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九讲) 2002/03/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39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这一品经,方式跟前面一样,先说来意。「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为什么说这一品经,说「三昧品」?清凉大师把这个因缘为我们说出。前面毗卢遮那佛放光集众,从齿间放光,这个光是从口当中放出来的。放光遍照十方法界,我们在前一品「现相品」里面见过。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菩萨都到华藏世界来集会,这些菩萨数量没有法子计算,不是恒河沙数,是世界海微尘数,来参与华严法会。来的这些人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还不是一般的法身菩萨,是等觉菩萨,我们看到一般经上讲的菩萨摩诃萨。称摩诃萨,最低水平都是初地才称摩诃萨。经上我们看到代表的人物,全是等觉菩萨,摩诃萨里面的上首。人数这么多,来参加一个华严海会。这个海会可以说是宇宙的学术会议,宇宙的佛教教学会议、佛陀的教育会议,我们世间人无法想像。
「光示法主」,佛放光,不用说话,智慧的光明,这放一道光,这个光摄到法主,法主是普贤菩萨,后面会有介绍。普贤菩萨是大会主席,「今将说法」,大众都集会了,集会以后要说法,要提出报告。这个说法就是现在讲的报告,大会的主席报告,大会的总干事要提出报告。「是故法主入定受加」,法主是普贤菩萨,在这个时候,这是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记住,我们真的要学习。愈是大场面,心、这个心情愈要稳定下来,这入定,决定没有丝毫浮躁的气象,身心都静下来。《楞严经》上讲得好,「净极光通达」,心清净到极处就放光,那个光就是,智慧就生起来了,这能得到诸佛如来的加持,此地讲的诸佛如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加持你,这叫「近方便」。所以这一品经接著「现相品」就来了,「现相品」是远方便,「三昧品」是近方便,这是把来意交代了。
下面这要解释品名,「普贤三昧品」要解释品名,清凉大师说:「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普贤菩萨说什么法?为什么他叫普贤?他给我们说普法,普是什么意思?跟诸位说,普是平等的意思,普是圆融的意思,普是自他不二的意思;普说到最极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来说普法。普法具体而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圆是圆满,没有一点欠缺,是普法,是平等法,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普贤简单介绍到此地。
下面讲三昧,「三昧是业用」,业是造作,用是德用。「以非证不宣故」,你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能说。为什么?说了没用处,说了你也不懂,所以是非证不宣。宣说的人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证得,参加与会的大众每一个人也证得,这个时候可以说了。如果普贤菩萨证得,说法的人证得,听法的人没有证得,你说这个法不契机。现在我们这些人没入佛的境界,我们怎么会有缘听到?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有答案,《华严经》被一切众生根机,我们不是《华严》的当机者,《华严》当机者是法身大士,程度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凡夫能不能听?也能。哪一种凡夫?大心凡夫。我们中国人常说量大福大,那个心量大的人、福大的人,行!他可以听,听了有受用,能够启发他的悟性;心量小的人不行,小的人听这个经,疑问都来了。心量小的人听《华严经》,听什么?听故事、听神话、听寓言、听小说,把它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像中国的《西游记》、《封神榜》一样。大心凡夫则不然,他听了能契入义趣,他听得懂。所以说非证不宣。
「此则人法合举」,人是普贤,法是三昧,「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普贤菩萨所证得的,所以称为普贤三昧。从普贤菩萨的德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三昧是平等三昧,自己证得平等,平等利益众生,也能令一切众生入此平等三昧。所以普贤菩萨不是通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普贤法门,凡是修学普贤法门的人都称为普贤菩萨。普贤法门的总纲领有十条,佛法里面通常称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能够将这十大纲领与自己的心行完全相应,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这十条相应,我们就是普贤菩萨。为什么?我们修的是普贤法门,我们在普贤菩萨里面是最低阶的,初发心的普贤菩萨。真正落实,诸位要知道,真正落实,你的见思烦恼自然就没有了,为什么?心转变过来了。烦恼的根是迷而不觉,菩萨的根是觉而不迷,你转过来了。转过来之后,起心动念跟普贤菩萨一样,念念都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不为自己。
我们今天学佛,说老实话,还常常想到自己,起心动念没有把自己忘掉。我们常常讲、劝导大众,学佛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形象,这一句话有不少人听错了,「法师,你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形象!」他说这个话是从自私自利心里头生出来的,让社会大家尊重你。话是说得没错,用心错了!这个形象是什么?形象果报是名闻利养,这就不相应,跟普贤法完全不相应,普贤法没有自己!我们自己要示现一个好的形象是为众生,是给众生做榜样的,是觉悟众生的一个工具,是觉悟众生的一种方法,哪里是为自己?有丝毫不善夹杂,就全盘都破坏了。不能有毫分不净夹杂,不能有毫分不善夹杂。起心动念还想到「我的利益」、「我的形象」,依旧是迷而不觉。我们表演一个最好的形象:众生的形象、正法的形象、断恶修善的形象、破迷开悟的形象、转凡成圣的形象、善因善果的形象;不是我的形象,不是法师的形象,这样才能够跟普贤法相应。
相应里头的根,我们讲根本是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接受,正是正常,正没有一丝毫偏邪。有丝毫的偏差不正,有丝毫的邪念不正。普贤要求的是纯正,换句话说,是纯净纯善,这种享受是普贤三昧。所以普贤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入定,特别为我们显示纯净纯善,这样才能得毗卢遮那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毗卢遮那一切诸佛如来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圆满性德,自他不二。前一品末后昨天跟诸位所说的,现相品的总结,精进力菩萨为我们的开示。前一会我们看到菩萨的赞颂,十方菩萨推一个代表来赞颂,赞扬大会的殊胜,赞扬大会主席。现在主席要提出报告,报告之前,你看看他也在示相、也在现相。我们上讲台,站在讲台上几秒钟的时间,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一分钟,大概二、三十秒的时间,心情整个稳定下来,观察在场的一切大众,我们这个目光都要看到,这就是遍观十方。心情定下来的时候,一个妄念都没有,这是求佛加持,然后这才能提出报告。普贤菩萨在此地就表演给我们看,他的报告才如法,才显示出无比的精彩。
下面又说了,「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普贤是人名,普贤也是法名,法门的名称,普贤也是三昧的名称,这个三昧的境界叫普贤。这什么意思?「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这一句话意思很深。一切如来藏身,什么叫如来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好比我们现在讲的仓库,这个仓库里头收藏什么?收藏著如来,如来就藏在这里面。一切如来藏身,「一切」两个字怎么讲?虚空法界一切无量无边世界海微尘数刹土,这是佛国土;一一刹土又有世界海微尘数的众生。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一个性;性即是如来。《金刚经》上解释如来这个字的意思:「如来者,诸法如义」,这句话讲得好。诸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法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性上讲的。如来在哪里?如来就含藏在一切法里面。哪一法不是如来?法法皆是,只是迷的人不知道。经上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句话说明真如自性遍一切时空、遍一切法界,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中观论》上用八个不来形容它。它是永恒的,它是真实的,能生万法。
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唯心所现」,这个心就是自性、就是如来,它能现;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所现所变的,能所是一不是二。讲「如来藏身为普贤故」,这里头含的深义是平等、是清净、是和谐、是圆融、是一体。体虽然是一,相有差别。我们一定要懂得,差别就是无差别,无差别当中生差别,这个意思也不好懂,所以古大德用比喻来跟我们说明。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到银楼去参观、到金铺去参观,你看看黄金做的首饰最多,有项炼、有手镯、有戒指、有耳环、有璎珞,我曾经参观过。我们学佛同学里面陈大川居士,他就是经营这个行业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样样都不相同,差别;全是黄金做成的,无差别。你从金上看就没有差别,从质料上看没有差别,完全一样,从形状上看完全不相同。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差别里面有无差别,相有差别,这个质没有差别。所以差别里头有无差别,无差别里面现差别。无差别是金,都是黄金,无差别;现差别的是,它做出来的形状不一样。你要是明白这个意思,十法界依正庄严,它的体质是真心、是如来,如来就是真如,没有差别;但是现相,这个相依正庄严有无量无边的差别,这个意思你能听懂吗?
要再听不懂,我们举一个更容易体会的例子。我们这一个人自己,不要说别人,自己,自己这一个身没有差别,但是你仔细去观察,你从小长大,如果你还保留著你的一些照片,你自己看看有没有差别?有!「那是年轻,这是少壮,那是老头!」还是一个人,这一个人没有差别,变的这个相分有差别。再说,一天当中都有很多差别相,你快乐的时候,你面孔笑咪咪的;你不高兴的时候,你面孔很呆板,它怎么没有差别?有差别!刹那刹那在变化。相在变,性没有变;相是虚妄的,性是真实的。真跟妄怎么讲法?什么叫真、什么叫妄?佛法里面讲凡是会变化的叫妄,凡是不变的叫真。性不变,如来不变;相会变,所以佛会变,如来不会变。我们在经上有的时候看到佛,有的时候看到如来,为什么常常换名词?说佛是从相上说的,说如来是从性上说的。说佛,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这个差别就很大;说如来,是从性上讲的,从佛性上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性永远不变。不但在佛的三身上如来不变,在我们众生身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个佛性就是如来藏,如来含藏在我们这个相分之中。我们这个相会变,六道轮回身相不一样,会变;我们的佛性不变,永远不变。
什么是普贤?不变的真性是普贤,这个意思我们清楚了。我们要学的是什么?我们要得到的是什么?这个得就是证得,我们希求证得的是什么?不变的自性。那个不变的性是什么样子?我们怎么能够觉察得出来?《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为我们展示出来了,如果你不能完全记下来,你就抓住它的纲领,纲领就是十大愿王、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十度、十愿是永恒的,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可能有改变,那就是自性德行的现相。我们佛经许多忏仪里面,诸位常常念的「一切恭敬」,一切恭敬就是普贤第一愿「礼敬诸佛」,这个礼敬是永恒的,刹那之间都不会间断的。称赞是永恒的,供养是永恒的,忏除业障是永恒的;这个十愿,愿愿都是永恒的,性德!它不是修德。我们今天做不到,一条都没有,所以我们觉得学佛非常困难。自己以为很用功、很努力,真的无量劫一直到今天,佛法讯息都没有得到。
譬如我们修净土,你对於净土往生有把握吗?凭良心讲没有把握,讯息都没有得到。这是什么原因?没有依教奉行,根本不懂得佛说法的义趣,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一句我们没有做到。如来在面前天天给你讲,还是不懂,还是迷惑、还是颠倒,到底是什么原因?就是离不开自己的烦恼习气,坚固的执著不肯放下,念念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太重!说得再明显一点,我们一般世间人讲什么?面子,面子看得很重,面子是自私自利。觉悟的人没有,觉悟的人无我。什么时候你真正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算是觉悟,《金刚经》是什么境界?我们仔细去观察,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刚刚入佛门。刚刚入佛门这个标准是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这个菩萨已经超越十法界。四相只要有一个相,四相就具足。
大乘入门跟小乘不一样,小乘入门是须陀洹,大乘入门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藏教、通教是小乘,没有入大乘之门,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藏教初果入四圣法界,藏通;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这是出了十法界,证得一真法界。普贤三昧这是大乘圆教,「拣余定也」,跟其他三昧不一样;换句话说,三昧当中甚深三昧、纯真三昧,没有夹杂丝毫不善不净。这就说明其他的三昧里面还夹杂著毫分不善不净;这个毫分不善不净,我执破了,法执还没破,那就是夹杂著毫分不善不净。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华严经・普贤三昧品》第三:
前面跟诸位介绍过这一品的来意、品名的大意,接著跟诸位介绍本经的「宗趣」,它的宗旨,它的旨趣、归趣。清凉大师说:「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於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这一段的意思我们要略微介绍一下,不但一部经有一部经的宗趣,每一品经有每一品经的宗趣,乃至於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有它的宗旨归趣。如是读经,我们才真正得到受用。宗是讲的修行方法,趣、归趣是讲我真实的利益,就像五重玄义里面所说的「明宗论用」。
这一品是「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宗旨,主要修学的纲领:入法界定,法界定就是普贤三昧,普贤三昧是法界定。这样讲法我们还是听不懂,什么叫法界定?我们换句话来讲,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都放下了,放下就定了;没有放下,心里头还有,那哪来的定?必须要做到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本来无一物」,尽虚空遍法界本来无一物,六祖能大师入的普贤三昧,所以他显示出来有那样大的智慧。那个智慧现前就是讲的「趣」,智慧能令一切众生得利益。再回头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分别执著无量无边,牵肠挂肚恒沙头数,样样放不下,自己不知道;觉悟的人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如果自己晓得了,自己晓得,在佛法里面叫做开悟,你觉悟了,这个觉悟是解悟,也就是讲你已经看破;看破之后能够放下,你功夫就圆满了。放下是证悟,看破是解悟。看破不能放下,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你没有放下;换句话说,佛法修学殊胜的功德利益,你没有得到,这个非常可惜!
「法界佛加为宗」,法界佛是毗卢遮那佛,如果你真正入法界定,你肯定得法界佛的加持。法界佛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加持你,这就是惠能大师跟五祖说的那一句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得法界佛加持。眼见色得佛加持,生智慧;耳闻声,生智慧;鼻嗅香、生智慧;舌尝味,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叫做得法界佛的加持。我们就明白了,法界佛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依正庄严统统是法界佛。我们接触除自己本身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为什么?我跟他接触的时候,长我的智慧,灭我的烦恼。法界佛天天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法界佛一刹那都没有离开过,凡夫不认识。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懂不懂这个意思?用佛法来讲,这就是法界佛。
你从这一句话里体会,三人行,三人:有我一个,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这叫三人。善人长我的智慧,教导我,我向他学习;恶人也长我的智慧,我也向他学习,都是善知识。善人从正面教导我,恶人从反面教导我,示现的恶因恶报让我反省,我有没有造他那样的恶?如果有,赶快改,他在那里示现这个不善的因、不善的果报给我看,我在这里觉悟,省悟过来了。善人是善因善果,恶人是恶因恶报,都在教我,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法界佛,你懂吗?不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包括所有的自然现象,什么时候离开过我?所以,一个明白人、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心地清净的人,他受益,无时无刻不是沐浴在诸佛如来真实教诲之中。为什么我们凡夫不会?真的那个关键就是宗门大德常讲的「你会么?」你会,你觉悟;你不会,你是凡夫,你还要搞生死轮回。你要是会了,恭喜你!你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你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叫最后身,下一次如果再来的话,乘愿再来了,不是业报身,下次再来是佛身,你当下就转凡成圣,所以你得法界佛加持。这是这一品修行的宗旨。
「趣」可以说是作用,我修这个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令法界众,成法界德」,我这样修行,我所示现的是正面的,种善因得善果,我示现的是正面的;还有许许多多迷而不觉的众生,看到我这个样子,他觉悟、他明白、他回头了。根利的众生,一看他就明白;根钝的众生,有的人要看三、五年才明了,有的人要看十年、二十年才明了,甚至於有人要看三十年、四十年才明了,才觉悟。释迦牟尼佛当年就示现这个样子,须菩提尊者,这是最早跟释迦牟尼佛的,是佛的大弟子,在金刚般若会上才开悟。我们从释迦牟尼佛一生历史当中,须菩提亲近释迦牟尼佛,至少是二十多年。你看看佛最初讲阿含、讲方等,阿含、方等加起来二十年,再讲般若。《金刚般若》是《大般若经》的第十六会,从这个地方来观察,差不多应当是三十年,他才看出门道,那是菩萨为我们做的示现。从这个地方我们能看到,世尊帮助大众那种耐心,值得我们学习。
众生烦恼习气重,哪有一下就能回头?哪有这么简单?这么简单,那众生好度不难度,为什么《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真的有一生都不能觉悟的,放不下。当然这里头真正的因是过去生中你所修的善根福德,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容易觉悟;善根福德少,很难觉悟。其次在缘,缘是你遇到真善知识,遇到好老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佛教导我们,要亲近明师,那是缘,非常重要的缘。因缘聚会,果德就现前,你这才真正能有悟处,真正能入佛境界。因不是一生当中成就的,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缘也不是容易遇到的,古德常讲可遇不可求。虽然是可遇不可求,关键你能够认识机缘、能够掌握著机缘,能得大利,要有智慧去拣别、去判断。
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我亲近方老师,在当年我认识的这些有名的教授十几位,我都听过他们教诲。利用空闲的时间去拜访、去亲近,向他们请教。这么多教授里面,细心选择与自己根性相应,最投缘的,专心跟他学习。怎么认识这么多人?这个也得靠自己,我是跟他们写信,都不认识,打听跟他们写信,自己一个渴求知识的心愿。但是学校的机会、上学念书的机会没有了,自己必须工作养活自己,没有时间到学校读书。但是非常渴望求知,求知欲非常强烈,希望这些老师能够慈悲指导。几乎我每一次写信都没有落空,这些教授们都给我回信,都约我面谈。面谈的时候他观察我,我也观察他,最后选择跟方东美先生学,专靠一个老师。学佛当年敏亲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我就决心跟著一个老师学。这个老师一见面,就很有缘分,我看他老人家的容貌、举止,就是他的形相,见到之后真的是五体投地。他的气质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有幸能够亲近这样的大善知识,依教奉行。心要有主宰,如果心里没有主宰,到处去攀缘,什么都想学,那你只能学一点皮毛常识,你的一生一无所成,你怎么会成就?
方先生告诉我佛法好,特别介绍《华严经》。我遵循他的指导,一门深入。我从《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入净土的,认识净土法门。早年忏云法师介绍我净土法门,李老师介绍我净土法门,我对它不怀疑,但是还没有决心修学。直到民国六十年,我开始讲《华严经》,讲了十年,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贤,这是华严会上两位主导的菩萨,普贤尤其是大会主席,他学什么法门?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传法的弟子,他学什么法门?仔细一观察,他们全都是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给我很大的震撼,使我对於净宗法门才重新评估。细心的观察,才知道这法门殊胜,才知道这个法门契我的机,我应当要专修这个法门,宁愿把《华严经》放下。那是看到彭际清居士所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我才毫无疑惑的把大华严放下,我修中本华严。这一次《华严经》的兴起,是「华藏图书馆」韩馆长往生之前向我要求的,她有个很恳切的愿望,希望我把《华严经》讲一遍。实在讲这个讲一遍是回向给她,希望我留一套录相带或是录音带给后学做参考,我接受了,这是这一次讲这个大经的因缘。有因没有缘,不能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能结果,一定要因缘具足。
普贤菩萨主持这一次法会,做修学成就究竟圆满果位这种学习报告,这个报告就是这部经。其目的是帮助法界众生,法界众生多!法界有情众生、法界无情众生,法界还有智正觉众生,智正觉众生就是九法界里面四圣法界的众生,成就法界德。法界德是什么?是自己真心本具的性德,不是从外来的。普贤菩萨、诸佛如来为一切众生做增上缘而已,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因,那个因是什么?如来藏是因,佛性就是因,法性就是因,因统统有。在因上讲的时候,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不平等的是什么?迷悟不平等,我们讲的善根厚薄。迷得轻一点的,善根厚;迷得重一点的,善根薄,迷悟不平等。
遇缘不平等,你在这一生当中,你所遇到的老师、你所遇到的同学、你所遇到的修学环境不平等。如果缘都殊胜,没有不成就的。所以我们对於一个因缘具足的人,要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那个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他成就之后,他度化许许多多众生。所以帮助他的人,我们常讲护法、护持的,护持的人功德跟菩萨一样大,他有多大成就、有多大功德,护持的人跟他一样大。决定不能障碍,决定不可以嫉妒,嫉妒、障碍那是无量的罪业,那就错了!在此地成就法界德,法界德就本经教义来讲,法界德就是十大愿王、十波罗蜜。诸位要晓得,十大愿王跟十波罗蜜就是究竟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真正是纯净纯善。我们看到华严会是宇宙和平会议,整个宇宙的!整个宇宙的佛教教学的会议,方先生把它称为是宇宙的哲学会议、宇宙的佛教哲学会议,或者称为宇宙的宗教哲学会议、宗教教学会议。方先生说了好多个名词,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见到了!
对后面这一品,后面这一品是「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如果对这后面这两品经来看,「亦说世界海为趣」,普贤菩萨三昧品归到世界成就、华藏成就。世界成就跟华藏成就,就是法界德,那就讲得很具体,成就整个宇宙这个大世界的和谐。所以今天昆士兰大学建立一个「国际政治促进和平消弭冲突研究中心」,很像!很像《华严经》。学校建立这个中心目的是希望消除世界上种种冲突,促进全世界的和平,《华严经》是对全宇宙,也是消除全宇宙的冲突,而达到整个宇宙的和谐。我们在「世主妙严品」里面看到,你看到和谐,不同的族类,我们不讲族群,族类,尽虚空遍法界不同的族类,不同的佛国土、不同的色身,人身跟畜生身不一样,畜生身跟饿鬼身不一样,不同的身形无量无边,都能够和睦相处,很值得我们参考。现在研究国际和平问题的,非常值得他们参考。所以《华严经》确实是最好的教材,总共三十九品,依照这个顺序来修学,宇宙和平都可以达到,宇宙之间的冲突都能够化解,何况小小的地球?这是大事因缘,不是小事。
我们用的这个本子是《疏论纂要》,清朝道霈禅师把《疏》跟《论》汇集起来,以《疏》为主,以《论》做补充,这个编排的方式非常好。在《论》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不必全读,我们可以选读。在解释品题,他说:「理智无边」,这是「普」的意思;「智随根益」,这是「贤」的意思,他讲的也很有道理。理跟智,智是能证,理是所证,理无边,智也无边,所以称为普。智随一切众生根器不同,但是一切众生遇到佛法都得利益,根利的人得大利益,中根的人得中利益,下根的人得小利益。没有根性的人也得利益,得什么利益?阿赖耶识里头种下金刚种子,所以没有不得利益的。清凉大师在前面讲《华严经》的当机就有十种根机,可以说没有不得利益的。他解释普贤两个意思,这叫贤,能令一切众生、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都得利益,这是贤。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那就是说我们的智要跟理相应,理是什么?理是真如本性,是性德。性德,我们又没有见性,这又怎么办?佛告诉我们,什么是性德?戒定慧三学是性德,如果我们能够随顺戒定慧三学,这就对了,这就与理相应。再说得细一点,三学讲得太笼统,细一点,我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帮助众生选择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性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随顺而不违背,这就是普贤。你能做多少,你就得多少利益,得利益大小浅深,随根器不同。
「三昧」,三翻成中国意思是正,昧翻作中国意思是定,三昧翻作正定,也翻作正受,也翻作等持,正定、正受常讲。等持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对待诸佛,跟对待众生、对待蜎飞蠕动,对待饿鬼、地狱,是一个平等心,就是我们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对诸佛如来用这个心,对地狱众生也是用这个心,对一切人事物统统用这个心,这叫等持。诸位要知道,用这个经来看的时候,这就叫普贤三昧。普贤三昧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是不是用这个心?果然用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正定、正受、等持。
长者还有解释,「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落实在平等对待一切诸法。又说普贤是续佛慧命的弟子、万行遍周法界的一个好学生,是真正如来传法之人。这一品也答前面三十七问当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这也就是现这个相,教我们,那你不入定怎么行?不入定得不到佛加持,你哪有能力解答这些问题?所以这种示现告诉我们正定生正慧,正慧才能够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知道。普贤菩萨哪里还要出定入定,这个意思要懂得,示现做给我们看的,所以他还是需要做这样的表演。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