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九讲)  2002/05/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9

诸位同学,请看「起具因缘」长行最后一段:

【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这个总结不能没有,如果没有,我们以为这个世界成就就这么简单十种因缘;菩萨在此地说这句话意思就圆满了,这十种是『略说』,如果细说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位记住,不是恒河沙数,我们在一般大乘经里面所看到数字之大是佛常常举恒河沙数,《华严经》里面讲的不是恒河沙,是世界海微尘数。所以世界众生、一切神圣兴起的因缘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也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上面这十种因缘辗转生起,彼此都有密切的关系。「谓诸佛土」,这是总说,一切刹土都是佛土。「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总由佛力,这个佛不是一个人,一定要懂这个意思。我们常常看到佛,就想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那就是想错了。佛就是自性觉,换句话说,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这才是真因。

既然是自性觉,这个经上讲的「法如是故」,法尔如是,为什么会有差别?现在我们天文常识已经相当丰富,我们居住的星球,不要说多,就是太阳系里面的星球大小不一样,这个星球里面环境不一样,既然是法尔如是,应当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会不一样?佛在此地给我们讲,「业不同故」。这里头有众生的业力,众生这个业力无量无边,众生的业无量无边。为什么这个佛是讲诸佛如来?就是凡夫修成的这个佛证得自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自性,证得自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这个说法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是说的一桩事情。证得自性的人,这个人我们叫他成佛了。成佛之后,他的智慧现前,自自然然帮助无量无边众生。帮助他干什么?帮助他觉悟。所以说,「成一切智之所变故」。众生跟佛有迷悟的差别,为什么还会有凡圣同居土?佛跟凡夫为什么住在一起?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讲,「同构一缘故」。菩萨成佛以众生为缘,众生修行证果以菩萨为缘,这就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所以有凡圣同居土。十业里头也有纯菩萨国土,那是菩萨「愿行力」所成就,这里头都给我们解释。

既然是由行业,为什么又能改变?这句话很重要,《了凡四训》可以说就是这八个字的注解,「既由行业,何可转变?」了凡先生早年听了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那么灵,是「既由行业」这一句他懂得了,所以他万念俱灰,什么都放下了,知道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遇到云谷禅师之后才晓得有转变,你命里头那个数,那是个定数,但是这个定数可以加减乘除。看你现前造的业,确确实实可以改变你的定数。菩萨在此地给我们说明,叫「胜解自在」,你对於事实真相搞明白,你就自在了。了凡先生懂得、明白,所以他真正发心忏除业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的命运就转了。我们从《四训》里面看,他做得不够,他懂得并不彻底。如果做得够、懂得彻底,他的转变幅度应当比他晚年还要殊胜很多倍。他的寿命五十三岁,孔先生给他算的,他活到七十多岁,寿命延长二十年。如果他懂得更多、了解得更透彻,勇猛精进,他的寿命不只二十年,还可以延长。

年岁大了,古时候七十岁退休,退休之后,应当发心弘法利生、教化众生。这个时候年龄够了,人家见到你尊称你老人家、长者,你的身分地位够了,你的道德学问成熟了。年轻的时候不成熟,一般成熟总得六十岁之后。七十、八十那就熟透了,人中之宝,社会大众是需要你的教导,不是需要别的。世间一切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种种事业,总是六十岁以前去做,累积功德。由此可知,七十退休之后,你的经验丰富,你是过来人,身分、地位、学问、智慧、道德、经验都成熟,这个时候教化众生影响力最大。古人订的七十岁致仕,致仕就是今天讲的退休,非常有道理。在朝中大臣,退休之后皇帝请他做三公:太师、太保、太傅,三公:少师、少保、少傅这个地位现在来说,就是国策顾问,资政。国人对他尊重,遇到疑难杂症向他请教,所以这个转变「胜解自在」。你了解得不够透彻,你哪里能转变?你哪里能得到自在?学佛纵然不从事某些行业,方方面面都要有透彻了解,为什么?智慧,后得智。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非常值得我们启示,值得我们效法、学习,成就自己真实圆满的智慧。

末后一句「云何复得融摄重重」,这个融摄是整个宇宙,整个宇宙是一体。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人身体许许多多器官,许许多多器官是一体。彼此合作无间,身体健康;哪一个器官不合作,毛病就出来了。何以它合作无间?普贤菩萨在此地说,「佛及普贤自在力故」,使得整个宇宙都有秩序,一切的运行都有原理原则。「佛及普贤自在力故」,这个地方的佛跟这个地方的普贤意思很深,佛是自性里面本具般若之体,普贤是自性本具般若之德用。你这样看,问题就解决、自在了。佛在《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体、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佛代表;它起作用是无所不知,作用是普贤代表。普贤代表后得智,佛代表根本智。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它的大自在的起用,宇宙和谐。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就能体会到,什么能解决问题?智慧能解决问题。什么事情把问题搞糟了?感情把问题搞糟了。

今天世界为什么乱成这个样子?浊恶到了极处,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灾难重重?缺乏智慧。不是智慧在运作,而是情识。情识,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是世间人的智慧,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跟世间人的智慧差别在哪里?真智慧里面无我无私,世间智慧里头有我有私。用佛法的术语来讲,世间智慧里面有妄想分别执著,自性本具智慧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是智慧,有妄想分别执著的,佛教里头叫它聪明,差别在此地。真实智慧是从戒定里面生的,世间这些聪明智慧是从情识里头生的,不一样!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染污的。一个是彻底解决问题,一个是只能解决局部,真的是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局部的。

这一段长行我们就介绍到此地。下面这是偈颂,偈颂总有九首,九首它分为八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是说偈仪,说偈仪里面普贤菩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当位普贤是等觉菩萨,位后普贤是菩萨已经成佛,退居在普贤这个位置上,帮助佛度化众生。普贤菩萨将「起具因缘」长行略说讲完的时候,『尔时』就是这个时候,『欲重宣其义』,为什么再重说?这个地方是讲器世界,就是讲宇宙。现在哲学里面有两个课题,一个是人生观,一个是宇宙观;用白话来讲,就是你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这个看法正确,不但你自己一生幸福美满,你会带给社会、带给一切众生幸福美满;如果你看错、看偏差了,自己受苦受难,也连累到众生,这个问题多重要!这大学问,是圣贤教育里面的中心课题,所以教导不厌其烦。

学生就是众生,大家根性不相同。上根利智是少数,菩萨前面这一说他就明了,中下根性还不行,还需要菩萨劳神,再给我们说说、多说说。菩萨换一个体裁,用偈颂。偈颂多半有押韵,便於记诵。你听了之后,你要能记住,你要能够随文入观,你才能得真实利益。你还要把你学得的怎样落实在生活当中,你才得受用。你想想看,这多么重要!另外一个意思,佛讲经不同於学校里面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程度是相等的,而这是义务教育,没有什么报名参加的,因此有先来后到的。有早来的,听这个课程一直听下去的,有中途才来,前面没有听到的。你看看那个讲经,两个小时的时候,差不多讲了一个半钟点,还有半个钟点,还有人进来。这些后到的也要照顾到,这是慈悲到了极处!那总不能把前面又那么详细再讲一遍,那个太累赘,所以用偈颂的方法把前面所讲的略略的叙说一下。所以偈颂用意很深,这种教学法非常之好。

李老师以前教学生、教讲演,他有个讲演的方法叫《实用讲演术》,是他编的。编得好,真的是简要详明。我们最初学讲演,我们找讲演术,到书店里找,找了好多来看,不如李老师,简单扼要明了,真的是面面都说到了。看人家讲演术厚厚的一大本,从头到尾看完一遍的时候,摸不到边,废话太多,抓不到重点。我们对老师不能不佩服,老师那一套讲演的方法、讲经的方法,精彩绝伦。他的讲演,他不写讲稿,他编大纲,现在在他《全集》里面搜集好几百篇。每一个表解后面,他都有几句偈子,这是《华严经》上学得来的。前面长行,后面偈颂,老师用偈颂做总结,很有味道,这个方法是从经典里面学来的。世间人讲演没有这个方式,不会后面用一些偈来做总结,李老师讲演的时候,他的方式都是有偈颂做总结。现在我们来看经文,偈颂第一首: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

清凉在《疏》里面告诉我们,「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段。」这是第一首,第一首「颂佛神力,据此,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大师这几句话说得很明白、很透彻,但是初学的人不好懂。学大乘经,特别是学《华严》,一定要懂得它说法的义趣,往往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这是真实智慧,要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去观察,从这些地方去学习。毗卢遮那法身佛,法身佛没有形相,他不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是个人,阿弥陀佛也是个人,药师如来也是个人,毗卢遮那不是一个人,他是什么?什么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他是宇宙的全体,称为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前面跟诸位讲过、介绍过,说得很详细。这句话的意思是「遍一切处」,当然也就遍一切时。用现在的术语来讲,毗卢遮那是什么?是时空,时间、空时,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华严》称之为毗卢遮那。

毗卢遮那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哪一个人能够离开毗卢遮那?什么人能离开时空?这叫法身。你从这里体会什么是我们的法身。法身是我们的根本,哲学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经里面称之为毗卢遮那。「佛」这个意思是觉悟,你想想整个宇宙是活的,他觉,他不是不觉。觉是性,经上常讲一切有情众生,我们讲动物,动物都有佛性,植物、矿物乃至於虚空法界这些现象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换句话说,一个体。虚空法界无量无边刹土众生都是这一个真性变现出来的幻相,这个相《金刚经》上讲得好:「梦幻泡影」。它不是没有,它有,为什么说它是幻相?那个相刹那刹那在变,凡是会变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佛经里面讲有叫妙有,妙在哪里?它会变。它要是不变,那就是真有。所以,永恒不变的是真性,性不变。相哪有不变的?相刹那刹那在变,性不变。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然后你果然契入、果然懂得,你契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就成佛了。

成佛之后的宇宙观,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是怎么样?中国古时候禅宗大德明心见性之后,跟人家说:「尽虚空遍法界是沙门一只眼」,这句话不容易说出来!「沙门一只眼」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你证得清净法身,你就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里面这些菩萨们,位置最低的是初住,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们通常称他为菩萨。不是普通的权教菩萨,不是,是法身菩萨,证得法身的菩萨。法身大士他是佛,分证即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是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有一点像,还不真。六道里面的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跟真佛差得远。所以我们对於毗卢遮这里头的含义,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毗卢遮那在《华严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都是说自性本觉,那个佛是本觉。

我们现在看这一首偈就好讲了,『所说无边众刹海』,这是前面一直读下来的,大家都懂这个意思。世界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不是一个平面世界。现在科学家能够观察到、能够体会到的是个平面世界,不知道这个世界是立体的。这是真的,除了佛法之外,世间所有的学术都没有讲到。《华严》这个讲法,世间人很难接受。为什么他难接受?他没有这个认知。你说一毛孔里头有世界,他怎么会相信?他用科学去分析,找不到这个极乐世界,一微尘里头有世界,他找不到。现在科学家已经观察到最小的物质,称它作粒子,知道它是很活泼的,它是个善於变化的,换句话说,看到完全是有机体、有生命的。现在科学家逐渐体会到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体,这个认知相当不容易,跟佛法就又接近了一步。

佛法要借科学来证明,人才会相信,但是科学是有限的,科学证明是有限的。无限的真实智慧要用什么?用禅定的功夫,科学技术做不到,要用定功。定功化解空间维次、突破空间维次,你才能见到重重无尽的世界,你才能看到它是立体的,《华严》给你做证明。那个时候读《华严经》,是拿来印证的,我所见到的跟经上讲的一样不一样?所以经典两个用处,一个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修行,另外一个作用是我们契入境界之后,经典给我们做印证。你们同学问我,现在这个世间哪一个是善知识?我告诉你们,我是凡夫,我没有慧眼,我没有法眼,我没有佛眼,我不认识。不过我可以介绍你一位真正善知识,那个善知识是大乘经典。儒家的第一善知识:《四书》;佛家的第一善知识:《大乘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楞严》《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真善知识!我们每天读诵学习、依教奉行就是亲近真善知识,这才能成就。

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人,我们学古大德,做古人的私淑弟子,这个总行!在中国私淑弟子历史上有记载的,头一个是孟子。孟子私淑孔子,他对孔子非常仰慕,但是孔子已经不在世,过世了,那怎么样学他?孔子的著作在,他找到了。读孔子的书,学孔子,随顺孔子的教诲。自己有不明了的地方,去问孔子的学生,请他讲解。他以孔子为老师,他成功了,成就在孔老夫子所有学生之上。为什么能学得有这么好的成绩?没有别的,真正肯学、肯做,把孔夫子的教诲完全落实在自己生活行为当中,他就变成孔老夫子的化身。他学得这么成功,所以中国历代尊崇孔子为至圣先师,尊孟子为亚圣。至圣是冠军,亚圣是亚军。孟子开这个端,往后中国历代私淑古人的人,都有了不起的成就。

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谦虚,一生不敢以老师的身分对我。我们尊重他是老师,他对我们是同学,这是给我们做榜样,给我们做示范。他要我学印光大师,以印光大师为老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他给我介绍。印光大师不在,早就圆寂了,怎么跟他?《文钞》就是印光大师,你每天读《文钞》,你每天思惟《文钞》里面的教训,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法师的好徒弟、好学生。从这些行谊方面,你就知道老师是怎样爱护学生、怎样帮助学生、成就学生,我们知道这个恩德。知恩你才会报恩,报恩的心才生得起来;不知恩,你怎么可能报恩?你没有这个念头。人最可贵的,知道别人对我好处,这个好处哪怕只有一天、哪怕只有一次,永远不能忘记。以后或者是有些变化,对我们不好了,不要记在心上。以后他心变了、行为变了,对我产生误会,或者听信别人的谣言,不能放在心上,永远记住他对我那一天的好处。

儒家教学它的总纲领,总的原理原则:仁义。儒家讲仁义,佛教学总的纲领:慈悲。所以佛法常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儒家的根本是仁义。今天中国江主席提倡以德治国,德的纲领是什么?就这两个字,学仁、学义,行仁、行义。这两个字是儒学教化众生的总纲领,这两个字是全世界,我看每一个国家民族古圣先贤都尊重。你们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他们所信奉的都是《新旧约》,犹太教信奉《旧约》,基督教信奉《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信奉。你看看《新旧约》里面常常讲义人,上帝都尊重,「你是个义人」。义决定有仁,仁跟义是分不开的,所以许多宗教典籍都称赞仁义、尊崇仁义。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起具因缘」偈颂第一首:

【所说无边众刹海,毗卢遮那悉严净,世尊境界不思议,智慧神通力如是。】

这一首前面没讲完,接著再跟诸位做详细的解说。无量无边重叠无尽的世界,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了。『毗卢遮那悉严净』,「悉」是无量无边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都清净庄严,都是毗卢遮那佛的神力。毗卢遮那佛诸位一定要知道,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之力。用毗卢遮那佛是尊重,就是自性觉的尊重。这是理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所以它所变现出来的哪有不觉悟?一切众生本觉是平等的,我们现在真的才懂得这么一点点。不但是这一切动物有本觉,植物也不例外,矿物也不例外,所有一切现相都不例外,我们现在称为有机体,有生命的、有觉性的。他要没有觉性,我们怎么能沟通?动物、蚊虫、蚂蚁有觉性,我们可以跟它沟通,植物花草树木有觉性,我们能跟它沟通,山河大地也有觉性,能不能沟通?能!最明显的,看风水的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人有大福德,他住在这个地方,风水就变好了。

佛经里面讲「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如果没有觉性,跟心想怎么能相应?佛的这些话,我们要细读深思。佛在经教里常常教导我们,要「深解义趣」,不可以得少为足,懂得一点就满足了,那不圆满、不究竟。所以一定要晓得,事事物物它的义理无有穷尽,乃至於一根汗毛、一粒微尘都含著有无尽的义理,这里头有无尽的世界。重重无尽,毗卢遮那佛统统都严净到了。严是庄严,净是清净。清净是庄严之体,庄严是清净的作用。由此可知,什么是真正的庄严?清净是真正的庄严。我们从这个地方如果是懂得、明白了,庄严佛国土用什么?用清净心、用清净行。修行如何叫自己功夫得力?如何能跟诸佛菩萨感应?没有别的,严净!要怎样做到?我劝一般初学的同学多听经、多念佛,少说话;少说话就是少打妄想。

为什么我居处的地方电话线都拔掉?清净!我有装电话,我只打出去,我不希望人打进来,电话线拔掉,清净!古人常讲「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为什么真正修行人,特别是个凡人,要到深山里面去修行、人迹不到之处去修行?澳洲还有同修给我建议,图文巴还是太热闹,它是八万人的小城,来劝我再到深山里面去,人迹不到之处。有没有道理?有道理!真有道理!要想道业成就,你要不这样的约束自己,你怎么能成就?到你戒定慧三学成就,不再被外面境界所影响,智慧开了,你才可以接引众生,你才可以弘法度生;否则的话,很少没有不被众生度跑的。这桩事情也是我早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老人家给我讲过好几次。提醒我,自古以来多少好法师、好心人,一入众,心就变了,自私自利的念头起来了,名闻利养念头起来了,就被世间度跑了。你没有能度别人,已经被别人度走了。这个意思是说,你不能影响别人,你被别人影响了,你堕落在世俗里头去了,很可惜!你不能成就。

要想成就,一定要跟世俗远离。但是今天由於科技发达、交通便捷,古人建立那些道场风水都很好,现在开公路,还有地方已经架设览车,变成观光旅游的场所,不能修行。每天这些客人川流不息,接应不暇,你的心怎么能得到清净?你的功夫怎么能得力?所以真修行人要明了、要觉悟,要与外界隔绝。听经、念佛,听经明理,帮助你觉悟;念佛,一定要把烦恼习气念掉,把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念掉,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你这一生会有大成就!祖师大德这样的教诲,我们在几十年当中听了几百遍、几千遍,印象深刻,境界现前还是把握不住,自己要忏悔、自己要反省,要回头。小小的风浪我们都禁不起,还谈什么!

世间法做得再多,要知道是有漏福报。连梁武帝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寺院、庵堂,成就出家人十几万,他做的是世间有漏福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我心目当中梁武帝是菩萨化身,不是凡人,他是来做这个示现,警告我们在佛门里面修福也不能了生死。正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一定要定慧才能解决问题。世缘对我们来讲,天天在考试,我们及不及格?今天就要走了、要往生了,这个世缘你能不能放下?你要不能放下,还有牵肠挂肚,阿弥陀佛不会等你,你这一次机会错过了。下一次什么时候来接你?很难讲,要看你自己的功行。

第三句『世尊境界不思议』,这个世尊是指毗卢遮那如来。一定要晓得,这个世尊是世出世间最尊重的自性本觉、清净法身;『智慧神通力如是』,这就是法尔如是。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清净?哪一法不庄严?这首偈给我们完全显示出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得好,「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下一品所讲的「华藏世界」那还是部分,给我们讲的是局部;要说实话,「愿周法界」。愿周法界就是这一首偈前面两句所讲的。

请看第二首,第一首里头我们很难学,但是我们知道第一首那个境界入进去,你就是法身菩萨。第二首里面,我们有东西可以学了。

【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

前头讲的是法性土,是根本;这个地方讲菩萨报土、变化土,众生的业报土凡圣同居土,这些世间的来源。『菩萨修行诸愿海』,「海」这个字我们就不讲了,前面讲了很多,代表的是深广无尽。修行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到,什么叫修行?行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错在哪里?跟真心不相应,就错了。我们从最粗浅的境界来说,心虚伪与自性不相应,自性真心它是真诚的,没有虚伪,现在你有虚伪,你跟你的自性不相应,这是错误的。自性是清净的,你现在的心不清净,你有烦恼染著,那是错误的。自性是平等的,你现在心里头有高下,这不相应。自性是正觉的,本具般若智慧,你现在迷了,智慧不能现前。自性是大慈大悲,你现在的心里头有自私自利,这是错误的。起心动念我这个心念错误,知道错误就是觉,佛家讲始觉,你开始觉悟了。你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就叫修行,转虚伪为真实,修正。修是修正、修理,把错误修正过来。我把贪瞋痴慢染污的这个念头转过来,转成清净,烦恼放下,你修清净心;把高下的心转成平等心,把迷惑的心转成智慧的心,把自私自利的心转成大慈悲心。宗门教下、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心,根本是念头。

众生苦,苦的根源是迷惑。菩萨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感化众生,我们今天力量没有办法感化人,是什么原因?自己修行功夫不到家。但是也要晓得,《地藏经》上讲得那么清楚,「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所以感化人不但要有智慧方便,而且还要有很大的耐心。这个耐心要学菩萨,我这一世感化不了他,来世;来世再感化不了的时候,再来世。生生世世无量劫之后,总会被感化,真诚到极处,真诚到无量劫。不能说这个众生我感化不了,你就舍弃,那是错误的;感化不了,回过头来修自己的德行,再假以时间这才能感化。不是个容易事情,众生不好度,菩萨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真正值得人尊敬。心地纯正,你的言语、行为自然就正了。要是从言行上去修,言行上好像不错了,心里没有修,根还是不行,还是错误的。所以惠能大师讲「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个话用意很深,不是说不要持戒,不是说不要参禅,这是告诉你持戒、参禅是手段,目的是平等心、是真诚心,直心就是真诚,这是目的。从形式要能够达到目的,这叫功夫得力;只有形式,达不到这个目的,这个形式是虚设的。

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要是不懂,我们从哪里修起?所以古大德从根本修、从心地上下手,这个快速,纯正、快速。我们学阿弥陀佛,今天我们都念佛求生净土,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观无量寿佛经》是阿弥陀佛,小本《弥陀经》是阿弥陀佛,经卷展开就见到佛了。念诵经文,听佛教诲,不是念给佛听的,念给自己听的。你念给佛听,你错了,念给自己听的,自己才有受用,才是真正修行。经义了解多少做多少,不折不扣,这是弥陀第一弟子,《无量寿经》上讲的。这里说的「修行诸愿海」,菩萨行无量无边,菩萨愿无穷无尽,《华严》上说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抓到总纲领、抓到总原则,一法就能够融摄一切法,一经就能融摄一切经。这是殊胜的理解,前面所说的「胜解」。你要不能得究竟圆满的胜解,你怎么会得自在?菩萨胜解自在,成就了圆满功德。

第二句讲『普随众生心所欲』,菩萨教化众生、成就众生,这是讲「方便为门」。现在一般时人所说的艺术,你的手法艺术,你的教导艺术,你的教学艺术,在我们佛法里统称为善巧方便。你要能随众生心之所欲,你在这里教导他,众生就欢喜信受。你违背他的爱好、他的欲望,他就给你反抗、排斥、拒绝,你还能教吗?所以大乘法里菩萨常说,「先以利欲勾」。像钓鱼一样,我用鱼饵,我钓鱼,把你诱惑来;诱惑来之后怎样?「后令入佛智」,这个了不起!把你引诱来,帮助你开智慧。所以「众生心所欲」,菩萨不能不知道。众生心所欲太多太多了,佛真的有智慧、真的有方便,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第一大类是财。今天世间上普遍的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的贪图财富,这是众生的欲望。第二个聪明,他也不希望他自己很笨,他希望他很聪明,聪明超过别人。第三个,希望健康长寿。这三大类的欲望,跟诸位说,不分国家界限,不管你是哪一国人,不分种族界限,也不分宗教界限,谁没有这个欲望?还超过古今中外,古时候是这样的,将来还是这样的,真的是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共同的欲求。佛菩萨在这个地方满足他,他就来了;来了之后,教导他。

佛法是什么?可以说佛法就是满足一切众生这三个欲望。释迦牟尼佛首先给我们做示现,释迦牟尼佛福德圆满,这个福德圆满从哪里来的?财布施来的。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样的财,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拿出大笔金钱在外面去做慈善福利事业?没有!他用什么财?内财,就是身体。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你的财富金银财宝,你的产业;内财是身体。释迦牟尼佛是用内财,就是做义工。所以我们今天千万不要轻视道场里面的义工,他们将来得大福报,内财布施超过外财。他要是以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来为道场、为大众服务,这个福德不可思议,超过外财多得太多太多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表演,他用这个身体,这个布施就是为众生服务,他服务哪一个项目?服务教学。他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老师,给大家上课,四十九年没有休息,内财布施!不辞辛劳,所以他得的福报,福报圆满。

第二个天天为人讲经说法,劝善规过,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法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这众生需要的。第三个是无畏布施,释迦牟尼佛对於忧虑的众生、在受苦受难的众生念念在怀,时时刻刻安慰他们、帮助他们,让这些众生远离恐怖忧恼,这是无畏布施。很明显的例子,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头,这是我们净土宗的经典,韦提希夫人遭难,身心不安,在大恐怖之中。求释迦牟尼佛,佛为他讲经说法,把恐怖、忧虑的念头放下了。这是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佛教众生教什么?就教这三桩事情。用现在俗话说,教你发财、教你聪明、教你健康长寿,这个教育你要不要?世间人不知道佛法是什么,不知道佛教的是什么,如果都搞清楚,都明白了,哪一个不要学?这个科目可以说是全世界任何学校里头都比不上的最热门的科目,变成全世界的人,人人必修的科目。非常可惜,没有人把佛法这一桩事情讲清楚,社会大众还认为这是迷信,想尽方法来排斥,你说冤不冤枉?排斥这个,你就是甘愿贫穷、愚痴、多病、短命,你就是搞这个!

我们也是这一生非常有幸能够遇到佛法,能够把佛法是什么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搞清楚、搞明白了,自己得受用,心开意解。我学了五十年,学佛第七年上讲台,为大家讲解佛经,到今年讲了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的果报,你们大家看到了,我在没出家之前,现在在一些地方还有我的一些旧照片,我都没有,我看到还有人保存著。你看看我出家之前,看看我刚刚出家的那一段时期,你看那照片,一点福报都没有。不但没有福报,短命相!我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多次,这一生把自己的成见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听老师的话,一切随顺经典的教训。今天的果报,我修三种布施,没有福报现在变成有福报,福报还不小。智慧增长,短命变成健康长寿。哪一个人肯修,哪一个人就能得到。谚语里头常说,「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

你这一生当中没有闻到佛法,没有修行,你得财富是你前世修的,你得聪明智慧、你得健康长寿都是过去世的因行得这一生的果报。我在过去生中,这是这么多年学佛清楚了,过去生中把修福这个事情看轻,没有干这个事情,修慧不修福,所以我命很不好,贫贱短命。贫,没有财富;贱,没有地位,还短命。幸亏大概过去生中修的有一点善根、有一点智慧,这一点点善根、智慧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好老师,我们对老师百分之百的顺从,才有今天这么一点点的成就。如果对老师阳奉阴违,大概我那个寿命,从前算命的、看相的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真的,大概四十五岁就走了。为什么?阳奉阴违、背师叛道,这个罪很重,这个罪里头就是不孝父母。父母没有不期望自己的儿女跟一个好老师好好的学习,你要是背师叛道、阳奉阴违,辜负了父母对你的期望,这叫大不孝!

所以净业三福修行的大根大本,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儒以这个为教学的根,佛也以这个为教学的根,儒、佛教化众生根本相同。在枝叶里头相同的地方也不少,根本是完全相同。佛家讲菩提心,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跟佛家讲的菩提心完全相同。《观经》里面讲的菩提心、至诚心,儒家讲诚意,这是菩提心的体。它起的作用,儒家讲正心,你起的作用,你的心正了,不偏不邪。佛讲的比较详细,自受用的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他受用,我对待别人大慈大悲。对人是慈悲,对自己好善好德,深心。如何成就菩提心?儒家讲格物致知,佛法讲断烦恼障、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障碍住你,你的菩提心不能现前;这两种障碍去掉,你的菩提心就现前。儒家也是这样的,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完全相同。教学的总目标,儒家讲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跟佛法讲的完全一样。

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见过面,没有通过信,他们两个人的知见、两个人教学的理念方法,几乎完全相同。然后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都不例外,大同小异。《新旧约》里头讲的「神爱世人」,那个爱就是慈悲;《古兰经》里面讲的,「阿拉确实是仁慈的」。所以这一次我们在日本,中村康隆老法师跟我们讲,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希有!他能说得出这一句话来!当时在座许许多多日本的大德听到老和尚这个开示也都感觉到惊讶,回头给我们说:「老和尚一生从来没有这样讲过,今天法师来访问,对你们说这一番话。」我们非常感动。

底下两句,『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菩萨是以众生为心。菩萨什么心?「众生就是佛」,佛菩萨的心。佛菩萨念念念众生,念念不舍众生,念念都在保佑众生、帮助众生。在帮助里头最重要的,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迷为悟,最后帮助他转凡成圣。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