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二讲)  2001/12/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2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善勇猛菩萨偈颂第九首:

【或见佛相福庄严,及见此福所从生,往昔修行诸度海,皆佛相中明了见。】

这一首偈是赞颂「见佛福相」,也有四个意思。第一句是讲「见福相」,诸佛如来圆满的福相,是九法界众生所仰慕的,佛的相好光明,也是九法界众生所不能够相比的。什么原因?第二句说出来了,『及见此福所从生』,从果上我们就见到因行。大乘经教了义经典,佛为我们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相好真正的原因,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这个道理要懂。自性本具的三种真实的德用,第一个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第二个是能力,我们常讲万德万德,无所不能;智慧是无所不知,能力是无所不能,自性本来具足的。今天说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会,你为什么不会?迷失了自性,所以就变成什么都不会。还有一个,就是自性本具相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

为什么说「及见此福所从生」,这句话怎么讲法?我们迷失了自性,把我们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力、相好统统都失掉了。这个失掉叫做迷失,同学们一定要知道,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恢复?觉悟就能恢复。迷了!迷的样子是什么?总的来说,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迷的样子;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觉悟的样子。这是佛教导我们总的纲领、总的原则。所以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自己一定要明了「我在迷,我没有觉」,为什么?觉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还有。这三种就是三个不同的层次,迷悟有浅深,这三种情形都有,迷得很深、迷得很重。

佛经里面常常说这些东西叫做烦恼,妄想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统统具足是六道凡夫。如果这三种烦恼非常严重,那就必定堕三恶道。这三种烦恼里面我们去掉一种,不执著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烦恼就轻了,证阿罗汉果。你就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出不了十法界。六道轮回是个小圈圈,十法界是大圈圈,小圈圈出去了,大圈圈出不去。为什么?你的妄想分别没有断,你只断执著。更进一步,我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了,心更清净,定功更深,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诸位要晓得,不取於相不是把那个相不要了,那你就错了,心里头不著相,不是离开外面的现象;你要把外面现象离开了,那叫恶取空,那个错了,那是外道,那不是佛道。外道依旧是迷而不觉。六根对六尘境界,比凡夫、比二乘清楚得多;佛家常常讲,对於一切人事物,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清楚明了,这是智慧。

虽然清楚明了,一丝毫不沾染,就是佛教给须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两句话用现代话来说,外不著相,决定不会受外面境界干扰,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眼,我见色绝不被色所转、绝不被色所动、绝不被色所迷,决定不为色相影响;耳不被声影响,鼻不被香影响,舌不被味影响,你就能入事事无碍的法界,事事无碍就是华严境界。凡夫眼见色被色所迷,顺自己意思的起贪爱,不顺自己意思的起厌恶,他被外面境界所转了,被外面境界所动了。一个修行人跟普通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凡夫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决定起贪瞋痴慢,决定起自私自利,决定会有控制占有这个念头生起,这些念头、这些行为,给诸位说,真如本性里头没有!佛教导我们的,真如本性里头没有的东西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要彻底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没有的东西嘛!自性里面有的,我们要保持,自性里有的是什么?般若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

像世尊为我们示现的那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到人间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我们这个世间人,如是的分别执著;佛很慈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执著三十二相,我就现三十二相,你们执著八十种好,我就示现八十种好,现这个福相给你看。实实在在的自性本具,那个相好是无量无边,没有止尽的,我们要懂得、要明了。於是佛这种示现,不说别的,就拿世尊应化,为什么?给我们有最明显的启示。他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成佛、菩萨示现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实在说,我们读佛经千万要记住一句话,不要死在名句之下;一百劫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是个很长的时间,不一定是一百劫。因为时间跟空间在佛法里面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它不是事实,所以说长说短,并没有一定的长短,是从相对来讲的。我们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不是佛的意思。换句话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种善因,善因就得善的果报;由此可知,这一百劫佛菩萨示现的是什么?原来是因果教育。

菩萨示现成佛,最后一个阶段示现给众生看的是因果教育。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的果报,你看看这个味道多么深远!於是世间人不一定有求觉悟的这个念头,但是没有不求福的、没有不求相好的,相貌实在长得不怎么样还要去美容。你看街上很多美容院,他们赚什么钱?赚想得相好的那些人的钱。我们也曾经听不少同修说,美容起的副作用到最后把整个相貌都破坏了,还得了一身病,因为他注射化学东西。总而言之一句话,好美心切!喜欢相好。连阿难尊者也不例外,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为什么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著迷了,他心里想世尊相貌这么好,这种相貌绝对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来的,他出家修行目的是为修相好。你看看一百劫这个用意多深,这是提倡因果教育。

相好包括依正庄严,我相貌好,体质要好,身体要好;相好身体不好,常常多病,那个不圆满。身体要好,我居住的环境要好,居住在这个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都知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菩萨学佛目的在此地,不是求个人解脱,求个人解脱是一个理想的愿望,但是很不容易达到。大乘佛法:我一个人解脱,我希望大家一起解脱,你看这个心量多大!不为个人,起心动念为众生,为大家著想,这个意义就非常深刻,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这一个深刻的教学,我们知道应该从哪里用功。「及见此福所从生」,佛所修的六度万行,所修的那真叫无量无边。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提醒同学,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修行是在生活当中,道场就是我们现实的环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我们面对著,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大道场,我们在这个大道场里面,把我们自己的过失毛病、烦恼习气要统统把它修掉,这叫修行。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在台北圆山那边有一栋别墅,是日式的房子,在二次大战的时候为了躲避联军飞机的轰炸,所以在山上建了一个别墅,建了防空洞。大战结束之后,他们都住在市区,这一栋别墅建得非常之好,没有人住了,带我去看。我看了非常欢喜,然后我到台中去报告老师,我说现在有这么个缘分,我到山上去住茅篷进修好不好?老师听了之后笑笑,告诉我:古人闭关住山,住山就是住茅篷,是有条件的。我说:什么条件?道业成就了,参禅的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学教的人大开圆解;这个时候,为什么要住茅篷闭关?你自己虽然开悟证果了,没有法缘,没有人请你下山弘法,所以住山住茅篷、闭关就是向天下人宣告,我已经修行证果,你们可以到这里来请法,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他老人家反过来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到处参学,他为什么不闭关?他为什么不去住山,享享清福?没有开悟。换句话说,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那怎么办?参学去。这么一说,我就不敢去了,我明白了我不够资格。可是有不少我那个时候同学,大致上我们差不多年龄一起出家的,有好几位出家之后没有多久就闭关,也住小茅篷,果然跟李老师讲的一样,没有成就。

所以如果没有真正开悟,修行多半是盲修瞎练。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离开老师,开悟之后老师一定介绍你去参学,善财童子就是个好榜样。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在《四十华严》里面,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住茅篷,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闭关,他成佛了,给我们示现的好榜样。由此可知,闭关跟住茅篷是什么情形?是不得已,我成就了,可惜没有法缘。所以从前参学的人到哪里去参?找那个闭关的、找住山的,他们是真善知识,找他。古人谦虚,不像现在人,现在人胡造谣言,想尽方法去打知名度;古人谦虚,愈有成就愈谦虚,愈是说我什么都不会。你看看「五十三参」,那些都明心见性,我们在表面上看是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实际上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的,真正是大善知识。诸佛如来他们谦虚,「无量法门我只知道一个法门,你来很好,我把我所学的法门教给你;你学了之后你明白了,你要学其他的法门,你再去参访其他的善知识。」他给你介绍。善知识有人指引的,不是随便自己去乱找乱参,那个危险性就大了。老师介绍的,一个介绍一个,这个能让我们生信心。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因为在二次大战当中,多年失学,没有机会读书,所以非常想学。初到台湾,人地生疏没有依靠,自己要去找工作,要谋生,希望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去学一点东西。到学校不可能,为什么?我们自己要工作,待遇很微薄,缴不起学费;缴了学费去读书,自己吃住没有能力负担。所以必须工作,只能够利用公余的时间。怎么办?我就找一些教授,我有胆量,我打听这些学校好的教授,我给他们写信,要求在空余时间旁听他们的课程。这个信寄出去之后,几乎都有回信,星期假日约我见面,以后一个老师又介绍一个老师,老师再给我介绍老师,我认识十多位老师,哪有时间到学校去听课?只有利用假期空档的时间,我到他们家里面去拜访,等於是听他们讲开示,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常识。我跟方东美先生也是这样认识的,给他写信。不能把大好光阴浪费掉,那太可惜了!我心里常常想,如果我是一个好老师,有一个人真正肯学,来找我,我一定会帮助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诚诚恳恳写信向他请教,他要是不回信,那不是好老师;真正好老师,我们有这一番诚意,一定会来找你。所以我们检验这个老师是不是真正善知识,用这个方法,我们的诚意要到,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

我年轻的时候除了工作,多余的时间都是去亲近善知识;娱乐场所里面没有我的踪迹,决定找不到我的。除了这些善知识,我一定常常找他们,跟他们约会,之外我常去的一个是书店一个是图书馆,我比较常去,我要读书。我学校教育没有完成,我如何来弥补?那就用这些方法。学佛之后,我从来没有旅游过,为什么?第一个我没有那么多的旅费,第二个我没有时间。在全世界各处旅游都是人家邀请我讲经,讲经大概每天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带我到附近观光,顺便!从来没有专门去观光旅游的。所以我的生活这一生非常单纯,可以说一生都是在做学生,天天在学习,展开经卷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大菩萨们学习。我能够把学习的东西全部落实,我的思想改变了,心理改变了。我们今天念这一段偈子,相貌改变了,体质改变了,你们诸位同修有很多人看过我刚刚出家那个照片,你不会认得;刚刚出家那个时候,十年十年的看,变化很大,非常明显的改变了。

我三十三岁出家,四十三岁、五十三岁完全不一样,这个相好、体质是修来的。怎么修法?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如教修行供养」,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很多很多。佛教我做的,我一定把它做到,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佛教我忍辱,不能忍也要忍,学久了就变成自然,就若无其事,得自在快乐!舍不得也得要舍得,就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忍人之不能忍,为人之不能为,要把自己这个难关瓶颈突破,突破之后海阔天空!我们不敢讲得大自在,小自在是真有,愈学愈欢喜,愈学愈接近美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在世间人来说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唯有真正修行人,真正如教修行,他才能体会得到。真善美慧不是在这个社会上有什么高的地位、有多少财富,与那个毫不相关;富贵贫贱、五欲六尘远远的离开,远远的离开是从心地上离开,毫不沾染,事相上一切随缘,随缘当中念念为大众示现好形象。为什么要做这种示现?帮助他觉悟。

我学佛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起心动念我会想到「释迦牟尼佛会动这个念头吗?会起这个心吗?释迦牟尼佛会做这些事情吗?」佛不能做我就不能做,佛欢喜做我就欢喜做。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印光法师,我真的学;以后我读《无量寿经》,我就学无量寿佛,我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都要找一个榜样,向他学习,找到这一个模型,依照这个模型塑造自己,把自己塑得跟他很像,这是讲到修福修慧。

第三句这具体说出来了,『往昔修行诸度海』,佛的相好怎么来的?在十信位修十波罗蜜,十住位又修十波罗蜜,十行位、十回向、十地位,位位都是修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性德;把无量劫来迷失的本性,逐渐圆满恢复过来了。『皆佛相中明了见』,修因证果都在佛相里头见到了。这一次马来西亚有一位同修托人转告我,他送我一百尊佛像,这个佛像我在新加坡净宗学会看到了,造得非常庄严。他送一百尊给我,我就请他分一半到此地来,另外一半送到香港与大众结缘。供养佛像一定要庄严,从佛像上能够见到佛的智慧、相好、光明,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什么都重要。

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很好,第一句「见福相」,第二句「了福因」,第三句「示因体」,第四句「明见处」,说的是佛,赞叹的是佛,我们自己在这个地方要用心去体会。为什么?我们自己现在是个什么相?每天照照镜子,跟佛的相好做个比较;每天拜佛跟他比较一次,早晚课诵跟他比较比较,我今天这个相好有没有进步?具体而言,我今天有没有十波罗蜜的心?心里头有没有?有没有布施供养的念头?有没有布施供养的行为?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亲疏,遇到的人物都是有缘,没有缘遇不到。对一切人有没有供养的念头,有没有供养的行为?

「我哪有那么多东西供养?」告诉你,见人恭恭敬敬合掌,和颜爱语,「南无阿弥陀佛,你好吗?」这是供养,不要花钱。这是什么供养?用我的形象来供养。我这是什么形象?六波罗蜜的形象,我们不讲十,十你还记不住,通常大乘法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的形象、四摄法的形象、六和敬的形象,我们用这个来供养。我们用守法来供养,我们用忍辱来供养,我们用禅定来供养,用精进来供养,这叫真供养,如教修行供养。常存此心,常生此念,常行此行。对一切众生,一定要依他的愿望、依他的希求,我们尽心尽力帮助他、满足他。在这里面需要分别的就是邪正、善恶,邪法恶法我们不供养,善法正法我们要尽心尽力帮助他,这些地方我们应该好好的来学习,认真努力学习。所以学佛修行都在日常生活当中,都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之处,尽虚空、遍法界是我们修学的大道场,是菩萨学处。

第十首:

【如来功德不可量,充满法界无边际,及以神通诸境界,以佛力故能宣说。】

最后这一首偈,是善勇猛菩萨总结赞叹佛德的深广,第一句是讲「数多」,『如来功德不可量』,我们在经文上要留意,它没有说佛,它说如来。佛经大多数用如来都是从性体上说,用佛多半是从形相上讲的。用如来意思非常亲切,为什么?我们都有,如来是讲我们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里面具足的功德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充满法界无边际』,这个功德就是说的三大类,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自性本具的无量德能、自性本具的无量相好,自性里头圆满具足。这三种都是充满法界没有边际的,不仅是智慧德能,智慧是觉性是明了;德能,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太虚空当中星球的运行,现在科学家在望远镜里面所看到的星球的生灭,看到一个新的星球出现,老的星球消失,这都是自性本具的大能。小到一个原子、一个电子、一个粒子里面四大的运作,这是佛讲基础的物质,具足四种性质,这四种性质我们称之为四大。第一个它有体积,你能看得很清楚,佛用地大这个名词来代表;第二个性质它有温度,所以佛称为火大;第三个性质它有湿度,称它为水大;第四个性质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就称它作风大;地水火风是基本物质的四个特性。现在科学家也是这个说法,我们说地大他说物质,我们讲火大他说带阳电,我们说水大他说带阴电,我们说风大他说它们运动的速度很大,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是什么?自性的德能,大德大能。这一个大一个小,演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这是自性的德能,我们常讲万德万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特别是德能这一方面,「唯识所变」非常明显能看得出来,还具足无量的相好。这个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充满法界虚空,十法界依正庄严。

『及以神通诸境界』,这是讲自性本具的德用,清凉大师在这里提示「深广」,德用深广,用神通用境界来显示。我们从小的范围来观察,从自身去观察,看看自己,看自己这一天把范围缩得最小,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这十几个小时;我们在这十几个小时当中会起心动念,念头没有法子计算,前念生后念灭。念头又非常复杂,有善、有恶、有无记,佛讲经说法,把无量无边的念头归纳为这三大类,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头数。我们这十几个小时的活动,这些念头支配了我们的言语,支配了我们的行为。善的念头引导我们修善业,恶的念头引导我们造恶业,我们知不知道?不知道,这一天糊里糊涂过去了,真的是古人所讲「醉生梦死」,在佛法真正修行人、祖师大德眼目当中,可惜这一天大好光阴空过了。佛法应该怎样生活?佛在经教里头给我们讲得太多了,佛教导我们三业纯善,与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相应,你得的果报就像前面我们所见的佛的相好,福相!身是福相,行是福相,果是福相,居住的环境是福相,无一不是福相。

你要问这真能做得到吗?这是理想还是事实?给诸位说,是事实。事实在哪里?华藏世界是事实,西方极乐世界是事实,要再真的告诉你,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是事实,你不会承认。为什么?不是你的境界。你哪一天成佛了,不要成太高的佛,华藏世界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就成佛了,这是成佛最低的你就得到了,你才恍惚大悟,眼前这个世界原来就是华藏世界,眼前这个世界原来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心转境界。我们现在为什么见不到?我们心没有转过来,没有能把恶转成善,没有能把染转成净,没有能把迷转成悟,所以我们今天所看的这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变形的世界。好像我们是好眼睛的人,眼睛一点毛病都没有,戴起有光度的眼镜,戴起眼镜感觉到天地都转了,外面一些景光都不对了。不是我们眼出了毛病,是那个眼睛镜片出了毛病,也不是外面境界出了毛病,毛病出在哪里?毛病就出在那个镜片,真的是这个样子!

这个眼睛比喻我们的自性,自性没有毛病,外面境界是我们自性现的现象,「唯心所现」,它没有出毛病,毛病出在镜片。我们这个镜片是什么?我们镜片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戴上八识的眼睛把华藏世界看扁了,把极乐世界也看错了,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就在你眼前不认得了。毗卢遮那佛遍一切处,阿弥陀佛又何尝不遍一切处?在这个经上我们所读到的,「法身菩萨遍一切处」,为什么?他们证得法身,法身遍一切处;他们证得报身,报身遍一切处;他们的应化身,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也是遍一切处。他所化现的不仅是化现一切人物,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他化现动物植物,我们就不知道了,他化现自然形象我们就更没有办法捉摸了。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毗卢遮那佛、阿弥陀佛的变现,我们到哪里找佛?会的当下就是!不会的,那就是十万八千佛国土了。

特别是学《华严》,经上讲得太多太多了,太深太广了,虽然我们不能契入境界,这些事情听说了;以前都没有听说过,现在总是听说了。听说之后有心人就念念想契入这个境界,我们要见佛的神通,我们见佛的境界,佛的神通无量无边,佛的境界也是无量无边。在《华严》这部大经里面真的是简单扼要,佛给我们一些开导,这么多的人物来参与这个法会,这个法会里面所说的异生众、同生众,到这个地方是个总结;这里头你要是问,到底有多少人参加这个法会?我老老实实告诉你,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没有少。经上所说的是代表的人物,世主是这个世间各个族类的代表人,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族类全部在其中,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没有在这个法会之外,九法界众生都应当知道,我们确确实实在大方广佛华严海会之中,然后你才晓得这部经对我们关系多么密切!这个经的内容就是讲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告诉我们我们在十法界里面,十法界是个错误,一真法界是纯正。

我们在十法界里头犯了哪些错误?这些错误就是违背了性德,迷失了性体。违背了性德,这个错误同样的无量无边,为什么?一迷一切迷,一错一切错,所以搞到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修行不能证果,为什么?无量劫我们的修行都是枝枝叶叶。譬如这棵大树,我让你把大树砍掉,你是真在做了,这棵大树比喻我们的烦恼,你怎么断?一片一片叶子真干,这边叶子摘掉了,那边叶子又长出来了,永远断不了。会断的人从哪里断?何必寻枝摘叶,根本挖掉不就完全解决了?所以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我们生生世世的错误就是不知道根本,都在枝叶上做功夫,做得不究竟,当然谈不上圆满了,烦恼习气总是断不尽。

什么是根本?这个不遇真善知识,难了!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第一天跟他见面,他就把根本教给我,难得!根本就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你真的明了宇宙人生是怎么回事情,看破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总代表的是《般若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中国这几千年来流行最广,这是看破的根本。你不在这两部经上下功夫,你怎么会看得破?你看不破,你怎么会放得下?过去一般读书人,不是佛教徒、不学佛的都读《金刚经》,把它当作修养的课程来学习,有好处。经典里重要的句子都能背诵,遇到境界现前了,无论是顺境逆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境不起贪恋,逆境不生瞋恚。这就是放下了,把贪恋的心放下,把瞋恚的心放下,人家来刁难、来找麻烦,我们能够不与他计较,不放在心上,这都是放下了。你为什么能做到?你看破了。你要没有看破,你决定放不下。所以修行「慧为先导」,这样我们才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当中,要用二十二年讲般若,没有别的,看破;因为你看不破,所以劳累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我们要在这里学看破,人生一场梦,人生很短促,何必造罪业?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跟人家过不去?那都是你过分的分别执著,本来没事,这是真的本来确实没事,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没有事。

事从哪里来的?是你妄想分别执著生出来的。诸佛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圆初住以上的,本来没有事,他真的放下了,什么都没有。他得到的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你统统都放下了,什么都没有,原来什么都有了,你得的是大圆满。你要是什么都想具有,你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死了一样也带不去,不但死了带不去,就现在你也带不去,活著你也带不去。我常常勉励同学、提醒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死一次,你不觉悟?你躺在床上睡著不就等於死?睡得很熟的时候,人家把你抬走你都不晓得,等於死了,每天死一次。你还怕什么死?死已经养成习惯了,睡跟死没有两样!所以想想哪一样是真的?哪一样值得留恋?哪一样值得认真?常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常作如是观的人,修行道场什么地方都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一处不是道场,还要建立什么道场?道场在心地上建立,觉悟就叫道场,迷惑就不叫道场。你住在这个净宗学院,觉而不迷这是道场;如果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哪里是道场?我们去逛百货公司、逛游乐的场所,如果能保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道场。我们要仔细观察,《五十三参》里面善财跟这些善友是怎么修的?我们才能恍惚大悟,会修的人二六时中从来没有离开华藏世界这个大道场,不会的人那就没有法子了。

我想了很多年,从我出家那一天起,我在笔记本上就画了个图,这个笔记本现在还在,放在新加坡。我这一生当中想一个小小的修行道场,真正有几个志同道合,在这个小环境里头学习慧远大师、学习觉明妙行菩萨。菩萨那个道场小,只有十二个人,个个成就;远公大师的道场比较大,有一百二十三个人,也是个个成就。净宗是大乘,大乘一定是兼善天下,不是独善其身。现在我们住在一个小地方,利用高科技的工具我们可以做到兼善天下;我们不出山门,我们在摄影棚里面弘法,利用网路、卫星就能做到。所以我心目当中人不要多,远公大师一百二十三个人我们可以打对折六十个人,初创的时候二三十个人就行了。将来有志同道合的来参加,名额限到六十个人。到这个道场来修行,要发心尽形寿我们一生不离开这个道场,每天在一起讨论经教,如教修行,解行相应,这是菩萨生活。把我们所修行的成果,从网路、从卫星供养一切众生,供养九法界众生,供养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一一刹土当中微尘数的众生。我想了几十年,佛菩萨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世间人也常说心想事成,我们不能不知道,会有感应的。

冷气太冷,你们冷都知道披上厚衣服,不知道我也冷。这是什么?自私自利!学佛哪里学?就在这上学。我可以不要戴这个帽子,我能忍受,我做个样子给你们看,把你们自私自利、粗心大意揭穿开来,告诉你们学佛就在这些地方学。佛法是生活,生活是佛法;生活跟佛法脱离了,我们学它干什么?那没有用的东西,所学非所用。学了一定要有用处。以前李炳南老居士常常形容说,佛弟子那个头脑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透明的,可惜现代人学佛的人,那是讲有一些他的学生,四方木头头脑,转不动的、死的,他怎么会开悟?什么都不会修,慧没有,福也不会修。

我们能够常常想到别人的甘苦,常常能够帮助别人,修福!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经上讲的神通。我们没有神通,看出这个人害渴,我端一碗水给他,这是神通;看到天气很热,他走远路出了一身汗,我们请他休息、递个毛巾给他,这是神通。你以为什么叫神通?为一切众生服务的能力就是神通。我眼会看、耳会听,身体我会接触,我能够面面照顾到,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无微不至,样样都做得很圆满,天天在学习;这种学习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连等觉菩萨都不例外,天天在学习,成佛圆满了,功德圆满了。圆满之后还是天天在表演学习,度众生,众生不知道,天天在表演。所以佛道里头即使成佛都没有休息的,他累不累?告诉你,他不累,他怎么会累!我们凡夫觉得很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会累,你有「我」会累,佛菩萨无我。我在讲席当中常常说,虚空法界是自心相,是我们心的相分;无量无边刹土、一一刹土无量无边众生,是我们自身相,这是什么?法身、真身。这样的心、这样的行,哪里会有疲厌?什么人会有疲厌?心量小的人,愈小的人那个疲厌愈快速,他的能力就愈有限;心量愈大,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讲「量大福大」,无有疲厌,疲厌的痕迹都找不到。

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讲经说法做出来的形象,一天说法八个小时,由此可知,他一天到晚没有废话。我们一天到晚有没有八个小时?不只八个小时,全是废话!你跟人一接触张家长、李家短,你算算看你一天讲话有没有超过八个小时?你讲话八个小时不累,释迦牟尼佛讲经八个小时怎么会累?讲经说法八个小时有功德,你杂心闲话说废话没有功德,你讲的那些话里头都有过失,都在那里造业。到哪一天我们跟一切人往来一句废话都没有了,你就成佛了;一切时一切处你接触大众所讲的话字字句句都是经,你不知不觉自自然然就作佛、作菩萨了。所想的、所念的是正念,佛经上常说「正念无念」,你不要把这句话错会了,错会了佛又喊冤枉了。正念无念,无念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无想定,果报在四禅无想天,堕在无明里面,变成外道了。

无念是什么意思?无邪念、无恶念,所以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无恶念,无一切不善念,念念都与性德相应,念念都是纯净、纯善、纯正,这叫正念。念念利益一切众生,一切是指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的刹土,一一刹土无量无边众生。没有这个境界,不能学《华严》,学《华严》我讲你也听不懂;你要先培养这个心,培养学《华严》的资格,培养学《华严》的条件。所以我过去曾经讲过,你不懂《华严》你想把《无量寿经》讲好,哪有这回事情?为什么?《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所以你要想把《无量寿经》讲好,你一定要懂《华严》;你要把《阿弥陀经》讲好,亦复如是。

我是受人之托,答应人了,答应不能打妄语,一定要兑现。过去有人要求我把《华严》讲一遍,特别是韩馆长,把《法华经》讲一遍、《楞严经》讲一遍,这是我答应别人要求,法师、长者、居士,我一定把它完成。完成之后我把净土五经一论讲一遍,然后我讲什么?我给诸位说,我专讲《阿弥陀经》,我会尽形寿专讲《阿弥陀经》。我把《无量寿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一切大经大论,统统融合在《阿弥陀经》里面,那个味道就十足了。所以学教的人、发愿出来学讲经的人,《华严》是根本法轮,你能遇到这个缘不容易,太难太难了,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开经偈」《八十华严》翻译完成,那个时候皇帝是武则天;送给皇帝,皇帝在经本封面上题了这四句偈,以后我们叫开经偈,「百千万劫难遭遇」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大经念一遍都不容易,何况讲一遍,你有缘来听一遍,希有难逢!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