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三讲)  2001/12/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3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最后一段,大科第九,天地徵祥:

前面我们将第八大段座内菩萨介绍完了,末后善勇猛菩萨总结我们要注意,「以佛力故能宣说」,确实不但是诸大菩萨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要求三宝加持,即使诸佛如来也同样的请一切诸佛加持。这一点我们要能够体会、要能够学习,决定没有丝毫傲慢的念头,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念头,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我们是有意无意当中都表现著傲慢、自以为是,我们看看这些经文,应当知道反省检点,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末后这一大段讲三桩事情,第一个是六种震动,六种每一种里面都有三种,就变成一十八种震动。震动实在讲,是震动九法界众生的心,我们在《华严经》看到,不但是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看到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种种形象的示现、言语的教诲,心里大为感动。心里面感动,佛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一感动,天地万物没有不感动的道理。清凉大师说这是明显的证明,给我们作证。第二段看到这些世主,同生众菩萨也是世主,为什么?菩萨是一切众生修学所依靠的真善知识,都来供养佛。第三段是总结,清凉大师说得很好,「佛成正觉」,示现成佛。「众海云集」,云集,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佛刹,微尘数的佛刹,一一佛刹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全是华严会上的大众,真的是一个都不漏,包括我们本人在其中,也包括我们所居的境界国土都在其中。当然这里面有觉有迷,迷了变成六道凡夫,觉了是诸佛菩萨四圣法界的大众。我们虽然迷,但是迷有代表,庆祝这个法会,赞叹佛陀教诲众生,显示佛智慧德能的高深。再看九法界众生,感恩戴德依教奉行,为之供养,感动得「天地为之呈祥」。这是末后三段经文的大意。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尔时华藏庄严世界海。】

这一句就是一段,这是说「动处」,这是从哪里动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清凉大师说得很好,「诸天重重,并华藏之内,故云其地,何所不该」,全都包括在其中,「染净融故,虽标摩竭,而地震华藏。」实实在在讲,不是这一个「华藏」,这个华藏从近处说;如果就其影响来讲,当然是遍法界、尽虚空都为之震动。为什么?宣说如来究竟圆满的大法。第二句也是一段:

【以佛神力。】

这是「动因」,什么原因动的?『以佛神力』。这一句是说明感应道交,也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里面要是就我们凡夫境界来讲,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地球上八相成道;毗卢遮那如来在华藏世界示现大转法轮,清凉说「亦兼成道」。在本经这些境界讲得很多,所以感动得天地呈祥,六种震动。六种震动,在《大智度论》《阿含经》里面有说八种因缘,第一种说大水动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地球上许多科学家研究地质学的,这个地球过去至少受过四次大洪水,洪水泛滥,地壳起了变化,这是大地震动,这个震动是有灾难的,众生业力所感。第二种是尊神试验他能力的时候,大地会震动,那个能量巨大,这种震动大致上不会有什么灾难,他在轻轻的试验,不至於造成灾难。第三种佛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入胎的时候,这个时候地震动,出胎的时候地也震动,成道的时候、转法轮的时候、终止教学的时候、入般涅盘的时候,都会有六种震动的相现前。还有一种说法在《大智度论》里面,授菩萨记的时候,也就是如来传法传给菩萨,为他授记,告诉他,他在什么时候应当成佛,这是大事因缘,所以地神欢喜,现这六种震动的相,表达他喜悦之情。「以佛神力」,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是大转法轮,为一切众生宣扬究竟圆满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佛的神力,地神的欢喜踊跃,所以这个境界就现前了。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踊,遍踊,普遍踊;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

『动』第一种,『起』第二种,『踊』第三种,『震』第四种,『吼』第五种,『击』第六种,我们通常讲六种震动就是讲这六个。每一个震动里面又有三个,三六十八种震动的相。震是音声,动是形状,声里头有吼、有击,击是碰撞。「形兼起踊」,从形相来看,地从下面升上来,「起」是慢慢起来的,「踊」是突然起来的。震是声音,是隐隐出声,声音不大,吼声音就很大,你会听到很大的声音,击是碰撞。这些事情,我们曾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地震带,佛经上说的这些形相我们都有相当深刻的体会,但是大地震会带来灾难;佛讲经说法是好事情,总不能让众生带来灾难,对的,佛绝对不会伤害众生。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六种、十八种的动相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是说虚空法界无量无边众生,遇到希有的因缘,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为我们说究竟圆满的大法,心里头感动。只要听到的人,哪个不欢喜?不但欢喜,马上要去听。我们不说别的,在这个世间遇到一位善知识,听说他有德行、有学问、有修持,证果不敢说,这三种我们可以肯定;於是常常打听他在哪里讲经,特地去听,很远的地方特地去参学去听,你们想想是不是这六种震动的味道?

往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是每个星期三讲一次经,在「慈光图书馆」,他是固定的。所以每个星期三我们看到讲堂里面有贵宾,从台北来的、从基隆来的、从新竹的,南面有从台南来的、从高雄来的、从屏东来的,还有从台东、花莲来的,这不就是把整个台湾岛震动了?他们星期三一早就到台中来了,晚上听经,有的人听完之后晚车就回去了,有人听完住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就回去了,每一个星期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非常感动,这就是十八种的动相所表的意义,不是真的地震,真的地震那还得了吗?那佛不会受人欢迎了,佛来了我们有灾难来了?所以是震动。

我们再问,佛入胎的时候、佛出生的时候,也有这十八种震动,那是怎么回事情?佛入胎谁晓得?佛出世谁晓得?佛修行证果、讲经说法是听说了,这个我们还能理解;没错,佛入胎、佛出世,我们这些人茫然不觉,但是天地鬼神他知道,他们震动了。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在世尊八相成道变相图里面看到,色界天、欲界天,他方世界的菩萨们、声闻、缘觉,佛出胎的时候,他们都在空中合掌恭喜赞叹,他们震动了。我们人间不晓得佛出现在世,他们知道;人间里面这些国王大臣听说净饭王生了太子,到宫廷里面来祝贺,那是人间的事情,那不算震动。所以要晓得,佛菩萨的示现真正是九法界众生都感动,希有难逢!

我们这几年讲经也有个现象,我在新加坡讲经,从世界各个地区的同参道友们,常常组团到新加坡来参学,他们假期有限,短的住一两天,长的住一两个星期,难得了。我在香港讲经那就更普遍,来自中国大陆的,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几个团体来。如果是常年住在一个地方讲经,来参访的同学们相继不绝,这也是六种震动表法的意思。十八相,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唯一方动」,这就叫做动。譬如李老师在台中市讲经,每逢星期三,台中市的佛友都来听经,这是动的意思,「一方」。如果他这个感动是四方的,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影响力,这个大家好懂,他的影响力周遍四方,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人都想来听,所谓是不远千里而来,这就叫『遍动』。如果影响力更大,连海外的佛门弟子也闻风而来,那就叫『普遍动』,所以「遍动,普遍动」是说它的影响力。

「动」的作用在哪里?《胜思惟梵天经》里面讲七种,第一「令诸魔怖故」,第二「为说法时大众心不散乱故」,第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第四「令众生知法相故」,第五「令众生观说法处故」,第六「令成熟者得解脱故」,第七「令随顺问正义故」。七种有具足有不具足,不具足或者是有一两条,具足是七条统统具足,那是诸佛菩萨。我们人间善知识讲经说法,七个都具足的不多,但是这里头的意思我们要晓得。第一个怖魔是真的,凡夫讲经说法魔都讨厌。你讲的不是正法,魔笑笑:「这个无所谓」,你如果说的是正法,魔头痛。为什么?众生听闻正法,生出离之心,这个出离心就是有心想出三界,想了生死。像我们净土宗的人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魔头痛,为什么?我们只要不离开娑婆世界,都是魔的眷属,我们离开了,他的人口减少了,他希望他的国家兴旺,人丁也兴旺,如果听说你移民到别的地方去,他限制,他不准你走,不喜欢你走;魔恐怖是恐怖这一条,不是怕别的。如果你自己求往生,你还带一批人走,那他不就更麻烦了?所谓是好事多磨,佛法的修学传播是世间第一等的好事,魔常常来做障碍,我们晓得他为什么来做障碍,他是不希望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希望我们永远在六道里面为他所统治。魔怖的是这桩事情。

第二是警策,世间善知识弘护正法,有这个意思,说法的时候大众心不散乱。所以讲堂称为道场,何以故?在这个场所大众在一块薰修,成就戒定慧三学。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佛法里面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所谓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多,有八万四千、有无量无边,统统修的是戒定慧。我们讲的是三学六度,只是方法不一样,我们现在人讲手段不一样、方式不一样,内容完全一样。如果离开三学六度,那就不是佛法;如果是佛法,决定不离三学六度,不管它是大乘是小乘、是显教是密教、是宗门是教下,全是修的戒定慧三学。讲经这个道场也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守规矩、守法,懂得怎样听经、怎样奉事善知识,这是戒学。听经自始至终,这一座譬如说两个小时,从法师开讲一直到他讲解完毕,你都能够摄心一处,我们今天讲专心的来听讲,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这是持戒。一心专注是修定,听得字字句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修慧。你这两个钟点在讲堂干什么?修行,修什么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我教诸位同学,你们将我讲经的录像,我们一堂课一个小时,你能够将这一堂课重复听八次,每一次都非常认真,一点都不马虎,你一天八个小时在修戒定慧。你要真正懂得方法,你会开悟;不懂方法那就没办法了,一面听讲一面还胡思乱想,这就把你三学全部都破坏了。修行的方法非常非常多,你们要问我用什么方法?常常有人问我:「法师,你念佛是怎么念法的?你学佛是怎么学法的?」我跟你们真的是不一样,我念佛没有念佛的形相,没有念佛的声音,你能跟我学吗?但是在念佛堂跟大众在一块念佛,那跟大众完全一样。我是怎么念佛的?我读经,我用的是这个方法。我要解义、我要落实。我在经上看,佛是怎么存心,原来佛的心大公无私,清净光明,大慈大悲,利益尽法界遍虚空一切众生,我知道我要学,我要学得跟他一样,我用这个方法念佛,完全表现在我日常生活当中。

我学《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肯定要把四十八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我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我自己的本愿,我的心跟佛心相同,愿跟佛的愿相同,行跟佛的行相同,以前同不同不要管它,自然相同。果然完全相同了,连鬼神都说,你所说的字字句句全都是经。这样念佛,这样学佛,哪有不满愿的道理?我们想求生极乐世界侍从阿弥陀佛,一定能满愿,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什么时候往生?随时可以去。现在为什么不走?这个世间还有不少苦难的同学,他们也有心,那我们就有义务帮助他。现在住在这个世间不是为自己,与自己毫不相关,是为著缘分。这个地方众生有缘,有缘就多住几天,没有缘就不住,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空间无限大,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微尘数的国土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是我们常常往来的场所,他怎么不自在?决不是局限在这个地球,也不是局限在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所以讲经警策的作用、警众的作用,凡夫里面也有;毗卢遮那佛讲经,那个境界我们凡夫没有法子测度。

第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什么叫放逸?我们现在一般人讲很随便、很马虎、不认真,这都是放逸,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你的修学不能成就。放逸,我们世俗人常讲的懈怠懒散,说得文雅一点叫放逸,说得粗俗一点就是懒散,他怎么会有成就?讲经说法常常在劝导他、常常在勉励他,引用许多例子,有正面的、有反面的;反面的例子说明懈怠懒散的人他不能成就,他堕落了,你听了之后有所感动,要好好的精进;正面的例子是让你看到生惭愧心,人家为什么能成就,我为什么不能成就?宋朝的莹珂法师,大家都晓得他放逸、他破戒、他不守清规,并不是他有意恶劣,我们现在一般常讲的劣根性,烦恼习气太重;但是他还有一念善根没断救了他,他有自知之明,自己晓得这一生的行业必堕地狱,他自己肯定,於是畏地狱苦,畏怖之心生起来了,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没有方法救他,不堕地狱?

同参道友也很难得,送他一本《往生传》「你自己看看」,他看了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到那些念佛人各个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了;於是他发一个大愿求生净土,勇猛精进,把自己寮房门关住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没有吃饭、没有喝水,一直念,日夜不休息,那叫真勇猛、真精进,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众生有感,佛就来应。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努力,到你临命终时我来接引你。」莹珂确实是有自知之明,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习气太重,我禁不起诱惑,我很容易被境界所转,那十年当中我又不知道要造多少罪业!」跟阿弥陀佛要求,「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阿弥陀佛也接受了,他说:「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莹珂非常欢喜,「好!那就一言为定。」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他。

於是他把他的寮房门打开,告诉道场大众:「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一般人都觉得他奇怪,他房门关了三天,不知道他在干些什么,门打开之后口出狂言。他在道场没有人尊重他,好在时间很短,「看看三天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上殿的时候,他请求大众念佛送他往生,大众也欢喜,看看是真的是假的,念佛念不到一刻钟,他跟大众讲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就走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死尽偷心,他做不到;不能够万缘放下,他做不到。莹珂真的是觉悟了,怕堕地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求阿弥陀佛来接引,这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例子。

近代谛闲法师的锅漏匠徒弟,也为我们做了示范;莹珂法师三天,谛老法师这个徒弟三年。谛老法师教他的方法妙极了,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赶紧接著念。他难得,遵守老师的教诲,百分之百的奉行,他成功了。这都是「令放逸者生觉知故」,只要一觉悟,回头是岸,这个人就得救了。第四个是「令众生知法相故」,简单的讲,佛法教义、教理、教行、教果,学佛不能不懂。教理行果各有形相,都得要清楚、都得要明了,我们修学才会有成就,才能够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就不疲不厌,自然就能够勇猛精进。

第五条,「令众生观说法处故」。在这部大经里面,清凉大师虽然给我们说九会七处,而李长者他老人家在《合论》里面讲十会十处;大师跟长者,说法不相同,意思并没有矛盾。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佛法的圆融自在无碍。实际上,说法处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是毗卢遮那佛的说法处。这个境界不可思议,如果我们体会得,真正是受用无穷,真的古德所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学法当然也是无法不圆。问题我们如何能够养成圆顿根性?「七最胜」里头第一条菩萨种性,我们比那个还要升一级,圆顿菩萨种性。这个要培养,不是做不到,如果我们懂得怎样培养,不是做不到的;培养的方法也有很多种,无量无边。像我们这种根性的人,所谓是知识分子,不是上根利智,也不是下愚,中等程度的知识分子,最殊胜的方法是依教。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要知道就是为我们这一类根性的人,换句话说,我们从教下入门最为理想。对於大教首先要具足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没有信心不行。於经教要具足信心,於善知识要具足信心。善知识虽有不善之行,我们对他还是具足圆满的信心,我们成就了,这些话是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的。善财童子出去参学,菩萨教他参学的心态、心理态度,就说得很明白。实际上文殊菩萨教善财就是教我们,我们是凡夫,看到别人有一点小小的过失,就放在心上批评议论,对他的信心大打折扣,到最后损失是谁?损失是自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文殊菩萨教善财,看到善知识有过失,我们学他的法,不学他的过,这就对了。善知识他真有法,清凉大师说得很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论到中国大圣大贤,尧舜,尧舜要想做到没有过都很困难,何况是一般人?你要找到一个完全没有过失的老师跟他学,清凉大师说除佛之外你就找不到了;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你到哪里去找?又何况大善知识他们通权达变,有许多过失他是故意示现的,他是特地要度某一个众生的,我们凡夫哪里知道?老师接引的大众多。

我过去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接引大众,台中莲社登记有姓名有地址的二十多万人,那个时候他在台中教学才十几年。这二十几万人当中,你说那个根性多复杂,他老人家善巧方便,随机施教,对哪个人是哪个方法,我们看到一些,没有看到完全。我们明白了,我们从这里头学习,为什么?我自己选的是这条路,将来我接触的大众面也非常广,也非常复杂,我对哪一类众生,我要用什么方法来接引他。方法手段不相同,有正面的教化,也有负面的感召他,不是一个方法,不是一个模样。但是我们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帮助他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手段方式是灵活的。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不是看一面,要看他的方方面面,我们那个尊敬心、尊师重道的心才生起来,才会受感动,才会真正佩服。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你在各种经典里去看,方方面面去体会,如同释迦牟尼佛就在我身边,就在面前。为什么?经典讲得太详细了,比儒家经典讲孔老夫子详细多了。我们从经教里头确确实实如同跟释迦牟尼佛在一起,时时刻刻形影不离,怎么会不得利益?

第六条「令成熟者得解脱故」,这一条很重要。根性成熟的人,用现代话来说,帮助他往生,勉励他、引导他,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帮助一个人往生,就是帮助一尊菩萨成佛。他不往生的时候,说老实话他是凡夫,他往生了,这个人肯定是菩萨。为什么?成熟者,菩萨是成熟者;成熟者他所示现的形象不相同。在我们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要细心观察,没有善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这个占多数;已经有善根的人,他听到佛法,听到佛名,生欢喜心、生恭敬心,这个人有善根。有善根的人,要帮助他善根增长,换句话说,要防范不要让他退心。善根成熟的人是哪一种人?对这个世间厌倦了,有一种恳切的愿望求生净土,这善根成熟了,我们要帮他一把,要教给他成佛的方法。有些人不相信净土,用什么方法?《往生传》。古时候念佛往生的人,《净土圣贤录》,近代往生的人,《近代往生传》,多看这些。如果对这个,「这是记载的,未必可靠」,多多给他看因果报应的这些事迹,这个愈近愈好。所以我在台湾时期,有不少同修他们在搜集,从报纸杂志搜集不少,近代的确实有其人、有其事,说起来大家印象都还很深刻,好!中国、外国到处所搜集的,你让他先看这个东西,会启发他的信心,然后再给他看《往生传》,他就能接受了。

人肯定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先决条件是我学佛要肯定人不是死了一切都完了,那是决定错误的邪知邪见。既然人有来生,聪明人应当好好的为来生著想,这一生很短,来生很长。聪明人有前后眼,能够想到来生后世我要到哪里去?来生后世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法?我们平常有没有想到?有没有常常想到?人常常有这个念头,他就会变成根熟了。若非根熟,这种念头可能是偶尔有之,不会常常有;常常有,根熟了。还有一些人厌世,在这个世间住久了,什么样的场面也都经历了,最后感觉是无聊,厌世的人他那个结果多半自杀了。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任何方式自杀,事实是他每七天要重复表演一次,那很痛苦,这真叫自找麻烦。这样的人你要是劝他,「你既然对这世间厌倦了,到极乐世界去不是很好吗?」可以介绍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引导他亲近阿弥陀佛;往往他回头,他会比一般人更用功。为什么?一般人对於世缘贪恋,舍不得放下,他对世缘冷淡了,没有贪恋的心了;如果他找到一条正路,他会很用功很努力的去修学,他会成功。这真正是从三途把他救出来送到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世间讲经说法,有这个功德利益。

第七条,「令随顺问正义故」。随顺大众修学,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向善知识、向同参道友请教,教学相长,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断疑生信。所以讲经的道场,如果是有特别殊胜的缘分,纯正之法没有不感动人心的,没有不影响社会大众的,在佛法里面讲影响所及九法界众生。这一段就介绍到此地。我们看第二段「兴供」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雨於如来道场众海。】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一段,这一段是标数。『此诸世主』,是我们以前从开经一直念到这个地方,时间也长了,回想起来真的是不少。异生众是世间的世主,包括二十八层天,六道里面的修罗、罗刹、八部鬼神。十九类的杂神众,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去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十八层天;下面有畜生、饿鬼、地狱。每一个族类都有领导人,我们现在讲领导人,或者说都有首领,佛经里面称为王,就是这一个族群里头的带头人,他出来做代表,很有味道。这个代表还组成代表团,你看每一族类都有十位,有的时候有十一位,每一个族类有个代表团。这十个人里面第一个人是总代表,另外有九个或者有十个,每一位代表都代表他们同类的无量无边的大众。因为在经表面上看是华藏世界,实际上包括了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九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的境界,真正是不可思议。「此诸世主」,是讲前面这些大众。

『一一皆现不思议诸供养云』,他们在大会赞叹之后供养,带的这些礼物,都是教给我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学。你看看我们到一个地方,不管这个地方是生疏还是熟的地方,先要懂得去拜会,拜会先要懂得礼节,礼貌要周到。见面的时候要知道称赞,要晓得怎样称赞法,这菩萨不都教给我们了吗?称赞之后,你带这些礼物要送礼供养。这教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在这里学的时候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要是学会了,你会受到社会一切大众的欢迎。实在讲,这么长的经文所表演的全是四摄六度,一句都说尽了。带的供养『雨於如来道场众海』,这个雨是动词,形容供养具之多,好像从空中落下来一样,来供养道场大众。大众是谁?尽法界遍虚空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上诸佛如来,下三途众生,你看看这个境界多大!心量多大!

下面有十二句,这是简简单单举几个例子,为什么?这些世主供养具你怎么能说得清楚?同时也没有必要,简单举几个例子说说就可以了。

【所谓一切香华庄严云】

现在送花是最普遍,无论是在中国在外国,特别是在外国,一切喜庆聚会都送花。送一篮花,送一盆花,送一个花环,最少的送一枝花,代表他的敬意,供养!送香,庄严道场。前面给诸位说过,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华严道场。这是礼物里头第一类的。第二类:

【一切摩尼妙饰云】

这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看到的珠宝,这属於珠宝一类的。当然这一般价值比较高了,送这些珠宝、首饰一类的身上的装饰品。这里面也包括环境里面的装饰品,因为底下它还有:

【一切宝焰华网云】

这不是装饰在身上,这装饰在居处环境,你居处的房屋宫殿。像现在我们遇到外国的圣诞节、新年,有些街道上在夜晚许许多多的灯饰,真的是五光十色,道路的上空都结成光网,『宝焰华网』。这个地方小城市,没有那么繁华热闹,我们在香港处处能看到。在新加坡,你看每一年最热闹的乌节路,你在乌节路上能看到「一切宝焰华网云」

【无边种类摩尼宝圆光云】

有些我们这个世间没办法比喻的,『无边种类』是讲种类的繁多,太多了。『摩尼宝圆光』,摩尼宝成就的圆光,「圆光」表圆满的智慧。

【一切众色宝真珠藏云】

珍珠我们这个世界也有,七宝之一,但是比不上天上的七宝,更比不上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的七宝。你要问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唯识所变」,都是「从心想生」。我们六道凡夫的心想比不上天人,比不上声闻缘觉,更比不上菩萨,哪里能跟佛相比?每一种供养下面都用一个「云」字,这个云代表的意义很深,代表「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形式上供养一丝毫都不欠缺,礼貌周到,心里面清清净净一尘不染,那叫云。没有著相,这个供养才叫功德圆满;供养要是有执著,那就是福德不是功德。一切供养当中,我们人与人交往,我们礼物总是尽心尽力做得非常圆满,做得非常的丰富美好,心里头清净、痕迹都不著,这是功德。显示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在这个供养里头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事物是个代表,实际上是用你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在供养,真实的供养,东西是表法而已,这个意思一定要懂。第六句:

【一切宝栴檀香云】

这是讲我们佛门常用的檀香,这是燃香供佛很名贵的供品,檀香里面尤其是沉香。第七句:

【一切宝盖云】

『宝盖』是属於庄严具,我们一般讲道具,它也有作用,防止日晒、防止灰尘。在从前帝王大臣出巡的时候,仪仗队里面不能少的。第八句:

【清净妙声摩尼王云】

这一句我们晓得是音乐,乐队,『清净妙声』;『摩尼王』是如意宝,用它来形容清净妙音,你听了非常悦耳、非常欢喜。演奏的这个音乐,都是能够帮助人消除烦恼,得清净智慧。第九句:

【日光摩尼璎珞轮云】

『日光』,在我们人世间,光明最大的是太阳,其次是月亮,第三种是灯光,所以常用「日月灯」,在此地这是比喻,像太阳那样的光明,那样的圆满。『璎珞轮云』,「璎珞」是戴在身上的,是属於身体的装饰。

【一切宝光明藏云】

『一切宝』就多了,众宝杂成,每一种宝都放光,光色不一样。众宝聚集在一起叫『藏』,所放的光所谓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这些通常我们中国人讲聚宝盆,用盆盛的各种的这些珍宝。末后一句:

【一切各别庄严具云】

前面是共同的,后面这一句有各别的,有特别表法的意义。总结:

【如是等诸供养云。其数无量,不可思议。】

这一句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为什么?世主的数量不可思议,每个人带的这些供养品当然是不可思议。

【此诸世主,一一皆现如是供养云,雨於如来道场众海,靡不周遍。】

参加华严法会,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世主,每一位都带著共同的供具,香华、幡幢、宝盖,有各别特别的供养,数量无量无边,到道场来供佛供众,『靡不周遍』,圆圆满满。我们可以冷静思惟这样殊胜庄严的境界,细心去体会佛法究竟圆满无比的殊胜;不仅是我们要学,九法界的众生哪一个不要学?哪一个可以不学?我们对於学佛的信心、学佛的意愿,真的是油然而生。不用去劝勉,你只要看到这个境界,自自然然就发心了。后面这一段「结通无尽」,这是总结。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如是供养。】

这一句是结华藏世界之内的,「结华藏内」

【其华藏庄严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为供养。】

到这里是一段,这是结华藏世界外的。我们从这里能看到,首先是说大会里面,『一一世主心生欢喜』。哪里还会有分别执著?这个世界原本是一家,我们今天不了解事实真相,分自分他,彼此不但不能相容,还产生嫉妒障碍,造作许许多多错误、罪业。什么原因?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在这里看的,你看那个大世界里头,刹土与刹土、族类与族类是一家,华藏世界是个大家庭,是自己的家庭。如果我们真的体会得,明白、觉悟了,那恭喜你,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华藏世界是净土,华藏世界是法身,身即是土,土即是身,身土不二,这叫法身。自性般若遍虚空法界,那是智身。觉悟之后,妄想分别执著永远断尽了,这是大自在身,真正解脱身。虚空法界是自己生活的境界,我们现在的话讲,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是我们活动的范围,尽虚空遍法界!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维次,这个时候所有不同维次的空间全部都突破了,所有一切障碍都消除了。

底下一句华藏世界外的,我们讲影响所及;「影响所及」实在讲,这一句话并不恰当,为什么?因为有影响所及你还有内外的差别,实际上内外的界限没有了,『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为供养』,真的是尽法界、尽虚空界融成一个整体。我们想想这一种的气象,这样的殊胜庄严,真正不可思议!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