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五讲)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5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刹清净方便」,偈颂第六首:

【诸度无量等刹尘,悉已修行令具足,愿波罗蜜无有尽,清净刹海从此生。】

这首偈是重颂前面「修治净」以及「愿净」「愿通初地八地」。这个地方还是「据初地」,所以叫做「超颂」,一直超越到第八地。换句话说,这四句偈的内容是讲初地到八地,一共是八个菩萨的阶位。

第一句是讲修行,修些什么?修十波罗蜜。『度』就是波罗蜜多,『诸』在这个地方就是讲这十个纲领,从布施到方便、愿、力、智。『无量等刹尘』,这十个科目每个科目它包含的境界,都是跟虚空法界相等,无量无边,这个我们一定要懂。我在这个地方特别提出「持戒」,我们一定要晓得,持戒波罗蜜也是等虚空刹尘。刹是佛国土,尘是微尘,形容它的多,多到什么程度?佛刹微尘数,「刹尘」就是佛刹微尘数。不是一个佛刹微尘数,无量无边的佛刹微尘数。持戒的意思是什么?通常跟大家说得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法规,我们在普通常识里知道,古今中外不同。在一个地区,古时候的法规跟现在不一样,又何况这些法规常常在变更,中国跟外国的法律、日常生活的仪规也不相同,统统都要遵守。佛制定的戒条,那是什么?是佛陀在世那个时代印度人一些生活规范,生活在那个地区常随佛学的人必须要遵守。

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生活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三千年之后,今天又生活在澳洲图文巴这个地区,跟三千年前古印度当然不一样。我们要怎么持戒?我们要懂得佛陀制定戒律精神之所在,这是不能变更的,在事相上一定要遵从现前的法律、制度、当地的风俗习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一定要随顺世间人生活的制度、规矩。中国人所谓是「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他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文化,住在这个地区一定要学习。古德常讲「入境随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讲到持戒,持戒的范围是无量无边。在哪个地方、哪个地区,在哪个族群,或者是在哪个宗教团体里面,一定要遵守他们的规矩、他们的制度、他们的约法,学佛的同学不能不懂。

佛法,一再跟大家讲,不能有一点点的私心,有一点自私自利,你就造罪业了。起心动念一定要为整体的利益著想。整体是什么?整体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众生,能有这个思想,这个人是觉悟的人,这个人是佛子,世出世间一切万缘放得下。我们认真努力在这个地方学习,学成之后,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是义务的,没有代价的。这个服务,《华严经》上讲的,什么人修的?地上菩萨修的。我们这一段全是讲初地以上,为正法、为众生牺牲奉献,舍己为人。

今天,刚才看到胜师拿个名单给我,排定他们认真要学讲经的有六个人。我们这个佛学班,你们六个人去教,其他的人统统做护法。我看到名单里面一个居士都没有,居士要退出来做护法工作,把常住工作完全担负起来。弘法就是当教员,不能兼执事,执事决定是护持的、是护法的。院长、副院长是护法的,如果发心讲经,这个院长辞掉,我们请居士来担任。为什么?你专心在经教上,你才能学得出来。专心护持,这个道场才能兴旺,让你们发心学经教的人没有后顾之忧。你们一定要懂得,我为什么对韩馆长这么样的感激?我天天都拜她。每一堂讲经,在摄影棚的同修都知道,我在上课之前,我一定拜老师、护法菩萨,我讲完之后也拜老师、护法菩萨。老师是教导我的人,护法是成就我的人,念念不忘。我们要想这个道场成就,真正发心,发菩萨心来护持佛法,护持这个道场。

我们这一段时期的观察,你们大家都很清楚,许秀叶居士难得,她在此地的工作,真的,那种热心跟过去韩馆长没有两样。现在我们这个道场对政府负责的,正式注册负责的是我一个,王素芳居士一个,柴方良居士一个,我们三个人。表示说我们学院的董事会现在是我们三个人,我们三个人这是能够真正有决策的。我离开学院,许秀叶居士是代理院长,总管一切。我们请她做院长的助理,副院长也要听她指挥。她是一个非常热心、正直、没有私心的护法菩萨,不容易!常住所有执事由她来调配,你们出家同修如果真正都发心来做弘法的,你们全部做学生,认真努力,一切放下,你们会有成就。

我们学院第一届,我的心目当中是招收二十个学生,如果你们人数够二十人,我们这九年就不招生,九年就培养你们这些人。你们这些人在学院是学生的身分。如果愿意参加护法的,常住会分配给你职务,分配给你工作,我们必须做一个调整把它走上轨道,弘护都是菩萨。前面我跟诸位讲,无论从事於护持道场某一个工作,都能证无上菩提。昨天我跟诸位讲的,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这是菩萨!他在道场做粗重的工作,一般人不愿意做的工作,种菜的菜头,挑水的水头。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都是为常住服劳役。服劳役,一般人不懂,服劳役是内财布施。他做的工作,无论是哪一样工作,他有方法,做得有条理、有层次,一点都不乱。水怎么挑法,柴怎么劈法,都有方法,那个方法就是持戒,持戒波罗蜜。很有耐心的去做,忍辱波罗蜜,有耐心为大众服务。天天还求改进,在方法上改进、技术上改进,自己做起来得心应手,工作愉快,精进波罗蜜。

现在我们厨房是用瓦斯,从前是烧柴火,无论干哪一行,你仔细去观察,他十度齐修。挑水的,十度齐修;种菜的,十度齐修,他不是菩萨,谁是菩萨?他比学生高,学生是在念书,是在学习,他们是真修,真供养!世间人不懂,认为他们这些人很难得,发大心,舍己为人,牺牲奉献。实际上,他们是真正修十波罗蜜,真正修十大愿王。《华严》不能不读,你要真通《华严》,世出世间法都是大道场。你在家庭里头也是如此,家庭主妇照顾这一家人,你为这一家人服务,布施波罗蜜,财布施,内财布施。法布施,每天思考希望怎么把这个家整好,怎样叫家人过得很舒服、很快乐,那是法布施。常常想到家人的安全、健康,无畏布施。你的家里面事情做得很有秩序,一点都不乱,持戒波罗蜜。

你们看看,刘连兴居士来了才两天,你不要看我好像是没有顾及到这些事情,那你们是看错了眼。我从吃饭的时候,眼睛往里面望望,我就懂得,我就知道了。现在厨房干干净净,每样东西摆得是整整齐齐,持戒波罗蜜。他是菩萨,在此地教你们。你们以前乱七八糟,乌烟瘴气。哪一个不是菩萨?各个都是!韩馆长是大菩萨,没人认识,我认识,她三十年对我的照顾,我有今天的成就。我说得很多,劝导大家,你们要有眼光、要有智慧,真正的菩萨!我们没有这种菩萨,你怎么会有成就?道场的庄严、佛刹的庄严,是要靠这么多菩萨在。这一大段经文说得非常之好,这里头的意思深广无尽,讲不完的。你要是会读,你展开经卷,完全是现实的生活环境,你知道怎么样学法。所以学经教一定要记住,「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把如来真实义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跟生活脱节,解行相应,定慧等学。看看这些大菩萨,他们十度、十愿完全落实了,一切时一切处都相应,没有丝毫违背。

底下一句说得清楚,『悉已修行令具足』,具足是圆满。已经把日常生活行为里头一切的过失都修正过来,都修改过来了,圆满具足,没有欠缺。从纲领上讲,当然祖师大德常常提示我们「从根本修」,根本是心地,是修心。自己一定要晓得是凡夫,凡夫的心是妄心,不是用真心,你要是用真心,你是佛菩萨。用真心的人,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菩萨,他用真心。你不是六道凡夫,不但不是六道凡夫,你不是十法界里面的圣者。为什么?十法界里面的圣者: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诸位要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是藏教佛、是通教佛,天台讲「藏、通、别、圆」,贤首讲「小、始、终、顿、圆」五教,华严宗讲五教,小教的佛、始教的佛没有出十法界。这些人用的什么心?还是妄心。四圣,妄心用得正;六凡,妄心用邪了,都是用的妄心。为什么四圣用得正?四圣法界里头随顺佛陀教诲,他就正了。六凡为什么用得邪?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就邪了,就这么个道理。果然转八识成四智,那是真心。

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在阿赖耶、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个范围是妄心,不是真心。什么时候你转八识成四智,用真心。用真心,不在十法界,超越了,到一真法界去了,华藏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用真心,不是用的妄心,虚假没有了,完全用的是真诚心,决定没有染污。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没有染污了,这是清净心。决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对一切众生就跟对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平等心现前。因为在这个时候是亲眼看见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成佛,怎么敢轻慢?平等心现前,决定不再迷惑,永远能够保持觉而不迷,正觉心现前。知道大宇宙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同体大悲心现前,跟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是同一个体。什么体?法身。无缘大慈生起来了,这个大慈就是我们讲的爱心,对於一切众生真诚的爱心。众生不知道,众生不会接受,你怎么对他好,他不领你的情。他要是领你的情,他觉悟了。他不领你的情,不觉悟。

所以觉悟的菩萨度这些凡夫很辛苦,对他再好都不领情;不但不领情,他还要反抗,还要排斥,甚至於还要陷害。菩萨看了这种情形,是不是赶紧就离开走了?不是!如果舍弃众生,那就不是菩萨,那就不是真正觉悟。杀他,他也不走。杀他,他死了,马上又来了,换个身体就来了,永远不离开你,永远在帮助你,这才叫真正慈悲。凡夫要得人身不容易,业力支配。佛菩萨得人身很容易,他乘愿再来的。你把他这个身体杀掉、毁掉了,他马上转身又来了,换一个身体,换一个面貌,你不认识他了。我们如果不能深入经藏,你怎么会知道?

现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知道动乱不安,人人都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跟诸位说,这四句偈就可以办到,就可以能令这个世界安定和平,一切众生幸福美满,就这四句。你看末后,『清净刹海从此生』,人人都能够修十波罗蜜,人人都能够发普贤愿,『愿波罗蜜无有尽』,很具体的说,普贤的十愿;简约的说,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讲总纲,普贤十愿就稍微讲得详细。昆士兰大学要建和平中心、和平研究所,将来扩展为和平学院,教学的内容,这四句可以说是总纲领。为什么?我们所希求的「清净刹海」,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人心清净、人身清净,我们居住的地球环境清净,安定和平,繁荣幸福。

末后这句是讲果报,果怎么来的?前面这三句是讲因,修因。人人都能够照这个修,天下哪有不太平的道理!十方诸佛菩萨清净刹土怎么来的?你好好念这四句,你就明了。如果我们要自己身心康泰,你要懂得真干。要想我这一家、我这个家庭和睦、美满、兴旺,你也要懂得这四句。你要是不懂,你怎么能够把你的家搞好?家如是,团体亦如是,国家亦如是,世界亦如是。这个地方讲的是大世界,不是小世界。我们今天讲世界,通常讲这个地球。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菩萨刹土清净庄严,无不是从这个地方生的,然后你才晓得这四句偈不可思议。这四句偈里面包含了普贤的十愿、文殊的十波罗蜜;换句话说,就包括整个《华严经》,整个《华严经》浓缩起来就这四句。

那要问问,我们是不是真的发愿了?是不是真的修行了?真的修行要依文殊十波罗蜜,真的发愿要依普贤十大愿王。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是不是真有这个愿?要干真的,口里头念没有用,不管事。礼敬诸佛,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不是有真诚恭敬心?文殊、普贤的境界跟一般大乘境界不一样,文殊、普贤境界是真正的遍法界虚空界,跟大乘菩萨心量不相同。遍法界虚空界是文殊、普贤的心量,是华严的心量。生到华藏世界,入华严境界,参与华严法会,最低的程度是圆教初住。圆教初住用真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性」,宗门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在天台「六即佛」里面,他是分证即佛,真的,不是假的。

大乘教里面讲的「诸佛」,通常连带一起讲诸佛菩萨,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都是证得法身的法身佛。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解释诸佛,就是这个说法。这四十一个位次是诸佛,我们要明了。菩萨,是法身菩萨,诸佛也可以称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就是真正的诸佛如来。圆初住的菩萨,经上讲得很好,「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能够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示现佛身来教化众生。所以在九法界示现的那些诸佛如来,那都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但是,是哪一个位次的,我们就不知道了。他来示现的,也许是圆教初住的,也许是初地菩萨,那就不一定。总而言之,他是真佛,他不是相似位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是相似位,相似位是他还没有用真心。刚才讲了,他的八识用得正,跟佛菩萨相应,他没有转得过来。他转过来了,那是真心,那就不在十法界,它就不叫相似位,他是分证位。不干怎么行?从哪里干?一切恭敬!修行在这里修。恭敬怎么落实?十波罗蜜就是落实。服务是布施的落实,布施供养。

今天道场是草创,我们初步的建筑工程都没有完工,我们要全心全力先把道场建好,我们的心就安了,所以今天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把这个做好。我们还没有开幕,现在是在筹备的阶段,筹备的时间很长,我们也不能把修学完全放下,这个不可以,我们想两方面兼顾到,所以才举办这十个星期的讲座,希望讲座跟工程我们同时在做。所以在这个阶段当中,执事人员是相当辛苦,这个辛苦是有代价的,这是真实功德,感得诸佛菩萨的护念,龙天善神在保佑。在事相上,诸位昨天看到,当地政府、市长,昨天陪同市长的有六位市议员,政府里面执事人员我们昨天也看到不少,对我们真诚的照顾。我们深深相信这是诸佛、众神加持的,换句话说,肯定这个道场还有正法,我们没有做错。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我们没有随顺自己的意思;随顺自己的意思去做,诸佛菩萨都离开了。诸佛菩萨离开,麻烦就大了,代替诸佛菩萨的是妖魔鬼怪,魔来主持这个道场,那就难了!我们要想真正用功修行办不到,他会障碍。正法道场念念帮助你、成就你,让你在这个地方安心的学习,早一天成就道业,肩负起这个世界,至少是这个地球,弘护正法,这个使命我们要担负起来。

经教认真的学习,纵然不能够契入教理,至少要懂得教义,这是早年我跟李炳老学教的时候,他老人家教给我的。我们学院的院训,我们请杨老师把它写出来,挂在我们大讲堂里面、新讲堂里面。我们就是用印光大师传心法印做我们的院训,「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大师这十六个字,「老实念佛」有的时候他用「信愿念佛」,信愿念佛、老实念佛在《文钞》里面都讲过。对初学,「信愿念佛」好;对老修行来讲,「老实念佛」好。大师这两个讲法有意思的,为什么有的时候说信愿,有的时候说老实?我们一想,一定是他老人家的听众不一样。听众是新学的,到山上去参访,一些居士去拜老和尚的,他常常跟大家讲信愿念佛。如果是对家里人、对念佛堂开示,那他讲老实念佛,为什么?他已经具足信愿。具足信愿,老实那就成就了。所以看古人的文章一定要想想,他当时那个对象是些什么人,我们从他的开示就知道对象是什么样的根性,大致能晓得。我们要在这些地方学习,这就是方便法。

清净心落实在善巧方便,这个善巧方便就是清净法。在方法上、形相上、仪式上往往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清净;心真诚,尽虚空遍法界一片真诚;心平等,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法身;心慈悲,遍虚空是一个大爱。这些道理,我们在讲席里头常常提示,永远不断的提示。为什么?没有做到!到大家都做到,那我一句话也没有了。不但一句话没有了,一个念头也没有了。由此可知,世尊不但是当年在世,世尊现在也没有灭度,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灭度,别的世界示现出生,永远在说,永远没有间断的在说。为什么?许许多多众生没有做到,道理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还是看第六首:

【诸度无量等刹尘,悉已修行令具足,愿波罗蜜无有尽,清净刹海从此生。】

「刹清净方便」这一章经文,偈颂有九首,这九首非常重要。虽然是地上菩萨的境界,我们读了之后,感觉到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的就是这一段经文的开示、这个指导原则。果然能够遵守这九首偈的教诫,我们这个道场肯定与清净佛土相应。道场能与清净佛土相应,我们的身心自自然然能够跟佛菩萨的身心相应。因为心跟境是一体,境随心转!心转境是佛菩萨;心还会被境界转,这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一定要建净土,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道理在此地。古大德建道场都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交通极不方便。为什么?远离城市聚落的染污。我们在澳洲为什么不选择这样的地区?这是我们修学环境不相同。我们居住在外国,最大的困难是我们有语言上的障碍。生长在这个国家地区,从小就要学习开车。我们对於开车,这是现代西方人必须具备的交通工具,我们同学当中一大半不能驾车,所以只能选择在这个地点,小城,我们日常生活所需很容易取得。如果我们住在偏远的山林里面,买一点东西都要开两三个小时的车,就相当不方便,加以我们的人手不足,道理在此地。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住个十年二十年,非常习惯了,确确实实我们也被这个地区同化了,那个时候我们肯定选择深山原始森林,在那个地方建道场,对於我们学习帮助就大了,所以一切都是限於现前的条件。

我们要肯定我们是凡夫,我们的烦恼、我们的习气,我们禁不起名闻利养的诱惑、禁不起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一定要懂。禁不起诱惑,我们就要远离诱惑,不但是祖师大德这样的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已经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修行人住什么地方?阿兰若,诸位在经典上常常看见。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寂静处,这个地方很安静。安静的标准是什么?听不到牛叫的声音。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大概牛叫的声音是最大,在一般农村里面都养牛。牛叫的声音人听不到,就是说距离农村、距离一般世俗人住家的地方远,以这个为标准。现在的声音多、杂音多,车的声音、飞机的声音。如果我们住在深山里面,好!在深山里头,飞机虽然在空中飞,它有高度,听不到声音。靠近市区,靠近机场,飞机起降噪音很大。一般飞机能够飞到两万英尺以上就听不到声音,这个距离都市一定有相当远的地方。

古人建道场选择这个地处是非常有道理的,决定不会选择在人烟稠密之处。所以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现在人建道场都要建立在市区,人愈多的地方愈好。为什么?能够掌握到信徒多、供养多,现在人目的在此地。从前人不是,从前是成就自己的道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没有考虑到跟大众往来,没有!所以现在佛教跟从前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在古时候,寺院丛林住众虽然多,大的丛林住几千人,小道场也可能有两三百人,住的人这样多,你一个都见不到。你要到寺庙里面去参观、去游览,你一个人都见不到,非常宁静,它没有声音。到寺院里面有人接待你,知客,他的职务是接待宾客;除这些知客师接待你之外,你看不到里面有修行人。只有在什么时候?过堂吃饭的时候,你在斋堂里面能够看到。而吃饭的时候,声音都没有,碗筷的声音都听不到,这是受过训练,清净庄严。

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看到朱夫子(朱熹),这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有一次到一个寺庙里面去游览,正好那是吃午饭的时候,这个寺庙也不小,一千多人在斋堂,他走到斋堂外面,不知道里面有人。结果走到门口一看,这么多人在里面吃饭,一点声音也没有,非常感叹!他说:没有想到三代之礼,今天在佛门里面看到。世间人在一起,一定是热热闹闹的杂心闲话。所以出家人的规矩比军队还严格,军队都做不到。一千多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连筷子的声音都没有,筷子碰到碗的声音都要受到惩罚的。所以端碗拿筷子要轻轻的,不能有声音,吃东西不能有声音,细嚼慢咽,不可以有声音。这些规矩现在都没有了,现在如果道场还用这个规矩,恐怕没有一个人去了;别说居士不去,出家人也一个都没有了。所以佛法衰,我们要知道衰在哪里?什么原因衰的?

我们今天发心是为什么?我们是希望佛法能够再兴旺起来。怎么兴旺?要靠自己依教奉行,不能靠别人。要自己劝自己,自己警策自己,自己勉励自己,一切都从自己做起;决定不要要求别人,要求别人永远不能成就。严格的要求自己,自己成就了,正法久住,自正而后才能够正人。「正」就是标准,我们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自己先要做正,心正、行正、言正,一切皆正,自然有同心同志同愿的这些道友,真正发心求道的他会来,凑热闹的他不会来,你请他来他也不会来。不是真正学道的,这个地方他住不住。住不住,你不必迁单,他自己会请假,他会离开。由此,道场关键的人物就是这个道场的总护持人,总护持人是这个道场的方丈住持,他一个人带动。连家庭也不例外,家庭兴衰关键在家长,公司行号的兴衰关键在老板、在董事长,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所以团体兴衰,关键在领导人。

佛法四众是一家,佛法是平等法,千万不可以有个执著,「我出家了,穿上圆领大袖,我就高人一等了。」你要有这个念头,那就是谚语所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你去了。你没有出家,你还不贡高我慢,你对人还知道尊敬,你能修普贤十愿、礼敬诸佛。一出家之后,普贤十愿丢掉了。为什么?你高高在上,目中无人。换句话说,十愿、十波罗蜜你都没有了,不知道佛法是平等法,不懂得佛法是师道、佛法是教育。欧阳竟无大师这是一位在家居士,民国初年,他在南京办支那内学院,他是杨仁山的学生。支那内学院非常可惜只办了两年,就停办了。那时候中国内乱,受时局的影响办不下去了。两年当中对佛教的影响非常大,许许多多的法师、居士都是内学院的学生,内学院培养出来的,时间不长,两年。内学院的院训(我们图书馆里头有),一再说明佛法是师道,师道里头老师第一大。释迦牟尼佛是老师,维摩居士也是老师。你看看当时那些学生,我们在经上常读的,世尊的十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阿难尊者,大家很熟悉的,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去体会,维摩是老师的地位,释迦牟尼也是老师的地位,尊师重道。

所以他只要是在老师的地位,不论他是出家在家,不论他是男子是女人,第一大。尤其是他在升座说法或者讲经,那是代佛,我们出家人在这个场合当中,我们行什么礼节?行弟子礼。我们现在是三拜,没有右绕了,从前有右绕。他升座讲经,代佛说法,我们在这个道场要顶礼三拜,然后退下来坐在一旁听经,这是古礼。如果没有拜法,拜老师是尊师重道,你没有去拜,你在旁边听经,在从前讲「盗法」。所以以前法师升座很麻烦,每一个听众都到前面拜三拜,你就晓得那要耽误多少时间!所以讲经之前,讲经的仪规很长,那么长的仪规,就是让你去拜,有足够的时间给你。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学经教的,成就都不如从前人,为什么?恭敬心少了。这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前的听众,说老实话,总有个六、七、八、九成的诚敬心,他得利益不一样。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为什么?你决定不可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反过来,你所学到的是增长烦恼、增长习气、增长贡高我慢。什么都不懂,还谦虚,还能尊敬人;学了一点之后,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从前李老师讲,不读书没有学问的时候还很正常,书念得多了,学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在家里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父母没有。瞧不起从前的老师,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连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实在讲不少,怎么能够做到「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养,普贤法。普贤法里不是布施,是供养,它有圆满的诚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养,「广修供养」。不但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事,整齐清洁是礼敬,零乱肮脏是大不敬。我们在经教里头明了,十愿后后胜於前前,也就是说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你明白这个意思,第一条做不到,后面没有一条你能做到。十波罗蜜亦复如是,布施做不到,持戒以后你统统做不到了。就好像上楼一样,十层楼,布施是第一层,礼敬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你怎么能上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你怎么能上第三层?第一层是基础。布施的精神是放下,是舍己为人。前面讲过「为利众生修胜行」,不是为利自己。为自己马虎一点无所谓,甚至於有一些过失我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为别人就不行了,大乘、小乘差别在此地。小乘是顾自己兼顾别人,大乘是顾别人不顾自己,所以大乘可贵,大乘才真正令人赞叹。

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乘?说老实话,一乘也不成。利益众生是挂在嘴皮上的,没做到。说利益自己,也没有做到,自己天天在害自己,不是利益自己。真正利益自己像小乘人,小乘人持戒很严,这个大家都晓得的,他爱护自己,他要断恶修善,他要断烦恼习气,他是为自己。佛法在世出世间确确实实是无上希有的法门,这不是我们自己称赞自己,不是的,实实在在的。要紧的是我们自己要有智慧认知,你要认得、你要明了。真正认清楚、明白了,没有不真干的。你今天做不到,什么原因?你知道的不够透彻。果然知道透彻了,真的明了了,哪里还要人劝!你会不要命的去干,真的是勇猛精进。为什么?你真的晓得好处。这个好处、这个利益,确确实实百千万劫难遭遇。我在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年当中我遇到了,我要不把它抓住,那还等什么时候?真的是废寝忘餐,勇猛精进,吃饭睡觉都忘掉了。这里面得法喜、得禅悦,禅悦跟法喜带来他的精神、带来他的体力。

所以佛法最困难的是解门。你想想看,世尊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别的原因,无非是把这个「无上甚深微妙法」介绍给大众,给大众讲清楚、讲明白,让大众真正意识到、真正觉悟到,他自然就去干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没有带大众在一块修行,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只要你真的明白,自然就肯干,哪里还要劝导!修行在哪里?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大小乘都不例外。最重要的是起心动念,你动的是什么念头?你起的是什么心?你发的是什么愿?「愿」为自己,错了!这是轮回心。「愿」为众生,这是菩提心,对了!菩提心里头还夹杂著自私自利,跟诸位说,还是轮回心,依旧出不了三界,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举比喻,好像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盛醍醐,最好的饮料,里面掺杂一滴毒药,这一杯都变成毒药。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菩提心里头不能夹杂丝毫贪瞋痴慢,贪瞋痴慢是三毒烦恼,夹杂一点点,全都变成三毒。虽然你做的是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在六道,不能出三界。我常常讲轮回心造轮回业,轮回业里面有善有恶。善,果报在三善道;恶,果报在三恶道。因为你是用轮回心,轮回心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很淡薄的自私自利,你做很多好事,自私自利的念头非常淡薄,你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了不起!果报确实很殊胜,出不了三界。所以要想出三界,要想证大菩提,不可以夹杂丝毫不善,就是毫分自私自利不可以夹杂。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要纯净纯善,纯是不夹杂。你修六度、十波罗蜜,没有夹杂丝毫自私自利;你修普贤十大愿王,没有夹杂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这样才相应。

佛教众生,慈悲到极处。《十善业道经》上讲的,《十善业道经》不分大小乘,不分显密,不分宗门教下,也不分三乘五乘,这是佛家教学的根本法。十善没有,那还搞什么?三皈五戒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三皈五戒都落空。《十善业道经》世尊最精彩的一段开示,就是:佛告龙王,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句话重要!他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一切世间」,我们不要说得很大、不要说得很深,我们就讲眼前,眼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个地球上许多不同的国家地区、许多不同的行业、许多不同的文化背景,许多不同的苦,这是在地球上的一切世间苦。如果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在这个地球上不论你住哪个地区,不论你往来的是哪些人事物,你所接触的,不论你是在哪个行业,或者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都是离苦得乐,这个了不起。佛讲的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这是什么方法?这一法,佛说:昼夜常念善法。这就是十善,「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心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三业都善,所以说「能令诸善法念念增长」。后面一句很重要,「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句话要紧。什么是不善?十善的反面就是不善,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不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能修十善业,你能离一切世间苦,这真是宝!我们说希有的法宝,哪一个人修,哪个人得!我们今天还感觉到许许多多苦难,什么原因?你没有修善。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启蒙,入到佛门来第一堂课。跟现代人介绍佛法,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条细细的讲解,还要举例说明;你要不举例子,他不能体会。一定要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才真正学到了。

转恶为善!在没有学佛之前,确实,你看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你细心想想,全都落在不善,落在十恶这边。学佛之后,如果不细心去反省观察,还是落在十恶里头。既然落在十恶里头,你就想想,你的三皈五戒、所有一切戒全部都落空,都是假的。为什么?根没有了。表面上修得再好看,我常讲花瓶里插的花,没根!形相很好看,没有实质,死的,它不是活的,寿命很短促,几天就枯萎了。如果人有十善,认真修十善,他是活的,像一棵植物,一个小花、一个小草,长的是不怎么好,它有根,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力,不一样!

读了《华严》之后,你才晓得,修行用功在哪里?生活。《华严》的道场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修的究竟圆满的大法,不局限在参加法会。真的,《华严》修学没有形式,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里面说实在话,很难成就。为什么还要形式?形式是唱戏、是表演,接引大众。特别是接引还没有学佛的、初学的,让他看见这种场合,启发他的善根。真正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之处。修禅定,禅定是修行里的总枢纽。你看看《华严经》鬻香长者,他怎么修禅定的?他不是盘腿面壁,他是去逛市场,现在我们一般讲逛百货公司,一般人哪里晓得?逛市场是定慧等学,你在市场上看看那些商品琳琅满目,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怎么样?如如不动,没有一丝毫的贪恋,这是禅定。绝对不被外面环境影响,你的心保持著清净平等觉,一丝毫没有受干扰,这是定。

善财童子去参访,他是修禅定的,不是在禅堂,不是在深山,在最热闹的地方,人最多的地方。我们想想,《华严经》上讲的修禅定,不是人迹不到之处,是人迹最多的地方,哪里晓得那是菩萨修行的道场!不需要别人知道。我修行还要别人知道,那你就落在名闻利养里头。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的功夫、知道自己的境界,知道自己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轻是不受诱惑,宗门里面讲「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华严经》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市廛,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商场,天天在这里头逛,那就是真的「百花丛中过」;一丝毫影响都没有,禅定,「片叶不沾身」。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离开生活,成就甚深的定慧。所以,你要是会,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是华严境界?哪个地方不能证果?挑选地方真的是对初学,初学没有这个能力,要给他环境,远离染污,因为这些东西对他有影响。对他没有影响了,什么都没有了,地上菩萨、圆教初住以上不受影响。我们要在这里下功夫,要在这个地方认真去干。现在时间到了。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