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五讲) 2002/3/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5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加持分,意加第四句:
【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
这一句清凉大师注解,「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大」,这个提示非常好。众生是讲的九法界,九法界不是一佛国土,一佛国土九法界这范围就小,在《华严经》上所说的,是无量无边而且是无尽的重叠,世界海微尘数刹土,一一刹土都有九法界众生。业因确实微细,我们自己知不知道?说老实话不知道。《仁王经》上佛所举的例子,一刹那有九百念头的起灭,一刹那是多么长的时间?佛在经上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我们弹指弹得很快,我这个速度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两个十万八千次,也就是一秒钟我们念头生灭,念起念灭多少个念头?一秒钟有二十一万六千个念头,从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到微细。佛说这个话是真的还是方便说?跟诸位说,佛是方便说,真的比这个速度还快。
前面我是用光的速度来说明生灭的现象。光的速度是一秒钟走三十万公里,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佛讲一刹那九百生灭,一个生灭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万分之一秒,一百公尺是三百万分之一秒,走十公尺是三千万分之一秒,走一公尺是三亿分之一秒。然后你再算十公分、一公分、一公厘,这样去算,你才晓得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这是方便说。那样极其微细的念头,念头生灭就是业,这个业在《唯识论》里面称为「无明业相」,三细相之一,「无明不觉生三细」。从无明业相里面变现出「转相」,转相也叫做见分,就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就现相,再变成相分,也叫「现相」。现相就是相分,转相就是见分,我们今天讲相分是物质的部分,见分是精神的部分。精神跟物质同一个根源:无明业相。太微细了,我们怎么会晓得?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见到阿赖耶里面的那些状况?经上讲的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个定功叫不动地。所以佛在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境界什么人最清楚?八地以上的菩萨。八地菩萨他们所证得的叫无生法忍,无生就是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不生不灭。如果真的没有生灭,说不生不灭就毫无意义,它生灭的时间太短了,《楞严经》上讲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速度太快,我们确实没有办法觉察得到,今天科学的仪器,再精密的仪器都没有办法测定它。经上也说「生灭同时」,生灭同时就是不生不灭。相决定是虚假的,决定不是真实的,佛门里面常讲「借假修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连我们这个身体依正庄严全是假的,我们借这个假修真。真是什么?真如本性。我们要在这个假相里面去修明心见性,那是真的。为什么?心性是能现、能生、能变,那是真的,那是永恒的。心性没有形相,它不是色声香味触,我们六根缘不到;意根是思惟想像,思惟想像也达不到。
所以等觉以下都造业,我们不能不知道。不造业的只有一个人,如来不造业。等觉菩萨为什么还造业?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造不造业?所以业有分净业、染业,六道凡夫造的业是染业,离不开见思烦恼,这个见思烦恼是染业;四圣法界,他们造的是净业。佛经典里面随顺印度人的习惯,印度人讲白业、黑业,白业是善业,黑业是恶业。黑业果报在三途,变现三途的现象,饿鬼、畜生、地狱,恶业变的;善业则变人、天、天阿修罗,我们讲三善道。如果造的是净业,善恶两边都放下了,两边都不沾染,就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是善恶业变现的,你善恶业都离开、都放下,六道的缘断掉了,你在四圣法界,这是净业。再往上提升,造一切善业、一切净业,心里头连痕迹都不著,染净也放下了,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有无明没有断尽,在一真法界里还要修,继续不断的往上提升。断一品无明,你的境界往上提升一层,经上给我们讲的无明有四十一品,一品一品的断。断四十品,是法云地菩萨,还有一品没断,那一品到等觉位才断。
通常大家都知道,菩萨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只劫,诸位要晓得,这三大阿僧只劫不算十法界的,十法界修行多长的时间没算在内,是离开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那四十一品无明,断四十一品无明要三大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只劫断三十品,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断七品,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断三品,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只是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的地位。这是三大阿僧只劫,等觉没有包括在里头,愈往上去愈难,为什么?太微细了。你说哪一个人不造业?哪一个人没有过失?佛菩萨帮助我们,先让我们明了这些事实真相,等觉菩萨还有过失,没有过失的只有如来一个人。清凉在此地讲「微细难知」,是指这一桩事情,真的是微细难知!我讲经的时候常常讲,什么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叫开悟。什么叫功夫?把自己过失改正过来叫功夫,改正到自己确实一切过失都没有了,你就成佛了。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常常给我们做示范,「闻过则喜」,这是圣贤,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听到别人说我过失,心里很不高兴,很难受,自己认真反省,确确实实没有过失,别人冤枉我。圣贤人则不然,别人冤枉他呢?他欢喜接受,为什么?那个消业障消得最殊胜。没有过失受人冤枉,这个消业障是大幅度的消除。《金刚经》上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一丝毫没有得罪歌利王,歌利王自己疑心重,以为忍辱仙人调戏他的宫女,把他凌迟处死;凌迟是用刀一片一片把肉割下,把他割死,不是叫你很痛快的死,这是最严重的刑罚。忍辱仙人一点恶念都不生,非常感激歌利王,感恩的心!为什么?他业障消尽了,最后一次把业障消干净了,他成就了,成佛了。佛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在世间以纯善纯净的心,帮助一切众生所得的回报是误会、是侮辱、是伤害,还要继续不断去为众生服务。世间人看你,「这个人是大傻瓜,你不通人情。」世间好人,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算了!掉头而去,这是世间好人,不再去理会了,他不是世间圣人。圣人怎么样?还要继续不断为他服务。
圣人跟凡人不一样,圣人求觉,求无量觉,求圆满大觉,圆满大觉就是佛果。了解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自己,明白人不能自己对不起自己,自己爱护自己,爱护一切众生,爱护山河大地,那个爱心充遍虚空法界,这是性德的流露,这是自性。凡夫可怜,迷失了自性,一无所知。我们今天学佛,学佛是什么?佛是觉,学佛就是学觉悟,没有别的。觉悟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事。释迦牟尼佛慈悲到了极处,千言万语无数次的重复,不厌其烦,为什么?帮助我们觉悟。实在到完全不能接受了,没有关系,暂时离开,这就是示现入般涅盘。他方世界那个地方世界众生缘成熟了,缘什么成熟?能相信、能听劝导、能理解、能改过自新,佛到那边去。等我们这边哪一天这些众生苦难受够,不想再受苦难,想求觉悟,佛菩萨立刻就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道理要清楚、要明了。
世尊当年在世教化一方都是缘分,这一方的缘分尽了,那个地方缘成熟了。这个地方教一段时期,根熟的众生得度,他开悟、证果了。还有许许多多业障深重的众生,佛在那里教化众生,他们不见不闻。这经上有记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大城弘法,舍卫是印度著名的大都市,那个时候人口少,经上讲舍卫大城居民有十万人。三分之一的人听过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没有听他讲经说法,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城里有释迦牟尼佛,不见不闻。这说什么?这就是说众生的根性。佛讲众生根性常常说为上中下三等,上根的得度了,中根的帮助他提升,下根的帮助他种善根,这是普度众生。中下根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成熟,所以他接触佛法甚至於修学佛法,他会懈怠、他会退转,他会丧失信心,会学别的其他的宗教。这个时候缘就尽了,缘尽之后其他地区有人发心邀请释迦牟尼佛,那个地方缘成熟了,佛就到那里去。
佛当年在印度教化众生跟中国孔夫子一样,周游列国,你问他为什么不住在一个地方?缘。一切随缘,没有住处,哪里有缘哪里去。我们这一生当中亦复如是,绝对不是随顺自己的想像、愿望,不可能的。我们也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本以为可以在那个地方长住下去,没想到几年缘尽了,别的地方缘成熟了,我们就要迁移。现在我们这个缘在这里成熟,这里能有多久?我们没有神通,不知道能在这个地方住多久。我们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对於真正修行人,这不重要。不但修行人,儒家读书人常说「随遇而安」,就跟佛家讲的「随喜功德」意思完全相同,「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想学,我们就全心全力帮助他;他懈怠退转,不想学了,我们欢欢喜喜离开,好来好去。我这个人这一生进很难,退很快,给我一个暗示我就懂得,我就知道赶快退了。要我在那里进,我会很慎重的考虑,退我不考虑,我很快。
在这个世间我已经住了七十多年,多少人住这么长久的时间都想离开,我们世间人讲厌世,厌倦了。尤其是看到现前这个社会乱世,史无前例;历史上虽然有乱世,但是圣贤教诲没有中断,讲经的人、讲道的人、教学的人还都有,今天没有了,怎么能够不叫人寒心?离开这个世界,还有更好的世界提供我们修学的环境,极乐世界是我们许许多多选择当中的一个。我们要知道,虚空之中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世界有多少?世界海微尘数。我们明了、我们认识到哪一个世界去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们在此地以短短的时间把我们这些条件培养好,只要我们条件具足,十方诸佛刹土随意选择,想到哪里去都能去。为什么?所有一切诸佛刹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自己,哪有自己心识变现的刹土自己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你不能往生,原因是什么?迷而不觉。不知道这个刹土以及刹土里面所有众生跟自己的关系,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才晓得那不是难事。
学佛学觉悟,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真正的明白人,他的心里肯定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能力、有智慧欢欢喜喜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相亲相爱,上是诸佛刹土,下到阿鼻地狱,没有不能相处的。学教,接受诸佛菩萨的教诲,目的是帮助我自己觉悟,帮助我消除业障,成就『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而已。要怎样才能够接受?才能够真正契入佛的境界?不要忘掉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听经学教的三个重要原则,「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就能够入境界。业障重的众生麻烦,为什么?他著相。他听经、他学教,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相,心缘是用自己的意思来想经里的意思,这样一来,古大德常讲「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流眼泪、喊冤枉。
我在讲台上这么多年深有所感,在台湾、在美国、在香港,无论在哪里讲经,都有人告诉我,「法师,你今天讲经又在那里骂人!」我凭什么资格骂人?自己是凡夫,一身的毛病,没有资格骂人。成了佛?成了佛更不会骂人,佛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怎么会骂人?为什么别人听到会有这个感触?就是刚才讲的,他著言说相、他著名字相、他著心缘相。清朝开国的皇帝聪明,我们在梅光羲序文里面读到,清朝在早年宫廷里面常常请法师讲经,宫廷里面讲经不是从清朝开始,是从汉朝开始,历代的帝王常常请法师在宫廷里头讲经说法。清朝的皇帝欢喜《无量寿经》,这一桩事情到慈禧太后废除了,慈禧太后不请法师到宫廷讲经,她改变了一个办法,在宫廷里头驾乩扶鸾,她相信这个。章嘉大师告诉我的,跟我讲清朝为什么会亡国,国家重大的事情请神扶乩来决定,哪有不亡国的道理?中国古大德说得好,「国之将兴听於民」,国家要兴旺起来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听听老百姓的音声,根据这个来制定政策;「国之将亡听於神」,驾乩扶鸾听於神,国之将亡,把人民摆在一边不理会,错了!所以慈禧太后著相,大概听这些法师们讲经常常说到她的毛病、常常在骂她,不讲了,不要你们了。宫廷讲经这个风气废掉了,非常可惜,天天搞驾乩扶鸾,迷信!
所以学有善学、有不善学,听有会听、有不会听的。听众有时候告诉我,「法师,你今天在骂人。」我心里很难过,我知道他替我消业障,为什么?我并没有骂他,他说我骂他,他冤枉我,我也很感激他,他造这个罪业消我的业障。我展开佛经我是劝自己,把佛陀这样殊胜的教诲,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我们来分享。如果以为我在骂人,我就恭恭敬敬奉劝你,你最好不要听,不要起这个烦恼。我确实没有意思骂任何一个人,我不敢这样做,我这样做我的修学是大幅度的退堕,不会向上提升的。佛的经教是对有缘人讲的,有缘人他是会听、会读、会学,必定帮助他提升境界。一个会学的人,年年气质不一样,月月不相同,他会得法喜充满。这一点我自己有体验,为什么五十年乐此不疲?这里头有乐趣,这个乐趣就是《论语》头一句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种乐趣决定不是五欲六尘、不是名闻利养,是你天天在学习,你天天有悟处,这个悟处就是发现自己的过失,发现了就改。
可是也有一些人来告诉我,「法师,经上讲的这些过失,希望你能够更详细、更透彻的讲解,帮助我改过自新。」他并不以为那是骂他,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众生的机感不一样。往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师教学我们亲眼所见,老师有的时候骂人、打人,有些同学能接受,对老师感恩,那老师对他就是用这个手段;有些人对於老师这种手法反感,那老师对他完全是笑面相迎,一句粗话都不说。那个时候我们班上二十多位同学,老师对每个人不一样。善教,同学们善学。凡是乐意接受教诲的,都有成就;不愿意的,成就就比较差一等,这是我们都能够看得出来的。佛教化众生的对象,是对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等觉菩萨以下都是佛陀教化的对象。所以我在此地奉劝同学们,我们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良好学习态度是从小培养成的,诸位读《弟子规》可以做个参考。我们不愿意接受,可以不接受,经典可以不读、可以不听,你喜欢学哪一样,你专攻那一样,你肯定有成就。无量无边法门没有一样不能成究竟的佛果,所以经上常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道理在此地。业因实在是太微细,不容易知道,不是八地以上的大圣,很难观察得清楚。
第五句:
【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
这一段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就是「佛神变海」,佛神变海,「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由於甚深的三昧,一念能知三世。神变海这个名词我们要懂得,什么叫神变?神,我们一般讲神奇莫测,换句话说,是超越一般人的常识,我们常讲我们意想不到,怎么想也想不到;变是变化,实际上它的原理就是「唯识所变」。这句话是个佛学名词,初学的人还是听不懂,我们再换句话,还是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识变。我们常讲妄想分别执著都包括在心想,想什么它就变什么,岂不是境随心转?但是境界随心转有的时候速度很快,有的时候速度很缓慢,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这里头又有差别的因缘。因缘前面说了,微细难知,而且因缘不是单纯的,即使微尘、毛孔,这是讲到依正里头最小的,也是无量因缘现的这个现象,决定没有单纯。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跟这个大宇宙完全相应。毛孔、微尘是大宇宙的浓缩,复杂的程度可以说是无二无别。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一一微尘里面有世界海微尘数的刹土;一一毛孔,正报里面最小的,有无量无边的三世诸佛。我们前面读过的,哪有那么简单!从经上我们明了世界是重叠的,而且是无止尽的重叠,不是单纯的。现在科学家也有发现,说这个世界是多维次的,科学的技术已经能够证明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存在;从理论上讲,是没有限制的、是无限的,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这种现象从哪里来的?还是《华严经》上一句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想能转变现相,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想佛?想佛,佛境界就现前,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大势至菩萨就传我们这个法门,「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见佛就成佛,不成佛你怎么能见到佛?
要怎么想法?我在讲席当中都曾经告诉诸位,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都是佛,如果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眼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都是阿弥陀佛!蚊虫蚂蚁都是阿弥陀佛,花草树木也是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才叫圆满。为什么一切众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示现的。树木花草,阿弥陀佛示现的,变现!神变!虚空法界也是阿弥陀佛的神变,他变现的那就是!我们这个想法错了没?没有错,决定正确。真正念佛是这个念法,不是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口无心,那个未必能往生。你知道虚空法界芸芸众生统统是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怎么样恭敬,对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这样恭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怎么修?如教修行供养。我的礼敬是供养,我的称赞是供养,我的信心是供养,我的愿心是供养,我的行持是供养。一毛孔、一微尘,无一不是阿弥陀佛的示现,你懂不懂?你明不明白?你会不会?会的人上上品往生。
清凉注解里面讲,解释这一句经文:『与住诸佛甚深解脱』,「解脱」,解是解开、解除、解放,解开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脱,是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脱离分证,你才得究竟圆满,「佛甚深解脱」。解脱,阿罗汉就有了,阿罗汉解除了见思烦恼,换句话说,阿罗汉解除了执著,他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就脱离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从哪里来的?跟诸位说,六道轮回本来没有。这一个梦幻泡影从什么地方变现出来的?执著变现出来的。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如果都不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四圣法界他没有执著他有分别,分别也放下、也解除,就脱离十法界,就这么回事情。我们明白,这叫解悟;我们能够放下,那叫做功夫。我知道什么原因造成六道轮回,什么原因造成十法界,我把那个原因消除,你自然就脱离了。
那么要问,你脱离了,你还不是在此地,你还不是跟我们一起生活?没错,形相没有两样,但是心相、受用完全不同。凡夫受用苦,三苦、八苦;解脱的人在这个境界里面离苦得乐,三苦、八苦没有了,他得的是真乐,自在随缘,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成就无量功德。凡夫不是,凡夫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怎么会一样?一个境界是不断向上提升,一个境界是往下坠落,不相同!这是一切诸佛加持,能让菩萨「住诸佛甚深解脱」。这里头前面讲的三个因素,最重要是第三个,决定不能够疏忽。第三个是你能够修学「一切诸佛行愿力故」,一切诸佛的行,是《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所表的十波罗蜜;一切诸佛菩萨的愿,是普贤菩萨所表的十大愿王。一切诸佛的行愿,这两尊菩萨代表的,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十波罗蜜」、「十愿」相应,这就是你真正在这里修学一切诸佛行愿。学得还要有力量,你真正做到了,起了作用,你就得毗卢遮那本愿威神的加持,你就能够得十方一切诸佛加持。那一句话非常重要,是加持分里头最重要的一句,所以诸佛菩萨冥显加持,你能够「住诸佛甚深解脱」。
『无差别诸三昧智』,这一句是解释「诸佛甚深解脱」,甚深解脱是得大圆满大自在,什么原因?「无差别诸三昧智」。这一句话重要,无差别就是再不会起心动念,无论对一切人事物,佛菩萨没有分别心,你们说什么好,都好,佛菩萨决定没有意思,决定没有分别、没有选择。为什么?在他的心目当中,一切万法它是平等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平等的。再给你说真话,没有真假,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是非,没有利害,连我们所说的,总结佛陀的教诲我把它写成二十个字,二十个字也是「梦幻泡影」。我们讲真诚,真诚的对面是虚伪,「两边不立,中道不存」,才得大圆满。
我们这二十个字对中下根性的人有好处、有帮助,就像《六祖坛经》神秀大师那个偈子一样,「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修行过程当中的话,没到家。过渡需要船,这是在船上,没到彼岸;真的到了彼岸,这二十个字也没有了,你还以为有这东西?渡船,到岸就不要了。没到岸这东西有用,对你有大帮助。六祖能大师把神秀大师这个偈子改了一改,他的境界不一样,他改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境界是到家的境界,尘埃落地,没尘埃!这大乘佛法常讲「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凡是能说得出的、凡是能想像到的,都是有两边。真正契入境界得寂灭忍,佛跟佛见面绝对没有起心动念,绝对没有言语。佛跟菩萨在一起有言语,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言语,一念不生。
佛跟菩萨在一起为什么有言语?菩萨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感,佛有应,感应道交。菩萨在感应当中,心没有到纯净纯善,佛的应是纯净纯善,所以佛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叫妙,这叫不可思议。在我们凡夫,有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佛是一桩事情,这个意思很难懂,但是它是真实境界。所以佛跟菩萨说法,佛的境界跟菩萨境界还是不一样;凡夫,我们同样都是凡夫,说老实话每一个人境界都不相同。圣贤人设立教学,教学的目的在哪里?是把不相同的境界希望拉近一点,完全拉成一条线上不可能,用一个标准,希望距离这个标准不太离谱,才能维系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标准完全相同的就一个人,就是佛。佛跟佛完全相同,境界相同,一丝毫差别都没有,等觉菩萨跟等觉菩萨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这里给我们提出「无差别诸三昧智」。清凉注解,「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无差别诸三昧智」,三昧是定。由定开慧,智慧现前,才有能力应付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感,你要有智慧、有能力去应,像诸佛一样。这个应就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
【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
菩萨根,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它有多义,这当然的,因为一切菩萨是从初信位到等觉,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总共五十一个位次,都是菩萨,根性当然不相同,用海来做比喻。清凉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就能明白,譬如「修十善业道,有三善根」,这是最浅的,从十善业道里头修三善根。三善根是什么意思?无贪、无瞋、无痴。身口意三业,意是根,心要是善,口业、身业当然善;心要是不善,口业、身业造的是伪装的善,是假善不是真善。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修行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这就是世间六道里面的善根。我们要把这个断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贪心、没有瞋恚、没有愚痴。
诸位要晓得,贪瞋痴佛法里头称它作三毒,三毒就像我们今天一般人所说的病毒,这三种是最严重的病毒。贪心重的人,不管你贪什么,你学佛贪图佛法还是贪心,你将来到哪里去?还是饿鬼道去。我不贪图世间名闻利养、不贪图五欲六尘,我贪图佛法,你的贪心没有变,换个对象而已。佛不是教你换对象,佛是教你把贪心转变过来成为无贪。所以你要是换对象,那你是错解如来真实义,你把佛陀教诲的意思曲解了,你错了!你贪的都是善法,将来在饿鬼道里面可能会变成有福报的鬼,我们一般讲城隍、土地、山神这一类的,都会受到其他众生的尊敬、祭祀,还是在鬼道。瞋恚心重的人,这是地狱业因,嫉妒、瞋恚都是堕地狱。愚痴是对於善恶、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畜生道。无贪、无瞋、无痴那个标准,《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很清楚。
近代印光大师非常慈悲,他怕一般人读佛经有困难,所以他不用佛经的标准,他用《太上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半部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两篇东西都是道教的,印祖用道教的来帮助初学佛的人奠定基础。这个基础是戒学的基础,帮助我们断恶修善,用这个来做标准,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他老人家提倡《安士全书》,一生不遗余力大力的提倡。《安士全书》教我们深信因果。善恶因果的标准,则取《太上感应篇》跟《文昌帝君阴骘文》,教我们断恶修善,决定不堕三恶道,让我们生生世世能保持人天身。然后再往上提升,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你能够修十善,能够依照《了凡四训》跟《感应篇》、《阴骘文》修行,那就是持戒。持戒念佛,决定得生。印祖这个方法不知道救了多少人,我们要知道。
下面又举例子说,「修诸地度,精进为根」。诸地就是十一地,初地、二地到等觉十一地。度就是波罗蜜,修六度、修十度。那个根是什么?精进。诸地我们从广义来说,初信位它也是一个地位,升到二信,二信升到三信,三信升到四信,逐渐往上提升,提升到等觉。什么是根?精进。你不能精进,懈怠、懒散你怎么能升级?所以,诸地我们可以这样解释:菩萨阶位,五十一个阶位,这是说他的地位。这些阶位用什么修?用波罗蜜修。我们在《华严》上看得太清楚,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波罗蜜,初住菩萨也是修布施波罗蜜,初行、初回向、初地统统修的是布施波罗蜜;二信、二住、二行、二回向、二地统统修持戒波罗蜜。
但是诸位要记住,十波罗蜜是统统都要修。统统都要修,一个是主修。譬如初信位菩萨以布施为主,其他九个波罗蜜是辅助,全部都是帮助布施的,缺少一个,布施波罗蜜就不圆满,《华严》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大家在这里决定不能产生误会,我这初信位的菩萨只修布施,可以不要持戒,可以不要忍辱,其他的都不要,那你就搞错了,你的布施不能成就。一定是具足其余九个波罗蜜,你这一个波罗蜜才算是成就。每一个阶位,大的阶位统统修的是一样的,好像课程是相同,境界不相同。这是他所修学的课程,「度」是讲的课程,不精进怎么能提升?这几句话很要紧,「摄受正法,信慧为根」,一切诸佛如来的正法,根是信、是慧。信不是迷信,迷信不是根,信里面要有高度的智慧、真实的智慧,这是根,你才能够摄受正法,你不会迷惑。
下面一句是「摄养众生,慈悲为根」。摄养,前面摄受是对教、是自利,这一句摄养是利生。第一个是摄受,用现代话来说,亲和力,亲爱和睦,对一切众生真诚的亲爱和睦,养育众生。养,里面有物质、有精神。我昨天跟图文巴市长见面,谈到我们多年向往想办一个弥陀村或者是安养村,澳洲称为退休村,帮助一些贫苦的老人度过他的晚年,希望晚年能过得很幸福。现在我们学院每个星期六的晚上,举办温馨晚宴,我跟大家说过,晚宴不希奇,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老人们到我们这边来感受到温馨。这个温馨在此地就是摄养,我们用亲和把这些老人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佛在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我们要这样看他、这样对待他,孝顺他、尊敬他,让他感受到真正的温馨。
现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国家对於老人福利事业都做得很不错,我们参观很多。但是真正如佛所说的,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父母、未来诸佛,哪一个都没有。我们为什么要办一个这样的退休村?希望我们把佛陀的教诲从这个地方落实,否则的话佛这个课程我们没地方学习。我们有这么一个社区,佛陀的教诲就能落实。我们能够为天下的儿女尽一分孝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从这个地方落实,这是修学的大根大本。大师在此地说「慈悲为根」,那你没有慈悲心,你做不到。大慈悲心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对待一切人一定是平等的,真诚清净平等,我们来奉事供养。市长听了我们这个说法他很欢喜,看样子很有意思。我当场建议他,我们可以起个名字为「多元文化和平村」,做一个榜样、做一个好模范,请市长担任我们的村长。他也约我们改天到市政府,我们详细来谈这个问题。这是摄养众生,你的慈悲心怎么修法?在这里修。
佛教导我们的,我们得想方法落实。绝对不是说看别人怎么作法我们跟著做,那毫无意义,那有什么意思?我们这不是做慈善事业,我们做的是佛法的落实,佛陀教导我们的,我们如何落实去做到。所以不是把它当作慈善事业做,是把它当作家庭来做,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父子兄弟,这里面是亲情,真实的慈悲。新加坡许哲居士有这个愿望,她跟我谈过多次。纵然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做不成功,这个理念要传下去,我们要多讲,希望后继有人。末后大师总结,「种种差别,皆善知故」,他这里就给我们举出例子,各有各的根,我们要懂得从根本修。根本的根本是三善根,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都从三善根生的,三善根多么重要!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无贪、无瞋、无痴。
我常常在讲席当中劝勉同修,实实在在讲劝我自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我从这里做功夫,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要有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有什么不好?给诸位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没有办法断除恶业,换句话说,断恶修善你做不到。为什么?叫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那个根的样子就是控制、就是占有。我们要解脱,从哪里解脱起?先从这个地方解脱、解开。解开之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处事待人接物?自在、随缘;换句话说,什么都好,你们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样样都随缘。这里头有个原则,你要是恶缘,你搞贪瞋痴慢,我不随你;你只要是正法、不是邪恶,统统随缘。如果你做邪恶,我们决定不能够随顺。我们会劝导,劝导你不听,我们会离开。佛教比丘不共住,我不跟你共住,我离开你。离开你也是在启发你,也是在帮助你,希望你在这个境界里头能够觉悟、能够回头,回头是岸!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