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四讲)  200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4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大众赞请分偈颂第一首:

【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等虚空藏,汝已严净此法身。】

这一首偈前面跟诸位说过不少,偈文含义深广无尽,是净宗学人重要的学处。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疏忽,不能大意含糊笼统的读过。「从诸佛法」,广义的来讲就是大乘经。所以无论修学的是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学习古今永恒不变的原则,跟儒家所说的「教之道,贵以专」是一样的意思,儒家这个学问成就也是讲专攻。所以佛在《般若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在前面也曾经讲过很多。成功的秘诀就在专,我们只要把专抓住了,没有不成就的。成就高下在你的功夫浅深,功夫愈深成就就愈高。但是必须要记住,我们依任何一部经典、一个法门,都必须要晓得信解行证这个修学的次第。又要懂得《华严》里面教导我们「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按部就班有次第,圆融是把信解行证合而为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圆融。但是起步一定要按照顺序,到你自己修行有相当功力了,自自然然能够圆融;圆融不能勉强。这个道理方法都要懂得,我们才有下手之处,才有入门之处。

佛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者,非佛弟子」,这句话重要!这是不是要我们要从小乘法学起?那倒未必,你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小乘重戒律,小乘著重在事相,应当从这里下手,决定不能够疏忽。所以《十善业道经》它不是小乘经,也不算大乘经,大小乘统统要学。古大德把它这个分类分在「经集部」,在家出家、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学佛,这个是初学必修的课程。现在学佛的人何以功夫不得力?没有按照这个顺序修。念佛的人不学十善业道,不能够修十善业道,佛号念得再多,没有用!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你就是具足了「信愿行」,你都没有办法往生。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的心行不善,那怎么行!首先你要取得善的标准,我是个善人。你看看《阿弥陀经》,哪一部经典一展开,佛都是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是不是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共同科目。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阿弥陀佛,可以其他的什么都不要学了,哪有这种道理!你有没有读《观无量寿经》?你看看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怎么样教导韦提希夫人的。韦提希夫人希望求生极乐世界,向佛请教往生的方法,佛怎么教她的?佛教她的就是教我们的。要注意!释迦牟尼佛没有跟她讲往生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叫她先修这个做基础。而且跟她讲「净业三福」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一句话重要!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是依这个作基础,这个三条。众生修成菩萨,菩萨修成佛,都离不开这个根本,这个根本就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你的地基不牢,你怎么能盖得了房子,盖了就倒掉了。

净业三福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想想看是不是十善业道?第一句孝亲,第二句尊师,你才晓得佛法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孝道师道你要是没有,你就不可能往生,给你讲真话了。「慈心不杀」是戒律的根本,持戒念佛。接著给你讲「修十善业」。这是三条里头的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人天善人,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你这个善是下品善,按部就班来。

从下品善提升到中品善。中品善人是什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们很多同修都受了三皈、都受了五戒菩萨戒,给你说全是假的。为什么说全是假的?因为你第一条没有,你第二条怎么会得到?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自己,我十善有没有做到?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讲在家居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有没有做到?这个十条做不到,你三皈没有办法受持。

三皈是什么?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现在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还是迷而不觉,「皈依佛」这一条没有。我们对一切人事物,起心动念还是邪而不正,「皈依法」这一条没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是起贪瞋痴慢,染而不净,「皈依僧」这一条没有。这是给你讲真话,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念念三皈这个偈子,拿一个皈依证就算是皈依了。不是的。真正要做到对一切人事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确实实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的三皈就得到了。三皈落实在戒律里头,禁戒!在家同修五戒、菩萨戒,需要有人给你细细讲解,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你要怎么样去做?要做到。「不犯威仪」,威仪是我们今天讲的风度、规矩,一举一动都有规矩,有威有仪,确确实实可以作为社会大众的榜样,你这个第二福具足了,第二福是小乘福。你从人天福,人天是小善,这个小乘是中善,你是中品的善人。

再往上提升你就上品善人,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上善的这一条,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自行化他。这个三条重要,这三条不管修学哪个法门,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这是根本,这是基础,这是佛法共同科目,必修的共同科目,无论你修哪个法门,必须修的共同科目。

你们同学知道我现在在澳洲要办一个净宗学院,我这个净宗学院的学习,前面两年,我们学习期限九年,前面两年就是专修这个共同科目,就是三福。三福第一条,我们落实在《弟子规》(这是儒家的)、《十善业道经》,要学这个,你三福头一条四句,你才真正做到。第二条我们落实在《沙弥律仪》、在《三皈传授》《三皈传授》《沙弥律仪》。第三条第三福叫大乘福,我们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两年要完成这个课程,要落实,要做到;做不到,没有用!好,这些经典我都学了,我都听了,我也上台,也会讲了,讲得天花乱坠。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还是随业流转没有用处,要做到才有用。会讲没有用处,会背没有用处,要真正做到。这个是修学佛法的起步,现在很多人把这个疏忽掉了忘掉了,都向高处去求,到最后怎么样?最后落空了。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修净宗头一个要学善人,你是不是善人?极乐世界,记住!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业三福」这三条十一句统统做到,统统落实,你才是上善的资格,你才有这个条件。那个世界人都是上善之人,我们不善怎么能进得去?进去自己也不好意思,也没有办法立足。希望真正希求往生、希望亲近阿弥陀佛的人,你一定要留意。从这个基础上,你再一门深入,或者是依《阿弥陀经》,或者是依《无量寿经》都可以,「净土五经一论」随便依哪一种,一门深入,专修专学,有力量的时候专弘,你肯定得生净土。

在这个地方特别提醒诸位同学,净业三福重要!没有净业三福,没有办法往生。德行的修养比什么都重要!别人怎么讲法那是他的,我们要听佛的话。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四帖疏》里面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我们学佛的人要听佛的话。佛没有这样说,人那个说法,我们不能够接受。你的说法总要跟佛说的要相应,你说的佛没有这个说法,我们不接受,这就对了。《华严》是大乘圆教,古来大德把它列入第一经,佛所说一切经,《华严》第一,都是以三福为基础,没有三福怎么能有成就。

「如来愿力」,这一句我在前面讲过,意思很深。这是自性本具的愿力,就像孟夫子所说的「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个恻隐之心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愿力。无论是哪个人,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孩,发生危险了,跌到水里面去了,一定会伸手把他救起来。没有人教,自自然然的,这就是「恻隐之心」,这个就是「本有的愿力」。我们平时发现不到,自然有。如果你学佛,你修行的功夫愈深,这个自性本具的愿力就愈明显愈显著,力量也愈强大。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普度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他的愿从哪里来的?自性本具的,不是学来的。看看诸佛如来如是,法身菩萨如是,声闻缘觉如是,我亦如是。凡夫在功力还不够的时候,看到诸佛菩萨,向他学习,学到一段时期之后,这个性德往外面透现出来了。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做示范,普贤菩萨在这里入定。

第三句所讲的,这是讲真的,「依如来藏证真平等」「真如平等虚空藏」,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真如就是不空如来藏,虚空就是空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这个里面藏著什么?藏著有真如,藏著有如来。藏在哪里?藏在我们妄心里头,这个我们说一个好懂的话,我们现在用的心是妄心,妄心里头藏著有真心,所以真妄是和合的。我们现在只知道妄,不知道真,这是凡夫。知道妄里头有真,这个人就觉悟了,这个人叫菩萨。到真跟妄完全不相妨碍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了,这个人就成佛了。

妄心从哪里来的?妄心是从真心变出来的,没有真哪来的妄。妄心是什么样子,自己一定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是妄心。所以佛告诉我们,离开妄想分别执著那个心就是真心。绝对不是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另外有个真心,那就错了,没那回事情。离妄想分别执著,妄就是真。由此可知,我们凡夫最麻烦的地方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当作自己的真心。妄想分别执著做主,主宰了我们的一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见解、我们的言行完全被它主宰了,造作无量无边罪业。

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明烦恼。你看大乘经上佛常讲「烦恼即菩提」,烦恼本是菩提,为什么叫做烦恼?迷了,菩提迷了就叫烦恼。烦恼觉悟了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般若智慧。我们常讲断烦恼,烦恼能不能断?不能断,烦恼断了,菩提就断掉了,烦恼断掉了智慧就断掉了。那个断是个形容词,不是真的断了,是什么?转变,烦恼转变成菩提了,烦恼转变成智慧了,是转变。它一转变成智慧、成菩提了,烦恼的相就没有了,所以叫烦恼断了,不是真的断了。你看大乘经佛不是常说,「不常不断」,这个才是真的,所以你要懂得转变。

佛法常讲回头,回头就是转变。你看我们要把恶业恶念转变成善念,把迷念转变成觉念,都是教你懂得转处。你要会转变,然后你就晓得怎么修。以前我对父母不孝,对父母不尊重,这是烦恼作主。现在我觉悟了,我转过头,我对父母尊重,我对父母孝顺,一转就对了。以前我对老师轻慢,我现在对老师尊敬,我对老师尊重,尊师重道,转过来了,这叫做修行。

明白这个道理叫开悟,悟后起修,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一桩一桩统统都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正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的想法,修正对一切人事物的看法,修正对一切人事物的做法。然后我们读经,经典就是我们印证的工具,我做的到底对不对,经典打开来看看,我所想的、所做的跟经上讲的一样,对了,佛给我们作证明了。如果我们想的、做的,跟佛经上讲的完全是相违背的,那你一定要觉悟,我做错了,我想错了,不可以坚持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叫真正做功夫,真正有功夫。

把藏在烦恼里面的菩提找出来,把藏在我们妄心里面的真心、真如找出来。阿赖耶识,这是法相宗上讲的「真妄和合」,阿赖耶识真妄和合,我们要问哪一法不是真妄和合?无有一法不是,要觉悟。普贤菩萨觉悟了,觉悟的真正的因是第三句,前面两句是缘,是助缘,没有助缘你不会觉悟。所以助缘里头,持戒是比什么都重要。先学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规矩比什么都重要。在家同学要学,为什么?你念佛才能往生净土。出家同学更要学,你不学,你不能教化众生;你不学,你不能够避免堕落,一定要认真努力修学。

末后这一句赞叹普贤菩萨,他成就了,他修学圆满成就了。「汝已严净此法身」,普贤菩萨证的是圆满的法身,圆满的法身不就是毗卢遮那吗?所以普贤菩萨是毗卢遮那的化身,普贤菩萨跟毗卢遮那不一不异、无二无别,普贤菩萨所说的就是毗卢遮那所显现的。你看看这里面的义趣,清凉在注疏里面说得很多,注解得很丰富,希望同学们自己好好的去读。我把重要的义趣统统说出来了,特别重要的,我们读了,从哪个地方学起?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读了学不到,念它干什么?那不叫白念了,浪费我的时间,浪费精力。佛法说老实话是最现实的,学了马上就管用。

这一首偈子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义,我们不能不知道。什么意义?现在人讲形相。「汝已严净此法身」,普贤菩萨的形相已经做到清净庄严,清净庄严到极处,那个清净庄严是前面三句修得的。我们的形相要不好,怎么能接引众生?佛家讲接引,我们今天讲教化众生,影响社会。你的形相不好怎么行?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告诉我们菩萨示现作佛之前,特别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此地讲「严净此法身」这是相好,因是「从诸佛法而出生,亦因如来愿力起,真如平等虚空藏」,他才能真正成就严净此法身。

我们今天把佛法归纳到最简单最容易记诵,做成纲领来学习,我写的这二十个字,挂在这里二十个字,这是总纲领,针对现前我们自己跟社会大众毛病来说的。现在的人虚伪、不诚实,欺骗父母,欺骗师长,甚至於夫妻都互相欺骗,成什么世界!全是搞假的,假的你怎么能证真的?作佛作菩萨是真的,假情假意假心作不了佛菩萨,那是搞三途的,畜生、饿鬼、地狱,人身都得不到。这给你讲真话,所以我们用真诚。别人虚情假意对我,我以真诚对他,对一切众生、对你的冤亲债主都用真诚心,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不要怕别人害你。别人把我害死了,我很高兴很欢喜,我感谢他。为什么?我早一天到极乐世界。他送我到极乐世界,我怎么不感激他?我怎么会怨恨他?我讲的句句是真话,决定要用真诚心,不能用虚妄。真的对面是假,诚的对面是虚,不可以虚伪,不可以用假情假义,要真诚待人接物。

所以我们要有真诚的形相,真诚与法身相应。现在一般人心不清净,妄想、杂念、烦恼、忧虑、牵挂很多,这是病,这个东西障道。我们怎么个修法?我们修清净心,修纯净纯善的心,把一切妄想分别忧虑牵挂烦恼统统放下,那些东西与我不相干,恢复到自己心地清净这个重要。真正这样修法,修到几年之后,人家一看你,这个人一脸清秀相,看得出来你的相貌变了。你本来是很浊恶的相,现在你的心清净,你的相清净,一看到你这个人真诚清净。

现在人心不平等,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自己小小有一点能力,值得骄傲,完了,一骄傲就完了。一骄傲是你心不平,心不平就不清净,就不真诚,全部都完了;要修平等心。我们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与蚊虫蚂蚁也是平等的,与花草树木也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心,没有傲慢心,这个嫉妒傲慢就断干净了,全放下了,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形相。没有学佛的时候愚痴,学佛之后有智慧了。没有学佛之前心量很小,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现在懂得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小心量拓开了,现在有慈悲心有广大心,用这个树立自己的形相,「严净此法身」

所以教化众生,首先一个我们要形相摄受众生,这是佛教的。菩萨要示现成佛,为什么先要修相好?相好是因上修的,你不修因,你哪来的果报?记住!「相随心转」「境随心转」。第一个境界就是身,身健康长寿,身不生病也不容易衰老,是修来的。人为什么会老?忧能使人老,你忧虑多、牵挂多、烦恼多,你就很容易衰老。不用操心的事情统统放下,与我无关的事情统统放下。

我这一次在日本访问期间,日本佛教大学设晚宴招待我们,我坐的这一张桌子是他们的校长跟副校长,学校几个重要的领导,配两个翻译。校长问我日常修行的方法,怎么样能够让自己身心清净?因为他们头一个就问我养身之术。说:法师,你的年龄跟你的形相不相称。里面有好几位大我两岁的,看起来我比他年轻两三岁还不止。他问我怎么修的?我就告诉他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所以你不会生病,不容易衰老。

怎么样才能修清净心?我就跟他讲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要去知道。我告诉他,我差不多有三十多年没有看过报纸,他们非常惊讶,没有看过电视,没有听过广播。他说为什么?这些我都不要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染污我们的身心,你看那些,你天天繁杂了,你妄想就多!我就跟他讲,我天天过的生活是天下太平。为什么?什么事情我都不知道,天下太平。我给他讲,我不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不知道;我知道今年二千零二年,几月几日不知道;不知道几点钟,我从来不戴表,没有这个必要;今天星期几,我都不知道。他们听到非常惊讶。

你要这样事情打听,那个事情知道,你就烦死了。你不死,谁死?你怎么死的?烦死的。都是佛教我们的。但是无论什么事情,我说也晓得一些,怎么知道?同学们告诉我的,他们看报纸、看广播,重要的事情,像灾难什么的,他们会告诉我。他一告诉我,我就明了,我无需要去打听。我看的这个世间,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什么?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因,一定得不善果报。除这个之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必当庸人?这样树立形相。

我到日本这是第一次去,以前那是二三十年前跟道安法师去的样子。我在日本一个人不认识,得到他们这样的礼遇是什么原因?形相。「汝已严净此法身」,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走弘法利生这一条路,关系不大。如果要真正发心弘法利生,第一个要把你的形相树好,形相能够摄受人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赞请偈颂第二首: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於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无不见。】

这一首清凉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是「赞遍住佛刹」,这个也是不思议的境界。普贤菩萨有能力同时现无量无边身,住无量无边佛刹。这个无量无边诸位应该能体会得,法界是无量无边无数的重叠,普贤菩萨有这个能力遍住。颂文有四句,清凉大师说只有第三句讲的是因,「遍住之因」,其他三句是讲「遍住之相」

经文并不难懂,境界不可思议,我们要怎样学习?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学校的术语讲重要的作业。我们怎样学习?至少我们也要学到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国家地区都能受人欢迎,这也是小的「遍住之相」。这一桩事情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法缘殊胜,你能得到大众欢喜爱戴。我们在这一首偈里头,至少要能学到这一桩事情,对於我们这个身体住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众生就能收到实际上的效果。

『一切佛刹众会中』,这个「一切佛刹众会」,意思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法界遍一切微尘、毛孔,重重无尽。『普贤遍住於其所』,你看看这个境界!这第三句就是讲因,什么原因能得这样殊胜的境界?这个经文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是『功德』,第二个是『智海』,第三个是『光明』,这三桩事情。智慧不能没有,智慧如海,智慧在什么地方显示出来?在功德。功是修功,就是修行,德就是果报。功是因,德是果。功德要依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功德。没有智慧修的是什么?我们世间人讲的福德,三界有漏福德。有漏就没有智慧,要有智慧那就是无漏,无漏就叫做功德,有漏就叫做福德,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与智慧相应的,你一切断恶修善是属於功德;与烦恼、情识相应的,你断恶修善是福德。这个我们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把修福当作功德,那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念念与智慧相应,如何能够摆脱情识,这比什么都重要。情识是什么?是烦恼分别执著。而这个根,我常讲的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动念都想到与我有没有利益,与我有没有好处,这最糟糕!这个念头是所有一切恶业的根源。大小乘经教里面,佛都教我们断烦恼,这是烦恼的根,起心动念想「我」。法相家讲「我执」是八识里面的末那识,末那叫意根,八识分为四大类。阿赖耶是含藏,像仓库一样,储藏习气种子,叫藏识。末那是执著,执著里头的根,我执,再有法执,两大类的执著。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前五识是随著五根起「了别」的作用。那我们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法相宗所讲的「舍识用根」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也是用的这个方法,「舍识用根」「舍识」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真心!用眼见性,见色性,不用眼识,眼识见的是色尘。耳闻性,闻的是声性,如果用耳识,闻的是声尘,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你能舍识用根,那是功德,见闻觉知全是功德。如果不会,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根境相接触的时候,随顺善心所,这修的就是善业;随顺恶心所,造的是恶业,离不开六道的果报。你纵然修的是善,那善是世间有漏福德,你得人天福报。你造的是恶,那你是三途苦报。

世出世法里头,起心动念是因,一切造作是业,业因感得的果报就是你受的,这个是佛在经教里面,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怎么办?佛劝我们积功累德,我们要做功德边事,不要做福德边事。功德跟福德在事相上几乎没有差别,差别都在用心上、在念头上。所以念头里头夹杂著有我,我就是私,夹杂著我的名、我的利益都错了,名闻利养,名利两个字全包括了。换句话说,你这种做法,你是有所为而为者,你修的不是净业,是染业,你没有离开意,没有离开末那。意叫「染污意」,只要没有离开意,你所修的全是染污,染业不是净业。

由此可知,净业的标准是要把染污意舍掉。从哪个地方舍起?从自私自利。我常常劝导同学们,我讲的话讲得很白,不难理解。我常常劝导,一定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断掉。为什么?那是染污意的根。我还想控制它,有的时候不想,自自然然控制它,那还是你的意,你的意很细,你自己都不知道、都不能发现。对一切人事物占有不得了,你想控制它,你想占有它,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你还能往生净土吗?不可能。凡是真正往生净土的人,就像古大德所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不再控制,不再占有,我们一般人讲的不再管、不再理会,那个能往生!你还不肯放下,还要管这个闲事,还想控制,还想占有,那就糟了。

控制占有,头一个是身体,然后才是身外之物。我要想我的身体健康,我要想我的身体不衰老,怎么不衰老?美容去。真的身体老了,去搞一副假面具戴上,他就不老了,去化装去,假的!念念都是想控制这个身体、占有这个身体,控制我所有的,占有我所有。我所有就糟了!我跟我所有都要放下。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因为你的控制占有是久远劫来的习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你看看连婴儿,四、五个月他会爬了,他都不会讲话,他也站不起来,你仔细观察他有控制的念头,他有占有念头,与生俱来的烦恼!你要断,真的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你要想成就道业,那是非断不可,不能不断。

小乘的断是从事上断,真的非常困难。大乘的断是从理上断、是从心、念头上断,你要会用功夫,比小乘容易,比小乘快速,比小乘收的效果要高。小乘修学对於初学入门,打基础是很有效果的,必须的。大乘菩萨即使已经契入如来的境界、华严境界,他在事相上还是要做出小乘修学的样子给别人看,教化众生;像这一品里头,普贤菩萨入定出定,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自己有没有需要?没有,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完全用不著,做样子给人看,这叫大慈大悲,这叫普度众生。你要不做出这个形相,众生怎么会知道?他到哪里去学?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透了这么一点消息。非常具体的,那是在这部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完全把这些形相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五十三参里面,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他们怎么修学的?年轻人怎么学的?中年怎么学的?老年人怎么学的?出家人怎么学的?在家人怎么学的?作官的人怎么学的?经商的人怎么学的?务农人怎么学的?统统都有!善用其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出家在家,不分任何一个行业,都成无上道,都入华严境界,都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这是什么?这就是修功积德。

用智慧也成就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就是权巧方便,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跟方便就是智慧跟功德的落实。外面显示是慈悲、是方便,里面是智慧、是功德,没有真正的功德、智慧,哪里来的慈悲方便!儒家讲「诚於中而行於外」,中是智慧、是功德,外面是慈悲、是方便。所谓方便,无论哪一桩事情,他都做得恰到好处,都做得非常合适,在佛法称为善巧方便,善巧里头就含著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怎么会那么善巧?我们要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如教修行,就难了。

偈颂第一句「从诸佛法而出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所有菩萨修行证果的,都是依佛法修学的。佛法用现在的话具体而言就是经典,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听佛的教诲,佛陀不在世的时候经典是正法。三宝里面要知道,佛陀在世,佛宝第一。佛不在世,法宝第一。法宝是经论,经论从哪里修学?从理上讲任何一部经论都行,从事上讲不行。事上讲,那个经不契你的机,你修学会感觉很困难,你没有办法入门。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依靠僧宝。僧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现在人讲到僧,马上就想到出家人。真正佛法里面讲僧,不是指出家人,在家也称,僧是通在家、出家,是个真正依照经论修行的人,这个人是僧宝。

当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出家,我是以居士身拜他作老师的。可是他这个客堂里面有很多人送给他的字画,上面题款称李老为僧、为和尚,他的外号叫「雪庐」,孔德成先生送给他的这些字上面题的雪庐大和尚。他自己有一颗印,那个印章,他从前常常写字用那个印章,他的印章是「雪僧」,他的别号叫雪庐;雪僧,他自己称自己。所以僧这个字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称。什么条件能称?修六和敬,持戒。至少你要能够修五戒十善,修六和敬,你就是僧宝。你要不具足这个条件,出家人也不能称僧,你称僧是假的,不是真的。在家人具足这个条件,你看他确实具足,他具足十善、具足五戒、具足菩萨戒、具足六和敬,他可以称僧。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这一颗印章,常常诸位同修看到他写字落款,有时候你看到他盖的是这个章。这个是什么?有学有修的佛弟子!能有证,当然就更好,那是非常难得的。至少我们要亲近一个有学有修,请他帮助我们,这么多的经典,你帮助我们选一部,我们找他帮忙。通常一位善知识,他是教你自己去找。像我们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学讲经,那学讲哪一部经?老师教你自己去找。到哪里找?到《大藏经》里面去找,《大藏经》里头没有的,不学。为什么?靠不住。《大藏经》里面有的,那决定可靠,以这个为标准!真的经、假的经以这个为标准。

我们在《大藏经》里头去选择,选择的要不合适,选得太深了,老师就会给你讲,这个经你不能选,你的程度、学历不够。你再去选,总是教你选个三、四次。实在讲你都选的不合格,他再替你选一部。希望你自己能选得适合你自己的程度,就是这个经不能太长,你自己能够看得懂经的意思,好学。如果这个经的意思很深,自己看都看不懂,这个就不要学,学起来很吃力,你选得太深了,不合你的程度。所以那个时候多半我们同学在哪里选?在《阿含》里头选,小乘经里选,在经集部里头选,不会选些大乘专宗的这些经典,我们不会选。为什么?都太深了。学习按部就班,功德是随著年岁累积的。这个累积是要真干;不真干,这个功德累不起来,积德。

我学佛,说实实在在的话,跟一般同学,我常讲我比大家幸运。幸运在哪里?我一入门,老师就把修学的纲领告诉我,我没有走冤枉路,直截了当,没有废话。老师教给我的是「看破、放下」,布施,我从这个地方做起。布施里面学什么?学舍己为人,这个收的效果很大,对於这一生修学最重要的基础。因为人最大的障碍是自私自利,帮助别人都是有限,我有多余的力量我才会帮人,先要满足自己,自己有多余的帮人一点点,都是这个观念。老师教我很有耐心,点点滴滴放下,年年都有进步,总算不错了。

你看到馆长往生了,我们全盘放下,彻底放下。二十多年跟馆长合作经营的华藏图书馆,她走了之后,我们离开华藏图书馆,全盘放下。接受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在居士林讲经,才有现前这个境界。有一丝毫执著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入不了佛的境界。现在年岁大了,回到香港来,当年香港这些老同修、老朋友,一大半都不在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看看那些人走了,他带什么去了?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去,这些事相给我印象太深太深了。

最近松泉老和尚走了。早年我到香港讲经,一九七七年,我们常常在一起,往来最密切的老朋友洗尘法师、金山法师。我那个时候住在台湾,他们到台湾总要来看我,到我们图书馆作客,我到香港来一定去看他。晚年他在新界辛辛苦苦经营一个道场,生病的时候我每一次到香港来都要看他,老朋友都凋零。大光法师,好朋友!能慈法师,老同乡!聚会都话家常,都不在了。中年的法师,年岁比我轻的,也有好几位都不在了,都走了,人生一场梦。《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证明、证实了,真正看破了。所以今天世出世间一切法我全放下了,才得自在。

展开经卷,看到字字句句无量义,我常常告诉别人,真正能体会的人不多,没有!你们哪一个人能看到经里面的无量义,我会给你顶礼。为什么?这部《华严经》我不必讲了,你可以去讲了。我不必受这个辛苦了,我做你的护法,我供养你。为什么你看不出来?你积累的功德不够。换句话说,你没有真正看破,你没有彻底放下,你的心里头还有疑惑、还有忧虑、还有牵挂,这就难了。菩萨道出世法里头,最忌讳的东西,你还统统具足,你怎么能入门?不但大乘入不了门,小乘的门你也入不了!

我常常说小乘的门是须陀洹,小乘初果你能不能证得?入小乘门的条件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里头头一条身见,须陀洹绝对不会执著身是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确确实实「我相」断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能断几分,没有断干净,证须陀洹果。不要小看这个位子很低,他怎么样?位不退,他证得须陀洹果之后,绝对不会退转到凡夫位。这个功德大,这个功德就是真实的。他要遇到有佛出世、菩萨出世,听经闻法,他能证声闻果。没有佛出世,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能证缘觉果,独觉,时间长一点而已;换句话说,出离六道轮回那个机缘他抓到了。如果没有能够证得小乘初果,出离六道的机会你没有,你就晓得这个自私自利害死人。

我们的修行决定不止这一世,过去生中久远劫就遇到佛法,就依照佛法来修行,为什么今天还搞成这个样子?就是说生生世世修行,从来没有一次真正认真证得须陀洹果。学佛没有入门,证得须陀洹果才入了门,都在门外学。所以我们今天明白了,觉悟到被自私自利害了。明白之后,我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决定不为自己,我们才得自在,才真正得法喜充满,才得智慧,「愿得智慧真明了」

明了事实真相这是觉,了解这个私心,念念私心为自己,这是害了自己,绝对不是利益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是觉悟,把自私自利放下、舍弃,这叫功夫。智慧现前了,得自在安乐,法喜充满,这是得,功德。功德前面一定是觉,那个觉是智慧。你要不觉,你决定不肯放下。放下是功,放下之后有德(得),你得自在安乐,你得法喜充满,你得智慧明了。你不修功,哪来的德?所以世间人学佛,绝大多数学佛的,他修福德,他不修功德。修福德就是他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修功德,自私自利完全放下了。放下自私自利是功德,没有我,不再为我了。还有丝毫为我,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善法是功德。如果还有「毫分不善夹杂」,他所修的是福德,福德是六道里面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福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的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轮回的大事,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轮回。什么有用?功德有用。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生智慧!

下面讲,『功德智海光明』,「光明」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讲的影响力。你看看你有道德,你有智慧,无论你自己修身养性或者教化众生,你都产生影响力,你的德愈高,你的智愈大,你影响的面就愈广,你影响的程度就愈深,这是「光明遍照」之意,这是真的。德行、智慧,实在讲佛菩萨都做榜样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读印光法师的传记,这是我们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现在很多人知道,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完全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年轻初学佛跟我们一样,好像凡夫,他一生就是做积功累德的事情,持戒念佛,到七十岁,这个效果做出来了,一般人看到了。

你看看他的光明,老人住的房子,在从前老的寺院里头有跳蚤、有苍蝇蚊子,生虱子。他的侍者要把这些东西赶掉,老和尚说不必,我的德行不够,我的德行够会感化它。到印光法师七十岁的时候,他这个房间你们去找,一个也找不到,真的,它搬家了、搬走了,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道德之光感动这些小动物,这个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小动物,印光法师住的地方统统搬家搬走了,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还有这些东西来找我们麻烦,我们的德行不够!我们要加紧努力来修,到我们德行有一定的程度了、有那么大了,小动物全部感动,所以蚊虫蚂蚁可以跟我们共同生活,互不干扰。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等照十方无不见』,十方世界都见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也以智慧德能加持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