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0一讲)  2002/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01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第三段,地面香海长行第十句,最后一句看起:

【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众宝垣墙。悉共围绕。周遍严饰。】

这一段是长行最后一句。这一句前面是数字,『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数』,这一句是讲数字。『众宝』,这个跟前面讲的十宝不一样,「众」是多。前面讲华城,讲尸罗幢,讲阶陛、行列、栏楯,都用十宝,这个地方它不用十,它用「众」。由此可知,前面的「十」表法的义趣多。为什么?前面所说的种种庄严是主体,这是外面的『垣墙』。「垣墙」是矮的墙,通常都是四、五尺的,也就是墙内墙外能够看得见的。最高的就是一般庭院里面的垣墙,大概也就是六尺,六尺高的垣墙,所以它不是高的。这是外面的,最外面的界限,是庄严,也是防护的作用。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像前面讲的栏楯、华城这是房屋,最外面还有垣墙,这显示的意思很深。道业的成就,不仅是道业,学业的成就都不例外,一定要懂得防护外境外缘的干扰。外境是物质,外缘是人事,如果你不能够防范干扰,你很难有成就。尤其是学道,道业要有成就,要严於防范邪知、邪见、邪行的干扰;如果不能够防止,成功的机率很低,几乎是等於零。

这个地方经文里面告诉我们,实际上它是表法的,一而再,再而三,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世出世间学问事业都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的努力往往白费,古人讲你功夫唐捐,我们今天讲落空。凡是成功的人,无论他是大的成就、是小的成就,他一定有方向、有目标。他的目标小,他成就小;他的目标远大,他成就的事业自然就伟大。

人生在世,古人讲求的是立志,立志是什么?就是立一个目标,自己这一生努力的方向就不会错了。就世间法来说,你虽然有志,你还要有命,但是命是自己造的。如果你真正的立志,不是为自己,是为社会、是为众生,命里没有的也被你创造出来了。如果是自私自利,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就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学也不例外,我见过很多人,早年失学,学校的学业没有完成,但是他有志於学,最后他成功了。

早年我住在台北,邻居是一位神父,方豪先生,方先生初中毕业,学业没有完成。这个人有志,学校学业虽然没有完成,他读书不间断。三十几岁就成名,专攻宋史。中国二十五史,他专门研究宋朝的历史,他成为专家。大学历史学系聘请他作教授,以后担任过政大的文学院长,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学业没有完成,成功了。为什么会成功?一生一个方向,他有一个目标,天天在努力、在精进,他成就了。

世出世间求学,没有例外。你很勤奋,你苦学,没错;如果你是盲目的,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你没有法子成就。我常常劝同学们,我们不能去做通家,样样都通我们通不了,不可能!那是很少数的人有那样的天分,博闻强记,他的记忆力好,一般人不能跟他相比;悟性高,记忆力好,他有能力学很多门功课。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能力,老师教导我们学一样,实在讲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就是这一样东西学成功,一生专注在一个目标上,你搞个十年就变成专家。你想想这个世间有几个人在一部经上下十年功夫?你在这一部经论上用十年功夫,你成专家了。比其他的比不上,但是这一门你超出太多了,要明白这个道理。

前面有例子,民国初年周止庵居士,一生专门搞《心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他在这一部经上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一部《心经诠注》。过去我们印过、流通过,他成为权威。现在要想研究《心经》,你一定要看他的注解。四十年,一生锲而不舍!江味农居士也是用四十年的时间在《金刚经》上,他写了一部《金刚经讲义》,也变成《金刚经》的权威,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超过他。这是目标,这是方向,只要假以时日,没有不成就的。

这个也是「众宝垣墙」,我自己有范围,我绝不越过我的范围。古德说得好,「一经通一切经通」,这是捷径。佛法是圣学,跟我们凡夫凡间的东西不一样,凡间的学说那真的是隔行如隔山,相通的地方不是没有,少。道,它是通的。所以一切经典,不要说是佛门的一切经典,包括所有宗教的经典,孔孟、老庄的学说,你一样通了,其他的可以全部贯通,这是道。果然大道贯通了,再跟诸位说,世间一切法也通了,这不可思议。

古时候的大通家他怎么学的?他最初也是一门深入,一样通了,其他的触类旁通,这么来的。那要功夫深。到什么时候世出世间法都通了?在佛法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通了。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把性识大海找到了,你契入性识大海,此地清凉大师讲的「藏识海」,你能够入藏识海,还有什么不通的!

到底学哪一样东西才能够明心见性?门门都行,佛在《金刚经》上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学习不单单是学著讲,这个没有用,你要契入境界才能起作用;不入境界,你没有学到东西。要契入境界,要怎么样?要做到。这个我常常说,经论里面一些道理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经论里头许许多多的教诲确实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入进去了。不论是哪一部经论,都是圣人的、都是佛菩萨的思想、见解、行为,所以都通,大小乘经没有两样。古德说得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哪来大小乘?实在讲所谓大小乘、五乘根性是从人分的,不是从教分的,教里头没有。人里面根性有上、中、下不等,佛法里头没有。小乘经,大乘菩萨来讲,也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妙!

自己的境界一定要天天向上提升,这样才行。要知道防范邪知、邪见、邪行,要懂得保护自己正知、正见、正行。人果然能够这样去做,决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我们真肯干,哪有不得加持的道理!自己要有信心,自己要有方向、要有目标,认真努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读到防护的经文,看得很多,我们的感触也很多,应当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说按照前后段落它这里少了一个总结,也应该像前后经文一样,要加一句「若广说者,一一海各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前后都有,此地脱了这一句,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里有脱落,应该加这一句就完整。说明前面这十句是略说,香海无量无边,只说了十句。现在我们接著看这一段的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说偈仪里面最重要的是承佛神力加持,佛的本愿威神。普贤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还要求佛加持,这是事实。菩萨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极果,智慧不圆,十方一切诸佛都加持他。我们凡夫不求佛怎么行?

我早年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劝我参加他的经学班,我那个时候年轻,初学佛,以为讲经很难,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老人家有善巧方便,他说:你跟我去看看,去参观、看看。这个好,看看经学班上课。看了之后,我的信心生起来了。因为经学班所有的同学,他们的程度不比我高多少,我看到那些人能够学讲经,我也可以试试。我才正式在老师面前报名,我也想参加。善巧方便!这个心发起来了。

发起来之后,用什么态度来学习?老师教给我,告诉我讲经确实不是容易事情,古时候的标准要通达世出世间法。这个问题难了!世间法,老师说:不说别的,新的学科我们不谈,我们只说旧的。旧的里面中国有一套大丛书《四库全书》,你能不能通?这是世间法。《四库全书》要是通了,你只能够通干隆以前的世间法;干隆以后到现在的,你要知道又有多少新的知识,你怎么能通得了?难!世间法之外的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是三藏十二分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还得加上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你能通吗?不可能!这时候怎么办?

所以老师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只有求感应,就是求佛力加持,除此之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怎样才能求到佛力加持?真诚心,真诚到极处叫做至诚。真诚是一丝毫的虚伪都没有,你才能得感应。这一点不容易,有一丝毫求名闻利养的念头,有一丝毫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这就不诚。一心一意为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就能够得到感应,得佛力加持。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对我的真传就是这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要懂得。

我亲近三个老师,方老师我在他那里得到的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从他那里得到的;亲近章嘉大师三年,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看破放下」;李老师传给我的「至诚感通」。不要以为这个话很简单,这个话里面的含义深广无际,一生受用无穷,真正的大德。

『观察十方』,这是大慈下化,上求下化,布施恩德,慈悲恩德。我们看偈颂第一首:

【此世界中大地上。有香水海摩尼严。清净妙宝布其底。安住金刚不可坏。】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前面三首颂是赞颂前面十句。第一个是第一首,我们刚才念的是赞颂海的底,『清净妙宝布其底』。长行给诸位说过表法的义趣,『香水海』,记住前面所讲的大海,大海是藏识,「香水海」是藏识里头含藏种子。『此世界』是指华藏世界。香水海是摩尼庄严,「严」是庄严,「摩尼」是如意宝。如意宝是什么?实在讲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的法界。清凉给我们用四句显示出来,「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摩尼」?这是真正的庄严,确确实实是无障碍。「清净妙宝布其底」,底,我们要细细的去体会它代表的意思,才真正能够了解佛在此地要教我们什么。以我们现前这个境界来讲,这个底就是我们的心地,「清净妙宝」就是戒定慧三学。

六道凡夫,佛常常讲六道凡夫他住的是五浊恶世,浊恶在哪里?因为他的底就浊恶了。你看看菩萨心地是依戒定慧三学,心就是香海,香海的底是戒定慧;凡夫的心地是贪瞋痴,戒定慧跟贪瞋痴体是一样的。我们在这里用个比喻来说,大家就好懂,菩萨的心水是干净的,没有污染,清水,从上面能看到底,完全透明的,菩萨的心;凡夫的心是浑水,严重的染污,从上面看下去是泥沙浑浊,见不到底。但是清水跟浊水,水都是一样的,清水可以变成浊水,浊水也可以还原成清水。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面去想,如果我们舍贪瞋痴,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性德是永恒的、是真的、是本有的;贪瞋痴不是性德,贪瞋痴是从无明里面变出来的,自性里头本来没有。马鸣菩萨《起信论》里头说得好,「本觉本有」,戒定慧是本觉,本有;贪瞋痴是不觉,「不觉本无」。菩萨这两句话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信心,使我们明白本来有的一定可以恢复,本来无的一定可以断掉,转烦恼为菩提,也就是转贪瞋痴成戒定慧。

世间修行人为什么转不过来?不但转不过来,学了佛一样贪瞋痴还在天天增长,戒定慧真的是无影无踪;不但定慧没有,戒都没有了,都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这么多年接受经论的薰陶,懂得一点,总是沾上一点边缘,明白戒定慧真的是性德,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并没有失掉,只是被贪瞋痴盖覆住了。我们自性里面的戒定慧并没有丝毫损失,但是上面有非常严重的贪瞋痴盖在上面,使我们的戒定慧虽有,好像没有了,不起作用了。就好比我们的房间里面一盏明灯一样,灯是亮的,它的光丝毫没有减弱,但是外面用重重黑的纸把它包起来,包了几十层,包了几百层,一点光都透不出来。

诸位从这个比喻里头去想,那个光是我们戒定慧的光明,现在一点都没有了,外面缠裹著重重无尽的障碍。我们要怎样恢复?这个障碍不是自性本有的,只要把障碍除掉就行了。这一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佛菩萨慈悲,把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除障碍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这个障碍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造成的,你自己造成障碍,你自己要懂得把障碍排除。

佛在旁边帮助我们,佛用什么?佛用经教。经教里头的戒定慧,跟诸位说是佛菩萨给我们的增上缘,真正的戒定慧是在我们自性里头。我们依照佛菩萨跟我们讲的戒律严格的去做,这是什么?这就是佛菩萨帮助我们、加持我们,我们认真去做,把我们烦恼习气这个障碍逐渐逐渐远离。

一下转过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决心把障碍排除。障碍是一层一层形成的,现在要去掉,也是一层一层的把它去掉,要真干!不能再增加烦恼。戒律真正的作用是帮助我们逐渐脱离烦恼,摆脱烦恼,所以《戒经》要常常读。

在这个时代真正读《戒经》、讲《戒经》的已经没有了,怎么办?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出现於世,他用《了凡四训》、用《感应篇汇编》、用《安士全书》代替戒律,这三本书是初学入门必读的课程。学佛跟在学校读书没有两样,这三门课程应当顶多五年完成;勇猛精进,三年可以完成。第一就是读《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你要是真正契入了,惭愧心生起来,因果道理明白了,你会真干,你知道怎样去干。

一般人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不懂因果道理。那是真的不懂,不是假的不懂。如果真正懂了,他决定断恶修善,他决定做这个。恶还不能断、还不肯断,善不肯修,《了凡四训》没念通,不懂!

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你学佛一进佛门,第一本要念的书,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这个不算多也不算少,为什么?三百遍念下去之后,你的印象深刻,你时时刻刻能提得起来、能想得起来,这才能管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记不起来,还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个不行,所以念三百遍是有必要的。

我劝大家,都是以我自己的经验做基础,我学佛是从这一本书上入门的。朱镜宙老居士送这本书给我,我自己没有看到三百遍,大概看三十遍以上,那是肯定有的。我有吸收的能力,我理解、我明白了,我要发愿改造命运。但是那个时候我发愿改造命运,没有求富贵,没有求功名,我只求往生。不从这里入门,你没有地方入门。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香海的底,就要想到心地,心地里面的基础,这个重要!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讲到「地面香海」偈颂的第一首,第一首是赞颂香海之底:

【清净妙宝布其底。安住金刚不可坏。】

我们从表法的意义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我们心地的基础,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建设。佛法讲世出世间一切建设当中是以心理为基础,今天所谓是心理建设。心理建设一定要与性德相应,我们学佛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念佛往生也不例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不是为见性,那是为什么?

我在早年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同学们要我把学习的心得向他们做报告,我画了三个图表,当中有一个图表就是讲西方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那一边是通途的,终极的目标是明心见性。李老师看到我这三个图表都同意,最后他画一个箭头,往生极乐世界那个箭头指向明心见性。这个箭头画上,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才完整。我没有把它连起来,两方面都说到,他一个箭头指过去,连起来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此地没有办法得到明心见性,到极乐世界去完成,见性成佛。所以我们心理建设的基础要与性德相应。

大乘法里面,这是我常常讲的,讲了几十年,在中国是以四大菩萨为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很相似。心地宝藏,藏的是什么东西?藏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可惜这个宝藏被藏在心地,也跟一切的染污混杂在一块,就变成像矿一样。金矿里纯金在,但是被一些泥沙混杂在一起,我们得不到受用,必须要开采、要冶炼,把这些渣滓淘汰尽。那个渣滓就像贪瞋痴慢、烦恼习气,把这个东西去尽;去尽之后纯金就出来了,我们的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就露出来了,一个道理。

所以修行不是修真的东西,真的东西是你本有的,你修什么?去烦恼、障碍而已矣,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佛教给我们持戒、修定、开慧。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自己过去跟我们一样也是凡夫,他怎么修成的?他把他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做参考。

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唯一做这么一桩事情,就是为这个事情而来的,为我们示现,教导我们。我们凡夫善根深厚的人,信受奉行,那你就很快的烦恼习气少了。我们不说断干净,少了。少一分,你的智慧、德能、相好透一分,你少两分就透两分,少三分就透三分。所以你修行的成绩在哪里?就在你的相好,在你的聪明智慧,看你透多少;烦恼去几成,你就恢复几成。

所以你要晓得戒定慧三学,智慧、德能、相好那不是修的,不是修得的。你认为这是修得的就错了,这是本有的,只是这上面的障碍你去掉多少,它就透多少出来。佛法修学是断妄想分别执著而已,断烦恼习气而已。

『安住金刚不可坏』,「金刚不可坏」是性德、自性。第二首:

【香藏摩尼积成岸,日焰珠轮布若云,莲华妙宝为璎珞,处处庄严净无垢。】

第二首是颂香海之岸,就是四面的岸以及网;璎珞也是网一类,这是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香藏摩尼积成岸』,这个岸不是土石的,是香藏摩尼;底是清净妙宝,底是心地。从心地表现到外面,这就是「岸」。中国古德所说的诚於中,一定形於外,掩饰不住。巧於掩饰之人,世间一般人看不出来,被他蒙骗了;世间道德之人,有学问的人,心地清净的人,瞒不过他。他说不说?他不说。他很清楚,他不说。他为什么不说?明哲保身,说了会惹祸害。人家的秘密被你看出来了,他要防止这个秘密的泄漏,总得想办法把你除掉。世间有多少高人,所谓深藏不露,深藏是他所了解的这些事实真相,一丝毫都不会透露。你看到好像是愚人一样,他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大智若愚,不说。说了怎么样?说了没有用,反而有害。所以劝不劝人?不劝人,劝多了反而变成冤家对头。哪些人他劝?真正有心向善,真正能改过自新,这种人要劝他、要帮助他,你要不帮助他,你对不起他。不能的,就不能劝。

这是我们在李老师会下十年看到的,他对学生、对同参道友、对社会一般大众,实在讲他表演做给我们看,我们在这里面学会了。什么人可以讲,什么人不能讲,我们经学班的同学真正能讲的、能说过失的,就是老师他会骂的、甚至於打的,我们这一班二十个人当中,大概只有五、六个人。老师常常骂的,有的时候打,那是什么人?真想学,真能改过。真正学的心并不很强,喜欢学,也很好学,但是老师要是话说重一点,表情上就显出来,很难接受;老师清楚,以后不再说了。对你很客气,绝不跟你结冤仇。你到班上来听,欢迎你来听;你来讲小座,也让你讲小座。这一班二十多个人不是各个都能成就,各个都成就是表面上的,真正能成就的几个人?老师心里清楚明白。我们今天回想起来,这是为我们做示现的,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学。尤其在讲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面对著多少人,怎样讲解才能够契机契理,能令大众得利益,这是真实的学问。所以颂「岸」,这就是形於外;前面第一首是诚於中,这是形於外。

『日焰珠轮』。清凉大师说这一句前面长行没有,颂有。前面长行有菩萨持盖,颂里头没有菩萨持盖。菩萨持盖是经有颂无,日焰珠轮是经无颂有,这是清凉大师特别跟我们点醒的。「日焰珠轮布若云」,这是岸上的庄严。

『莲华妙宝为璎珞』。这显然不是香海里面的莲华,香海里面的莲华底下有,有芬陀利。这是璎珞编成莲华的样子,或者是有莲华那种清净的质料,因为它底下接著是妙宝。这都是装饰,现在讲都是装饰,岸旁边的装饰。

『处处庄严净无垢』。内是清净妙宝,当然透露在外面就清净庄严。「清净庄严」四个字可以说是这四句偈的总纲,自自然然流露在外面。

【香水澄渟具众色。宝华旋布放光明。普震音声闻远近。以佛威神演妙法。】

这一首我们细细的去观察,它并不是依长行次第来说的。偈颂里面有表法、有说法,表法是属於演。这个演的意思,不但是佛菩萨,佛菩萨所有一切示现都在那里演法。演什么法?都在那里表演「大方广佛华严」。所以「大方广佛华严」实际上是遍虚空法界,遍一切时遍一切处,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

『香水』,实在讲是心水,水是流动的。我们心里面的妄念、妄想刹那不停,心水在波动,也起波浪。喜怒哀乐那是大浪,平常好像没有什么念头的时候叫微波。大风大浪我们非常明显的觉察到,微细波浪有的时候连自己都不知道。这一句,『香水澄渟具众色』,佛菩萨的心水是清净的、是无染的、是定的。「具众色」是说世界海微尘数刹土的影像都投射在其中。前面我们读到微尘、毛孔里面含摄世界海微尘数的世界,这个地方是讲到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种子没有形相,一一种子跟微尘一样亦复如是,我们在长行里头读到。所以具足众色,这个境界确确实实只有《华严经》上讲到,大乘经里面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经文。

『宝华旋布放光明』。「宝华」是表修德,性德虽然具足,如果没有修德,性德透不出来。古来祖师大德常常跟我们说「性修不二」,一分的修德就显一分性德,这一分性德对於学人来讲是很大的鼓励,增长信心。为什么?真有成就。信心增长了,更努力的修学。两分修德,性德透两分,好像是修帮助性,性帮助修,相辅相成。

这一桩事情实际上就是看破放下,放下是修德,看破是性德。我们凡夫一定要晓得,一丝毫都没有看破,所以修行从哪里修起?从放下修起。没有放下之前,你所学的是见闻之智,是从外面学来的,不是真智慧,从经典里面学来的,从听教里面学来的。

听教,我不讲听经。听教是什么?善知识的教诲。佛法的经律论都是善知识的教诲,没有放下,没有真正去修,这就是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你听得再多,你也学得会讲,不是你自己的,没有通过自己的实验,没有通过自己的实证,跟人讲,讲的心也不踏实。所以别人听了跟你的心不能起共鸣,在佛法里讲,你没有摄受的能力。你要是做到了,你见道了,那你讲的你的心踏实,就是一点疑惑都没有,这样能摄受听众;听众听了之后,他心里有所感动。

所以修行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你要不放下,一分不放下,你一分都不能够看破。智慧不开,学得很多,听得很多,这是什么?聪明,佛法里面讲的「世智辩聪」。你可以增长世智辩聪,但是世智辩聪又是所知障,你说麻烦不麻烦?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修行实实在在不容易。但是老实跟你讲,这也不难,难在哪里?难在你不肯做。

佛法教人,入门先教给你修学的总纲领,这是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告诉你,一丝毫隐瞒都没有,他是怎么修成的。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你一来就告诉你,这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一开头就把这个总的纲领告诉你。我们凡夫现在在什么境界?迷、邪、染。佛在什么境界?觉、正、净。觉正净是佛,迷邪染是凡夫,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我们反过来,反迷邪染为觉正净。「反」要是听不懂,我们换一个字「转」,转迷邪染为觉正净,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这是总纲领。怎么转法?那再细说。戒定慧三学是跟你细说,说了之后你要会转。

从前李老师常常叮咛、嘱咐我们,「你要做个转变」,这个转变是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譬如从前对父母不知道孝敬,现在学了佛,你要把不孝转变成孝顺,你所学的东西就落实了。不孝放下了,孝顺现前了。孝顺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良德良能。以前对老师、对尊长不知道恭敬,现在学了之后知道了,把不敬放下,自自然然恭敬心生起来了。我心里有恭敬心,我不知道怎么表示,不晓得怎么表达?不需要,自自然然的。所以威仪不是做作的,是自然的,不需要学习的。

在初学为什么要学威仪?儒家《仪礼》里面三千威仪,佛法里面一出家,沙弥有二十四门威仪,为什么要学?是你的性德没有现前,你要向佛学,要向法身菩萨学,法身菩萨表现在外面就是这个样子,完全是自然的。我们现在学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加速度的达到明心见性,有这个好处。如果我们不学,性德又不现前,永远被无明烦恼习气盖覆住,这个很苦。

所以真正要明心见性,你不学佛菩萨怎么行?戒定慧是佛菩萨表现在外面的形象,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会认真努力修学。不明了就常常问:我为什么要学这些?甚至於还有个错误观念,我为什么要被他牵著鼻子走?思想上产生错误,绝对不是被人家牵著走,不是的,人家没有牵你走!

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活规范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自然的流露,没有一丝毫勉强。佛陀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写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佛什么时候造作?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些性德让我们凡夫看到、接触到,从内心里面生起敬畏。这个敬畏表面上看好像是对人,对这一位道德之人,对这一位大善知识,而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对性德。你往更深一层去看,你才发现那是性德,我们自己自性本具。明心见性的人,将性德完全显示在他的形象、在他日常生活行为当中,表演给我们看的,为人演说,让我们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这个性德是好,我们今天是错了,是应当要回头。他那个演是教我们,来启示我们,来帮助我们,没有别的。这就是「宝华旋布放光明」「旋」是回旋,周遍的意思。

『普震音声闻远近』,「普」是普遍,也是平等,「震」是震动。音声在这个地方还是表法的,菩萨的形象,菩萨的教诲,随著学习的大众向四方传播。怎么传播法?譬如我学了,我把我以前不善的习气统统都改过来了,我走到哪个地方,不就是在传播老师的教诲吗?老师的学生很多,走到哪个地方就传播到哪个地方;传播有多少,那就看我做到多少。我们学生有很多人,每一个学生做到的多少不一样,做到多的,影响力大,影响的时间久;做到少的,影响力小,就是如此而已。老师一生在为人演说,我们学到之后也是到处为人演说,这是「音声闻远近」

现在在这个世间,资讯跟交通便捷,我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不是一个城市、不是一个地区了。社会大众人人都有旅游的机会,度假。现在度假不是到城外风景地区去游览,多半出国旅行。我们学了佛的这个形象,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正过来,这个形象随著你的旅游,不都带到各个旅游观光地区了吗?如果你接受的教化深,你的功夫也深,你的感化力量强,影响力强。多少人不信圣人教诲的,不信佛菩萨的,看了你这个样子,他的信心就生起来了。好!他赞叹好;是好,是跟一般人不一样。

从前我们跟一般人完全一样,这个不一样是这么多年学来的,跟佛菩萨学,跟善知识学;天天不间断的在学,天天不间断的在改,改毛病,改习气。这个形象不是装模作样,也是自自然然变化的,变化得连自己都不知道。那个潜移默化,从前我们总以为是对人家讲的,现在明白了,潜移默化实际上先对自己,然后才能够影响别人。自己的成就是天天在读经,天天在研教,天天在学习,不知不觉气质变化了,形相产生变化了。

形相是身体,我们的色相、我们的体质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产生变化,也不是有意的。刻意求变变不了,为什么?那个刻意就是个妄念,妄念是障碍,妄念哪能够转烦恼?转烦恼要智慧,不是妄念,打妄想不行,一切随顺自然。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自自然然发生变化;要不随顺自然,刻意去求,那障碍了,反而求不到。随顺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教诲在哪里?在经论。随顺经论的教诲,把经论教诲落实,尽心尽力去做,一切效果是自然的。影响也是自然的,「闻远近」是影响,决定不刻意去求。刻意去求就变成攀缘,就不是随缘,攀缘就造成障碍。

末后这一句,归结到佛菩萨的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这一句意思很深,它不是说宣扬妙法。不是说「宣」,不是说「说」,是演,表演。「大方广佛华严」在哪里?在我们的形象里头,在我们起心动念、一举一动当中,从这个地方透出来。这就是讲统统做到,自自然然做到,没有做作,没有刻意有意去做,没有!自然的,这叫做功夫,这是真正的成就,都在日常生活当中。

头一个「清净妙宝布其底」,这个最重要,这是根,你要是没有这个根,全部都没有了。这个根,我们今天换句话来说,大家容易懂,「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经上讲的是戒定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正觉是慧;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正觉是佛宝,三学三宝具足!真诚是底,底之底,慈悲是相,体之相,自自然然显示出来。

我们只要真干,不需要天天求佛,佛自然加持。为什么?跟佛的本愿相应,佛的本愿就是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我们今天发心,发心为众生做好样子。所以从起心动念,这个样子、这个念头不好,这个念头不可以让一切众生来模仿、来效法,这个念头不能起。我的言语、行为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种言语、这个行为要不得,这个言语、行为就不起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那是佛,我们真的发心这样做,佛菩萨哪有不加持的道理!何必要求?不要求,自然就加持。「以佛威神演妙法」,如来所说一切妙法都在我们形象里头,都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头,这叫「演妙法」。好,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