净纯善,他还要想方法来害我、来整我,你不恨他吗?纵然没有报复的念头,肯定你一定有回避他,一定是拒绝跟他往来,这是什么?人情!你要记住人情,人情可不是佛菩萨的道情,道情里面没有。这些地方我们要转变,我们要悔改,宗教里头讲悔改。

我们要有诸佛菩萨的智慧见解,诸佛菩萨是怎样看待一切众生?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诸佛菩萨看的。中国的圣人,他们的看法跟诸佛菩萨非常接近,「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处心积虑要想害我的人,他性本善,你知不知道?如果知道性本善,他再恶,我还是很欢喜他,我还是很尊敬他,绝对不会以他那种心态去报复他,没这个道理。他为什么对我发生误会?为什么对我起这个恶念恶行?是他一时迷惑。记住,一时迷惑不是永久的,早晚他会醒悟过来,他是个好人。即使造作五逆十恶,甚至於毁灭佛法,造五逆十恶的重罪,他还是有佛性,这个人还是性本善。所以诸佛菩萨、圣贤眼光里面,他们看待跟凡夫不一样,凡夫认为这个人是不可以赦免的,佛菩萨依然大慈大悲,没有把他的罪业、罪行放在心上。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必须在这个境界里面,要做一个重大的改变。

五年前我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转过来了。顺境逆境、恶缘善缘,我在这里面得到清净平等,欢喜无量!四十多年的学习,在境界里面才回过头来。在我学佛三十年的时候、二十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修忍辱波罗蜜,我能够忍受,但是心里面还有稍微的不平。到四十年,学佛四十年,欢喜了、平了,在这个顺逆境界、善恶之缘里面,渐渐平等了,这才真正生欢喜心。如果不认真修忍辱波罗蜜,这个境界你得不到,这种快乐你无法想像,你也没有办法体会。我们读《金刚经》、读《涅盘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个境界我能够体会得少分。境界真的转过来了,对於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一片慈悲,这个慈悲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真诚的,怨亲平等,善恶也平等,这个道理很深!不认真学习,我们怎能得到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

下面一句,『或有以一切宝庄严多罗华为体』。我们晓得印度古代有贝多罗树,这个树叶古时候的印度人用它来书写,我们佛法里面讲「贝叶经」,这个贝叶就是贝多罗树的树叶,他把这个树叶裁成一样大,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起来,这上面可以写字。还是属於色相。色相,跟以下所说『菩萨影像』、『诸佛光明』、『诸佛色相』,可以说这是从事於文化工作。这一类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以什么为体?以此为体,以菩萨形相、以佛的色相。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这几年各地方讲经弘法,常常用的一个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模范、典型,到这个世间来是来表演的,八相成道,做给世间人看的,希望世间人看到之后能觉悟,佛菩萨这个作法是正确的。

我们凡夫的作法错误了,错误就有苦受,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错误的作法,带来六道三途的苦报。佛菩萨他们的想法、看法、作法超越十法界,不在六道之中;不但不在六道,也不在九法界。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自己清楚明白,一生所示现的不违本愿。我们仔细观察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行谊,确确实实给我们表演的,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他一生的示现真的叫干净俐落,一尘不染。

我们说得更明显一点,「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要有争,你要有求,你就染污了。只要有争有求这个念头,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已经不平等,已经是迷了,迷而不觉。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学清净平等觉,一定要真正学佛,「於世无求,於人无争」。别人争,让给他,应当要让,觉悟的人哪有不让的道理!所以有智慧的人、觉悟的人,那个忍让对他是轻而易举,一点都不费力。大乘经教不要说参透,参透了,那你是法身菩萨!你能够契入少分,你的受用就跟一切世间人不一样,虽然没有入菩萨境界,靠近了,愈靠愈近。这是真实受用,法喜充满。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三「明体」

前面十句最后的两句,『或有以一宝光为体,或有以众宝光为体』。我们读这些经文,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一点启示,帮助我们学习。在我们这一生修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晓得佛法有无量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虽然说「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不能没有,但是学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要知道自己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学到,学得很好。所以我们细心去观察,古时候祖师大德为什么要建立宗派,宗派就不是「法门无量誓愿学」。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学不了。那怎么办?在这个法门里面选择几部经,这几部经性质都相近的,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就学这一部分。

在中国隋唐时候,有华严宗、有法华宗。华严成为一个宗派是贤首国师他提倡的,佛法太多、太广,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能学得完的,学一部分,这就容易多了。法华真正成为一个宗派,智者大师,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又称为天台宗。华严,贤首国师真正成为一个宗派,所以大家称为贤首宗,以人名来称呼。其他像法相唯识、像三论、像律宗、像净土,都是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取一部分。尤其是净土,净土经论最少,只有三经一论。远公大师在庐山建莲社,提倡念佛,提倡共修,当时只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志同道合。所以真正修行,人数不在多,是要在真修,各个都有成就,无比的殊胜。在远公那个时候,净土经论传到中国来,翻成中文只有一种《无量寿经》,净土经论《无量寿经》最先翻译。庐山远公大师就依这一本经,真的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各个成功。在那个时候,《弥陀经》《观无量寿经》都还没有翻译出来。从这些地方我们就明了,我们的根性不高、不利!

我们学教取什么?取一宝光为体,行!众宝光为体,我们就难了。众宝光为体是通家,一宝光为体是专家。所以我学佛的时候,我就提倡,劝勉同学学一部经论。如果我们有一百人,每一个人学一部经,都学不相同的,我们这个道场就有一百部经,各个人都是专家,各个人都是第一。你专攻《无量寿经》,无量寿第一;你专攻《阿弥陀经》,阿弥陀第一;你专攻「金刚般若」,你是《金刚经》第一;各个人都第一。这一百个人就是一百部经,一个人讲经,九十九个人都来听,所以这一百部经我们统统都听了,但是自己专攻一门,把一百部经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融合在我这一部经里面发挥,所以各个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你的光芒,也就是说你的影响力,决定影响全世界,决定影响到后世,时间、空间你都有久远的影响,你成功了。

如果你搞多了,搞杂了,你搞一辈子一样都不能成功。谚语里有所谓「行行通,行行松」,不精。你知道的很多,每一样都很平常,没有出色的地方。换句话说,社会一般大众真正想学经教的不找你,他找什么人?他找真善知识,找专家。我学《华严》,我一定找真正能契入华严境界的,我找这个善知识;我学《无量寿经》,我一定要去找真正得念佛三昧的,真正入无量寿境界的,我会找这个。肯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读这些经论要有启示,要有体会。「色相」十句,我们讲到此地。再看后面十句,后面十句是讲「音声」

【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境界清净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菩萨大愿海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方便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刹庄严具成坏音声为体,或有以无边佛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变化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众生善音声为体,或有以一切佛功德海清净音声为体,如是等,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个末后是总结。这是以音声说了十句,这一段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是以音声为教体。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这个世间众生选择法门,他老人家就说得很明白,「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耳根利!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以音声说法,孔老夫子在中国(出现在中国),也是以音声说法。那个时候没有讲义,没有书籍,他们的东西流传下来都是过世之后,学生从自己听闻记忆里面写出来。换句话说,都是学生的笔记,流传后世。

佛的经典也不例外,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之后,弟子们开始结集。佛法,佛弟子跟孔老夫子弟子不一样,夫子的学生并不像佛陀学生大规模的集会来做这个工作,夫子学生当中只有少数志同道合,觉得有把夫子这些学说传下来的必要,个人就记忆里面提出一些资料。我们今天在《论语》里面看到,其他散在五经里头,分量确实不多。佛陀的弟子就不一样,学生多而且修行证果的人多,所以他们有组织大规模的来做。所以有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第三次结集,第四次结集。在第一次结集里面采取复讲的方式,阿难尊者的记忆力很好,释迦牟尼佛的侍者,佛平常教导一切人,他都在旁边听,他有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他一遍能记得住,而且能够很长的时间他不忘记,大家推他出来复讲。

我们佛门培养讲经法师,是从阿难尊者传下来的,所以佛门这两三千年,弘法的法师、讲经的法师统统都是讲小座出身的。头一个讲小座的就是阿难尊者,完全复讲,不能加自己的意思;加自己的意思那就错了,那不是佛说的。后世培养讲经弘法人才,复讲老师的,也不能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自己烦恼习气没断,你没有开悟。什么时候你可以自己去讲,不要去依老师?你开悟了,以这个为标准。你开悟之后,你不会把意思讲错。没有开悟的时候,很容易把意思讲错;意思讲错了,要负责任。百丈大师那里有个公案,「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个公案许多同学都知道。你要是误导众生,罪过很重。你自己走错路,那个过失小,你把别人引错了路,那你要负责任。所以复讲只有复讲老师的,要是讲错了,老师负责任,学生没有责任。学生如果自己发挥,自己加意思,那你要负责任,这个道理跟因果的责任一定要懂。这个传统一直到我,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复讲,这在台中十年,这个方法好,非常有效果。

现在我们看后面十句。十句的第一句,『或有以一切众生福德海音声为体』,一切众生的福德。后面这十句要用佛法来讲,「应机说法」。前面这十句是自己的真实智慧,自性的德能,自受用。应化在世间是来帮助众生的,换句话说,他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他受用,我们在这个世间示现什么样的形相?应该要说什么样的法?那要看众生的根性,不是自己想说什么,这个不行,这不契机,一定要观察众生的根性。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医生一定先要诊断他得的是什么病,他这个病根源是什么,要把他的根源找到,然后用什么药物来治疗。总不能说医生先把处方开好了再去治病,没这个道理。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你刚才讲的,我们学经教学一种,那不就等於好像一个处方。我这个处方怎么能应机,怎么能治一切众生病?你这个问题问的也不错,可是佛法是圆融的,经典上字字句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任何一部经典能契一切众生机,看你怎么讲法。有从理上的讲法,有从事上的讲法,有从因上的讲法,有从果上的讲法,这一部经讲的方法千变万化,活的,不是死的。这个不容易了,这个难学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说一门深入,深入到一定的程度开悟了,悟了之后,经就是活的,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你得自在。这一个法门,这一部经,能应一切众生的根机,众生根性不相同,这个经文是一样,讲的方法不一样,都能叫一切众生满意、欢喜。所以不悟是不行的,一定要觉悟。

众生福德,这是世间,凡是讲到众生多半都是讲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的「福德海」是伦常道德,能够遵守,伦常是大道!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所赞叹的,古代的帝王都是圣人,「圣」这个字的定义,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理事、性相、因果都清楚都明了,称为圣。他们教人,用现在的话来说,确实是很简单,抓到几个重要的纲领原则。「五伦」,五伦是天道。何谓天道?天然的大道理,天然的法则,天然的原则,不能违背;违背了,那你就有苦头受了。五伦是讲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讲什么?人际的关系。你知道这个关系是天然的法则,你能够遵守而不违背,你的家和,你的国和,你的社会关系和,和为贵!这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平等怎么讲?人人都遵守自然的法则,伦理。伦理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孔老夫子一生没有创造,现在人讲创作,孔夫子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两位东西方的大圣人都给我们说,他们一生是「述而不作」,他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孔夫子如是,释迦牟尼佛亦如是。人要有创作,是从自己意识里头流出来的,没有创作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不一样。

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总原则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常是恒常,永远不变的,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是天道,自然的、天然的。「仁」是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同时就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仁道。我不愿意别人加给我的,我就决定不能够加诸於别人。第二个是「义」,义是什么?义务,用现在的话来说,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众生服务不求报酬、不计代价,完全是付出的。义,还有一个意思,做到恰到好处,义者宜也。第三个是「礼」。人与人之间要有礼节,这是长远和睦相处之道。礼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自己一定要懂得谦虚卑下,要懂得尊重别人。

第四个字是「智」。智,今天所说的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感情容易迷惑,容易做错事;依理智,不依感情。最后是一个「信」,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互信,我信任别人,别人也信任我。在佛法里面,别人不信任我,我也信任别人,这样说来,那不就吃亏?不就上当?吃亏上当事小,缺德事大,不能够缺德,我要修养道德。「仁义礼智信」是道德的根本,这五个字在佛法里面就是五戒,我们晓得五戒是学佛的根本,称之为根本大戒。戒律、威仪再多都是这个根本的细说,根本的广说归纳起来就这五个字,这五个字不但生福德,也生智慧。这个「福德海音声」我们就懂得了,伦常道德,在佛法里面五戒十善,《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这是众生福德海音声。

第二句是『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我们可以说前面一句这是众生世间的治世,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唐朝时候「贞观之治」「开元之治」都是历史上所称赞的。众生的业海声音,我们就晓得这是乱世。伦理道德没有人讲究了,没有人肯奉行了,这个时候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违背了天道,天然总原则、总纲领失掉了,人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自己私欲,造作种种的不善业。

在这个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众生,帮助他离苦得乐?印光大师出现在近代,提出在乱世教化众生的纲领,这个我们必须要知道。在现前这个社会,无论讲什么经,你只要掌握住印光大师这个指导的总纲领、总原则,你就不会讲错。这个总纲领,我在讲席里头说过,它是世尊末法往后九千年指导的总原则。第一句「敦伦尽分」,第二句「闲邪存诚」,第三句「信愿念佛」,末后教我们「求生净土」,十六个字的箴言!释迦牟尼佛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在往后九千年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无论讲什么经,讲《华严》不例外,讲《无量寿经》也不例外。真不愧是智慧第一的大势至菩萨示现的,你看看这么简单,这么清楚明了的指示。

「敦伦」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多元文化。「伦」是类别,「敦」是以诚恳的心对待一切同类。我们在人道,所有这个世间一切人,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文化、不分宗教信仰,他都是人。那我们就要用真诚的心来对待,和睦相处,这叫敦伦。如果是学大乘佛法的同学,你就清楚了,所有一切众生跟我们是同伦。这怎么说?《华严经》上跟我们讲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怎么不同伦?同一个心性,同一个阿赖耶识性识变现出来的。

这说明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我是同伦,我要敦睦伦常。我要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对待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叫敦伦。尽分就是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无论我在哪一个行业,无论我过什么样生活方式,我在自己本分的行业、本分的生活方式当中,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

我们今天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学生的身分,我们要清楚;我们的行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要记住我们的身分,我们代表释迦牟尼佛。一切众生要想看看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子,在我们身上看;换句话说,我们像不像个佛的样子?佛的形相是戒律。我们没有见性,见性就有道共戒;我们也没有得定,没有得三昧,得三昧之后有定共戒,自自然然没有过失。既没有得三昧,也没有明心见性,那怎么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诫,那就像!不是真的佛,他像佛,相似即佛,我们要做到这个样子。

所以我劝导同学们一定要重视《沙弥律仪》。我所提出来的四样东西:第一个是儒家小学的《弟子规》,第二部《十善业道经》,第三部《感应篇汇编》,第四部《沙弥律仪》。我们能把这四样东西落实,真正做到了,就有一点像佛了,是佛的学生,有佛的形相,最低限度的。从这个基础上慢慢再向上提升,那是诸位自己的事情了,我帮助你的只是把这个根基奠定。好像盖房子,我只做地基,地基上面的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我这个学院对同学的要求,有佛的样子。有佛的思想、有佛的见解、有佛的行持,那是在大乘经教里面学了。先把基础打好。我劝同学的方法,「一门深入」,一个人学一部经。当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他老人家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有二十多个同学,每一个人学的经不一样。学什么经?老师非常开明,叫我们自己去选。从哪里选?从《大藏经》里面选。我们初学,多半都是在《大藏经》选哪些经?阿含经、经集部。这个日本的《大正藏》用起来比较方便,我们在阿含、经集部里面去选,这两个部分。为什么?它经短,不长,学起来容易。

所以要懂得方法,选择的经论最好偏重在因果上,因为对现代人的根机,要消一切众生的业海,消他的业障,不能不从因果上下手。印光大师一生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都可以把它当作佛经来学习、来弘扬。你一生学《了凡四训》,做《了凡四训》的专家,不但你能够把它讲好,你统统都能够做到,你本身就是个典型,就是个模范,活的袁了凡,了凡的化身。接引初机,帮住这个世间苦难的众生消业障、增福慧,无过於是。这是讲「以一切众生诸业海音声为体」。今天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