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九讲)  2001/12/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9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云音菩萨赞颂第十首:

【无量境界神通力,善入教法光明力,此是清净善慧地,劫海所行皆备阐。】

这首偈是赞颂九地菩萨,九地是「善慧地」,他是法师位。在五位当中,五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其中第九位都是法师位,十信里第九信,十住里第九住,十行里第九行,十地里第九地是法师位。也是以弘法利生为事业的,他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个地方为我们说出来了。『无量境界神通力』,因为他教化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微尘国土,每一个国土里头,这个国土是佛刹,无量无边的九法界的众生。他要是没有这样大的德能,怎么能够教化这些众生?所以第一句就显示出「无量境界神通力」。第二句赞叹他教学方法的善巧,『善入教法光明力』。既然是法师了,我们晓得,菩萨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他修的是什么法门?十波罗蜜;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自己要真修,修成之后才能够教别人。

既然要修十波罗蜜,不能不知道「七最胜」,我们曾经在前面说过,但是七最胜比较少讲到,四摄六度讲得多。我们必须要晓得,这个七最胜,发愿从事於教学的同学一定要很认真的学习。我们离开它的名相,记住它里面的真实义。第一个条件,一定要是「菩萨种性」。我们有没有具备?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菩萨?什么叫做菩萨,名词的含义不能不清楚。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了。菩提萨埵通常翻成菩萨,是什么意思?古德翻译为「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译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古今这两种翻译,我们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大道心就是觉悟,觉心才是大道;拣别不是迷惑,迷惑是凡夫。我们是不是常常在求觉悟?觉要怎么求?破迷就觉了。迷是情、是识,我们如何把情识转变成智慧?这个讲法实在讲,现在人听起来还是不好懂,换句话说,我们一般人常讲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能把感情转过来,我们理智用事,那就是觉。要用现代人的说法,菩萨种性始终是理性的,始终能守住理智而不用感情。在日常生活当中,感情能随顺理智,这个好,绝对不是理智忘失了,完全随顺感情,那个麻烦就大了。

菩萨种性的人就是觉性很高,我们平常讲悟性,这个人悟性很高,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佛法里面讲,我们讲席里常常说,随顺佛菩萨教诲,这是菩萨种性;随顺烦恼习气,那是凡夫。我们这样说法,我想对於我们初学同学会有帮助,这很清楚、很显明。举例而言,就用十地所修的「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佛为我们说出,教导我们我们能够随顺十波罗蜜,这个心就是菩萨心,就是菩萨种性。不再随顺悭贪,放弃悭贪,随顺布施、檀波罗蜜,放下恶业,随顺持戒波罗蜜,放下瞋恚,随顺忍辱波罗蜜,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六波罗蜜,这个人是菩萨种性。要用我们一般的话来说,这个人喜欢布施,喜欢持戒,能够忍辱,勤奋精进,这就对了。

第二个条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与「菩提心」相应。菩提心,简而言之,与「真诚」相应,真诚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伪都不夹杂,我们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唯一真诚;与「清净、平等、正觉」相应,这三条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深心是自利,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心地没有不清净的,清净就不会污染,平等没有高下,正觉不会感情用事,这是自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加个大字就是没有条件的,对一切人事物的爱护,我们现在讲尊重、爱护、帮助,这些是回向发愿心,绝对与这个相应。我布施与菩提心相应,持戒相应,忍辱相应,精进相应,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没有不相应的。我们要记住,一切时、一切处不离菩提心,不失菩提心。

第三个,「慈悯一切有情众生」。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去照顾他们,照顾里面最重要的帮助他觉悟。为了帮助他觉悟,我们自己必须要示现一个觉悟的形象,形象要鲜明,要让他很容易看出来,我们讲的跟我们想的、做的完全一致,这个形象好。不能说是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想的是另外一套,全部脱节了;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萨,那个与菩萨种性、大菩提心完全脱节了。这是古人所谓的言行一致,这是「意乐最胜」

第四个,「事业最胜」。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事业,佛陀教育的事业是第一殊胜。佛陀教育的事业,是现代世间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但是「佛陀教育」是这个教育里面最完备的,为什么?它教学的目的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这个事业才真正叫最胜。

第五个,「善巧方便最胜」。这就是善慧地,法师地位他所示现的。示现的模范,示现的典型,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大藏经》里面,古人为释迦牟尼佛写的传记有两种:一种叫《释迦方志》,一种叫《释迦谱》,学法师的人不能不读。近代也有一些用白话文写的《释迦牟尼佛传》,实在讲不如念《大藏经》里面的《释迦谱》《释迦方志》。我早年刚接触佛法的时候,章嘉大师介绍我读的就是这两种书,那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八相成道叫「巧便最胜」,世尊把「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做出来给我们看,把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在他一生当中表演出来了。我们要学佛跟谁学?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没错。他是我们最敬的一位导师,他的示现就是教导这一个地区、这一个时段中的一切众生。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世尊的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一万年,按照中国古人的记载,末法第一个一千年也过去了。所以我们要想作法师,从事於这个行业,决定要以世尊为榜样,换句话说,决定要学习世尊。他存的是什么心?他真的示现七种最胜,菩萨种性、依大菩提心,意乐一生教化众生。中国古人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人生一大乐也!」释迦牟尼佛的意乐超过这些人,为什么?这些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换句话说,他所教化的对象是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是普度众生,这个了不起,这实在是太伟大了,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类,不分宗教,不分文化、男女老少、贤与不肖,只要肯学,佛统统都教,真的是英才也教,蠢才也教。这是佛是菩萨,凡人做不到,而且是义务的教育,无条件的教学。他老人家的事业那么样的殊胜,他对他的事业真正是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敬业,这两个字他做得圆满。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身示范做出来给我们看,法师,好老师。

我们跟佛的关系要清楚,我们跟世尊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跟菩萨、阿罗汉的关系是同学的关系。为什么?都是佛的学生。他们是前期的学长,我们是后期的学生,所以菩萨是我们的学长,阿罗汉也是我们的学长。佛法里面老师跟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依大菩提心,菩提心里头有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敬爱。这是我们要学的,决定要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有违背。

第六个,「回向最胜」。回向是什么意思?把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供养给别人,自己不受用,功德、福德自己都不享受。佛经上常常讲的「回向三处」,这就是自己的求愿,我的愿望。回向众生,我所修积的福德,全部布施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在三种回向里头这一样是最重要的,这一个心要是没有,你回向菩提就落空,回向实际也落空。「实际」是什么?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性体。菩提是性德。回向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与性体相应,与性德相应;就是我一切作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自性性体相应,与自性性德相应。这三种回向,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很难讲,也很难懂,具体落实是在回向众生。如果你真正是这种意愿,「我把我所修的全部供养一切众生」,你还会跟众生过不去吗?你还会看到这个不顺眼,看到那个不满意吗?没有了。

诸位要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面对一切人事物,还要这个不满意,那个不称心,这是烦恼起现行,你已经远离菩萨道,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是一般普通人,你不是修行人。修行人怎么会有这种念头?菩萨怎么可能会有这种行为?我们修行有没有功夫,功夫得力不得力,都在这些地方检验,来检查我们自己到底有多少功夫。就像在学校念书,天天检查成绩。好的学校,好的老师,每天上课都要考一考学生,除了学校月考、期终考之外,通常好老师是常常考学生。我们学佛的人,没有别人来考我们,我们自己天天要考验自己,我有没有进步;也就是我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与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我今天是不是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果然都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你自自然然与性体、性德相应,这个回向是真的不是假的。

第七个,「清净最胜」。那就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心地要不落痕迹。我们那个心应该是如何存心?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六度全修。《华严经》讲十度,十度齐修,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念头都没有,你的心清净了,这是净土宗的修学方法。做再多的好事,心里不要想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著相了;纵然有了过失,心里很清楚,改过自新,后不再造,也不必去想它;善恶两边就离开了,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

『此是清净善慧地』,善慧地的老师,「善入教法光明力」。『劫海所行皆备阐』,这是讲时劫之长,菩萨教化众生不是有期限的。在大乘教里尤其在圆教,无论你是在学习,时间没有期限,学成之后毕业了,成佛了,教化众生也是没有期限的。世间找不到这样的好人,找不到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要学佛,就应当以释迦牟尼佛做我们的榜样,做我们的模型,我们照这个模型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那就对了。最后一首:

【法云广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虚空,诸佛境界声中演,此声是佛威神力。】

第一句把十地菩萨的名号说出来了,「法云地」。『法云广大』,「法云」是比喻,法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大法;云这个字表法的意思在前面讲得很多,它表示的是「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我们一般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才能够看到诸法实相。诸法无量无边,广大!十地菩萨称为「法云地」

『含藏一切遍虚空』,这是十波罗蜜里面「智波罗蜜」。这个智能帮助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智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的一分作用。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方便、愿、力、智」这四种都是后得智、权智,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可以分为这四种。智波罗蜜能够帮助般若波罗蜜的圆满,这个话怎么讲?我们从比喻来说,诸位细心去体会,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把老师比喻做般若波罗蜜,把方便、愿、力、智比喻做四个学生,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常常帮助老师,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没有想到,问题提出来之后,往往帮助老师开智慧。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这叫师资道合、教学相长。学的人有进步,老师教得好,天天有进步,老师也有进步,教学互相都有长足的进步,意思在此地。

这两首偈,就是九地跟十地,我有一个讲法,古人没讲过的,提供诸位做参考。九地菩萨是弘法的法师,十地菩萨是护法的方丈、住持;就好像学校里面,九地菩萨是教员,十地菩萨是校长,我这个比喻提供大家做参考。所以护法不容易,当校长要了解每一个学科的教员,你才能够请到好的教员来,完成你教学的目标。所以对於那个学科要内行,也要认识对这个学科有专长的这些人才,聘请他来教导,你的教育办成功了。学校里面科系很多,校长不必上课,教育是他办的,所有一切教员协助他。所以一个寺院道场他是主席,丛林里面称方丈、称住持,也称主席,也称导师。所以他「含藏一切遍虚空」,这是讲他的深广,不是普通人能够知道的,他是教学里面的行家、教育家。

在世间要有这样的大护法,实际上在我们佛法里面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护法。而护法的人多半在年轻时都是从事於弘法教学,到年纪大了,累积的智慧经验丰富了,把教学上课的事情让给年轻人,栽培年轻人。从前老和尚怎样栽培下一代的年轻法师?他是有原则的,老法师讲经,大家在一起听,听完之后,下一堂叫「覆小座」,有能力的人自动向老和尚报名,我参加覆小座。如果老和尚上午讲经,下午你就覆讲,你把老和尚所讲的重复给大家讲一遍,有能力讲到百分之八十、九十,你才有资格接受讲经的训练。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要跟随老和尚从事於寺院执事的工作,随分学,你就不能学讲经。学讲经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记忆力好,听一遍能记住;第二个是理解力很强,这是两个基本条件。听一遍如果不能记得百分之九十,你就没有办法参加这个训练,不容易!

所以培养讲经的人才难,李老师当年开这个班,时间只有两年,只办一届没有第二届。学生二十多个人,因为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工作,每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一年使用四十五个星期,所以两年合起来,我们这个班总共只使用九十个星期。一个星期一堂课,九十堂课,我们一堂课是三个小时。九十堂课,如果我们每天上一堂课,三个月,训练二十多个人,哪有这种能力?同学们有这个热心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李老师想出办法,大家互相帮忙,二十多个人听经,每一个人都写笔记,这部经是哪两位同学学习,我们所有的人写的笔记统统给这两个人做参考,他去整理、去写讲稿,用这个办法。现在方便了,那个时候我们录音机都没有,现在可以录音,可以录像,你可以反覆去听。这是现在中下根性的人,一般中等根性的人都能学得成,在古时候一定要上上根人,刚才讲的有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超过一般人的理解力,你才能够学。这些人往往到年老了,就退出来当护法,专门教学,不问常住这些事情了。

『诸佛境界声中演』,「诸佛境界」是讲深广难测,『此声是佛威神力』。十地简单介绍到此地,将来我们这个经十地品会细说。

第十段善勇猛菩萨赞颂:

【尔时善勇猛光幢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说偈仪跟前面有一些不一样,前面菩萨的赞颂,我们都能看得出来他「承佛威神,普观一切道场众海」,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字样,是『观察十方,即说颂言』,因为善勇猛菩萨的赞颂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所以就不限於道场了。「十方」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十方三世没有不包。做为这一品的总结,结归到如来的福慧。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常讲,「皈依佛二足尊」,向下有十首颂都是赞叹二足尊,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第一首:

【无量众生处会中,种种信解心清净,悉能悟入如来智,了达一切庄严境。】

这一首是总叹佛,往下有八首是别名,最后第十首颂是总结。赞颂的目的,是希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悟入如来果地上的福德智慧。『无量众生处会中』,这一句境界是无限的广大,「无量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处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聚会,这个聚会范围就广大了,不仅是佛菩萨的聚会,包括世间所有一切的聚会,两三个人聚集在一起都是聚会。一个家庭,我们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在一起,一块生活,一块学习,一块工作,就是一个小团体。而我们中国人讲,三个人就是一个众,就是一个团体。佛法是四个人一个团体,是最小的团体,扩展到诸佛如来讲经说法的大团体,不管是大团体、小团体都无量无边。这一句总显众多,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都没有漏,我们称「众」而不称「人」,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称人不能包括九法界,称众全都包括了。为什么?九法界有情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的意思广,众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众。如果我们讲天、讲人、讲阿修罗、讲饿鬼、畜生、地狱,都是讲许许多多众里面的一种,单独说一个「众」就全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有情,还包括无情,为什么?无情的那些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以众的意思太广太广了。

『种种信解心清净』,清凉大师注解这一句是讲「心异」,所有一切众生心不一样,所以「种种信解」。如果我们把这一句分成两段来看,意思就更圆满了,「种种信解」是妄想分别执著,是妄心,妄心不一样;真心清净,真心离妄,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妄绝对不会染污真心,真心不碍妄心的发挥。重点是讲,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如何能令众生都能够回归到清净心?这是佛陀的慈悲教诲。

佛教化众生的目的何在?『悉能悟入如来智』,如来究竟圆满的智慧,希望一切众生能悟入。『了达一切庄严境』,「庄严境」就是福,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福德庄严。悟入就是我们讲的证得、契入,换句话说,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成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这是佛的心愿,跟凡夫不一样,凡夫只希望自己成就,别人都比我差一等,都不能跟我一样。那是凡夫,佛不是如此,佛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成佛。

菩萨尤其是了不起,菩萨是希望一切众生,「你先成佛,我后成佛」。人家存什么心?《地藏经》大家念得很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是什么心?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什么心?如果只想到自己成就,我成就之后你们再成就,这不是菩萨心。菩萨心是你们大家先成就、先成佛,我最后一个成佛,这是真正的菩萨。也许你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告诉诸位,每一个菩萨都是地藏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是观音菩萨,每一尊菩萨都是普贤、都是文殊。菩萨是修德,诸佛如来是果德、是性德。佛代表性德,菩萨代表修德;修德,大经里面常常说,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一修一切修」。地藏菩萨决定具足所有一切菩萨圆满的修德,决定具足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大愿。同样的道理,观音菩萨一定具足地藏菩萨的孝敬、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弘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你在某种机缘上偏重在哪个法里面,这个时候权称你为某某菩萨。菩萨哪有名号!名号是临时建立的,「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里面给我们讲的大众,总有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这个「众」现在人叫团体。每一个团体里面的大众都是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为什么?它包括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在不在《华严经》这个数字之中?在,一个都没有少。所以《华严经》不是这个经本,你把经本看作《华严经》,你永远不能入华严境界,《华严经》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四无碍法界,四种,理没有障碍、事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显示出真解脱、大自在,显示出圆满的智慧,究竟的福德。你要是懂得了,《华严》不能不学,学《华严》才能圆成佛道。你现在不学这个法门,你将来会学这个法门,这是佛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唯一的课程。《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华严经》是一乘法细说,《法华经》是一乘法略说,《法华经》《华严经》境界完全相同。二乘、三乘是佛方便说,这是佛的真实说,我们要懂。它跟净土跟任何宗派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古大德称它为佛家的根本法轮,佛法里面的基本法。方东美先生称它为佛法的根,他教学生也是把这个看作最重要的教科书,从这个地方入门。他这个看法跟弘一大师的看法相同,他认为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想学佛从这一部经入门。这个看法,对於接引众生来说是方便。知识分子总免不了有好高、贡高的习气,所以对於小法他没看上眼,没瞧得起;这个法门,他自然会很尊重,他会产生兴趣,信心不见得,这个信解很难,兴趣有,有这么大的分量,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理论。方先生常说:《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我那个时候跟他,他完全把这个当作哲学书来研究,他说这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非常完备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编教科书,全世界的教科书都比不上《华严经》《华严经》这种编法才是真正完美,没有一丝毫缺陷。

在中国儒家教科书里面,朱夫子编的《四书》,我们从小就念,到学佛之后我看出来了,他编《四书》的灵感可能是从《华严经》来的,模仿《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带表演。你看四书,《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夫子把《大学》《中庸》的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圣人如何落实的;孟子是贤人,贤人将《中庸》《大学》是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跟五十三参没有两样。这个教科书编得好,我怎么想都以为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的灵感,编出这样完美的教科书。从宋朝一直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哪一个读书人不把这部书当作最重要的课程,你就晓得编得好,方老师说:「在外国教科书里还不曾发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佛法,知道佛的心、佛的意愿,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

清凉大师说:「庄严即福也,亦通二严」,包括智慧,福、慧二严;「皆佛令尔」,都是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菩萨在此地,赞叹大众的德就是赞叹佛德,大众的智与德都是佛教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正如同我们赞叹别人,我们赞叹他的学生,赞叹学生的德行,那不就是赞叹老师?这个学生的德行是老师教的,赞学生就是赞老师;赞老师,学生也沾光,也是赞学生,所谓是「明师出高徒」。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很明白,学生跟老师可不能互相批评毁谤,那就错了,不知道师生是一体,跟父子一样,毁谤老师就是毁谤自己。这个老师不好,你为什么跟他学,你为什么拜他做老师?你自己不是无知吗?我们一般人讲得不好听的话,你心盲、眼盲,你眼睛瞎了,你心也盲了,你怎么会拜他做老师,你怎么会跟他学?所以,学生帮老师就是帮自己。老师帮学生也是帮自己,这个学生不是好学生,你为什么收他?你收了他,可见得你没有智慧,你没有能力辨别善恶,你没有知人之明,你还能教学吗?所以师资之道,互相的赞叹,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赞佛,依佛为老师,真的我们沾了佛的光。佛称我们为弟子,佛今天不在世,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检点,我们像不像是佛弟子?如何让社会大众肯定我们是佛弟子,让九法界众生承认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以佛为师,向他学习,学的总能够相似,不能学得一模一样,也学得差不多,有这么一个样子,天龙鬼神就肯定你是佛弟子。

戒经里头常讲:「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护持你。」我们去受三皈,就有这么多护法神来保佑你吗?未必!为什么?经上是这么说!你有没有受持三皈?你要懂得受持两个字的意思,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我完全做到,你没有做到不叫受。「受」是我接到了,我做到了;「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两天。戒经里面常讲「尽形寿受持」,尽形寿,浅而言之是一生,我只要有这个身体,身体是形,只要有寿命,我活一天我就做到一天,决定不违背,这是受持浅的意思;深的意思是生生世世。为什么?众生在九法界这个形会改变,改变那个形还是个形,形存在;换句话说,你的身没有变,换一个身就是了。你并没有把这个身舍掉,你一舍掉马上又换一个身,你的形永远存在,你的寿也永远存在,无量寿!哪个人不是无量寿?身形不断的在转变,尽形寿受持,那就是无量寿的受持,我们要懂得、要明了;这个样子护法神尊敬你,护法神义务的来拥护你、照顾你,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话是佛说的。绝对不是受一个形式的三皈,就以为有护法神保佑你了,那是假的,那是你完全误会了,你只有形式,你没有实质。

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所以三皈的授受,可以不必找法师在形式上受,三皈可以自己受,在佛菩萨面前,你发誓:「我一定依佛这三条教诲,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觉悟,《六祖坛经》上讲得好,讲得清楚明白,能大师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是自性三宝。皈是回归、回头,我知道我错了,从前我迷惑颠倒,我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觉悟、依正觉,这个你才真的皈依了。我们把这个标准再降,降到极低,有那么一点点样子,没有学佛之前感情用事,感情是迷,迷情;学佛之后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理智不用感情,不会有感情冲动,智慧作主,你真的皈依佛了。

皈依法是什么意思?「法」是正知正见。从前没有学佛,我的思想见解都是错误,现在学了佛,我要依正知正见。什么是「正知正见」?这个经典展开,大家晓得佛给我们讲了十条,布施是正知正见,持戒是正知正见,十波罗蜜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反面,就是我们现在生活上所显现出来的,悭贪是邪知邪见,恶业是邪知邪见,瞋恚是邪知邪见,十波罗蜜的对面是邪知邪见。我们把这些邪知邪见舍掉,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个皈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僧」代表和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与一切众生共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才叫真正皈依三宝,必定有护法神保护你。为什么?你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你是真正佛的学生。佛的学生一定要做到这三条,这三条是纲,我们常常讲的「三福、三学、六度、十愿」是目。总纲领就是这三条:「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都要依佛陀教诲为标准,这才能契入佛的境界。所以「一切庄严境」,也可以包括如来果地上的福慧二足尊。这一首是总说。第二首:

【各起净愿修诸行,悉曾供养无量佛,能见如来真实体,及以一切诸神变。】

这四句也含著四个意思。第一句是发愿修行,愿为先导,以行践愿。这是别说,前面是总说。『各起净愿』,这是讲十方一切众生。这个话都是从学生这边说的,实际上意思全是赞佛,老师好!赞学生就是赞老师。各个都能发大愿,愿度众生。什么叫「净愿」?净愿里面不附带任何条件,这个愿是清净的;如果附带条件在里面,这个愿就不清净。这个度,我在讲席里常常讲,讲的次数太多了,还要讲,为什么?你还没有悟过来。「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服务,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为一切有情众生服务,为无情众生服务。树木花草我们都要照顾好,要为它服务,不仅是为一切人,为一切动物、为一切植物,甚至於桌椅板凳,它供养我们,我们要为它服务。每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为它服务,报答它,它为我们服务,我们也为它服务,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对物尚且如此,何况对人!天地万物,互有恩义,我们常讲的「道义、仁义、情义、恩义」,天地万物彼此互相都有这四种大义。你觉察到了,你明白了,你就是菩萨,你就是一个修行人,觉悟的人。你会把你从前没有觉察所犯的错误全部修正过来,这是修行。

修行具体举了一桩事情,『悉曾供养无量佛』,「悉」是圆满,一个不漏;「无量佛」,这是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未来世的诸佛就是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是未来佛。佛弟子心目当中,把十方三世一切刹土里面的众生,一切刹土都有九法界的众生,都看作佛,都把他当佛一样的尊敬,一样的敬爱,一样的供养,供养的范围太广太广了。不但是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也是一样的供养,为什么?因为他知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要是对待有情众生供养,无情众生就疏忽了,你不是佛弟子,你没有觉悟。无情众生跟有情众生一样的恭敬尊重供养,那就对了。《华严经》里面十波罗蜜,是所有菩萨修行的,除这个之外还有十大愿王,代表十波罗蜜的是文殊菩萨,代表十大愿的是普贤菩萨。「各起净愿」就是十大愿王,「修诸行」就是十波罗蜜。

行门里面落实特别举出普贤十愿里面「广修供养」,人家是怎么作法的。第三句说『能见如来真实体』,这一句话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这样修行就能明心见性。所以「净愿」是普贤的十愿,「诸行」是文殊的十波罗蜜,「供养」就是十愿十行,这十种波罗蜜落实了,你就能见性。这一句是讲见性体。『及以一切诸神变』,这是见自性的德用。我们讲性体、性德,德就是用,它起作用,它的作用是一切诸神变。「一切诸神变」是什么?就是本经所说的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唯心所现」是神变,神是神奇莫测,不可思议,变化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还有一变是「唯识所变」,变成了十法界依正庄严。

现在许许多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怎么发生的?我们现在看到许许多多这些书籍,那些书籍都是他们在思惟、在探索。有没有探索到真相?没有,完全是猜测,「大概是这样的」。菩萨到这个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诸位一要懂得。你能够见如来真实体是根本智,及以一切诸神变是后得智。换句话说,你要不能见性,你对於虚空法界怎么来的?到底怎么回事情?你怎么猜你也猜不中,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索,再高明的科学仪器也没有办法探测到它的真实相。如果这些方法能够探测到,我们何必要求明心见性?发展科学那就对了。现代人的观念如是,「佛法没用,科学有用」,科学发展到最后产生一个副作用,副作用是什么?世界末日。其中的利害得失谁明了?还是诸佛菩萨。这是「赞叹别说」的第一首偈。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