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五讲)  2002/2/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15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法海菩萨赞颂第五首:

【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

法海菩萨这十首偈颂,每一首不但是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是必须要学习。千万不要误会,佛法跟世间法有差别,佛法不是世间法,世间法不是佛法,这个说法正不正确?给你说老实话,正确也不正确,关键你是不是真正听懂;懂了,怎么说都正确;不懂,怎么说都错误,这是佛法修学的难处。为什么?佛当年在世,辛辛苦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今天体会到天上人间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听经。每天读经、听经、讲经、讨论经教,确实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点都不假,世出世间法,还有哪一法能比这个更殊胜!听经是什么享受?念念开智慧。

前面一首偈颂里面(第四首偈),是在佛身中修净佛国土。学佛在哪里学?就是在佛身上学。我们常讲,佛是存的什么心,佛用什么心,佛怎样过日子,佛怎样工作,佛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佛身上学。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诸佛身中修净国故」,这句话我看很清楚,但是许许多多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佛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模范。前面讲的三轮教化,一开端就给我们讲的「身业」,佛的身相庄严,这是什么?福报、光彩;风度光彩,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显示出德能,什么都会。

你想想看,他过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最好的身体做不到。普通人到树底下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到加护病房、急诊室去了,那成什么话?人家天天在野外,不怕风吹雨打,那是什么样的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你们仔细看看佛法里面很多的变相图,你看诸佛如来,你看看菩萨,你再看看阿罗汉,你再看看跟著佛学佛的在家同学们(优婆塞、优婆夷);这些变相图,在中国古时候有专门收藏的处所:云冈石窟、大足石窟、敦煌石窟,那里头收藏的非常丰富;每一尊的造像都令人生敬仰的心,一看那个造像,那是三轮教化里头的身轮教化,以身作则。

《华严经》的修行总纲领不外乎十波罗蜜、十大愿王,这二十条是《华严经》修行的总纲领。文殊菩萨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讲「十波罗蜜」,普贤菩萨为大众宣讲「十大愿王」;十波罗蜜是菩萨从「初发心」「等觉」每天修学的科目、十个科目,普贤菩萨把这种修行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大同虚空法界,小入毛孔微尘。你们想想这个境界,这叫真实受用,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你们没有得到。契入这个境界,不但烦恼没有了,习气也没有,生死没有了,轮回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你住的是什么境界?不得已说一个名词叫「一真法界」。这时候的身是「法性身」,居住的国土是「法性土」,都是法性,身跟土是一不是二;现在人讲物质跟精神,物质跟精神是一不是二。什么人能有这个受用?世出世间还有什么受用比这个更殊胜?找不到!

我们凡夫认为佛菩萨、善知识,每天讲经说法八小时很辛苦,凡夫知见。如果是菩萨知见,菩萨知道讲经说法原来是享受,他不是辛苦,他是在享受;至高无上的享受。常常听经的同修,我听到好几位给我讲,他告诉我听经是他在一天当中唯一的享受。我知道他听经得受用,他要是不得受用,这句话说不出来。如果在这个地方得受用了,世间种种娱乐的享受全放下了;他不可能看电视,他也不可能听音乐,他也不可能上街逛街凑热闹,这些过去以为种种享受全都放下了。我知道这个人已经契入境界了,不入境界,他怎么可能放下?真正放下,他入境界了。如何保持?那就是锲而不舍,他愈入愈深,不知不觉他就成了菩萨,他就成了佛。

我们这个经文后面「三昧品」会讲到,在讲加持里面这叫「冥加」,你自己契入佛菩萨境界就叫冥加,冥感冥加。到你觉悟、明白了,你证果了,不但六道你脱离了,十法界也脱离了。所以《华严经》上讲到形相你看讲多少,我们这才讲到第二品,就用了一千多个小时,单单讲形相,十几遍了。形体是现前的受用,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足以为世间人做好榜样。世间人讲,头脑清楚,一点都不迷惑,身体灵活敏捷,没有事情的时候稳重,真的,行住坐卧就如同泰山一样;到做事的时候活活泼泼,这是佛法。

早年我讲经常讲,中国的名词术语许许多多都是佛法里头的,现在讲社会上办种种活动,「活动」这个名词也是佛法的。它的本意是什么?什么叫活?动就是活。人还会动就活了,人要是不动就死了;心不能动,身要动。佛家表法用法轮,法轮是圆,圆心不动,圆周要动。身要动,身不可以静止,身要是不动身就会坏掉;心不能动,心动心就坏掉了。圆的心怎么可以动?一动就不是心了,心要静、心要虚,身要动。

念佛,念佛用什么方式?绕佛,动的。参禅,禅堂里面打坐,坐一枝香(一枝香是一个半小时)下来的时候跑香,跑一个半小时;坐一个半小时,小跑步跑一个半小时,不能不运动。念佛堂的规矩,现在止静的时间太长,错误!念佛堂的规矩是绕佛,绕累了,不得已坐下来休息几分钟,休息好了赶紧参加大众绕佛。你们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修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他那个方式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般舟三昧」「佛立三昧」,不能坐,可以站著,可以走动,不可以坐下来,不可以躺下来睡觉,不可以。动!不动怎么行!

我们用什么庄严佛国土?用自己的形相。我们的形相不好怎么能庄严佛国土?学佛,自己就是佛的代表,身要像佛身,相要像佛相,动作要像佛的动作,存心要像佛心,愿要像佛愿,样样学到自己身上,我们今天讲「落实」,这个叫「学」。绝对不是佛经上的理论是理论,我日常生活是我日常生活;我懂得佛教理论,我还是过我的生活,错了,你没有用。你在这里学点佛学常识而已,佛法里头殊胜的德用,最高的享受,你一点都得不到,没有你的分。这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今天这一首偈,第五首是「於染无碍」。『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不染就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一一微尘中」是说明,你的六根没有离六尘境界,六尘是染污,只要你不染,你在这里头就能证一切法。证一切法是证什么?证得一切法的体性。大乘佛法常讲的,一切法的性相、事理、因果,你在这里面微密观照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证得」。你明了一切诸法的体性都是清净不染,包括地狱法界,我们一般讲染污最严重的,它什么染污?「相」染污,性没有染污;「事」染污,理没有染污;再给诸位说,「因」染污了,果没有染污,这句话很不好懂,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萨清楚明了,所以他在一切法里面都自在,他在一切法里面断烦恼,生智慧。眼见色,决定不被色尘所染,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根、尘、识」的真相,真相是虚幻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有为法;八识五十一心所是有为法;二十四个不相应,也是有为法,我们今天讲这是属於心法里头。色法有十一个,这是属於物质,是属於相分、是属於事,都是有为法。梦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这些事,没有这些现象。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现象是众生妄想变现出来的。诸位要晓得,能变的是你的真如自性,能变;所变的就是宇宙之间一切事相。一切事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果是清净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好像今天看果也很不清净,什么原因?「因」不清净。就是说你现前的心不清净,把清净的果报也变成不清净,是这么回事。现前果报是你感受不清净,实际上它还是清净,这道理深,太深太深了!你要是不相信,你去向科学家请教,我们找一个最不清净的东西,最肮脏的东西,你在这个最肮脏东西取出它的分子,从分子里面再取出它的原子、电子;然后你找世间最清净的物质,你也把它的原子、电子取出来,两个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的?科学家告诉你是一样的。这就证明,最肮脏的东西,它的分子、原子、电子是清净的,我们要认识真相。

佛说得好,「境随心转」。我们如何把这些事相都变成清净无染?心;我的心清净不染,我的身就清净不染,我居住的环境就清净不染,心转境界,不是境界转心,境界转心是凡夫,这个要知道。凡夫确确实实境界转心,所以住个房子要去看风水。为什么?境界转心。觉悟的人不需要,觉悟的人心转境界,不相同!这是大道理,不能不搞清楚。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晓得我们的生活多么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佛菩萨的生活,所谓看破是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所谓放下,记住放下不是什么事都放下,你错了。事要放下,释迦牟尼佛何必到这个世间来?来了又何必这么辛苦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干什么?说明事没有放下,事照做,事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大乘经上就常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为什么要做?利益众生。佛法自始至终是为众生服务,令一切众生得最殊胜的功德利益,这是修学教学的唯一目标,所以佛法令九法界众生尊敬赞叹,道理在此地。不能利益社会,不能利益众生,这不是佛法。

学佛的人就是学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为众生服务的,全心全力布施供养,没有条件、没有希求,只有奉献不求报酬,这是佛菩萨。试问我们要不要学?想不想学?如果你觉得这个牺牲太大了,不值得,那你就不必学了。如果你觉得这个很有意义,这个一生很有价值,那你就得认真努力学习;供养众生,没有丝毫意思为自己。所以在染不染,在一切微尘当中不染。

眼见色决不起贪瞋痴慢,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这就叫修行、做功夫。那要问我们舌尝味,味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你吃东西,我们常讲要离相不著相,不著相这些酸甜苦辣咸的味道还有没有?如果认为酸甜苦辣咸的味道都没有了,你的舌头麻木了,你的舌根坏了。诸佛菩萨身体健康,他怎么会不知道酸甜苦辣咸?知道。知道怎么叫不著?不起贪瞋痴,这叫不著。

五味杂陈摆在面前,不会说这个好吃,多吃几个,那个不好吃,少吃一点。这是什么?这你就被境界转了,这是凡夫。佛无论什么味道摆在面前,他用平等心、他用清净心,他会吃饭,他没有对这个喜欢,对那个讨厌,决定没有,平等!那个多吃一点,哪个少吃一点,随缘;人家供养多一点就多吃,供养少一点少吃,随缘。总而言之,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绝对不会说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这个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错了。

我们从前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有不少学生常常做一点东西送给老师吃,问老师你喜不喜欢,老师哪里会说不喜欢,喜欢!好!以后变成常常送这个东西来吃,老师对我们这些学生常常说:一般人听话不会听。所以在台中有很多人说李老师喜欢吃花生,李老师说哪有这个话!人家送一盒花生来,「老师你喜不喜欢?」「好,很好!」这个传出去了,个个送花生来,后来吃不完赶紧分给大家。我们在各个地方弘法,这样的事情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真正修道人没有什么叫喜欢、什么叫不喜欢。他还有喜欢,还有不喜欢,他是凡夫,他的修学没有得受用。为什么?分别执著还这么重。这个错误绝对不是老师的错,是我们同学当中错会了意思,总是以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去衡量老师。甚至我们衡量佛菩萨,拿我们的标准衡量佛菩萨,以为佛菩萨也是凡夫,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喜欢,也有不喜欢,所以冤枉了佛菩萨,误会了佛菩萨。佛菩萨受这个冤枉,受这个误会,他也不生气;他要是生气,他是凡夫,他怎么又有执著了,又有分别。他不生气,永远得大自在,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能证一切法就是随喜功德。

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没有障碍,所谓没有障碍就是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会受境界影响。你怎么样想方法去影响他,他老人家如如不动,他跟你笑笑,你也不晓得他这个笑笑含什么意思,你不懂得!笑什么?笑你愚痴,笑你学了这么久还不得其门而入,不是笑别的。善知识,虽不能如诸佛菩萨善知一切众生根性,多少他比一般普通人要清楚得多,众生从无量劫的习染、严重的习染回头,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看看别人,想想自己过去,还不是跟你一样?当然就笑起来了。现在不一样了,知道这些年修行有进步,有点功夫,境界确确实实提升了,所以不一样。境界提升可喜,所以那一笑含好多意思在里头。我们凡夫不懂,凡夫不能体会,看到别人笑,自己也笑;别人笑充满智慧,我们笑是傻笑,不一样。

末后这句「周行十方国」,这句是什么?无处不现身,到无碍的境界才能周行十方国。周是周遍,你有能力、有智慧教化众生,帮助众生。十方国到哪里去?哪里有缘到哪里去。什么叫有缘?那个地方的众生缘成熟,成熟欢喜接受,一定要去;没有成熟,虽有善根,他目前有障碍没有成熟,你去他不接受,他抗拒、他毁谤,这样这个地区众生造的业就更重了,就不能去。所以诸佛菩萨来到这里应化是大慈大悲,不来应化还是大慈大悲,我们要明了,绝对不是说佛菩萨不来就不慈悲,那你错了。你要了解什么样的因缘;换句话说,该来的时候他要来,不该来的时候他不会来,大慈大悲;不该来的时候来,该来的时候不来,都是不慈悲。

在这首偈我们最重要的要学的,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确确实实是经上讲的五浊恶世,我们如何能够保护自己不被「浊」「恶」污染,这非常重要。浊跟恶是指什么?最明显的,是指「六波罗蜜」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悭贪,悭贪是污染,我们遇到名闻利养会不会起贪心?会不会起嫉妒心?我们遇到财色名食睡起不起贪心?如果得到了,会不会有悭吝心?遇到缺乏的人、需要的人,我们能不能布施?贪吝是污染,布施供养是对治,是治这个病的良药。如果这个病没有了,药也就没有了。如果病没有了,你还在欢欢喜喜修布施供养,又变成病了,那就错了。但是诸佛菩萨他成了佛还修布施供养,那是什么意思?做给初学人看的,这个是对的,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劝别人、教别人。

「精进」是度懈怠、度懒散的,懒散是毛病,是大病不是小病。所以治这个病要真心去忏悔,忏悔的方法,许许多多古大德用拜佛的方法。我初学也是用这个方法,忏云法师教给我的,每天拜八百拜,天天拜,连续拜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治病!把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身体也强健了。为什么?拜佛是最好的运动。普通一般人,特别是初学,一天最好能拜三百拜,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一百拜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可以不耽误时间,运动量够了。现在时间到,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法海菩萨偈颂第六首:

【一一佛刹中,往诣悉无余,见佛神通力,入佛所行处。】

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这首所讲的是「能入佛境」,入佛的境界。「见佛神力,入行处故」「行处」有两种:一个是「智行」;一个是「化行」,教化众生。我们看偈颂,『一一佛刹中』,说明华严会上这些大菩萨们,用我们现代人习惯所说的话,他们活动的范围广大而没有边际。活动的范围大,见识一定广,像我们这个世间人一样,如果这个人常常环游世界,他见得多,所谓是「见多识广」,这一定的道理,讲某人有见识,他有阅历。如果这个人从生下来就没有离开他的老家,一生没有离开这个小城,他的知见非常的狭窄,这一定的道理;他没见过、他也没有听说过。

我们如果讲这个人常常环游世界,我们说他见多识广,如果遇到另外一个人他常常环游太空,环游银河系,这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跟他相比,地球人不就变成一生没有离开他的村庄一样吗?现在人讲地球村,没有到外面去走过。再看看这些菩萨,这些菩萨不是周游银河系,不是!「一一佛刹中」,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微尘数佛刹,他们常常去游历,『往诣悉无余』,常常到那里去。菩萨真正是见多识广,十法界里头常常去教化众生,诸佛刹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乐此不疲,快乐、真快乐;你以为他会累著、会疲倦,那是凡夫想法,他不疲不厌。

为什么他会不疲不厌,我们会有疲劳、有疲倦?因为我们「著相」,我们头一个著「身相」:我有身。有身工作多了当然会劳累,你有身!如果你没有身,你的工作再多也不会疲劳、不会疲倦。这个地方同修们千千万万要听清楚,不要产生误会,「无我相」是不是「我」不要了、「身相」不要了?不是,你完全误会了。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身相?阿弥陀佛有没有身相?诸大菩萨有没有身相?不但有相,他还现无量无边的身相,「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就晓得他有多少身相,他的身相从来没有间断过。他执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不执著。

身是什么?身是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他会不会疲厌?不会。为什么?他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他懂得这个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我们用个比喻来说,身体是个机器,你看看现在许多工厂里面的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在运作;照顾这些机器的是三班人,一班八个小时,三班制;人要休息,工作八小时要休息。为什么?他执著这个身是自己,他不能不休息。机器没有执著那个身是它自己,它没有执著,所以它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它不会疲倦,它也不会讨厌。佛菩萨把这个身体看作机器,不是「我」,是机器,所以二十四小时去运作,一年到头不间断,不疲不厌,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坏就坏在哪里?把这个身当作自己,执著这个身就是自己,所以他会疲倦、会劳累。如果没有这个机器,没有这个工具,你自己修行修不成,你要教化众生也教不成,你没工具!所以这个东西要知道是假的,佛法常常讲「借假修真」,真是什么?真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得要这个假工具,没有这个假工具,你明不了心,你也见不了性,这个假工具很有用处,不能疏忽。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教导我们惜福,惜福的头一桩事情就要爱惜这个工具,你要是没有这个工具,自己修行证果跟弘法利生全都落空了。你要利用这个工具,你不能够贪著这个工具,你贪著就错了;你要好好的善待这个工具,要好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这就对了!这是智慧,要让这个工具为自己服务。

为自己服务是什么?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为自己服务;为别人服务是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成就无量无边真实功德,这身体重要!你看看我们在大乘经上念得不少,自行化他头一个示现的是身相,「相好光明」。佛用什么方法摄受众生?摄受众生的方法很多,第一个是「相好」,真正能服人。为什么?跟人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色相不如我」,从这一点他内心里面就起了佩服:「你是怎么修的?你为什么修得这么好?」我们要重视这一点。

李炳南老居士,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那时候我三十一岁,他老人家六十九岁。我们看他老人家,六十九岁的人看起来只像四十岁的人一样,不能不佩服,走路健步如飞,跟我们学生一起爬山,他带头第一个上山。我的体力行,我能跟得上他,我们两个人走到彰化八卦山顶,坐在那里差不多坐了二十分钟,才有一个学生上来。李老师说:你们年轻人不行!真的不是假的,年轻人上山还哼啊哈的,累得不得了。我跟李老师第一个走到山顶,我们气都没有喘一声;但是我不喘气,我才三十一岁,他六十九岁快七十岁了,也不喘气。

去年我在雪梨,跟澳洲联邦移民局的局长参加一个义卖会,我们走路,我跟他两个在一起,他大概五十才出头,我们半个小时走三公里,小跑步,我没有想到他走路走得那么快;还算不错,我还能跟上,还没落伍,三公里半个小时没有休息,一口气走下来。我也是很久没有走路了,尤其没有走得这么快,这也是体能的测验,还不错。我现在的能力,普通的散步,不是他那像赶路一样的,我没有想到他跑那么快,普通我走路,一口气不休息走十公里没有问题。

人不能不活动,记住你要活就要动,你不动你就活不了。学佛的人走到哪个地方,色相不如人,我们头一条就失败了,「你看看你们学佛吃素,搞成这个样子,这个佛不能学。」所以学佛的人跟人家站在一起,比别人更有光彩,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你们现在也有几位认识北京的刘大夫,他把我的脉的时候,什么毛病都没有。过去我吃东西还这个有忌讳、那个有忌讳,他跟我讲什么都可以吃,没有忌讳了。确实这大概也有点心理作用,你看过去我吃煎炒炸的,一吃第二天就会有火气,他跟我这么一说,我吃这些东西果然不上火气了;除非吃太多了,如果不过量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也是有点心理作用。

以前炒的花生很香很好吃,我都不敢吃,现在行,现在一次吃一把没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这个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我自己有感觉。现在一公尺高的,通常讲三尺高,我一步能上去,很轻松的,不必任何把扶,我一步就上去;高台我跳下来没有问题。我并不常运动,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读佛书,尤其是读《华严》,真正是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乐此不疲,法喜充满,确实就是此地讲的「入佛境界」,过佛菩萨的生活。社会世间动乱我不乱,五浊恶世大家过得很辛苦,我不苦;我的生活很简单,一丝毫贪著都没有,我要是有一点福报,跟大家分享。

我在任何地方我会想到老人、病人、贫苦之人,我常常想到,我常常关怀,我有一点能力我会照顾他们。在新加坡各个不同宗教,他们办的老人院、孤儿院,我常常念在心里。住在这里几年,把宗教种族和睦带动起来了,现在这个工作,李会长带头在干,做得不错,这里有人做了。澳洲政府虽然提倡得比新加坡还早,没有人带头,他们确确实实政府有组织,联邦有多元文化部,部长就是移民部长,雷铎部长他是两个部的部长;州政府里面有多元文化局,政府正式设立机构来推动。

昆士兰多元文化局的局长,我们认识五、六年了,他对我了解很深,欢迎我到澳洲去,帮助他带动,这是好事情。所以我决定在澳洲建道场,他非常欢喜,跟当地居民特别介绍,告诉大家我们这一帮人是好人,不是坏人;我们这一班人是很守信用的人,是真正行道德之人,他们来介绍。他对大众介绍这些话,我们听了欢喜,但是我们听了一定要做到,不能让这些大众将来去骂这个局长,说「你欺骗了我们,你看看这一帮人说话不算话」,那我们怎么能对得起这位多元文化局局长,当然我们也对不起部长。我到澳洲,移民签证是部长亲自批的,非常的优待。我们学佛的人知恩报恩,我们到那个地区一定要做出成绩出来给大家看,不但是要给澳洲人看,我们要给全世界的人看,全心全力去做,这是佛教的形象。

我们现在选择的图文巴这个地区,过去没有佛教,我们在那里建道场,这是佛教第一个道场。我们要做出一个好样子,决定遵守佛陀的教诲。人家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经典上教导我要这样作法。我们的学院目标是培养净宗弘法人才,我们预定教学的期限是九年,头两年扎根教育,扎根教育著重在「德行」;所以要求的是严持戒律,我们从这往下扎根,我们所依据的是「戒、定、慧」三学。在这两年当中,我要求同学们,凡是在一起学习的有出家、在家,我们四众同修都有,只要在学院里不管你是在家出家、男女老少,统统要遵守戒律。

我们决定要把《弟子规》《十善业道》《感应篇》《沙弥律仪》要落实,要做到!我要求同学怎么个作法?一天做一条,你就有下手之处。你每天念,想统统都做到,这个很难,一天做一条,这事情就好办了。人人都遵守,没有特权阶级,你认为这个生活很苦,你过不惯,你到别的道场去,在这个道场一定守这个道场的规矩,不能破坏这个道场规矩。破坏道场规矩罪过很重,离开这个道场,那是无量功德;我做不到,我不妨碍别人,这是正确的。

我这么大年龄了,我跟大家讲得很清楚,我从弘法的地位上退下来,我当护法,护法不懂佛法,往往护持就护错了。我讲经讲了四十四年,我懂!我知道怎么样护持,我会做一个很好的护法。虽做护法,我每天还是拨四个小时出来录相,实在讲我有没有必要这样做?真的没有必要,全心全力来护持佛法就好,何必还搞这个?这是不得已,这些经论没有人讲,这些经论非常重要,而且这些经论又必须要细讲,不细讲不得受用,不细讲不懂!细讲还会产生误会,你就想想对现代人的教学是多么困难。难,真难!

我现在才想到以前我那几个老师为什么都欢喜我,我现在明白了,这些老师教我不难,我头脑灵活,你轻轻一个暗示我就懂了,教导我不费事。一堂课讲个一句、两句,哪要这么辛苦!老师教我的时候,一堂课中这个经本要讲好几页,我一点就通了。李老师讲《华严经》,我听一卷,全部经我就能讲了,我只听了一个带头,八十卷听一卷,我到台北也开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讲的比李老师讲的详细,速度比他快,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他一次两个小时,还要台语翻译,去掉一半,一个星期一个小时。我在台北讲,一次讲一个半小时,一个星期讲三次,四个半小时;我一个星期讲四个半小时,他一个星期讲一个小时,所以不到两年我进度就超过他了。头脑不灵活怎么行!

所以现在我们真正发现学佛的佛呆子很多,念书的书呆子不少,转不过来,所学非所用都把它变成学术了。我不是搞学术,我是搞生活,我学了之后完全变成自己的生活,所以我跟大家讲这部经,字字句句统统是讲日常生活。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我跟你讲事业,从事事业的这些道理,发展事业的方法,怎样把你的事业做得很圆满。用到处事待人接物,那就是交际,一般的交际,特殊的交际,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交际,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交际,这部经我统统都用上了;没有一句是死呆板的东西,字字句句活活泼泼,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尤其是这一次启讲的,可以说是完全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真正得受用。

这一首偈是见闻之学,见多识广,见的是什么?这只有两句话『见佛神通力』,你看看诸佛如来,你从他生活上看,从他工作上看;工作,你要记住,佛有无量无边的应化身,他在不同的国土,随著一切众生的感应现无量无边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五十三参是举个例子,都是佛的应化身。五十三参里面,示现出家身分的只有六个人,其他的全是在家人;有示现国王的,有示现大臣长者、童男童女,这个社会上哪个行业他都现身。你要在这里面看他的工作,他示现什么身分、示现什么行业,你看他的工作,佛菩萨的事业。你再观察他待人接物,我们从这里面看出他的神通;通就是他通达了,样样明了、样样通达,什么障碍都没有,智慧能力超出凡人的想像,再加个神通,他能做得那么圆满,自己在生活上得圆满,工作上圆满,待人接物上圆满。

这个圆满的「根」是什么?根是自性里面的大圆满,落实到自己实际生活当中。自性里头的大圆满有三个,不能不知道,第一个是智慧的圆满,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第二个是能力的圆满,无所不能,世出世间一切事,没有一样会把佛难倒的,没有一样他不会;第三个是福报圆满、相好圆满,三个圆满。相好圆满是依正庄严,我们学佛就要学这三种圆满。头一个要学智慧,智慧与身体有连带的关系,身体不健康,你有许多病痛,你的智慧就受了障碍。身体健康,头脑灵活!真正要求智慧,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

要学为众生服务,为什么?那是修福,慧在福中,福在慧中。大乘的福慧是同时修的,不是分开来的。这跟小乘不一样,小乘的福慧分开来修,大乘是在一起修。修福,是对一切众生的关怀照顾、布施供养,修福!我能够关怀别人,我能够照顾别人,我能为一切众生服务。从因果报应上来说,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到老的时候,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照顾的人会很多。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照顾别人,我年轻的时候关怀别人,到我老的时候就有很多年轻人关怀我、有很多年轻人照顾我,我不会寂寞。如果疏忽了,年轻的时候对别人漠不关心,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到你老的时候,到你病的时候,你才知道苦。你没有种因,没有人照顾你,没有人问你,没有人帮助你,你这时候怎么办?那时候你才真正知道人生苦,苦不堪言。古圣先贤,不仅是佛菩萨,没有不教导我们趁自己年轻有体力的时候多修福,对自己决定有好处、有利益。

自私自利,在佛法里面讲,那是哪一道?地狱道。自私自利是地狱道,你就是会讲经说法,你还是在地狱道,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什么样的业因感受什么样的果报。早年我看灌顶法师,灌顶是清朝干隆时候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通宗通教。我看他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他在这里面讲念佛一百种果报,头一条是阿鼻地狱,我看了很疑惑,不懂,我拿去问李老师,念佛再不好也不至於堕阿鼻地狱!老师听了之后说:这个问题是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我在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说,你仔细去听。

念佛学佛是好事,你要是不会学,只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个善根,这一生当中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这道理不能不懂,不能疏忽。自己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知道《弥陀经》上跟你讲得清清楚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我要想想我有多大的善根、我有多大的福德。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少一个就不能往生,三个条件不但要具足,要多,它不能少;善根福德统统都有,但是少,不多,都不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常常解释,善根是什么?是「信解」。大概一般人讲信是没有问题的,解有问题。为什么?错解了、误解了、曲解了。所以我在最近这两年当中,连许多鬼神都要求我讲经要细讲,不细讲现在人听不懂,我才讲得这么详细,细讲进度就很慢。

回想到当年清凉大师讲《华严经》,这一部《华严经》讲下来是一年的时间,一年讲一部。我这个讲法,这一遍下来恐怕得十几二十年。清凉一生讲五十遍,一年讲一遍,五十年讲五十遍,我非常羡慕。他讲不是我这个讲法,点到为止,就像《疏钞》注解一样,点到为止;一点就通了,听的人就明了,哪里要这么罗嗦?可是那个方法对现在人没有用处,听经听了不懂,听了曲解了,误解了,我们讲经都算是失败,那不是成功的;真正听懂,真正理解,真正落实,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你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用处,这才算是成就,真正成就。

末后这句『入佛所行处』,佛的自行,佛的化他,自行化他你统统都学到了,我刚才讲的,佛的生活、佛的工作是「自行」;佛的一切应酬、待人接物是「化他」,统统都学到了,你才得佛法真实受用。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