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五讲) 2002/08/12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815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五段河间华林。这一段比较特殊一点,不像前面经文都举十个例子。这一段它是举两桩事情,一个是莲华,一个是宝树。我们前面讲到宝树的业用,宝树的作用一共有五句,「一一树中,恒出一切诸庄严云」这是第一句,「出庄严云」。接著我们看第二句:
【摩尼宝王,照耀其间。】
宝树的意思非常的深广,前面跟各位交代过,它是指一切世间,不仅是我们人世间,这一点同学们一定要晓得,比较扩大一点,我们讲的十法界;实际上此地所讲的是无量无边诸佛刹海里面的十法界,范围太大太大了。尤其我们在前面读到世界是重重无尽的,是重叠立体的,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宝树次第行列,就是指世出世间种种的建立。中国古人说得很好,说人生在世短短的几十年间,不能让它空过,要有意义,要有价值,生活要充实。用什么来充实?古人讲的立功、立德、立言,这个「立」就是树的意思,树立,这是三个目标。
你看看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在全世界可以说是最完整的历史,差不多是三千年记载没有中断。历史上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建树。换句话说,不是在功,就是在德;不是在德,就是在言。言是文章,流传后世,这个叫「三不朽」。古人如是,现代人又何尝不如是?总想有一点建树给后人做纪念。后人何以要纪念你?你一定是对社会、对后人有利益,人家才会纪念你。佛经里面讲的宝树行列,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出去观光旅游,特别是澳洲原始的森林还保持著很多,你们时间短,没有时间去欣赏、去游玩,原始森林里面走走,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树立,要树立正面的好榜样,不要做负面的。负面的树立,历史上还是有记载。为什么要记载它?那是错误的教训,错误的因造成错误的果报,使许许多多众生受害,这是值得警惕的。应当记住历史的教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用意在此地。所以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纵然不能够流芳百世,也应当遗臭万年。遗臭万年就是你做了很多坏事,历史上也会记载的。当中,不是太善,也没有太恶,就没有记载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你要晓得,因果上有记载,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小恶要知道避免,小善不要疏忽,而以为小善可以不做了,不可以。积小善就成大善,积大善那就有很殊胜的善果,种善因得善果。小恶要谨慎,为什么?积小恶就变成大恶,积大恶是三途苦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在这个乱世,伦常道德在这个社会上几乎消失殆尽。佛的弟子、圣贤的传人,在这个世间所为何事?我们要明了。综观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从哪里来的?许多人问这个问题。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受过这么多年的薰习,略知一二。这些大圣大贤,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创始人、宗教里面传道的人,都是性德般若一分流露出来的。这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从这个地方流出来的。世间许许多多造作恶业的人,三途苦报里面的众生,他们从哪里来的?这个世间人为什么要造恶业?我们晓得他是迷失自性,所以他的思想、见解、言行违背了自性,把一真法界、把华藏世界转变成十法界、六道三途,这么来的。
十法界、六道三途确确实实没有。你说没有,我们明明生活在这个境界里头,怎么能说没有?佛讲这个境界是梦幻泡影。你做过梦没有?做过梦。梦有没有?你想想有没有?没有!但是在做梦的时候好像是真有。永嘉禅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个就说明白了,我们现前的境界是梦境,是梦幻泡影。正在做梦的这些人他不觉悟,他还继续在做他的大梦。梦中醒过来的人就叫做圣贤,许多宗教里面称之为先知先觉。先知先觉他是来示现的,他跟那些真正迷惑颠倒的人不一样,他来示现。示现的目的何在?帮助这些没有觉悟的人;帮助什么?帮助他觉悟,这个重要。
解决问题,你要知道问题的根本是在迷悟。从迷悟上解决,那就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不难,而且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佛门四众弟子,我们要追随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不就是解决这个事情吗?你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我们今天要效法的、要学习的。他不仅是用言教,他用身教,本身做出模范给大家看,「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好不好?你们喜不喜欢?」你们说:「好,喜欢!」「那你就跟我学习。」释迦牟尼佛的心行就是《大藏经》。
所以古大德常讲:禅是佛心。什么是禅?你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禅是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叫做禅。你要不相信,你去看《六祖坛经》。《六祖坛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能大师就教大众: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那是禅宗。所以禅宗不是讲禅定,禅宗是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心。真正智慧是我们这么多年来总结佛教学的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佛心。戒是佛行。三藏经典里面有律藏,戒律是佛行。佛要不要持戒?佛没有持戒,不持戒的。佛的一举一动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戒是佛行。教是佛言,佛所说的话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经典,经论是佛的言语。佛没有废话,字字句句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帮助众生觉悟,这是我们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的。
所以学佛,我们是佛弟子,受了三皈,在佛门里学什么总得要知道,我们学佛的行为、学佛的言语、学佛的存心。佛的心量大,没有不能包容的,能够欢欢喜喜包容误会我的人、毁谤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你想想看,还有什么不能包容?忍辱仙人能包容歌利王,忍辱仙人是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修菩萨道的前身,我们要学习能够包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众生,欢欢喜喜跟他们相处,这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说这个人我还讨厌,那个我还不喜欢,你是六道凡夫,你没有学佛,你不知道学佛学什么。
这些话我们要时时记在心里,这些事时时刻刻提醒我们,那就是『摩尼宝王,照耀其间』。「照耀」就是觉,「摩尼宝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心行、言语,这是摩尼宝王。我这样的说法你好懂,如果我说摩尼宝王就是三藏经论,你了解得很模糊;我换句话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心行,你就好懂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是般若,释迦牟尼佛的行是戒律。我们要不要学戒律?要不要遵守戒律?不守戒律跟释迦牟尼佛的行就不一样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老人家游化世间,这个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前面的偈颂我们读过,「悉往广大刹土中」,不是住在一个地方。游化在世间,走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每一个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不相同、生活习惯不相同、言语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释迦牟尼佛统统能适应,都能够随喜,欢喜赞叹。跟一切众生相处那么样的融洽、那样的和乐,释迦牟尼佛所在之处都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爱戴,我们得学这个本事!
我们走到某个地方人家讨厌我们,这不是佛弟子,这肯定是六道里头三恶道的凡夫,才会让人讨厌;人天两道都会受到人的尊重欢喜,受到人的欢迎。要常常在这些地方想,我们才懂得在哪里学、学些什么。常常反省:我学到些什么?学会些什么?这个重要。这是业用的第二种。第三句,就是第三种业用:
【种种华香,处处盈满。】
花,我看看它后面有没有讲果?没有,没有说果。没有说果,我们就把花和果连在一起说。花是因,果是报。我们在世间事业的因与果,『处处盈满』。花之香,果之香,「处处盈满」。这一句是讲你事业的影响,影响的面很大。就像世尊当年到处说经讲道,说经讲道就是教学、上课。跟这些群众们教学、上课,帮助一切众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事业上的问题,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问题,这是大问题。世尊有圆满的智慧,教得好!让这些疑难杂症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你看看每一部经的结束,这些听众都是「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这个教学的效果多好!教学的成绩多么殊胜!声誉自自然然一个传一个,我们中国人讲的口碑。声誉传播,远方之人虽然没有接触到释迦牟尼佛,听说了;『华香』就是听说,没有见到花,闻到香。
听说,当然就生起仰慕的心,生起向释迦牟尼佛学习的心,所以学生确实不远千里而来。诸位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千里的距离是非常遥远,没有交通工具,都是步行走路。你要走一千里路,一千里路大概要走多久?我年轻的时候走路,一千里路至少要走十五天到二十天,才能到佛讲经教学的处所,到这个地方来求学。你就能看到他好学的心真诚。凡是见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没有不认真教导他。在中国有孔子,在印度有世尊,他们都是欢喜教人,学不厌,教不倦。学不厌还是教人,给一般大众做模范、做榜样。学问这一门,中国古人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儒家只讲一世,有这种说法。佛法讲三世,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然后我们才能体会佛陀教学境界之广大,不可思议!无始无终的时间,佛为我们表现的学不厌、教不倦。
大圣人示现在这个世间,多半都是从事於社会义务教育工作。你要想他为什么取这个行业?他为什么不搞别的行业?这个行业收的效果丰盛、快速、稳当,何以说呢?这个行业「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这个社会上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的都会欢喜接受。为什么?你跟他没有冲突,你对他只有利而没有害,所以他欢喜接受。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纷争,谚语里头有所谓「同行相嫉」,它有嫉妒障碍,唯独教学这一行没有嫉妒障碍的。但是从事实上来说,教学这一行也有嫉妒障碍。谁?还是同行。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同行里面修学不到家,他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什么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只要贪瞋痴慢没有断,他就有嫉妒。譬如教学,你教得比他好,他心里就很难过。你的学校比他大,你的学生比他多,他心里就很难过,他就得想方法来障碍,这是肯定的!所以我说修行不到家,功夫不到家。
如果贪瞋痴慢断了,什么人?阿罗汉。阿罗汉以上,给诸位说,就没有嫉妒、没有障碍。所以阿弥陀佛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那也是「众宝树林次第行列」之一,十方诸佛嫉不嫉妒他、障不障碍他?没有!我们在经上看到,你看释迦牟尼佛就晓得,释迦牟尼佛不但不嫉妒,不但不障碍,反而赞叹,劝他自己的学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功夫到家了!我讲这个「到家」的水平不高,只是断贪瞋痴慢;也就是说见思烦恼断了,你在佛法修学过程当中第一个阶段毕业了。如果我们讲像现在的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小学毕业了,嫉妒心没有了。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常讲的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统统断掉了,在佛法里头是小学毕业。你肯定对於教学比你好的人,你欢喜赞叹。
唐朝时候惠能大师初出山的时候,在广州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跟他一接触就知道他比不上能大师。能大师那个时候是个居士,发心出家,他给他剃度。印宗是惠能大师的剃度师,剃度完之后,印宗拜能大师为师父,倒过头来做他的学生,这个给我们做榜样。这就是什么?印宗学佛到了家,没有嫉妒、没有障碍,反过头来做榜样、做模范,我拜他做老师,我跟他学习;你想想看,印宗法师以前那些弟子们,不全部都重新拜老师了?印宗不是凡夫!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我觉得印宗法师是佛菩萨来示现的。他跟惠能至少是平齐的,很可能高过他,真的高过他。佛门里面常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他们是来唱戏,唱给我们看的。哪有嫉妒障碍?全心全力拥护。我今天还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我要遇到真善知识,我这个道场马上就供养他。我也要拜他为师,我要请他「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我在旁边做护法。我希望真正大善知识能早一天出现,我们也来唱一台戏。这是「种种华香,处处盈满」,意思很深很深。
世尊,你看看影响到现在将近三千年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像法、末法,这就是世尊他事业的影响,他所造的因与果,这是德香,影响的时间是一万二千年。「处处盈满」,这个「处处」是讲这个世界,就我们凡夫知见所能够达到的,我们讲这个地球,我们凡夫境界。如果是阿罗汉跟菩萨,他们的境界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知道世尊这个影响,面是整个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有多大?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有十亿个银河系。我以前以为只是一个银河系,黄老居士说不是的,这一个银河系是佛经上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日月所绕的。我想想他说这个话有道理,我们这个太阳系确确实实是绕银河系在旋转,银河系的当中、中心才是佛经上讲的这个单位世界的须弥山。佛经上讲的须弥山,现在天文学上的名词叫黑洞。佛在经典上所讲的这些事相,它真正的用意是表法。所以他讲到事,我们要懂得佛说的理;他讲的相,我们要体会得佛讲的性。理事、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讲这桩事情,意思在那边,这是说话的艺术,古人喜欢。这里面的言语简单,其味无穷!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度的艺术,究竟圆满的智慧。普通没有相当修养的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圣人孔老夫子,夫子到现在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了。最近我听到许许多多地方兴起研究孔子的热潮,这是好事情!夫子留给我们的典籍不多,儒家的代表作,也可以说儒家精华之所在,是宋朝朱熹先生编的《四书》,儒家精华之所在!分量虽然不多,它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字字句句也是含无量义,「细读深思汝自知」。儒多讲纲领,多讲总持法门。世尊讲东西讲得详细、讲得明白,所以留下来的典籍非常丰富。儒跟佛合起来研究,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他们都是随顺性德,都是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记住,释迦、孔子性德的流露,就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他们明心见性了,我们的性德现在是被东西障碍住。哪个东西?佛跟孔子说的完全一样。佛说烦恼障、所知障,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儒讲一个是欲、一个是知,这两样东西把性德障碍;欲就是烦恼障,知就是所知障。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没有交换过意见,没有书信往来过,你看看两个人所说的、所见的,真是古人所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
儒家讲根本是格物致知;佛家讲的根本要断烦恼障,要破所知障。断烦恼障就是孔子讲的格物,破所知障就是孔子讲的致知。这两种障碍除掉,你的真心才能够现前。真心,在佛法叫菩提心;儒家讲诚意、正心,讲的是真心。佛家,你看看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至诚心」跟儒讲的「诚意」是不是一个意思?佛讲的「深心」、「回向发愿心」是儒家讲的「正心」,这一点比较难懂,确实意思是相同。儒跟佛教学的基础、出发点完全一样。所以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建树,他的花果之香,我看看也是「处处盈满」,能够延续到二千五百多年,他那个花果好!我们要学习,要认真去效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句,第四句:
【其树复出微妙音声,说诸如来一切劫中所修大愿。】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这一句是「出音演法」,是事业的建树,业用的第四种。经文只说五桩事情,我们晓得这五桩事情是事业重要的纲领、原则,我们把这五句介绍之后,再跟诸位做一个总结。在这一句里面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句,「出庄严云」、「宝王照耀」、「华香盈满」,都是指事业的成就跟影响。它的德用都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破迷开悟才能够离苦得乐。形象影响之外,更应当著重在教学。这一句完全说的是教学。在五句里面,如果我们用三分来讲,这一句是正宗分。
『出微妙音声』是说法。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在这里看到了,无非说『诸如来』,『一切劫中』这是时间,从古往至今,还得包括未来,他们『所修大愿』大行。我们想想,世尊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内容是不是说这些?确实一点都不错,给我们讲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诸大声闻,他们在无量劫中所修的愿行。在《华严经》上,大愿大行的总纲目就是普贤十愿、文殊的十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量劫中所修,都包括在这二十个纲目之中,就是连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不例外。如果嫌二十条太多,世尊确实是有智慧,二十条太多了,把二十条再浓缩成为十条,这个方便了。十条是什么?四弘誓愿、六波罗蜜,简化了。把普贤的十愿浓缩成为四愿,把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浓缩成六波罗蜜,大家好记。要是记不住,那你怎么修?
从这些地方我们明白过来了,诸佛菩萨教化法界一切众生,没有别的,无非是教我们返妄归真而已!你要是迷惑颠倒,那就是九界众生、六道凡夫。你要反过头来,所谓回头是岸,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是诸佛如来。你要能回得了头来,这个重要!从哪里回头?佛教给我们三个纲领。从迷惑回头,就觉悟了,觉而不迷;从邪知邪见回头,依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一切染污回头,依清净心,净而不染。这是三皈依,这是一切诸佛、法身菩萨在虚空法界教化一切众生总的路线、总的纲领。我们能够把它掌握住,依教奉行,十方一切诸佛的妙法尽在其中。这个纲目你要是讲,那怎么能讲得尽?我们中文翻的《大藏经》,一部《大藏经》不就是讲这三个纲领吗?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觉是慧学,正是经学,净是律学,不就是经律论三藏吗?纲目虽然只有三条,内容太丰富了。
我们要问,我们如何能够落实?如何能够契入佛境界?契入佛境界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返妄归真。我们如何能够契入真性的境界,不再违背性德,这叫真学佛。回过头来想想,无量劫中我们迷失了真性,错了!这一生因缘殊胜,遇到佛法,明白、觉悟了,我不想再迷惑。我要怎么办?我要怎么学?这是现实最重要的课题,我们不能够不明了,不能不清楚,就我们现前的阶段来说,我们才能够得受用,才能够得利益。现阶段这里头有事、有理,理太深了,我们先从事相上去观察。现代社会所有众生,我们只看这个地球,这个地球上的一切众生在哪些地方他迷得最重,我们从哪里下手。现在我们仔细观察,包括我们自己本人,说实在的话,不知道自爱!我这个话说得就很亲切了。不知道自己到这个世间来,怎么来的?怎么会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来了,我应当要干些什么?
怎样爱自己?什么是自己?我们不往深处说,我们说得很浅显,「爱自己的良心」,这个诸位好懂。如何能够保护自己的良心?如何自己能够充实自己的良心?如何能够扩展自己的良心?古大德常讲修行得「从根本修」,根本是良心。现在我们晓得很多人迷失了,问问自己,自己有没有迷失?别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别人迷失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迷失不容易发现。看到别人迷失,我们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没有迷失?我们就得受用,我们就觉悟了。这几年来常常有人跟我说,他说:「法师!你要小心谨慎,有人想害你。」他说:我们都很著急。我笑笑安慰他。我说我知道。他说:你要提防。我说我不需要提防。你们不安,我心安。为什么?我一生没有做亏心事,我这一生没有辜负任何一个人,没有一桩事情是对不起人的,理得心安。我说别人纵然把我害死了,我也很感激他。他就很讶异,他说:为什么?我死了可以往上升,不会往下堕落,种善因得善果,这是肯定的。早一天死,不就早一天往生吗?他送我早一天往生,让我在这个世间少受一天苦,你说我能不感激他吗?我要防备干什么?那个防人之心也很苦,不必要。有那个心念还是贪生怕死,还是没有放下。我们放下,连生死都放下,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你说这个多自在、多舒畅!
学佛,特别是最近几年,境界比较好一点了。我修学的目标、方向纯净纯善,净跟善我有了,不纯。我现在的方向、目标是在「纯」上下功夫,你说多自在!你说多快乐!念念为众生想,没有为自己想。为自己想有利害得失,为众生想没有利害得失。为自己想有生死、有苦乐,为众生想没有生死苦乐。有缘,为众生服务,为社会大众工作;没有缘,那就如古人讲的「独善其身」。实际上,我还不是独,我跟大家一起修善积德。为什么说没有缘也跟大家在一起?没有缘,我在摄影棚,我在录相室,在这个小房子里面自行化他,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这个没有缘是我们没有缘见面,但是在萤光幕上是天天见面,从来没有间断。
佛法总是讲一个「缘」字。现在在澳洲,这个缘我看还挺殊胜的,我全心全力去做。如果没有缘,我是非常想闭关。闭关,我的关房里面就是摄影棚,我们还是可以从网际网路、从卫星传播跟大家见面。我这个闭关大概也要开风气之先,可以说是从前闭关,关房里头没有这个设备,可能我这个关房是第一个,里面有高科技的设备。我跟外面大众不再接触了,但是在网路上、在电视画面上跟诸位同修永远不会间断的。我们在一起学习如来的大经大论,也能够在网路、电视画面上为同学们解答问题。你们无论是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生活、工作、与大众交往,我都很乐意的帮助大家。总的目的是佛陀教导我们的,我们如何跟九法界众生、跟法界无量无边世界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们今天要做的,这是诸佛所做的,所有宗教圣贤所做的。是什么?宇宙的和谐,众生的平等、尊重、敬爱,互助合作,永远消除一切冲突。
冲突的根本在哪里?现在我们知道了,就是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这是宇宙之间一切众生冲突的原因,根源上的因素,这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是什么?是觉与迷的矛盾。要从事上来讲,是自利跟利他的矛盾;自利是迷,利他是觉。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现在大学里面设了个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国际政治促进和平消弭冲突问题研究所」,这么长的一个题目,真正的核心就是「消弭冲突」。消弭冲突,我们要把那个根找到。根在自己内心深处。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要不能够解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消除冲突?释迦、孔子高明之处、伟大之处,就是自己先把内心深处的矛盾化解了,才能够欢欢喜喜帮助法界众生消除冲突,消除内心的冲突。
内心的冲突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格是革除,物是物欲。物欲,中国人所讲的七情五欲,佛法里面讲的比儒家讲得清楚、讲得详细。《百法》里面讲的二十六个烦恼心所,十一个善心所。善跟烦恼(烦恼是恶)这两个冲突,这是佛法讲得清楚。十一个善跟二十六个烦恼,这两个冲突,内心深处的冲突。这就是佛法里头常讲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你自己没有解决问题,你想帮助别人,没这个道理!这讲不通的。所以要帮助别人,先要帮助自己;先成就自己,然后才能成就众生。一切法要从本身做起,这个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真的。
佛如是教导众生,儒亦如是教导众生。再仔细观察,你看看哪一个宗教的典籍不是这样教化众生?所以我肯定所有一切宗教的教主、创始人都是佛菩萨,不是凡人。各个都是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化解了,他才大彻大悟,他才是大智大觉,他才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苦难从哪里来的?就是内心深处的矛盾没有办法解决,苦难在这里。正因为内心深处矛盾存在,所以他的行为、他的思想在这个世间他才有斗争,他有希求,他有斗争。真正觉悟的人肯定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觉悟了!有什么好争的?有什么好求的?中国古老谚语里面常常讲:「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你要是把这一句话参透,你也觉悟了,在这个世间无求无争。
六道凡夫哪一个人不受命运的主宰?哪一个人一生不是命运的安排?命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命运从哪里来的?命运又是谁主宰的?很多人问,中国、外国人都很关心。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是自己主宰的,命运是由你一切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而造成的,命运是这么来的。你的心善、行善、言善,你的命运好!这是种善因得善果。思想不善,言行不善,那你的命运造的是恶,你得的果报是三途地狱。你造的业重,你处处要伤害别人、伤害众生,不但自己造作严重的罪业,你要受三途苦报;你跟众生结的这些怨,将来要还债,这个事情麻烦!不能说杀了人就没事,杀人要偿命,欠债要还钱,这是天经地义,这是真理。
最近我们讲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安世高大师翻译的。我们在安世高大师传记里面读到,他前世曾经误杀过两个人,不是有意杀的,误杀的。这一生到中国来,还两次命债,也是被人误杀。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报,他是个得道的高僧,他知道。告诉他近边的朋友:我这次到哪里去,会被某一个人误杀,这是前世我误杀他,这一世应当受的果报。果然没错。觉悟了,成佛成菩萨了,要不要还债?要还。不能说你成佛作菩萨了,你就可以不还债,没有这个道理!因果这个事情,百丈大师讲得好,「诸佛菩萨,不昧因果」;也就是因缘果报他清楚、他明了,来的时候他自己承受。凡夫不知道,凡夫遇到逆境、遇到恶缘总是怨天尤人,怨天尤人你就又造了恶业,恶上再加恶,果报就很凄惨。菩萨不尔,菩萨知道前因后果,菩萨甘心情愿接受,帐消了。
佛法里头最明显的例子,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故事的详细记载是在《大涅盘经》里头。忍辱仙人知道前因后果,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心,忍辱波罗蜜圆满了;没有一丝毫反抗报复的心,持戒波罗蜜圆满了。所以他欢喜、感恩,发愿:将来我成佛,第一个一定度你。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是憍陈如尊者,憍陈如尊者就是过去世尊修忍辱行时候的歌利王,以后再见面是好朋友了。学圣贤之道,各位同修一定要记住,如何化敌为友、化怨为亲。把敌对的人转变成自己的朋友,把冤家对头转变成自己最亲密的人,你成功了,你这个佛法学到家了。如果你还跟别人对立,不但在形象上对立,心理上要有对立,错了!怎么办?慢慢来!为什么?功夫不到。但是你自己一定要觉悟,过错不在外境,过错在自己。我自己的烦恼习气还在,还相当严重。什么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断了,外面的境界冤亲平等。
你要发大慈悲心,像诸佛菩萨一样弘法利生,你一定要知道先度自己,先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烦恼习气先要化解掉才行。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你的愿望会落空。所以古往今来多少善心人士发心学佛,没能学成,退心了,堕落了,原因在哪里?你应该知道,那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内心深处的矛盾依然存在。他的心没有得解脱,身怎么能得自由自在?心行怎么能跟诸佛菩萨起感应道交?哪里会有护法善神来拥护、来保佑你?统统做不到。业障的消除、功德的积累都在这些地方,这是诸佛如来一切劫中所修大愿大行的根本。
在中国古时候,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常常讲,教导学人要「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我们不知道。看这些经论、古大德的著述,也只提到一个根本,我们都晓得根本,到底根本在哪里?什么是根本?我们没搞清楚,含糊笼统。都讲心,心是根本,还是讲得笼统。我在此地跟大家讲得很白,很简单、很清楚,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觉与迷的矛盾,自利跟利他这个念头的冲突,我这个说法清楚多了、明了多了,从这个地方用功夫才叫从根本修。我讲的还是个原则,但是讲得比较细一点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那个条目是无量无边。譬如孝与不孝,这个有矛盾、有冲突,我们对父母孝不孝?我们对老师尊不尊重?我们对朋友讲不讲信义?我们跟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讲不讲信义和平?讲跟不讲这就矛盾、就冲突。
我们讲求是觉悟,不讲是迷惑,这是觉跟迷的冲突。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敦伦尽分」,我们要不要敦伦?要,是觉悟;不要,是迷惑。我们要不要尽本分?这个尽分我也说得很白,尽心尽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这是尽分。我们要不要做?要做是觉悟,不愿意做是迷惑。为什么?佛菩萨做,凡夫不肯做;凡夫是迷,佛菩萨是觉。「闲邪存诚」,闲是防止,防止邪知、邪见、邪行。这一条这两句,「闲邪存诚」这四个字是戒律。我们要不要做?要不要去防止?我们今天不看电视、不看报纸、不看杂志是为了防止,希望自己的心清净,不要被世缘所染污。天天读经、听经、讲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相应,跟他们做朋友,跟他们密切交往,希望求得纯净纯善,我们在干这个。远离一切邪恶的思想、邪恶的行为,念念利益一切众生,绝对没有丝毫伤害众生的念头。
不但是对善人没有伤害的念头,对一切恶人我们也没有伤害的念头。为什么?佛是这样的,我们今天以佛为标准,向佛学习。佛对一切恶人,感化他,教导他,诱导他回头是岸,决定没有伤害他,没有惩罚他。我们在经论上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惩罚一个人,没有!古来祖师大德,你就看近代的弘一法师,他跟大家在一块共桌,同学有犯了过失,他罚不罚?他不罚。他用什么态度?不吃饭。你们犯了过失,不知道忏悔,这一天他不吃饭。还不知道忏悔,明天还不吃饭。大家一看到老师不吃饭,就晓得我们这里的人有人犯过失。哪一个人,赶紧忏悔。不处罚,完全是用德行来感化,感化的效果比惩罚效果要大很多。佛是这样的,祖师大德是这样的,我们应当学。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