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九讲)  2001/12/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9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的赞颂:

他的赞颂内容是菩萨所修的十波罗蜜。偈颂总共有十一首,前面一首是总说,后面十首颂是别说,每一首颂说一度。偈颂的格式都是前面两句是讲修因,后面两句是说得果。十波罗蜜也叫十度,我们通常讲六度,《华严》这里讲十度。十度的意思,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开示,这是平时我们很少看到的,「十行十地」,这一部经自始至终都会讲到。

我们要问,菩萨的阶位五十个位次,等觉我们不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试问问这些菩萨怎么修行的?我们细读《华严》就明了,就是修十波罗蜜。初信位的菩萨修布施,初住菩萨也修布施,初行位、初回向位、初地位统统都修布施。第二位的菩萨:二信、二住、二行、二回向、二地,全是修的持戒,科目是一样的,里面的内容境界不相同,地位愈高愈殊胜。像我们在学校里面念书一样,你念国文,小学生也念国文,中学生也念国文,大学生也念国文,课程的名称相同,内容有浅深不相同。佛家里面讲浅深粗细各个不相同,这个地方必须要辨别。大师在此地给我们略为介绍,这个略为介绍也分为十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先解释名称,名称这里头有通有别。譬如「波罗蜜多」,这是通,十个名词都有「波罗蜜多」,布施不同於持戒,持戒不同於忍辱,这就有别。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相同,前面两个字不同,名字里头有通有别。在《唯识论》里面为我们说明,波罗蜜多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波罗蜜多」,这个很重要。波罗蜜多,我们中国人把它翻成「度」,度众生的度,所以六波罗蜜也称为六度,十波罗蜜称为十度,这是中国人翻译的。六度跟十度,这个「度」是要具足什么条件?清凉大师引《唯识论》里面讲,要具备七个条件,这七个条件在法相宗里面叫做「七最胜」,七种最为殊胜。由此可知,我们修布施,或者修持戒,与这七个殊胜相应,你是修的波罗蜜,你是在修六度、在修十度。如果不具足这七个条件,你只是布施,只是持戒、忍辱,「度」那个字谈不上,换句话说,有布施没有波罗蜜。没有波罗蜜,这个布施是修的世间福报,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的福报,果报出不了六道的范围。如果与这七最胜相应,这个修的是功德,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出十法界,这不能不知道。

七最胜里头,第一个是「安住最胜」「要安住菩萨种性」。一切众生种性不相同,像植物种子不一样,大豆是大豆的种子,芝麻是芝麻的种子,种子不一样,在佛法里面叫种性。要安住在菩萨种性,换句话说,不是二乘种性,不是缘觉种性,不是人天种性。我们要问:种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样学习?种性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立志」,佛法里面所讲的「发心」。人要没有志,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就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糊里糊涂过去了,你怎么会有成就?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他一定是有立志,他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他在这一生当中他认真努力,希望达到他的目标,这个人会成功,只要他有决心、有毅力,永远不退转,这肯定有成就。

善根深厚的人,会常常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我为什么来的?」这个念头就是感,你有这个念头必定有应,这个应就是有帮助你的人,有帮助你的鬼神。哪些人来应?跟他志同道合,或者是明显的帮助你,或者是暗中的帮助你。你会感动鬼神,有跟你同一个愿望的、同一种爱好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就来了。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佛菩萨想帮忙也帮不上忙。这个地方安住种性:真正发的大道心,我要作佛。实在讲这种人很少,学佛人当中也不常看见。我这一生当中只有在《六祖坛经》上见到,我非常佩服。惠能到黄梅去参礼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你来求什么的?」他只有一句话:「我来求作佛」,我这一生没听人家讲过这句话,他来求作佛的。我们所接触的大众,所听到、所看到的,都是来问佛法里面一些问题,或者是求消灾免难,求福求慧。求福的多,求慧的就少了,求作菩萨、作佛没听说过。像惠能这样的人,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他不想做别的,就想作佛。我们有没有这个志气?真有这个志气,果然有这个志气,那你就是安住菩萨种性。作佛就要想到作佛的样子,像不像佛?佛要怎么作法?惠能大师求五祖教他,我们今天找谁?我们今天找经典,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就是作佛的方法、作佛的理论、作佛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经戒,要像!

第二「依止最胜」,你有了志愿,立了志,立志之后,你要想你的志愿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达成,你要依靠什么?这是一生修学最主要的,你要依靠什么?依止最胜是教我们「要依止大菩提心」「菩提心」,马鸣《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不能刹那离开,念念都与大菩提心相应,决定没有一刻忘记。忘记就是忘失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忘掉了,菩提心忘掉,魔就来了,魔障就现前了。佛在《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菩提心,也是讲三个: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把经论合起来看,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什么是直心?真诚到极处,至诚心就是直心。直心是菩提心之体,另外两种是菩提心的起用,有体有用。经论都讲深心,深心是至诚心的自受用,大悲心、回向发愿心是菩提心的他受用,是对人对事对物。

什么叫做深心?古大德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好善好德」《十善业道经》上所讲的,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好善。哪些是好德?我们说的十个字就是大菩提心,真诚就是至诚心,清净平等正觉就是深心,好善好德,后面一个慈悲就是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不好懂,佛说了三条,有体、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我把这个三条再化成五条,每一条两个字,真诚是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我们的心要安住在这里,要依止,安住在菩萨种性,安住成佛,愿望要成佛,要证究竟圆满的佛果,一生以这个为目标,以此为方向,勇猛精进,不疲不厌,念念不离菩提心,这是依止最胜。

第三个「意乐最胜」,意乐就是你的喜爱,你欢喜,喜欢什么?「慈愍一切有情」,实在讲就是菩提心里面大悲心起用。大悲心的起作用,是慈悲怜悯一切有情众生,这个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众生,这里面有智慧、有福报的人很多,还需要我们怜悯吗?凡是怜悯必定他还在受苦受难,没错,六道里面包括六欲天王、色界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都在受苦受难。他做天王了,还有什么苦难?无明没破,烦恼没断,色界、无色界虽然有相当程度的定功,烦恼伏住了,没有断,无明还在起作用,他怎么不苦?四圣法界里面的众生,这是九法界里面程度高的,他们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在逐渐逐渐断灭了,无明没断。从这个地方看都是「可怜悯者」。他们这些人,比起六道受的苦轻,只是对於宇宙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佛法的名词叫「诸法实相」,不能够明了通达,这是他们的苦处。所以七种最胜里面,第三个意乐最胜,怜悯一切众生。

我们就眼前来说,眼前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这个地球是娑婆世界的欲界,十法界里面的人法界。我们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区,遇到了最浊恶的境界,佛在经上常说「五浊恶世」,浊是染污。现在这个时段、这个地区,染污非常严重,严重到了极处。我们一般讲有史以来所未见的,几千年历史记载所没有过的,染污到这个程度。恶是恶业,一切众生造十恶业,毫无忌惮,从前人作恶还害怕,怕人家批评,怕被人家知道;现代造作一切恶业,公开的,甚至於唯恐你不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真的这是末日之前的徵兆。我相信末日,《古兰经》上常常看到的经文:「信真主,信末日」,我信,我信真主,我信末日,几几乎乎真主末日我们都看见了、接触到了。我们生在这个社会,这社会里面的众生真的是可怜,我们要有慈悯心,慈悲怜悯,要做出最大的牺牲奉献。

第四个「事业最胜」,要「具行一切事业」「一切事业」是什么事业?教化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回头是岸,帮助众生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这是在现前社会里面,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教化众生第一个重要的课程。印光大师,西方世界等觉菩萨来示现,他这一生当中,我们仔细观察他的事业,以言语、以文字劝导一切社会大众「敦伦尽分」,伦是伦常大道,敦是老老实实随顺自然的大道、自然的秩序,随顺自然、回归自然,这个意思深!人道,什么是人道?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儒家把它归为五大类: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伦理,这是自然的秩序,天然的大道。这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你说这是人发明的,你仔细观察,这个大道畜生道里头有,最明显的、最普遍的,你看蚂蚁、你看蜜蜂,它有组织,它有尊卑少长之分,它怎么懂得?如果再微密观照,所有的动物都有,我们才晓得这个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说的,佛家讲「法尔如是」,是自然而然,所以才教人「敦睦伦常」。人人都能够遵守,人与人的关系就好了,自自然然互相尊敬、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它的果德,从小的讲,家和万事兴,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居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人就有福了。如果伦常这种自然的规矩法则丢掉了,不要了、不讲了,随顺自己的烦恼欲望,毫无忌惮,这个社会就大乱。社会这一动乱,天灾人祸就来了。天灾人祸从哪里来?你感召来的,这个果报很可怕,全面毁灭的果报。

人不知道反省,没有人教导他,他也不接受人的教导,诸佛菩萨、善神离开了,走了。谁进来?妖魔鬼怪都来了,你这个事情怎么会不麻烦?妖魔鬼怪来了,你还会有好日子过?他们来助长你的恶业,你跟他接触你还非常欢喜,你很容易接受他的调教,都造作恶业,这还得了吗?菩萨要挽救这些众生,所以无论从事哪一种事业,他的目的都是在做转移风俗、转移一切众生邪知邪见,菩萨用这个功夫。众生最大的错误观念是贪而无厌,我们冷眼观察这个世间,我们周边一些熟悉的同修们,有在家的、有出家的,终日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早晨很早起来,晚上十二点钟都不得睡觉,忙些什么?值不值得那样繁忙?要仔细观察一下,冷静去想想,你就晓得不值得!都忙著名闻利养,心里他不是安住在菩萨种性,他安住在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念念希求,要想得到,得到之后念念又恐惧,怕失掉,生活在这里面,这个多苦!多可怜!他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佛菩萨来帮助他都回不了头,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他所求的是什么?财色名食睡,求这个东西。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这五条是「地狱五条根」,你要真正是得到,得到一条就把你拖到地狱,要五条都具足那还得了!阿鼻地狱永不翻身,他不知道。

佛菩萨种种的事业,从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到他所示现的一切作为,无一不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醒悟过来。人,我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名闻利养的,不是为五欲六尘。看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榜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不贪图名位,不想做国王,不贪图富贵,真的就是一桩事情:帮助人觉悟。你们所希求的,患得患失的,他全部放下。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活太容易了,谚语所谓「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这个事情很容易解决。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他日中一食,他不是日食三餐,三衣一钵,随遇而安,晚上走到哪里,找一棵大树底下打个盹就可以了,休息一下精神就恢复了,你看他多么自在、多么潇洒!过的是人的生活,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心清净、身清净,生活环境清净。心转境界,不为万物所动,他过的是正常生活。我们今天已经把自己忘掉了,随著妖魔鬼怪的旋律在乱舞,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听凭外面环境来摆布,你说可怜不可怜?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一切事业,一个事业具足一切事业,那是什么事业?现在我们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这叫「一切事业」。上面两个字好,「具行」,具是具足,他在这里行一切事业。你要是不懂「具行一切事业」怎么讲法,你就想想释迦牟尼佛一生,你想想他是不是具行一切事业?想想中国孔老夫子,想想这个世间所有宗教创教的这位大德,他们都是能够具行一切事业。

第五「巧便最胜」,那就是讲方法,帮助众生、接引众生的方法无比殊胜,现在人讲的「高度的艺术」。表现在哪里?生活,生活高度艺术;工作,也是高度艺术;接众,跟大众往来,显示的高度艺术。经里面讲:「要无相智之所摄受」,高度的艺术是最高,也是我们讲究竟圆满智慧的起用,你没有智慧你谈不到艺术。所以他有无相智,无相智是离一切相,这是真实智慧。离一切相才能真正得一切相的受用,这个受用是正常的;著相的受用,受用不正常,那个受用,我们常常讲得不偿失。为什么?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所以正常的受用一定与自然相应。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受用不正常,科技虽然方便,我们享受这个付出多少代价!回想六十年前、七十年前,中国的农村,我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农村里面那个生活,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精神、身体毫无负担,那个生活是人的生活。

我们接著看「七最胜」。前面讲到第五条「巧便最胜」,这个意思没讲完,还需要补充。「七最胜」非常重要,如果你不晓得,你学菩萨行与这个完全不相应,结果你一生所造作的统统是三界有漏福报,与菩萨行完全不相应,真是可惜!「巧便」,善巧方便殊胜,必须是以无相智为依据,没有真实的智慧不能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我们讲到现代社会众生,迷恋於科技的发展,科技带来一些方便,不知道我们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想想过去科学技术没有发明的时候,我们过著随顺自然的生活,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众生,确确实实显示出心安理得。理,随顺自然,生活、工作、应酬安闲自在,都能够随顺自然的常规,过的是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在生活方面许许多多好像是带来了方便,没错,你有没有想像到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里最严重的是身心不安,可以说从出生到老死,你心都不平静,都不能够安宁。每天慌慌张张,我们现在讲紧张,精神紧张、身体肌肉紧张,在古时候没有听说过这种名词。

从前我们旅行坐船,帆船、摇橹,好像是笨拙,但是它自然,现在想想那种生活,诗情画意,它多美!现在有轮船、有飞机,是很快,但你想想,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车、船、飞机排出来的这些染污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我们人都要呼吸空气。更严重的是造成臭氧层的消失,澳洲这个地区首当其冲,澳洲上空,面积差不多有整个欧洲那么大的臭氧层被破坏了,阳光没有臭氧层的隔离,直接照到地面,人们在这种阳光照射之下很容易得皮肤癌,所以澳洲人得皮肤癌的人非常多。现在他们知道了,所以出门要带宽边的帽子,穿衣服一定要穿长袖,热天也要穿长袖。学生上学我们就看到了,你看他的服装防晒。这是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所付出的惨痛代价。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什么?核武战争、生化战争。古老的预言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战争如果真的爆发,十六世纪法国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这个世界上人口剩下多少?「大七之数」「大七」大概是指七亿!现在世界上人口将近七十亿,换句话说,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你想想这个代价付得多重!我们享受短短不到两百年的科学技术的方便,我们地球上人十个要死九个,有什么好处?现在还在不停止的在进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把这个地球毁灭誓不甘心。

两个世界,不要比极乐,就是比一百年前跟现代,差别太大了。一百年前的人过的还像个人的生活,现在不像人的生活,人都变成机器了。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要用什么样最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受一切众生?这一句就是佛家常讲的四摄法,四摄法是讲四个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个原则怎样来应用?那要靠高等的智慧。这个智慧里头最重要的,它讲「无相」,我们说无私无我才能做得好。四摄法传得太普遍,凡是学佛的人哪个不知道?哪个不晓得三学、四摄、六度?谁都知道。真正里面的意思又有几个人懂?这就少了。所以,四摄六度一般人去做,说实实在在的话,皮毛都沾不上,他所做的可能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下头没有「度」,没有「波罗蜜」,为什么?跟这七条、七个殊胜不相应。

第六是「回向最胜」,经文里只举一个例子:「回向无上菩提」。可是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说回向至少有三个目标:「无上菩提」是我所求,另外两条是「回向众生」「回向法界」,这三条是一桩事情,一而三,三而一。无上菩提是「体」,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回向法界是「相」,回向众生是「用」,有体、有相、有用。体相可以互转的,无上菩提是体,法界是相;法界是体,无上菩提是相,体用可以互相转变。所以我们著重的是什么?著重回向众生,回向众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诚心诚意,全心全力为众生而不为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可以舍己为人,欢喜!一点困难都没有,就像慈母对她的婴儿一样,真正是彻底的牺牲奉献。要用这样的心态对待九法界苦难众生,没有见性的众生都是苦难众生。

最后一句是「清净最胜」。这一句非常重要,决定不失清净心。不失清净,诸位就要记住,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们想想《唯识论》上讲的七最胜,我们说这五条跟七最胜相应不相应?说一个清净,其余四个都包括在其中;换句话说,修十波罗蜜、修四摄法,要与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真诚是体。「不为二障间杂」,二障是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是贪瞋痴慢、是分别执著,所知障是妄想,我们一般讲成见,执著成见,自以为是。只要有这些东西夹杂在里面,就把你的最胜破坏掉了,你心不清净。心不清净,换句话说,你不老实。我常常说,讲经的时候说过多次,很多人拿些问题来问我,我说凡是来问问题的,都是不老实。老实人哪有问题?回家去老实念佛就好了,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问题就说明你不老实。於是我就知道了,有很多人见到我不敢问问题,装老实,他不是真老实,他在装老实,这里头就有真假之分。真老实是真没有问题,他相信了,「这一句佛号就能成功,我把什么都放下了」,他肯定成就。如果还有疑惑,疑惑放不下不能不问,为什么?疑惑是菩萨严重的障碍。

佛陀出现在世间,帮助这些菩萨断疑生信,疑要不连根拔除,他的信心建立不起来。所以佛度众生,两种根性的人很容易度,佛不费力气。一个叫上根利智,他聪明、他有智慧,一闻千悟,一听他都明白,他没有问题。另外一种下愚,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听话,他老实,这种人好度。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就是属於这一类人,下愚,教他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你什么都不要想,天天就念这个,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晓得什么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他也不想什么好处,反正师父教我这么念,我就这么念下去。念了三年,预知时至,站著往生,他成功了。三年时间不长,这是老实人。谛闲老法师对他的赞叹,在当时中国那么大,出家的大德法师很多,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讲经弘法的大法师,谛闲法师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你」。真的,一点不假。我们没有听说哪个方丈、哪个住持和尚、哪个讲经的大德往生站著,走的时候,死了还站三天,没听说过,你才晓得老实人可贵。

我这一生当中,看到、听到的,念佛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没有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总有十几个人,我们听了很感动。这些人给我们现身说法,我们何必还要打妄想?为什么还放不下?自己跟自己做对头,自己跟自己做障碍,把自己一生的大事耽误掉了,这个都是心地严重的染污而不清净。我们明白了,学佛就要从这些地方学,万缘放下,真放得下。世出世间事决不去打听,打听是什么?攀缘。随分,别人来跟我说我也听,我一听我明白了。

今天社会一些状况,我不看报纸、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天天天下太平,没事。偶尔同学来跟我说一说哪里发生什么事,他主动来告诉我,我没有向他打听,放下了。同学们往来,你来看我,我很欢喜,你离开的时候,我们心里痕迹都不留。我没有电话、没有传真,跟外界完全隔绝,清净!现在人说老实话,唯恐自己心地清净,身上还带个手机,不自找麻烦吗?手机不说别的,我就感觉那个电磁波会影响你的头脑;我也听人家讲过,手机用多了,头脑半边头都麻木,你说这个伤害多大!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什么原因?都是放不下。

清凉大师在这一段后面做了一个总结:「若七随阙,非到彼岸」。这七条,随便缺个一条两条,你不能到彼岸,那就不能叫「度」,不能叫「波罗蜜」「应各四句分别」,这个「四句分别」我们要知道,「四句分别」是什么?举一个例子:布施,是布施不是布施度,这个世间人很多会做。为什么说「是施非度」?他确实在做布施,以财布施、以法布施,他与前面讲的七种殊胜不相应,所以他是施,不是度。第二种「是度非施」,这个人的心与七种殊胜相应,他并没有做布施,他看到别人修布施,别人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他欢喜赞叹,他这个欢喜赞叹的心具足七殊胜,他是度,他没有施,这个欢喜赞叹的功德,比那个修布施的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他具足波罗蜜。第三种「是施又是度」,这是真正通达佛法的人,是大乘菩萨,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与七殊胜相应。第四种,他不是施也不是度,看到别人修布施也欢喜赞叹,「哦!你做了很多好事!」自己的心与七殊胜不相应,所以这种欢喜赞叹,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一定要懂得,你要不懂,你怎么个修法?大乘法无比殊胜,你要不读经,你要不研究教,你修的是什么行?绝对不是凭自己的想像去做那就行了,要知道我们平常想像都是妄想,不能成就。

大师为我们以十段分别说明,第二个「出体」,第三个「辨相」,这两条省略,到讲解偈文的时候再说。第四段讲「建立」,什么叫建立?「为十地」,十地菩萨修行当中对治十种障碍,十种障碍除掉之后,你就证十种真如,所以有十波罗蜜。由此可知,十地是正智,前面我们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在做预备工作,到十地对治十种障,这十种障是无明里面的障碍。前面对治的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里面的障碍,那个障碍断掉,你不能见性;无明障碍破掉,才明心见性,地上菩萨称为摩诃萨的道理在此地。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解释,用六度,大乘法里头常讲的。六度,因为有六种业障、很深重的业障,为了对治这六种障碍,「渐修佛法,渐熟有情,故但说六」。六度懂得了,十度你自然就明了,十度是六度的展开。

六度的前面三种:布施、持戒、忍辱,这个我们先不讲度,先就讲福报,这个世间人最喜欢的。你讲度,他还害怕,说要了生死、出三界,他吓死了,他不愿意离开六道轮回,他希望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享富贵。那么你能够修布施、能够持戒、能够忍辱,佛讲这是「增上生道」。道是六道,「增上生道」,这个「上生」是人道、天道,六道里面把阿修罗也算一道。修这三种得到的果报是什么?大财富,经上讲:「感大财体及眷属故」。你施财,你决定得财富;你施法,你决定增长聪明智慧;你施无畏,你决定得健康长寿。财布施,用财物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法布施这大家都懂,把如来无比殊胜之法介绍给一切众生。无畏布施里面,最重要的,现在大概我们同学们都做到了,素食,素食是属於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不杀生。另外一种,贫病,孤儿、老人,没有儿女、没有人养活的这些老人,我们看到有许多老人院,有许多孤儿院,许多医院里面有穷苦的病人付不起医药费,对这些人的布施叫无畏布施。

在过去,放生也是属於无畏布施,现在放生变质了,变得非常可怕。我这个地方做法会,预定哪一天我们举行放生,到处去买鱼、买鸟,这些猎人这一天特别去捕获,为什么?今天有生意。你要不买,他就不去抓了,抓了卖不掉。你们有这么多善心人要放生,他特别去抓。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不叫修无畏布施。所以我现在很少讲放生,变质了,被一些恶人利用了,好事变成恶事,我们不能不知道。但是放生的心、怜悯一切众生的心要常有。现在的机会非常难得,住在城市里面都是超级市场,看不到活的东西,大概真正非常活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海鲜餐馆里面养在玻璃缸里头,我看到有些鱼、有些龙虾很活泼,在里面游来游去,你向他们买,买了之后到外面去放生,它可能会活。一般超级市场买不到,都是冷冻的。放生不在多,有缘嘛!买个一条两条,一只两只,自己带到河边把它放去,不要搞大规模的法会,那个招摇生事,不是好事情!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智慧,你做的才是真实功德,与七殊胜相应。

后面三条:精进、禅定、般若,这三条是「决定胜道」,胜是殊胜,为什么?这个能伏烦恼。精进度懈怠,懈怠是很大的烦恼、严重的烦恼。我们修行功夫为什么不能精进?念佛念了这么多年,连功夫成片都办不到,什么原因?懈怠、懒散,学教不能大开圆解,参禅不能得定开悟,什么原因?懈怠。所以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讲善根,讲世间的三善根,就是世间法、六道里面这都是世间,所有一切善法是从三个善根生的:无贪、无瞋、无痴。菩萨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一个善根,精进。所以精进能得禅定、般若,「能伏烦恼,成熟有情及佛法故」。这是修行六个纲领里面,前三条跟后三条用意不相同。

又有一个说法,前面三条:布施、持戒、忍辱「饶益有情」,这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好处、有利益的。饶益有情是财布施,众生欢喜,你以财物去帮助他。不恼害众生,「忍彼恼故」,我们持戒、忍辱是能够忍受众生加给我们的烦恼。持戒的人决定不会伤害他人,别人伤害,我们能够忍受。后面三种对治烦恼,「勤修加行,永伏永灭」,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愚痴。功夫浅的伏住烦恼,功夫深的烦恼就断了。还有一个说法,那是已经证果的菩萨,哪些菩萨?法身菩萨,法身菩萨修四摄六度,普度一切众生,他修布施、持戒、忍辱「不住涅盘」,修精进、禅定、般若「不住生死」,这就是《般若经》上讲的「无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不住,这是讲成就的人。我们现在如果认真的修,虽然现在还不成就,但是与菩萨的成就相应。要真修!要真干!

讲到十波罗蜜,十波罗蜜后面是方便、愿、力、智,这四种说实实在在的话,它的作用是帮助前面六波罗蜜达到圆满。方便可以帮助布施、持戒、忍辱,愿帮助精进,力帮助禅定,智帮助般若。所以方便、愿、力、智这四度,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开出来的。我们常常说,讲六度的时候常常说,前面五度如果里头没有般若波罗蜜,是世间的善法,不能称为度,这是我们普通的讲法、笼统的讲法。严格的讲法,不但要具足般若波罗蜜,具足般若波罗蜜的什么?布施、持戒、忍辱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的善巧方便,精进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无相的大愿,禅定要具足般若波罗蜜里面的智慧的力,般若波罗蜜里面要具足权智,那个智是般若的作用。方便、愿、力、智与瑜伽七殊胜完全相应,这种修法才是菩萨的六波罗蜜,是佛教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

第五条讲「次第」,次第说:由於前面一条引发到后面,又「由后后,持净前前」。所以六波罗蜜的次第不能颠倒,前面可以引发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不能布施的人怎么能持戒?菩萨戒舍己为人,那怎么能持?比丘戒独善其身,所以小乘戒跟大乘戒差别在此地,小乘人独善其身,大乘人兼善天下。你不能布施做不到,自利利他统统做不到,所以那个次第可不能乱。现在时间到了,这个意思我们底下一堂再跟诸位报告。


返回《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目录

生死书 回到顶部