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三讲) 2001/12/2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3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偈颂第五首:
【佛久修行无量劫,禅定大海普清净,故令见者心欢喜,烦恼障垢悉除灭。】
第五首颂是禅那,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静虑,也翻作止观。实际上静就是止的意思,静止,观也就是虑,所以虽然是静止,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它当中有观。为什么不叫念?为什么用观不用念?这里头有差别,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念是有意思在里头,我们讲的心意识,有念头在里头;观没有念头,观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譬如我们张开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这是眼的境界,色相确确实实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决定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观。止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止住,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的见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在佛法术语里面讲,他们用见性见,我们凡夫用的是眼识见,眼识就是你见色的时候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识,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末那识,那就不叫做观,那就叫念,念头起来了。禅那,禅里面它有观,它没有念,叫禅观。我们必须把这些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然后才知道怎么叫修禅。
如果在修禅的时候,形象上是在盘腿面壁,坐得很稳重,可是依旧在打妄想,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不是禅,只能说是你在坐,坐里头没有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是禅,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且禅不一定要坐,但是禅跟坐常常连在一起,连在一起「坐」是比喻,不是真的叫你坐下,坐是比喻不动。我们人在四威仪当中,你站在那个地方,总没有坐在那个地方稳重,坐的相非常稳重,所以坐代表不动,尤其是盘腿跏趺坐非常稳重。由此可知,禅的意思就是不动,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禅。所以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我走路的时候,我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走路的时候是在禅定。住,住就是站著,我站在这个地方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站在那个地方也是在禅定。坐就不必说了,坐下来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躺下去睡觉还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都在禅定当中。只要离妄想分别执著,都叫做坐禅,都叫做禅定,用中国话来说,都叫做止观。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把妄想分别执著止住了;观,六根的境界清清楚楚,眼见色见得很清楚,耳闻声听得很清楚,鼻嗅香、舌尝味样样都清楚都明了,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叫禅。
我们看到《五十三参》鬻香长者他是代表修禅定的,他在哪个地方修?经典上告诉我们他在市廛散步,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百货公司,外国人所讲的mall,大的商场,他在那里面散步,那叫修禅。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外不著相,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诱惑;内不动心。内不动心叫做定;外不著相就是外面不受诱惑、不受影响,这叫禅。由此可知,禅定怎么修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离开生活,你要说这个环境好、那个环境不好,你已经起心动念了。但是对於初学的人来说,那个环境诱惑力量太大了,避开诱惑是比较方便一点,对初学。功夫深了,不能选择环境,选择环境你的功夫不到家;换句话说,你还是禁不起诱惑,你还是没有办法在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里面,你还是没有办法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你需要选择安静的环境。
所以古时候道场为什么建在深山人迹罕至之处,就是把这个世缘断掉,让你在这个环境里面修学容易得清净心。可是功夫提升之后,必须要接触,为什么?不接触你不知道你自己禅定功夫到什么程度。这里头必须要注意,一接触稍稍动心了,赶紧回山上去。所以都市里逛一圈是来参加考试的,这个境界受不了,受不了赶紧入山。如果在都市里头,这花花世界里,你确确实实保持著你的清净心。所以禅定,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以等持为性」,禅定的体性,等是平等,持是保持。就是说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能够保持著平等,这是禅定的功夫;如果你在这里面还有分别、执著,你的心就不平等。能保持著平等,就证明你的禅定功夫就已经到了不受外境影响,你到这个程度了,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了,当然你更不会为外境诱惑,这个禅定功夫可以办事了,换句话说,你可以出来度众生了。度众生就是为众生服务,那你一定要跟众生接近,你不跟众生接近,你怎么为众生服务?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是办事。
禅定有三种,第一种叫「安住」,第二种叫「引发」,第三种叫「办事」,清凉大师注得很好。什么叫安住?安住在平等境界当中,这是安住。所以禅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佛心,永远安住在平等的境界里面。到了华藏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不会有欢喜心,到阿鼻地狱也不会有丝毫恐惧心、厌恶心,没有!这个心就跟虚空一样,虚空没有动摇,虚空周遍法界,你这个平等心周遍法界。所以大乘法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安住。
第二种叫引发,能引发智慧,定能生慧,能引发神通。神通是什么东西?是自性本来具有的能力,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佛经上常讲六种。天眼,用现代的话说,光波,很复杂,说老实话没有边际。光的波动长短不相同,这是现在科学用仪器探测出来了。我们把自性本能失掉了,并不是完全失掉,还留著有少分;换句话说,我们有一百分的能力,我们丧失了九十九分,还有一分。譬如说,有一百种不同长短的光波,现在变成九十九种我们肉眼看不见,肉眼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们的本能要是恢复的话,应当是这一百种不同的光波,我们统统都可以看见,一点障碍都没有!恢复我们本性本有的能力,这个能力叫正常的能力。
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不是修来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你自己本有的恢复了。我们怎么失掉的?佛说了,妄想分别执著,是因为这个失掉的。妄想分别执著愈严重,你丧失的能力就愈多;妄想分别执著愈轻,你恢复的能力就愈多,能力就恢复了。禅定是恢复我们能力唯一的一个方法,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再起心动念,心安住在平等境界里头,平等境界是真心。我们这些年来总结佛陀在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简简单单写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把心安住在这十个字里头,永远的安住。环境好也是这样的,恶也是这样的,对待一切善人是这样的,对待一切恶人、冤家对头也是这样的,决定平等没有丝毫差别,决定清净没有丝毫染污,这是禅定,这是安住。恢复我们自性里面本有的般若智慧,这是引发。恢复我们六根本具的能量,眼,什么样的光波统统看见,这世界不一样了;耳,任何不同长短的声波统统能听见,想听就听,不想听一点声音都没有,随心所欲;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本能都恢复了,这叫做神通。
曾经有同修问过我,科学家发现的飞碟,外太空人到地球上来访问,他说这是不是天道的人?我说:不是,他是人,人道。为什么?如果是天道的人,不需要交通工具,他有神足通,他的念头想到什么地方,他身体就到达,这是神通。还要搞一个飞行工具,这是人道,人道才有这些玩艺儿,天道就不需要。天人有五通,鬼也有五通,但是虽然都有五通,能力大小不一样;他们的能力是报得,不是修得。人道、畜生道这两道要靠修行,也有报得,报得的很少,绝大多数是要靠修行。为什么?烦恼习气太重了。鬼道虽有报得的五通,但是能力很小,跟阿罗汉相比微不足道,小通!这些我们要晓得,引发智慧大小、能力恢复多少,看你功夫的浅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定功引发的能力,他能够看五百世,他的天眼可以看到过去,可以看到未来,能看五百世;菩萨,能力比他大多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了解定功浅深确实不一样。阿罗汉智慧还没有开,要更深的禅定才能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智慧开了,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了,这都是属於引发。
第三「办事」,办事是说什么?对於九法界有情众生的服务,也就是四弘誓愿所讲的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发愿度众生,度众生要有能力,禅定最重要。如果你接触广大的这些众生,你受他们的影响,你没有办法避免他们的诱惑,你不要说是度他了,你被他度跑掉了,你怎么能帮助他破迷开悟?由此可知,虽然初发心的人发了四弘誓愿,真正要为一切众生服务是有条件的,你自己没有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能力,你办事情非常困难。事实怎样?事实确确实实如佛所说。
自古以来,没有禅定智慧的这些出家人,跟社会一般大众接触,退堕的人太多太多了,退转了,堕落了;现代这个社会,那就更不必说了。出家修行人见了财贪不贪?还会不会起心动念?见了色贪不贪?会不会起心动念?自己要是把持不住,真正动了贪心、动了瞋恚心,就堕落了。你已经不是在修戒定慧,你是在修贪瞋痴,修贪瞋痴果报在三途、在地狱,你往下头坠落了。自己没有得到禅定,定功不够,我们对社会大众的服务是要选择项目的。不能像诸佛如来,不能像诸大菩萨,他们没有选择,我们要选择。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对出家不久的这些学生们,连出去托钵都要选择,作官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大富贵的人家不可以去托钵,杀生屠户的人家不能去托钵,风化区不可以去托钵,有很多限制,为什么?怕你把持不住。可是大阿罗汉,他们就可以平等了,哪一家都可以去,没有分别,行!为什么?他有定力,他有智慧,他决定不会动摇。
《楞严经》的发起,阿难尊者示现出家不久,他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大菩萨平等去托钵,不分别哪一家,碰到摩登伽女。平常他要是遵守佛陀教诲,这个人家不去托钵,跳过就是了。学佛、学菩萨修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真的平等,可以,不受诱惑。所以阿难尊者遭摩登伽女之难,佛去帮助他去救他,楞严法会的发起因缘如是。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佛陀教大众不是一种方法,各个学生根性不相同,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目标是一样,方向是一样,都是教你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是决定不会改变的。一切众生遇到佛陀没有不得利益,得利益大小因各人根性不一样。这是讲有定有慧,办事就没有障碍,你有能力辨别这个事情应不应该办?需不需要去办?能观机,能观察时节因缘。这个时候办适不适当?如果因缘不成熟,不能够勉强,要等待时节因缘成熟;否则的话,事情的障难就多了。
所以要记住佛在经上常常讲的一句话,「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以纯净纯善处事待人接物。没错,你真的用的是纯净纯善,可是有一些根性差的人怀疑你,不能接受你的善意,他对你疑惑,「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有什么企图?你有什么目的?」他四处去打听。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我们亲身也经历过不少次。从这里面,我们就学到了缘有没有成熟,缘不成熟丝毫不能勉强,那个缘自自然然就成熟了。如果说勉强一点,有的时候反而搞糟了,把这个缘推迟了,或者把这一次的机缘破坏了,这种事情常有。原因在哪里?自己操之过急,不懂得事实真相,不认识时节因缘,事情做得就不圆满。
清凉大师注解末后几句话说得很好,「既引起神通,办利生事」,那当然方便了。你这个六根能力恢复,你能够见到因因果果,能见到过去、能见到未来,办事方便多了,所以你接触众生,大家都能生欢喜心。「现法乐住」,这是讲安住,你安住在甚深大法之中,法喜充满,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时候法喜充满。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之后破无明烦恼,你有能力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第六首偈: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这首偈是讲般若,般若是梵语音译的,意思是智慧。为什么当时翻经不翻成智慧?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当时译经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有一个体例,这个体例当中有五种不翻,般若是属於其中「尊重不翻」。因为佛法的修学,终极的目标是求智慧,中国人对於智慧没有古印度那些人看得重,同时也怕误会把平常这个小聪明以为是智慧,这是我们中国人常常说「某人很有智慧」,其实是聪明,佛家讲的世智辩聪,所以还是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注解。偈颂前两句是修因,后面两句是果德。
『如来往修诸行海』,十种波罗蜜要用密宗的讲法就是大圆满法,究竟圆满才称波罗蜜,我们从每一首偈的第一句,你就看到诸佛如来在往昔修菩萨道的时候生生世世,他学什么?就是学的这些方法。在哪里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在日常工作里面学,在平常应酬里面学,处事待人接物,这是学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禅定来的。十波罗蜜是有先后次第的,后面一定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一般大乘法都是这么说法,《华严》的说法不一样。《华严经》的说法,它是每一个法门一定具足一切法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如果有一个法门不具足,你这个法门就不圆满、就不究竟,这是《华严》的教义,跟一般大乘不一样,这称之为圆顿大法。
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无论修哪一个行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任何一门里面都『具足般若波罗蜜』。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这一定要知道。清凉大师注解,「推求谛理,名之慧也」。佛经里面讲的「谛」,我们现在人常讲「真理」,跟这个意思很接近;也就是说,推求真理,这是般若智慧。这一首以及后面的四首,都是以择法为体,它的性体是能够抉择诸法,对於诸法的真相通达明了,这是般若智慧。
中国佛教是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入中国,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传来的时候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像法时期,正法一千年过去了,第二个一千年来到中国。世尊在《大集经》上告诉我们,「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严持戒律之人就能修行证果,「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上给我们大众授记。我们选择法门,自己没有智慧,又找不到真正善知识,这个时候怎么办?法门这么多,哪一个适合我修?难!世尊知道我们的困难,所以把大的方向、大的目标给我们指出来,我们今天生在末法,选择净土这是听释迦牟尼佛的话,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像法是禅定成就,我们要晓得,禅定不是参禅入定,禅宗目的不是修禅定,为什么叫禅宗?用参禅的方法求般若智慧。所以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禅,是「般若波罗蜜」。我想很多同修都读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第一句话就说,「大家总念般若波罗蜜」,开宗明义就把禅宗修学的目标方向说出来了,般若波罗蜜!是用禅的方法。
般若重要,我们再想想禅宗之外,哪一个法门不是修般若波罗蜜多?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方法不一样,都是修定,都是修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如来往修诸行海」,我们今天讲修禅也好,修净土也好,持戒也好,学密也好,学教也好,不管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都是「具足般若波罗蜜」,那你就对了,你才是真正学到了大乘佛法,没有离开般若波罗蜜。因为禅宗的传入,大家对於参禅、对於般若智慧非常重视,特别是惠能大师,他是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开悟的,所以这部经典在中国变成家喻户晓,经典里面知名度第一。什么是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就是般若,一切法不离。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他没有离开生活,他没有离开工作,他没有离开一切人事,他离的是分别、执著,离这个!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般若,我们凡夫跟这些佛菩萨圣人差别就在此地。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还有很多意思,我们下堂接著再说。
偈颂第六首:
【如来往修诸行海,具足般若波罗蜜,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殄一切愚痴暗。】
般若前面说过,意思没有说完,我们再补充几句。般若有三种:人空般若、法空般若、俱空般若。清凉大师注解,「生空无分别,法空无分别,俱空无分别」,这个说法说得很好,比一般的意思更清楚、更圆满。说「人空」,我们往往执著十法界里头的人法界;说「生空」,范围就大了,生空可以包括十法界里面的有情众生;「法空」,范围就更大了,把无情的众生,乃至於所有一切的自然现象,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三种说「俱空无分别」,这是真实智慧。生空,我们说话方便起见,还是以人来做个比喻,所以古人讲人空也不是没有道理。人怎么是空的?正是大乘经上常说的「相有体无」,相是样子,形相是有,体没有。为什么体没有?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我们这个人分成五个条件来讲,这五个条件合起来有这么一个人的相,五个条件不具足这个相就没有了。这五个条件是「色、受、想、行、识」,叫五蕴,蕴就是蕴积;也叫做五阴,阴是盖覆了本性。
《心经》大家念得很熟,《心经》是《般若经》的中心,是《般若经》的精华。第一句话就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不但人空,法也空了。五蕴是法,五蕴皆空,法都空了,哪来的人?一定要觉悟,相有体无,相有性无,你这才认识了事实真相。五蕴和合的时候这个相有,五蕴分散的时候这个相就没有了。就好比我们这本书,书的相怎么有的?书是用很多纸张订在一起有的。书的性是什么?性是纸张。纸张合起来订在一起,「这一本书」相有了;如果把纸张统统拆开,书没有了,变成一堆纸。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事相,合起来是这个假相、假的书的相你看到了,分开来书的相灭了,纸张的相没有灭。所以这本书的相不过是纸张的合订,分散开来就没有了,这个生灭相你就了解。我们要问书有没有生?没有生;有没有灭?也没有灭。从这个地方体会不生不灭,相虽然现,不生;相不现了,也不灭。
我们人是这五种东西结合的,色是物质,物质里面常讲的四大,这就是色的性质。色的性质四大,四大佛用四个字来做代表,地水火风。地是什么意思?地是物质。火是讲温度,这个物质是很小,但是它有温度。水大,水是代表湿度。风大,风是代表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在动。这是说明物质的四个现象、四种特性。现在科学家证明了,人身体这个物质是怎么组成的?细胞。细胞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原子、电子,现在分到所谓基本粒子。再小的物质它一定有四个现象,你能看到它是个物质,这称为地大。现在讲带电,带阳电就是火大,带阴电就是水大。它确实是动的,动的就是风大,没有风就不动。所以四大是讲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这个物质组成的。《金刚经》讲,世界是一合相;合是组合,基本的物质是一,相同的,没有两样。山河大地是它组成的,空气也是它组成的,水也是它组成的,动物是它组成的,植物也是它组成的,矿物还是它组成的。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一切法哪有不平等的?平等法!是因为一切众生不知道事实真相,把这个看得贵,把那个看得贱,产生了不平等,这是错觉。
金刚钻、黄金都很值钱,这是宝贝;泥土沙石认为这个东西很贱,其实科学家一分析,都是一样的,只是这些基本粒子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组合的架构不一样,除此之外没有差别。你要真正明白了,金刚钻跟小石头价值平等,黄金跟泥巴价值也平等,你就入平等真法界,那个真法界叫一真法界。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晓得,物质从能量变现出来的。能量不是物质,能量能变成物质。能量是什么?佛法里面讲的其余四个条件,受想行识都是属於能。佛法总的归纳,受想行识归纳是心法,四大是属於色法,一切法归纳起来不外乎色心二法。色心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说,质可以把它变成能,能也可以把它变成质,能跟质可以交换,互相转变,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这是真正觉悟,你真正看到事实真相了。你懂得生空无分别,不再去分别执著,这是智慧,你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然后再进一步告诉你,诸法,我们刚才讲的色受想行识,这就是五种法;五种法组合的动物、植物、山河大地,我们现在懂得了,这一切不是真的,是幻相,这种现象不过是五蕴聚合不一样所产生的。五蕴有没有?五蕴也没有。五蕴是法,法也不是真的有。这个法从哪里来的?这些法,实在讲没有来源,是真如自性所现的相分,真如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是三种德能,一种是智慧,一种是能力,能力就是今天讲的心法、能量;相好,称之为色法,自性本具,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些能跟质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能变成质,质变成能,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佛在经上讲,是识的作用,不是心的作用。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什么?妄想是心想,分别是心想,执著也是心想,所以「心想」两个字包括了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里面的义理深广无际,没有边际,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放下了。放下,再不分别了,再不起心动念了,这叫法空。
第三个是俱空,空也不存在。你还执著有个「空」,你还没有空得干净。所以对於世出世间十法界依正庄严,不能有一丝毫的执著,不能有丝毫的分别,不能有丝毫的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你就迷了,你就把你的智慧、把你的德能转变成愚痴烦恼,十法界里面的果报;如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果报就没有了,就不会现前了。那我们要问,也像野狐禅一样,是不是没有果报?有果报是分别,没有果报也是分别,你落在两头。百丈大师讲得好,「不昧因果」,他对於两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叫不昧,不昧是清楚,一丝毫不迷惑。你说两边,两边你并没有觉悟,觉悟的人哪有两边?所以宗门大德常常教导学人,不著有不著空;两边既离,中道也没有,中道不存。那就变成空空,空也不存,逼著叫你真正无立锥之地,这才是真实的成就。
《摄论》里面它又有个讲法,「以加行、正体、后得,为三」,就六度而说的。《璎珞经》,「以照有、照无、照中道」这三种讲法,这是完全就法空三观来说的。经论说法不一样,为什么?佛讲经说法,你要晓得他的宗旨是破执著,佛无有法可说。你执著有,佛说空,用空破你有的执著;如果你听了,有不执著了,「是空的」,你又执著空了,这个麻烦大了。佛说有是破空的执著,佛说空是破有的执著。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了,以为当中有个中道,中道跟两边还是对立,换句话说,你还是有著。有著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你心还是有住,住著,这是烦恼这不是智慧。所以《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对了,这是般若正知。假如你又执著一个有所住、无所住,又变成两边,这是般若难讲,般若难懂。对凡夫真的是不容易,为什么?凡夫总要找一个依靠,总要找一个落脚之处。佛讲的这些话,甚深义理,一般人听了这个话,执著在这个话语里头,所谓是「依文解义」,没有办法体会到如来的真实义,这是般若难讲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习,浅而言之,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慧,也就是禅。禅跟慧常常是连在一体的,禅定是体,智慧就是作用;智慧是体,禅定就是作用,所以禅跟智可以互为体用。相是什么?前面四度就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是相,这是佛教菩萨基本的修学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把这些方法应用在生活当中,你就是过菩萨的生活;你应用在工作当中,你是菩萨在办事;你应用在日常应酬当中,你是菩萨接引众生。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能没有智慧。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浅而言之,我们容易理解的。决定不能有分别执著,真智慧;如果有分别执著,你就有烦恼了。烦恼从哪里来?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烦恼?这个道理细细想想不难懂,所有一切烦恼全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
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吃饭、也穿衣、也工作,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工作是教学,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每天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四十九年如一日,敬业!对他本分的事业真正是尽心尽力,做到圆圆满满,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你今天从事哪个行业,你对你的事业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认真,这就对了。知道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上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切为众生服务,没有自己的得失。以我们凡见解来说,做成功、做得很好,众生有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众生没福。为什么?我已经尽心尽力,套佛的说法你功德圆满了,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了。为什么?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还有一些障缘、有一些障碍让你善行不能够成就,那是众生没有福,不是我们服务不周到。由此可知,圆满功德是怎么说的?真的尽心尽力这就圆满,真的是依真实智慧,决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圆满的。
清凉大师总结,「慧导万行,故云修诸行海」,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相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不要与情识相应,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迷,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怎样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有善巧方便。下面这四首偈就是讲的善巧方便。
古德说「万行不得般若」,没有般若的智照,你就不晓得空有的事实真相,「不成彼岸」,这个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有比喻说得很好,「五度如盲人」,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瞎子,有能力工作没有眼睛,「般若如有眼」,般若好比他有眼睛,出门道路上是平坦还是有波折,他看得很清楚,他领路,让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成就一切圆满功德。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往往把好事做错,善意变成恶行,常有的事情!什么原因?没有般若智照。
我们看果报的两句,『是故舒光普照明』,「舒」是舒展,「光」就是智慧,你展开你的般若智慧;「普」,不但普遍而且是平等,这里面含清净,对於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学,我们能看出来《般若》是主,为什么?四十九年当中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盘》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几乎占一半,这不是主要课程吗?显示出「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是克服,『殄』是殄灭、消灭,『一切愚痴暗』,三毒烦恼里面,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
六波罗蜜,佛所用的方法,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般若对治愚痴,佛教菩萨这些方法有目的的。通常讲六度,后面这四种:方便、愿、力、智,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包含著;《华严》讲十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里面把它分出来,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这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有体有用;六波罗蜜里头,体用合在一起。所以六波罗蜜并没有减少,十波罗蜜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佛法讲开合的方便。我们现在讲归纳,十个归纳成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波罗蜜,这是开合不同。请看经文: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般若智慧起作用。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恰到好处。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也常常把这四个字连起来用,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清凉大师注解「下四但各二种」,后面四首偈都是属於善巧方便。第一种「谓回向方便,拔济方便」,下面第八第九第十,愿、力、智都有这两种,都有回向方便、拔济方便。什么叫回向?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不自己享受,把它拿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叫回向众生。我用这些做为求得无上菩提的条件,那就是回向菩提;如果用这个与性体完全相应,那就是回向法界。所以通常讲到回向,回向有三处,回向菩提、回向法界、回向众生,与性体性德完全相应。大师开示说,「种种化生,则拔济善巧。所修成就,兼於回向菩提。」《华严》教义是大圆满法门,任何一法必定含摄一切法,主伴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不同於一般大乘,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种种化生」,这个意思深广。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现在人常常在探索,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上两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自性变现的。这个事情真的很难懂,很难叫人承认。所以佛在讲经常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里头用得最多的是梦,「梦幻泡影」。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试想想看,当我们作梦梦醒了之后,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都能记得住,这个时候能够多想想会帮助你觉悟。你想想梦中的一些境界,你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天空,梦到有日月星星,梦到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好像跟我们现前环境的这个境界没有两样。你问问梦中境界从哪里来的?梦中那些生命从哪里来的?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问题就解答了。梦中境界,说老实话是第六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讲潜意识。阿赖耶识里的含藏种子,在梦中第六意识、第七识它那种分别执著的能力比较薄弱,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种子习气起现行,潜意识、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跟作梦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你要搞清楚,它不是真的,确确实实「梦幻泡影」。所以佛劝导我们「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这个看法、想法正确,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你要以为这些事情是真的、是实在的,那你看错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种种方便化众生』,我们自己觉悟、自己明白了,帮助许许多多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搞清楚的众生。用什么方法?太多了,「种种方便」,你要有智慧,你的方法就会用得很巧妙、用得很恰当。『令所修治悉成就』,帮助一切众生他们所学的、他们所对治的,都能够圆满成就。我们今天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根本智,所以后得智也没有,「方便」、「愿」、「力」、「智」都没有。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求后得智是多么重要。什么叫后得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从哪来的?从无知来的。
古大德教学,教童蒙、教初学,教什么?培养他的根本智,每天教你读诵,不给你讲解,不给你讨论,那是根本智,根本智跟诸位说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先培养这个,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练根本智。练熟了,眼见色耳闻声,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智慧现前了。智慧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通达明了,然后善巧方便自然就生出来。「令所修治悉成就」,你能帮得上忙。那就看缘分了,对方接不接受你帮忙?愿不愿意、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这是缘分。他要相信,他不怀疑,他真的能接受,他就成就了。果德是『一切十方皆遍往』,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无边际劫不休息』,上一句讲的空间,下一句讲的时间,在这个时空之内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他需要帮忙没有不去的,不辞辛劳。关键就在有没有缘?缘不在佛菩萨这边,在众生,就是众生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众生能相信能接受,佛菩萨没有不来的,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菩萨十方三世他都能去,而且不休息,我们一般人问,他能受得了吗?是的,如果是你,你受不了,佛菩萨能受得了。为什么?佛菩萨无我,他没有受得了受不了,他没有。凡夫受不了,为什么?有我,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你有分别执著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就没有了。他跟法性相应,他跟性德相应,所以能够显现出无有边际、无量无边的能力,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圆满的显现。好,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