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九讲) 2002/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49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长行第四对看起,这一对就是第七句跟第八句:
【或唯显示一乘法轮,或有显示不可思议诸乘法轮。】
这一段是讲教学,教学一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性、众生的程度来做决定。经文上讲,或者是唯独『显示一乘法轮』,我们读到这个经文很清楚的明了,这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这些地方众生根熟,好像这是大学,不是中学、小学,华藏世界是佛教大学,极乐世界也是佛教大学。这里面,佛菩萨在里面所教的,真的是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法轮!一乘是什么法?成佛之法。菩萨证到究竟极果的理论与方法,讲这些课程。由此可知,教学的对象,大乘经上讲,都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这些人见思烦恼断尽,尘沙烦恼也断尽,唯独根本无明没有断尽,也断了少分;佛在经上讲,无明烦恼总共有四十一品,至少他也断了一品。在大乘圆教里面讲,这个地位是初住菩萨,别教里面讲是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些人,在法相唯识宗里面,称他们为「同生性」,跟诸佛如来用同样的真心,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真的会用这个心,念念不离这个心,这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也不是十法界的众生,超越十法界了。
而十法界里面这些人,相宗称为「异生性」,异是不一样,跟诸佛如来用的心不相同。诸佛如来用真心,十法界里面用的是妄心。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这超越六道轮回了,他们依旧用的是妄心,但是妄心过失很少。什么原因?他们随顺佛陀的教诲,换句话说,他没有证得真心,但是他得到的是相似的真心。佛用的是真心,真正效法佛菩萨的行持,佛菩萨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都是真心的流露。佛菩萨在哪里?经典就是!如果我们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完全采取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就得到相似的真心;虽然不是纯真,非常可贵,从相似就能够证得真实。在相似境界里面薰习久了,养成习惯,假的就变成真的,就这么个道理。
如果我们不能够随顺佛陀教诲,要随顺世俗的知见、随顺自己的习性,那个麻烦就大了!这样的人就像《地藏经》里头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经上讲的话并不过分,它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而我们自己不了解,我们自己真的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读经首先要建立信心,信佛!信佛头一条,信佛所说的,佛说的我们不能不相信。然后进一步,做佛所做的。佛在经上教我们怎么作法,我们就怎么做;想佛所想的。要这样学习才能成就,不是这样学习,我们这一生学佛的成绩单恐怕都不及格!
一乘法,在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古大德公认的有三部:第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部是《妙法莲华经》,第三部是《梵网经》。非常可惜,《梵网经》流传到今天,经典只有少分,全经没有传到中国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梵网经》只是「菩萨心地戒品」,是全经里面的一品。古大德公认这是一乘圆教。其他的都是属於三乘经典,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我们讲大乘、中乘、小乘。三乘,《法华经》上说得好,「除佛方便说」,佛教化众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大乘、说中乘、说小乘,都是方便说;真实说,是一乘!
为什么要说方便说?底下讲:『或有显示不可思议诸乘法轮』。「法轮」在此地不必解释,前面跟诸位说过。它代表的就是教学,众生程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还是要教他、还是要帮助他,看他的程度。说个实实在在话,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不是一世两世的事情,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许许多多的说法、佛菩萨的开示,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也都有机会修学;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佛讲他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就晓得跟佛法的缘是多么深厚,不是一生一世。我们要是跟阿闍王子比,说老实话,我们比他的善根还要深厚,换句话说,他供养四百亿佛,我们超过他。怎么知道?他们这一批人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欢喜,但是没有发愿求生净土,只是欢喜而已,自己心里想著将来自己修行成佛,也要像阿弥陀佛一样,不过是动这个念头而已,并没有发心求生净土。我们今天遇到净土而发心求生净土,从这个地方来看,我们的善根超过他。所以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念佛真正得生净土,那个善根深厚不可思议!
我们现在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过去生中供养佛肯定超过四百亿,这一生能不能往生?还是一个未知数。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佛在《阿弥陀经》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少善根。善根到底要多少?这就是说,我们在《无量寿经》看到供养四百亿佛,这是个标准,这样的善根不够,这还是少善根,换句话说,要再往上提升,要供养五百亿佛,也许你的善根达到标准,这才能往生。换句话说,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的,佛要帮助他,那不能不说三乘法。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里面,也分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佛讲大乘,中根的佛讲因缘,下根的佛讲小乘。所以佛教学跟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确确实实是随著众生根性、随著众生的程度、随著众生的欲望希求而说法,因此佛在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佛无有定法可说,我们要能体会。佛没有一定的法说,佛所说法,总是我们所希求的。
我们要想一想,我想求什么?如果我们没有别的希求,就是希求作佛、广度众生,佛一定跟我们讲一乘法。如果你还希求人天福报,作人还不错,做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在人间作国王,现在说是作大企业家,这也还不错,佛就跟你讲人天小果。如果你一旦觉悟,人天福报是不错,但是不究竟,福享尽还要堕落;享福当中修福是非常艰难,前面跟诸位报告过,享福修福不容易,享福造业最容易,它不究竟;你的心思、志向要是远大一些,「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六道确实是不究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很痛苦的一桩事情,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并不难懂。你只观察世间人生离死别,你去体会那种心情,你就了解,然后你就肯定这世间不好玩,发心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人,佛讲:他刚刚觉悟,始觉。
如果没有出离六道的这个念头,这个人不觉;虽学佛,没有觉悟。不管学的是哪一种佛法,没有觉悟,全是人天小法。学《华严》,《华严》也变成小法,这个道理要懂。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明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讲的。为什么还有一乘、大乘、中乘、小乘,还有这个?佛法哪有乘不乘的,因众生根性不相同,方便而说的。所以《华严经》里面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就是道理,这就说得很清楚、很真实。如果你是圆顿根性、一乘根性的人,你所接触的一切法全是一乘,《阿含经》也是一乘,《方等》、《大集》没有一部经不是一乘法。你明白这个道理,疑惑就没有了。如果是小乘根性的人,读《华严经》他还是小乘;人天根性的人,就是说不能够舍弃人天福报,他学《华严经》,还是人天乘。决定不能够说读《华严经》就提升到法身菩萨的境界,不可能!为什么?他烦恼习气断不了,名闻利养放不下,还是要在这个社会上竞争、斗争,他搞这一套!学了《华严》也没用处!
由此可知,根性重要,觉性重要。真的觉悟了,我不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我已经干够了。所以真正学佛人,你能看得出来,决定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一定能够符合世尊的教诲,「以苦为师」、「以戒为师」,真的修行人肯定遵守。为什么?生活清苦一点,常常有出离心,出离苦海,六道是苦海。如果物质生活过得太好,那个出离的心他就忘掉了,「这不错,很好!人天不错,很难得!我很自在。你说出离,十法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我没见到!」满足现前的欲望,对佛菩萨那个境界并不希求,这种人迷而不觉。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那是大彻大悟的样子,他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可以继承王位,他做国王,他舍弃了。为什么?做国王是搞六道的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他舍弃了。世间许许多多的行业,他全部都放下、都舍弃了,而选择出家修道、弘道,他采取这么一个行业。
这个行业,用现代话来讲,现在人的定位,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事业,他搞这个,搞社会教育。尤其难得的,他是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义工!释迦牟尼佛是做义工出身的,不拿待遇,不拿报酬的。接受大众的供养非常简单,四事供养,四桩事。人活在这个世间不能不吃饭,所以接受饮食的供养。饮食很简单,他一天吃一餐,中午,早晚都不吃的。这一餐饭出去托钵,托钵一般托七家,这一个钵每一家给一点点,七家合起来这一餐饭。为什么?我们能够想像到那个时代,这些物资都非常缺乏,人家一家人吃饭,那家人也不见得是很多人口的,他们吃的东西也是有限,看到出家人来托钵,只能给你一点点,你再到别家去。每天出去沿门托钵。佛出生,那个时代是在印度恒河流域,这一带是热带地方,衣服就省事,三衣就够了。晚上睡觉,找一个树底下。有的人是在树下打坐,我们讲不倒单,他不躺下来睡;有些人也可以躺下来睡,佛并不禁止,可以躺下来睡。所以有卧具,卧具也是一块布,垫在地上,过这样简单的生活。生病的时候,接受医药的供养。所以他的供养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除此之外,统统不接受。
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他有的时候也住在精舍,那个精舍是什么?是国王、长者、居士所有的。请佛到他那边讲经,他们来接待。讲完,讲完就走了。佛绝对不会接受人家供养房子给他,这不可能的事情!佛出了家,怎么能再接受一个家?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许许多多精舍都是国王大臣的。佛给我们做的榜样是一生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所以佛教学并不是固定一个地方,他在当时也是周游列国,我们在经本里面看到。缘深一点的,听众多,依教奉行的人多,佛在那里多住几天;缘薄一点的,这个地区学习的人不多,依教奉行的人不多,佛就在那里少住几天,到处游化,旅游!佛旅游绝对不是游山玩水,不是的,他是到处教学、教化众生。他做出这个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要能体会到怎样修学才能成就。
所以,看破、放下是菩萨成佛的不二法门。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对於世缘一丝毫贪著都没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成就,要知道最大的障碍,我常说的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你沾上一条,你这一生要想脱离六道轮回的机会就没有了。你要想统统断尽,这是功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沾都不能沾,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这叫看破。这些东西是什么?这是大害,害得我们自己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受苦。在现前,你要是贪著,你跟一切众生结怨,为什么?你争!现在社会教育,从小,外国、中国现在都差不多,教你要竞争,从小就灌输这个思想,「少成若天性」,这还得了吗?
竞争再提升一级,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一级,就是战争。现在如果战争爆发的话,就是世界末日。这观念错误!这种观念,魔的观念。什么叫魔?折磨你!觉悟人的观念是把这个全盘舍弃,清净自在,心里头一丝毫的忧虑牵挂都没有,你就得自在。自在这两个字,真正懂得的人很少很少,为什么?他没有入这个境界,他在一生当中从来没有自在过一天,他怎么会晓得自在里头的境界?他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放下。没有放下,哪来的自在?放下就自在了。再跟诸位说,自在就开智慧,智慧才真正得到解脱。所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的人在竞争,觉悟的人不争,我决不走你的路子。你争,我不争!有人说「不竞争,我们就活不下去!」这个话是错误的。
人到这个世间来,从世俗的人来说,他都有命运。诸位好好的去念《了凡四训》,现在《了凡四训》有两套电视剧本,一套是前几年做出来的,两片两个小时;去年又做了一套,四个小时,这两种都好!你要是不愿意看书,你就多看看这个连续剧,两个小时不长。每天看一遍,你看个一百遍、两百遍,你就会有悟处,你就晓得: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必竞争,生活会过得很自在。你命里面有的财,丢都丢不掉;命里头没有财,想尽方法你也得不到,那你何苦跟人竞争?所以,命里头有没有财?你做官,你命里头有没有做官的命?算命看相的讲,你命里头有没有官印?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相信古人所讲的「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世俗人哪一个不受命运主宰?哪一个人能够超越命运?明理的人有办法超越命运,为什么?命运从哪来的?命运是前世造的业,所以命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当然自己可以改。所以你一定要清楚,命是你自己造的,只有你自己能改,别人不能帮你改。别人要能够改,佛菩萨大慈大悲,岂不都把我们的坏运、坏的命改成好命了吗?他要不给我们改,他就不慈悲了。所以佛菩萨没有办法改众生的命运,为什么?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自己可以改。你只要懂得道理,你懂得方法,了凡先生学了一点,他学得不多,那一点点他就把他的命运改变了。他去考试,这读书人!名次提高了;做官,比命里头官的职位提升了;俸禄,命里面的财,也增加了;寿命延长了,算命的跟他讲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多岁;命里头没有儿女,他也得了儿子。了凡先生并没有真正觉悟,还是求世间的功名富贵,但是他求到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没有发个大心求作佛,如果发大心求作佛,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世间真正觉悟的人实在不多,发心求作佛、作菩萨,那是真正觉悟,真正放下名闻利养、放下烦恼习气,随顺经典教诲,依教奉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学作佛,那个成就才是真正的圆满;要不学作佛,就不能叫究竟圆满。佛经上讲的大圆满,究竟圆满。
我们要记住,佛当年在世一生的行谊,那是我们的榜样,佛对於一切众生平等,上对国王,下对乞丐,用同样的恭敬心。决不是说对国王与对贫穷下贱有两种态度,没有!佛不是这样的人。祖师大德们为我们所示现的,就像《了凡四训》里面那个小故事一样,施主来供养,绝对不是说你供养的多,对待你等级提升一点,供养的少,把你看轻一点,没这个道理!那你有分别心。佛法教我们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还有非常严重的妄想分别执著,你是在迷,你不是觉悟,而且你迷得很重,你用的心是轮回心,你造的业是轮回业。
我们自己要不常常随顺经典的教诲,这样的境界我们也会常常被迷惑。迷而不觉,真的不知不觉被迷惑了。别人供养多,对他特别接待、特别礼遇;供养微薄的,忘得干干净净,这不是学佛!在家信徒供佛、供养三宝,自己也要知道,「我供养的多,寺庙要对我特别礼遇」,你那一点福报报光了,报掉了,你不如供养微薄的。寺庙里面这些出家人根本没有瞧得起你,你是诚心诚意供养,佛菩萨知道,你那个功德是真实的。如果你是用清净心、真诚心,心量很大,虽然供养的钱不多,一块两块,那个福报很大!读大乘经,你就晓得了。所以我常讲,富贵人修福很难,当时就报掉了。这就是「天道好还」,老天爷很公平,富的人来生贫,穷苦的人来生富,风水轮流转,道理就在此地。富贵人修福,最难是什么?他很难放弃别人对他的那种尊敬跟优待,他不能放弃。供养多了,到寺院要接受寺庙的招待,那一点福当时就报掉,福很难累积下来。真正修福的人、有智慧的人,那个修福是默默的在修,默默的在修布施供养,没有人知道,那个福厚!但是那样的人少,不多!那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那不是普通人。
这一段说的,佛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说法,身教!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大家看。聪明的人、细心的人一看,就觉悟、就明白,我应该怎样生活、我应该怎样工作、应该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学佛,佛是好榜样。佛一生讲的这些经典,我们要晓得,经论是佛的想法、看法、说法,戒律是佛的作法、佛的行为,我们有这些东西,那就是佛在我们面前,这是真佛。用经论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论,用戒律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经、律、论就是佛的身语意这三业的演说,我们获得了,依教奉行,就是佛的真实弟子、佛的好学生。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七段「佛出差别」,长行最后两句:
【或现调伏少分众生,或示调伏无边众生。】
这两句所说的是佛教化众生人数的多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提示的是「熟未熟故」,如果众生根性缘成熟,佛度的众生人数就多了。如果这个地区众生根性没熟,佛在这里度众生人数就少了。最明显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历代祖师教化众生、度众生这个例子来看。禅宗在中国很兴旺,这个支派是菩提达摩从印度传到中国来,那个时候遇到梁武帝。达摩祖师跟梁武帝没有缘,得不到梁武帝的护持,所以到中国来之后,他就到少林寺去挂单。在少林寺每天自己静坐,等到九年才遇到一个慧可,把禅宗法门传给慧可法师。这就是什么?『调伏少分众生』,他到中国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只有一个学生。而慧可一生也只传一个人,一直到五祖忍和尚传给惠能,六代都是单传。总算不错,没有断绝。到惠能大师,他的法缘殊胜,开花结果。传法的人,明心见性传法的人有四十多个人,跟他学习的人,我们在一般想像当中,那是几千人、上万人。在那个时代,法缘无比的殊胜!
实在讲,清凉大师讲「熟未熟故」,固然说得是很有道理,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各人法缘不相同。缘要殊胜,总是要时时刻刻有心与一切众生结法缘。可是要记住,世出世间决定不要跟众生结恶缘,众生纵然是造罪业,也不必去责怪他,为什么?各人有各人的报应。佛在旁边看了都不说话,我们著急有什么用处?白操心!众生要得度可不是容易事情,他要有福德;他没有福德,你勉强著,办不到!诸佛菩萨都办不到,我们有什么能力?我们也学佛,福薄之人,没有福报,我们给他作佛的种子,就是让他这一生当中有机会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佛经听个几句,种这个善根。什么时候成熟?那就是俗话讲,要看他的造化。说不定是在他的晚年才真正醒悟过来,遇到善知识;说不定是来生,说不定是后世。那个后世,时间就长了。
有一等众生,福薄缘浅,真的要等待多少劫之后才遇到佛法,这个种子才成熟。所以我们要晓得,达摩祖师到中国,禅是佛法里面上上乘法,这样殊胜的法门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不识货!找不到这种根性的人。当然他们也不是普通人,说实在话,都是再来人。他在这里等,等他的传人。也许有人说:九年的时间不是浪费掉吗?他为什么不在印度那边弘法利生?到缘成熟的时候来,不是很好吗?这是凡夫的想法,佛菩萨做事不是这样的,他在那里面壁九年,也是在那里教导我们。教我们什么?求法修行要有耐心。中国谚语都说得很好,人要没有耐心,别说大事,小小的事情都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一切成就、成就的大小,可以说与忍耐成正比例。明心见性可是大事,不是小事,没有很大的耐心,怎么能成就?
所以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你看看他的示现,我们在他身上学到什么东西?第一个,决定遵守如来教诲,不以佛法做人情。他教我们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决定说真实话,决定不巴结权贵。他要是像我们现在这个世俗人,很可以跟梁武帝套上关系,那梁武帝一定护持他。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为什么不护持他?接见的时候话不投机。梁武帝接见达摩祖师,在达摩面前夸耀他护法的功德。他以他的地位、权力,为佛门建造寺院道场四百八十座,只要是人发心出家,他都高兴、他都欢喜,成全他,度众十几万人!所以他见达摩,在达摩面前夸耀:「我这个功德大不大?」如果达摩祖师也很欢喜,「大王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一拍就合了,梁武帝变成他的大护法。他不是这种人,他说实话,跟梁武帝说:「并无功德!」梁武帝听了这句话,真是凉水浇头,满心的不愿意,打发他走了,不再见面。说真话!
梁武帝所做的真的没有功德,是福德,修的是福德,没有功德。达摩并没有把这个详详细细的跟梁武帝分析,但是话不投机,达摩说再多的话,梁武帝也不会听他的,缘分!只好到少林寺去面壁。达摩为我们示现的是说真话,不巴结权贵,不贪图供养,愿意过清贫的生活,有耐心的等待传人,这都是达摩祖师现身说法教我们的,我们要懂得,我们要学习。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对待。我们希求正法久住,希求众生有缘得度,但是要如法;不如法,不能做。我跟同学们也常常说到,这个时代弘法的辛苦,比过去困难十倍、百倍都不止!你是好心,人家不领情,别人不能体会。我们用真诚心对人,人家回报我们是虚伪、怀疑、防范,用这种心!所以达摩祖师给我们的示现,我们就明白了,我们要有耐心,我们在等待时节因缘。
古人常说:「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这个话讲得有道理,这是缘。有缘,我们对社会、对众生要尽心尽力的奉献;没有缘,退守山林,独善其身,修自己。但是,现在科学技术进步。我也是没有缘,障碍重重,所以去年我就宣布我退出,佛学院我不教学了,一切佛教的活动我也退出,请我讲经我也不再答应。今年我到山打根做了两次的讲演,这是前年答应的、预约的,所以我公开跟大众讲经,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有人找我,我统统拒绝。我了解我的环境,就像达摩祖师一样自己了解。达摩祖师退下来是面壁,我今天退下来是在摄影棚,我是面对摄影机;他是面壁,我是面对摄影机。虽然是自己学,自己在学习,藉著这个高科技的工具,可以在网路上跟远方的同参道友也能共同学习,这是达摩祖师当年没有这个工具。我想他有这个工具的话,他也会跟我一样。对自己确实有好处,省心、省事!
古人讲得好,「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今天把人跟事尽量的减少,我们也不是修小乘,一切随缘!自在下面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决定没有丝毫勉强。有缘,我们还是要做;没有缘,决定不强求。也不必,现在有很多人「没有机会,我们制造机会。」我不搞这个事情。制造机会是攀缘,就不是随缘。达摩祖师那时候为什么不制造机会?说老实话,制造机会是轻而易举的事,为什么他不做?给我们后人做榜样,我们要懂得,才能够成就道业。道业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这个重要!
现在我在澳洲,澳洲学校来找我,学校确确实实有诚意。为什么?为消除社会当中的冲突,祈求世界和平。这是大事,这是现代社会上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我同意、答应帮助他。他来找我,我没有攀缘。校长派两位教授到图文巴山上来看我,从他们学校开车到我山上要开两个小时车,传达校长的意思,教授团欢迎我去访问。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怕的是灾难就在眼前。冲突要是不能化解,唯恐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看学校里面校长、这些教授确实有诚意,想帮助社会化解冲突、化解战争,这是好事情!真正能够化解一次战争,诸位想想,你救了多少生命财产?这是好事情,这是为了整个世界众生的福祉,所以我称赞他们,他们真的是菩萨再来!不是凡人。凡人,舍己为人、牺牲奉献对他们是难事,做不到!
我到学校去访问,跟他们举行一次座谈。我先听学校报告,才知道他们做这个事情已经有七、八年。九一一事件之后,他们的警觉性提高,感觉得这个问题非常迫切,意识到大战争、大灾难就在眼前。这十几位教授同心协力来做这个工作,不容易,菩萨化身!我称赞他们是上帝的使者,给这个世间带来一线光明!我在座谈会上讲了五十分钟的话,我提到冲突从什么地方发生。我们要化解冲突,不能不知道冲突的起因,从根本上解除才能够看到效果。这个社会冲突的根本在哪里?在家庭,夫妻的冲突、父子的冲突、兄弟的冲突;走出家庭,学生跟老师的冲突、员工跟老板的冲突、领导跟被领导的冲突,我们有没有想到?
然后我讲到更深一层的那个因素,真正冲突的因素是我们自己自利的念头跟利他念头的冲突。他们听到之后,很有感受。我们今天要做这个事情,首先要把自己自利跟利他的冲突化解。如何化解?起心动念绝不想自己的利益,念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从我本身做起。我们有十几位教授,大家都能够同心协力,都从本身做起,起心动念为社会、为国家,为整个世界众生著想,绝对不为自己,这个工作可以做,能做出一点效果。如果这里头夹杂著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工作决定不会有结果。我说:教授,实在讲都是靠工资、钟点费生活,过的都是清贫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呢?都有著作,都写了不少书,这些书都有版权,我们能不能把版权放弃?表现我们的诚意。一般教授都有著作权、所有权,我们今天把著作权舍弃,欢迎翻印。把自己一生所学到这一点东西,奉献给社会,布施供养一切众生,我们从这里干起!
我这个提议,他们能接受,愿意这样做,使我非常感动。这一放弃,你的缘就结得广、就结得深!自己有好的东西,为什么不给人?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限制别人翻印,限制别人得到你的智慧,今天所讲的「智慧财产权」。我们要把这个权放弃,我的智慧跟一切人共享,我的财产也跟一切人共享,这样才能从事於和平工作,才能从事於化解冲突的调人。学校很诚恳乐於接受,我也答应:我到学校来协助他们。这个工作要积极展开,延缓不得!再延缓,恐怕灾难就要爆发;灾难爆发,不可收拾!
生活在现代的社会,头脑稍微清楚的人都有忧患意识。我们学佛的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警觉,提醒我们要真干、要实干。灾难来了,我们不害怕,我们没有恐惧、没有畏怖,我们自己晓得有好地方去。我们有诸佛国土、有极乐世界,你要不真干,这个机会就错过!所以现在这个身体在世间,对这个世间一无所求,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名闻利养的希求、没有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贪瞋痴慢,我们只有一个愿望: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我们跟弥陀的缘深!自己有把握,决定得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能够很安详的离开这个世间,舍弃这个臭皮囊,欢欢喜喜,不惊不怖,我们有好地方去。我们对於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纵然处在乱世,世间乱,我心不乱;世间浊恶,我心清凉。
首先要度自己,自己得度,才能帮助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人?对於佛法,尤其是对於佛法里面的净宗,能信、能解、能愿、能行,这是有缘人。清凉讲「根熟」,哪一类有缘的人根熟?印光大师讲得很好,「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根熟!这样的人,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去;一千人修,一千人去;一万人修,一万人去,「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敦伦尽分是什么意思?敦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伦是人伦;敦伦两个字的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跟一切人的相处,我们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用一个真诚心跟人相处。真诚恭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敦伦,敦睦伦常。尽分,用现在人的讲法,尽心尽力为众生服务,佛教给我们的四摄六度。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这是我们的本分,那个分是本分,要尽本分。
闲邪,闲是防止,邪是邪恶,时时刻刻要防范邪恶的思想、邪恶的见解。什么叫邪恶?违背伦常、违背道德的,我们要懂得防范,不接近。头一桩,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看报纸、不看杂志,这是很具体的做到闲邪。存诚,那就是我们常常提倡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常常存这个心。真诚的心不能够一分一秒离开,现在世间常讲分秒必争,我们也分秒必争,争什么?不离真诚。前面跟诸位说过,真诚里头必定圆圆满满的包括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前面两句的大意,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信愿念佛」,对於净宗法门真信。怎么样才能真信?你要了解,你了解得不透彻,你的信不真实,你半信半疑,那个信愿若有若无,不起作用。所以,你要真信。
真信,现在读经难,为什么?不懂。所以,你一定要找机会听讲。现在讲经的录相带、录音带、VCD流通得很普遍,《无量寿经》我讲过十遍,第十一遍在新加坡讲,没讲完,最后一遍讲得很详细。要多听!有机会听听大乘经,对佛法有正确的认识,然后你再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专学专修,你会有成就。佛法跟世间法没有例外,都要专攻,不能学杂,不能学乱;这一杂乱,你是一无所成!一定要懂得,佛法的修学,无论是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总的原则、总的纲领决定不离戒定慧。如果与戒定慧相违背,那就不是佛法。广义的来说,戒是方法,你一定要遵守方法。你遵守方法,教你一门深入,你心是定的;你同时学很多法门,你心是乱的,你不能成就。我们要成就的是戒定慧,一门,专攻一门。你专攻《无量寿经》或者专攻《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你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定。三昧功夫深了,就开智慧,符合《弥陀经》上学习的标准,「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它确确实实没有离开戒定慧三学。信愿持名,跟前面祖师开示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都是属於戒律,方法!你能够遵守,能够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念佛三昧、一心不乱你能够证得,你怎么会不成就?
功夫成片上等的,往生就自在。不但是有把握,想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可以去。可以早一天去,如果这个世间还有有缘的人得度,我们也可以晚个几年去,帮助他们,把他们都带去。这就叫生死自在,世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殊胜?你们去想想,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一点障碍都没有!去留都不是为自己,都是为众生。也许有人问:去,那还为什么众生呢?你走了!留,可以说你为众生,去,为什么说为众生?去,还是为众生,你要了解众生的根性。如果常住在这边,这边众生对你疲了、厌倦了;如果听说你很快要走了,他著急,他觉得什么?「我学的机会没有了」,就有一些他加功用行,把他这个勇猛精进带动了。所以,走,还是利益众生。觉悟的人他清楚、他明白,是该留还是该走,不要用思考,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慧!智慧观照,照见一切众生的心相、心行。去留,说穿了还是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觉悟的人不例外,他也有感应道交。
这两句讲『调伏』,「调」是调顺情绪,在佛法里面讲的是妄想分别执著;「伏」是降伏他的烦恼习气。这是从教学成绩上来说,这个说法好,真正有成就的、成绩的,这才算数,而不是一般来听听、来凑热闹的,那个不作数的,要真正有成就、真正契入境界的。多少,确实两个因素,一个是法缘,一个是根熟。末后这一句总结: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前面举的例子,十句五对,是略说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种种差别不同。《华严经》在末后讲五十三参,五十三种不一样;《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三十二应,那是三十二类,每一类里头无量无边,真的是此地讲的『世界海微尘数』,境界不可思议,我们要了解、要学习。长行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