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五二讲)  2002/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52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偈颂第五首:

【或随众生心所乐。示现难思种种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现无量。】

这一首偈是重颂前面长行,说多法或者说一法,这个一对。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特别是学经教的同学们,我们一定要能够理解,佛是如何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或者是佛是怎样教导一切众生,这个地方把这些原理原则都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在此地就知道怎样学习。

第一句把说法的因由给我们说出来,『随众生心所乐』。那我们要问,众生如果爱好五欲六尘的享受,染著世间一切恶业,佛给不给他们说?佛会不会随顺他们?给诸位讲,佛随顺。我们很难懂。这个要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真实智慧、高度的艺术、高度技巧,随顺众生造业,在这个里面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那个方法技巧无量无边,说不尽!要我们细心去观察,在这个里面去领悟。

当然度造作恶业的众生,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只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行,凡夫是肯定做不到。凡夫要学菩萨这个方法,我相信,不但是度不了众生,肯定被众生度跑掉。所以古时候为众生讲经说法,第一个条件是你自己觉悟了。觉悟的标准是明心见性,你有这样的标准,你跟造作极重恶业的众生和光同尘;你有能力、有办法让他觉悟,让他回头,自己决定不会堕落,有这个把握。没有这个把握,佛教导我们对於一切恶业众生,我们要远离,敬而远之;我度不了他,我要好好的保护自己。这是什么?没有见性的菩萨们,也是菩萨,权小菩萨。

这个小乘戒经里面讲得很多,在楞严会上我们就看到了,那是佛菩萨示现,表演给我们看的。阿难尊者在世尊会下只证得须陀洹果,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思惑没断。他羡慕菩萨,你看看到外面去托钵乞食,菩萨托钵次第起,没有分别;小乘人托钵有拣别。这个戒经里头都有。哪些人家不可以去托钵?达官贵人,豪门贵族,不可以去托钵;酒家(卖酒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赌博的赌场不可以去托钵;现在我们讲风化区,这个地区不可以去托钵,有拣别。大乘菩萨没有拣别,为什么?大乘菩萨有智慧、有定力,他不会受诱惑。阿难是小乘初果,学大乘菩萨次第起。好了,遭摩登伽女之难,几几乎乎破了戒。世尊慈悲派文殊菩萨去帮助他,把阿难、把摩登伽女两个人都带回来。这个是说明说法是要有条件,不是没有条件的。

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办了几届。培训班是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发起办的,邀请我在培训班教学。培训班的学生,李居士招来的。最初我跟他建议,培训班的学生最好是由寺院,或者是佛教会推荐,这样比较上要妥善。因为我们自己不在大陆,对於学生以往学习的状况,我们不了解,我们在很短期的时间传授的只是讲经的技巧。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是因为看到现在社会讲经说法的人太少。

我们这个做法,在李老师当年我想他不会赞同的。为什么?讲经的人头一个是德行。他老人家一生在台中,只办了一届,没有办第二届,学生二十多个人,那是他老人家从听众里面,可以说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著重品德,著重相信因果,不是随便什么人他都传的。

所以他老人家编的《实用讲演术》《内典讲座之研究》,这两份教材分量并不多。他老人家编出来的时候,只印三百册。而且印出来的东西,他锁在自己箱子里头,我们这二十几个学生,他都不肯给。我在当时确实是很疑惑,老师吝法,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传?不过他对我不错,他给了一本给我。我们经学班的同学得到李老师这个本子(我跟大家讲过他只印了三百册),大概得到这个本子的,不超过五个人。

在那个时候,经学班的同学选我做班长,班长有义务辅导我们班上的同学。老师把这个东西给我了,我向老师建议:能不能班上同学一个人发一本?老师摇头不同意。最后搞得我没有法子,我把老师这一份教材,依照这个教材写一个大纲,列成表解,写一个大纲,送给老师看。我说我用这个来辅导同学可不可以?老师同意,只能由我间接来介绍这一份教材,这个教材同学拿不到。

我的疑惑,老师看出来了,把我找到房间里面告诉我,不是吝法,而是怕一般人看到这个小册子之后,倒不是怕他学讲经,不是的,怕他批评!这是一个标准,你要不符合这个标准,错误百出,你上台去讲,人家就把你的毛病一条一条说出来,这样要是批评一般法师会得罪人。我才恍然大悟,他老人家做的是对的。你没有这个标准,你听人家法师讲得不好,你也只含糊笼统,讲得不怎么样,顶多只是如此而已。讲得好,你也不知道好在哪里;讲得不好,你也不晓得那几条讲得不好,这么个原因。

因为在当时台湾还有几位老法师每年总会讲个一、两次经,时间最长都不会超过一个月,短的一个星期,有一些老法师听众也还很可观。所以李老师有这个顾忌,怕得罪人。这是一个理由。另外更深一个理由,是怕一般人年轻的法师没有德行,拿到这个材料之后,在外面学讲经,欺骗众生。你懂得这些方法,懂得这些规矩,依照这个方法的时候,纵然讲不好,也会井井有条,这个不能不顾虑。

所以李木源居士发心办培训班,我受过李老师的教诲,我懂得学生品德第一。但是我们跟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怎么知道他的德行、他的操守?所以我的建议是由各地寺院、佛教会推荐,这样学生操守德行由推荐的人负责,我们只负责传授讲经的方法、技巧,我们不管学生。

我在培训班的地位是教员,招收学生的事情,对学生考核的事情,都是培训班的主任,这个主任是李木源居士,都是由他负责。所以国内有一些同学不了解情形,常常写信给我,要求想参加培训班,很好!我没有权利决定,决定的权利是李木源居士,我只负责教学。所以有一些同学写的信给我,我都把它转给居士林,由居士林再呈给李木源居士,最后是由他决定的。

所以学习讲经的方法不难,难在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持,这个难。这一套方法你学会了,你会讲了,你如果没有德行做基础、做根本,你的讲台不会长久。为什么?没有办法抓住听众。再高明的技巧,欺骗众生也只能欺骗一时,你不能永久欺骗众生。听众总有一天看出你的弊病,到那个时候,听众的信心丧失了,你没有办法维护殊胜的法缘,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不但讲经如此,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能欺诳众生。对待任何人,真诚,一味真诚,这是学佛之道。

《大乘无量寿经》经文开端,教导我们修学的纲领,善护三业。第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这个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特别把口业摆在第一,这个用意很深。我们一般人常讲造口业,这个三业里头,造口业是最容易、最多也最可怕。谚语里面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世间读书明理的人说话都很谨慎。

什么叫智慧?什么叫学问?简单的讲,就是知道对於一切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这是学问!尤其是懂得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不成熟,我们劝人学佛,这劝不得!劝了他起反感,反而把学佛的时节因缘推迟了,我们一般讲收反效果了。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到处都能见得到,很平常。好心,做错了事,这是什么原因?没有智慧,佛法里讲不懂得观机。

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帮助别人,讲经说法是帮助别人。想帮助别人,首先要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德行是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要认真反省检点,要常常找自己的毛病过失,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是世出世间修学的大根大本。

孔老夫子教学他是四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就是德行,第二个科目是言语。你才晓得言语,这个圣人多么的重视。《无量寿经》里面佛教学的三个科目,把言语摆在第一,用意深!为什么把它摆在第一?它最容易犯。

具体而言,佛讲四句,「不妄语」。不妄语什么意思?不可以存心欺骗人。要知道欺骗人是罪过,尤其不能够欺骗尊长,不能欺骗父母,不能欺骗老师,你在公司行号里,不能欺骗老板,这个罪很重。第二个是「不两舌」。两舌,挑拨是非,那要看受害的人受害的程度来结罪。第三个是「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叫别人上当。第四个是「恶口」,说话很粗鲁,让别人听了心里很难过。口业,佛讲了这个四大类,不能够违犯。违犯,佛讲果报在拔舌地狱。

我们想一想在今天这个社会,有几个人不犯口业?有几个人不欺骗人?说实实在在的话,现在人不但是欺骗人,还欺骗自己。古人所谓是「自欺欺人」,真的,不是假的。我们以往总认为自欺欺人,大概欺人是有,怎么会自欺?现在我们发现这个社会,真的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太多太多!自以为是,不能听信父母、师长、兄弟、朋友的忠告,不能接受。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自以为然,自以为得意,造作许许多多的重罪。

在佛门里面尤其显著,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不建道场,不收出家弟子。我们想想他老人家为什么这样做法?他是做给我们看的。收出家弟子要是教不好,你这个师父有罪过。《三字经》上讲「教不严,师之惰」,你收这个出家徒弟,你就有责任教导他。印光大师是个有道德、有修持、有学问的大德,他怎么会教不好。他为什么这样做?做给我们看的!我们这一代确确实实没有能力教人。纵然有能力教人,没有人肯接受你的教诲,所以他做的正确。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儿女不听父母的,学生不听老师的,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如果哪个儿女听父母的话,他的同学、他的朋友都会指责他,你怎么会听你父母的话?你怎么会听你老师的话?社会风气到这个地步。印光法师清楚明白,教导我们怎么样?不收!收学生,不收徒弟。

第二个不建道场,道场建立的弊病更多!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们讲,发心建道场的时候,在筹备、在发心来建立一个道场,各个都是菩萨。真的,非常热心,出钱出力来筹建道场。道场建好之后,各个都变成罗刹了。为什么?在这个道场里争权夺利,互不相让。

我这一生虽然学佛,没有住过道场,道场里的情形我不清楚,偶而听别人跟我讲。早年我在台湾,南投有一个寺庙请我去讲经,这个道场建得不错,是个女众道场,好像道场新建不久。我这个经没有讲完,好像讲了大概只有四分之一,讲得并不多。有一天道场里面的住众吵架,吵得很凶,我就问问,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这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道场是师父带著一些徒弟,真的大家都很认真出钱出力,还有到外面去化缘,两、三年才把这个道场建好。

建好之后,老和尚当然没有话说,他是住持,这个位子大家不争。那里面当家师、知客师、维那,这些重要的执事,他们争论不下。有的说我募捐的钱多,我应该做当家师,为这个事情常常吵吵闹闹的。那一天我在那里讲经的时候,经还没有讲完,就听到后面大声在那里吵闹起来。我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李老师说:不要讲了,不要再去了。我说:经没有讲完,只讲了四分之一。没有关系。

我亲自见到这么一桩事情,我才理解印光大师不建道场的道理。这样建个道场,如果让里面住众明争暗斗,这不是佛的道场,这是斗争道场。藉著三宝的名义在这里搞斗争,各个都要堕阿鼻地狱。老和尚不建道场是大慈大悲,为什么?建了道场,把你们统统接引到阿鼻地狱去了。你们想想,印祖是不是这个意思?一点都没有错。

所以往年我们在台北建华藏图书馆,韩瑛馆长她一手经营的。她老人家重大的事情,她一定跟我商量,听我的意见;小事我不管,她完全负责。所以我告诉她的原则,不化缘,不募捐,我们如理如法,安心办道。道场很小,很小怎么样?大家不在意;财产多了的时候,人就动心,起恶念。我的道场很小,没有人在这上打主意。

有几次馆长跟简丰文居士都曾经跟我商量,想多买一点房地产,把道场扩大。我是全力的阻扰,我不赞成,所以事情也都没有做。我说如果我们有钱,外面供养很多,我们印经布施,我们流通佛法,绝不扩充道场。这个道场的房舍我们够用就可以,住的挤一点没有关系,不要住得太舒服;太舒服了,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意愿就降低了,那还得了吗?世间富贵人家物质生活很富裕,学道就难。这是佛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的「富贵学道难」,为什么?他生活很舒适。所以佛对出家人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他有好处,他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很强,道理在这个地方。时时刻刻要知道警惕自己,绝不能够让自己堕落。

我常常说我们这一生无比的幸运,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遇到《华严》,开经偈上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这么一个好的机缘,你要是不认识,不能把它抓住,不能够得受用,那叫冤枉!这一生白过了。帮助众生学佛,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但是要防范弊病,要防止我们自己堕落。

所以我劝道场的住众(包括义工),不能不听经,不能不学佛。如果你在这个道场,你不听经,你不学佛,将来你要堕三途、堕地狱,你不能怪我,我跟你讲过,你自己不听。我们这个道场大门是什么门?你要是真正修行,经上讲的「依教奉行」,这是佛门。如果你要是不懂佛法,不读经、不听经、不学佛,你在这个里面搞名闻利养,这个门是什么门?地狱门!我说话有的时候不好听,讲真话!古人所谓「良药苦口」,但是对你的病有好处。好话,对你今生来世都有大利益,你能理解吗?虽然有时候你不太愿意听,忠言逆耳,但是好话对你有利益的,有好处的。

所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闻佛法。许多人常年听经,有一点心得,来跟我讲,听经是他一生当中最好的享受。他能说出这个话来,我就知道他尝到法味,他在这个里面生欢喜心。慢慢听上瘾,一天不听经,一天就难受。好!从听入门,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国文程度都很低,看经看不懂。如果查字典,查参考资料,浪费很多的时间,自己又怕麻烦。最好的办法,听!听个两年、三年,有了基础,再读就容易了。

譬如《华严经》,你先听过一遍,你再去看就不一样,容易多了。如果没有听过,你去看相当困难。纵然是有清凉大师这么好的注解,李长者的《合论》,清凉、李长者都是唐朝时候人,他们注解的文字也很深,何况这个经的义趣很不容易体会。说法要具备哪些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听经,这个里面得到乐趣,听上瘾了。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有不少的学生四十九年一堂课不缺,天天跟著他。佛到哪里去,这些学生是跟著的,叫常随弟子,常随众,一堂课不缺。为什么?听上瘾了!他认为这个是真正的乐趣,真正的享受。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我也是他的常随弟子。李老师的常随弟子有三十多个人,不管他走到哪里,我们这三十几个人一定是跟随著,所以可以说一堂课都不缺的。

听出味道出来了,法味!法味才真正是经典里面所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个喜悦是从内心里面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不是外面五欲六尘享受那一种乐;那个乐是刺激,是外来的刺激。这个内心喜悦,真欢喜!这个喜悦,跟诸位说是养生最殊胜的资源。谚语又说,佛家也讲「禅悦为食」,欢喜心能够叫人健康长寿,不容易衰老,道理就在此地。

在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女士,她今年一百零四岁。我上一次在新加坡她来看我,她还想办老人院,照顾老人。一百零四岁了,她确实不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常生欢喜心。她的嗜好就是听经,就是读经,这是她的嗜好。她没有忧虑,她没有烦恼,只有一个心愿,照顾世间贫苦的人,生病的人。没有人照顾的老人、儿童,她发心来照顾。一百零四岁,还在当义工。好,今天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偈颂的第五首:

【或随众生心所乐。示现难思种种乘。或有唯宣一乘法。一中方便现无量。】

这一首偈,前面我们虽然说得很多,它这里面帮助我们破除疑惑。偈子的内容并不难懂,我们了解佛说法真的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到原理原则,佛的说法、教学虽然是无量无边,但是原理原则永远不会变,方向不变,目标不变。

讲到修行,《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净业三福」是世尊对初学最重要的开示,净业三福!第一句话就教导我们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从这个地方做起。你要不依净业三福,念佛求往生不容易。过去李炳老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只一、两个人。我们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念佛人不能往生?没有基础的修学。也就是说,他没有认真去修净业三福。所以虽然是有愿想往生净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他去不了。所以净业三福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低的标准,不能不学。

佛教韦提希夫人就是教我们大众,我们要知道,十善业是根本的根本。净业三福,过去我们把它当作专题来讲过,我记得讲过不少遍,都保存著有录音带跟录相带。真正想入佛门的人,不能不看,不能不学。

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门跟地狱门跟鬼门是一个门,就看你用的是什么心。古德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一句话虽然是警策,但是是真话。僧,不一定是出家人,这一点我们要懂得。在家人参与僧团里面的工作,他也是僧。所以在一个道场,在家、出家同修功德。如果学习的不如理不如法,不能随顺经典教诲,而随顺自己的妄想习气,那所修的是三恶道,不是佛道,不是菩萨道。他怎么会不堕三途,当然堕三途,极容易造三途的因,我们要提高警觉。

原理原则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才能够观机,应机说法。这个第一句,「或随众生心所乐」是观机;『示现难思种种乘』,那就是讲无量无边的法门。为什么?众生根性不一样,心里面所爱好的不一样,所希求的不一样,佛都能满一切众生的愿,都有智慧善巧方便,让这些众生各个回头是岸。

『或有唯宣一乘法』,在这个大宇宙里面,诸佛菩萨净土很多,诸佛的净土,菩萨的净土,这个里面确确实实一乘法。诸位如果要细细去读《法华经》,你就明白了,一切诸佛如来为众生说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是什么法?成佛之法,不是别的。佛教导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这叫一乘法。教我们作菩萨,教我们作罗汉,这不是一乘法,这是三乘法。教我们来生还得人天大福报,那个更不是一乘法。

但是众生希求人天福报的,佛会满他的愿,会教你。你想发财,教给你发财的方法;你想求智慧,教给你求智慧的方法;你想健康长寿,教给你健康长寿的方法,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佛会告诉你,这个法都不是究竟法,这不是了义法。你说富贵,天上的富贵超过人间,人间是决定比不上天,不如天上。欲界天比不上色界天,色界天人的富贵比不上阿罗汉,阿罗汉比不上辟支佛,辟支佛比不上菩萨,菩萨比不上佛。古人有所谓「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毗卢遮那的依正庄严。正报是讲佛之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依报是讲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之美好,真正是达到究竟圆满,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天上人间不能为比。

所以我有时候也给一些初学们说佛法之所求。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教我们什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法,这不是妄语,教我们怎样发财,教我们怎样得聪明智慧,教我们怎样得健康长寿,真的,一点不假,经上是这样教我们的。而且释迦牟尼佛自己做出榜样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一生,我们一般人看到他没有发财,我看出来了,他发大财!从哪里看发大财?他一生生活所需没有缺少。这个是物质上的受用,这个是财富。财富何必要那么多,足用就是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足用,一点都不缺少,这是财富。

其次是聪明智慧。你看他老人家天天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佛往生之后,弟子们把他所讲的记录下来,成为经典。你看看今天流传在世间的经典多么丰富,我们称它为《大藏经》。再跟诸位说,这一部《大藏经》不是四十九年全部所说的,实实在在讲是少分。为什么?散失的太多了,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从流传下来的经典里面看到佛的智慧,世间人不能为比。再看世尊,健康长寿。所以他教导我们的,他本身得到。

在历代高僧大德之中,还有一些接受天人供养的,真的,不是假的。唐朝道宣律师戒律精严,日中一食,他每天那一餐饭,他不要到外面托钵,天人供养。德行感动天人来送供养给他,来保护他,做他的侍卫。这是讲随顺众生说无量法门。

我们想想,佛菩萨的国土,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像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就能想到,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为大众天天讲经说法,他讲什么经?一乘法。文殊普贤在华藏世界跟这一切大众讲什么经,说什么法?一乘法。《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在那个环境里头。为什么?所有一切众生(大众、听众),他们程度整齐,他们这些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了,所以他们接受的是一乘法。

一乘法里面,『一中方便现无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乘法里头包含著无量无边的法。我们现在一起在学习《华严经》,在《华严经》里面看出来,确确实实这里头包含的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再看下面一首偈子:

【或有自然成正觉。令少众生住於道。或有能於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

这个是颂前面长行的第五对,度众生人数的多少。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多众生;有一些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度很少众生。前面在长行里头,清凉大师注解里有提到,众生根熟或者是未熟。众生根熟,得度的人就多;众生根没有熟,那得度的人就少。这个意思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讲得没有错,但是这个里头还有一层,佛跟众生的缘,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里头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没有缘,佛不能度他。为什么?他讨厌佛,不欢喜佛,不愿意接触佛,与佛无缘,佛怎么能度他?有一些佛度的众生多,我们就晓得,这一尊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跟一切众生结的缘广;有一些菩萨只顾到自己成就,真的叫随缘,跟大众结缘,而不是主动的、欢喜的跟一切众生结缘,所以他成佛之后,他度众生就少。

佛佛虽然道同,智慧也同,福德也同,能力、相好都同,但是跟众生的缘不同,这个事实我们要明了。我们明了之后,那就想想自己了,自己将来成佛的时候,如果要是度无量无边众生,那你现在就要发心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你要不懂得结缘,到你成佛,跟你有缘的人不多。这个里头是不是还有分别执著?没有。如果有分别执著,凡夫知见,圣人的心行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但是因地里头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愿怎么样落实?怎么样实现?那随顺你的心量。

我们今天在因地起心动念,一定知道回向虚空法界。我做的好事,断恶是好事,修善是好事,好事一定有好的果报,我不受果报,我把我的果报供养给遍虚空尽法界一切众生,你这个缘结得就广,结得就深。如果起心动念,我把我修学的功德回向我的家亲眷属,你的家亲眷属有多少人?回向我们这个世界苦难众生,这个世界苦难众生有多少人?怎么能跟遍法界虚空界众生去相比?所以要记住,佛教导我们这个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由此可知,佛教导我们那个心量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由此可知,我们成佛度众生多少,实在讲,就是心量。读《华严》至少把这桩事情搞清楚,心量拓开了。心量拓开,你才会有欢喜,才会有法喜,才会常生欢喜心。心量小的人,愁眉苦脸,所以讲不开心。开是什么?开是打开,他的心没有打开。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拓开,确确实实包虚空法界,念念有这个心有愿,尽心尽力,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

那也许说我今天没有这个力量,我今天断恶,我今天修善,我今天念佛,我今天求生净土,为什么?就是为将来为一切众生服务。要是不肯为众生服务,证个阿罗汉果就很自在了。佛讲自了汉,他自己了脱六道的生死轮回,非常自在了。菩萨不愿意住偏真涅盘,菩萨慈悲心重,自己虽然解脱了,但是法界还有许许多多迷而不觉的众生,在六道里头依旧受种种折磨,受种种苦难,生死疲劳,永远得不到休息,这些人真的非常可怜。

觉悟的人,先知先觉,有慈悲心,一定要去帮助他们;除非他们不接受。不接受是善根福德因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怎么办?帮助他,帮助他早一天成熟。帮助的方法无量无边,方法手腕很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我们讲道场里面造罪业的,我们看到了,提高自己的警觉,我们敢不敢责备别人?不敢。为什么?说不定那是菩萨的方便。佛菩萨把这个人送到地狱去,送到三途去。奇怪!佛菩萨怎么干这个事情?我们凡夫不懂,佛菩萨把他送到那边去消业障,业障消完了,离开恶道,他就能接受正法。原来是这么回事情!

佛菩萨跟他说正法,他为什么不能接受?业障太重,必须要到三途里头受那种果报。受果报是消业障,我们凡夫怎么会懂?就好比你的朋友、你的亲属犯罪了,犯罪怎么样?你要是真正懂得,带著他去自首,自首让他判刑,自首判的比较轻。佛菩萨把这一些众生,要想促进他学佛的缘分,往往用这种手段。这个是真实智慧,高度艺术,凡夫做不到。不但凡夫做不到,跟诸位说,权教二乘都做不到。什么人做得到?地上菩萨,圆教,诸佛如来,这个叫真智慧,大慈悲。

《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胜热婆罗门是这个方法,甘露火王也是这类的方法。所以菩萨的示现,绝对不是我们凡夫思想见解能够理解的。许许多多好心的学人,心地虽然很善良,父母没有教他,老师没有教他,他不懂事,亲近一个善知识,看到这个善知识的过失,往往退心。那善知识用什么态度对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善知识随缘。知道什么?知道你善根不足,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见善知识过。

《华严经》上,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那一边成就了根本智,老师叫他出去参学,还没有离开的这个时候,特别给他开示,求善知识的心态,这个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这里头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善知识,我们凡夫看起来有过失,那是善知识的善巧方便,度某一类不同的众生,他要用不同的方法。所以文殊告诉善财,这些善知识权实难知。你怎么会晓得?都是诸佛应化的。哪一类的众生,他要用哪一类的方式来度他、来成就他,你怎么会晓得?

在我们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济公!济公疯疯颠颠的,又不守清规,不守戒律,菩萨示现的。有一些众生,你用一般的方法,你度不了他。他的缘成熟了,要用非常的手段,哪里是我们凡夫能够理解的。像这一类的事情,济公是做如是示现,大家知道。大善知识里面,偶而遇到的缘,也会有特殊的方式接引众生,度化众生。你看了好像破戒了,你在轻视他;那不是轻视善知识,是自己没有善根,自己没有智慧,自己错了。

在这个年代,跟诸位说,法弱魔强,你要好心学法,真的会有很多魔来障碍你,来劝你:你学的这个经典,这个经典不是真的,这个法门不是很殊胜的,那个老师问题很多。动摇你的信心,你自己毁掉你自己的前途,可惜!你们想想,你们在这个修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来跟你说这些话?说这些话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意造谣生事,来毁谤的;一种是无意的。无意是什么?随顺他自己的烦恼习气,他不了解佛法。所以用心有两种,一种是善意的,一种是恶意的。但是不管是善意是恶意,破坏你修学的因缘,吃亏的是你自己。

我学佛的时候遇到很多,对我亲近的老师恶意的毁谤,还举出很多证据来。其目的,我知道,让我对老师丧失信心,不要再跟他学了。我总算是有一点善根,有一点辨别的能力,不轻易听信谣言。我有一个比较,我离开这个老师,我到哪里再找一个像这样的老师?实实在在找不到!我不要找别的,这个老师跟我有缘,这个老师欢喜教我,无保留的教我,我到哪里去找?其他的一概都不谈。老师有过失也好,没有过失也好,他肯诚心诚意教我,他真的把我当作一个学生。世间人常讲「知己难逢」,老师跟学生确实是知己,真的是亲人,比父子还亲,照顾的无微不至!我再到哪里去找一个老师?即使世间有,我要花费多少精神、多少时间去找去求?怎么能轻易听人家几句话,就把师生关系给毁掉,哪有这个道理!

我选择老师并不是很愚痴,我也经过慎重的考虑,很长的时间才做出决定。既然选择、认识了,跟老师交往,确确实实建立了深厚的道情、友情,怎么能够轻易听人家几句话就动了心?或者是看老师接触不同的众生,我们不知道这些众生是不同的因缘,他用不同的手段、方式。这个方式看起来好像是违背佛法的,但是你看看结果,结果是那个人得度了!所以你要有耐心,细心观察,才真正体会到文殊菩萨所说的「权实难知」。大人作略,我们这些浅知浅识的人,怎么会懂?

有些时候谈话当中,老师有时候跟我们解释,非常的手段,说明大乘法里头,佛无有定法可说。告诉我们大乘菩萨戒律心地戒品,所以每一条戒都有开缘。我们不懂得,什么时候是开缘?什么时候是破戒?我们不知道。要没有真善知识给我们解释,往往我们就产生疑惑。疑是修行很大的障碍,只要你有疑,魔得其便,很容易遭受魔的迫害。所以一个人真正能做到诚敬,他在菩提道上,不会遭遇到魔障。为什么?魔对他无可奈何。魔对什么人产生效果?有怀疑。你对佛有怀疑,对法有怀疑,对善知识有怀疑,魔得其便,他有办法叫你退心,有办法把你拖下水。

我们看偈颂的文,『或有自然成正觉』,这是独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修学小乘的这些圣者,证得须陀洹之后,可以说克期取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一定证阿罗汉果。遇到有佛出世的时候,他听经闻法证四果罗汉。如果在这个时候,天上人间七次,时节因缘到了,这个世间没有佛出世,他自己会觉悟,自成正觉。这个在佛法里面称之为独觉,我们一般也称罗汉、独觉,佛经里面称辟支佛。辟支是梵语,有独觉的意思,有缘觉的意思。他怎么会觉悟?看到六根观察六尘境界,境界的变化,触动他的灵感,他觉悟。他不是听讲经说法觉悟的,所以叫缘觉,缘觉就是独觉。

『令少众生住於道』,这个是根熟的众生少,决定不是多,独觉不多;声闻多,菩萨多,缘觉不多,这是说明这一类的。

另外一类的,『或有能於一念中,开悟群迷无有数』。「一念」是时间很短,帮助无数众生觉悟,众生的缘成熟了,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这两种佛说一个例子,这当中的更多了。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就是当中这一段。一念中度无量众生,这是佛的境界。什么境界?华严境界。

我们现在了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次的法会在哪里?是在菩提树下。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在那里修禅定,在那里入定。哪里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定中讲《华严经》,二七日中。我们在《华严》上看到,岂不是「开悟群迷无有数」,刹那之间,这个是如来果地上境界。我们相信这个八地菩萨以上的,这个圣人,或者是圆教初住以上的,明心见性的人,有这个能力。十法界里面的这些圣者,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自己要认真努力的修学。要度众生,先度自己;要成就别人,先成就自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