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一讲) 2002/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自在用,所化成益第五句:
【念念中,一一国土,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事善知识,具众福行。】
这一句对我们的修学,关系非常重要,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第一句就是教我们求明师受戒,世出世法老师第一大。古时候中国与印度都懂得尊师重道,所以历代都有圣贤人出现。如果是师道没有了,这个社会必定动乱不安,人民一定受尽灾难。师是人天眼目,佛在经典上把它比作苦海的明灯,像灯塔一样,指示我们趋吉避凶,灾消福来,所以事奉善知识,这是众福的根基;「众」是众多,所有一切福德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懂得。佛门里面讲得很多,儒家也讲得不少。前清陈弘谋先生编了一本《五种遗规》,把古圣先贤教初学都把它会集在一起,对我们后学非常便利。特别是童蒙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这部书,中华书局有单独流通的,排版跟校对都相当完善。过去我们在台中修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修身的课本,我在此地介绍给大家。第六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於无上菩提之心。】
诸菩萨助佛弘法利生,这十句是他们弘法利生的目标。像前面所讲的事奉老师,做老师的人说不出口;孝养父母,父母对儿女也说不出口,必须第三者来开导。所以教学生尊师重道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怎么教法?要做示范给他看。现在没有了,现在人也做不出来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像我这个年龄大概对於古时候那种教学沾一点点边,我这个年龄以后大概就没有了,很少见了。我生长在农村,农村有私塾,这一个村庄或者几个村庄合起来请一个老师,找一个公共场所设立学校,就是私塾,多半都是利用祠堂。一个老师大概教二、三十个学生,这是最多的,少的六、七个学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有六、七岁,同在一个教室上课。每一个人念的书不一样,这是一个很特殊、很特别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对於童蒙只是教句逗,就是教你读诵背书,每天背几遍,对大的学生、十几岁的学生,多半是教授古文、《四书》,老师有讲解。这么一个学校,一切都还是遵守古礼。
我们上学的那一天,因为这个学校并不是定一个日期开学,学生有先来后到的,随时跟老师谈妥,约定日期家长就把学生送到私塾。照古礼拜师,学生要跟这个老师学,要拜师。拜师的礼很隆重,这个礼堂当中供奉著一个很大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的神位,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就是从前人民见皇帝行的最敬礼,三跪九叩首。我的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跟著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给老师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做学生、子女的人跟在后面拜,家长教,这是我们自己亲眼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这样的尊敬,以后不敢不听老师的话。所以做父母的人要做样子给儿女看,让他真正看到。拜完之后,再向老师呈献礼物;就跟这个经菩萨见佛一样,带著礼物,把礼物呈献给老师。家长会跟老师简短的谈话,把儿女付托给老师,请求老师严加管教,嘱咐自己的儿女要尊师重道,要听老师教诲,不能违背,当面说明。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现在作父母的也不懂了。
早年李老师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开了一个小班,内典研究班,这个研究班只收八个学生,六个男生两个女生都是大学毕业,他们愿意发心研究经教,期限是四年。李老师请了六个老师,八个学生六个老师来教。开学的那一天,李老师代表学生家长,向这个老师行礼。他也是老师之一,他先代表家长,另外五个老师上座先拜佛,佛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他代表学生家长,八个学生跟在后面,我们用佛教的礼节给老师顶礼三拜。这大概是学校开学行古礼可能是最后的一次,以后没有了。非常可惜,那个时候录像不像现在这么流行、这么方便,没有把当时这个情形用录像保留下来,很值得后人看看,很有启发的教育意义。
尊师重道不是口里说的。所以我在台中,因为我也是六个老师之一,我们还有一张照片是开学那天照的,现在悬挂在我们新教堂里面。六个老师已经有三个不在了,都是念佛往生的。五个老师都是李老师的学生,老师这个表演给我们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也想像到我最初入学念私塾,我父亲送我上学那一幕的情景,记忆犹深。根基就是从这个地方奠定下来的。现代人有福报没有这个机会,在物质上享受确实是我们那一代没有办法相比。我自己求学,有许多同参道友到台中看过我的生活状况,都非常感叹,过这么苦的日子。人的成就,真的佛说的要「以苦为师」,没有吃过苦,不知道世间什么叫可贵,你怎么会想到圣学、圣人教诲?在佛门里面菩萨有教导学生孝亲尊师,菩萨来教,教你要亲近善知识,用什么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华严经》讲得很多、讲得很好,我们读了、听了多想想,应该怎样学习。
第六句是讲发菩提心,劝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这个名词是可以翻的,在翻经体例里面是「尊重不翻」,真正的觉悟。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直心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别人,所以在用里面就分成两种。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菩提心,说法跟《论》里头不一样,意思相同。《观经》里面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论里面讲是直心,经里面讲至诚心,合起来看意思就明白了。什么叫直心?真诚,真诚到极处,叫至诚。自受用经里头也说是深心,跟论相同。古大德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深心?说深心就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是深心,对自己。对别人,《论》里面讲是大悲心,经上讲的是回向发愿心,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很明白,就是以大慈大悲把自己所修得的一切福德功德布施供养给一切众生,不是自己享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舍己为人,一般宗教里面所说的牺牲奉献,这是他受用。
古大德又告诉我们,四弘誓愿即是大菩提心,这个地方讲的『无上菩提之心』,四弘誓愿第一句是他受用,第二句、第三句是自受用,深心;末后一句是菩提心之体,「佛道无上誓愿成」。从四弘誓愿我们就很清楚的明了,自己没有得度,决定不能够度人,自己没有成就,你也不可能成就别人。自己要成就,头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这是好善好德。断烦恼是好德、德行,学法门是好善。所以求学,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是讲断烦恼学法门。但是现代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讲断烦恼;不但烦恼不断,还要让烦恼继续不断增长,这是现代教育。儒家的教学,《大学》里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句话把儒家教学的宗旨全说出来了。儒家教育教的是什么?就这三句。第一个教明明德,明德跟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很接近,明德是个名词,上面又加一个「明」,那个明是动词。你要明明德,可见得你明德不明,不明就是佛家讲的无明;换句话说,一定要破无明,明德才能现前,明德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教学的目的在此地。
明德恢复之后要起作用,作用在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你学成之后如果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你的学问不就白学了?不但要知道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还要做到尽善尽美,「止於至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后头又有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止於至善?前面这是三个纲领,后面具体说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意思你好懂,什么叫平天下?天下太平。那个平是平等,以平等心对待天下一切人事物叫平天下,这是大学问,造诣到极处了。他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佛家讲的七情五欲烦恼;格是要跟它格斗,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断习气,从这里开始。跟佛家四弘誓愿里面讲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一个意思!格物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致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断掉了,你的性德现前,菩提心就发起来了。
儒家菩提心只讲了两条,诚意、正心,诚意跟《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至诚心是一个意思,诚意就是至诚心。它起的作用是正心,儒家只讲一个,佛法讲两个,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对自己好善好德是正心,对别人大慈大悲是正心。世出世间的圣人,所说教学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同。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彼此并没有听说过,孔夫子没有听说过西方印度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听说中国有孔子,这就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纲领,这么相似。我们读了之后当然有很深的感触,他们教学为什么这样的接近?没有别的,都是出自於自性,是性德的流露,佛经上常讲「佛佛道同」。
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现在菩提心不见了,菩提心变成了烦恼习气,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菩提心就现前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也就是真心就现前了。真心那就跟此地十方世界法身菩萨一样,他们都是真心。真心起的作用,「念念中,一一国土,世界海微尘数众生」,帮助他们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我们凡夫,这个心是情识,情识是自私自利,念念只为自己,不知道有别人,这是心量不一样。所以诸菩萨帮助佛教化众生,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帮助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第七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趣於菩萨不退转地。】
这个事情难,太难太难了,凡夫修行证果,为什么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这经上常常讲的,没有别的原因,就是退转,真的是进一步退十步。如果要能保持著不退转,凡夫成佛肯定是一生成就,就像《华严经》里面的善财童子一样,一生成就了。我们看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怎么成就的?没有别的,不退转而已。由此可知,退转是我们修行最大的通病。菩萨怎么样帮助众生不退转?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那就是自己要给初学做一个榜样,身教,这不是言教,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来给他看,让他亲自看到。日久天长,善根深厚的人会生起惭愧心,所以惭愧是善根,会生起羞耻心。中国古德所谓「知耻近乎勇」,那个勇就是佛家讲的精进。人为什么不能够精进不懈、为什么不能够发愤努力?不知耻。
有一年我在美国德州休士顿弘法,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在德州大学教书。我们吃饭谈起这个社会问题,尤其社会教育问题,他跟我说,我们今天之所以堕落,真正的原因是不知耻。我听了这个话非常赞同,人到不知耻什么坏事他都能做得出来。他跟我说,他有意思想搞一个学社,叫知耻学社,我说好,我非常赞同。以后我离开美国,不知道他这桩事情有没有进行?但是在我想像当中不容易,为什么?今天社会上知耻的人少了,你搞一个学社,到哪里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想法好、意思好,现在世间人找不到知耻的人,佛门里头也不容易找到,这个事难!知耻决定发愤,知耻决定勇猛精进。知耻是什么意思?我不如别人是我的耻辱,我应当要迎头赶上。什么不如人?我的智慧不如人、德行不如人。跟谁比?跟佛菩萨比,不能跟世间一般人比,标准是古圣先贤。
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常常教我以印祖做榜样,向印祖学习,现在的话说向印祖看齐,不如他那就是耻辱。印祖在哪里?他老人家留下来的《文钞》就是。我们天天读诵学习,仔细的反省检点,我能不能比得上他?无论在德行学问、自行化他,比不上,比不上要认真努力学习,确确实实以他做榜样,做印祖真正的传人,做印祖真实的法子。我在这些年当中,到处也是普遍劝导同学,学无量寿佛、学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在哪里?《无量寿经》。以阿弥陀佛做为我们学佛的典型模范,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就是把《无量寿经》落实,这个经不是读诵、不是讲解,我们要做到,做不到怎么行?真正知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是尽形寿,古大德常讲「一心称念,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这真的是大势至菩萨的学生。所以印祖一生的行持,我们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细心的来对照,他真的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的信愿行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完全相应。所以助佛弘扬教化,这是一个重点的课程。今天时间到了。
第八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得净智眼,见於如来所见一切诸平等法。】
菩萨助佛弘法利生,一定跟诸佛如来所示现的一样,没有差别。正如同世尊当时这些大弟子们,菩萨弟子、声闻弟子所示现的一般,即使在像法时期在中国所看到的各个宗派里面的祖师大德,他们的示现又何尝不同於诸佛?变质是在近代,时间并不很长,充其量不超过两百年。两百年前中国的佛法尚有可观,这两百年逐渐逐渐变质,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我遇到了,大幅度的变质,我们的学习就感到非常的艰辛,艰难辛苦。总算过去生中积的一点善根,在这一生当中有缘遇到真善知识,没有随波逐流、没有堕落,这真正是不幸当中的大幸,所以在今天我们为佛教还能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可是世风日下,奋起无人,这是佛法的可悲。靠什么人发愤图强将佛法再能够振作起来?要靠你们底下这一代。你们同学们自己想想能不能肩负起这个使命,振兴佛法、复兴诸佛菩萨的教学?这是大事因缘,不是小事。所以我们常常想想这个重担我能担得起来吗?想想实在不能。求别人?世出世法古德常讲求人难,那怎么办?求自己,自己不行,不行也要行,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坚固不退的愿,求佛加持。这是从前李老师教导我们唯一的一条道路,他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我们就凭这四个字。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三宝威神加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重新做人。如何能得佛力加持?心、愿、行与经典上的教诲相应,你就得到了。
所以这个问题端在多学、好学,一切时中亲近佛陀教诲,不离佛菩萨。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要是把佛陀教诲忘掉,你就离开佛菩萨了。换句话说,要想功夫得力没有别的,天天要读诵大乘,时时为人演说。特别是演,演是表演给人看,做出学佛的样子,欢喜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介绍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李老师传给我们的《内典研究讲座》、《实用讲演术》,那是方法,这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特别是初学,怎样把佛法介绍给一切大众,能令大众欢喜接受,要有一套方法。方法里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观机,观机在现代教育里面,实在讲就是师范学校里面所学的教育心理学。所以我们将佛法布施供养要投其所好,这是真实智慧。如果你介绍他,他不喜欢、他不愿意接受,我们这桩事情就做失败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这一句境界比前面真是节节高升,帮助一切众生『得净智眼,见於如来所见一切诸平等法』。什么叫「净智眼」?「智」是智慧,「净」是清净,清净的慧眼,这不是肉眼、不是天眼,你见到如来所见、一切诸佛所见的,诸佛眼中所见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没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现,能现的心性是一,所现的现象是无量无边,相上纵然千差万别,体性不二。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么不平等?为什么诸佛跟这些大菩萨们,这些菩萨都是摩诃萨,我们套宗门一句话说,他们见性不著相,所以法法平等。我们今天见到一切万法为什么不平等?我们著相不见性,都在相上起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是平等的,道理在此地。现在我们要怎样转?把我们凡夫错误的知见,这叫邪知邪见,如何能够转变成正知正见?从哪里转起?方法很多,所谓是八万四千法门。
我们今天用的方法是用经教,经教如何能转?那要有信心,《华严》跟大论里面都说:「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对佛有没有信心?每个人都说有信心,其实信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真有信心你肯定依教奉行,佛在经上教你做的,你没有做到,你不信。你要信,哪有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不信!这些话是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师给我讲佛法知难行易,不是知易行难。理太深太广,我们学的不到程度,实在讲我们学的是皮毛,永远都是皮毛,一分一毫都入不进去。什么原因?不信!信了他就会行。所以要看你信的多深,看你行的多深,那个跟你的信决定成正比例。所以我们常说《弟子规》你没做到,你对於儒不信,这是当然的,为什么?你知道的太少太少了。佛法五戒十善你做不到,说明你对佛法不信。出了家,说实在话现在也没人教,不教了;古时候出家先学「沙弥律仪」,你要想去受比丘戒,你的师父会考你「沙弥律仪」,你是不是真的透彻明白、记住了?还要在平时观察你,你是不是做到了?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能够记得住,你能够理解,你能够做到,你才有资格去受比丘戒。
过去三坛大戒不是一次受的,是分做三次。比丘戒,比丘要想发心去受菩萨戒,老师也要考你,你的两百五十条戒,你有没有记住?你有没有了解?你有没有做到?果然做到,你有资格再进一级受菩萨戒。那个时候的菩萨不是名字菩萨,至少入观行即的菩萨。不像现在,现在完全是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一次统统受完,受完之后问你什么也不知道,甚至於连沙弥十戒哪十条都说不出来。印光大师一生不做住持、不传戒,不收出家弟子,他老人家给我们做示范。真正发心出家,那就要发心把佛教从自己手上振兴起来。一定要做佛教复兴的运动,你是如来真子,你必定得到诸佛加持、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发这个心?肯不肯吃苦?要跟自己烦恼习气真的做一番斗争。我们不跟一切人事物斗争,要跟自己的烦恼习气斗争,要战胜、要克服,我们才能够担当如来家业。要恢复性德,性德是平等的,性德是清净的,性德是真诚的,平等的慈悲对一切众生,平等的礼敬一切人事物,这是性德的流露。
在《华严经》上,大行大愿,文殊菩萨所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所表的十大愿王,都是性德的圆满流露,不是从外面来的。这不是文殊、普贤的制作,不是的,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我们学习,就是要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完全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这样才能够转识成智。为什么?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是识,诸佛菩萨的教诲是智,我们把自己的情识放弃、放下了、舍弃了,我们完全依佛菩萨的教诲,这是在我们这个境界里头转识成智的入门。我们用这个方法,所以也要像这些菩萨一样,念念中不舍诸佛菩萨,不离,念念中都跟诸佛菩萨像宗教里面讲的「同在」。他们与上帝同在,我们要念念中与诸佛菩萨同在,那就是念念不离佛菩萨的教诲,你就与佛菩萨同在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是一个好方法。能不能转得成?全在好学,只要你真正好学,我相信你在这一生当中肯定转得过来。第九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安住诸力诸愿海中,以无尽智而为方便,净诸佛国。】
这个境界比前面又提升了一层,实在讲跟前面第九句相应,前面是助佛弘扬教化,这个地方是讲所得的成绩,帮助众生『安住诸力』。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前面说过,这十种智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称为智力,这种力量是从智慧生的,所以始终不离般若。戒定慧三学,慧是学佛人的终极目标,定是手段,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没有方法,你的智慧怎么能开?怎么能现前?要想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你要是舍戒与定,决定没有这个道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从因地修行证果都不离戒定慧,我们想舍戒定而得智慧,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古德教学,入佛门五年专精戒律,他修学有次第;五年之后,才可以进禅堂、进讲堂参禅学教。戒是根基、基础,五年的时间给你学习,如果五年时间学不好,时间可以延长。
现代人为什么学佛不成就?把基础丢掉了,一入佛门就去研究教理去了。他将来的成就,我过去在讲席里头也常说,就像是花瓶里面插的花,很好看,他学了教也会讲经说法,也讲得头头是道,没有根,死的!他所表演的实在说就是佛家讲的世智辩聪,他表演的是好,他没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不是从听教来的,不是从研究教理上来的,全是世智辩聪。真实智慧从哪里来的?从禅定来的。禅定从哪里来的?从断妄想分别执著来的。阿罗汉断见思烦恼,也就是世出世间一切的执著他没有了,成九次第定,他得正觉。菩萨往上再提升一层,尘沙烦恼断掉了,定功就更深,智慧高过阿罗汉、辟支佛。再向上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菩提心现前,真心现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现前。
无量无边的法门没有例外的,净宗特别,不断烦恼,但是祖师大德引经据典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烦恼是可以不断,但是要伏得住。净宗是伏烦恼,烦恼是有,没错,根没有断,不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烦恼习气能控制得住。用什么控制?用这一句佛号。所以念佛要会念,现在念佛的人很多,他不会念。什么叫不会念?烦恼习气控制不住,还是会发作、还是会起现行,叫不会念。会念的人,他这一句佛号的作用就是降伏烦恼习气,烦恼刚刚一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压下去。古大德常说,真正会用功的人,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用在我们净土宗这个觉就是佛号。我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贪瞋痴的念头起来了,念头才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压下去。顺境把贪恋的心压下去,逆境把瞋恚这个心压下去,一天到晚不离这个,这是用功,真会用功,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在《无量寿经》里面世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是阿弥陀佛的别号,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的心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法子重要!
那我们现在看很多人,念佛是念佛,烦恼照起,压不住、控制不住,处事待人接物常常起现行,这怎么行?这样下去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结个缘。所以学佛要有智慧,我们用一句佛号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控制住、压住,这是智慧。果然被压住了,压得服服贴贴,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再不起作用了。有没有这种人?有,你仔细看看有不少念佛往生的那些老阿公、老太婆们,你看他们在世对人一团和气,无论对什么人恭恭敬敬笑眯眯的,你赞叹他也好,你毁谤他也好,你欺负他也好,他总是那么欢喜,那是功夫得力,他的烦恼习气被他那一句佛号控制住了,它起了作用。无论对什么人、对什么事,乃至於对一切众生,都是一个坦诚的心,真诚心,确确实实你仔细观察,他用的心真的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那是念佛功夫得力了。他的心愿求生净土,他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去之前,对人对事对物他懂得积集资粮,也就是说他修福,念念不忘修福修慧,他在攒积他往生的资粮,临终时候增高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们在平常只要细心观察,很清楚、很明白都摆在我们面前。凡是修学夹杂自私自利、夹杂名闻利养、夹杂著不善不净,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成就。这种人不免为境界所转,而且很容易为境界所转,我们一般人讲禁不起考验,他哪里会有成就?
这一句里面讲到『以无尽智而为方便,净诸佛国』,我们在回向偈里面常常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向偈里面境界深广无际。但是我们一般人念回向偈有口无心,所以它不起作用。回向偈是庄严佛国土,在《华严经》上庄严无量无边一切诸佛国土,不是一个佛国土。我们念佛人念这个回向偈「庄严佛国土」,是庄严西方极乐世界一个佛国土,也算不错了!拿什么庄严?「愿以此功德」,有什么功德?念一卷经有功德吗?念个几千声、几万声佛号有功德吗?什么叫功,什么叫德,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说福德,肯定有,功德则未必。功德是什么?念佛的功德是在得定,真的用念佛的方法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了,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念掉了,这是功德。念经,念经开悟,明理开悟,破迷开悟,这是功德。由此可知,我们学经教的人天天在读诵、天天在学习,天天有悟处,你天天功德在增长,真的觉悟了。觉悟一定落实,觉悟不能够落实、做不到,没有功德,还是福德边事,福德那一边的!要落实。所以功德诸位要记住,戒定慧;如果就五分法身讲,解脱、解脱知见,与这个相应是功德,与这个不相应是福德。
所以学佛的人修福那是肯定的,但是福德实在讲弊病很多。你看看世间,我们在历史上看,在现前这个社会上看,许许多多大富大贵的这些长者,那是福报,他福报从哪里来的?都是在佛门里修的。小福报,一世两世所修积的;大福报,十几世、几十世所修得的,一生当中享尽了。享福的时候没有不造罪业,所以福享完之后,罪报就现前,很少不堕三途。所以佛在经教上常常警惕我们,这个作法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享福的时候他不修福,他造罪业。福报愈大造的罪业愈重,福报小的人想造罪业他造不成。福报大的人,他杀几千人、几万人他没有罪;没有福报的人,杀一个人都要去坐牢,都要去偿命,要判你死刑,不一样!所以「以无尽智而为方便,净诸佛国」,全是真实的修行。如果不能依教修行,没有这一分功德,你怎么能庄严诸佛国土?真正庄严诸佛国土是明心见性,那是真的庄严了。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