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三讲) 2002/3/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3
诸位同学,请看「普贤三昧品」加持分第一段口加: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於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著故。】
上一次我们讲到这个地方。这是讲到世界海,世界海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无所著』,如果没有「无所著」这三个字,那就是世间法,有这三个字就是佛法,这是出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在形相上说毫无差别,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觉、迷。对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迷而不觉,那叫凡夫,叫世间法;如果反过来是觉而不迷,就叫佛菩萨,就叫出世间法。由此可知,「出」不是出这个形相的境界,出什么?出迷。你从迷这个地方跳出来了,你觉悟了,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离开这个世间另外有个世间可以去,那你就错了!出迷趣觉,趣是趣向的趣,就是出了迷关我到达觉悟的境界,就是这么个意思。出邪趣正,出染趣净,这个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楞严经》上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境界还是一样的,就是说你现在觉悟了,觉悟了就叫佛菩萨,觉悟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我们现前的境界并不是有两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觉了之后,你的感受是完全不相同,确确实实觉悟之后得大圆满,智慧圆满,能力圆满,相好圆满,一点都不假。佛要我们证实,那要出迷邪染,你就契入觉正净。
这一部大经给我们很大很大的帮助,我们要知道珍惜,所以它称之为法宝,这是诸佛如来真实的宝藏,你看把觉正净的境界完全给我们显示出来,为我们说出来,做出来给我们看。为什么这个世界一切诸大国土要无所著?《般若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天天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心经》纲领就是开头这几句。下面是解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给你讲诸法实相,给你讲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这个道理很深很深,必须出得了迷邪染得到觉正净,你才能看到事实真相。最重要的就是无所著,一切法本来,现在还是一样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所以叫你无所著。底下一句是第四句,讲的佛海,佛境界:
【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故。】
前面说十海,这一句是讲佛海。佛的『境界』没有边际,境界两个字前面讲得很多,我们怕有初学的今天刚刚到这边来听经,境界两个字一定要很清楚,不能够模糊,「境界」就是我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譬如眼以色为境界,眼睛睁开,一切色相他能看得清清楚楚;音声就不是眼的境界,音声眼睛看不见,耳的境界是音声,耳以声为境界。耳不能够看色,所以色相不是耳的境界,它能力所达到的范围称为境界。佛的境界不可思议,没有边际、没有范围,菩萨境界说老实话,还是有边际、还是有范围,佛知道。佛知道菩萨境界,菩萨不知道佛境界。我们今天要问,什么是佛境界?可以这个说法,《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全是佛境界,这个答覆没有错误。
底下这一句『无障碍故』,这才叫佛境界,显示出来了。我们今天的境界是有障碍的,你说眼能见色,不能听声音,不能闻味道;佛的六根没有障碍,眼能见也能听,六根互用。但是我们晓得,六根互用这个能力大阿罗汉就有了,菩萨也有,但是他还是有障碍。清凉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讲了有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这个境界大阿罗汉、法身菩萨都已经证得了;事事无碍,法身菩萨还不能,法身菩萨里面深位的菩萨,像十地菩萨,我们通常讲高级的菩萨,八地以上,八地、九地、十地、等觉,这些菩萨的能力几几乎乎跟佛差不多,但是只能说差不多,还不能完全相等。为什么?事事无碍里头还有少分比不上佛的,功夫还是差那么一等。到如来果地才完全圆满,那是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没有障碍了,在《华严经》里面是最明显的显示出来。
我们冷静的去思惟观察,释迦牟尼佛他的智慧、德相能不能够周遍法界,能不能够周遍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诸佛刹土?答案是肯定的,能!确实是能。为什么?他证得无障碍。如果有一尊佛的刹土他不能够达到,他还是有障碍。我们今天在此地,心之所思,心之所行,行是起心动念,我们要问问释迦牟尼佛知不知道?他要是不知道,他就有障碍了。他没有障碍,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量无边,一一众生的心行佛都知道,这叫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人听了怀疑,这可能吗?众生太多,我怎么能晓得?对,有障碍的人不能晓得,无障碍的人能晓得。无障碍的境界,佛经上有一个名词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上面要加个不思议。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有那么多限制,有那么多障碍?我们是有思议,有思议就有障碍;不思议就没障碍。由此可知,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思议来的。所以古人说:「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没话」,在任何场合当中,一等智慧人没有言语,你跟他无论相处多久,他始终在定中,一句话没有。你问,他给你解释,解释的言语非常精简,换句话说,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简单到这样的程度。
我一生遇过章嘉大师,跟他在一起相处就像袁了凡跟云谷禅师在一起一样,一句话没有的,完全被他的气氛摄受。现在一般人讲磁场,进入他的磁场,为他那个磁场摄受。自己也像在定中一样,身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在他老人家面前提出一些问题,他并不是立刻就答覆你;不是他不能答覆,那是他答覆的一种手段,叫你把整个心情定下来,然后给你说,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你会感受到他的真诚、清净、慈悲,自自然然就不会违背,就能依教奉行,他有那么大的摄受力。这种摄受力是他生平的涵养,是他修行的功夫。所以我们才体会到古大德所讲的,「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没话」,见到人非常亲切打个招呼微笑,心行相应,儒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个形态上显露出来,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罗嗦没有废话,无障碍的境界!第五句: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普』是普遍,『示』是显示,一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几个例子,譬如名号、寿量、解脱、变化,「皆功德故」,没有一样不是功德。头一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名号里面含义很深。又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浅人看来很浅显,深的人看得很深,这就不可思议。我们初学程度很浅的人,看到佛菩萨的名号,粗心大意很浅显。观世音菩萨,你们想想这个名号,我们在讲《普门品》、讲观音三经的时候跟诸位详细介绍过。声音是用耳朵听的,怎么用观?他怎么不说听世音、闻世音,为什么说观?耳怎么观法?观是佛家的名词术语,用现在的话说,是佛法里头的专有名词。什么叫观?不用心意识叫观,眼不用心意识叫观,耳不用心意识也叫观,六根离心意识都叫观。什么叫心意识?我们从最浅的地方,我们不是浅学吗?初学吗?识就是分别,意就是执著,「识」我们一般人讲落印象。佛法里面常讲妄想,「想」是心上有了相,著了相。想,那个想是妄想,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什么叫离心意识?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妄想。
不落妄想,难懂!换句话说,不落印象这个好懂,这就叫观。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闻香、口尝味都叫观,观照!照的意思是明了,统统明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观照。禅宗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要在这上练功,练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样子你的真心就现前。真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你要有分别,这个分别把真心障碍住;你要是执著,这个执著又障碍真心,你要是打妄想、落印象,印象又障碍了真心,三重障碍,真心不能现前。真心是什么?我们平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不会现前,你所现前的真心变质了。真诚心变成虚伪心,清净变成染污心,平等变成傲慢心,这是高下心,正觉变成愚痴心,慈悲变成自私自利心。你要问怎么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本性现前,跟诸佛、跟法身菩萨一样的。诸佛跟法身菩萨真心用事,他没有妄心,换句话说,他没有虚伪,他没有污染,他没有高下,他没有愚痴,他没有自私自利。
学佛没有别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面目?大乘了义经上讲得很多,本来成佛。所以,成佛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佛法的修学、佛法的传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你是佛,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提醒你、帮助你,希望你回头赶快作佛,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功夫怎么做?观照。宗门讲观照,教下又何尝例外?只是名词术语不一样,意思、方向、目标、境界完全相同。观照提升是照住,照住就是三昧,你真正得受用;再提升是照见,观自在菩萨「照见」,那是最高的境界了,第一等的功夫。在净土宗里面不用这个名词,净土宗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相当於禅宗里面的观照;事一心不乱相当於照住,理一心不乱相当於照见,名词术语不相同。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照见,是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都要懂得,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修行,你在那里观照。天天读诵大乘经论,给你日常生活去对比、去印证,你所观照的结果是不是佛在经上所讲的?经典给我们做证明,我们是不是得定了?是不是开悟了?悟到什么境界了?展开经卷就知道我到什么境界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五十三位善知识给他印证。我们今天做功夫,《华严经・入法界品》这四十卷经文给我们做印证,我们自己功夫到哪个阶层、到什么位置,四十卷经「入法界品」是给我们做印证的。
清凉讲的寿量,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六道,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寿量不相同,身体、色相不一样,生活状况也不相同,愈往上升愈殊胜。人的寿量与生活环境有分不开的关连,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人寿最长的时候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当然这里头还是有上下,上下的幅度不大。佛在经上讲小劫,这个劫是讲时间单位,一个小劫怎么算法?人寿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过一百年十一岁,再过一百年他十二岁,平均寿命十二岁,再过一百年平均寿命十三岁,这个叫增劫。从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不能再高了,就到头了,然后往下降,每一百年减一岁,再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
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佛经里面计算时间单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时代是减劫,人寿是多少?大概平均人的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中国人的算法三千零二十多年,照这个算法,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应当是七十岁。世尊八十岁示现入般涅盘,他还有二十岁,为什么没有住世一百岁?魔王波旬要求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释迦牟尼佛很慈悲答应他了,佛决定不妄语,答应他的要求。所以佛示现当中还有二十年的福报,佛二十年的福报供养末世出家人,一直到佛法灭尽,就是一万二千年当中,所有出家人四事供养,是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我们受释迦牟尼佛的恩赐,要知恩报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恩报恩?佛在经上讲得非常多,「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就是每一部经后面所讲的依教奉行,真正能做到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样才能报佛恩。依教奉行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形象代表佛菩萨住世,出家要学释迦牟尼佛,在家要学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在家跟出家密切合作,普度众生。我们要懂,你不懂怎么行?知恩报恩!
中国《黄帝内经》是讲理论,讲我们人这个身体,身体像一部机器,要能够保养得很好,这个机器至少可以使用两百年。人怎么样保养,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往往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住的,所以人确确实实是有寿命在主宰的。了凡先生早年算命,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算命看相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果然被他算中了,这个命运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学了佛,这才搞清楚、搞明白。六道凡夫我们得的这个身,叫业报身,那就晓得业力在支配我们这一生;业力,就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你所造的业。业因无量无边,每一个业因遇到缘就起现行,果报就现前。所以佛在经上一句话为我们解答,「人生酬业」,这句话讲得太好。人生怎么回事情?酬偿你的业报而已。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这一生得善报,过去生中造不善业,这一生你就得不善的果报。
如果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特别是在苦难的环境当中,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不善。受报的时候难,非常非常难,受报的时候特别是受恶报、苦报,人总是会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我的心也很善,行为也很善,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得这样的报应?如果这些事情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好好的去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能把这篇文章念个几十遍、念个几百遍你就明白了。俞净意认为他一生当中心很善,行为也善,积功累德,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他遭遇到那么大的波折?遭遇那么凄惨的果报?幸亏过去生中还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救了他。灶神显灵来拜访他,来给他谈话,指出他的过失。他说:你身好像没做什么恶事,口也还不错,意恶太重,起心动念自私自利,一条一条指出来,他服了。然后灶神教给他改过自新,他是勇猛精进的改过,他那个改过自新超过了凡先生,所以他的成就也超过袁了凡。他那一生的际遇远比袁了凡精彩太多,可惜没有把它写出来。
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这一篇传记,《遇灶神记》,他自己没有写。非常精彩,超过袁了凡。我们读了之后深受感动,确确实实自己很不容易知道自己过失,这是凡夫生生世世造业受报最重要的原因。人能知道自己过失,这个人决定不会堕落,决定会勇猛精进,这一生当中当然会出离六道。关键就是不知道自己在作恶,天天在作恶、念念在作恶,自己不知道,很可怕、很可悲。命运既然是自己业力造成的,觉悟之后袁了凡改过来了,俞净意改过来了,俞净意改得比袁了凡彻底,所以果报比袁了凡殊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只要自己肯回头,只要自己肯改过,我们应当超过了凡先生跟俞净意先生,这才叫正理。为什么?我们的缘比他殊胜,我们每天在接触佛法,他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今天不如他的,说老实话,我们对於经典上的教训,不能够真的相信,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你没能做到。做不到的原因,就是自己业障太重,没有法子信解,行才做不到。信解而后才能行。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清凉是略举几段,我们也是简单在此地跟诸位做报告,要具说那就是全部的《华严经》,戒是如来功德藏。
第六句:
【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
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经文『能入一切诸法实相』,我们不是天天求智慧吗?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来的。我们没有智慧,不了解「诸法实相」,我们迷於诸法实相。生起来是什么东西?无明跟烦恼,我们生这个东西,你说这多麻烦!诸法是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都包括在其中,一样都没漏掉。现在要问,这一切法的真实相是什么?你如果要是了解一切法的真实相,这个真实相有体、有相、有用。诸阿罗汉与辟支佛了解一切法实相里面的理体,所以他烦恼障断了,他超越六道轮回了。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一切诸法的理体是什么?佛经里面讲一个空字,「万法皆空」,阿罗汉知道了。所以阿罗汉在一切诸法里面,再也没有执著了,我与我所他都放下了。我所是什么?我所有的。连我也放下了,知道没有我。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有?见思烦恼破了,智慧就生了。
生什么智慧?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话里头有三个层次,最高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其次的是正等正觉,再其次的是正觉。阿罗汉证得正觉,法身菩萨他们所证的是正等正觉,诸佛如来所证的是无上正等正觉,证得的境界有三种不同,障碍当然也有三种不同。阿罗汉断见思烦恼,尘沙、无明没断;菩萨见思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也破一品,成正等正觉。正等正觉在《华严经》上是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证得的是正等正觉。到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再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离三种烦恼你就见一切诸法实相,你的智慧不断在增长。所以你要想开智慧,秘诀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就生智慧。不执著是破见思烦恼,不分别是破尘沙烦恼,不起心不动念是破无明烦恼。
一切修行证果的人,都是走的这一条路,包括念佛往生也不例外。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害自己的、障碍自己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我们无量劫来被这个害了,害得这么惨!不是别人害我们,自己害自己,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伤害我们。给你说真话,任何一个人都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迷惑颠倒,不肯接受这个磨炼。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上讲「历事练心」,我们不肯接受历事练心;要肯接受的话,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大恩人。菩萨成佛就是要靠这些恩人的帮助,你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这个详细的故事是在《大涅盘经》里面。忍辱仙人接受歌利王这位大善知识来折磨他,成就他忍辱波罗蜜的圆满。如果他不能够承受,还要起怨恨心、还要起报复心,坏了!那他的修行功夫一落千丈,跌到谷底了。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禁得起别人的折磨?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们以真诚的善心善意帮人家,有的时候还引起人家的误会,别人还骂你、侮辱你,这个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正在考验你,你在这个时候没有一丝毫怨恨心,知道对方误会,对方没有了解事实真相,还是尽心尽力照顾别人,帮助伤害你的人,这叫行菩萨道,你的功行从这个地方看出来你有进步。所以在这个境界我们退让、躲起来,那不是办法。你要能忍受,你要能够反省:决定不是他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我自己所作所为,为什么他会有误会?所以自己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我没有想到我这个作法会引起他的误会」,我们从这个地方就有改进。
像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第一届九个同学,九个同学个个都起误会,怀疑我们为什么对他们那么好?到底有什么企图?目的何在?天天在研究,天天在怀疑,这样搞了一个半月,才明了我们对他什么企图都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他们明白之后,痛哭流涕,有人哭了三天!后悔,真的后悔!为什么?三个月的学习期间去掉一个半月,所以第一届实际上上课是后头一个半月。那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做错了,引起他怀疑;换句话说,不能对他们太好,对他们太好引起误会,这是我们事先没有想到的,我们没有智慧。像《法华经》上大长者子一样,长者看他的儿子在外面捡粪,不能马上就认他作儿子,给他好的待遇,那会把他吓死,会把他吓跑掉,永远见不到了。他有智慧,他雇他到家里来帮他捡粪,同样的工作多给他一点工资,不给他太多,慢慢的让他觉悟、让他了解、让他明了,这个大长者是他的父亲,所有的家业是他的。
我们没有想到这招,与任何一个人接触要了解对方环境,适当的来帮助。虽然是非常热心,决定不能够过分,过分不能不引起别人误会,从误会当中产生障碍,所以好事多磨。我们学了几十年,依旧疏忽的地方很多,圆满智慧谈何容易!所以古人教导的是真有道理,真正的学人少说多看,多听多看,多听多看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增长智慧。言语简单,真的做到古人的标准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简简单单一点都不罗嗦,一两个小时只讲两三句话,真的把大问题解决了,这叫学问,这真正叫德行修养。古人也常说「言多必失」,特别是学外交的,外交官他们受过特殊的训练,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他沉著、他稳定,稳重,言语少,耳目聪明,他在那里观察。
学佛要求智慧,要契入实相,这是必要的、必须的。你不能够契入实相,你怎么样学,你是低层的。契入实相,是法身菩萨;不能够契入实相,修得再好,十法界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修得不怎么好的,还是在六道里头。六道里面你能够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三界,这些都是事实真相。实相之体,比较容易,知道万法皆空,实相的相就不好懂,你怎么能够懂这一切现相是虚妄的?这个难懂。实相的作用那就更不好懂,作用是因果。这里头产生的作用是因果的转变、因果的相续、因果的循环,这讲作用。体空寂,实在讲还是最容易懂得,阿罗汉就证得。这个东西就像轮一样,像个圆,理体是圆心。圆心肯定有,但是不可得,所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实体。但是依这个心才有圆周,才有圆的形状;圆的形状就是它的相,转动是它的作用,这是用最简单的一个物来解释。
宇宙我们常讲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在佛法里面讲器世间、有情世间、智正觉世间;它的真实相,就跟这个圆一样,它的体就是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虚空从哪里来的?法界从哪里来的?刹土是讲依报,依报从哪里来的?众生是讲有情,我们现在讲生命,生命从哪里来的?智正觉世间是讲佛菩萨,是讲所有宗教里面讲的神圣,这又从哪来的?那个根源就是它的体,体是真如、是本性。真如本性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你问它在哪里?它无所不在。虚空是它变现的,前面佛功德里面讲变化,虚空是它变现的,法界是它变现的,刹土就是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星系、星球也都是它变现的,生命也是它变现的,诸佛菩萨一切神圣还是它变现的。它是能变、能生、能现,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包括这些圣贤,是它所生、所现、所变。
能变之体既然是空寂的,所变的这些形相哪里会有真实的存在?所以《般若经》佛才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般若经》的总纲领;要细说,是六百卷《大般若经》,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人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讲他生智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看破,看破是明白。明白事实真相,这些事实真相里面的体、相、作用,你都明白了。明白之后怎么样?你心地清净、平等,一个妄念都没有,跟诸佛菩萨一样,入佛的境界。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从真性里面生起的大慈悲心,不是世间说「我喜欢你,我讨厌你」,那是情执。诸法实相明了的时候,情执没有了,情执变成智慧慈悲。所以它这里讲,『增智慧故』,增长智慧。第七句:
【观察一切诸法门故。】
清凉大师注解,「转法轮海」,接得好,所以这个句子不能颠倒。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之后,你干什么?还有没有事情?还有事。有什么事?帮助一切没有觉悟的众生觉悟,这就叫转法轮,这个比喻比喻得好。转是辗转的传授。辗转,上面这一代教给我们,我们要教下一代;像接力赛跑一样,上面一个人跑完他这一段,棒子交给我,我接著赶快要跑完我这一段,把棒子交给下面一个人。辗转!永远没有止息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个苦难是没有觉悟的,只要没有觉悟,他肯定要受苦受难。不管他前世今生修积的善福,他都要受苦,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作人王辛苦,作天王还是辛苦,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没有不苦的,三界统苦。佛讲三苦、八苦,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我们要明了。唯有觉悟的人,这三种苦他离开了,他脱离了,离苦得乐。
苦苦里面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可以离开的。那有人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他为什么没有办法离开老病死?释迦牟尼佛是示现给我们看,你要认为释迦牟尼佛真的有生老病死,那你就完全看错了!教凡夫、教初学还是要跟他讲释迦牟尼佛也有生老病死,他能接受;你说释迦牟尼佛没有生老病死,他不会接受,他不相信,那个麻烦就大了!教学帮助众生要有善巧方便,释迦牟尼佛都做出来给我们看,教我们学习。必须以方便法帮助他契入真实,没有方便法他没有办法入真实,这个要懂得。一定要向佛学习,一定要认识众生的根性。不认识众生的根性,你想帮助他往往适得其反。这个不能够怪对方,「我也好心」,不可以!你自己没有智慧,你自己心是好,你的方法错了!都是没有智慧。好心还要有智慧,还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够成就圆满功德。
『观察一切诸法门故』,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学。自己成就之后,肯定你所选择的就是教学,肯定选择这一门。至於用什么方式?一定是随缘,看缘分。你能够掌握著机缘,我们现在讲机会,你能够抓住机会,不会错过机会,你就有成就。你抓不到这个机会,你就会比较困难。机会不常有,这个一定要知道。古人常常说「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机会就没有了,往往这一生当中,你只能遇一次,你遇不到第二次。所以观机,观机是你认识机会,你能把机会抓住。你想做个好事亦复如是,佛家讲种福田,你认识这个福田,立刻抓住,马上把种子种下去,你就有收获了。如果你不认识它,疑惑它,又想做又不敢做,这机会就错过了;别人认识它,别人就抓住了。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为什么机缘来的时候,你会犹豫?你还有私心,你还有分别执著,总还想多想想、多考虑考虑,机会失掉了。要当机立断!
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很多同修都知道,他们今天那个会址,当时他们学会成立是在居士家里,没有会址。我来的时候韩馆长和我们一道来,他们正在找会址,好像找了三处地方,我们也都看了,现在的会址我们也看了。看了之后,韩馆长讲「这个地方好」,立刻把它买下来,他们才下决心买下来的。听说时间只差十几分钟,后面有个买主来要买。所以这个机缘你要是稍稍犹疑,那个道场别人拿去了,当机立断。韩馆长这是第二个道场她决定的,第一个道场就是达拉斯的道场,太空总署搬走之后,它那个房地要卖,插牌子差了三年都卖不掉,价格一直往下降。降到五十万,我们那边的同修们还没有下决心,还不想买,希望他能够再降到四十五万、四十万。韩馆长说:「你们也太过分,五十万立刻给它买下来!」这个决心下了,这个道场才买下来。跟我们自己建的这个道场合成一体,总共土地面积二十万尺。
所以当机立断非常重要,果断!无论大事小事,对人对事对物要有智慧,慧能够拣别,智能够决断。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决定是以教学为主。这就是经上常讲的用什么样的身分,这是随缘,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身。在我们初学这个分上,我们怎样学佛菩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应以什么身分得度,应以什么行业得度,我从事於哪一个行业,我是什么样的身分,哪一个行业里头都有佛菩萨。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过,五十三参里面诸位看到,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是妓女,表贪爱,这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面所讲的黑社会,黄色、灰色,这里头有佛菩萨在里面,我们学佛的人不敢轻慢,我们怎么会知道?《华严经》上示现给我们看,善财童子在这边参访都开智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觉悟的人统统是善知识,华严境界确确实实不是凡夫境界。
总而言之,佛菩萨境界不一样的所在,在什么地方?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利益别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一切众生的。事相上看起来好像是不如法的,细细想起来它跟圣教完全相应,粗心大意你看不出来,细心观察你就看清楚了,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无论用什么身分,无论用什么行业,总而言之一句话,儒家所讲的:「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世间再凶恶的人,善学之人、会学的人,都是善知识。再凶恶的人就是《华严经》上甘露火王所示现的,那个火王是凶恶到极处,他前面加甘露。谁能在火王里头尝到甘露?会学的。会学的人,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那就是会学的。
譬如《金刚经》上大家念到的歌利王,歌利王要是在《华严经》上,那就是甘露火王这一类的善知识。我们平常人看到这是暴君,中国人讲无道的昏君,他不但昏,他暴。忍辱仙人看他有没有过?没有,他一点过失都没有。那这样无缘无故害他,把他凌迟处死呢?在忍辱仙人的分上感激他,成就他般若波罗蜜的圆满,给他一次大的考试。这一关通过,般若度圆满了。没有通过这一次的考试,怎么知道忍辱圆满?所以忍辱仙人的心目当中是大善知识,哪里是恶人?由衷的感恩戴德,我们世间人怎么会懂?这就是世间人看不破的地方。世间有财物的人,有钱财被人骗了,被人家霸占了,损失很多很多的财产,心里面当然是很不平;会修行的人,心平气和非常感激。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才看到你布施波罗蜜有没有圆满?它来考验你。遇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心里一点都没有起心动念,欢欢喜喜若无其事,真的没有事,布施波罗蜜圆满了!你们看到忍辱仙人忍辱波罗蜜圆满的相,你有没有看到布施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持戒圆满的相?有没有看到精进、禅定、般若圆满的相?
不定是什么样的时节因缘,六度圆满才能证得法身菩萨的果位;六度里头有一条不圆满,你修得再好,是在十法界相似位,声闻、缘觉、权教菩萨的地位,没有办法脱离十法界;六度圆满,脱离十法界了。所以我们一般讲禁不起考验,这不行!谁在考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天天在考验你,到什么时候你若无其事,恭喜你!你毕业了。再遇到这一切人事物你还有不平的心,顺境你还有喜欢的心,逆境你还有厌恶的心,你肯定在十法界,甚至於可以说肯定在六道。修行功夫在这里看,修行证果也在这里看。所以会修的人,顺境逆境都欢喜接受,在这里头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在这里面修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行业,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会的」得大自在,「不会」那你怎么不生烦恼?「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