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九三讲)  2002/0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93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长行第九句看起:

【诸庄严具充遍如云,三世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而为校饰。】

这个话当然是说的华藏世界。法身菩萨他们确确实实有能力将『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里面所有的『庄严具』都可以用来供养佛,供养海会大众。我们在现前应当怎样学习、怎样落实?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提示我们,他说「充以庄严具,但云诸严,严有多少,三世佛国之严而为严者,显无尽之严具也。」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这个提示不难懂,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念念不舍众生,念念不违老师的教诲,老师是诸佛如来,诸佛如来的心就是众生,我们要令诸佛欢喜,那就应当广修供养,这一句是普贤行愿里面的「广修供养」。供养一切众生就是供养如来,供具之多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对我们来讲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菩萨、声闻、缘觉,亦复如是。

只要尽心尽力,而且只要此时此地众生他需要的,一定要懂得那是正面的,不是负面的。这个里头特别要记住,决定不能帮助众生造业。众生要做恶,你也去供养他、帮助他,那就错了。众生行善、众生积德、众生在这个社会上做种种好事,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布施供养,去协助他。只要把这个原则掌握住,这一句经文我们就能落实了。落实最重要的要能观察到,此时此处一切众生他缺乏什么?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众生缺乏的、迫切需要的是什么?是社会秩序、是爱心、是伦理道德。从这些地方来看,确实这个里面就能讲到三世。孔孟讲的过去了,过去世的;释迦牟尼佛讲的,佛也不在世了,现在是末法时期;祖师大德跟我们说的,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法身菩萨能把未来世的一些善法拿来供养,我们现在虽然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想到未来,这三世具足了。

早年间我们想到人都会老,老了的时候他退休了,不需要再工作了,退休之后怎么办?这一桩事情还没有来,不是现前的事情,我们已经想到了,这就是想到未来。如何能帮助一切众生老年享福?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少年是奠定福德的根基,接受圣贤的教育。壮年踏进社会,你的学业完成了,你在社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为社会大众服务,造福!中年是造福,不是享福;晚年享福。这个思想正确,这个思想符合经典里面所说的「三世庄严而为校饰」,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我们不能够做到像法身菩萨那么圆满,也能够做到相似,有这么个样子。

我们想到弥陀村!早年间我在中国大陆访问,第一次遇到朴老,我就把这个想法给他谈,他听了很欢喜:「我老了也要住弥陀村。」弥陀村这个理念有二十多年了,这个念头的兴起是八三年,我在旧金山讲经(旧金山那边的同学邀请的),讲经的场所是老人公寓,甘太太他们居住的老人公寓,所以我有机会参观这个老人公寓。老人公寓是犹太人办的,办得很好,里面有四百多个单位,大多数是单身的老人,还有夫妻。我一看这个环境,老人物质生活没有问题,美国政府照顾,精神生活空虚。如果在老人公寓里面建一个讲堂、建一个念佛堂,使他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个老人有福。我的弥陀村这个念头从这个地方生的。

这一位犹太人很聪明,他的老人公寓附设一个幼稚园,不少的老人每天都有机会跟家人见面。儿子媳妇早晨上班,把小朋友送到幼稚园,这些小朋友下课都会找他的公公婆婆去看看,去敲门看看,每天跟亲人都能见面。如果在这个老人公寓能够设的有念佛堂、有禅堂,喜欢静坐的有个静坐班,喜欢念佛的有念佛堂,喜欢听经的有讲堂。这个公寓里头,它是大型公寓,每一个单位都有闭路电视,你不想到讲堂来听经,你在自己单位里面,它每个单位都有个小客厅,有一间卧室、洗手间,还有一个阳台、一个小厨房,我看了很满意;你可以打开闭路电视,或者跟著念佛,或者听经听闻佛法,晚年的生活不会寂寞。如果自己身体还强壮,确实有七、八十岁的,身体依旧很强壮的,你会的东西很多,你可以来讲演,你可以来教大家,互相的教学。这个精神生活就多彩多姿,这是替社会做一桩大好事情。科学技术发达,医药进步,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讲人的寿命增加了。但是社会上又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老化了,老人太多了。老人不能工作,社会要养这些老人,如何让这些老人晚年快快乐乐?这是大问题。

年轻人有没有问题?有!现代的社会确确实实问题很多,问题来自哪里?来自离婚率太高,造成青少年他们的问题。他们失去了父母之爱,心地不平,精神生活苦闷,於是他就犯罪吸毒。青少年吸毒的很多,问题非常严重!有很多离家出走在外面游荡,有一些不愿意回家,回家父母对他不好,他没有家庭的温暖。这些青少年是社会动乱不安的泉源,怎么个解决法?我想到了。我生长在战乱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跟日本打了八年仗。我那个时候是小学生、初中学生的时代,在战乱离开家庭,国家把这些儿童收留了。国家办学校,这一批学生住在学校,以学校为家,老师是兼职的父母,确实老师非常认真负责照顾这些学生,跟照顾自己儿女一样。晚上到寝室要巡察两次,去看。有很多睡觉不好好的睡,被子踢掉下来的,老师要替他盖被子;一天晚上看两次。这些学生失去了父母之爱,如果能得到老师之爱、同学之爱,他一样正常的发育。

我这一生当中,说实在的话,我对老师的感恩超过父母,对同学的友爱超过兄弟。这是什么原因?环境造成的。在那个时代,一年难得跟父母见一次面,路途遥远,过年都不回去,都在学校。同学就跟兄弟姊妹一样,彼此互相照顾,我们从这个环境里面长大的。今天我就想到,社会上许许多多因为家庭变故失去亲人关爱的这些青少年,应该像过去这样的一个学校,当然现在不需要特别办这种学校,一般中学、小学对於这些有困难的学生们要特别加以协助。学校建宿舍,这些学生不愿意回家的,让他住在学校。学校里面要请几个老师特别来照顾他们,做为学生的保母,关怀他、照顾他,使他也能够不失去家庭的温暖。我相信这些小孩不是愿意去游荡,不是愿意去吸毒,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这些人回头。

青年、壮年在今天这个社会问题里面,失业。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你要是跟不上,自自然然被社会淘汰了,你怎么能够生活下去?对於面对著这些的人,去年我在新加坡,回教建立一个学校,我去参观,我们也帮助他。这个学校是什么学校?就好像是一个职业的学校,进修班。它是短期的,不是长期的。里面科目很多,你能够学得到手艺。学到之后,你就有谋生的能力,就有一些机关、公司、行号来聘请。因为他们需要职员,你这个地方有职业培训,「有没有我们这一行的?」科目很多,学了立刻就有用处。像这个烹饪,厨师,市面上餐厅很多,它需要这些人才。里面有教裁缝的,做服装的,许多服装公司需要这些人才。各个行业它都有!有培养护理的,我看了非常欢喜,这确实是一个职业的进修班。我们的职业水平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到这边来补习、来进修,提升各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无论对青少年、对中年、对老年,凡是遇到困难的,我们都要想办法替他解决。社会上有很多善心的人士,希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出力这是义工,义务到这个机构、到这个学校里面来服务。

我想我们今天读到这一段经文,看到今天社会的许许多多严重问题,怎样找一个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这样才能够使社会安定。唯有安定才能繁荣,唯有和平才有幸福。这是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的差别,我们共同为社会、为这个世界做一桩好事情。这是我在平常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我想到的。在澳洲少年吸毒也很严重,真正的原因都是出在家庭,家庭有问题。说到这个地方,伦理教育!澳洲的土著对於伦理教育很重视,我参观过土著学校,看到土著的这个学校里面学生,我参观的是小学、初中。他们这个学校有十个年级,就是小学跟初中,学生很有礼貌。他们彼此之间相处,他们对老师,我们去的是客人,对待这个宾客确实跟一般学校不一样,我们看到很欢喜。校长、老师告诉我,他们非常重视他们传统的文化,传统文化里面是以伦理为主,他们懂得孝亲、懂得友爱、懂得尊重长辈。还以这些传统的观念传授给下一代,这是好的。所以这一句经文内容里面包括非常非常的广泛,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细心去思惟,尽心尽力的去做,帮助社会,帮助众生。末后一句第十句:

【摩尼妙宝以为其网,普现如来所有境界,如天帝网,於中布列。】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覆以宝网,隐映庄严。网有何用,普现佛影。此网何相,如天帝网而布列也。又此帝网,重现无尽。成上普现如来境界。及上一一境界皆无尽也。」这一句在古时候怎么落实?经文并不难懂,这一句完全是说的影响。诸佛如来依正庄严,如何能够推广他的影响力?影响不外乎一个是面,空间的,一个是时间的。空间要如何能把它扩大?时间要如何能让它久远?「覆以宝网」,覆是盖覆;「隐映庄严」,隐是隐蔽,你看不见,映是显现出来,放映出来,像电影的画面一样。我们在下面说它的内容,就晓得真实无尽的庄严是教学,是圣贤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庄严。

我们知道古时候要把这个影响推广,一种是写经流传。写经可以流传当代,可以流传后代,空间跟时间都顾及到了。另外就是造像,从艺术上来著手。我们在中国看到的敦煌石窟,云冈、四川大足的,我们曾经去看过的,北京房山的石经,都是这一句的落实。藏诸深山这是「隐」,被人发现是「映」,古人所讲的「名山事业」,藏诸深山,以俟后人,等待著后人。有缘人发现了,知道这是宝,希望这些珍宝能够启发他、能够唤醒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后代有没有这种人?有!如果没有这种人,那所有这些设施不就落空了吗?有,但是不多,只要有一、两个,这个意义就很深。

但是对於文化传播来说,这是非常普遍。你想想看,这些石窟参观的人有多少?石经,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近因,这个果报我们没有能够看见,远因种下去了。雕一尊佛像,造一个变相图,佛法里面所说的普度众生,一点都不假。我们在大足石窟里面看到六道的变相图,石雕的。佛经里面著名的公案因缘(公案也就是小故事),都用这些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让你接触到加深印象,这在阿赖耶识里面成为金刚种子。在今天比过去方便多了,我们可以用文学艺术藉高科技的工具来传播,宝网是这个意思。所以佛法没有专利,专利是自私,这一点学佛的同修要明了。释迦牟尼佛修行证果,发现到无量无边、无尽无数重叠的大世界,这个世界依正庄严美不胜收,他为我们说出来,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他没有要版权,在当时讲演他也没有收学费。古人哪里有版权这个概念?读书人如果讲到钱,那是很丢人的事情,做生意买卖才谈交易才谈钱,读书人怎么能够说要钱?

从前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医生,这两种人在社会上都受人尊敬。为什么?他是义务的。医生也是义务给人治病,哪有要钱的?还定上价钱,那成什么话!学生对老师,病人对大夫,只是随意的供养,做大夫的、做老师的绝对不计较。所以看对方的能力,家里财富多的可以多供养一点,没有财力的少供养一点,很贫穷的人不要供养,不接受。不但不接受,贫穷的好学生老师还照顾他;这个很苦的病人,医生还布施医药,你没有钱买药,他还要送医药给你,救人要紧。他们值得人尊敬的,医生救人身命,做老师的人是救人慧命,这个社会哪有不尊敬的道理!这个跟现代社会完全不一样。我们想想好不好?好!好我们就要干,别人不干我们干。我选择的是释迦牟尼佛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学,世尊一生尽义务,没有要学生缴学费,没有要求学生供养,我们要明了,我们要效法。

在今天四众同学对法师习惯上有供养,这个古时候讲这是礼。李老师当年教学,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学生对老师要不要供养?老师说「礼不可废」,我们要提倡,礼不可废。钱呢?我们学生都很穷,不必要!所以对老师供养的红包,老师规定是一块钱,礼不可废,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今天的社会大家对这个疏忽了。我接受大家的供养,我没有用过,我差不多有三十年没用过钱了;哪个地方需要,给哪个地方去用。我清楚明了,你们对我的供养等於说是委托我替你们修福,我用的那个钱对得起你们;如果我自己拿来享受,我就对不起你们了。对不起你们是小事,将来要还债,这个事大了!我懂得因果,我不会替自己找麻烦,所以一生决不做违背天理良心的事情。为什么?那要遭受果报的!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骗人容易,因果可骗不了!所以这一句经文,我们要了解它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学习、怎样落实。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藏海安布庄严,长行最后一句:

【摩尼妙宝以为其网,普现如来所有境界,如天帝网,於中布列。】

这一句前面讲了很多,我们懂得古人如何来落实,帮助佛菩萨教化众生。自己得到圣贤教诲利益之后,一定要想到别人,这个世间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道圣贤教育的好处。圣贤教育真正的功德利益,不是我们说给人家听、介绍给人家,自己是深受其利。我得到这么好的东西,我怎么得到的?学!永远没有终止的在学习,中国古人常讲「活到老,学到老」。圣贤教育还不止,圣贤教育多半都讲到三世,我们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生生世世永远没有休止的在学习。世出世间一切圣贤教学无不如是,这一点完全相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能终止?跟诸位说,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佛法里面讲成佛了,成佛之后有没有事?还是有事,教化众生。教化众生要为众生表演,众生是小学生,那你要表演做为一个小学生;众生是中学生,你要演一个中学生,成佛之后永远在表演。没有成佛之前,也是天天在表演,一方面演给别人看,一方面成就自己,这叫自他二利。自利圆满之后,永远是利他,所以这表演的事情是永远没有完了的。

《梵网经》上,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自己给我们说的,他老人家这一次(这是讲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说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表演、来做示现是第八千次。世尊如是,哪一尊诸佛如来不如是?哪一尊法身菩萨不如是?然后你就晓得这个事情怎么可以中断?怎么可以休息?哪有这种道理的!如果有休息有中断,不是随顺法性,法性真常。你是随顺烦恼,烦恼有断续,法性没有断续;六道里头的善恶有断续,性德没有断续,你要明白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他老人家活到八十岁,讲经就讲到八十岁。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一生讲经教学,他活到九十七岁,讲到九十七岁。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讲经,距离他往生两个星期。而表演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是刹那都没有间断,做榜样给学生看,做榜样给社会大众看。

在今天的社会,我们提起可以用文学、可以用艺术结合高科技来推广,这就是『如天帝网,於中布列』。这个网里面,『普现如来所有境界』,所有境界就是华严。所以如何能把《华严》拍成电视连续剧,利用卫星电视向全世界播放,用各种不同的语言,也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画面,多方面的去做。可以做成电视连续剧,可以做成舞台剧,有人喜欢舞台剧;可以把它变成动画,可以把它编成歌舞,也可以把它做成绘画,那这个绘画的题材太多太多了,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种种不同的形式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转凡成圣,这是圣贤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要有这个心,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要把我这个理念、想法看法传给下一代。下一代的人比我的福报大,比我的智慧高,他能做得到,我们薪火相传。我今天能力可以做到的,是我把对这一部经典我所能够体会到的,我说出来了。我今天能力做不到,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希望这个世间有大福德的菩萨。大福德的菩萨出现在这个世间,需要众生有感。用什么来感动?修福。修福的人多了,就感动大福德的圣贤示现在我们世间,我们的愿望就都能够落实了。后面一行经文是总结:

【诸佛子,此世界海地,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

『世界海地』,世界海是比喻,这个大地就是指华藏世界的大地,这个大地的面积太大太大了,这个大地那个庄严说不尽。『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庄严』,这个我们读了之后可以说深信不疑,为什么?种种庄严都在我们眼前,是我们的现量境界。你的心愈清净,你见到的愈深愈广愈多;粗心大意的人,妄想多的人,分别执著很严重的人,见不到。见不到,障碍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这一边。往下请看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说偈仪里面的含义甚深,希望同学们要细心去体会,不可以轻易读过。这里面最重要的意思,一切法一定要求佛加持。三皈依,依是依靠,九法界众生唯一的依靠是三宝,三宝里面佛宝是第一。普贤菩萨为大众讲经说法要求佛加持,普贤菩萨都要求佛加持,我们不求佛加持行吗?怎样求佛加持?你要像个佛。佛教你的你都能够依教奉行,你就求佛加持了。如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佛跟你这个路不通,怎么能加持你?绝对不是临时抱佛脚苦苦的哀求佛来保佑你,那是迷信,在理上讲不通。得到佛的加持,经里面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只要把这一句做到,诸佛如来自然加持你,还要去恳求吗?不需要!

『承佛神力』是自然的,为什么?你是佛的学生,你没有离开佛;没有离开佛,就是没有离开佛的教诲,我们懂这个道理。『观察十方』很重要,以真诚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对待十方一切众生,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觉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痴迷、自私自利,得不到佛加持,总得要懂,要明了。请看偈颂第一首:

【其地平坦极清净,安住坚固无能坏,摩尼处处以为严,众宝於中相间错。】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向下有十首偈颂,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有七首,是重颂前面长行里面的「别显」,后面三首偈颂是「总结」。前面这一段,第一首到第四首是重颂前面八段,但是它不是依照次序的。不依照次序也是表法,告诉你种种庄严不是有前后顺序的,而是什么?众生当前的需要。需要什么就现什么,这是合理的,我们能想得通。我们看第一首,先说『地』,华藏世界地平如掌,清净庄严。这是什么原因?前面说过了,真诚清净平等心现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大乘经里面佛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最重要的是心。地的平坦清净就是清净心、平等心现的相。

『安住坚固无能坏』,这就是真诚心、正觉心变现的地之体。真诚不能破坏,正觉不能破坏,所以你要晓得,虚假容易破坏,愚痴容易破坏,容易被别人玩弄。我们世间一般人讲,「吃亏上当,被人欺骗了!」什么原因?不能怪别人,自己没有真诚、没有智慧。自己果然有真诚有智慧,怎么会上当?怎么会被别人欺骗?没有这个道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理的人,他知道外面的境界没有善恶,这个境界里头包括人事环境。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面(那是他的著作)说得很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头没有好丑;换句话说,没有善恶、没有好坏。「好丑在於心」,在自己的心,为什么?心转境界。自己的心果然是真诚正觉,你的心地像金刚一样坚固不坏;这个「地」是讲心地,不会被外面境界转。

如果自己心地清净平等,你所现的相当然是平坦清净。心影响你的相,影响你的身,影响你的居住环境。你的相自然清秀端严(端正庄严),你的身一定健康,你居住的环境自自然然你会整理得很干净很整齐,这是一定的道理,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为什么?自己居住舒适。什么人到这儿来都是这样的,绝不特别把它粉饰一下,没有!真正是读书人,真正是修道人,所谓是「本来面目」。今天贵客来了,收拾一下,打扫整齐一下,那是粉饰,那不是本来面目。真的念书人,真正是修道的人,绝对不管什么贵人来,帝王来访也跟平常一样,绝对没有特别粉饰一下,没有!这是什么?真诚。要特别接待的时候,真诚没有了,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

所以别人这个观察,真正是高人的话,他一看就清楚,没有法子瞒人。李老师从前常常给我们讲:怎么样的伪装装饰,都瞒不了真人;真有学问、真有修持的人,你瞒不过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何况还有天地鬼神,你瞒得了谁?你一切都从真实当中去做,你会感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的尊敬拥护;虚伪,鬼神瞧不起你。人瞧得起你,是人巴结你、欺骗你,哪里是真的?所以凡是圣贤教人,总都是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这就对了。表现在外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古大德讲的五常。「常」就是刹那之间都不能够失掉的,这是五德,做人的基本条件。五常跟佛法里面的五戒完全相同,这是得人身的第一个因素。我们这一生得人身,过去生中曾经修得不错,现在得人身,这一生当中有没有继续再修?要是继续再修,来生人身靠得住;如果这一生把这五个字忘掉,来生得人身不容易。

「仁」是仁慈,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这是仁。只想到自己,不顾别人,这个人没有仁爱、没有仁心。「义」,义怎么讲?处事待人接物你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这叫义。义者,宜也。就是最合适的,不超过也不能够不到。我们一般讲义也是义务,义务也要做到恰到好处,中国人常讲义气,很重要。「礼」,礼是礼貌,礼是讲往来的、讲回报的。古人常讲「受人滴水之恩」,一滴水,比喻这么小的恩德,「常思涌泉为报」,报答要厚。这个心、这种行,这是有福,福是这样修来的。礼是讲往来的,义没有往来,义是付出的,义务。礼是秩序、礼节,它有节度,守礼就是守秩序、守法。

「智」,这个智是我们今天讲的理智,拣别不能感情用事。对一切人事物,理智要超过感情,不会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偏差,容易做错事;理智做主宰,不容易做错事。末后一个是「信」,人要守信,要有信用。别人对我无礼,我对他不能无礼;别人对我不守信,我对他不能不守信。为什么?我接受圣贤教育,我不能够背师叛道。如果我不遵守,我欺骗老师。今天我们是在经教里头学习,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我们欺骗如来、欺骗释迦牟尼佛、欺骗代代承传的祖师大德、欺骗教导我的老师,这成什么人?你想想看,他还会有什么成就?你再想想看,他将来得什么果报?

老师选学生,学生要具备什么条件?跟诸位说,就这五个字。老师会很冷静在观察,这个学生有没有仁?有没有义?有没有礼?有没有智?有没有信?如果具足这个条件,老师很喜欢这个学生,很乐意教这个学生。另外一个问题,学生好不好学?学生肯不肯接受老师教诲?如果好学,肯接受,师资道合,没有别的。所以真正好老师收学生,考核不是像学校里头举行考试测验,不是的。儒跟佛,老师取学生标准就在此地。有「仁」,这个人有爱心,仁能爱人,仁慈博爱!这一点心,这是真心,这是佛心。「义」,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奉献,菩萨精神在此地。「礼」,他守规矩,听教诲。「智」,他能接受,他能理解。「信」,他能奉行。这就是世出世间法善知识取学生的标准。这五个字做不到,你遇到真善知识,你也学不到东西,你所学的也只是皮毛而已。这五条是基本的德行,以后再讲道德,是这个德行的扩充、这个德行的推广,我们不能不晓得,不能不认真努力来修学。所以他的心地清净、坚固不坏,邪知邪见不能侵入,妖魔鬼怪不能动摇,这个在佛法里叫法器。

第三句,『摩尼处处以为严,众宝於中相间错』,这是讲你的德行,佛法里面讲的万德万能。从大的纲领上来讲,我们净宗学会成立,对於同学们提出修学的纲领: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摩尼处处以为严,众宝於中相间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这是纲,每一条里面细行太多了。所有一切行门的根都在心,心里头真有!你心里头真正有孝、真正有敬,你才知道就自自然然表现在外头,怎样去孝养父母,怎样去奉事师长;你心里头有真的孝、真的敬,孝敬都是仁。你没有这个心,学样子学不像的,怎么装都装不像,人家一眼都把你看穿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诸位要知道,真的里面才有乐、受用。早年方东美先生所说的「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里头才有,假的里头没有。

所以人在世间,没有接受圣贤教诲那就难讲了,接受圣贤教诲,头一个用真心,决定不用妄心。有很多人害怕,怕什么?我用真心,在这个世界上处处人家欺负我,我处处吃亏、处处上当,他怕这个,不敢用真心。「人家用虚伪对我,我也用虚伪对他」,好像报复一样。你要晓得虚伪是轮回心,他以轮回心对你,你以轮回心对他,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回,这就错了!我要回头,我要改过,他以虚伪的心对我,我以真诚心对他,我来生不再搞轮回,我一定要把轮回心断掉,这是佛弟子,这是圣人的学生。古时候读书人常常标榜「作圣之徒」,作圣之徒是不再用虚伪,圣人哪有虚伪的!做圣人,就是我这一生我要超凡入圣,要有这个志气,要有这种见识。回头是岸,不能跟世俗一般人的见识,那就坏了。每天读经,跟同学们研究讨论,研究讨论是随时随处,不拘形式,你说这个多自在多快乐!

「摩尼」就是自在的意思,「处处」是不拘时间、不拘处所,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事物,我不离开圣贤教诲,我总是把这些纲领原则掌握住,念头一起就能够觉察,不会失掉,它就相应,这才叫「受持」。真的接受了,持是保持,真的保持住了,没有忘掉,没有失掉。「读诵,为人演说」,读诵是天天在温习,这个有好处,天天有悟处,为什么?因为你天天在做,演是做,是在表演,做给别人看。你不要管人家看得懂看不懂,不要去管这个,那个无需理会,自己认真做。把五伦五常做出来,学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德行,《论语》上讲得很清楚,「温、良、恭、俭、让」,要真的学!

对一切人事物温和。我对这五个字,我说温厚、厚道,温和要厚道;良是善良;恭是不但恭敬,要慎,小心谨慎,恭慎;忍,佛教我们忍辱,孔老夫子让,忍让;俭是节俭,决定不能够浪费,浪费折福。你有多大的福报?天天在浪费,那还得了吗?懂得节俭,节俭是修福,福报是给别人享,不要自己享,自己苦一点好。苦什么?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生活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常常提在面前。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贪恋,从节俭里头、从苦行里面得到的。这就是「众宝间错」。举这几个例子,诸位慢慢去想,你就能体会到这个偈的意思。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